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6. “高山族”之名尋源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作者汪毅夫)台灣村落舊有“閩莊”、“客莊”和“番社”之分。對於“番社”住民,我們在清代台灣地方文獻裏常見統稱其爲“番”,也常見按其居住地、“教化”程度綜合而言的“平埔熟番”與“内山生番”的劃分,如干隆《重修鳳山縣誌》:“平埔熟番共八社”,“内山生番野性難馴”;以及單就“教化”程度來説的“熟番”和“生番”的區别,如,道光《彰化縣誌》:“内附輸餉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另有一種不常見但很可注意的“平埔”同“高山”的分類,如何澄《台陽雜咏》詩並注:“平埔高山回不倫(平埔多熟番,高山多兇番)”。清代光緒年間,劉銘傳所見雖然是“台灣番種繁多”(劉銘傳:《各路生番歸化請奬員紳折》)、“台番不相統屬”(劉銘傳:《台灣暫難改省折》)的情形,但他所用的仍然是“番”的統稱。 

  日據台灣時期,日據當局統稱“番社”住民爲“蕃”、爲“高砂族”。然而,大陸出版的著作裏,汪洋《台灣視察報告書》(1917)記台灣“番社”住民的民族成分已精細到“他衣耶族”和“芝阿族”等族名;林惠祥《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 )則有“太麽族”、“薩依特設族”、“蒲嫩族”、“朱歐族”、“派宛族”、“阿眉族”和“野眉族”之名。 

  台灣光復初期,“番社”住民有了“高山族”的統稱。據陳國强、田富達等人《高山族史研究》(非版本書,1999)報告:“新聞界的老前輩李純青(1908—1990),曾任台盟中央評委會主席,早年任《大公報》首派駐台記者,介紹當時報界遇到的難題,是台灣少數民族的名稱怎麽辦的問題。因次日新聞報導的需要,經多方商討,最後采用瞭高山族這個名稱。其意:(一)否定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時期歧視性和殖民主義性質的族稱‘蕃族’和‘高砂族’。(二)台灣島雖小,但它自北到南有62座3000米以上的高山(其中3500米以上的22座,最高的玉山是3995米),屹立在祖國的東方,稱得上是美麗的高山之島。自古居住在這個島上的少數民族,是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的民族,有資格被冠以這一高尚的名稱”。兹就所見資訊,報告如下史實:

  1.從李純青采訪台灣的新聞報導看,其《認識台灣同胞》(載上海《大公報》1946年1月18日)最早使用了“高山族”之名。此前,其《愛國熱潮中訪問台灣寶島》(載重慶《大公報》1945年12月6日)用的是“番民”之名。 

  2.從官方文件看,制訂於1945年3月的《台灣接管計劃綱要》有“對於蕃族,應依據《建國大綱》第四條之原則扶植之,使能自决自治”的條款。1946年7月22日《花蓮縣花蓮區士林鄉高山族概况》乃使用瞭高山族之名。 

  3.1946年7月,“國軍”70軍在台灣接受整編並擴征兵員,番號改爲整編70師。被强征入伍的“約有近千名的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的”各地青年,“他們因不堪再用‘蕃’、‘高砂’等帶有貶義的族稱而使用了‘高山族’這個族稱”(陳國强、田富達等:《高山族史研究》)。 

  從上記三段史實尋源,我認爲:“高山族”之名乃從1946年開始,經由新聞記者創用、官方使用和部分“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族人采用,逐步取代“具有歧視性和殖民主義性質”的“番”、“蕃”和“高砂”,而成爲台灣“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卑南人”等族人的統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