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作者汪毅夫)主持人,學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參加“漳州古城與閩台文化”論壇。
説起近百年來漳州學者研究閩台文化的成績,首先當推林語堂1926年在厦門大學發表的《〈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迹》、演講的《閩粤方言之來源》(據《厦大週報》記載,有台灣人專程來校聽講)。由此肇其端,葉國慶在許地山指導下,於1931年完成燕京大學學位論文《〈平閩十八洞〉研究》,另有《閩南方言與十五音》發表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85期(林語堂演講稿《閩粤方言之來源》發表於同期)。葉國慶從此以閩台文化爲其畢生研究方向之一(他的另一研究方向是先秦史研究),有《再論楊文廣平閩》《外洋傳入閩中的物産》等論文多種,並曾創辦《嘘風》月刊,致力於推動閩台文化研究。許地山的另一學生薛澄清也是漳州人,許地山爲其譯著《天地會》撰序,謂:“天地會在福建、台灣用本名”,“天地會底精神,可説比其他較爲積極,所以功績也較偉大”。天地會在閩、台兩地曾有較大的影響力,是閩台文化研究的選題。薛澄清有《十五音與漳泉讀書音》《十八世紀中閩南的一個小學家吕世宜》《對於閩歌甲集貢獻幾點小意見》《閩南地方誌經眼録》等發表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民俗》等學術名刊。
許地山編輯的《窺園留草》、撰寫的《窺園先生詩傳》、創作的閩南兒童故事等,也是閩台文化研究的重要成績。
同林語堂及其《〈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迹》、《閩粤方言之來源》一樣,黄仲琴及其《仙都之畜奴》(1928)和《汰溪古文》(1935),對後起的研究和研究者也有開拓和首創的意義,數十年後華安仙都家奴制、仙潭石刻古文字成了學界熱議的話題。黄仲琴還有《泉州談薈》《閩南之回教》《漳州與長崎之交通》等文至今仍然受到學界關注。
漳州學者翁國樑研究閩台文化的成績相當可觀,有《福建幾種特异民族》《漳州特産水仙花的傳説》《漳州荔枝考》《福建番薯考》《閩南兩種唐代的石刻》《歷代福建畫家》《閩南粤北謎語之相似問題》《福建月令歌謡》《福建猺民誤稱“客家”考》《閩北方言述》《漳州史迹》《永安史迹》等論文和論著。
林語堂、黄仲琴、許地山、葉國慶、薛澄清、翁國樑等人開創的漳州學者研究閩台文化的學術風氣百年不衰,近年尤盛。從劉子民《尋根攬勝漳州府》(1990)開始,熱衷於閩台文化研究的漳州學者不斷拓展研究領域、不斷推出研究成果,豐富和提昇了閩台文化研究的成績和水平。本次論壇將是一個展示、檢閲和證明。謝謝大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