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作者汪毅夫)話説清代同治年間,福建省海澄縣龍店社(汪按,又稱寧店村,今屬厦門市海滄區。在閩南方言裏,龍、寧二字同音)李姓人家,族小丁稀,居多外出生活,鄉中唯有婦女幼稚(汪按,用今天的話説,唯有留守婦女和兒童也)。凡婚姻、喪事、登科、祝壽諸項俗事,每遭當地惡丐首領借稱夫頭(汪按,指轎夫頭領)、包管地界,名曰埔頭,横向勒索,向伊該管雇用夫轎,占界霸抬,擇肥肆噬,不得别雇,任聽詐索多資。即如婚娶花轎、吹手一切等費,常時三五之數,而丐首多則索銀五六十圓,省則三四十圓。間有鄉民貧苦莫應,懇求女家步行護嫁,輒被該管埔頭之丐首率同丐伙攔途阻撓,肆擾難堪。或偵女定聘,搶先勒借男家婚娶轎價,臨期易脱,丐首居奇重索。或家養苗媳長成冠笄,亦當拆給轎費、丐禮,百般荼毒。恃其勾結棍蠧,相濟爲惡,詐稱充當官夫賠累差費,欺騙鄉愚,定遭擾索弊害,置鄉民不啻釜魚籠鳥,情慘曷極!該社鄉民李康杰旅居荷蘭(汪按,應該是荷屬南洋某地),回鄉定親、娶婦,佳期在即,被該丐首食髄知味,居奇多索轎價,定要數十圓以遂慾壑。忿忤抄擾,抗不預備夫轎應用,則莫奈他何,勢必貽誤匪輕。竟至在外鄉族子弟,聞風裹足,視爲畏途,不敢回鄉婚娶,鄉族幾廢。
上記惡丐故事,乃鎸刻於清同治十年(1871)“署漳州府海澄縣正堂”的“示禁”碑(汪按,碑尚存於厦門海滄區寧店村之龍山宫内,碑文收録於何丙仲《厦門碑誌匯編》),是碑刻版的惡丐故事。
涉及惡丐故事的清代碑刻,在閩、台兩地尚有不少遺存。何丙仲《厦門碑誌匯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版,2004),以及黄典權《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銀本,1966)、粘良圖《晋江碑刻選》(厦門大學出版社版,2004)等書皆收録有涉及惡丐故事的碑文。例如,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特調福建台灣鳳山分縣”的“嚴禁開賭强乞剪綹示告碑”記:“一種流丐,身無殘疾,三五成群,每逢朔望,沿街强乞,稍拂其欲,恃赤圖賴”。再如,清咸豐元年(1851)“特授泉州海防總捕駐鎮厦門分府”的“示禁碑”記:“緣有鄰近大姓,恃充丐首,開設轎店,包攬禾山各社兇吉花禮,横行肆意,擾害良民”。又如,清光緒十一年(1885)“晋江縣正堂”的“示禁惡丐碑”記:“緣有不法惡丐,貪婪無厭,窺齡等鄉小人稀(汪按,指告狀人楊孫齡之瑶林鄉),强乞圖賴,索錢不已,繼以乞飯,稍拂意則抛石投穢,百端横行,難以枚舉”。
附帶言之,惡丐擾害民生是清代閩、台兩地共同的社會問題。從碑刻看惡丐問題,是相當好的研究角度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