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作者汪毅夫)學界友人陳冬挺發來《台灣青年》1943年7月21日《習作》專欄第7期的剪影(見圖),上有《台灣少年在閩南》(根作)和《歸途中》(月娟)。《台灣青年》是“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台灣義勇隊分團部”主辦的報紙,1943年元旦在福建龍岩創刊。《台灣少年在閩南》中“戰鬥的學習”一節尤爲感人。作者寫道:“在自己的學習方面可説是很少有機會,但是在緊張的工作中,在疲勞的行軍中,每個同志都没有忘掉抓緊學習的機會,工作完畢,或者到了某一個目的地,大家都利用僅有的短短的一些時間埋頭讀書,求他所需要的知識;或者是坐在臨時的地鋪上蜷曲着身體在寫日記,寫文章。記得在漳平時,縣黨部的書記長看到了我們這種學習空氣説:‘真了不起,這樣小的年紀,……’。我們知道,一天不學習,就是一天不得進步,有誰願意不上進呢!”《歸途中》也是一篇好文章,作者月娟即台灣義勇隊少年團成員黄月娟,當年13周歲,已經略顯寫作好手的潜力。將《台灣少年在閩南》和《歸途中》聯繫起來,我們看到的是:《台灣少年在閩南》《歸途中》及其作者,是從台灣義勇隊少年團的“學習空氣”裏走出來的。
類似的事例尚可枚舉。例如,黄月娟的姐姐黄月華也是個熱愛學習、熱愛寫作的孩子,在台灣義勇隊主辦的刊物《台灣先鋒》發表不少習作,如:《工友教育》《遠足》《路上的工作》《從金華到諸暨》《播音講演給我的教訓》《台灣少年的任務》等。據我所知,黄月華、黄月娟的父親黄國瑞曾在福建泉州城内開設國瑞齒科醫院,1939年3月19日從福建崇安赴浙江金華參加台灣義勇隊。黄國瑞妻張約,子黄鐘靈、黄鐘亮,女黄月華、黄月娟、黄月仙隨軍並先後入伍。又如,台灣義勇隊隊員王逸客到金華後就響應浙江文化人獻金運動的號召,慷慨捐款,工作也極爲努力,後病逝於金華(其墓碑現保存於金華“台灣義勇隊紀念館”内)。王逸客的子女王正南、王正西、王正東、王正北隨軍並先後入伍。王家子女中,王正西於1942年就被委任爲台灣義勇隊編輯通信組組長;王正南歷任台灣少年團小隊長、團長。王正南於1944年在福建龍岩加入中國共産黨。台灣光復初期回到台灣,先後在台南、台北擔任教員並從事中共在台地下活動。台灣“二·二八事件”後到上海擔任教員,1948年出任華北軍北大學台灣隊文化教員。又如,台灣少年團成員高仲明(原名高聰明)於1940年6月21日參加台灣義勇隊少年團時才11歲。1949年11月起先後在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央新聞紀録電影制片廠工作。拍攝的優秀紀録片作品有《在荒地上》《深山密林一條路》《在柴達木盆地》《新會新貌》《台山紀行》《來自台灣的歌》《故土難忘》《骨肉鄉親》《台灣島》。1985年,高仲明榮獲第五届中國電影金鷄奬特别奬。高仲明在藝術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當溯源至於他在台灣義勇隊少年團良好的“學習空氣”裏,接受的教育包括文藝表演方面的訓練。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