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10. 切不動的歷史文化硬核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作者汪毅夫)很高興參加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固始與閩台曆史淵源”學術座談會。我簡要談一個看法。 

  1992年3月28日,台灣的歷史學者張炎憲和吴密察在台灣《自立晚報》各刊登了一小節講稿。張炎憲主要從台灣的平埔族來宣講“有唐山公、没唐山媽”的論調;吴密察側重從台灣的客家人談起,强調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分類研究事關“台灣要形塑民族國家形象”的“台獨”議題。張炎憲和吴密察似乎很輕鬆地在做切香腸的表演:將“唐山公”與“唐山嬷”、客家人和閩南人切割開,進而將台灣作爲“民族國家”同大陸切割開來。張炎憲用的是過度推論之法,從“人數很少”大跨度到“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並不是唐山來的”,言之鑿鑿地斷言:“漢人初來台之際,人數很少,因此會使用平埔族語言,娶平埔族女子。我們常説台灣漢人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媽’,亦即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並不是唐山來的。”吴密察使的是混淆概念之計,將漢族的兩個民係(客家人和閩南人)當做兩個民族,當做“台灣要形塑民族國家”的兩個民族。實際上,他們切不動歷史文化的硬核。譜牒資料表明,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研究證明,在閩、台兩地,今之客家人的先民的全部、今之閩南人的先民之大部來自固始所在的中原,他們念念不忘的“唐山公”和“唐山嬷”都可以遠溯及於中原,而所謂“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並不是唐山來的”完全是謊言,歷史的真相是:從“漢人初來台時”就有衆多的大陸女性移民;至於包括台灣平埔族在内的“南島語族”,其先民也主要來自大陸,并且其先民未入台灣時,“與大陸之漢族有關係”(人類學家、厦門大學教授林惠祥語)。河南固始縣根親博物館收藏和展陳的歷史的證言和證物,正是切香腸式的或者説漸進式的文化“台獨”切不動的歷史文化硬核。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領導高度重視“固始縣根親博物館策展項目”,調集學術力量組成項目團隊,要求團隊成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將該項目作爲反對“台獨”的政治任務和做好台灣人民工作的宣傳工作來完成。項目團隊成員保持政治上的責任感和敏感性,貫徹學術上竭澤而漁、精益求精的精神,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此次會議的召開,尤其是固始縣領導親自率隊參會和指導,對項目的進展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附帶言之,關於“唐山”,宋人朱彧《萍洲可談》 (中華書局2007年版)謂:“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爲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爲唐”。這應該是“唐山”一語的來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