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我辦理了退休手續,正式告别了那些感興趣和不那麽感興趣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一切重新歸零,一切從頭開始,要開始適應新的退休生活了。回憶60年的經歷,有得有失,如果一定要下一個結論的話,那就是幸運、無悔。
我於1954年5月13日出生於河南省柘城縣一個普通幹部家庭,1960年9月上小學,1966年準備昇中學時,適逢“文化大革命”,從“停課鬧革命”到“復課鬧革命”,一直在小學上到八年級。1969年1月恢復中學,讀了兩年初中、兩年高中,直到1972年12月畢業。這段時間,給我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應該算是“少小當家”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影響下,請保姆是屬於剥削的,所以家裏把保姆給辭退了。我作爲長子,雖然剛滿12歲,但從此便開始承擔起了擔水、洗衣、做飯等家務活。而“屋漏偏逢連夜雨”,1967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母親因病癱痪到廣州住院,父親也因類風濕等多種疾病到廣州住院,一方面治療自己的疾病,一方面照顧母親。而年僅13歲的我,則帶着12歲和10歲的弟弟以及4歲的妹妹,以每個月不到25元錢的生活費,獨立生活了兩年多。這期間,最難忘的是和我們住在一個家屬院的叔叔阿姨們,在精神上、物質上和人力上,都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持和幫助。有這樣兩件事:一是1968年的一天傍晚,我的小弟弟突然發起瞭高燒,和我們住同院的縣長夫人——一個在抗日時期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雙槍黄麻子”,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正直、豪爽、俠義的“黄大姐”“黄阿姨”,自告奮勇,和我輪流背着我弟弟到醫院(距離大約兩公里),並幫我掛號、找醫生,一直忙到把我弟弟送回家。另一件事是,1969年1月中學復課,我和弟弟們要上學了,不能把妹妹一個人放到家裏,當時只有14歲的我帶着妹妹去小學報名,但因她當時只有5歲半,不到入學年齡,學校拒收,急得我直哭,後來又是在同院叔叔阿姨們的幫助下,才讓我妹妹上了小學。
1973年4月11日,在紅旗如海、歌聲如潮、鑼鼓震天的歡送氛圍中,我由應届高中畢業生變换身份,成爲柘城縣第一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分配到了柘城縣牛城國營農場。兩年半的知青生涯,最大的收穫,一是得到了鍛煉,成爲農場一名絶對的骨幹,全農場只有三套長短套(長套爲馬車,短套爲犁、耙、耬),我占一套(也是知青中唯一的一套),並先後擔任過農場積肥隊和棉花隊副隊長;二是對農村和農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和理解;三是結交了一些既有别於農民,又有别於工人的農業工人朋友,至今我們仍然不時的會有電話聯繫;四是與一起下鄉的20名知青成爲了比親人還要親的戰友和朋友。
1975年12月,托小平同志復出的福,我們這些本没有希望參加招工的國營農林場知青,據説是因小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的一次講話而幸運地參加了招工,被招到河南省商丘市化工廠,直到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在工廠期間,先後干過塑料焊工、車工,但都是徒有虚名,總共只幹了大半年的時間,其他時間均爲車間脱産文書、團支部書記。這期間最大的事情就是高考了:我參加了77年高考,當時由於在工廠混得還不錯,而且那時工人階級還比較喫香,多少有些少年狂,本是没有打算參加高考的,後在朋友的勸説下,一時興起,在最後的時刻報名參加瞭高考,記得當時是先填志願,後上考場,我填的是第一志願北大、第二志願復旦、第三志願南開,並在下面大大的寫上了不服從分配幾個字。後來河南省鶴壁師專給我發了入學通知,但我没有去。本來,當時是説如果考上了不去,第二年就不讓再考了,但在78年高考前一個月的時候,河南日報刊登了一個豆腐塊消息,説是77年考上未去的還可以參加高考,但如78年考上不去的,則今後不允許再參加高考。就是這樣的一個消息,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參加了78年高考,并且高考總分是396分。由於這次是分數下來之後才填寫志願,分數高了反而不敢亂填寫了,後來還是在我母親的小學同學、商丘地區教育局一位叔叔的參謀下,第一志願填寫的是武大中文系,第二志願填寫的是吉林大學企業管理係,第三志願填寫的是復旦大學經濟管理係。
1978年10月到1982年8月的四年大學生活,是終生難忘的,這不僅因爲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更爲重要的是,在老師們的傾力培養下,在同學們互助友愛的氛圍中,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人生的價值和做人的根本,它使我此後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生命的意義。特别是同學之間的友情,有三件事是我終生難忘的:一是第二學年開學返校的路上,父母給我的一個學期的學雜費被小偷偷走了,要知道當時我們家是三兄弟同年考上大學和中專的,并且都不帶工資,所以,再向家裏要錢是很難張開口的。當時同學們知道後立即發動起來,從各自並不寬裕的嘴裏,給我摳出了60多元錢,幫我渡過了難關;二是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我得了闌尾炎,又是同學們把我送到醫院,并且駱苗同學還在手術單家長欄幫我簽字(駱苗同學在畢業留言時都没有忘記簽字的事),手術後,很多同學到醫院看望我,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三是畢業前夕,我被自行車撞成重傷,很長一段時間不能下地,又是同學們給予我細心的幫助和照顧,最初幾天甚至還要背我上厠所。所以,四年的大學生活,在我心中永刻的是温暖,而今天,我最想表達的是感謝,感謝母校、感謝老師、感謝我親愛的同學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大學期間,於1981年1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82年8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工作。1986年11月任秘書局會務處副處長,其後陸續擔任處長、副局長、信息中心主任,2010年9月任全國人大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在秘書局工作時,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人大的會議制度和選舉制度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比如現在每年3月5日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就是由我經辦,於1999年正式提出並報請中央批準後實施的;再比如1997年第一次在香港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我作爲會務工作的主要負責者,從頭到尾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信息中心工作時,最大的貢獻應該是提出由會議工作管理系統、代表工作管理系統、立法工作管理系統、監督工作管理系統和事務工作管理系統這六大系統組成全國人大辦公業務資源信息系統,並於2002年親自起草了《全國人大信息化建設規劃綱要》,現全國人大辦公業務資源信息系統已據此於2007年正式建成使用;在機關黨委工作時,最大的貢獻則是將機關的黨建工作機制化和制度化。2011年全國人大機關黨委被中組部命名爲全國創先争優優秀基層黨組織,我個人也於2012年被選爲北京市人大代表,2014年被中央國家機關授予“五一勞動奬章”。
60年走來,從兒時記憶中的“大煉鋼鐵”、“三年自然灾害”,到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少小當家”、“上山下鄉”、進工廠、改革開放、上大學,以及全國人大32年機關工作,雖然遇到過不少困難、困苦和仿徨,但我始終認爲自己是幸運的,一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大時代,使自己能够有如此豐富的生活經歷,是幸運的;二是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能遇到無數善良的、無私幫助自己的人,是幸運的。雖然也遇到過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但對自己始終堅持以誠待人、全心工作、不以名利的得失而以事業的成就來檢驗自己的原則,是無悔的。
2014年12月
王平簡歷 (學號787010)
男,漢族,1954年5月13日出生。籍貫:河南柘城。
1960年9月—1968年12月,河南省柘城縣實驗小學讀書。
1969年1月—1972年12月,河南省柘城縣完全中學初中、高中讀書。
1973年4月—1975年12月,河南省柘城縣牛城國營農場,知青。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河南省商丘市化工廠,工人。
1978年10月—1982年8月,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河南(商丘)考生。
1982年8月—1986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會務處幹部。
1986年11月—199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會務處副處長。
1990年8月—1993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會務處處長。
1993年8月—199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副局長。
1997年6月—2000年12月,全國人大信息中心主任兼秘書局副局長。
2000年12月—2010年9月,全國人大信息中心主任。
2010年9月—2014年6月,全國人大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
2014年12月退休。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