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溪流過 清風吹過

  各位老同學,大家好,二十年後相逢,以這種文字形式在大家面前亮相,真的很高興。記得二十年前,彼此都已經面對面介紹過了。轉眼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大家换了身份顔面,又一次相聚了。説實在,真讓人感慨萬千。

  想起來在武漢大學四年相聚,共同歸屬於中文系七八級這個六十人撑起的大屋頂,真使人備感温暖。1981年的暑假後,和段書偉、崔琰、隋圻一道,去玩黄山,近日翻看舊相册,發現一張隋圻拍的照片,是與段書偉、崔琰三人的合影。段書偉手指一塊巨大的岩石,上書“來者有緣”。我想,在公元1978年的10月,自己從中岳嵩山走向珞珈山,加入到一個金碧輝煌的團隊中,成爲一分子,並非是毫無緣由的。“來者有緣”,緣者命也,命者不可改變也,除了加倍珍惜小心呵護,還能做什麽呢?

  再過兩年,就進入不惑了。近兩年來,常常夢遊珞珈母校,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歷歷重現。且不説老齋舍的冷峻挺拔偉岸,也不説辦公大樓莊重威嚴肅穆,更不説珞珈山的皇冠(記不清這是我們中誰的詩意)──老圖書館,單單是當時大家起居所在的四區,就足以不勝夢魂留戀了。我不知道,爲什麽,在將近不惑之年時,一回回夢裏回“延安”,因爲近二十年來,我真的是“至人無夢”,盡管母校的櫻花是那樣浪漫。這些天,我才終於恍然若悟,母校在冥冥中召唤,醒來吧,準備好迎接四十的考驗。

  據説人到四十,如果靈魂還没有歸宿的家園,就將終生漂泊,甚至没有稍息的驛站。不知道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也不知道大家過來人的經驗如何,我是挺恐懼的。不過有一點的確已經提前兩年不惑了,與大家有緣相聚的日子,毫無疑義地會貫穿自此以後的歲月,有點兒愛你没商量地不容置疑。

  剛剛讀到一則禪的故事。蜷川新右衛門是一位寫韵詩的詩人,也是禪的忠實的熱愛者,他希望成爲著名的大師一休的門徒。一休是位於在紫野──紫羅蘭花盛開的田野──的大德寺的住持。

  蜷川拜見了一休,下面是在寺廟門口發生的對話:

  一休:你是誰?

  蜷川:佛教的忠實信徒。

  一休:你從哪裏來?

  蜷川:你的地方。

  一休:這些天來那裏正在發生什麽?

  蜷川:烏鴉呱呱呱,麻雀喳喳喳。

  一休:你認爲你現在在哪裏?

  蜷川:在一片紫羅蘭花盛開的田野裏。

  一休:爲什麽?

  蜷川:紫羅蘭花,晨光青花,干紅花,菊花,滿天星花。

  一休:那麽它們謝了之後呢?

  蜷川:是宫城野——一片秋花盛開的田野。

  一休:在那片田野中發生什麽?

  蜷川:小溪流過,清風吹過。

  驚訝於蜷川禪一樣的語言,一休引他進了自己的房間並給他敬茶,然後他即興説了一首偈:

  我想款待你美味佳肴,

  哎!禪宗什麽東西也拿不出。

  來訪的人隨即應對道:

  那用無來款待我的靈魂的就是本體的空,

  它是美味佳肴中的美味佳肴。

  大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説:我的孩子,你已經學到很多了。

  我的田野,就是母校的校園,在那裏浸染的夏雨冬雪春花秋月,對我的一生,都是相伴始終的永恒。中文系七八級的每位同窗,都是我的大師。讓我們記往彼此,記住這句話:我從哪裏走向世界,是從我們共同的田野,在那片田野發生了什麽?小溪流過,清風吹過。

  記住永恒,化入永恒,成爲永恒。武漢大學中文系七八級──永恒。

  1997年11月9日夜於上海

  張國安簡歷 (學號787020)

  男,漢族,1959年3月出生,河南省登封人。

  1976年7月做教師。

  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河南(登封)考生。臨行前,家鄉的一位《易經》專家告訴我,這一去將順江而下,直到海上。不幸爲其言中。從江漢到江淮又到江海再到上海,終於抛錨安營紮寨,能否長住久安,只能拭目以待。

  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因病休學爲1983届畢業生)。

  1990年獲蘇州大學碩士學位,到中國江蘇揚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任教(講師)。

  1993年6月獲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到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任教,職稱:副教授。

  (注:後失聯,至今下落不明。)

  張國安部分著述:《川端康成傳》(外國文化名人傳記,台北業强出版社,1991年)、《天聲人語——日本散文鑒賞》(台北業强出版社,1991年)、《紅塵孤旅·蘇曼殊傳》(台北業强出版社,1992年)、《執拗的愛美之心——川端康成傳》(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1994年)、《雪國中的水月——川端康成作品導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1999年)、《紅塵孤旅——蘇曼殊》(中國文化名人傳記叢書,上海書店,1999年)。

  論文:《論胡風文藝思想和外國文學外國美學的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01)、《孤獨的旅人——蘇曼殊論》(《中國文學研究》1992/01)、《望盡天涯路之後——讀李昕的〈望盡天涯路〉》(《當代作家評論》1992/02)、《遲到的邀約——讀〈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03)、《論中日新感覺派藝術感覺的共同特徵》(《中國比較文學》1994/01)、《〈睡美人〉底藴:生命之醉》(《書城》1994/04)、《文學影響情境論》(《中國比較文學》1995/01)、《日本新感覺派初論》(《日本研究》1995/02)、《尊敬高貴——〈獄裏獄外〉的啓迪》(譯文)(《文教資料》1996/01,《書屋》1996/03)、《淺談樑實秋“雅舍小品”的幽默藝術》(《修辭學習》1996/05)、《究竟能够“溝通”嗎?──〈巴金的世界〉門外談》(《中國比較文學》1997/01)、《影響源文本論》(《中國比較文學》1997/04)、《讀梅志先生〈胡風傳〉有感》(《書屋》1999/03)。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