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積極賦能1 賦能,讓孩子的生命更有力量

  【活動目標】

  1.讓家長感受正向生命能量對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性。

  2.讓家長學會如何將正向能量賦予和傳遞給孩子。

  【活動重難點】

  1.重點:讓家長懂得如何將正向能量賦予和傳遞給孩子。

  2.難點:讓家長在親子相處過程中能運用和實踐賦能的方法。

  【活動時長】

  120分鐘

  【活動準備】

  視頻、配樂、紙巾、簽字筆、A4白紙、鼓勵卡

  【活動過程】

  一、家教預熱:

  (一)熱身遊戲,調動家長的參與熱情。

  所有家長圍成一個大圈站好,每個人左手食指向上,右手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頂在旁邊家長的右手手掌心下面,用手掌連成一個圈,當聽到導師念的文段出現“孩子”這個詞時,每一個家長用力抓旁邊家長的手指。

  熱身遊戲參考文段: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却非因你而來,
  孩子在你身邊,却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孩子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却不是孩子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孩子一樣,
  却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孩子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裏彎曲吧,
  因爲孩子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二)導師播放泰國視頻廣告《鳳梨的故事》(1分34秒),提出問題:“如果你是視頻的這位家長,你會怎麽對孩子説?你會怎麽做?”

  (二)導師請2-3名家長分享後繼續看視頻,由視頻裏家長的賦能言語和行爲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賦能,讓孩子的生命更有力量。

  二、家教導航:

  (一)導師講述什麽是“賦能”。

  賦能:家長將正向能量賦予和傳遞給孩子。

  (二)導師講述爲什麽要給孩子“賦能”。  

  1.由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自我(人格)發展理論説起:

  埃裏克森的自我(人格)發展八階段

  高中階段的孩子處於第五個階段“同一性VS角色混亂”,他們經常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或者對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也經常會發問:“我是什麽樣的人?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麽?什麽才是我想要的?我在追求什麽?”。孩子試圖自己從智力、社會、性别、道德等整合起來達對自我整體認識,即獲得自我同一性,能明確自己做事的目標、對預期獲得認同,有自信心有收獲成功的幸福感;,這時孩子就會體驗一種“明確自我意識,自我内外一致”的感覺;而缺乏同一性的孩子會體驗到“自我的社會角色不確定感”,没有解决好這個階段的危機的話孩子就會出現自我的角色混亂,總會處於猶豫、迷茫、仿徨,對生活缺乏目標與方向,無法發現自我認識,缺乏責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 由心理學家羅伯特·默頓的“自我實現預言”説起:

  自我實現預言也叫自证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爲,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行動。父母不恰當的自我實現語言往往容易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内在能量不足,形成自卑、退縮的人格,進而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和厭學、棄學等行爲問題。

  三、家教體驗:

  (一)導師帶領家長進行纏紙巾體驗活動。

  活動内容:每兩個家長爲一組,其中一個家長扮演孩子,另一個家長扮演爸爸或媽媽,孩子站着不説話,爸爸(媽媽)從脚到頭給孩子的身體纏上紙巾,一邊纏一邊重復説:“我這樣做是對的,都是爲你好!”,直到紙巾纏到頭頂,然後孩子用力挣脱身上的紙巾。

  (二)小組内分享感受,導師請1-2名家長自由分享。

  (三)導師小結: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軌迹給自己劃上了自我限制的框框,覺得爲人父母理應爲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認爲自己做的所有都是爲孩子好,他們要感恩自己,要知足。却從未意識到我們的“好”背後,塑造的是一個個不自由的靈魂,不自信的個體,這些孩子缺少自我能量,很難産生成長的内動力。那麽作爲家長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嘗試改變自己,給孩子積極賦能呢?

  四、家教探索:

  (一)家長分小組討論、分享: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賦能? 

  (二)導師總結——從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層面總結給孩子賦能的方法與技巧.

  1.認知層面:

  (1)父母自我的積極信念:

  父母要先給自己賦能,才能給孩子賦能。一個喜歡埋怨,經常出現消極想法的家長,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是積極樂觀的。一個對外界充滿信任、凡事能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的家長,孩子的内心也會充滿陽光和能量。

  (2)父母對孩子的合理期待: 

  心理學“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認爲,當人的動機處於適宜强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强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强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强度增加而不斷下降。也就是説,對一件事情或人無論是抱太高的期望和太低的期望,到最後事情或人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會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反而使孩子産生挫敗感,使他們對家庭生活和父母之愛缺乏信心及親近感。首先,對孩子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必須要分清這種期待有多少來自我們的執念和虚榮,有多少是對孩子熱愛的支持。其次,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爲孩子設計的發展目標要考慮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自身條件。最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結合社會需要和可能。應在家庭教育中適當調整期望值,不要將子女培養的目標定得太高,應該讓他們感到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够實現。每一次小的成功都是給孩子增加自信的“加油站”。等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時,再逐步提高標準,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有效。

  (3)父母要讓孩子成爲自己:

  ①體驗活動:兩兩一對,A扮演父母,B扮演孩子。

  ——B蹲下,A拉着B拼命跑

  ——B蹲下,A伸一個手指給B,B拉着A,A慢慢陪着B走。

  ②家長分享: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什麽?有什麽感受?

  ③導師小結:當父母一直拉着孩子走,過度控制和保護,這是盲目的愛,孩子的成長没有方向,没有自己,孩子不是孩子;當孩子往前走時,父母只是陪伴和支持,這是成熟的愛,孩子成長的内在力量會很足,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2. 情感層面:

  (1)温暖的家

  一個温暖的家,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孩子也愛爸爸媽媽。孩子在這個家裏感受温暖的愛,就像胚胎存活在子宫裏的狀態一樣,非常有安全感;反之,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就會試圖找其他的場域來補償自己的安全感,如電子遊戲、網吧、戀愛、離家出走等。

  (2)理想化鏡映

  當我們在意識層面給予孩子足够理想的鏡映時,孩子的潜意識也會給自己足够好的鏡映,這種鏡映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無限的力量。

  (3)無條件的愛

  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理論家科胡特曾有一句經典表述:“没有敵意的堅决,不含誘惑的深情”。這句話指的時如果父母在表達禁止或拒絶時帶有可能充滿憤怒的嚴厲,可能使孩子對拒絶與禁止産生過分的恐懼和焦慮,以至於很長的時間孩子會因爲避免拒絶而對外界停止創造性的探索,因爲他的内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如果父母在表達關愛與深情的同時過於帶有誘惑性,或許會使孩子對父母産生並不是成長所需的那份依賴,反而在分離與個體化階段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不帶誘惑的愛,也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要盡量避免用物質(金錢)來交换對孩子的期待或目標,我們要盡量避免當孩子取得成就時表達我們的愛意,如“你這次考試有進步,太棒了!媽媽愛你!”我們也要避免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威脅孩子説:“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你再這樣我就走了!你再這樣就給我滚出去……”

  (4)無條件接納

  很少有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有相當數量的父母打心眼裏不接納自己的孩子。接納孩子,是對父母的最高要求,也是最低要求。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出現不良情緒或行爲時,首先要暫時放下自己内心的焦慮和失落,接納孩子不好的行爲(結果),用同理心理解孩子,學會傾聽孩子内心的感受,不評判孩子做的對與錯、不將自己的想法强加給孩子,盡量做到“對事不對人”,無條件接納孩子不好的一面,告訴他:“我愛你,哪怕你做得不够好我也一樣愛你,我相信你有能力改變,我會一直支持你……”

  3. 行動層面:

  (1)正向激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贊美能够産生奇迹,期望者通過一種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爲達到他的預期要求。它又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啓示:家長對孩子正向的贊美、激勵、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孩子的行爲,當孩子獲得家長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家庭支持,從而增强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2)積極回應

  當孩子迫切的希望父母給予自己足够的關注和回應時,父母冷淡的態度或者是選擇性忽略使得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鏈接無法被建立起來,孩子很難對父母表示親密,孩子的安全感也會漸漸缺失。高中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强,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正面評價,因爲積極的回應是孩子自我評價建立的基礎,積極的回應也是家長的一種正向反饋,家長可以通過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時給予孩子回應、引導孩子尋找例外(如:曾經成功的時候你是怎麽做的?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看看問題到底在哪裏?有没有轉機?) 等方法來讓孩子積極回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認可和支持,也會讓孩子保持傾訴的熱情,進而遇到狀况時會繼續向父母傾訴,以求得到父母及時的幫助和開解。

  (3)榜樣力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不管是在價值觀、情緒、行爲等方面都要做孩子的榜樣。

  (4)親子行動:家長要給孩子多一些有意義的陪伴,多和孩子一起讀書、散步、看電影、旅遊等。

  五、家教寄語:

  《追風筝的人》有一句話:“孩子不是圖畫練習册,你不能光顧着要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納、被愛、有價值,孩子才有能量,才願意、也才有能力去努力超越自己,爲愛而改變和成長,從而有良好品格、習慣和優秀的外在行爲表現。你我都不完全,我們的愛也不完全,我們有責任從自己的改變開始,給予孩子生命能量,讓他的生命變得更加陽光,更加精彩!

  六、家教拓展:

  (一)每個家長嘗試找出孩子三個值得肯定的方面,並給孩子寫一張鼓勵卡。

  (二)推薦視頻與書目:

  1.紀録片《零零後》

  2.短視頻《繼承者》

  3.書:《追風筝的人》、周鼎文《讀懂孩子》、尼爾森《正面管教》叢書、科恩《遊戲力》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