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貴團隊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1月16日從南雄珠璣巷出發,移民到江門市棠下鎮良溪村。經過漫長歲月,這個團隊的成員不斷開枝散葉,薪火相傳,再從良溪擴散到海内外各地。於是,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爲良溪這個地方是迄今爲止惟一發現的簇民南遷的中轉站,與前珠璣巷(南雄)相對應,其文化定位應是“後珠璣巷”。筆者試圖從一些歷史資料中查找依據,作一些説明。
一、羅貴世系的繁衍和分居再遷徙
羅貴世系,指的是以羅貴爲族長的世代相承的系統。這是羅貴團隊南遷的嫡系部分。他們到達良溪之後,有的隨即分居,有的繁衍之後再外居。這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可以找到佐证:
有的遷至東莞。如新會良溪《羅氏族譜》記載:羅貴在良溪所生兒子清之,清之生子翔,始遷東莞英溪。遷東莞後七世孫羅亨居莞城西門,是爲“西門羅”之始.
有的遷至番禺,或從番禺再遷至東莞。如《番禺縣地名志》記載: “南宋時羅姓居民自新會蓢底遷此建村,故名(即羅邊村)。” 《東莞市地名志》記載: “宋末羅姓由番禺羅邊村第三房遷此。”
有的遷居中山小欖、順德大良、三水田螺布。如良溪範湖顯學岡《羅氏源流》記載: “軒乃羅貴祖之裔孫財禄祖也,居於南海小欖圩邊長延鄉東南。妣張氏生四子,長子大周遷小欖圩邊白仙鄉;次子細周居小欖長延鄉大堝村;三子谷周遷居順德大良;四子米周遷居三水縣田螺布村,其子孫奉米周公爲始祖。”
有的遷至開平,再遷至鶴山。如《開平鄉志》記載: “世傳貴翁,紹興元年,從南雄遷蓢底,即今新會良溪,次子利用分居開平獅子羅村,男女七千多人。”有一支遷至鶴山宅梧荷村。如《鶴山縣地名志》記載:“羅氏初居新會良溪,復遷開平大羅村,再分支至此開村。”另一支則遷至雙合鎮布尚。如《鶴山縣地名志》記載: “咸淳二年,羅氏從開平大羅村遷此。”
有的遷至肇慶,後居高明孔堂。如高明《羅氏族譜》記載: “貴祖因宋朝烽火離亂,由南雄珠璣裏南遷新會蓢底。太祖兄弟六人同來肇慶,後卜居於高要孔堂,今屬高明。”
綜上所述,羅貴世系870多年來九子四十七孫及其後裔,以良溪爲發源地再向廣、肇、惠、韶、潮各郡發展,其人口分佈有新會蓢底,台山海晏,開平獅子羅村,鶴山雅瑶、宅梧,番禺羅邊村、車陂、康樂、羅岡,中山小欖,高明孔堂,南海羅村、三華、九江、石潭,增城羅山、焦田,東莞茶逕、英溪、南沙,順德陳村、大良,三水田螺布,惠州博羅,潮州大埔、饒平等,有的甚至擴展到廣西、海南等地。
二、羅貴團隊非羅姓人口的再遷徙
羅貴整個南遷團隊有33姓、97户人家,約1千多人。他們同羅貴世系一樣,不斷繁衍,又因地理環境變化,良溪原瀕臨大海,後來逐步變爲内陸,隨着中原先進的技術、文化的引入,生産力不斷提高,大量人口再遷徙就成必然之勢。
這次南遷的97人(實爲97户,以下同) ,其中95人留有真實姓名, 2人未有記録。目前在族譜中找到下落的有羅貴、麥秀、樑弘益、蘇汝卿、樑淳化、盧明運、陳世興、陳世道、謝忠卿等9人。如《小欖樑氏族譜》稱: “香山欖都小欖樑族,厥祖宏益(即樑弘益)由南雄珠璣巷遷古岡州,又遷小欖,分二族:一鬆穩祖族,一毓靈祖族。” 《蘇氏族譜》稱:“羅貴等九十八名呈請給引南遷,三月十六日起程,四月初三赴南海縣立案開籍,其引載有蘇汝卿、蘇汝相姓名,此前次由珠璣巷南遷也(人數、日期有誤) 。” 《陳氏英翁族譜》稱: “偕九十七人向南遷 ……而世興、世道(即陳世興、陳世道)在良而居上焉。"
這97人中,同姓者不少,除羅姓外,還有黄姓12家,馮姓8家,李姓6家,吴姓、陸姓、周姓、黎姓各5家,陳姓、譚姓、何姓各四家,樑姓、麥姓、高姓、伍姓各3家。其中陳、黄、吴、樑等姓有部分在南遷途中遷徙至鶴山,見於《鶴山縣地名志》: “咸淳四年至十年間,以羅貴爲首三十八姓九十八人, 自南雄南奔,沿江兩岸遷徙。陳、黄、吴、樑等姓,至此開村。”
有麥氏200多人中途移居香山縣黄角,見於新會瀧水蓮邊裏《麥氏家譜》: “以竹結筏,浮湞水而下,至連州水口,遇風筏散,溺死男女無數,至廣屬香山縣黄角、大良,各投土人草屋安歇 ……麥氏有五弟一妹及同族二百餘人,始居黄角。”
在羅貴團隊到達良溪之後,陸續遷出良溪的爲數最多,有宋氏遷至鶴山雅瑶平岡,見於《鶴山縣地名志》: “紹興初年,江西人宋氏到南雄保昌,旅遷新會鬆蓢,後遷此定居”。陸氏遷至鶴山雅瑶隔蓢,見於陸汝來《自述世系》: “四世德明宋咸淳四年解元,於元貞元年,率母由古岡遷居窑頭新村,後再移居古老都隔蓢鄉”。
三、良溪後人的開枝散葉
良溪後人,包括羅貴團隊遷居良溪之後世居良溪的後人和遷離良溪後世居外地的後人,他們一代一代地在各地開枝散葉,盡管支流派别各不相同,但其出自皆爲南雄始遷良溪之團隊。
廣東學者洪三泰謂, “從良溪出去居珠江三角洲的各姓子孫,總數達2000多萬人,加上港澳台及海外的各姓後裔共有4000多萬人。”現在已經發現,一些地方的族譜都分别記載着這些不同姓氏家族的祖先與羅貴南遷事件有一段情緣。
上述族譜都是良溪村之外不同姓氏的族譜,正好説明這些姓氏家族是從南雄珠璣村南遷,再從良溪遷移出去,并且在异地繁衍發展,因此良溪作爲羅貴團隊及其後人再向外遷移的“中轉站”,應該是可信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 良溪人口及其遷至珠江三角洲的人口瓜瓞綿綿,可耕土地明顯不足,造成部分人口互相提携,跨出國門,再向外轉移。有一個實例可以證明: 1991年1月13日,區如柏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我們是珠璣巷的後人》指出: “據中街七家頭的羅奇生、羅致生的創辦人羅兆齡、羅兆貴兄弟的後人説,他們的祖籍南雄珠璣巷,後來遷居到新會良溪鄉,從他們的祖先羅貴祖開始定居新會,而成爲新會人,他們這一代已經是第二十三代了。” “他們的先輩在星加坡中街建立了羅致生醬園雜貨王國,還在馬來西亞從事園丘種植,於是大批羅氏族人從廣東移來新馬。當中街七家頭式微之後,又有許多羅氏族人移民到歐、美、澳等地。”這些海外赤子盡管現在生活狀况、思維方式不同,但他們的血緣、人緣、宗緣、地緣是相同的。
根據1986年的統計,良溪村有本土人口1719人,而有港澳同胞1648人,東南亞華人華僑785人,海外人口爲本土人口的1.4倍。現在江門五邑本土人口有400萬,港澳台和海外華人華僑人口也近400萬,是中國第一僑鄉。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9年第1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