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城市總體規劃充實完善初步方案最近出爐,該方案確定了市區14處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筆者查閲了一下,發現少了“江門墟”(即墟頂,以下同),百思不得其解後,即寫了一封信給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後來此信轉到了市城鄉規劃局。筆者日前接到市城鄉規劃局一個簡短電話,被告知“墟頂已包括在長堤歷史地段内”。筆者聽後覺得不合理,仍認爲“江門墟”應獨立成爲一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不能被“包括”,不能没有“名分”,甚至可以用“江門墟”包括市區一些地段,如長堤路等。畢竟它的存在,遠遠早於長堤路,其歷史意義同“長堤歷史地段”根本不同。
筆者查閲歷史資料得知,“江門墟”是在元末明初,附近趕墟的人經常把商品運到此地集中進行貿易的墟場,其中有缸瓦地、賣鷄地、猪仔墟、京果街、打鐵街、糍街等,現在這些舊名仍保留着。明代初期,墟頂以南是一條河流即江門河,京果街與東南勝街的交匯處是三桁瓦埠頭,貨船、渡船都停泊於此。現在的倉後路、興寧路、長堤路在當時還是水汪汪一片。
據此,墟頂是江門人最早生活、發迹之寶地,是市區的原點、發源之聖地。該地域範圍基本明確,即京果街、墟頂街、泰寧裏、接龍裏、安龍裏一帶。其中一些歷史街道、舊建築物現仍保留下來,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其歷史地位、文化内涵遠遠超過某些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它比所謂的“西江商貿文化區”更加典型,更具特質。筆者認爲,“江門墟”或“墟頂”更有資格列爲獨立的歷史文化街區,甚至反過來,它或可以包括“長堤歷史地段”。對此,我市理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把這一片修葺好、保護好、經營好,讓它作爲一個旅遊點,供人們遊覽。建成之後,絶對不亞於現在的“長堤風貌街”,這同城市整體規劃、舊城改造没有矛盾。相反,它們相得益彰,可以彰顯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藴和現代嶄新氣息。
筆者認爲,這是還江門本來面目,給後人保留的一份不可復製的、絶無僅有的歷史文化遺産,是造福後代、功德無量的好事。
(本文載於《江門日報》2013年1月31日,其初稿以信函形式於2013年1月8日呈送給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人)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