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華僑精神情係五邑僑鄉

  華僑精神,是華僑(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是海外五邑人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僑鄉人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具有獨特個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華僑精神的顯著特點是:愛國念鄉,開拓進取,刻苦勤奮,團結奉獻。

  一、華僑精神的内涵和表現

  (一)愛國念鄉,就是熱愛祖國,懷念家鄉

  江門五邑人移民到海外之後甚至他們的世世代代仍恒久地保持與家鄉的聯繫,這種聯繫有親情的,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的。

  在清末推翻清王朝鬥争、北伐戰争、解放戰争到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建設中尤爲突出。在籌劃推翻清王朝的工作中,台山白沙鎮山朗鄉敦和村的美國華僑青年馬湘聽到孫中山在美國致公堂的演説,就跪在孫中山跟前,要求參加革命。孫中山答允後,成了孫中山的衛士、衛士長、副官和總理陵園警衛處長,終生跟隨孫中山。

  清末民初,台山歸僑陳宜禧建造新寧鐵路就是彰顯愛國主義精神的典範。這是一條由華僑人自己設計、自己資金、自己施工的全國第一條商辦鐵路,建成通車後帶動了僑鄉的富裕繁榮。遺憾的是,這條鐵路在抗日戰争期間被毁壞了,連剩下的23782條鐵軌也被收集起來於1942年運到廣西去修築黔貴鐵路。

  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戰争時期,五邑華僑追隨孫中山積極參與籌組革命組織、籌捐軍餉、武裝起義、捍衛共和、提倡航空救國等方面建立歷史功勛。在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中,就有台山劉祥、開平鄧蔭南、江門陳少白等成了較早期的會員;在孫中山爲總理的同盟會中,有台山梅喬林、梅先培、鶴山的李鐵夫等人加盟,成爲中堅力量;在開展革命宣傳、籌集軍餉中,有新會樑啓超、開平司徒美堂、台山李是男、江門鄧澤如等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慷慨資助革命活動經費;在武裝起義推翻清朝政權中,又涌現了僑鄉的夏白子、鄭士良、謝纘泰、馬超俊等革命英雄;在保衛辛亥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共和的鬥争中,以五邑華僑爲主體組織了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回國參加討袁北伐運動;在中國航空史上,恩平馮如首先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駕駛自製的飛機試飛成功,成爲“中國始創飛行大家”。

  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五邑華僑同全國人民一道爲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爲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國的建立,傾注財力、物力和聲援作出巨大貢獻,寫下壯麗篇章。根據統計,僅五邑旅美華僑的三個救國組織就捐獻1000萬美元,支援祖國的抗日戰争;新會旅美華僑認購救國公債、航空公債達3600萬元。抗戰勝利後,五邑華僑旗幟鮮明地站在中國共産黨一邊,反對美蔣勾結發動内戰和獨裁統治,積極支持祖國的解放戰争和新中國的籌建工作。最杰出的代表是開平華僑司徒美堂。他衷心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積極投身新政協的籌備和人民政權的創建工作。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是新會華僑鄭潮炯,他出身於貧苦家庭,後僑居北婆羅洲做食品小販。當他知道老父慘遭日軍殺害之後,十分憤怒,便與妻子一起義賣瓜子,發動募捐,甚至以80元價錢將自己剛出生的男嬰賣給另一位華僑,連同所籌得其他款項80萬元一並轉交“南僑總會”,以支援抗日。

  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後,五邑華僑身在海外,魂係中華,熱情關心和支持祖國及家鄉的現代化建設。他們除在五邑地區投資設廠外,還慷慨解囊,不惜捐出數百萬、數千萬,建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建橋修路,辦社會福利事業,設置科研奬項、奬學金、慈善基金等,這充分體現中華兒女熾熱的民族意識、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開拓進取,就是敢於創新,努力上進

  創新、向上精神,是古往今來最令人推崇的人格之一,更是現代人格不可缺少的内涵。五邑華僑離鄉别井,淪落异鄉,身處先進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環境中,艱苦拼搏和生存條件下,因而煉就了這種在祖籍國尚未形成的現代精神風貌。

  五邑人旅居海外成爲華僑是從哪一年開始?誰是華僑第一(批)人?在目前很難有確切的答案。應該説,有關研究成果和資料是闡述過這個問題的。例如:張運華教授編著的《五邑華僑歷史文化概要》指出: “五邑人出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僖宗干符六年(879年),就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前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元滅宋後,一些參與抗元的五邑人爲避免迫害,也隨諸文武大臣一起到了海外。此外,還有兩種説法:其一,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 1月16日,羅貴團隊從珠璣巷南遷至江門棠下良溪村,經過一些年日,薪火相傳,開枝散葉,到了珠三角甚至海外。1991年新加波《聯合早報》已證明:新加坡中街七家頭的羅兆齡、羅兆貴華僑兄弟就是羅貴團隊後人從良溪遷移至新加坡的。其二, 19世紀初葉的新會人張保仔事件。張寶仔是清代中葉江門一帶無法無天的紅旗幫“海盗”的頭目。他們對江門、新會、開平、斗門甚至港澳沿海破壞性很大。他以香港近海的大嶼山爲大本營,專門劫奪過往官船和洋人貨船及澳門官船,刧掠後就出海。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間,他又破毁虎坑水栅,洗劫潭江河兩岸鄉村。清政府多次派兵圍剿都無濟於事。爲了避免這幫海盗的刧掠,不少村民逃離家鄉,出洋謀生。

  不少資料表明,大量五邑人移至海外還是在鴉片戰争之後。

  在19世紀40年代,已有第一批五邑人被騙到美國修築太平洋鐵路、到舊金山淘金;第二批約在19世紀60年代,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挖金礦,到南洋墾荒,當契約勞工。此時,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整個西方處於工業發展時期,而中國仍處在被列强欺霸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五邑華僑融入所在國社會,廣泛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和新興的科學技術的教育,慢慢形成華僑特有的做人的品格、精神風貌,具體表現有: 1、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 2、學會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方式、方法;3、懂得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4、組織社團政黨,加强團結,争取權益; 5、逐步樹立民主法制思想; 6、勵精圖治,因勢利導,改變自己的地位和命運。這些思想、文化、修養和品質造就了五邑華僑開拓進取的精神。

  (三)刻苦勤奮,就是艱苦勤儉,拼搏奮發

  五邑華僑尤其第一代華僑經過“猪仔”貿易成爲契約勞工,在居住國都處於低下階層,他們不管修鐵路、挖金礦,還是務農、從事服務業,做的都是苦力工,其身份遭歧視,工作受虐待,收入被盤剥,生命受威脅,過着非人生活。例子有二: 1、新會華僑義冢。約有2500多個墓穴,是無名氏墓穴。2、美國對進入美國做工的華僑實行嚴厲的“審口供”程序。在三藩市外的天使島就設有拘留盤問華人移民的設備。

  五邑勞工就是這樣一代接一代的艱難困苦地堅持下去,頂住各種困難險阻,忍受各種凌辱歧見,終於逐步改變自己勞作和生活的條件,漸漸轉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前途命運。他們熬出頭了,翻身了,而靠的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卧薪嘗膽、百折不撓、奮發圖强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四)團結奉獻,就是加强五邑華僑之間的團結,爲僑居國和祖籍國貢獻力量

  五邑華僑在僑居國曾有過派系之間的矛盾和争鬥。但是,一旦與當地政府或資方在權益、民生等方面發生矛盾時,五邑華僑還是十分團結一致,共商對策,一致行動,與政府或資方展開鬥争,争取華僑共同的利益。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關係改善,加强兩岸之間的經濟、文化、社團、民衆的往來和合作之後,海外絶大多數僑民之間在“一個中國”旗幟下加强緊密團結更是史無前例。

  所謂奉獻,包括五邑華僑對居住國和祖籍國的奉獻。

  對居住國的奉獻:

  第一代華僑(包括第一、二、三或四次移民高潮出國的華僑)爲所在國修鐵路、採金礦、辦錫礦、墾荒地、開商埠,可謂拼盡全力,犧牲巨大。這連所在國政府都不得不承認,甚至立碑紀念,銘紀功勞。如:美國内華達州維尼亞市屹立的華工紀念碑,銘刻碑文如下:“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修路,青史垂名” 。以表彰100年前修築太平洋鐵路所作的貢獻。加拿大多倫多市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園入口處,竪立一座11米高的紀念碑,碑文曰:“1880年至1885年, 17萬名中國廣東省的男士,來到加拿大西部,參加穿越洛機山危險地段的修建…… 築路過程中4000多人喪失了生命,另有數百人在完工後飄泊异鄉無法回國。他們在加拿大曆史上寂寂無名,特立此碑以志紀念。”在新加坡萊佛士博物院門前立了無名華人銅像,碑文寫着:“……華人以艱苦耐勞著稱,叻、嶼、甲三府暨馬來全屬今日繁榮得諸華人力者, 良非淺鮮。” 華裔新生代融入了上流社會,不少人成爲所在國的精英,爲所在國作出重大貢獻。

  對祖籍國的貢獻:

  五邑華僑在中華民族面臨危難的時刻都彰顯他們無比珍貴的愛國愛鄉的情操,一往無前的獻身祖國的精神。這在前面開始時已專門回答了。

  下面着重在其他方面説明一下:

  1. 在經濟上支持國家和家鄉建設。

  2. 捐贈僑鄉的社會公益和社會福利事業,爲僑鄉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修路建橋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貢獻力量。這麽多年來,江門五邑共接受海外鄉親捐贈的物資(包括各類建設項目)折合金額超過50億港元,從2008年以來回鄉投資達94億元。

  二、如何弘揚華僑精神,建設幸福僑鄉?

  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

  (一)什麽才算幸福和幸福僑鄉?

  弄清這個問題才能明確我們的努力目標和方向。什麽才算幸福?有人認爲,幸福是一個模糊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具體説,窮人和富人在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各自都有不同的感覺和享受,名譽地位不同的人也如此。因此,很難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去進行衡量和對比。

  大家知道,莫言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奬。最近央視記者采訪他,其中問到“你幸福嗎”,莫言説:“我要説不幸福,那也太裝了吧。剛得諾貝爾奬能説不幸福嗎?”莫言在1984年11月寫的中篇小説《透明的紅籮卜》,是他的成名作,現在已被確定爲高中選修教材。這小説塑造了人民公社時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他父親闖關東去了,由後娘養着,因此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瘦得像猴子。小説講到:他飢餓經驗喪失了,到了不知道飢餓的程度;他痛覺經驗喪失了,伸手抓剛焠火仍顯火紅的鑽子,燙得他手能嗅到炒猪肉味道,鋼火在他肚皮燙起泡,都没有痛的表情;他傷害經驗也喪失了,經常被别人推推打打,甚至肉體遭受傷害,也不敏感了。但他有另一種超常經驗,就是聽覺經驗,能聽到菜地裏蟲子叫聲、别人的歌聲,所以他特别幸福。在這篇小説裏,莫言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眼裏看到的全是幸福。”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是一種心理體驗。在前段一些報紙的討論中,有記者采訪了環衛工人、書報攤小販、的士司機、外來工等各種人士,報導了他們的幸福觀,結果他們回答的幸福觀都不同,要求有高也有低。其實,幸福是什麽,既是一個帶哲學思辨的話題,又是一個十分實際的感受,是一個地方綜合效果的反映,也是廣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在前段的幸福問題討論中,省統計局搞了一個建設廣東幸福的指數,包括就業收入、教育和文化、醫療健康和衛生、社會保障、消費和住房、公共設施、社會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人居環境等十項指標。這些指標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即有綫性狀態的,也有非綫性狀態的。

  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的,就是在檢測或衡量一個地區的幸福指數程度時,不能只看社會總量或人口平均數字,還必須看看這個地區的脱貧情况;如果社會總量和人口平均數字很高,但貧困人口仍然不少,這能説這個地區幸福狀態很好嗎?

  (二)如何建設幸福僑鄉?

  省統計局用已確定的幸福指數對全省進行測算,在珠三角,廣州、東莞、珠海、深圳這四個市依次排行前四位,而江門排在第8位,僅在肇慶之前。因此,江門的幸福事業不容樂觀,差距很大,任重道遠,必須迎頭趕上。

  建設幸福僑鄉,就要從僑字入手。據瞭解,江門五邑祖籍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達400萬之多。今年10月15日,省在江門召開“區洽會”,呼唤鄉賢“回歸反哺”,把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全國各地事業有成的廣東籍人士統稱爲鄉賢。所謂“回歸反哺”就是吸引這些鄉賢尤其華僑鄉賢回故鄉創業,作爲一項工程來實施,以促進雙轉移的深入發展。

  我們必須因勢利導做好如下工作:

  1. 抓好重點對象:老鄉賢、新生代、新移民。

  2. 抓好重點地區:港澳地區、東南亞地區、美加地區。

  3. 抓好重點項目:投資、捐贈。

  4. 抓好重點目標:幸福指數達標、貧困地區(人口)脱貧。

  5. 抓好重點方向:社會保障水平、優化人居環境。

  (本文係在2012年10月19日江門市華僑歷史研究會研討會上的發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