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層樓梯,順婆婆就迎出來了,記者感覺到一股祥和的“福氣”,她笑眯眯的,像奶奶般親切。“你們來啦。”她聲音很亮。她,就是記者要走訪的對象——僑鄉公德之星吕鬆順。
順婆婆皮膚紅白,没有一點老人斑;再看她倒茶的利索,真以爲她只有60歲。“我今年86了,第5個孫女都讀大學了!”她臉上笑成一朵花。順婆婆一個人住在市區阜元裏,却一點也不寂寞:早上散步,下午念佛,晚上到子女家走走。這樣一個祥和的老人家,有着令人感慨的豁達,融匯成三對和諧的“反義詞”。
“人吃一口飯,人睡一塊板”:“窮自己"和“富别人”
順婆婆的家簡檏,藤椅是10多年前的,蚊帳用了幾十年;厨房是舊式的,墊着煤氣爐的甲板翹起邊角。“這房子一裝修就要1000多元,不如用來救人!”順婆婆説:“人吃一口飯,人睡一塊板,不需要講究,可以幫人的就幫啊。”原來她辛辛苦苦積下來的退休金和兒女給的錢全都“揮霍”到别家去了:
恩平的樑月明、黎銀珠小朋友記得,如果没有順婆婆,他們四年級就得輟學,哪能上初中;
水南小學的師生記得她,她曾捐錢修理學生的桌椅;
街口的牛雜檔老伯感謝順婆婆,當她得知自已經濟困難後立刻送上兩個月的退休金;
還有,同一居委會的兩户孤寡老人最盼望順婆婆的身影。早上買菜後她經常跟寂寞的他們聊聊天;逢年過節她總帶上一袋米、一罐油來嘘寒問暖……還有修建寺廟、賑灾等等數不清的善心疏財,難怪順婆婆不需到銀行開儲蓄户!
前年的一天,順婆婆散完步後照例到幸福樓吃早餐,剛好碰上醫院來人募捐。事發突然,得知下午趕着要做手術的病人没錢交押金,她即從口袋拿出兒子剛給的100元,也是僅有的100元,送到醫生手裏。直到幾天後幸福樓把病人的感謝信轉交到她手上時,她都不知道病人的姓名。
86歲的順婆婆慰問福利院老人: 是“敬老”還是“愛幼”?
當順婆婆在街口買下一箱400多元的鮮葡萄時,水果檔的阿姨就知道了:“順姑,您又要去福利院了?”
順婆婆每年常抽空到福利院看望老人。每次去都帶上鮮葡萄和餅乾,親自分到每位老人手上,並準備了人手一個飯盒。“吃不完就放進飯盒,不要隨手亂丢,這樣不衛生啊! ”每次,順婆婆都站在老人們中間微微彎腰,對着他們細心地説,儼然“大人”教“小孩”。老人們很乖,按她的話去做。接着她跟老人們興致勃勃地聊起天來,直到夕陽西下。
“下次記得來啊!”“好的,再見!再見!”
每次順婆婆離開時她總要重復很多次“再見”才能離開老人們的“重重包圍”。
“是黨救了我,我要知恩圖報”:受恩與反哺
“我曾是個特困人,凄凉生活使我知道怎樣去關愛他人。”順婆婆有着一段黨恩故事。
38歲時丈夫離她而去,當時她是6個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母親,最小的還在吃奶,一個還在學走路。6張小嘴還加上家婆的負擔,回憶過去,順婆婆的眉頭一皺,嘴角垂了下來,不過馬上就又笑眯眯地揚高了:“共産黨來看我了。幾個幹部很同情我,説我生活困難,給我辦了個特困证,孩子免費讀書,我做起飲食小生意不用交税,生活越來越好過。50年過去了,孩子孫子們都長大成人了,現在兒子4個是黨員,3個孫子又是黨員,我教育他們要知恩報恩的!”
“舊社會婦女没書讀很慘啊!我爸爸賣過東西,那時把生粉用水泡開了,我就這樣學寫字啊!你看,家裏的對聯都是我寫的!”順婆婆指向墻上。記者順勢看去,金粉寫的“福”字和“龍馬青神”、“一帆風順”瀟灑地飛揚着,雖然不是名家之筆,但對於没讀過書的老人來説,算是奇迹。“有文化才好啊! ”順婆婆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拿起她資助的樑月明和黎銀珠的照片,低頭疑視着他們的臉,手指輕輕撫摩着,就像奶奶撫摩自己可愛的孫子一樣。
(本文載於《江門日報》2005年8月1日,文/圖 :實習生 李秀清,本報記者 吴聳)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