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市,包括蓬江、江海、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等三區四市,位於珠江三角洲的西邊,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有本土居民380多萬,海外鄉親300多萬。在這片有着濃烈僑鄉風情的沃土上,文藝園地百花争艷,千姿競秀。
文學月刊《江門文藝》,作爲“地方軍”,异軍突起,發行量從10萬份到20萬份,又增至37萬份,在廣東省文學期刊中期發量位居第二,僅次於《佛山文藝》。
“蓬江文集”、“蓬江文學叢書”、“希望文叢”等集作相繼出版,每年問世的書籍達20多種;一批女性作家,如姚瓦、黄文婷、黄倩娜、吕雪英等,嶄露頭角,脱穎而出,引人注目,得到全國文學界好評的青年作家商河,也正在這片沃土裏成長……
有人問,是什麽東西,促使江門僑鄉文學如此繁榮發展?深入其中,探其原因,主要是有一個良好的組織策劃機制。這種機制對文藝的扶持促進,宛如緑葉對紅花的保護和映襯,使花兒開得又紅又艷。這種組織策劃機制包括:
一、運行機制
江門市文聯既是文學家之家,又是僑鄉文學事業的策劃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統管市作家協會、《江門文藝》編輯部以及廣大文藝工作者。每年度末,江門市文聯提早部署來年的創作大計,新春伊始,又將産生的文學佳作陸續送到出版社編審、出版、發行;年終再回眸一年的創作成果,部署下一年的工作,周而復始,從不中輟。
《江門文藝》雜誌是江門文聯的門面和喉舌,除刊登名作家作品外,也爲廣大文學創作的初試者提供成活的土壤,從而培養了大批文學新秀,他們由鮮爲人知到今天有所成就,被社會冠以“作家”頭衔,都離不開《江門文藝》編者們獨具的愛心和辛勤培育之功,同時也反映了市文聯領導對發展僑鄉文學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和膽識。
市文聯有三位正副主席,他們都是身兼數職,各有所轄,各負其責,既分工又密切合作。他們對業餘作者、青年作者關心、扶持,滿腔熱忱,有求必應。如身兼市作協主席和《江門文藝》主編的一位文聯副主席從事文學創作近四十年,深知創作的艱辛和不易;只要青年作者的稿子稍有可取之處,他都會不遺餘力地指點修改,直到“雕琢”成章。正是在“園丁”們的精心培育下,九十年代的江門市涌現了一大批文學新秀,既有本鄉本土的青年作家,更有外來的打工仔打工妹作家;既有長篇、中短篇小説家、兒童文學家,又有詩人、散文家、劇作家、評論家、文藝理論家,還有兼而有之的“雜家”,在創作隊伍結構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綫。
江門五邑已形成了一個良好藝術創作的氛圍,文學創作者們不時有機會去外地專業進修或向名家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創作水平,也有機會到工廠、農村,去體驗生活、掛職鍛煉,積累創作素材,還有機會脱産静處,潜心創作。這種運行機制培育出的百卉千葩,點綴着江門文苑,也使廣東文壇增加燦爛的光彩。
二、出品機制
創作繁榮,一個重要標誌是出作品,出人才。在江門,文學創作者發表、出版作品成了自覺、自願的行動。爲了保護作者創作的這種積極性、主動性,造就文藝繁榮的景象,江門市各級文聯、作協以及宣傳文化部門采取了以下措施:
努力辦好陣地,讓作者有用武之地。江門五邑各市都創辦了文藝刊物,如公開發行的《江門文藝》、《潭江文藝》、《僑鄉文藝》,内部發行的《新會文藝〉、《恩平文藝》、《鶴山文藝》、《炎黄天地》等,大量吸納了本地區作者的文學作品。江門和五邑的機關報,也設有專門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是文學創作的又一個園地。江門市的文學作者,除了在本地的報刊發表作品外,還積極向外投稿,在《人民文學》、《作品》、《花城》等許多全國、省級報刊上發表了一批作品,不斷向文學的制高點攀登。
聯繫出版社,爲會員出版專著。市作協把每年出版一套10種的文學叢書納入計劃,負責這項工作的另一位市文聯副主席,對此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一方面聯絡作者、組織書稿、總體編審,另一方面聯繫出版社,推薦作品,力争入編,使作者和出版者互相溝通,合作成功。近幾年來,經他聯繫的出版社就有“百花”、“花城”、“廣州"、“廣東”等,爲35名作者正式出版了36本作品集。
設立文藝基金,解决出作品的經費問題。文藝繁榮,經費是關鍵。没有投入,就難有産出,要出精品更是一句空話。市文聯和市作協通過海外公司贊助和自行組織演唱會,把得來的錢用於設立“森基”文學基金和市文藝發展基金,資助作者開展創作活動和出版作品。如恩平市農民作家鄭庭悦,在農田、魚塘工作之餘,刻苦筆耕多年,寫出一本童話集,但礙於缺乏經費,不能出版。市文聯領導瞭解到他的困難後,從市文藝發展基金中支出8000元,市作協從森基(澳門)文學基金中支出2000元,並與他所在的恩平市領導聯繫,得到該市領導的支持,解决了4000元,合計14000元,使他的《龍公主與虎公主》童話集得以問世,該書後來還獲得江門市“五個一工程”奬。這位農民作家非常感激地説: “没有市文聯市作協的幫助,我的書是無法出版的。”類似這樣的事在江門還有很多。的確,這個出品機制發揮了其預期的催生作用。
三、奬勵機制
市文聯建立的奬勵機制,被本地的文學作者譽爲文藝發展的“天豐素” (當地生産的一種植物生長素),充分刺激了文學創作這一“農作物”的快速生長。
這種奬勵機制,其一是開展作品評奬。設立了森基文學奬(由澳門森基公司資助),每年對全市的文學著作進行一次總評,分一、二、三等奬。從1993年開始,五年間共奬勵106種書籍。另外還有不定期開展的散文評奬、小小説評奬以及各種專題文學評奬。台山市在海外僑胞的資助下,也設立了三項文藝基金,頒發“文藝作品奬”“文藝著作奬”“優秀作品奬”等,先後有50多位作者獲得殊榮。這些評奬措施使作者們得到社會的尊重,作品得到評價,作者們創作的勁頭更大。有一位獲奬者深有感觸地説: “我們搞創作不是爲了奬金,作品得到發表和奬勵,説明社會承認了我們的精神勞動。”
其二是個人榮譽奬。如“文學園丁奬”是專爲那些扶持、幫助青年文學工作者的老一輩作家學者設立的,它增强了新老兩代文學工作者的團結、合作、友誼。1996年,市文聯成立45週年紀念之際,市委、市政府表彰了100名在文藝戰綫上默默耕耘、成績優异的文藝工作者,並授予他們優秀文藝家的光榮稱號。
這些奬勵機制,充分調動了江門市文藝界實踐和理論生産的積極性,也使他們的辛勤勞動得到了應有的評價。
四、批評機制
文藝批評是堅持黨的“雙百”方針的具體形式,是文藝事業發展的鋭利武器。做好文藝批評工作,可以使人們看清文藝作品品質的優劣、品位的高低、品格的差异,從而提高人們對藝術的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江門市深知其對促進文學創作健康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性,因此采取瞭如下做法:
利用報刊組織批評。市委機關報《江門日報》、每周設有“蓬江文學”、“文藝鑒賞”等專欄,除發表本市作者的文學作品,還對其進行批評。參加評論的,既有文藝界朋友,也有一般市民讀者,這使文學評論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江門文藝》也設立“彈贊録”,讓廣大讀者對發表的作品進行評論。文章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深受讀者歡迎。
召開研討會專題批評。近幾年,市文聯、作協多次召開文學作品研討會。如1995年組織的對黄文婷等6位作者的《錯出一段美麗》等六部作品的研討會,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會上熱烈,發言踴躍,除本市的文藝評論人員外,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劉斯奮、省作協黨組書記蔡運桂等九位全國知名文學家也到會作了發言。這些評論在肯定作品思想性、藝術性上成功的同時,也指出作品的不足。黄文婷深有體會地説: “過去,我出的作品,聽到讚揚聲較多,很少聽到發自肺腑的批評意見。這一次文學界老前輩十分誠懇地指出我作品的毛病,是非常難得了,是對我這個文學新生的真誠愛護和教育。”。
經過多年的文學批評實踐,在江門五邑已涌現了一批具有較深理論功底、一定評論水平和熾熱心腸的文學評論隊伍,如李旭、鳳群、王暉、羅田、卓世明等。爲了使文學評論走上制度化、系統化,使評論隊伍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評論活動,市文聯於去年三月正式成立了評論家協會,同時對江門僑鄉文學發展的特色進行了研究,使江門文學事業走上更加理性、更加健康、更加蓬勃的發展之路。
(本文原係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江門市委宣傳部、市文聯1998年4月27日主辦的“98廣東江門五邑‘僑鄉情結’文學懇談會”上的發言,後載於同年5月19日中國作協主辦《文藝報》,並收入本書筆者主編的、珠海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江門文藝評論選》)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