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專門給我送來《江門原點》初稿,徵求我這個老江門的意見。我花了兩天認真拜讀,又趁同學聚會的機會,將稿子分開,給同學詳閲,也徵求他們的看法,重點在史實方面。現將感覺歸納如下:
第一,此作是成功之作
一、做了大量的文獻、實地、有關人事等史實的調研;
二、富於文學色彩和務求寫實的結合;
三、富於想像、連想;
四、既回顧歷史,又介紹知識如宫燈等等;
五、較完整、較全面。
僅就現有的寫作方案、思路和現稿而言,再做好如下工作便可定稿、付梓:
1.統稿,把兩人寫作上稍微差异的風格、思路加以統一;
2.解决好重復問題,包括事例、用語;
3.必要的補充,如江門地域版圖的幾次變化,解放前江門工業的兩支半烟筒(江門紙廠、發電廠、火柴廠,也請核准),江門船廠,等等;還有東湖公園、五邑大學、房地産業、招商引資、文物保護(包括整個舊市區,東至水南路西至白沙公園,北至墟頂、蓬萊路,南至長堤,要核准)等等;
4.江門的歷史,不僅是地緣歷史,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其他領域的歷史變化,該書哪些方面應爲側重處和哪些應爲略帶過,要有主見、定調,確定之後做些填平補齊或刪略工作;
5.每章開頭有綜述,後面還有分述,這兩者的比例、分寸要明確,它還涉及有重復的問題。
第二,幾點可能的構想
以下的構想,僅供可能另行重構書作或采取别種寫法時參考:
1.對於具體的事例,能否設置“代表人物”的活動現場;
2.在講新寧鐵路時,能否稍講下現在江門軌道交通的發展;
3.石灣直街曾有工人運動的烽烟,能否介紹多一點,尤其個别代表人物,還有農民運動;
4.1925年始,江門市歷任市長,能否有人物的活動;
5.作者在文中的人稱可否用“我”統一起來;爲了寫活一點,可否有“我”的具體活動和感受;
6.江門的“遷海”,遷出的人多少、去何處,留下多少,復界之後如何恢復發展;
7.“墟頂掀開的時光書”,不能只局限於解放前江門的區域,也要略帶一下解放後多次擴大的區域,如滘頭趙姓,有宋帝後裔;王朝湮没了,專長人員含藝人四散,部分趙姓散於滘頭,也遺傳宫燈、厨藝等手藝,否可講下;
8.江門紙廠比甘化廠還老,是否講一講;
9.海遷至復界的大概過程,黄居石詩講江門“復界”之事,可以連在一起説;
10.現在的雪峰寺與原有雪峰寺規模的比較;
11.縣丞署、騎樓、滿州窗、1925年建市、馬思聰演出、中華酒店、常安路、金融、江門雜咏等在各章節中恰如其分地按詳略引述 。
12.每章的概述與分述如何處理;
13.逐條街介紹可以,但每條街的行業都會有相同的,如果都講述,肯定有重復,應講有特色的、與其他街不同的,而相同的可略講;
14.筆者即“我們”的調研路綫、筆觸要統一,這與書寫的每件事的先後有關,要使讀者清晰,沿着作者的筆觸、思路看下去,好像看小説似的,覺得很順,新鮮,吸引追看,不重復;
15.同一個地方不同年代有很大變化,這裏有個層次或年代劃分,如何劃,要大體上有個確定,否則前後不清;
16.江門版圖的變遷是否要寫,從江門的原點擴展到江門的現圈,從江門的原鄉擴展到江門的現市,就是包括江門的三區;
17.可用斯諾的西行漫記或霍金的時間簡史的寫法,寫成紀實文學,可不用“筆者”或“我們”,就用“我”,把我當成“當事人”或“主人公”,穿越時空,寫成“江門時空穿越”或“穿越江門時空”。因爲作者在寫作前或過程中對文史資料和遺迹進行大量的調研,這過程完全可把“我”虛搆成某一當事人,這樣就不是寫成文史資料這麽簡單,就可以成爲紀實性文學(而且文學色彩加濃)。這樣可讀性、吸引力會加大。因而,爲了使讀者明確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虛構,便使讀者在研究江門歷史時可以排除某些人物虚構而從本書引經據典(即其史料是確實的、可信的),這可以在序或跋中加以明確。由於版圖已變,棠下鎮的良溪、羅貴、後珠璣巷以及南宋末年的古戰場(稿子已寫一點,可能不足)是否要多寫一點?
18.關於太平路明善醫院、明善堂及其門診舊址?已經分别向小學、初中、高中和高三班主任四撥人諮詢了,可增加生動事例;
19.可否按章、節稱呼;其排列順序,可否在介紹了墟頂和石灣直街之後(因爲它們是原點),按視察綫路或區片排列爲序,使讀者有綫路感,或區域感,不至於東一塊西一塊,互不聯繫,或有參觀方位錯亂感;
20.每一個地方有時和空的介紹,這裏也有由遠至近、或由古至今的順序,或其他順序,不要講了古,就講今,又再講古,就有些亂,這是一般來講,當然不能絶對化。
上述設想很不成熟,也不一定合理,以供取舍。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