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統一*——新時代、新思維、新任務

  如今是個網信時代,微信與網絡上不乏八卦。前幾天,從網信中讀到一個德國學者對中國未來的預測,他説海峽兩岸的統一會發生在2022年,大陸將啓動《反分裂法》,以一國兩區方式統一,台灣現行制度不變,唯派二十萬大陸軍隊取代台灣軍隊而已……。我報以一笑,這篇文章便消失在浩瀚的信息之中,也未加保留。但事後一想,這篇文章挺有意思,一個西方人會堅信兩岸必將最終統一,而且時間這麽短促,且以駐軍方式確保主權雲雲,實比我們衆多同胞樂觀和有創意。

  目前兩岸關係處於“獨不了,統不了”階段,是一種對峙、交織、僵持階段,顯示出某種混沌、焦慮、不明時期,統派有焦躁感,獨派也有焦躁感,都懷有“統、獨”憂鬱症,表現出狂怒、抱怨、消極等症狀。他們往往片面、絶對、表面地看待台海關係,更没有把台海問題放到中國民族復興長河中去思考,也缺乏國際視野,從而干擾了我們民族振興的進程,顯示了我們國民素質的某種不成熟。這不可不予重視,不可不加糾正。

  統一的理論準備

  統一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債權,不統一的國家是如芒在背,無一日可以安卧,處處受制於人,痛楚寸心知,不可不統一。

  但統一需要智慧、實力、能力。没有好的統一方案;没有統一的理想性與道德性;没有統一的綱領、步驟、目標、理論,統一斷不可成。統一没有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文化實力,没有硬實力與軟實力,統一也斷不可成。統一也需要謀略、戰略與能力,缺一也斷不可成。

  所以統一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位階在國家的總計劃總發展中,既不是第一位的,也不是最未位的,需要正確的定位,這要講全局性戰略性,而不是比誰的嗓門大,誰就是正確的。

  長期以來,中國的統一與分裂歸於三種模式。絶對統一期與絶對分裂期,都屬於較短暫的。按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講,絶對統一加起來只有八十四年曆史,而很多時期是處在相對統一狀態,即一個中國分成幾個“小國”存在,如春秋戰國,七國争雄,但他們都認同自己是同一宗祖國——中國,三國時期,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選擇的統一,是什麽樣的統一,這是首要問題。如今我們選擇的統一,是“一國兩制”式的統一,即“相對統一”。保持“一個中國”,實行“兩岸四地”的相對統一,即一國四地均承認自己是中國一部分,實行區域高度自治。這種統一是“和平統一”。

  在我們提出“一國兩制”國策前,我們的方針是“一定要解放台灣”,即武力統一,謀求絶對統一,即實行“一國一制”。

  中國歷史上不乏“相對統一”,但並没有“和平統一”,都是武力征服對方,改變對方的政權、國旗、國號、國歌、領土與憲法。

  因爲我們的國人太渴求統一,對分裂的後果深惡痛絶,所以追求統一幾乎成了全民意志,以至不重視統一的綱領、理論、步驟……等等必要的建設,甚至分不清“絶對統一”與“相對統一”,“武力統一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與“一國一制”……的區别,造成很大混亂。這種思維混亂與政策混亂,導致我們常常説得的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想的却是“武力征服”與“一國一制”,以至常常處於高度矛盾之中。

  如果以上問題不能首先解决,統一是難以實現的。

  兩岸關係的回顧

  怎麽看兩岸關係,這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不同視角……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於是會開出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同醫生治病,診斷不準,處理一定不會得當。追求統一,不僅僅是爲追求領土與主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要争取人心回歸,這就是所謂的“心靈契合”。

  這就要我們非常瞭解台灣,從歷史、現狀、政治、文化、經濟、外交……全方位瞭解台灣,尤其要注重對台灣内因的變化,而不能“以己度人”,“以不變應萬變”。半個世紀以來,我們真正瞭解台灣問題的人少之又少,認識跟不上台灣的變化,基本上是盲目主觀,滯後被動。

  台灣問題由來已久,而兩岸關係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歷史。我們今天所説的兩岸關係,是指台灣當局放棄一黨專政後,開放兩岸交流以來的兩岸關係。這三十年,台灣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始於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這才是台灣一切變化的源。

  民主化是極受廣大台胞擁戴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是普世價值,尤其對飽受專制之苦的民衆,如獲甘露。給人享受普遍的民主,比給人提高工資待遇,更爲受人歡迎,我們要理解這一點。而統一,使台灣民衆害怕的不是會不會降低了他們生活水準,而是會不會讓他們好不容易得來的廣泛民主權利的喪失。而我們對此的理解是很滯後的。

  本土化是引起台灣深刻變化的另一個要素。對台灣來説,曾是祖國的棄子,深受外來政權幾度殖民,又受到國民黨這“外來政權”的高壓統治,因此在台灣民衆心底,求自主、求當家作主,求出頭天……這種意識深埋於心,一旦獲得自主,一發而不可收。漸漸變爲“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主體意識”、“台灣價值”、“台獨意識”逐步形成,形成“本土意識”與“大中國意識”的對抗。

  “民主化與本土化”給台灣帶來“民選與公投”、“愛台與賣台”、“族群與省籍”等等政治生態。“政黨輪替”與“選舉政治”,給了民衆擁有“選舉權”的滿足。於是各種各樣的“選舉語言”與“選舉伎倆”讓人眼花繚亂,選舉中的數不清的承諾,選後的跳票,“政府”邁不開腿,群衆的抗議隨行,政黨對抗……,讓台灣越治越亂,越來越遠,越來越沉淪。台灣的變化,始終環繞了這“兩化”,在不斷地完善與修正,突破與變性而變化,這是台灣變化的内因,至於“三通”與“軍售”等等,都是外因而已。

  “民主化與本土化”本無罪責,但當“民主”變成“民粹”,變成一部分人去壓迫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本土”變成“去中國化”,成爲“台獨”的藉口,事物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了全民公害,勢必走到了末路,它不僅無助於“當家作主”,反而催生了統一。台灣的“民主化”一度成了台灣驕傲的理由,甚至成了拒絶統一的藉口,也成了他們暫時忘記了眼前優勢的流失與生活的困頓,台灣的民主已近乎民粹,民主的庸俗化與反智化的副作用甚至凌越了它的正向性。台灣的“本土化”更已失去了正當性,反成“本土化”的犧牲品。兩岸關係常常有這樣驚人的吊詭。

  而兩岸關係的本質,又不是簡單的“統與獨”的關係,這與香港、澳門問題一樣,是中國走向何方,中國的前途與命運,中國民族振興偉大工程如何來完成的問題。瞭解了這一點,如何來看兩岸關係,如何來看統一的理論與進程,就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了。

  兩岸關係發生了捩轉

  自從有了兩岸關係,兩岸統一就有了着力點,但我們當初與台灣的力量對比,是我大他小,我貧他富,他們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二三十倍,他們的國民總收入占了大陸的43%,所以我們當初制訂的政策只是當初實力比較的産物,是統戰性的權宜之計,不是根本性的方案與政策,只想穩住兩岸關係,争取發展的時間,讓後人再去解决。

  如今中國大陸經歷了四十年的韜光養晦,四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們有些地方人均收入已高於今天的台灣,我們有些省的總收入也高於台灣,中國大陸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趨勢依然看好,這就搆成了新型的兩岸關係。過去的三十年兩岸關係行將結束,在我們面前的是未來三十年的兩岸關係,是全新的兩岸關係。在新三十年中,我們的目標是統一!這就是新時代、新任務,要我們有新思維。我們需要全新意識、思維、對策、理論,綱領。

  新時代、新任務、新思維、新對策,呼唤我們要清醒意識,不能再沉浸在舊的關係、政策、思維中打轉了,不要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討論有没有“九二共識”,要不要“一個中國”!這個時代結束了,放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統一!

  有些意識的人,已不僅僅大陸人所俱,一些台灣人也意識到這一點了,一些討論如何統一的文章也公開的見諸報端,更有一些“憤民”説:“與其讓民進黨亂搞,不如被大陸統一吧!”所以“被統一”的人占了49.4%。如今雖是民進黨執政,雖然他們天天“去中國化”,但他們曾給台灣民衆的“台獨夢”却根本無法兑現,“台獨夢”不僅變成了“幻想”,更由於夢想與現實的嚴重背離,使夢想變成了噩夢。所以蔡英文在執政650天後,最權威的《遠見》雜誌民調顯示,不滿率達到60.3%,支持率不滿三成,而對大陸的好感度却節節上昇,支持統一的從9.3%上昇到14.8%,“台獨”的支持率從23.4%下降到21.1%,事實再次告訴我們,兩岸關係在發生捩轉。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化正在改變人類的行爲模式;國際關係也出現了巨大變革,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引導世界的發展;兩岸關係更是從實力對比的逆轉,也可能造成“主客异位”。這一切都在呼唤必須建立與健全“新的統一論述”。

  事實證明,没有“統一論述”,就没有“統一的支持者”,也就没有“統一的同盟軍”。統一的支持者首先是認同你的統一理論與主張,如果你自己也没有一整套統一理論與主張,遑論統一。

  如今在台灣的“統派”可以分爲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統”,以及以“中華民國”爲中心的“華統”。傳統的中國國民黨是“華統”,是屬“正藍與深藍”,但人數不衆了,而避談統一的則是“本土藍”,占了多數。即使這些“統派”,也缺乏“統一論述”,比起“台獨論述”,顯得蒼白與無主張。台灣統派還提不出既涵蓋以台灣人利益爲核心的從“台灣主體意識”出發的“統一論述”,更不要説與大陸“統一論述”的銜接。統一處於“統一論述”的空窗期,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時代呼唤我們要有“新統一論述”

  兩岸這種根本性變化,台灣當局與民衆並非一無所知,他們抱了非常復雜的心理來看這種變化。他們首先不希望大陸籍實力“霸王硬上弓”,以“實力决定論”,對台灣硬着陸。他們近期發表了衆多文章,談了他們看法,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台灣著名政治評論人黄智賢公然發表了《統一是台灣最好的路》。她説:“台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統一當然是台灣唯一的未來,差别只是,共同統一,或是被統。追求台灣尊嚴的人更是知道,早統一比晚統一更有尊嚴”(《統一是台灣最好的路》,台灣《中國時報》2018年1月14日)。

  1月26日,《旺報》發表社評:《新時代、新對台政策、新希望》,抓住了兩岸面臨新關係,指出“兩岸關係時間在大陸這一邊,大陸新時代對台政策重點,還是應以民心爲先,興利爲重”,“不能躁進,應保持足够耐心”,既看到兩岸已處“新時代”,又擔心我們簡單化解决台灣問題。

  2017年12月26日《旺報》又發表了《把握改善兩岸關係最有利契機》,指出蔡“政府”不應坐以待斃,而要未雨綢繆,“若執迷不悟,真正愛台灣的各政黨與政治力量就應把民進黨政府换下來”。12月30日,元旦前夕,《旺報》又發表社評,提出了《共創有尊嚴的和平統一條件》,指出:“兩岸過去常談和平統一,却没有具體方案,也没有推行的過徑”,因此“兩岸關係必須要有新觀念、新作爲,以利打造新時代,希望兩岸都能發揮政治智慧”,而不是成爲單方面的行爲。12月20日,《旺報》又發表社評:《讓台灣人心悦誠服接受統一》;1月1日發表賴岳謙文章:《兩岸統一優先解决心理問題》;1月26日,發表柳金財文章:《一中原則應展現包容性》;2月6日,又發表社評:《善待台商,壯大兩岸經濟共同體》。新黨發言人王炳忠則呼吁:《建立統一論述,才能戰勝台獨》,他强調,“只有認真建立兩岸統一論述,才能真正從實力到思想都能佔用台獨”。這些諤諤之言,可以看出台灣對新時代的思考,我們不可熟視無睹,應重視這些民意與輿論,來共同建立“新統一論述”。

  除此之外,《聯合報》黄年的《非武統的兩岸關係》,《中國時報》林谷芳的《兩岸政治論述可能的主客异位》,與社論《撬動統獨板塊的翻轉》,都是很重要的論述,不能不予重視,再不能“以己度人”,以我爲中心了。他們提出了台灣統一論述必須包容的四個核心主張:“第一,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第二,兩岸血脈相連,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第三,心靈契合的統一,要經過兩岸中國人,尤其台灣人民的同意,並完成憲政程序;第四,大陸有容乃大,要寬宏大量,要善待台灣,要給台灣人民好處,讓台灣人民得到統一的好處”。我認爲,這裏的關鍵詞是“新思維”、“統一”、“契機”、“尊嚴”、“心理”、“心悦誠服”、“包容”、“建立統一論述”……。這樣的建議是很好,盡管這樣的建議包涵了“台灣的主體性”,但“中國夢”應該包涵“台灣夢”的,我們應鼓勵兩岸都來參與討論,集思廣益,盡早制訂出新時期,新的統一論述,引導未來三十年健康地走向統一!

  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對台論述,鄧小平時代有“鄧六條”,江澤民時代有“江八條”,胡錦濤時代有“胡六點”,今天進入了習近平時代,應該早日出台代表今天與未來的新統一論述,這才是對“台獨”的最大威懾,對“統派”的最大支持!

  寫於2018年2月25日

  *發表於2018年《台海研究》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