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對今天的中國教會有特别的作用和幫助。中國教會有與全世界所有教會一樣的共性問題,也有自己獨特處境中的特性問題。前者主要是教會的生命成熟度的問題(教會能否實現“自治、自傳、自養”即本土化,是教會生命成熟度的一個標記);後者主要是中國教會在今天所處的政經環境當中,許多具體的有形教會都面臨教會由過去的大型和集中走向分散化、小型化的轉型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合一挑戰。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在這兩個方面都可以爲中國教會提供幫助。
一、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有助於中國教會真正實現自傳的屬靈自立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後,因爲國際局勢和歷史的原因,三自運動在中國成爲一個帶有“反對帝國主義”政治意味的運動。但實際上,無論是來華宣教士還是中國教會本身,在此之前就一直在推動中國教會實現“三自”的目標。
“三自”教會概念本身是來自於十九世紀的世界宣教運動的倡議。最早的倡議者有範亨利( Henry ven 1796-1873,英國聖公會)和安魯弗斯( Rufus Anderson,1796-1880,美國公理會)等人。他們提出宣教最終要實現教會的本土化,即宣教的最終目標,是要幫助一個原來在教導、治理、經費各方面都需要有外國差會支持的“差會教會”,最終變成一個“本土教會”。而自治、自立(養)、自傳則是一個被宣教士建立的差會教會是否已經達成本土教會目標的衡量標準。這個倡議提出後,被世界各地的宣教運動廣泛接受。
1877年召開的在華傳教大會上,美國長老會駐寧波傳教士巴特勒( John Butler)提議把“三自”作爲中國教會共同的目標:“一個本土教會,自治、自立,並擁有自己的牧師,是我們能讓基督教扎根中國的最好證明。”厦門的傳教士保靈( Stephen Livingstone Baldwin)也指出:“本地教會應該盡可能早的實現自養,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來促成的”,“因爲只有自養的基督教才能向异教徒展現本土的基督教,由外國資金資助的教會永遠都會受到質疑”。
因此,抛開復雜的政治因素附加涵義,“自立、自養、自傳”本質是指一個獨立的地方教會是否能够做到組織治理、費用收支、真理教導三個方面的自立,這其實是每個教會走向生命成熟都應當具備的一個階段性標誌。
比較150年以前的中國教會,總體而言,今天的中國教會在“自治、自養”即組織治理、費用收支方面已經實現了完全的自立,但在“自傳”方面還有所欠缺。這個欠缺主要是,雖然傳道人員已經本土化了,但是,在對聖經的解釋即神學思想方面,還不能够説已經實現完全的自立。
提前1:6有人偏離這些,反去講虚浮的話,1:7想要作教法師,却不明白自己所講説的、所論定的。
神學思想的自立,不是指所謂的“聖經真理中國化”。因爲聖經啓示的是合一的真理,没有地域的區别,所以不會存在神學内容上的國别差异問題,即不應當有所謂中國神學真理和外國神學真理的劃分。神學自立的含義,是指要有獨立查考聖經、慎思明辨(林前14:30)的能力,可以判斷和發現神學思想的正確與謬誤,即使是與别人得出相同的結論、説一樣的話(林前1:10),也都是經過自己的“看見、知道、思想、明白”而不是人雲亦云,更不是標新立异。
就神學的自立而言,總的來説,中國教會的神學思想建設遠遠滯後於教牧實踐,還主要停留在對西方神學思想的翻譯引進和模仿引用階段,而缺乏自身“慎思明辨”的能力,結果不知不覺也受到西方神學界互補解經神學進路的影響。而中國教會若照走互補解經的道路,結果就是:一方面,因爲自己的圖書館建設無法達到西方的水準,就意味着永遠只能是被動的跟隨者,而不能真正與西方神學成果作平等的對話和鑒别比較,以幫助中國教會的自我省察和成長;另一方面,也使得西方教會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些宗派争議原版照搬出現在中國教會當中,阻礙真理上的合一。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是以聖經爲本,而不是以學者、宗派對話爲本的認識論,可以幫助中國教會不再只是簡單倚靠各種神學外援直接的結論,而是藉助這些幫助,通過加强對聖經原文原意的學習,自己漸漸具備單單倚靠聖經本身的啓示去理解和整理出神不變和永恒真理的能力。
路3:4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的話,説:“在曠野有人聲喊着説:‘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3:5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爲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爲平坦。3:6凡有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
神既然這樣應許,神學就不應該是高深難測的,而應當是簡潔直接可以明白的。我們相信,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可以幫助中國教會走自己“看見、知道、思想、明白”的直路,也因此迅速建立起神學自立的能力,幫助中國教會實現完全的自傳,真正幫助中國教會在組織、經費、教導三個方面都能够靠主完全自立。
二、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有助於中國教會的組織轉型和真理合一
(一)中國教會組織治理模式的轉型問題和合一問題
中國教會傳統上比較注重教會行政權柄,强調組織集中、統一管理。而過往倚靠比較像“金字塔型”的教會組織,以及“不要問、只要信、只要順服跟隨教會和牧者”的傳統主張,一方面帶來了管理上的許多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者掩蓋)了許多肢體生命不成熟可能帶來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弟兄姊妹,習慣於倚靠教會的組織安排和牧者的個人魅力才能,而缺乏個人生命的真實經歷、操練和成長。
在全新的政教關係環境下,當組織被分散弱化、無法再從教會和牧者得到及時的引導帶領、需要更多弟兄姊妹擔當屬靈責任、獨當一面的時候,許多過去隱藏的弊端就顯露無遺。教會組織的分散是容易的,挑戰的是,如何保证分散後的各個教會小組承受“面目離别、心裏却不離别”(帖前2:17)的考驗,能够持守合一的真道(弗4:13)、“説一樣的話”(林前1:10)?
(二)“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有助於中國教會新環境下的及時轉型
教會經歷從大型、集中,走向小型、分散的考驗,這看似艱難困苦,其實是非常寶貴的成長機會。小型、分散意味着,不能够再倚靠教會集中管理的組織勢力和牧者個人的才能帶來的便利,這就讓教會真實地經歷神話語的信實、單單依靠神。
亞4:6他對我説:“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説: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因着别無所靠,外援斷絶,教會就必須返璞歸真、回歸那唯一當倚靠的——耶和華的靈即神的話語。在目前這樣一個教會需要“分散化、小型化”的特殊環境當中,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必將顯出“神學爲生命、爲教會”的生命力。
1.“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可極大提高聖經學習效率,實現神學學習普及化,加速教會同工儲備的進程
約6:63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説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賽30:20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却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從“看見”的源頭開始把關,聚焦在聖經經文本身,簡潔直接,少走彎路,會最大程度地降低經外因素和人的主觀因素可能導致的偏離真道的危險,并且减少種種不必要的負擔和争辯,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聖經學習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學時浪費。也因此,可以徹底改變過往神學學習只能由少數神學生、精英會衆全時間參加的局面,從而實現神學學習在教會全體會衆當中的普及化,幫助教會肢體群體性生命成長和同工儲備的快速建立,滿足教會小型化的迫切需要。
2.“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幫助弟兄姊妹走生命建造的直路,促進肢體生命内源性成長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是一條“授人以漁、内源性生命成長”的道路。“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或者説教導方針,反對“不可知論”和“愚民主義式”的教牧教導和治理觀,强調每個人都必須擔當對神話語的“看見、知道、思想、明白”的屬靈責任,主張鼓勵信徒倚靠聖經作“有信心的思想”,因此很有利於去除個人崇拜和轄制,幫助弟兄姊妹個人和群體自覺性的成長。
教導者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講説、所論定的,而不是憑藉教牧身份的權威:
提前1:7想要作教法師,却不明白自己所講説的、所論定的。
弟兄姊妹也要“思考、明白”在教會所“看見、知道”的神的話語:
尼8:2七月初一日,祭司以斯拉將律法書帶到聽了能明白的男女會衆面前。8:3在水門前的寬闊處,從清早到晌午,在衆男女一切聽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讀這律法書。衆民側耳而聽。8:8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這裏的“明白”不是僅僅知道標準答案,而是要幫助信徒徹底養成以聖經經文爲“看見、知道”的唯一來源,來“思想”神的話語、“明白”神的作爲,即“唯獨聖經、以經解經”的“思想”模式。這一作法,在初時似乎好像是過高的要求、效率較低,但最終會幫助肢體自己具備依靠聖經經文作“有信心的思想”的屬靈分辨力,以至於可以得着基督裏的真自由(約8:31-32;羅8:15;加4:22-26),能够在靈和真理裏向神獻上敬拜(約4:24),也可以承受“面目離别”帶來的挑戰,並進一步興起更多的工人一同進入服事當中。
3.“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有助於教會屬靈的合一
在目前特殊時代環境下,感謝神讓中國教會經歷真正屬靈的合一——不是看得見的有形教會組織的集中和統一,而是組織分散情况下無形教會“心裏不離别”的靈裏合一。
(1)幫助教導同工之間講台的合一
林前1:10弟兄們,我借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説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弗4:13直等到我們衆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講台的合一是教會合一的基礎。許多教會雖然也有不同講員配搭巡逥证道的計劃,但是講員各自傳講的内容却缺乏協同,往往各有主題、没有前後呼應和彼此配合,講台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甚至可能會自相矛盾。“以經解經”成爲共同的釋經方法,會幫助不同证道同工形成彼此之間對真理的共識和屬靈的默契,不同的講員對同一經文和主題會有基本相同的釋經,因此合一度會大大提高,以至於可以認領同一經卷的不同章節經文,或者同一主題系列的不同分題,這樣就有利於建立能够分工配搭、在各處巡逥傳講同一真理的教導團隊。在教會分散、牧養堂點衆多而教牧同工相對缺乏的情况下,這樣的合一可以給教導同工帶來極大的减負,也幫助教會证道的形式,由過去比較因人而异的主題式证道爲主,逐步轉變爲同一經卷連續性的釋經证道爲主,很有助於講台的合一和弟兄姊妹聽道的持續性、系列性。
(2)幫助教會教牧同工與弟兄姊妹之間的合一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實踐,“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的認識觀,和“普天之下只有一個教會,所有教會只有一個牧人(就是主基督)”的教會觀,初時看起來好像會削弱教會的行政權柄和管理,但長期必會帶來教會教牧同工與弟兄姊妹靈裏真實的合一。
1) 真實的屬靈合一不能通過轄制肢體的信心來實現。
神所悦納的跟隨,不是出於無知、懼怕、勉强而有的順服。相反,神願意我們是出於自己真實的自由意志來回應聖靈的感動,而自由自願地跟隨祂。只有“明白”即在有悟性的信心裏真實地跟隨耶穌,才會自然地遵他的命令而行,得着“有信心的愛心”,從而能够甘心樂意地與弟兄姊妹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林前9:19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衆人的僕人,爲要多得人。
林後1:24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爲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簡單粗暴的“不要問、只要信、只要順服”,類似於愚民政策,看似整齊劃一、令行禁止,但這樣很容易形成對人信心的轄制,而事實上把教會組織,作爲一種勢力來倚靠——“强組織弱信仰”,行政約束大於屬靈生命,最終削弱了教會信徒造就這一基本的功能。
“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强調人要承擔自己“思想、明白”的屬靈責任,所以在開始學習的時候對教導者和學習者都會帶來較大的挑戰。但是,當人的神學理性能得到聖經直接的肯定和支持,就會形成良性的螺旋,使人對聖經真理更加有把握,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而只有真道認識上的合一,才能够使我們甘心樂意地彼此相愛即擁有“有信心的愛心”(多3:15),使講的和聽的同蒙造就。并且更進一步,因着真道上的合一,和更多人被興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作新的傳講者,教會承受組織分散的信心和能力會更加增强,做到“面目離别,心裏却不離别”(帖前2:17)。否則,僅有組織上和團契上的合一是難以持久的。
2) 真實的屬靈合一也不是恩賜、職事、功用的完全同一,而是恩賜和信心程度各有不同、各盡其職、彼此配搭的合一。
弗4: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爲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13直等到我們衆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神所要的合一,是恩賜的不同而合、合而不同。這合一不可能通過一味地排除异己、同化統一來完成,而是通過增强我們對合一真理的認識、提高我們接納差异的能力而更加彼此相愛、各盡其職來完成。
以經解經的認識論鼓勵和幫助教會,作倚靠聖經的“有信心的思想”,在“看見、知道、思想、明白”的思維進程中,教會和負責教導的同工,與弟兄姊妹們要各盡其職:
教會首先必須使人“看見、知道”神的話語,即教會教導的内容要緊緊圍遶聖經神的話語而不是各種趣聞軼事;其次,要在教會形成一個鼓勵弟兄姊妹查考聖經來大膽求問、思想神話語的屬靈氛圍,而不是代替人的“思想、明白”,轄制弟兄姊妹的信心;第三,在以神的話語釋放會衆個人屬靈的自由的同時,也促進弟兄姊妹在目前存在張力的生存環境當中,擔當起自己應有的屬靈的責任,發揮各自的屬靈恩賜進入彼此服事,從而减輕對教會組織和教牧同工過分的依賴,使教會完成從“組織爲重信仰爲輕”到“信仰爲重組織爲輕”的轉型。
弗6:6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
加6: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6:3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爲有,就是自欺了。6: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爲。這樣,他所夸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别人了,6:5因爲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6:6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
另一方面,弟兄姊妹也要承擔自己的屬靈責任。因着分散,教會組織無形之中經歷了扁平化,過去客觀上只有少數精英成員參與治理運行的教會,現在需要興起數倍、十倍的同工加入事奉。以經解經的學習,可以幫助弟兄姊妹承擔“思想、明白”的屬靈責任,與神建立真實的關係,能够自願而不勉强地離開過去享受别人服事的舒適區、進入服事當中,并且按照恩賜和信心的程度主動認領事工,彼此擔當互相補位。“先自轉,期待神預備的公轉”,使自己的屬靈生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也爲教牧同工分擔减負,供應他們的需要,大家各盡其職在教會中經歷群體共同性的成長。這必然更有利於教會的合一,幫助教會從過去實際的“金字塔型教會”轉型爲“恩賜拼圖型的教會”,使教會勝過暫時的困難而迎來群體性的生命成長。
綜上所述,“以經解經”的神學進路在教會神學自立、肢體生命的内源性成長以及快速同工儲備、教會合一三個方面,都對中國教會帶來幫助,幫助弟兄姊妹生命成熟度的提高,也協助教會完成特殊環境下的治理轉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