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阿拉伯沉船的唐代商貨文物實证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發展

  中國是絲綢之路發祥地。陸上絲綢之路發祥於陝西,海上絲綢之路發祥於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後者就是目前國際認同的、具備有進出口貿易業務的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至後元二年(公元前111-前87)期間,派遣屬黄門(皇帝近侍)譯長率領“應募者”,帶着“雜繒”(絲綢)、黄金等商品,從廣東的徐聞、合浦和日南(漢時屬中國領土版圖,今屬越南)港口啓航出海,經南海到今天的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新加坡、印度、斯裏蘭卡等國家進行貿易。至東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大秦(東羅馬帝國)商人東來日南、廣東直接貿易,從而形成横貫亞、非、歐三大洲的東西方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三國、魏、晋、南北朝時代,孫權將交州(交趾)一分爲二,以合浦爲界,以北爲廣州,治所在番禺(廣州);以南爲交州,治所在龍編(今越南河内東部),並以廣州爲中心實行管治。從此之後,廣州成爲中國對外貿易的始發港口。東晋時,印度洋沿岸及東南亞諸國、印度和歐洲的大秦等15個國家的商人不斷前來廣州同中國商人貿易。這説明,以廣州爲始發港的海上絲綢之路初步發展了。

  經隋代至唐代,廣州成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其次是東南沿海的港口。因此,當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家描述到中國貿易登陸的港口時,從南到北分别是交州、廣州、泉州和揚州。可見到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已發展到繁盛階段。據《海内華夷圖》等史書記載,從廣州啓航出海直到波斯灣、東非和歐洲的“廣州通海夷道”全長1.4萬公里航路已經開通。亞洲、非洲和歐洲70多個國家的商人紛至沓來廣州等港口城市貿易。每年來廣州經商的商船“四千餘舵(艘)”,商人80多萬人次。其中以阿拉伯商人居多。當時經常在廣州居住的阿拉伯等外國商人達10多萬人。唐代政府在城西光塔碼頭附近地帶(包括今北到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大德路,西至人民路,東到解放路,即今光塔路、惠福路、仙鄰巷、甜水巷、海珠中路、詩書路、蓬萊北街、擢甲裏、瑪瑙巷、朝天路、紙行路等),面積一平方多公里處建立“蕃坊”,供外商居住經商,並設置“蕃長”進行管治。至此,廣州成爲市舶麕集,列肆林立、珍貨山積、商賈如雲、市場興旺、財氣充盈的國際貿易中心市場。

  證明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發展,過去主要是根據當時的中外史籍記録的文獻史料;現在則有一艘於1189年前的阿拉伯沉船及船中所藏的大量唐貨商品作爲實证。這就是我本人於今年4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參觀由多倫多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Singapore’s Asian Civilisation Museum)聯合舉辦展出的《失去的獨桅帆船: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現》(The Lost DHOW a Discovery From the Maritime Silk Route)文物展覽所見到的,一艘沉睡海底近1200年的阿拉伯商船上的唐代大批商貨文物。現將自己所見沉船文物闡述如下,與讀者諸君分享。

  據展覽説明介紹,這是一艘約於826年(唐寶曆二年)來中國貿易返航的阿拉伯商船,在到達印度尼西亞勿裏洞外海靠近巴萊鎊港(巨港或舊港)約150米的黑礁石處沉没的。所以有專家認爲,可能是船觸黑礁石而沉没,故稱“黑石號”沉船。

  20世紀90年代中,一名印度尼西亞的漁民潜入這裏海底捕撈海參時,偶然發現一小堆陶瓷器。他上岸後將所見情况報導出來,但人們不以爲然,未引起很多人關注。不久,德國的一家打撈公司聞訊而來探測,確認此是一艘沉没於海底的古代木帆船,並於1998年初開始進行打撈。經過將近一年的作業,終於把沉船和船内的貨物打撈上岸。然後組織歷史學、考古學、船舶學等專家進行考察研究。最後確認,這是約於公元826-50年沉没的阿拉伯商船。消息傳出後,2002年,中國有若干家博物館相繼向印尼方及德國打撈公司方提出購買的意向,但最後未能成交。2005年,新加坡的一家商業公司以3000萬美元高價購得沉船及全部船内唐代商貨文物。

  此後,新加坡商業公司請人進行清點及請專家進行仔細鑒定,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爲這艘阿拉伯沉船是當年經廣州入口到揚州貿易,采購了大批的中國陶瓷器、金、銀、銅、石器等商品,然後運往廣州包裝入廣東出産的大陶甕中,整齊地放滿後,再用茶葉、香料等貨物填入空隙處。這種包裝既最大程度利用瓷器的空間,又保護陶瓷器在航行時不被震壞,直至今天陶瓷器仍完好如新。據全部清點統計,沉船共有各種唐代商貨文物共6.7萬件,其中98%即65660件是陶瓷器,其餘2%即1340件是金、銀、銅、鐵、玉、石器等。這些沉船唐代商貨文物是迄今爲止全球發現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極爲難得的實物資料,是任何文獻資料不能代替的,價值連城。

  今次從新加坡運到多倫多展覽的計有唐代文物324件,其中陶瓷器273件,金、銀、銅、鐵、玉、石器共51件。在館長兼行政總裁亨利S·肯先生的熱情幫助下,得到部分已提到的展覽文物照片。現將復原船模、復造帆船和各種唐代商貨文物分别介紹如下,並將相關文物照片附於文後,供讀者鑒賞、研究。

  1.復原沉船模型及復製商船在海上航駛圖。

  2.唐代陶瓷器273件,其中瓷碗135件,大中小瓷碟19件,廣東大中小陶甕9件,壺、瓶、杯109件,大瓷盆1件。這些陶瓷器出産於河北、河南、湖南、浙江和廣東等地。

  瓷碗。這是商船最多的瓷器,達5萬多件,而且大多數是繪有粗花紋,其中有一個瓷碗背後刻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燒制”字樣。還有一個瓷碗面寫有“湖南道華市石渚盂子有明敕意”字樣;另一個碗面上刻燒一首五言絶句:“孤鷹南天遠,寒風切玉驚;妄思江外客,早晚到邊停”。

  瓷碟。此亦是相當多的瓷器,而且繪有花紋的白釉緑彩圖案。

  瓷壺。數量不多,但相當標致。

  瓷杯。有相當數量,多爲白釉瓷杯。

  瓷瓶。數量不多,是白釉藍紋。

  3.金器2件。一個金碗和一個金杯,閃閃發光,彌足珍貴。

  4.銀盒12件。花紋精緻。

  5.銅鏡8面;銅錢20枚。

  6.玉器9件,十分圓潤。

  7.石器1件,雕刻栩栩如生。

  以上這些唐代沉船商貨文物充分證實,唐代與東南亞和印度洋西邊的中東國家直接貿易是相當繁盛的。唐代正是在繁盛的對外貿易拉動下,成爲當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見《讀懂中國改革》第21頁)的“大唐帝國”而著稱於世。國内也出現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的局面。所以,從這一個層面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實是國内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不二戰略國策。這是十分有益的歷史經驗,值得今天借鑒。此其一。

  其二,這6.7萬件唐代沉船商貨文物也充分證實,在近1200年前的唐代,確實是存在着一條繁盛發展的海上絲綢之路,物证歷史,毋庸置疑。至於有些歷史學家根據唐代出口商貨中的大量瓷器而稱之爲“瓷器之路”,那是無關緊要的。不管稱之爲“什麽之路”,其存在和内涵是相同的,就是指古代歷史上東西方國家貿易往來的一條海上交通航路,亦就是今天全世界的專家學者、國家政要和普羅大衆約定俗成稱之爲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發祥地的中國人民更加認同和珍惜絲綢之路這一個歷史文化遺産。代表中國人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更注意借鑒絲綢之路的歷史經驗來制定治國方略。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於2013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並在11月召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會作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簡稱“一帶一路”)决定後,又於2014年6月5日在中阿(拉伯)合作論壇第六届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題爲《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講話,再次强調建設“一帶一路”戰略。他説:

  “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當前,中阿都面臨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和挑戰。希望雙方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以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爲新機遇新起點,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中阿戰略合作關係。

  “‘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因爲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人民日報》2014年6月6日)

  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講話,正式向世界宣佈建設“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國策。今年2月1日又成立以張高麗(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爲組長,王滬寧(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中央改革辦主任)、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楊晶(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楊潔箎(國務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爲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具體領導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和開展。同時由中央政府出資500億美元籌備於年底在北京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和投資400億美元爲“絲綢之路基金”,作爲建設“一帶一路”的啓動經費。至2015年6月,已經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回應和參與。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深信,借鑒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傳統,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中國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國策,一定取得成功。鑒往知來,向前看,中國將在建設“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一定能實現經濟新常態高中速穩步發展,國家日益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世界各國一定能實現互聯互通、互惠互利、雙贏共榮、和平發展,從而共同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語)。

  附“黑石號”沉船唐代商貨文物照片於下:

  説明:可能是沉没約1200年的唐代商貨文物彌足珍貴的緣故吧,故按博物館規定,參觀者不準拍攝文物照片。我按規定參觀完畢後,出於自己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癖性,去找到展廳值班負責人,説明我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並出版過專著,請求准許我破例拍攝幾張重要的文物照片,但被拒絶。後來我到一樓館長辦公室找到館長兼行政總裁亨利S·肯(Henry S.Kim)先生,再次要求。館長要我稍後,讓他們商議一下。慶幸得很,後館長答應:經商議,我館送給你部分已攝製的展覽文物照片,方便你作研究之用。你可以使用這些照片著書或寫論文發表,但一定要註明是由我館提供。所以,本文所附的唐代商貨文物照片,均是多倫多阿迦汗博物館提供,謹此説明,並在此向該館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