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廣西的文學藝術也日益繁榮,而且頗具時代和地域特色。現分别介紹如下,以見一斑。
一、詩歌
據清人張鵬展編輯的《嶠西詩鈔》(1944年上林報社印行的《上林叢書》本)所收入的明至道光年間(1368-1850)的廣西詩人有260位,詩作2100多首,分21卷印行。明代詩人主要有危素、嚴震直、黄福、解縉、吴寬、魯鐸、戴欽、黄佐、包裕、方弘静、張鳴鳳、俞安期、張佳胤、胡應麟、瞿式耜等100多人。這些詩人的詩作,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其中《桂林石刻》(三册)收集的明代詩作200多首五言、七律、七絶和歌詞等,内容均是反映詩人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和愛慕,流傳更廣。特别是包裕的《麥黄歌》,直到今天仍保留在桂林風景名勝處。包裕,廣西桂林人,成化年間(1465-1487)進士,歷任杭州推官,貴州巡按、雲南按察使等官職,爲官廉潔,素有“小包公”之美譽。他寫的《麥黄歌》,充分反映了他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品格,其歌詞是:
“大麥黄,小麥黄,家家男女登麥場;老者看家壯者出,旋挑野菜煮羹湯。男耕女刈不辭勞,麥場堆積如陵高;烹鷄打餅餞祖先,沽酒擎樽娱父母。舞者舞兮歌者歌,胥言收穫今頗多;忽聞官腐里胥至,征討天錢征夏税。須臾算盡無孑遺,老者含悲欲訴誰;共夸今歲麥收好,誰知只得一日飽。好將民隱達聖朝,樽節財用寬征徭;古來民足君須足,莫使民有逃亡屋。”〔1〕
到了清朝,廣西更出現許多詩人和詩作,據清末朱琦校編輯和刻印的《三管英録集》57卷,收輯了唐代以來廣西各地576個詩人所寫的3500首詩,其中90%以上是明清時期的詩作,特别是清初開始形成了本土詩人群。朱依真被譽爲“粤西詩人之冠”,至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出現了師承桐城派、推崇古文運動的王拯、朱琦、龍啓瑞、吕璜、彭昱堯、商書浚、楊繼榮、曾克敬、李瀛、趙德湘、黄均祖等人,常在杉湖之畔吟詩作賦,被時人稱爲“杉湖十子”,並有詩集《杉湖十子詩鈔》留傳。此外,清代一些著名的文人世家如陳宏謀及其女兒陳瑩英、玄孫陳繼昌;寓桂書畫世家李秉禮及其弟李秉綬、其子李宗瀚等,亦留下了不少詩作。清末,在中國文學史上居重要地位的詞人王鵬運、况周頤創立了“臨桂詞派”,詞風主張重、大、拙,與朱祖謀、鄭文焯同列晚清四大詞人,雄踞詞壇主座。王鵬運著有《半塘定稿》,况周頤著有《蕙風詞》、《蕙風詞話》等。
二、戲劇
桂劇,又稱桂戲或桂班戲,流行於廣西桂林、柳州、河池、南寧、賀州等地區等操“官話”的城鄉和湖南南部地區。明清時期,桂林已發展成爲“如流車馬門前道,似櫛人家水上圍”的南北交通要衝和繁榮城市,於是爲市民喜聞樂見的桂劇得以産生。干隆年間(1736-1795),湖南的“祁陽班”戲劇轉入桂林並落籍於此。“祁陽班”既接受徽班的聲腔和演技,又接受桂林地方方言以及民間藝術的長處而逐漸地方化形成桂劇。它的唱腔、台詞和場面以至劇目,與湘劇大同小异,關係密切。但亦吸收崑曲、漢劇和徽劇的長處,豐富自己的曲調和唱腔,達到了唱聲婉轉柔和、圓潤動聽、動作十分細膩的地步。到了咸豐年間(1851-1861),桂劇就開始形成科班。桂劇伴奏有文場、武場之分,以管弦樂器伴奏的稱文場,以打擊樂器伴奏的稱武場。在桂劇廣爲流傳之後,桂林人愛清唱桂劇中流行的一些小麯,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以清唱爲主並伴以二胡、秦琴、三弦等管弦樂器的曲藝,桂林人稱之爲“文場”。干嘉年間(1736-1820),文場就流行於桂林街巷之間,深受民衆歡迎和贊賞。其傳統劇目有《木蘭從軍》、《拾玉鐲》、《西厢記》、《樑紅玉》等大小本雜八百出。
粤劇。粤劇起源於廣東。但在靠近廣東附近的梧州地區、玉林地區等講白話的城鎮鄉村也流行唱粤劇的習慣。
壯劇,主要流行田林縣一帶。
在靖西、德保等地則流行唱木頭戲。而貴縣(今貴港市)、武鳴縣等地則流行唱師公戲。
三、散文
明清時期,廣西有著名“桂嶺五大家”散文家所寫的散文。此五大家即平南縣的彭昱堯;臨桂縣的龍啓瑞、朱琦;永福縣的吕璜和馬平縣(今柳江縣)的王拯。他們的散文作品收集在《涵通樓師友文鈔》一書中。
四、繪畫
明清時期廣西的繪畫藝術也相當發展,有不少著名畫家和畫作。其中著名的畫家有馬榮昇、馬秉良、羅存理、石濤、周位庚、李秉綬、白照等。以石濤最有成就。石濤(1640-1711),原名朱若極,明末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從小愛繪畫,曾遍游名山大川,飽覽祖國大好河山,觀察自然景物,勤學苦練,“自用我法”,“放筆直掃”,最後成爲清代廣西的名畫家。〔2〕他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蘭竹畫,他所畫的山水人物和竹蘭花木,筆調灑脱超逸,風骨清隽高雅,成爲中國繪畫史上异軍突起、别具一格的一派宗師。清初六大畫家之一的王原初稱贊石濤爲“大江南第一”畫家,盛名於國内外。日本刊有他的畫論專著10多種;美國、法國均藏有他的畫作,還組織過石濤畫展,介紹他的繪畫藝術成就。受石濤影響的山水世界形勢著名畫家有周立庚、李熙垣、李秉綬、羅辰等,俱有繪畫成就。
注釋:
〔1〕黄泌等:《臨桂縣誌》卷8。
〔2〕《石濤畫集語録》,中華書局1981年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