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騰九霄:中華文化的精髓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的本質兼容並蓄,温柔敦厚,行爲上以禮義之邦自許,熱愛和平,追求和諧,講究外方内圓,天人合一。對内則力求吾日三省吾身,據德依仁遊藝;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對外則四海之内皆兄弟,近悦遠來,既來之則安之。筆者認爲最具中華文化精微的代表精神,屬於發自自我内心的“四維”禮義廉耻、“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進而發展出《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概念,以及實踐在《禮運大同篇》所揭橥的理想世界。
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内在修爲的進程是以自身修煉作爲與他人共事相處的基礎。瞭解真理的路徑由剖析身外之物的本質開始,所謂格物致知;所得的知能則須經過潜心的内化,所謂誠意正心;内化昇華的認知與知覺成爲智慧,用在個人修養與家族和諧,所謂修身齊家;終將所得到的智慧與經驗分享給世人,並據以實現經國濟世的宏願,所謂治國平天下。而與外界相處時的規範則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由近而遠,由親而疏,以同心圓的漣漪方式,漸層的向外界擴散,費孝通所談的“差序格局”,就是這種規範總結出來的理論。
兩岸學者針對這種華人社會特有的行爲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做出了大量的研究,雖然有些人認爲這是造成中國社會重私德不重公德、講私人利益不講公衆利益的社會現象的淵藪,但台灣心理學學者鄭伯塤的研究則指出,差序格局在企業的領導者身上,形成了以關係、忠誠、才能三項歸類標準將員工分類,且與各類型的員工互動有异、信任有别,所持的自己人意識也有不同的行爲,導致華人企業内部復雜、多樣而極具特色的組織行爲。鄭伯塤: 《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爲》,《本土心理學研究》第3期(1995)。遠古的《詩經》《詩經·小雅·常棣》。説:“兄弟鬩於墻,外御其侮”;民間的俗諺也强調“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説明這種格局的存在,且已經是普遍被社會更階層所接受的。
由於在中華文化陶冶下的中國人具備這樣的社會組織特性,所以你怎麽對待身邊的人,就成爲觀察你會如何對待關係更遠的他人的重要指標。古人雲:“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就是知道唯有親親者才會仁民愛物,這種由近而遠的行爲對待是很難去掩蓋或僞裝的,因此也成爲特别重要的人際關係判斷指標。外國人與中國人交往,常常困惑於“有關係就没關係,没關係就有關係”的迷局當中,但是一旦瞭解了差序格局,其實也是不難理解中國人的行爲模式的。
二、睡獅奮起:一帶一路大戰略與中國崛起
舊絲路新思維之“一帶一路”,結合區域經濟營銷與跨域治理合作發展,其目的不僅要帶動歐、亞、非洲等國家發展區域經濟,更要借由更緊密的互動來維護區域間的和平。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顯現了中國面向世界發展的决心與魄力,更跳脱了幾個世紀來以海洋爲出口端的經濟思維,顛覆了以據點成面爲主的推進方式,采用雙龍出海逐旭日,水陸路同時進發,圍綫爲面的新戰略。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圖,表達了中國準備發揮領頭的效應,帶領世界上經濟弱勢的民族及國家,迎頭趕上先進國家的發展行列,引領世界經濟更加速發展前進。
然而中國的發展向來就不爲歐美已開發國家所樂見,甚且引導中國周邊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消極對應甚至予以扺制。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如果只集中在中國地位的崛起、中國經濟的發達,顯然會受到西方及周邊國家的抨擊阻礙,從而造成不可預知的負面影響,需有相輔相成的思維以突破障礙。
“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區域,包括了人類經濟活動較發達或是物産資源較豐碩的各洲,所經歷的海上絲綢之路又是極具戰略意義的重要航綫,不論由國際政治面、軍事面、經濟面切入,都必須考慮與各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唯有由文化面進行討論,能够有共同的立場。在“一帶一路”構想提出之初,台灣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此戰略就已經點出了中國必須面對的最重大挑戰:“中國要如何將它的‘大國夢’從渴欲推向實現,若僅憑這‘一帶一路’的宏大想象,或者‘鑿穿歐亞、聯通東西’的戰略藍圖,恐怕還是不够的。做一個令人畏懼的大國,並不困難;但要做一個讓人尊重的大國,則不容易。中國大陸要串連歐亞,以其既有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條件顯得闊綽有餘;然而,在它劇烈轉身的過程,會不會造成對亞洲鄰國的威脅,影響區域的均衡與安定,則是它必須審慎拿捏的事。”
當然,作爲計劃的提出者,中國政府也早已將一帶一路戰略定調定性,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主持“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時,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並要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爲主要内容,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綫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造福沿綫國家人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
然而,經過了這幾年的努力與全力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却在美國領導的國際集團的對抗阻礙下,遭遇到一些問題,包括亞洲、非洲部分“帶路”沿綫國家出現了取消與中國合作進行的基礎建設合約的案例,馬來西亞新總理馬哈迪上任後也推遲了兩國之間的合作,準備重新審視檢討原定的合作方向。
近日美國副總統Michael R. Pence在今(2018)年APEC會議上的發言就充滿挑釁意味,他要與會各國“不要接受可能影響你主權的外債”;我們(指美國)不會强迫、腐蝕或損害你的獨立性。美國公平公開的交易,我們不會提供“收縮帶”或“單向路”(a constricting belt or a one-way road),直冲我國的“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而來。值此美國特朗普總統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争,且强迫其傳統盟國表態選邊的關鍵時刻,美國所提出的種種攻擊戰術,都是爲了阻滯中國發展并且帶動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理想,威脅利誘之下,未來中國要拿什麽來讓世界相信中國、投資中國,并且願意與中國一起建設和平繁盛的世界?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性的重要課題,必須盱衡全局,審慎思考。
對此,習近平主席仍以堂堂正正的政策高度加以響應,在今年舉辦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强調“堅持開放導向,拓展發展空間;堅持發展導向,增進人民福祉;堅持包容導向,促進交融互鑒;堅持創新導向,開闢增長泉源;堅持規則導向,完善全球治理。”;以及“堅持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堅持創新驅動,培育增長新動能;堅持完善互聯互通網絡,促進包容聯動發展;堅持深化伙伴關係,携手應對共同挑戰。”雖然美國人借由提供援助蠻横的介入他國内政的劣迹斑斑可考,但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與中國來往互動的經驗尚難稱完善,如何判斷哪邊伸出的援手是善意的?哪裏遞出的橄欖枝是有毒的?各國難免會以美國與中國過去是如何對待他們的盟軍、朋友來做判斷的依據。
三、龍生九子:中華民族大熔爐的淬煉
中國大陸境内的漢族與各民族的融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各民族國家有示範的效果,而台港澳則曾分别爲日本、英國及歐陸的葡萄牙統治,這是我們民族的傷疤,是無法抹滅的痛!然而,在我們發展的道路上,因爲殖民而接觸的多元文化,以及因此而擁有的不同的制度、普遍性的人生態度、社會價值觀、却有機會在中華民族的傷疤上開出美麗的花朵:借由對台港澳多元文化的包容,向世界宣示我們中國人的發展是爲了給全世界帶來更好的發展,而只要能够接受彼此的文化,疑慮可以化解,用心得到理解,矛盾迎來諒解,更容易結合力量,成就彼此。古語有雲:“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但這絶對不會影響龍在中國人心中無法取代的崇高地位,甚至更因爲對不同於自己的子女的包容及適性發展的體諒,使得龍的形象得到更大的提昇。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兩次淪於外族之手,却終能以温柔敦厚的文化内涵將原來的外族吸納融合爲中華民族的一員,靠的不是西方列强慣用的船堅砲利、强迫暴虐,而是以王道、人道、睦鄰、懷柔的真誠,打動人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國家領導人的智慧,在香港及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候,用“一國兩制”的最大包容,允許回歸者保有自己習慣的制度及生活方式,讓時間慢慢的彌平彼此之間的差异,希望終能水乳交融,不分彼此。這樣的思維及堅定落實的决心,對世界各民族觀察中國人的行爲産生了極大的示範作用。港澳同爲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尚且願意以求异存同、包容寬容的方式進行治理,允許不同體制存在同一國家之内,對未來與我們將要産生長遠緊密的互動關係的“帶路”範圍内的各個國家,當然會有良好的標杆效益。這是中日英葡文化在逐漸融合爲一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大熔爐展現我們包容差异、追求和平的最佳淬煉過程,相較於美國以武力爲後盾,以國際制裁爲手段,以經濟壓迫爲戰場的窮兇極惡,即便是在高壓的威脅利誘之下,國際社會終將明白如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四、麒麟出世:台灣處遇與文化絲路的橄欖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所有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以我們傳統文化爲傲的常用語,而細究博大精深幾個字,“博”來自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大”源於厚積而發,年月積累;“精”有賴深刻鑽研,反復習練;“深”始自沉穩自持,内斂修爲。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然是有其值得驕傲之處,也容易影響周邊的文化,形成熔爐的效應。
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對於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的兩個主軸、九大堅持,以台灣作爲傳承中華文化最完善、保護中華文化最堅定的地區,台灣人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立足台灣、放眼大陸、前進世界的進程中,可以强化這九大堅持對召唤世界各國人民的力量:
1.堅持開放導向,拓展發展空間:大陸如能響應願意接受九二共識的台灣地方首長,例如已經於辯論會中承諾接受九二共識的高雄市長候選人,國民黨籍的韓國瑜;以及高舉兩岸一家親旗幟,樂見兩岸和平發展的台北市長,無黨籍的柯文哲,細膩的劃分敵人與同志,接受堅持對大陸的開放及合作發展的台灣内部力量,將更能呼應彼此拓展發展空間的意願,也向國際社會證明與中國的合作確實有利於發展空間的拓展。
2. 堅持發展導向,增進人民福祉:大陸之前向台灣進行大量的讓利行爲,但是未能掌握促進發展的主軸,致使所提供的資源落入了少數有心人之手,未能有效促進台灣人民的福祉,使得許多努力不見成效,甚至引發反效果。如能借由推動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時機,爲台灣人創造成爲戰略伙伴的機會,將能很好地改變給糖吃的錯誤形象,而成爲手把手引導前進的好伙伴,台灣人對大陸的歸心與積極參與,勢將影響帶路沿綫國家人民的感受。
3. 堅持包容導向,促進交融互鑒:對於自己同胞的包容、交流、融合與互相借鑒,就是對合作國家最好的示範。尤其當美國人極力拉攏台灣,以作爲鉗制大陸的工具的此時,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日益增高,此時的包容導向、交流互鑒更是具有重大的意義。
4. 堅持創新導向,開闢增長泉源:對兩岸關係的處理,要能跳脱過去僵化無效的戰略,以新思維、新做法、新善意、新路徑來呈現大陸大方大氣的大胸襟,借由台灣問題的處理展現大陸創新導向,挑戰昨天的自己的氣度,使兩岸能發揮一加一大於無窮大的增長能力。
5. 堅持規則導向,完善全球治理:對港澳地區堅持一國兩制的理念,對台灣地區堅持兩岸一家親的態度,尊重自己訂定的規則,遵守全球地緣政治及國際互動的原則,向世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爲上,言出必行”的高度。
6. 堅持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亞太經濟一體化怎能没有世界經濟排名第22名的經濟體台灣的參與?之前“亞投行”的設立排出表達强烈意願的台灣已是錯誤,如果能幡然改過,主動協助台灣與周邊國家簽訂有中國因素的FTA,恰可以證明願意建構開放型亞太經濟的决心,使周邊國家産生更大的信心。
7. 堅持創新驅動,培育增長新動能:目前提供台灣青年加入雙創大軍的機會是非常正確的作法,陸續出台的如惠台31條等政策更證明大陸已經能解脱長期爲自己所捆綁的枷鎖,直接面對台灣人民,接納來自自由氣氛與自我意識所養成的創新能力,不斷提昇兩岸共同發展,經濟帶路,政治開門的可能性,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不但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問題,也有决心與世界各國和平共存、創新共榮。
8. 堅持完善互聯互通網絡,促進包容聯動發展:即便台灣時不時有不安分的舉動,也是國際上用來干擾中國大步向前的工具,但是動輒切斷與台灣官方的聯繫互動,致使台人無法得到政府的協助,實在與這一個堅持的原意大相違背。盼望大陸運用智慧與創意,無論如何仍能以促進包容聯動發展爲念,關切台灣人的需要,真正做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促使民間改變政府的承諾。
9. 堅持深化伙伴關係,携手應對共同挑戰:任何戰略的成功,對内要形塑組織文化,對外要包容利害關係人文化,這在歷史上斑斑可考。1990年代,由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並得到中國人廣泛回響的“大國崛起”系列影片的拍攝及宣揚,可以瞭解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獲得巨大成功,興起“和平崛起”思維的年代就已瞭解到這個事實。面對歐美强力阻礙中國的一帶一路大戰略,中國人最早携起的雙手,應該就是台灣人的雙手,與親人的緊密合作,將是伙伴們關切的重點;與家人一起應對共同的挑戰,恰足以證明中國人是可以信任的好伙伴。
美國未來學家John Nasbitt曾提出“High tech, high touch”的概念,轉换爲我們中國人的説法,可以用“發展是硬道理,伙伴靠軟感情”一言以蔽之。中國人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信任,願意與我們一起繁榮發展,必須回歸中華文化的根基,並向世界展示我們兩岸四地華人共同發展、和平共處的决心。和平有賴力量維護,形象要靠行動證明!爲了中國的民族復興,爲了“一帶一路”大戰略的順利成功,爲了歡喜地迎接中國人世紀的來臨,大陸與台灣誓將以共同的文化根源與血脈相連,勇敢的面對各種挑戰,迎向最後光榮的勝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