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逐步創造出來的並經過人們的反復實踐、提煉而日趨成爲穩定的意識、行爲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字、書法、繪畫、建築、音樂、舞蹈、儒、釋、道、經、史、子、集、中醫、武術等範疇。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内憂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奥秘就在於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爲,歷史“有一個决定的‘東西’,就是亞細亞。那個外界的物質的太陽便是從這裏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個自覺的太陽也在這裏昇起,散佈一種更爲高貴的光明”。[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148-149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内核或曰核心價值,是一種永恒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由於内容十分豐富,一時難以詳盡,這裏只能撮其要談幾點: 

  其一,强烈的大一統觀念。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並流淌在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的血液裏,成爲一種堅如磐石的文化心理。以國家統一爲樂,以江山分裂爲憂,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價值取向。《詩經》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此乃中華民族大一統觀的重要思想之源。經過儒、法兩家的論证和充實,歷代思想家和統治階級的豐富和發展,這種大一統思想和觀念深深印人中華文化傳統之中,並在文學、藝術、建築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爲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自强不息的積極進取情懷。自强是中華民族貫徹古今的重要傳統。《周易》中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這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自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强,更多的是指民族要自强、國家要獨立的思想,是一種永不滿足現狀、不斷改革進取、革新圖强的精神,是一種“奮發振强,勵精不已”的積極進取的情懷。這種鍥而不捨、百折不撓、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孫爲民族和國家的進步而努力奮鬥。

  其三,兼容天下的廣闊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一貫主張“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提倡不同民族、不同類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滲透,取長補短,以達到多樣統一。正是有了這種胸懷,在中國歷史上,才會出現儒道相濟、儒法結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的局面。兼容天下的胸懷,還表現在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容納和吸收上,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有了兼容天下的胸懷,才使得中華傳統文化在不同價值系統的區域文化龢民族文化的碰撞下,逐步走向統一,更新了自身的面貌,從而也使自身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其四,天下爲公的價值取向。天下爲公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最高價值,這種價值追求源於天地人和的農耕文化,與“天人合一”思想一脈相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是由天地人搆成的整體,無論是儒家的“修齊治平”“達則兼濟天下”,還是道家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都把“天下”置於最高位置,把天下太平作爲最高理想。天下爲公强調民心與公理,要求人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人際求和,人性求善,社會求同。把天下爲公作爲價值取向,體現着整體觀念、大局意識、公而忘私和重義輕利的品質,以及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

  其五,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傳統美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習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53頁。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於民間“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家庭美德故事,以及以《顔氏家訓》、《弟子規》等爲代表的治家要義、格言和童蒙讀物,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有對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等特徵。上述種種特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搆成了中華民族成員的思維趨向和共同心理,對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内心,潜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爲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170頁。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華夏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經歷幾千年積澱創造的優秀成果,其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歷史源遠流長、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了精闢的概括:“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晋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産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説,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黄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爲、樑啓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遺産。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着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内容、治國理政智慧,爲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爲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爲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夏各族兒女共同創造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衆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單一民族,而是聚居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諸多民族的總稱,包括了以漢族爲主體的56個民族。其中的每一個民族都不是純之又純的族體,而是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成分。例如,漢族就是以中原華夏族爲基礎,融合了周邊諸部族而形成的。在文化意義上,民族的融合就表征着文化的交流與整合。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都以其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時,各民族文化又不斷地相互影響、融合乃至同化。這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向其它區域的輻射和傳播,少數民族地區及中原以外區域的文化也不斷向中原内地滲透,對中原文化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漫長的文化融匯過程中,以儒家思想爲主體特色的中原齊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導作用,但儒家以外的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南地區的巴蜀文化,南方地區的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地區的羌狄民族文化,嶺南一帶的閩、粤、台文化,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融合了本土各學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融了中國各民族、各區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不僅漢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發展做出了貢獻,漢族以外的中國各民族都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功不可没。中華傳統文化不單是大陸各民族的創造,也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大海,無疑也融納了台灣文化的滚滚川流。台灣與大陸有着相同的史前文化。在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完全連成一體,後來桑田變滄海,使台灣成爲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嶼。從舊石器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就由華南陸續進入台灣。占台灣人口95%的漢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陸人。他們與高山族同胞在共同開發和建設台灣中,亦發展了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通的文化,共同擁有上下5000年的民族文化傳統。正因爲如此,連横先生在其《台灣通史》一書中寫道:“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粤之族也。”連横:《台灣通史》(下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23頁。所謂“閩粤之族”,即來自福建的福佬人和廣東的客家,他們都是不同時代因戍邊、戰争、灾害等原因從中原各省遷到廣東、福建的,自宋元起又陸續移居澎、台。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大陸移民遷台,不僅帶去了豐富的生産技術、耕作方式,而且使大陸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移植到台灣,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結出了纍累碩果。台灣的民情風俗與大陸極爲相似。移民前往台灣,不僅帶去了家鄉的方言土語,而且帶去了原有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據丁紹儀《東瀛識略》記載:“台民皆徙自閩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應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喪,悉本土風,與内地無甚殊异。”台灣民間的婚喪喜慶禮儀乃至服飾、起居、飲食等,與閩粤兩省如出一轍。海峽兩岸民衆還以同樣的方式過着同樣的節日,進行着形式相同的民間娱樂。台灣每年舉行“祭孔大典”、“城隍爺出巡”、“媽祖過生日”等傳統文化活動,動輒吸引幾十萬人參加。台灣民間的宗教信仰多由大陸直接傳人,現今台灣各地大小寺廟林立,其中供奉的孔子、關公、禹王、魯班、媽祖、城隍等,無一不是中華聖賢。總之,海峽兩岸人民同文同種,血肉相連,休慼與共,都是龍的傳人、炎黄子孫。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兩岸人民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當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發展,文化愈來愈成爲一個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因而也成爲各國國家治理和國際競争的優先戰略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對解决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從歷史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别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對於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於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於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於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於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曾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價值維度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思想源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爲基本指導思想,其基本目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的社會理想,精髓是愛國主義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創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改革創新以及和諧、公正、誠信、友善、八榮八耻等都來源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脚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和突出優勢。特别是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共同困境與難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智慧在破解現代化困局、推動生態保護、完善社會治理、健全行政倫理、促進民族交往、强化道德建設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啓示和解决路徑。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爲貴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以民爲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爲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等,立體而系統地呈現出有别於西方傳統模式的思維和理念,彰顯出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巨大潜力,彰顯出東方智慧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强則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没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第 40—41 頁。500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區别於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其中的核心觀念搆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價值已積澱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

  申曉若:作者係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