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建構以文明對話作爲兩岸和平交流的平台

  一、中華文化與兩岸和平交流

  1、信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2、“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資産。 

  3、兩岸同根同源,兩岸一家親,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乃有必要進-步規劃建構以文明對話作爲兩岸和平交流的平台。

  4、富而好禮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内涵。 

  5、打造“富而好禮”的社會成爲文明社會的重要價值並融合到兩岸和平交流活動。 

  6、中華文化“聞聲救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與情懷,普度衆生,成爲養塑豐厚文化内涵的重要價值,並作爲提昇至文明社會的重要内涵。 

  二、文化的重要意涵 

  1、“文化”一詞是從拉丁文Culture演化而來的,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敬神等多種涵義。文化實際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思想理念、軟實力等,客觀的説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2、文化是人生,是指的群體人生。人生是多面向的,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一個成群的大團體所包有的多方面的生活,綜合起來稱人生,也就是文化。

  3、許嘉璐先生曾説:“文化”就是“人化”,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類生活過程中,“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一語中的,簡潔明白。

  4、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無論是“化成”還是“教化”都體現了一個行爲過程。“文”是説以什麽來“化”之,以什麽“化成”,文是指道德、倫理法則、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引伸到企業文化中就是企業所倡導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

  5、最早把文化作爲具有現代涵義的專業術語使用的是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E.B.Taylor),他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爲“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倫理、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裏所有一切的能力與習慣”。 

  6、法國的一位啓蒙思想家則把文化解釋爲“一種教養”,指通過教育能够獲得良好的教養,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 

  7、羅賓斯則把民族文化定義爲一國全體或絶大多數居民共有的價值觀,它形成一個民族的行爲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三、文化包括三個層次

  1、物質文化,亦即表層文化,是指凝聚着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生産活動與物化産品的總和;旅遊活動剛開始是在追求物質文化的滿足,而後才漸漸進入制度、節慶,最後則必定賦予追求精神文化爲滿足,媽祖節慶最後必定要去滿足參拜者追求心安、平安、乃至國泰民安是最高的極致。 

  2、制度文化,亦稱中層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産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等内容。

  3、精神文化,亦稱底層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共有的意識活動,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内容。如果以一個三層的同心圓來表示文化的結構,那麽物質文化是表層的,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也最容易發生變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間層,它已經不像物質文化那麽有形,但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層的那部分文化,具有相當的穩定,一些生命的核心價值都潜藏在精神文化的深層,一旦形成就很難發生改變,但却深刻地影響着一個民族行爲方式。

  四、中華文化的特點

  1、重家庭;2、重穩定;3、重傳承;4、重和諧;5、重道德;6、重分享;7、重忍辱。

  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1、錢穆大師曾説: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它能綿延繁衍,必有一套文化傳統來維係,來推動。我們有一套自己的中華文化,發展得很深厚,很博大,很精密,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一語道破中華文化的重要性。

  2、文化、文明、人文三者互爲關聯。《昜經·賁掛》曾説“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小戴禮記·樂記》篇亦有“情深而文明”,可見三者是來自中國古代經典,但用來詮釋近代西方新起的觀念,郄相符合,中華文化之精深博大亦在於此。

  3、中國人對文化二字的觀念,常把“道”字來表達,“道”便是指的人生道路、人生的過程,更是超出人生一切别相之上的一個綜合的、更高的觀念,乃是指的一種人生之共相。

  中國人這個“道”字,可説博大精深,即相當於近代西方人的所謂“文化”,且内涵更爲超出之。一部“道德經”孕育豊富的文化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正是説明理想文化的最高境界,正合此意。

  4、中華文化,具有“同中求异”,亦要“异中求同”的特質。當前兩岸和平交流如能秉持“文化”兩字所孕育的悠遠意義,將能創造兩岸和平交流雙贏,奠定他日和平統一的基礎,錢穆大師的洞見智慧,歷久彌新,更爲珍貴。

  六、中華文化的特質

  1、中華文化的倫理觀最突出的特質是主張“和而不同”,提供兩岸和平交流對話的哲學思維。

  2、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在經過衝撞、融合之後,在哲學上達致“和而不同”的境界。以儒家的“仁”、“仁以爲己任,任重而道遠”;佛家的“慈悲”、“救苦救難”、“聞聲救苦”;道家的“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這些核心價值就是幾千年來,中華大地上不同源頭的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不但可以和諧相處,而且相互吸收不同的經驗、理念、及營養,從而不斷發展、創新,保持了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的根本原因。

  3、在古代强勢文化對於相對弱勢的亞文化,從來就不是采取强制壓迫的和消滅的態度,孔子“欲居九夷(《論語·子罕》)而不以爲陋”,認爲“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論語·審問》,提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爲曠世經典名言。由此得知,近代以來的中國對待世界各國的基本態度和方式,來自先聖先賢的寬闊胸懷仍然保存在中華文化的基因以及在中國人的血液裏,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更是成爲兩岸和平交流對話的古典道德依據,足以奉獻給當代世界作爲參考的珍貴禮物。 

  七、文明社會的重要内涵 

  1、富而好禮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内涵。 

  經濟富裕之後,容昜腐敗、墮落,適時提出建構文明社會的規劃與企圖,正可以導正腐敗的氣息,也可以提昇人品的素質、塑造公義社會的氛圍、凝聚民族的向心,提供民族偉大復興的素質與基石。 

  2、文明社會必須根植在和平價值的追求。 

  和平是全世界的普世價值,即使任何國家或地區不幸發生戰争,其終極目的也是在追求和平,蓋和平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增進庶民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3、文明社會必須累積以誠信爲基礎的“社會資本”。 

  人與人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只有誠信是雙方可以互爲信賴的價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福山曾經指出,世界各國相互之間經貿往來都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才能開創雙方經貿的順利、便捷,繁榮、鼎盛。 

  4、文明社會必須共同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社會上全民的利益,但求私利,無視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這個社會很難定義爲文明社會,只有每位公民社會的公民都願意獻身獻力,致力於公共利益的追求與實現,這個社會才能日臻文明社會的境界。 

  5、文明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一個社會的安危、福祉跟公民社會的公民息息相關,願意挺身而出捍衛尊嚴、榮耀並擔待責任,匹夫有責的概念正是文明社會成熟的表彰。 

  八、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努力與共識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决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共識,亦即“九二共識”。

  一九九三年四月廿七日至廿九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會談,是四十餘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公開接觸商談,是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建構兩岸和平交流的共識如下:

  1、信守“九二共識”,增進政治互信。2、增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3、弘揚中華文化,民族偉大復興。4、擴大人民往來,促進各界交流。5、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6、堅持對等原則,維護基本尊嚴。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資産,是維係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蒂固,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内涵。以此共識,建構兩岸文明對話成爲邁向兩岸和平交流的重要平台,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景是兩岸有志之士值得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九、打造文明社會作爲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

  1、文明社會泛指公民社會具有高度文化水平及科技發展,同時擁有多元創新的利基及誘因,相互包容、尊重的生活方式,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止於至善。2、文明社會必須植基在和平的追求及道德的重建,把“政治”視爲最高道德。3、文明社會的精英不宜追逐財富,而忘了社會責任。4、文明社會有錢人要付更多的税金,並擔待社會責任。5、文明社會不宜讓以誠信爲基礎的“社會資本”不斷流失。6、文明社會政府及民間宜共同追求公共利益。

  十、建構文明對話作爲兩岸和平交流的策略

  1、實行中庸、中道、同理心,是文明對話的重要基礎。2、强化並實踐:開放、多元、公平、正義、民主、法治、透明、包容等價值。3、强化並落實公民社會“參與、關注、對話、承擔責任”等特質。4、培育願意與人合作,並有同情心的温馨社會。5、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発揚新公共服務精神,培養共同的良善價值。6、對世界抱持多元觀點,建立和平社會的共同價值。7、建立全球倫理觀念,讓人活得有尊嚴。

  十一、文明對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1、從打造富而好禮的社會出發,奠定以和平崛起,邁向民族偉大復興。2、以中庸的倫理道德爲基礎,强化世界的普世價值。3、以經濟融合達到世界各族群的心靈契合。4、以同理心落實“求同存异”、“异中求同”、“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5、以歷史文化情懷,凝聚“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認知與認同。6、深切體會習近平主席有關“兩岸融和”與“心靈契合”的談話所俱有的歷史文化高度及文明格局所藴含的深刻意義。習近平主席運用意志力和同理心,爲世界和平找出路的情懷,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努力與期許,令人格外敬重與感動。

  十二、結論

  1、文化是一種教養、一種優雅、一種寬容,是人格的重要内涵。2、文化的提昇是邁向文明社會的基礎。3、文化是打造文明内涵與格局的根本。4、文明社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境界。5、文明社會是普世追求和平的終極價值。6、文明對話是解决兩岸衝突的最佳途徑,更是促進兩岸和平交流的重要基礎。

  林水吉:作者係公共政策學會理事長、台灣軍警消聯合總會副總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