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是由個人及利益集團組成的多層級系統。因國家統一或分裂而引起的國家版圖的變動是國家系統的一種相變。一個統一有序、管理高效的多層級國家系統有利於國家系統功能涌現和提昇并且符合民衆利益最大化。國家系統向統一演化符合復雜系統趨於有序的演化方向及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總體發展趨勢。
國家統一的内涵主要是指國家系統層級結構的有序性和同一性。從國家最高權力很多文獻將國家最高權力視爲“主權(Sovereignty)”或“立法權”,但“主權”内涵與意義在國際學術界有較大争議,因此本文不采用“主權”概念,而用“最高權力”表述可以行使諸多終極權力(包括“立法權”)的權力,换言之,國家最高權力派生出立法、司法、行政等具體的終極權力。的角度可將國家分爲統一、分裂和分治三種狀態。國家的最高權力包括對内的最高權力和對外的獨立地位,前者指可以行使和分配頒佈法律、司法、任命公職人員、征收捐税、發行貨幣、組織和調動軍隊等權力的權力,後者是被國際上絶大多數國家承認、並具有行使對外戰争與和平、締結國際條約等權力的權力。英國學者布爾(Hedley Bull)的“内部主權”與“外部主權”的分類概念與此類似。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Macmillan, 1977, p.8.。一個國家如果對内最高權力和對外獨立地位都是唯一的,國家是統一狀態;如果二者都不唯一,國家是分裂狀態;如果對外獨立地位是唯一的,國際上只承認一個代表該國的政權,但同時對内最高權力不唯一,存在兩個或更多互不隸屬、各自爲政的政權,則國家處於分治狀態。統一或分裂狀態如果得到各方政權的認可均可以是穩定狀態,但分治狀態意味着一國内部不同政權間對國家演化方向存在根本分歧,很難有持續的穩定性。
國家系統内部各方力量總是處於此消彼長的變化之中,從而導致系統整體的演化,在此過程中國家系統内部會自發産生熵,即無序性。因爲國家系統由多種利益集團的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由次利益集團的孫系統組成,可以如此不斷細分,直到個人。從每個層級系統的角度,無論個人還是利益集團,爲了存在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個人到各層級利益集團都在追求自身權益最大化,如果没有任何相互制約,邏輯結果必然是每個人或每個利益集團的權益趨於無窮大,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無序指系統中要素的存在或變化有很多種可能性,有序則是系統内部要素之間及系統之間的聯繫具有規則性,其存在或變化的可能性較少。對人類社會而言,無序意味着不穩定和脆弱,但有利於釋放創造力;有序意味着穩定和强大,但創新性約束較大。因此無序和有序各有利弊,没有哪種狀態是絶對的好或壞。個人與每個層級的利益集團都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换,不斷追求自由度的本能要求會産生熵增,而現實中任何系統的外部資源都存在有限性,個體與外界不可能無限自由地産生熵流,任何個體與利益集團在獲取資源時都要受到其他個體與利益集團的制約,這些外力産生熵减,系統只有在與外界相互作用與交换的條件下才能保持有序和無序的平衡。
國家系統發生相變的運行原理是:當外部條件及内部要素改變時,系統當前狀態變得不穩定,在臨界點附近,系統通過不斷漲落測探有序宏觀狀態的各種新的可能性,某種新的集體運動形式將越來越强,最終壓倒所有其他的集體運動,通過自組織方式出現一種新的宏觀有序狀態,反映在國家版圖上面就是統一或分裂。國家系統演化是一個自組織産生新系統的演化發展過程,其中能否形成耗散結構是一個新系統能否誕生和進化的關鍵。
普利高津(I.Prigogine)創建的耗散結構理論研究了系統自組織演化發生的條件。 “耗散結構一旦形成,時間以及空間的均匀性可能就遭到破壞。”[比]普利高津:《從存在到演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2頁。如果不能形成耗散結構,個人及利益集團追逐自身利益的本能會對國家系統産生熵增,國家趨於無序;如果未統一國家系統滿足耗散結構條件,系統可以通過自組織功能恢復穩定有序的國家統一狀態,完成從分裂或分治到統一的非平衡相變。耗散結構是指遠離平衡態下動態的穩定化有序結構,其形成條件包括開放、非平衡、非綫性和漲落。
開放主要是指國家系統對國際大系統的開放,作爲外部環境的國際大系統對國家系統演進有重要影響,國際格局對國家統一形勢發生直接作用,國際勢力介入可以强化統一或分裂的現狀或變化。反過來,追求國家統一可能帶來國家整體力量的增强,會對國際格局産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意味着國家在國際上權益配額的改變,由此必然産生與國際勢力的相互作用。
非平衡態意味着力量分佈不均匀,未統一政權之間存在力量差异。非平衡是形成和維持宏觀有序結構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只有出現有强大向心力的政權並與其他政權的力量拉開差距,才有條件結束國家混亂狀態、主導完成國家統一。國家系統内部要素不平衡發展引發系統失穩是國家系統發生相變的最重要動力,而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對系統的非平衡程度有重要影響,有時需要通過系統與外部環境互動改變國際勢力的平衡策略、打破系統内部平衡。一國内部的政權之間的競争離不開與國際勢力的關係處理,很多情况下需要排除或轉變外部力量的介入纔可能進入國家系統的非平衡態。
非綫性和漲落是國家系統發生相變的必然條件。系統發展的本質是非綫性相互作用,體現爲要素間的排斥和吸引、競争和協同。在臨界區域附近,漲落加上非綫性相互作用形成的關聯放大效應,主宰系統演化的方向和模式。國家系統内部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各領域子系統之間會産生非綫性作用,國家系統與母系統及子系統之間也存在非綫性作用,國家系統發生統一相變不一定是政治因素直接導致的結果,很多時候是通過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漲落對政治領域産生非綫性作用,誘發統一相變。漲落是系統宏觀量對平均值的偏離。系統演化的規律“常常是一種不可預見的漲落在兩個等價的有序狀態之間做出了最終選擇”[德]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搆成的奥秘》,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211頁。。在非平衡態,如果系統中存在着正反饋機制,漲落就會被放大,導致系統失穩而被推到臨界點上。系統在臨界點上的行爲有多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漲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選擇作用。國家系統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存在政治事件、經濟波動或社會運動等各種漲落,非平衡自組織系統對於某些漲落格外敏感,微小的隨機漲落往往帶來出乎預料的後果,國家統一的發生常常不是按預定計劃實現,而是隨機漲落引發的突然進化。
在一個未統一國家,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權之間存在激烈競争,這種差异隨着暴力或和平方式的競争不斷增大而使國家系統遠離平衡,逐步具備實現國家統一的非平衡條件。在非綫性和漲落作用的影響下,系統可以通過耗散結構的自組織功能恢復穩定有序的國家統一狀態。
朱磊:作者係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