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孫文學校總校長、台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大會演講

  在中國共産黨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爲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的第四個自信。這應該是習近平未來留下來的最重要政治遺産,也應成爲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後,代表習近平治國理念的核心思想。 

  中國大陸目前的力量已經提昇,但是不希望看到中國大陸崛起仍然順着西方强權崛起的老路,中國崛起不應該是霸權的崛起,而是中華文化與價值的再現。我們希望中國崛起是一個面對西方文明價值體系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再融合了中華文化的另一種文明的崛起。

  思考兩岸問題,掉進西方話語體系,我們會忘掉中華文化中一些最重要的東西,包括人間佛教所講的善惡是一念之間,儒家所説的正邪也是存乎一心,换一句話説,如何看待一件事,這取决於個人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落實在政治學上是高難度的,這個念往往塑造出的是所謂認同。從1895年開始,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經歷過百年以來非常復雜,而且帶有一些苦楚的歷史發展。换句話説,兩岸相隔100多年,的確給了一些所謂要製造台灣分離的人豐沃的土壤。但是也看到,1949年以後兩岸從國共内戰至今仍然没有化解敵意狀態,在没有化解敵意狀態之下,台灣的特殊處境就發展出非常奇特的政治文化,但這個政治文化給台灣帶來挑戰、壓力和悲劇。 

  從民進黨政府的許多做法可以看到“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台獨)、“去1949年前中華民國化”(獨台)三個不同面向,各位看到的可能是歷史教科書,可能還没有看到公民課本,公民課本談到兩岸時一定是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台獨”對某些台灣人士而言可能是一個假議題,許多搞“台獨”人士的目的只是爲了顛覆“中華民國”政權,或推翻中國國民黨,可有時假戲可能真做。5·20後固然蔡英文在很多方面表達的非常柔軟,但其分離主義立場很堅定。民進黨的幾個策略,第一在文化教育上,持續切斷與中國,甚至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第二在司法方面,通過對司法大法官的任命以及對“憲法”的一些解釋,從司法上塑造兩岸“一邊一國”的法律基礎,待法律基礎塑造以後,再由行政單位去執行,呈現的是先司法再行政,最後到立法的路綫。隨着時間推移以及“一邊一國”論述的推進,台灣民衆對中國的認同感將會越來越低,這無疑增加了將來維持和平的成本,如若兩岸一旦發生戰争,兩岸就會徹底决裂,而這或許就是民進黨内分離主義者所等待的機會。蔡在未來幾年,必然不會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不分裂,可是要讓蔡接受兩岸主權不分裂,可以説是難上加難。在這個前提下,台灣經濟發展不好,而民進黨如果又在2020年贏得選舉,兩岸局面將不可想象,北京可能會對兩岸和平發展徹底絶望。台灣内部所謂的認同問題,實際上不僅撕裂了台灣,也將使台灣未來經濟陷入相當困境。

  政治和經濟的不平衡造成兩岸敵意永遠存在,以及兩岸間不信任。而在某種概念上,民進黨是希望這個敵意存在。因爲没有敵意狀態,就不能爲“台獨”增加能量,一個敵意狀態是有助民進黨的最大資産。很遺憾的是,從2008年馬英九競選時期就曾表示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但到2009年中期開始,他却絶口不提和平協議,到今天爲止,馬從不説和平協議,而只强調“一中各表”,“只經不政”的結果就是不能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兩岸關係分治不分裂,兩岸治權是分治的,但是主權不是分開的。我們可以先把兩岸的憲政關係説清楚,再透過一個和平協議,把分治不分裂寫入和平協議中,這有利於兩岸的共同發展。和平協議簽署後,兩岸必定可以放下武力,中國人不需通過武力解决問題。我們對外國人都可以王道,對自己兄弟姐妹有什麽不可以王道的,所以放下武力已經不是問題。

  文化是一個基礎,但必須和政治結合才能共同創造出一個美好未來。不能用分别心處理兩岸問題,兩岸同爲一家人,我們更需要相互尊重和包容,尊重就是尊重對方最在乎的核心利益。中華民族一定有智慧面對21世紀的挑戰,絶對可以度過難關,我對未來充滿樂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