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

  蔡英文成爲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堅持拒絶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兩岸關係迅速由和平發展,轉變爲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隨之發生重大改變。短短幾個月,兩岸交流的規模就已下滑至接近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低水平。

  值得重視的是,在兩岸新對抗中,兩岸文化交流的改變將不只是規模的明顯縮小,更重要的是内涵和性質的重大變化。主要是反“文化台獨”將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突出的重點。這是蔡執政後,立即着手在島内大搞“文化台獨”的必然結果。兩岸文化交流中,反“文化台獨”是全新的任務,從人們的思維方式到具體的交流形式,都必須有重大的創新。

  一、兩岸的新對抗與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變化

  蔡執政後,兩岸關係在短短幾個月中,就從2008年以後八年的和平發展,迅速轉變爲新對抗。兩岸交流包括兩岸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曾經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内涵和標誌,而兩岸新對抗的出現,則對兩岸交流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兩岸文化交流在深層次上涉及兩岸政治對抗,歷來是兩岸交流中十分敏感的部分,因而兩岸新對抗必將對其産生全面、深刻的重大影響。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勢頭、規模,而且發展形式、性質,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1.兩岸的新對抗必將導致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嚴重受阻。

  兩岸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但實際的兩岸文化交流推進進程,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順利。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始交流以來的事實表明,兩岸文化交流雖然有重要發展,但始終明顯滯後於兩岸經貿交流的發展。

  兩岸文化交流發展的滯後,是這一交流直接受制於兩岸政治對抗的結果。2008年以後八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兩岸交流蓬勃發展。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不僅規模持續擴大,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機制化,兩岸簽訂了23個相關協議。但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經貿交流,馬英九八年執政時期,没有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歷史表明,文化既有歷史、社會屬性,也有政治屬性,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服務於、從屬於,也受制於兩岸統“獨”對抗。

  蔡執政後兩岸的新對抗,與李扁執政時期的兩岸對抗本質一樣,都是嚴重的統“獨”對抗。所以,蔡執政,兩岸交流必將嚴重下滑。蔡置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和台灣民衆福祉於不顧,以建立“不依靠大陸的新經濟”爲名,企圖通過“重新審議”已簽訂的相關協議,推動“新南向政策”,争取加入TPP和RCEP等舉措,對兩岸經貿交流加以控制。由此可以預判,蔡必將與其在台灣島内大搞“文化台獨”密切配合,着手强化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控制、限制。不僅兩岸文化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必將完全中止,而且對於幾年來持續的民間、自發的文化交流,也將予以强力限制。所以,兩岸文化交流進程必將嚴重受阻,而進入一個低潮期。

  2.蔡當局刻意强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國性”,不斷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

  筆者在“面對重要歷史節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一文中,明確提出,“兩岸文化交流不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是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在六十多年來,兩岸一直認同同屬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兩岸文化交流就是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兩岸文化交流的“兩岸性”,是對這一交流的定位,是其最基本屬性。兩岸文化交流的規則、規範,都必須、也只能依據兩岸交流的“兩岸性”確定,才能保证這一交流持續、健康地推進。

  蔡是所謂的“理念型台獨分子”,她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參與炮製並始終堅持的“兩國論”,就是她的“台獨”理念。“兩國論”要害是,認爲大陸與台灣是“互不隸屬的兩個不同國家”。因此,她一貫主張按所謂“國際規則”處理兩岸交流,即須以“國與國”的關係來定位兩岸關係,並據此確定兩岸交流的規則、規範。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即這樣處理,蔡一直企圖按“國際規則”審議、修改ECFA。對於包括兩岸文化交流在内的,兩岸其他領域的交流也是如此。所謂的按“國與國”關係處理兩岸交流,將集中於公權力控制的交流部分,即交流的機制化部分。目前,不同領域的兩岸交流的機制化程度差别很大。例如兩岸經貿交流通過已簽署的23項協議,可認爲已經基本實現機制化,但實際上很不鞏固,民進黨一直揚言要以“國際標準重新審議”這些協議;兩岸文化交流没有任何協議,機制化進程完全没有進展,蔡必將以“國與國”關係予以定位。蔡强調以“國際標準”制定、審議兩岸交流的協議,實際是民進黨慣用的“一箭雙鵰”策略:如大陸拒絶,則正好中斷兩岸交流的機制化進程;如大陸接受,則正好把兩岸關係定位,由“兩岸”改變爲“兩國”,從而實現兩岸交流“兩國化”。

  二、反“文化台獨”將成爲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

  2015年1月後,蔡在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整個過程中,以及2016年1月16日勝選後的相關言論,特别是520執政後的實際行動,都清楚表明,她極力推動的兩岸政策,是她精心策劃已久的“和平台獨”政策。這一政策與李扁時期推行的“法理台獨”政策本質相同,都是以“兩國論”爲基礎,製造兩岸統“獨”對抗的政策。但蔡吸取了李扁公然挑釁大陸,遭到大陸嚴厲打壓,而一事無成的教訓,改爲采取“和平台獨”政策,即以“强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爲主軸,在“不挑釁”策略的掩護下,努力增强島内“台獨”基礎的政策。

  1.大搞“文化台獨”是蔡推行“和平台獨”的重點之一

  李扁執政時期,就在台灣島内推行以宣揚“台獨史觀”、實行“去中國化”爲核心的“文化台獨”。蔡執政短短幾個月的事實就已經表明,她在台灣島内推進“文化台獨”的力度,以及可以預見達到的廣度和深度,都明顯超過李扁。這清楚顯示了“文化台獨”在蔡的“和平台獨”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實際上,無論是“和平台獨”政策的“强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主軸、“不挑釁”的策略,還是强化台灣島内“台獨”基礎的目標,無一不與“文化台獨”有着十分緊密聯繫。所以,大搞“文化台獨”,必然是蔡“和平台獨”政策的核心内涵之一,從而成爲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一個重要熱點,並不可避免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突出出來。

  “强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既是蔡對“兩國論”理念的堅持,更是對這一“台獨”理念的發展。蔡自以爲,堅持這一點,首先將可以鞏固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强化台灣島内的“台獨”基礎;其次將有利於借““中華民國””之殻,行“台獨”之實,以避免或至少减輕大陸的嚴厲打壓。所以,在其520演説中作了全面論述,使之成爲執政大戰略,以及其“和平台獨”政策的重點内涵之一。但衆所周知,歷史、血緣、地緣等因素决定了,台灣文化歷來是中國文化的組成之一,從來就没有所謂“獨立的台灣文化”。這一點對於急於“强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的蔡,形成了重大障礙,必然盡早清除爲快。這正是蔡執政伊始,就急不可待,利用公權力大搞“文化台獨”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文化台獨”不僅是蔡“和平台獨”政策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且是其推進“和平台獨”政策的重要策略。所以,蔡執政伊始就急不可待着手大搞“文化台獨”。盡管蔡自以爲推進“文化台獨”,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輕其“和平台獨”政策對大陸的直接刺激,從而避免或至少减輕大陸對其推進“和平台獨”政策的嚴厲打壓。但“文化台獨”的“台獨”本質,决定了推進“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必將成爲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主要熱點之一。同時也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的突出熱點。可以預料,即使迫於强大壓力,蔡做出向“九二共識”靠攏的姿態,兩岸關係略有緩解,她也將繼續在島内堅持推進“文化台獨”,因而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將繼續進行。

  2.蔡執政後,利用公權力,在台灣島内大搞“文化台獨”,嚴重激化了文化領域的統“獨”對抗,並對兩岸文化交流産生深刻影響

  蔡執政後,由於缺乏人才,其所任命的行政部門負責人,多爲原“政府”系統中人或與之關係甚深的人,因而被外界諷爲“老藍男”。但唯獨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負責人都是知名的“獨”派人士。這反映了蔡對於推動“文化台獨”“教育台獨”的高度重視。事實上,新任教育部門負責人就任第二天,即宣佈撤銷了被視爲有違“台灣主體意識”的馬當局的“微調課綱”,并且隨後即撤回了對於參加反服貿學運、衝擊行政機構學生的“提告”。在執政後短短幾個月中,蔡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文化台獨”,並得到文化部門全力配合。

  如前所述,李扁都十分重視推進“文化台獨”。蔡不僅繼承了他們的理念和政策,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的“文化台獨”理念和政策。綜合蔡的相關論述,可對其“文化台獨”理念和政策要點歸納如下:第一,蔡在2011年和2015年先後提出,“台灣不僅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是有獨特文化材質的國家”,“運用文化軟實力重返國際社會”,明確宣示了“文化台獨”作爲其整個“台獨”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實現“台獨”服務的目標和功能。第二,明確提出“文化政策的核心是强化文化價值”,以及其文化政策的“七大目標”、“五大亮點”,宣示將以社區和青年爲推進“文化台獨”的重點。第三,大肆宣揚“原住民史觀”“台灣文化多元文化融合論”等,在李扁宣揚“同心圓史觀”“新台灣人”和“新台灣”等“台獨”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台獨”理念。這些“台獨”理念各有側重點,但共同之處是强調了“台灣主體意識”,通過宣揚“多元化”,貶損中國文化、歷史在台灣文化、歷史的主體地位和影響,從而切割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突出台灣與中國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不同國家”。蔡大肆宣揚這些理念的目的在於改變民衆,特别是青年的中國認同,支撑“台獨”選擇。

  蔡開始執政後有兩場重大活動,其上述文化政策在活動中有充分表現。其一,520當天,蔡就職演講後的文藝表演,以所謂台灣歷史爲主綫,從原住民來台直到今天,全部搬上舞台,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形象化表現。引人注目的是,刻意缺少了“國民政府”遷台至上世紀80年代末的40年曆史過程,耐人尋味。其二,8月1日,蔡在向原住民道歉大會上,以“轉型正義”之名,宣揚“原住民史觀”,公開宣稱“漢人史觀排斥原住民”。蔡在這兩項活動中的充分表演,清楚展現了她的“台獨”心態,已經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警惕,必然做出必要反應。

  3.反“文化台獨”將成爲大陸促統反“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點任務之一,兩岸“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的對抗將更爲突出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從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民衆瞭解和感情、消除隔閡、强化互信出發,積極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大陸這樣做的前提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是同一個國家的文化。但蔡執政後,在堅持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同時,大搞“文化台獨”,企圖構建“台獨文化”,即企圖構建“獨立”於中國文化之外的所謂“台灣文化”,並以此爲政治、法理“台獨”提供重要基礎。雖然蔡自以爲構建“台獨文化”是島内事務,主要在島内推進,不直接刺激大陸,而且大陸難以獲得反制的着力點,從而難以有效遏制,但這只是蔡的一厢情願。對於包括“文化台獨”的任何形式的“台獨”,即使在島内推進,大陸也必將予以堅决、有效的反制。所以,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日益明顯的具有“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相對抗的内涵,並將成爲其重點。可以認爲,這是兩岸關係進入新對抗後,必然發生的重要變化之一,是兩岸統“獨”對抗深化的表現和結果。

  三、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反“文化台獨”創新

  處置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台獨”與反“文化台獨”對抗,是全新的任務。不僅任務本身全新,而且完成任務的思路、途徑必然都是全新的。這將成爲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面臨的嚴重挑戰。必須、也只有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對反“文化台獨”進行創新,才能有效應對挑戰,贏得反“文化台獨”的勝利,推進兩岸文化交流持續、健康的發展。

  1.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須突出反“文化台獨”這一重點

  長期以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一直是“兩岸文化的交流”,這一重點的確定,符合當時,特别是2008年以後八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際狀况,以及兩岸文化交流的實際需要。所以,按照這一重點,兩岸文化交流得到明顯發展。但如前所述,蔡執政後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轉變爲新對抗,反“文化台獨”成爲兩岸統“獨”對抗的重點之一。兩岸文化交流不僅將嚴重受阻,而且還將成爲大陸可能直接觸及“台獨文化”、有效反制“文化台獨”的主要管道和平台。所以,在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中,必然須突出反“文化台獨”的重點。

  2.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需不斷强化對於這一交流自發性與規劃的統籌協調

  筆者曾在“面對重要歷史節點,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見《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2月號)一文中提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自發性、民間性”,即在兩岸文化交流客觀需要的推動下,基於兩岸文化的天然聯繫,在兩岸文化各領域,都主要通過民間方式,自發進行交流。這一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特點,同時也是主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交流的發展,但不足之處十分明顯,特别在反“文化台獨”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突出重點的新形勢下,以前的方式難以承擔重任,更何况蔡當局還將加大力度,阻撓交流。所以,迫切需要强化自發性與規劃的統籌協調,大陸必須把握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的全局,根據兩岸文化交流,特别是反“文化台獨”的實際需要與可能,對於兩岸文化交流做出新的務實安排。同時,繼續重視發揮自發性、民間性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争取既有效破除蔡當局對兩岸文化交流的阻撓,又得以發揮反“文化台獨”的重要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