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兩岸中華文化守本與創新的幾點淺見

  一、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血脈和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是生活在中國地域内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爲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發展的一種文化體系,它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血脈和精神家園。“文化”通常解釋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具體指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够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够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昇華。百度百科檢索。中華文化孕育生長在中華民族的沃土中,有着5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民族”一詞是舶來品,“中華民族”一詞也是20世紀初才由樑啓超先生最早提出,但是在中國這個地域内所形成的以漢民族爲多數、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早已存在了5千多年,並形成了各民族共休慼、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因此,中華文化是漢文化占主體地位的中國所有民族的文化總匯。中華傳統文化是針對其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强調的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所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産。它以儒家思想文化爲基綫、涵括各種不同的外來思想文化内容,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優良的歷史傳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創造了5千年從未中斷的華夏文明史。

  兩岸同胞同爲中華文化的傳人,肩負着共同守本創新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中華文化隨着先民渡海從福建傳播到台灣,在台灣社會中薪火相傳,不僅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而且在近代反抗殖民統治和精神奴役中發揚光大,在台灣人民的沃土中根深葉茂。爆發於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是覺醒的中國知識精開展的一次提倡民主與科學、以救亡圖存爲目的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啓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它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爲西方進步思想在中國傳播和中華文化的創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火種於上世紀20年代傳播到台灣。以張我軍、連横、賴和等爲代表的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冲破日本統治者的文化束縛,掀起了倡導民主科學,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新文化運動。在台灣與祖國大陸隔斷20多年之後,從思想文化領域第一次將兩岸緊密地聯接起來。講到守本中華文化,在台灣不得不提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運動。它以“改革台灣社會,灌輸民族思想,唤醒民族意識,以擺脱殖民統治”爲宗旨,推動文化抗日的新階段。這一文化協會匯聚了千餘名青年才俊,以其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文化政治組織,成爲當時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主幹。1945年光復後,國民黨當局從1946年4月起,在島内持續推行了30餘年的“國語國語,即以北京話爲標準的漢語普通話,特指清末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運動”,雖然有着“反共復國”的政治需要,但它也順應了民意的熱切需求,對於清算日本奴化教育,强化民族認同,增進民族情感,增進中華民族向心力具有積極意義。

  堅持守本與創新,是弘揚中華文化、維護和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的應有之意,它是中華文化5千多年永續發展的根本所在。中華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緣自中華文化自身的融合力,集中體現在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上。當前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反對歷史虚無主義和“文化台獨”傾向。“台獨”勢力出於政治需要,在島内大搞“去中國化”,任意篡改歷史,將地方文化和中華文華對立起來;用南島文化、“原住民”文化和西方文化來弱化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主體地位,從中小學語文歷史教課書上做手脚,否定台灣歷史文化與中國歷史文化的源流關係,宣傳皇民化思想,損毁、貶低中華文明,煽動族群對立,造成台灣青少年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認知上的極大思想混亂。因此,正本清源,肅清對李登輝、陳水扁二十年來的“文化台獨”影響,同形形色色的“台獨”分裂勢力的不懈鬥争,是堅守中華文化的根和魂,促進兩岸同胞融合的重要任務。

  二、堅持守本與創新是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應有態度

  守本,即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堅持中華文化本真,堅守中華文化底綫,確保海峽兩岸中華文化根脈不斷,永續發展;創新,就是要在共同的文化認同基礎上,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的自我發展,根植於中華沃土、不斷滿足兩岸同胞精神需求,不斷適應兩岸關係發展和國際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華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横數萬裏,歷經曲折和磨難,始終薪火相傳。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她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優勢和文化軟實力所在。中華文化兼收並蓄,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匯聚兩岸同胞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不竭動力。中華文化的人本思想,和合理念,持中貴和,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傳統,形成了兩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養,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中華文化所反映出的自强不息、勤奮刻苦、鞠躬盡瘁的精神,是激勵兩岸青年、有識之士不懈奮鬥的内在動力。中華文化藴含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統的國家觀念,是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携手奮鬥的重要思想基礎。當前,發揮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中的重要作用,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1.處理好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中華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化不僅是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兼容并包,也得益於對外來文化成果的兼收並蓄。處理好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是兩岸同胞解决中華文化守本與創新關係無法逥避的問題。19世紀後期,面對西方文化入侵的加速,清王朝的知識精英們提出了“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中體西用”説,較早回答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關係問題。盡管它有歷史局限和片面性,但也帶給我們啓迪和思考。當前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首先,要以繼承和革新的態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不能割斷歷史,要解决好古爲今用的問題,傳承好優秀統統文化。其次,善於在開放和交流中借鑒和吸納外來文化養分。堅持“拿來主義”,善於批判地汲取和借鑒一切外來文化的有益部分。拒絶對外來文化的全盤接受,堅持有選擇地吸收和融入。各民族文化之間没有優劣之分,堅持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而那種以犧牲自己文化爲代價盲目接受外來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再次,應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不斷同外來進步文化融合中,持續推進中華文化的提昇,促進文化轉型,形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適應的文化氛圍。

  2. 處理好兩岸中華文化的源流關係

  中華文化是兩岸文化的共同根脈。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播、傳承和光大,是從我們先民們跨過“黑水溝”,到台灣寶島“討生活”開始的。他們在寶島開發建設中,不僅帶去了生産技術,也帶去了中原文化和中原文明。梳理台灣歷史,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兩個結論:台灣文化的本原是中華文化,台灣文化的主體、主流是閩南文化。體現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漢文化在台灣生根並長成參天大樹,既有先民們在生産和社會生活中的傳播,也有來自官方的教育。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鄭經時期就開始了建孔廟,設學校,開科舉。台灣設省後,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非常重視教育,他於1887年在台北創辦了台灣第一座西學堂,台灣成爲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最先進的省區之一。1945年台灣光復後,蔣氏父子主導了大規模的文化恢復運動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國民黨當局爲了“復興中華文化”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大陸南昌發動的新行省運動的延續。始於1966年,結束於1990年。百度百科檢索。。中華文化在台灣傳承,主要得益於閩南地區文化在島内的廣爲傳播,經過長期發展,佔據了台灣文化的主流地位。閩台文化的“五源”關係,也進一步證明瞭兩岸中華文化的源流關係。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台灣除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地位外,從源流上看,外來侵略文化遺留也不可忽視。主要體現在日本對台灣50年殖民統治的遺留的“皇民化”思想等。歷史和現實都説明,台灣文化從屬於中華傳統文化,台灣從不存在所謂的“獨立文化”。兩岸同胞共同堅守中華文化之本,共同創新發展中華文化是份内的事情。

  3. 兩岸在不同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下的中華文化守本與創新的關係問題

  一方面,兩岸文化同根一脈,兩岸同胞共同在中華沃土中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在人們的思想、信仰、道德、準則等方面形成了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價值觀念。俞新天教授所指出的:“文化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最堅强的核心,一旦形成,便長期傳承保持。”俞新天:《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與傳播》。因此,比起兩岸政治對立,兩岸制度、意識形態的差异,兩岸同胞在中華文化仍有着較爲穩定的共同文化的認知和思想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兩岸同胞共同堅守和維護中華文化的本真,共同努力中華文化創新,兩岸同胞有着廣闊的合作空間。另一方面,兩岸政治對立條件下的文化差异是客觀的和明顯的。陳孔立老師談到:“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同’指的是相同相似,既可以是現象的‘同’,也可以是本質的‘同’。 但‘同’不一定是指本質的相同,‘同根’不等於‘同質’。陳孔立:《兩岸文化的本質差异》,愛思想網2014年2月23日。”他强調,兩岸“社會制度上存在的本質差异,從而導致的文化上的本質差异。换句話説,就是對當前中國大陸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缺乏應有的認識。由此可見,當代中國大陸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而當代台灣的文化則基本上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較大影響,而不可能含有任何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這就是二者的本質差异。”同上。

  按照“一國兩制”思維,兩岸同胞應放棄“冷戰思維”,應站在民族和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基礎上,共同守本和創新,共謀中華文化偉大復興。

  三、兩岸同胞携手共同守土和創新中華文化,當前應着重把握四個重點

  1.切實把中華文化認知始終作爲兩岸文化交流的首要和根本來抓

  中華文化是連接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和橋樑。增進文化認同,重要在於文化認知。在於對文化觀念的確實認可。觀念是人的一種重要的“精神現象”,常被人們俗稱爲“價值觀念”,它是人的靈魂。在深化兩岸民間交流中增强中華文化觀念,一是在教育中加大觀念灌輸,二是在具體的交流活動中强化觀念影響,三是在體驗中增强自我感受。

  2.切實增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兩岸民間交流中的教育效果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長期以來成爲了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特别是在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中,歷史景點參觀已成不可缺少選項,但一些時候在實際效果上有打折扣。如何使歷史文化變得更加鮮活,更富於教育意義,更爲廣大青少年所喜聞樂見值得研究。應堅持文化自信,善於把握歷史文化教育同現實社會情况介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廣大台灣同胞關心關注的方面做起,聚焦需求,建構新的文化記憶和命運共同體。客觀介紹大陸現行經濟社會體制,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3.切實使反對“文化台獨”成爲兩岸同胞的自覺行動

  堅守中華文化的根本,就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引導更多的島内民衆參與到反對“文化台獨”的鬥争中去。在台灣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等緑營全面執政的形勢下,“文化台獨”會更加囂張。針對新形勢下的“文化台獨”風險,兩岸各黨派團體和有識之士應更好地團結廣大台灣民衆,做好針對性的鬥争。要以問題爲導向,針對島内“台獨”言論,針對“課綱”修訂反映出的“台獨”思潮,持續加以批駁。

  4.切實加强兩岸同胞的團結協作,把文化創新工作落到實處

  堅定文化自信,從兩岸關係實際出發,發揮先進文化在兩岸關係中的引領作用,需要從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爲引領,擴大兩岸民衆交流,培育跨兩岸利益群體,打造兩岸命運共同體,同時做好擴大宣傳的工作,匯聚兩岸民間交流融合的强大民意基礎;另一方面,做好規劃,引領兩岸文創産業捆綁走向國際。文化産業的做大做强,既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國大國戰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陳立謙:作者爲全國台聯研究室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