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增强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2016年11月,習近平主持中央深改小組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加强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會議强調,加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加强頂層設計基礎上,在内容形式、體制機制、方法手段上實現創新,進一步增强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競争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弘揚中華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届中華文化論壇的舉辦,主題就是守本與創新,要讓藴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不僅成爲連接海峽兩岸的紐帶,還要爲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努力。

  一、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大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

  一個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是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之必然。民族文化走出國門也會對國家間關係産生深刻影響。

  中外文化交流在我國早已有之。在我國古代,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家喻户曉,他以學習和傳播佛教文化爲己任,歷盡艱險,經歷了流芳百世的文化之旅。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這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在中亞地區至今還能够找到古代絲路的遺址。如,僅在哈薩克斯坦一國境内,就有8處絲路遺址。中國曾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聯手,共同申報絲綢之路遺址爲世界文化遺産,2014年6月最終申報成功。這使得古絲綢之路的一段路綫及相關遺址,成爲世界上首例跨國合作且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産。

  歷史上的中西方的文化交往一直都在進行,然而當中國社會積貧積弱、政權腐敗之時,這種交往也會在特殊的背景下進行。如,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西方國家强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後也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辦學校、開醫院、設教堂,如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金陵大學;協和醫院、齊魯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前身是由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基督教會於1890年興辦的教會醫院。等,在帶來近現代西方文明的同時,因中西方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開始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劇烈碰撞,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合亦在其中。

  今天“一帶一路”構想的實施,將續寫古絲路的歷史,並涉及幾十個國家。沿綫各國的歷史文化不同,“一帶一路”建設也要通過大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感情,增加對“一帶一路”規劃的認同感,從而深化經濟貿易合作,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提昇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發現,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元素,搆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亨廷頓認爲:“在後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别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别。”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6頁。這使得冷戰後民族國家間的文化交往更顯重要,是其他交往手段所不可取代的。鑒於“文化”的特質,美國學者杰裏爾·羅塞蒂認爲:文化“不是以立即的、直接的方式,而是通過渲染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看法來影響國内政治和政策制定過程。”杰裏爾·羅塞蒂:《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372頁。他坦率地指出:“無論在大衆群體,還是精英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有某種種族中心主義世界觀,從而影響到對外政策的制定。”同上,第373頁。所以説,民族文化走出去,一定是有民族立場和目的的。通過文化傳播和滲透,潜移默化地、更有效地推廣和執行國家對外政策,已經成爲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的一種重要外交手段。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就是增强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讓國際社會對我國内政外交、發展道路有更加客觀的認識和包容度,爲我國的經濟發展打造更好的國際環境。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借用文化手段開展國家外交工作,新中國的老一代領導人,如周恩來總理爲我們做出表率,他文化外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外交風格、外交藝術中,也充分吸納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謙遜、儒雅、講求信義的作風,給世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影響。

  習近平多次强調:我們需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如何在競争激烈的國際社會中,加大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當代文化,藉助中華文化軟實力提昇國際競争力,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二、重視文化外交和文化傳播的幾個問題

  運用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展對外工作,以打造多元對外開放格局,使文化傳播和外交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减少對外工作中的阻礙,增進不同民族國家間的信任。國家間通過對彼此文化的認知,增進相互瞭解和認同,消除不同民族文化間的誤解。文化外交及文化交流是一種軟實力外交,在對外交往中更富有親和力、感染力、滲透力,是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所不可替代的。文化外交相對於傳統外交,在國際社會産生的影響更加深刻。就目前我國而言,需要在開展文化外交、增强國家軟實力方面,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構建清晰的文化外交戰略與策略

  我國的文化外交戰略是什麽,從目前來看,中國尚無明確的文化外交戰略。可能我們在國家的大政方針、長遠規劃、近期活動中,感受到文化外交力度的不斷加强,比如,開展與對外經濟關係緊密聯繫的文化活動,藉助“一帶一路”經濟規劃的推進,開展大量文化交流與項目合作。又如,我們與各國舉辦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年”活動,2010年在意大利舉辦“中國文化年”,2015年籌辦了中英文化年,2016年開展中法文化之春活動等等。各種活動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傳達了中華民族的善良友好、熱愛和平的特質和願望。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國的文化外交戰略到底是什麽還是比較模糊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文化外交戰略以及文化外交戰略下的策略手段也是需要及時調整的。國家文化外交戰略要與國家經濟外交、政治外交、軍事外交戰略統籌考慮,共同搆成國家的外交大戰略。

  西方國家在提昇文化的國際競争力,注重文化强國方面也是很下功夫的。歐盟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競争中,曾出台《世界全球化中的歐洲文化議程》(2007年),制定了戰略性發展目標,歐盟文化和創意産業被提昇至文化戰略的高度。這份文化戰略文件意在使歐洲文化在歐盟對外關係中發揮獨特作用。美國一直重視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并且在不同時期作出及時調整。美國通過文化外交和美國文化産品的推出,營造相應的社會文化環境,向世界傳播美國的價值理念,由此鞏固和提高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僅有5000萬人口的韓國在國際競争中有很强的危機感,自上世紀末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後,緊密結合本國國情,使韓國文化最終形成一股强大的“韓流”,走出國門,影響亞洲和世界。韓國的文化産品不僅爲本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推廣韓國的歷史文化、價值理念,提昇了世界對韓國的認可度。

  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政府應加强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開展相關活動,真正把文化外交作爲我國對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其準確的定位。而不是滿足於文化部管文化交流,外交部負責政治交往,商務部只管投資貿易等。制定清晰的文化外交戰略和策略,把文化外交納入中國外交的整體戰略框架之中,是需要我們考慮的事情。

  2.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創新

  目前西方國家的强勢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仍居主導地位。中華文化雖然絢麗多彩,也有一定影響力,但是比較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長並不匹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是有限的,與世界文化强國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於中國文化的印象甚至僅停留在孔子學院的建立和漢字文化上,這對於以中華文化軟實力提昇國際競争力,更好地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是遠遠不够的。提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必須進行文化傳承和創新。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接地氣”。我們總是講,“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這是需要條件的,也就是要有相應的傳播途徑、手段,要使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民族的軟實力走出國門,爲人們所認識、理解、共享,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要有新特色新亮點。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審美觀點、欣賞水平就與過去不一樣了,要求也更高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出現也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挑戰。如果刻板地固守傳統文化的表現模式、途徑,不與當代社會的需求對接,不能接時代發展的“地氣”,其傳承、傳播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其次,文化産業更需要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文化産業規模較小,資源利用不足,而文化産業在世界上競争的核心就是文化創新力。文化創新和創意産業的發展,對於解决勞動力就業、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提昇國家文化影響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着力培育特色文化産業項目,培育一批文化創意企業。2016年10月,第十一届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成功舉辦。文博會凸顯“文化+”概念,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體育,使傳統文化增添了時尚的色彩。全國各地展示傳統特色文化,如安徽的宣硯、徽墨,貴州的銀飾,北京則突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以文化促貿易。這届文博會簽署的文化創意産業的産品貿易協議共達95833億元人民幣。其中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項目佔有相當比重。文博會體現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主旨。此外,2016年9月在甘肅舉辦的敦煌文博會,借“一帶一路”搭建起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平台,簽署了大量文化産業項目協議。藉助“絲綢之路”概念,發展對外關係,廣交朋友,促進沿綫國家文化溝通、感情融合。

  3.要重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問題

  信息化時代,文化傳播形式多樣化。隨着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文化安全的保障問題也要提上議程。否則對外文化交流也會出現了雙重效應,即,是雙方相互交流和學習,還是單方被弱化與改造?如何真正做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而不是被弱化和逐步侵蝕?這要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係問題。日本文化的輸出值得重視。它曾用幾十年的時間,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出日本文化及文化産品,這種滲透力不是靠説教和槍砲能够做到的,並對周邊亞洲國家年輕人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其他外交途徑所無法獲取的教育結果,也引發我國教育界、新聞界的高度關注和政府的重視。日本成功地傳播了大龢民族的價值理念,其文化影響力在對外關係中明顯提昇。2015年,新的國家安全法公佈,確保“文化安全”成爲亮點之一。中華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内涵豐富,但是中華文化資源利用不足,尚未造就中國的文化强國地位,而西方國家的發展背景不同,長期以來文化傳播的話語權很强,軟實力運用嫻熟,所以在文化産品輸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顯然佔據優勢,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流行影響着世界文化格局。

  4.充分運用和整合中華傳統文化資源

  中華文化優勢在於,大陸與港澳台有着共同的血脈聯繫,有着共同歷史、文化淵源。海外還有許多華人華僑,與我們也有着同一種民族文化淵源。有時候,雖然長期不在一個地域生活,不在一個體制下生活,可能語言會有差异、生活習慣會有不同,但是同一種民族文化是很難割舍和割斷的。今天在座的兩岸四地同胞,我們一起關心和討論同一個話題-中華文化,就是印证。洪秀柱11月訪問大陸期間講,“文化最有助於維係兩岸的情感與融合,兩岸在中華文化上有着共同的傳承與基礎”。“兩岸實應共同推動文化保存與文創産業,讓台灣的軟實力結合大陸的硬實力進入國際市場,共同發揚中華文化”。山東省政協網http://lhwww.com.cn/art/2016/11/3/art_47_1871754.html她的講話切中實際。

  城市文化也是重要資源之一。北京是一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可以利用北京的獨特優勢,促進中華文化的弘揚。今年5月《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指出,北京的城市文化、文化競争力具有獨特優勢,要加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頂層設計研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昇文化保護和傳承水平;優化文化創意産業創新創業生態,提昇首都文化産業競争力等。2016年9月,“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在京啓動,參考消息報社主辦這次活動,同仁堂、全聚德等著名老字號共同開展此項活動。北大經濟學家厲以寧出席振興計劃活動,他指出:“老字號要繼續生存就要推出新産品、增加新功能”。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積澱厚重。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提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實現文化强國、構建以中華文化爲底藴的良好大國形象的必要途徑。


  衛 靈:作者爲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