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堅守培根鑄魂陣地 助推社會文明發展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與會嘉賓:

  大家好!

  現在,我受託代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作第四届理事會工作報告並請予審議。

  本會創立於1993年12月,是適應時代的大勢而産生的,是順應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而創立的,是廣東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至今已經走過了26個年頭。26年來,本會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骨幹人才十分活躍,學術研究碩果纍累,在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等方面貢獻斐然。特别是在2013年12月换届以來的五年間,本會持續地以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理論作指導,對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首創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這兩大全新學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建構了更加完善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學術研究範式和學科研究方法,更加凸顯了本會對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的一批重大課題進行獨立自主研究的超前嘗試,更加反映了本會對學術理論服務於社會實踐的實幹精神和優良的會風與學風,更加體現了本會對前進中的艱難困苦所持有的初心不改與拼搏精神。

  下面我就圍遶對文明執着追求的攀越、文明執着追求的回顧和文明執着追求的思考等三大部分來總結、體驗本會的發展實况以及五年來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文明執着追求的攀越

  “文明學會又五年,持續前期更高展。”自2013年12月學會换届以來,五年(2014—2018)的時光又過去了。本會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在前20年文明自覺攀越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以“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理念爲引領,持續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持續不繼地堅守學術理論服務社會實踐的一貫做法,持續不斷地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因而形成了本會全局在高起點上的新發展,骨幹隊伍的新飛躍,研究領域的新探索,理論成果的新貢獻,學術體系的新挖掘,社會服務的新戰績,社會影響的新貢獻,社會形象的新提昇。這無疑是全體同仁對文明執着追求的攀越。具體來説,主要有如下幾大方面:

  (一)敢於和善於擔當起責任

  五年來,本會的理事從20年前創會時的100多人逐步發展到現在的700多人,會員從最初的200多人逐步發展到今天的近20000人,許多會員經過學會多年的培養和歷練,其中不少人已經成爲從事文明建設的社會精英、單位骨幹和高校教授。本會已經成爲廣東省内社會團體組織中規模較大、機構健全、會員衆多、研究活躍、論著豐碩、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學會之一,已經成爲“理論粤軍”人才成長的摇籃與陣地,對廣東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都産生了重要的引領與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五年來本會連續獲得全國社科聯先進學會奬、優秀社科普及著作奬等,範英會長還被評爲全國社科聯先進工作者受到了表彰。所有這一切充分體現了本會同仁敢於和善於發揚天下先的嶺南文化學術優良傳統,敢於和善於在學術文化領域堅持做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敢於和善於擔當起“理論粤軍”的一份責任。

  (二)敢於和善於不斷地出新

  五年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緊密合作、協同攻關,對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理論深入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學科創新的理論成果。在2013年本會换届時,範英會長等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總出版了66部,近3000萬字,而到目前爲止已經總出版至93部。其中這五年出版了近30部、1000萬字,如形成的“文化强國論”的系統性研究和“中國海洋社會學”的系列性小叢書,開闢的“鐘南山精神”的全新研究範式和“家庭家風文化”等領域的初探,不僅使學術論著的數量急劇增加,學術研究的深度和理論探討的廣度有所突破,而且爲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領域。同時,本會的會刊《文明與社會》從2014年(第316期到2019年的410期)起累計編輯發行93期,平均每年編輯發行19期,每期約萬字,及時將本會的研究動態和活動情况傳遞給國内省内相關部門和領導,反饋給每一位會員理事,不僅增進了本會與社會各界的長期聯繫,也加强了會員理事之間的平常溝通和相互理解,從而擴大了會外的影響力和會内的凝聚力。本會在創辦之初就堅持編輯發行會刊,且所有費用全部自籌,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前述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數十年設計、編寫、修改和出版,以及本會會刊的數十年的堅持和出版,其中凝聚着範英會長許多艱辛和心血。如果缺乏高度的敬業奉獻精神和文明執着的追求,就没有這數千萬字的理論著述和會刊現狀。

  (三)敢於和善於完善學科體系

  五年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一起,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在前20年的基礎上,繼續把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研究範式作爲中國精神文明學研究的核心靈魂和根本方法,從全球與全國共有、共舉、共享的本體方位進行學術體系的持續構建,分别出版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計有《文明與社會漫論》《文明與社會漫講》《文明與社會漫話》《海洋社會ABC·1-10部》《大文明觀的文化威力》《海洋社會學(英文版)》《大社會大文明的追夢》《漫遊海洋之心語》《鐘南山精神研究》《家訓文化與家庭文化研究》《大社會學的先行實驗·上下册》《見齊思賢集》《文明與社會漫思》《文明與社會漫想》《中國家風文化略論》《範仲淹家風百首謡》及《文明執着的追求》等近30部。其中用《鐘南山精神研究》落實“大文明觀”的研究,用《海洋社會學》充實“大社會觀”的研究,用面向整個人類社會與文明來夯實“大世界觀”的研究,從而促進廣東學者最先提出並構建起的即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這兩大新興學科體系的縱深發展,使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探索和應用更加切實具體,學科體系日臻完善。這就是本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長期咬住自創的兩個新興學科體系不放,脚跨兩個世紀、數十年持續深化的“廣東現象”,就是本會在完善學科體系上表現出來的敢於和善於的突出展示。

  (四)敢於和善於創新學會工作

  五年來,本會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不斷强化學會的組織管理建設,大家團結協作,共謀學會的發展,共求工作的創新,凝練並踐行了學會長期形成的“堅守陣地精神、堅守創新精神、堅守實踐精神、堅守奉獻精神”的“四大精神”,倡導不圖私利的學術情操、不圖虚名的學術品性、不計報酬的義工風格,使學會的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 精心組織本會的各項重點會議。五年來,本會先後舉辦了“廣東兩會(包括廣東社會學學會)持續落實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大戰略研討會”“廣東(湛江)社會經濟發展研討會”“廣東新著《文化强國論》首發論壇”“廣東學界推進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理論與科普工作座談會”“廣東三届中國姓氏文化大家談論壇”“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研討會”“廣東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範鐘南山之講座交流會”“熱烈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暨《海洋社會ABC·1-10部》科普小叢書首贈大會”“關於兩孩生育專項調研會”“廣東精神文明學界社會學界學習十九大精神座談會”,以及多次精神文明學會换届籌備會等系列會議,共1.2萬多人次參與。這充分發揮了本會進行學術理論研究的主體功能,緊密配合了黨和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形成了經世致用的學術理論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氛圍和催生了大批創新性科研成果。

  2. 精心籌劃本會的調研科普活動。五年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先後組織骨幹奔赴廣州、深圳、佛山、汕頭、湛江、清遠等地進行社會調研,爲當地的社會文明發展服務,先後承擔了“廣州市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管理調查”“廣州市實施全面兩孩政策與新時期婦女發展的調查研究”“廣州市家庭文明專題調研報告”“廣州市文明家庭評價體系研究”“清遠市人民醫院醫療衛生改革”等重點課題研究,彰顯了學術理論研究服務於社會實踐的學會特點,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好評。同時,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還組織骨幹結合《海洋社會ABC·1-10部》科普小叢書的内容深入大中小學、基層社區等地進行科普教育,組織骨幹圍遶“鐘南山精神研究”“家訓家教家風文化”等專題深入大中小學和基層社區進行宣講,運用古代先賢以及當代身 邊活生生的典範人物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些活動均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3. 精心組織本會的表彰奬勵活動。五年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通力合作,對兩會每個年度的各類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優秀著作、優秀論文和優秀調研報告等進行表彰奬勵,營造出學會積極向上、倡導奉獻、鼓勵學術,表彰先進的良好氛圍。例如:

  2015年4月兩個學會對2014年度持續自力更生,各展所能,體現自覺服務社會的“義工精神”和“擔當精神”的先進會長、先進秘書長、先進常務理事、先進理事共155人,先進團體單位12個,先進專業委員會5家給予表彰奬勵。

  2015年12月兩個學會對廣東兩會30年理論與實踐探索優秀單位特等奬和優秀單位奬共58個,優秀學者特等奬和優秀學者奬共106人,優秀工作者特等奬和優秀工作者共100人,顧問貢獻奬共32人,優秀著作特等奬和優秀著作奬共54項,優秀論文特等奬和優秀論文奬共20項,優秀調研報告特等奬共17項給予表彰奬勵。

  2018年1月兩個學會對2017年度優秀單位奬6項,先進單位奬9項,優秀工作者個人奬28人,先進工作者奬122人,優秀作品特等奬2項,優秀作品一等奬8項,優秀調研報告特等奬9項給予表彰奬勵。

  2019年1月兩個學會對2018年度的其中有先進單位奬3個,先進工作奬82人,優秀著作奬8項,優秀論文奬8項,優秀調研報告奬9項給予表彰奬勵。

  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五年來注重對各類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優秀著作、優秀論文和優秀調研報告給予及時表彰奬勵的做法是學會長期以來形成的一項優良傳統,它對凝聚人心、倡導奉獻、鼓勵學術研究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文明執着追求的歷程

  “學問從來求真發,服務始終爲民願。”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多年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緊密協作配合,積極參與省内和國内各種社會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總結省内和國内各種形式社會文明建設的經驗,積極宣傳省内外社會文明建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舉辦了多項社會文明建設的學術交流,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爲黨政機關和基層單位提供諮詢服務,爲人民群衆宣傳普及社會科學知識,擴大了本會的學術影響力,樹立了學會的良好形象。正是26年來學會的同仁們對於精神文明學理論的無怨無悔的堅守,對於社會文明建設的不離不棄的堅持,本會的發展才有今天,才有今天沉甸甸的學術成果,才有今天薪火相傳的歡聚。特别是在回顧五年來各位同仁對文明執着追求的歷程時,必須重點回顧如下幾個方面:

  (一)新型學科不斷完善,研究成果推陳出新

  在這五年中,本會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高瞻遠矚、以敏鋭的視角捕捉當代中國社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依據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核心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共同出版了一系列論著,形成了一批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産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1. 堅持學科理論持續創新

  本會以高度關注人類命運和國家社會文明發展爲己任,長期不懈地、持之以恒地堅守着首創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及其不斷完善的探索。

  (1)對“精神文明學”的傳承研究。上世紀80年代醖釀、90年代初由範英先生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精神文明學論綱》,全書由26章搆成,洋洋灑灑64萬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作序。該書從馬克思的“大文明觀”視野,明確界定“精神文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學”,提出社會精神文明、群體精神文明、個體精神文明三者的區别和統一,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看成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站在人類社會精神文明一般的方位來考察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該書是國内外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創立的原創之作和代表之作,在理論學術界産生了强烈影響。但是,範英先生並没有讓中國精神文明學的研究止步不前。如2015年本會出版的《大社會大文明的追夢》一書,他對中國精神文明學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更加明確地揭示了以馬克思强調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和“大文明觀”爲映寫,並作爲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三大核心理念和主要抓手來拓展思維視野,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學科體系,歷經30餘年鍥而不捨、筆耕不止,至今出版了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90多部,對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不斷予以新的活力,賦予新的時代氣息。這充分體現出兩會同仁30多年如一日地對中國精神文明學的不懈探索,以及對社會全面發展和文明全面進步美夢的不懈追求,將20世紀90年代初期創立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推向到一個全新的研究境界與高度。

  (2)對“海洋社會學”的開拓研究。範英會長等主編、於2012年出版發行的《海洋社會學》,是國内外第一部“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創新專著與創新教材”,構建了海洋社會學比較系統比較全面的科學體系,奠定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和研究路向,也是對20世紀80年代末範英先生等原創的意識社會學(即精神文明學)的演化及應用而成爲海洋社會學初創的一次飛躍。隨後陸續出版了《呼唤海洋的回聲》《漫遊海洋之心語》,2015年11月又出版了《海洋社會ABC·1—10部》科普叢書,2018年則隆重地推出《海洋社會學》英文版,迅速把廣東學者首創的《海洋社會學》推向世界,立體化地構建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和科普體系,推進了作爲新興學科的海洋社會學的快速發展。同時,範英會長還結合“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提出在海洋强國進程中,必須樹立“陸海統籌的社會觀”“陸海統籌的文明觀”和“陸海統籌的建設觀”。其中“陸海統籌的社會觀”是“陸海統籌的文明觀”與“陸海統籌的建設觀”的基礎理念,“陸海統籌的文明觀”是前者的必然結果,“陸海統籌的建設觀”則是“陸海統籌的社會觀”與“陸海統籌的文明觀”的具體表現和具體形態。這些極賦創見的觀點給人耳目一新,抓住了建設海洋强國的基本點,提高了廣大國民的海洋意識、海防觀念、海權理性和更有利於服務海洋强國偉大戰略的實施。

  (3)對《範英文選》的持續研究。範英會長既是德高望重的老專家,也是創新不止的思想家。在承擔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繁重又繁瑣的大量事務性工作的同時,範英會長思想深邃、思維敏鋭、堅持真理、不爲名利、不計得失,勤奮刻苦、挺立在時代的潮頭,運用馬克思的“大文明觀”“大社會觀”和“大世界觀”的視野觀察分析問題,探索發現問題,領導組織學會先後編撰出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90多部,接近4000萬字。這是一項巨大浩繁的理論研究工程,更是一項開拓創新的文化事業,長期咬住新興學科創立、深化和完善不放的典例。堪稱廣東學界乃至全國學界“第一”。而且這項耗資巨大的理論研究過程完全是靠會員撰稿、學會籌資出版的。這其中凝聚着範英會長等持之以恒的理論堅守、無私無畏的學術創新、心無旁騖的突出奉獻,以及德才兼備的組織管理和活動能力。與此同時,範英會長筆耕不止,先後完成了《範英文選》共8部。包括從2009年7月出版《社會與文明漫説》《社會與文明漫譚》,到其後出版的《文明與社會漫議》《文明與社會漫論》《文明與社會漫講》和《文明與社會漫話》,再到今天出版的《文明與社會漫思》和《文明與社會漫想》等。這8部著述既是範英會長個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也是學會發展的精彩記録。正如範英會長指出的:它“主要講新興特色學科中國精神文明學與中國海洋社會學創設前的理論準備、創設後的理論完善和21世紀現今的理論突破,是歷經近40年漫長歲月的”;它“藉助於馬克思的‘大世界’‘大社會’‘大文明’的經典觀點,藉助於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持續推進,爲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之一的兩大新興學科持續走向全國和走向世界闖出更新的天地。”與此同時,範英會長還告誡大家:“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尚有大量的障礙未曾破除的情况下,又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聯繫在一起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以及由兩會創設的新興特色學科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的命運無疑還要面臨許多嚴峻的考驗。對此應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和十分艱辛的奮鬥。但無論如何,堅持就有前景”。從上述引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於範英會長一直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高度觀察世界、觀察社會、反思現實、探索未來,才能在國内外首創新型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和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才能持續不斷地拓展學科研究的領域,才能使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研究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而走向大衆,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價值取向。總而言之,這8部著述的出版,無疑是範英先生長期醖釀、發現、創設和推進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這兩個新興學科體系的文字記載;無疑是範英先生長期跟踪和考察這兩個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結合進程的一大窗口;無疑是範英先生努力學習“傳教”與“做事”合一的不改初心。

  2. 突顯學術理論研究特色

  五年來,在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共同推出的近30部作品中,不僅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以及它們在中國精神文明學與中國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建構中的突出作用,我還想通過對這五年推出的其他幾部很具代表性作品的學術理論研究特色作出如下的探討:

  (1)系統性研究特色。如對“文化强國”的系統性研究。66萬字的專著《文化强國論》是範英會長等從20世紀80年代中至今持續撰著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6部,近40位作者秉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公精神”,耕耘兩年之久才最終完成,並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及十七届六中全會和十八届三中全會關於建設“文化强國”的相關要求爲依據,試圖較爲全面、系統和有序地闡析文化强國戰略。全書分設開篇論、互爲論、核心論、機制論、實施論、歸結論等六大論共50章,提出了十對主要的文化形態、十大方面必須切實强化的文化核心任務、十大系統的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十大文化建設的配套實施和六大中華文化力等重要創見,爲文化强國夢的實現提供較爲全面、系統和有序的理論和實踐的參考,也展示了生長在嶺南文化氛圍中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國”“文化强省”和“文化强會”方面的進取風貌和創新精神。緊接着,在2015年10月又出版了《大文明觀的文化威力》,進一步闡釋文化强國的深刻内涵,進一步探討文化强國的建設路徑,隨後出版的《大社會大文明的追夢》對提出文化强國的思想理論淵源給予進一步的闡釋。《文化强國論》一書及相關作品的出版表明:五年來,學會對文化强國的探討具有系統性研究特色。

  (2)價值性研究特色。如“鐘南山精神”的價值研究。2016年12月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範英等撰寫的48萬字專著《鐘南山精神研究》,首次以健在的優秀的個體精神作爲學術研究對象,首次從學術理論上提出“鐘南山精神”的科學概念,首次將“鐘南山精神”提煉爲愛國精神、敬業精神、大醫精神等實事求是、系統有序的12個方面。該書通過對廣醫、廣州、廣東乃至全國著名人士鐘南山這一鮮活個案的學術理論專題研究後,極富針對性地强調:鐘南山精神的價值,體現爲人道主義精神典範、社會主義精神楷模和共産主義精神榜樣三者的有機統一,從而爲當今社會各行各業提供了一個可敬可親、可學習可借鑒的正面價值典範。該書在2016年12月31日於廣州醫科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首髮式,鐘南山院士到現場並講話。會後,學會等多個單位均以《鐘南山精神研究》爲教材在基層開展了“廣東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範鐘南山精神”的系列活動,並産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此後,該書與《見賢思齊集——品讀〈鐘南山精神研究〉》等研究資訊爲鐘南山榮獲全國“改革開放40年百位‘改革先鋒’”之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作用。該書及相關作品的出版表明:五年來,學會對《鐘南山精神研究》的探討具有價值性研究特色。

  (3)系列性研究特色。如對“家庭家風文化”的系列性研究。本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協同開展家庭、家風文化研究,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範英會長提出了中國家風文化建設的初步體系性構想,先後舉辦了三届“廣東中國姓氏文化大家談”主題學術活動,學會還承接了一批社會上關於家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委托項目,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調研報告,形成了範英會長等撰著的《家訓文化與家庭文化研究》和《中國家風文化論略》等研究性系列。與此同時,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範仲淹的第26世裔孫範英會長還撰寫了一部《範仲淹家風百首謡》,已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範仲淹的優秀家風思想與觀點爲主旨,以104首五言歌謡的形式,通過20個分題凸顯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此書對於新時代優秀家風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重要的、獨特的借鑒作用。出版後已由本會分贈海陸紫地區的中小學校共2000本。這些論著的出版和學術活動的開展,體現學會以實際行動回應了習總書記關於家庭、家教與家風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體現學會爲了推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文化强國和中國夢的實現而盡微力,體現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已欲達而達人”的準則與規範,也表明瞭學會近30多年來持續探究社會精神文明與家庭個人精神文化在這五年達到的一種新的境界,同時也爲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增添了弘揚優秀家風文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專題論著。

  (二)迎難而上奮發有爲,深得社會高度贊譽

  本會作爲一個民間社會學術團體,五年來在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和不少困難,但是在範英會長等的帶領下,學會同仁不爲名利所誘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倡導義工精神與奉獻精神,自力更生辦會求發展,堅持理論研究服務社會的宗旨,辛勤耕耘,碩果纍累,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

  1. 自力更生辦會求生存發展

  本會自成立以來,面臨的問題很多,其中首要的就是經費的困境。本會辦公事務的正常運作,少量專職人員的工資福利,本會各種學術會議的開支,每月一至二期萬字會刊的印發等都需要經費支撑,但缺乏經費撥款來源。本會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主要靠自力更生解决經費需求問題。在這方面,範英會長歷來强調:第一要形成本會專注學術、專注事業、不計報酬、不計得失的義工精神以减少學會的經費開支;第二要靠學術活動來吸引人,靠事業追求來激勵人,靠骨幹核心來帶動人、靠本會影響來争取人,取得學會及社會相關有識之士的切實支持;第三要靠學會每年度以主要骨幹組成不同的社會委托課題開展基層文化服務並取得相應的勞務收入作爲學會的主要經濟來源,以保证各項學術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他在争取籌資方面所凸現的極强的人格魅力、奉獻精神和組織能力、號召能力,與他在學會學術理論研究工作、學會建設工作等一樣均值得全體同仁學習,大家都願意跟着這樣的帶頭人走,齊心協力克服困難,這對於解决學會的經費困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2. 主要研究的成果屢受表彰

  本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密切合作,順應社會的發展,緊扣時代的脈搏,形成了本會的骨幹隊伍,舉辦了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形成了大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其中,持續30多年寫作、出版的90多部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在省内外社會科學界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已經成爲一家著名的學術研究品牌,榮獲過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奬勵,如《精神文明學論綱》曾榮獲1979—1991年度“光明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首届優秀學術著作奬;2009年廣東省改革開放30來“理論創新貢獻奬”十項之一和2010年紀念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立50週年“優秀理論著作奬”十項之一;此著作所創立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學科於2010年7月被寫進《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之中,成爲此後10年要不斷鞏固的“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2015年,《精神文明學論綱》和《海洋社會學》雙雙入選廣東省政協主辦的《敢爲人先——改革開放廣東一千個率先》一書並作長篇介紹;2010年12月,學會榮獲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頒發的廣東50年來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社團奬”之一,2015年以來,學會又榮獲全國社科聯先進學會奬,範英會長榮獲全國社科聯先進工作者奬和全國社科聯優秀社科普及著作奬等。學會之所以能够成爲廣東優秀學術社團之原因,一方面是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支持密不可分,與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與學會長期形成的堅守陣地精神、堅守創新精神、堅守實踐精神、堅守奉獻精神,堅持在經費上的自力更生爲主的路子并發揮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3. 理論研究與服務社會互通

  本會在高度重視社會科學學術理論研究成果的同時,在社科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本會所形成的許多重要特色中,注重將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社會科學普及相結合,注重將研究課題與社會服務相結合併取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受到有關部門和基層群衆的高度好評。本會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是做好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基礎。”例如近五年來,學會在長期重視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相關學術理論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的科普宣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編撰出版了問答形式的《海洋社會ABC·1-10部》科普讀物共220萬字,不僅以整套小叢書的成果榮獲全國社科聯優秀社科普及著作奬,這是省内國内相當罕見的奬項,同時在大中小學、基層單位等場所對海洋意識、海防觀念、海權理性等進行科普宣教,受到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青少年受衆的高度歡迎。又如學會在撰寫《鐘南山精神研究》專著的過程中,主動深入到高校課堂、中小學教室、基層醫院和街道社區宣講“鐘南山的精神風範”,用活生生的英模人物的道德典範鐘南山的先進事迹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弘揚鐘南山精神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再如,在開展“家訓家庭家風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學會的研究人員深入到街道社區、大中小學和監獄等地進行中國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紅色家風文化等主題的宣講普及工作。學會在開展上述科普宣講活動的同時,兼而開展贈書活動。據統計,兩個學會歷年來共送出9萬册理論著作及科普書籍,受衆共約15萬人次。其中近五年來共送書2萬册,受衆約4萬人次。這正如範英會長所説的:學會重視把“重文化”“種文化”“育文化”“扶文化”“送文化”和“傳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是力所能及、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與此同時,學會在調研課題與服務社會方面同樣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五年來,本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承擔了多項和社會民生等相關的課題,比如“廣州市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管理調查”“廣州市實施全面兩孩政策與新時期婦女發展的調查研究”“廣州市家庭文明專題調研報告”“廣州市文明家庭評價體系研究”“清遠市人民醫院醫療衛生改革”等課題,一批骨幹深入基層,走進社區進行廣泛的問卷調研,召開不同人群進行座談,提出一些實施對策建議,撰寫出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如:“廣州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管理調研報告”目前已被廣州市政府采納,母嬰室的設置已經在廣州市的一些公共場所得到實施。“廣州市家庭文明專題調研報告”“廣州市文明家庭評價體系研究”這兩項研究成果得到委托單位廣州市婦聯的高度認可和廣東省文明辦的好評,並被直接上報中央文明辦,爲黨政部門的决策起到了重大的參考作用。此外,還有一批調研課題正在進行之中。

  三、文明執着追求的思考

  本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歷經風雨26載,已經成爲組織機構健全、學會成員衆多、學術活動頻繁、學術人才輩出、學術成果領先、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社會組織之一。尤其回顧五年來走過的歷程,各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巨大飛躍,與本會長期以來凝練形成的“四大精神”,與兩個學會的精誠合作、與範英會長等的無私奉獻緊密相連。這是本會持續發展、保持活力、不斷創新的寶貴經驗。

  (一)凝煉出學會的“四大精神”

  回顧本會跨越兩個世紀非常不易和難得的發展歷程,特别是最近五年凝煉出的“四大精神”,是本會發展之關鍵,興旺之保证。

  1. 堅守陣地精神是學會發展的前提。“這是指兩個學會數十年堅持社會文明建設研究、守住社會文明建設重要陣地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有了巨大的飛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却存在嚴重弊端,没能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常常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以至於“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省先後風起雲涌般成立的精神文明學會等,到現在幾乎煙消雲散。”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地方精神文明學研究的陣地不再被堅守、不再被重視。而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本會仍然存在着,且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就是本會一直堅守廣東原創的學術陣地——中國精神文明學陣地、堅守中國精神文明學的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緊密結合的陣地、堅守以社會主義精神化育社會與化育人魂的陣地的結果。靠的是學會領導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文化自覺,靠的是全體同仁的群策群力和衆志成城,靠的就是老中青年的不離不棄和薪火相傳,靠的是“要作正道擔當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靠的是“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初心不改和持之以恒。正是這種堅守陣地的精神成就了本會。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堅守陣地的優秀傳統精神發揚下去。

  2. 堅守創新精神是學會發展的動力。“所謂堅守創新精神,就是堅守兩個學會在學術理論上敢於和善於探索真知、探求未知的預見精神和超前精神。”五年來,學會秉承嶺南文化敢爲和善爲人先的特質,在首創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不斷完善新的學科體系。例如在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等精髓進行深入挖掘和歸納昇華的過程中,從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出發提出“大社會學”的嶄新概念以區别於長期流行於中西方學界的“小社會學”概念;提出“文化强國”等的系列新界定;提出“鐘南山精神”的系列新界定;提出家庭文化、家訓文化和家風文化的系列新界定等,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創新之路,真正踐行了“創新揚氣魄,求真鑄精髓”的嶺南學術路子,充分展示了廣東精神文明學界、社會學界和實際工作者的學術膽識、理論底氣和良苦用心。這正是本會得以長盛不竭的内在動力。

  3. 堅守實踐精神是學會發展的特徵。理論如果不同實踐相結合,不服務於實踐,那麽這種理論是没有生命力的。學會長期以來,非常重視學術探討與社會現實結合、理論研究與社會服務結合,正如範英會長所言:“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學者們,多非閉門造車或只會照搬教條之類的、讀書死的那種類型,更不是站在火熱的現實一旁指手畫脚、自恃清高的局外人,而是密切關注實踐、參與實踐、投身實踐的踐行者。”五年來,從本會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便可窺見一斑。例如《文化强國論》緊密結合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提出十對主要的文化形態、十大方面必須切實强化的文化核心任務、十大系統的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十大文化建設的配套實施和六大中華文化力等的系統論析,爲文化强國夢建言獻策的用心可謂良苦,又如《海洋社會學》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和廣東“打造海洋經濟强省”的目標,認爲隨着海洋世紀的到來,更多的人類社會活動走向海洋,迫切需要堅强海洋社會的總體研究,才能科學認識、保護、利用和開發海洋資源,實現建設海洋强國的發展戰略。再如《鐘南山精神研究》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通過現實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活生生的典範人物,在全社會給人們樹立起了一位學術精英、道德楷模的典型,突出了主旋律,强化了正能量。此外,《中國家風文化論略》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家風建設的講話要求,對中國歷代的家風文化進行了梳理,對領袖人物的家風家教進行理論探討,并且深入社區等地進行宣講,彰顯了理論研究的魅力。學會緊密結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社會需要,强化經世致用,催生出理論研究成果,並將理論成果服務社會、服務大衆,就是學會堅守實踐精神的最好的例证。

  4. 堅守奉獻精神是學會發展的根本。本會屬於民間學術社團,長期在没有財政投入、不準搞經營活動、没有其他正常收入的情况下,求生存、謀發展就成爲所面臨的任務之一。多年來學會一直强調奉獻精神,倡導不計報酬、不計付出、不計私利的義工精神。可以説學會的生存與發展,全靠各位會員一點一滴的奉獻,日積月累的奉獻,持之以恒的奉獻。爲了共同的學術追求,爲了共同的理論探索,在做好各人本職工作的同時,自覺自願地爲學會的發展做義工、作奉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學會這種優良的奉獻精神,優秀的義工服務值得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推廣普及、發揚光大。就經驗體會而談,我們認爲學會所形成的堅守陣地精神、堅守創新精神、堅守實踐精神,與學會文化氛圍、文化自覺有很大關係,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堅守這種奉獻精神。這“四大精神”是本會辦會的優秀傳統和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需要傳承下去。

  (二)形成了“兩會”協作攻關的良性互動

  長期以來,本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簡稱“兩會”)都是廣東學術界有着重要影響的省一級學會,會長都是範英研究員擔任。由於歷史原因,許多骨乾都分别在兩會中交叉任職,自然形成了一種緊密聯繫。出於共同的學術追求、理論交錯以及研究情趣,學會骨幹在範英會長等周圍形成了親密團結、坦誠共事的學術義工群體,爲兩會的發展以至於爲廣東學術領域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人説: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人間世俗保持40餘年患難與共的友誼關係,創立出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而兩會核心層這種以追求共同的學術目標結成的精誠合作關係,也堪稱廣東學術界的典範。長期以來,本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經常圍遶一些重大理論課題進行協同攻關,這是兩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獨特會風。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兩會各自的學術優勢,學科互聯互補,培育會員骨幹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盡快出人才、出成果。從出成果看,特别是本會五年來圍遶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進行的拓展研究,形成的《文化强國論》《文明的自覺攀越》《文明與社會漫議》《文明與社會漫話》《海洋社會ABC·1-10部》《大文明觀的威力》《大社會大文明的追夢》《鐘南山精神研究》《家訓文化與家庭文化研究》《中國家風文化論略》《文明與社會漫思》《文明與社會漫想》《文明執着的追求》等以及多項社會調研課題的完成,就是沿着這種模式、這種路子走過來的。我們更期望兩會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精誠團結、合作攻關的優良傳統繼續保持并發揚光大。

  (三)範英會長的嘔心瀝血無私奉獻

  範英會長作爲兩個學會的發起者、創始人之一,是兩個學會的主心骨。他在幾十年來爲了兩個學會的發展嘔心瀝血、辛勤工作、無私奉獻。兩會的成長發展離不開他。兩會的每一部學術著作的搆思寫作與面世出版都凝結着他的心力。兩會的每一次學術調研活動都凝結着他的汗水。兩會的每一次學術研討從籌備到結束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聽到他慷慨激昂的發言,感悟到他深邃的思想和敏鋭的觀察力。兩會成長發展的每一階段、每一步都有他的付出和貢獻。本會的名稱、形象、影響、價值都與他密不可分。正如廣東社會學學會現任會長董玉整教授所言:“範英會長集學會‘兩家’與一身,是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創新不止的思想家、組織有方的活動家。”所有這些,範英會長當之無愧。

  根據多年來與範英會長的相處,我們認爲他的人格魅力特徵體現如下:

  一是德高望重。範英會長既是本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創始人並長期在兩會擔任秘書長、常務副會長和會長等重要職務,參與和主持了兩會數十年來的各項活動。他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顧問,曾當選爲省人大代表,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老專家,有着豐富的工作閲歷。他從20世紀90年代發起並全身心地投入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編撰工作,致力於理論創新和學科發展,不爲名利、不計得失、嚴於律己、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氣度非凡、品行高雅、平等待人、樂於助人、與人爲善,因而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在他身上體現出嶺南學人的高風亮節,堪稱學會的“普羅米修斯”。

  二是思想深邃。範英會長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長期活躍在廣東社會科學這塊沃土之上,行進在創新的道路之上,他以他首先發現、提出和實踐的馬克思的“大世界觀”“大社會觀”“大文明觀”的思想精髓作爲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創立了中國精神文明學和中國海洋社會學等新興學科,並以現已出版93部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爲載體,構建起新時代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嶺南學派,在省内外産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範英會長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深邃,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他關注國家大事,關注意識形態領域的論争,善於捕捉重大的理論課題,組織兩會進行開拓研究,使兩會的學術研究始終走在前列。他堅持真理、敢於擔當、從不人雲亦云、從不依附權貴,關注大衆民生、關注廣東的全面發展,勇於建言獻策,在他身上體現出嶺南學人的錚錚鐵骨。

  三是能力出衆。範英會長不僅學術研究能力强,組織管理能力也非常出衆。兩個學會屬於民間學術社團,没有經費撥款,兩個學會的日常運作,學術活動的開展,學術著作的出版等完全要靠學會自己籌款解决,這對兩個學會的主要領導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範英會長面對這種狀况,提出自力更生辦會的設想,並將其付諸於實踐,使兩個學會的各項工作得以正常運作,兩個學會的會刊每月按時編發、兩個學會撰寫的學術著作一部接一部的面世,兩個學會的活動一項接一項的開展。這一切説明範英會長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兩個學會的會員來自各行各業,會員大多是各單位中各有特點的業務骨幹,要把四面八方這撥人組織起來,凝聚成團隊,開展學術研討和學術活動,確實不易。但是範英會長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這與範英會長知人善任、善於團結人、善於發揮每個會員的積極性、善於化解矛盾的高超的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密不可分,在他身上體現出嶺南學人的智慧和胸懷。

  四是提携後輩。範英會長不僅對兩個學會工作傾注了全部精力,而且他還非常重視發現、培養和提携中青年人。在做學問上,他是啓蒙者,經常關注每一位學會骨幹的成長,從學術研討、專題調研、論文寫作等方面都給予理念、方法和表述上的悉心引領,對一些中青年會員的論文不僅書面給予指導,而且還通過電話、微信給予教正。正是在範英會長的關心下,兩個學會骨幹快速成長,學術能力迅速提昇。在做人上,他是引路者,以“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的言傳身教給每一位本會骨幹樹立起人生的楷模,通過“己欲而達人”、循循善誘的交流切磋,他嚴於律己、誨人不倦的言行啓迪了會員應該怎樣做事、怎樣做人。數十年來,兩個學會先後涌現出一大批社會精英,與範英會長長期提携後輩密不可分。如今,範英會長因年事已高,雖先後堅辭不再擔任廣東社會學學會和本會會長的職務,但他仍是我們兩會同仁不斷學習的楷模。在這裏,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向範英會長表達最真誠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祝願範英老會長身心歡樂、老而彌堅,同時祈盼今後繼續爲本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前行不吝贈教和發揮餘熱!

  同志們,我受託代表本會第四届理事會的工作報告所涉及的新一届理事會的工作設想,有待换届後進行討論與研究,這裏不另,有請見諒。最後,預祝本次换届暨6部新書首發大會完滿成功!祝各位領導和各位同仁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報告者吕志,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教授,發表在《文明與社會》2019年5月20日總第411-41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