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以何種範式傳承能够收到傳播廣泛、影響深刻、歷久彌新、發揚光大的社會效果,這在我國古代先人們那裏就已成爲一個深受關注的重要問題。大教育家孔子在“删詩書”時便開創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範式,即經歷代大力推廣和不斷完善而在傳統文化傳承中最爲矚目、最負盛名的詩經範式。所謂詩經範式,總體來講就是通過編選或撰寫詩歌韵文的形式以廣泛傳承傳統文化的範式。由於這一範式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所以歷代都有循此範式進行傳統文化傳承者。典型的代表作有古時的《蒼頡篇》《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昔時賢文》,以及當代的《新千字文》《新三字經》《範仲淹家風百首謡》等。在此基礎上更富創新意藴的是借由電視、網絡開展優秀文化傳承的“中華詩詞大會”。當前,詩經範式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已成爲一種高層化倡導、綜合化創新、大衆化傳播和社會化推廣的綜合範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社會傳播;文化社會學
一、引言
在許多學者的眼裏“詩經”是一種範式。有關“詩經範式”的研究,在學術界受到較大重視。學者們討論了《詩經》的創作範式、主題範式、審美範式和編例範式等。有的文獻認爲,《詩經》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我國詩歌發展的主流方向作了一系列的規定,設立了一個範式。這種範式的規定性主要表現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詩言志”的抒情性特徵,“温柔敦厚”的含蓄藴借風格,變化多樣的藝術手法等幾個方面。這裏的詩經範式主要指的是詩歌的創作範式。有些文獻討論了“《詩經》範式”對唐代詩集編輯的影響,主要關注詩集等的編例,如唐人模仿“詩三百”將唐人詩作匯集300首,詩題也摘取全詩首二字,詩集中雅詩獨立分卷、聯章及篇題小序模仿《毛詩序》的文本結構。這裏的詩經範式,顯然是講唐人詩集編例的詩經範式。還有文獻③④則以戰争詩爲例,專門討論了《詩經》的主題範式和審美範式。此外,還有涉及詩經範式的多篇其他文獻可查。
由上可見,詩經範式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的研究者心目中並非一個統一概念,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能概括出一種不同涵義的詩經範式。大致地講,詩經範式在筆者心目中便不僅是一種文學領域的範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範式,可稱爲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發現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存在,源自我國歷史上多有效仿孔子編定《詩經》之法來傳承傳統文化的事例。試圖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作梳理,則是看到古今文人憑藉詩經範式取得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良好效果。同時,透過文獻分析確實感到,盡管不少學者已從多個方面對“詩經範式”進行了探索,且對筆者開展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研究均有啓發意義,然而,目前所見研究文獻所討論的“詩經範式”的内涵與筆者所關注的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的内涵是存在不小差异的,有的“詩經範式”並非本文討論的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而是在文學領域具有某種特定涵義的“詩經範式”。
基於上述文獻考察筆者感覺到,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確實具有研究的必要。通過研究可以使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在理論上得以確認,在規制上得以明晰,在實踐中得以推崇,從而引導人們借此詩經範式的運用和創新不斷提昇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效果,以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任務。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具有其鮮明的特色,梳理中華民族歷史上傳統文化傳承的經驗,可以概括出一個“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得以傳續,對增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提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效果具有特殊作用;繼承和創新運用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對於新時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二、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涵義與特徵
傳統文化以何種範式傳承能够收到傳播廣泛、影響深遠、歷久彌新、發揚光大的社會效果,這在我國古代先人們那裏就已成爲一個深受關注的重要問題了。大教育家孔子用心思考這個問題,並通過“删詩書”的實踐回答了這一問題。他通過詩經的選編删定工作,開創了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特定範式,這種特定範式即本文説的詩經範式。詩經範式具有貼近現實、反映生活、貼近大衆,並以詩歌韵文表達、富於美感、吸引力强,通俗易懂、便於記誦、影響廣泛等特點,它的出現對後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後世學者不僅在詩歌的編選中傚仿孔子的詩經編例,而且在綜合性或專題性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也多參仿孔子的詩經範式。學者們或通過編選詩歌韵文用以傳承傳統文化,或將傳統文化内容詩化而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活動中形成了一種不斷强化並創新的詩經範式。
詩經範式作爲一種文化傳承的範式,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實踐中傚仿者衆多,但在中華文化發展歷史上關於它的理性認識却較少,因此,這裏有必要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展開必要的理性分析和探討。我們知道,在較早的漢語中有“範型”“模範”等詞彚,却找不到“範式”這一概念。事實上,“範式”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才從國外引進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源自庫恩在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庫恩雖未對範式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但他説:“一個範式就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國内學者通過對該書的文本研究認爲,範式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生産方式和知識存在方式,是科學共同體的世界觀基礎和方法論遵循,爲科學共同體提供研究根據、價值方向和實踐標準。“詩經範式”概念正是受庫恩的影響而提出來的。這裏的詩經範式,即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專家隊伍因共同信念而參仿詩經規範和模式,通過詩歌韵文的形式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範式。
《詩經》是由孔子編選删定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選集,從孔子當時的考慮和後世傚仿的情况來看,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具有豐富的涵義。首先,詩經範式是中國傳統文化專家隊伍恪守的一種共同理念。這種理念就是要通過更爲有效的工作,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擴散出去。其次,詩經範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甄别選擇的一種規範行動。孔子在當時就認識到,傳統文化並非什麽内容都是可以傳承的,只有其中的優秀文化適合於傳承(包括繼承和擴散),因而必須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甄别和選擇。這就是孔子“删詩書”的準則所在,也就是孔子從采集到的3000多首詩歌中精選305首編成《詩經》的基本原因。再次,詩經範式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表述形式的詩化範式。詩化範式就是將文化知識轉而爲詩甚至轉而爲謡的範式,也即爲了便於生童記誦,便於大衆接受理解,而將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文獻轉化爲適合民間傳誦的詩歌、民謡、童謡的形式。
詩經範式盡管是孔子在删定《詩經》的時候所開創的一種範式,但這種詩經範式並非只是一種純粹的文學作品傳承範式,更非只是一種詩集編定範式,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借由詩歌韵文的形式以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廣泛推行社會教化的範式。當然,孔子所開創的詩經範式也非一蹴而就便成爲一種傳統文化傳承中具有綜合性質的範式。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也曾吸收了《史籀篇》的某些特點。從《蒼頡篇》的淵源來反觀《史籀篇》的特色,《史籀篇》應當是一種亦述亦作的綴字韵語。通過吸納《史籀篇》亦述亦作的綴字韵語特色,《蒼頡篇》便明顯是以詩綴字而成篇章,内容則如《詩經》範式突出文化傳承特性,成爲較早的一部詩經範式的蒙學讀物。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經後世積極參仿、合理改進、不斷完善和大力推廣,便從整體上實現了對詩歌作品和蒙童字書傳承的系統超越,成爲一種傳統文化傳承中最爲有效、最負盛名的綜合傳承範式。
詩經範式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徵:第一,詩經範式的教育目的性。孔子删定《詩經》的目的在於文化傳承尤其是人文教化,而不單純是普通意義上的文獻整理工作。後世學者大儒參仿他所開創的詩經範式開展文化傳承,目的也在於教化。所以,作爲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一個鮮明的特徵便是教育目的性。第二,詩經範式的社會適應性。詩經範式之所以具有社會適應性,與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關係密切。要實現“有教無類”,就需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詩經範式便是其中的一種。後來的學者大儒參仿詩經範式,將教學内容詩歌化,也正是爲了適合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閲讀記誦,從而産生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並廣泛傳播的社會效果。第三,詩經範式的選材精要性。從孔子開始,詩經範式就是通過“筆則筆,削則削”的方式精選或撰寫適合文化傳承的詩歌來傳承文化以教育人的,精要的選材並以此爲基礎凝練成詩歌是詩經範式的典型特徵。
三、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古今範例
有學者指出:“孔子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創造出多種獨特而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其教學活動爲學生們所喜歡和接受。”這種説法是非常中肯的。不僅如此,孔子還把教育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緊密結合起來,創立了傳統文化傳承的多種獨特而有效的範式。其中,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最爲典型,深得後世學者稱贊且一直傳承下來。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少學者根據所處時代的社會發展特徵和現實社會需要,參仿詩經範式撰寫或選編了不少用於蒙學或用以傳承傳統文化的讀物。比較典型的有秦代《蒼頡篇》、西漢《急就篇》、魏晋南北朝《千字文》、南宋《三字經》、明清時期《昔時賢文》,清代《弟子規》等,與之相關的還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這些參仿詩經範式的文化讀物在傳統文化傳承中雖然滲入了當時統治階級倡導的封建意識,是按照當時統治階級意識而撰寫和編選的,但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尤其是發揮詩經範式的傳統文化傳承功能、提昇傳統文化傳承的社會影響方面,是足可以爲後人稱道和傚仿的。
《蒼頡篇》是秦代編成的一個啓蒙課本。史稱西周宣王時期太史籀作《史籀篇》,但今不傳,無從詳考,因而不知《史籀篇》的實際内容和具體編例到底如何。不過據史料記載,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統一推行小篆字體,實行“書同文”的文字改革。於是,秦始皇便讓李斯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學篇》。三人作品共計3篇,20章,通稱爲“秦三倉”。到了漢朝,閭里術師將三篇合成一篇,並將60字斷爲一章,編成55章,共計3300字,通稱《倉頡篇》。至此,《倉頡篇》正式成爲蒙學的識字課本,且世代傳承,影響廣泛。《倉頡篇》是我國秦漢時期由國家編撰的識字課本,被稱爲“史上最成功的幼兒啓蒙識字課本”。《蒼頡篇》雖是字書,但經詩化變成了勸學、發奮、立志等内容。形式上四字一句,韵文表述,讀來琅琅上口,淺顯易懂,循循善誘。開篇的“倉頡作書,以教後嗣”,明顯體現出這是一個承繼了《史籀篇》的風格而又符合詩經範式的傳統文化傳承讀物。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是西漢元帝時期黄門令史游所編的一部蒙童識字課本,曾廣泛通行於兩漢至隋唐之間,也是漢代諸多蒙童識字課本中完整流傳至今的一部。《急就篇》正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姓氏名字,這部分有400多字,涉及396個姓;第二部分是衣食器用動植諸物,1100多字,涉及400多種器物、100多種動植物、60多種人體部位和器官、70多種疾病和藥物名稱;第三部分是社會人事,涉及職官制度、法律知識。全篇均用詩歌韵文寫成,根據各部分的不同内容特徵及其實際需要以不同字數加以表述。具體是姓名部分爲三言,中間主體部分爲七言,結尾部分則是四言。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急就篇》不僅傳承了中國古代的姓氏文化、器物文化,還傳承了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制度文化、職官文化和律令文化。不僅如此,據當代學者分析,《急就篇》明確體現了漢朝人的一種大國氣度和文化自信。總體來講,《急就篇》雖是一部蒙童識字課本,但從其内容和形式看,已經較好地體現出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特色。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樑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撰的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韵文。當時,因梁武帝(502年-549年)欲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出1000個不重復漢字,而命周興嗣編撰此文。《千字文》題曰“文”,但這裏的“文”即“韵文”,實際上也可以説是“詩”。根據文學界的説法,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對仗的文字稱爲“筆”,因而便有了後來的“隨筆”之説。當時“筆”是不能稱爲“文”的,凡稱爲“文”者需得押韵,甚至是要對仗的。在這方面,《千字文》是特别講究的。這一命題方法對後來的《昔時賢文》也産生了明顯且具體的影響。可以這樣認爲,《千字文》是仿照詩經範式精心編撰的傳承傳統文化的較早的代表性作品,既是一個蒙學讀物,也是一個普及讀物。《千字文》在内容上涉及生童需要掌握的基本漢字、歷史知識和倫理道德;在形式上因其爲韵文,每句四字,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便於生童記誦,對傳統文化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在社會中廣泛傳播,産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三字經》是由宋代的王應麟撰寫的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啓蒙教材。在中國古代出版的衆多傳統文化傳承的經典作品中,《三字經》可謂非常通俗易懂的讀本之一。讀過《三字經》的人都能明顯感到,《三字經》取材不僅廣博而且典範,包括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的精神意涵。誦讀《三字經》,不僅可以瞭解基本常識、文化傳統及歷史故事,而且能從各種故事中學習到前人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三字經》在格式上三字一句、兩句一節,通俗順口、易懂易記,從而傳播甚廣,影響至深,以至於文化界將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爲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可謂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重要代表作。《三字經》雖是一個蒙學讀物,但不拘於生童學習,在大衆百姓中也特别普及。無論城鄉,父母與子女同誦《三字經》者不在少數。在國際上,該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社會影響已經超出國界,産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昔時賢文》又名《增廣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知此書至遲成書於萬曆年間。後經過明清兩代文人不斷增補,才成現在的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記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增廣昔時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爲主,但對儒家學説並不排斥,其内容十分廣泛,禮儀道德、典章制度、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當然,這些内容中的正統儒家思想與全書所彌漫的道家思想顯然有所不合。但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警句。《昔時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啓蒙之書,題雖曰“文”,但實際是“韵文”,也即“詩”,均以有韵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雖來源於儒道佛經典著述,但詩化之後便能做到雅俗共賞,有不需講解便能讀懂且便於記誦之功效。筆者早年曾在鄉下看到,一些僅有小學文化的農民,他們也能背誦不少内容,並能在適當的場合恰當地運用。由此可以看出,《昔時賢文》在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
及至當代,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同樣得到發揚光大。僅參仿《三字經》編例撰寫的《新三字經》就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文本在國内流行。一是由李漢秋先生主編的《新三字經》。該文最早於1994年8月7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後來由科學出版社和龍門書局於1995年3月出版。該文雖然不足千字,却能引起廣泛關注,受到讀者廣泛歡迎。二是由新三字經編寫組編寫、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的《新三字經》。該文字數雖也不過1200字,但在很短的時間内便發行千萬册以上,大有洛陽紙貴之勢。三是由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先生撰寫,2010年2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經》。該文采取的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是參仿《三字經》的形式而撰寫的。全文以236句、1416字的篇幅,濃縮人生哲理、提煉社會經驗,既講辯證關係,又富時代氣息,既生動活潑,又合轍押韵,既具有通俗性,又富含哲理性,被稱爲當代中國開展文化啓蒙、促發人生勵志、傳授人生經驗、進行思想教育的新經典。
廣東省社科聯原副主席、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精心撰寫的《範仲淹家風百首謡》,同樣秉持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範英先生係範仲淹的第26代裔孫,他對以範仲淹爲代表的祖上建構的優良家風深有研究,意欲有效傳播而惠及世人。於是轉文爲詩,由詩轉謡。謡者,歌也,詩之源也。有歌謡、民謡、童謡之説。將書名定爲謡,乃範英先生謙遜,但轉文爲詩,由詩轉謡,恰恰是對優秀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尤其對於優良家風傳承來説,謡的擴散民間、影響社會的功能更强,作用更大。仔細閲讀範英先生的《範氏家風百首謡》,便能够實際地領略到《範氏家風百首謡》必將産生的優良社會效果。這不僅因爲範氏家風是中華民族優良家風的重要代表,也是因爲範英先生有效參仿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範氏家風百首謡》特别强調優秀家風文化建設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家風文化精髓,爲人們的修身、立品、養德服務。
四、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
在傳統文化傳承問題上,古之學者不僅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還創造了傳統文化傳承的各種有效範式,尤其典型的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這種詩經範式,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已經邁向一個重視創新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和智能時代,用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的話説,“在信息社會裏,人們的時間傾向性是將來”。盡管這種説法頗有道理,我們確實需要朝前看,但我們只有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朝前看”。正如習近平同志强調的,“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新時代,我們仍要善於處理本來與未來、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既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做好文化傳承範式的傳承和創新。筆者認爲,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傳承與創新運用,應成爲我國政界、學界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一項偉大的社會文化工程。
(一)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高層引領
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形成和運用的歷史來看,高層引領無疑是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一個重要舉措。習近平同志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是高度重視的,並爲此做了大量的身體力行、親力親爲的引領工作。從他在多種場合的講話、發表的文章和通信來看,引經據典已成爲他的一種自覺行爲和優良習慣,從而既在字裏行間增强了大國治理論述的文化理據,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增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爲各級領導幹部樹立了典範,起到了很好的高層引領作用。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引用古人的詩詞歌賦,從而把大國領袖與人民群衆的距離拉得更近,也使高深的大國治理理論能更好地爲廣大人民群衆所理解和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魂”,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宣傳、文化、教育、社會科學研究等領域的領導幹部,都應向習近平同志學習,不僅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表率,而且要切實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塑造良好的氛圍。
(二)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政策支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指導意見》。《意見》在談到“工程”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主要内容和重點任務的同時,還就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指導意見,並强調了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同樣需要政策支持,除了《意見》所提到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外,事實上還有必要進一步考慮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某些特點,給予相關人員更具體的政策支持。通常來講,采用詩經範式開展傳統文化傳承的人,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史哲的知識底藴,這需要多年曆練才能達成,另一方面,采用詩經範式開展傳統文化傳承者,由於作品主要是詩文,且不説字數少稿酬低的問題,就是在晋昇職稱時都可能遇到“不是論文”的尷尬。爲此,要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有效傳承,就要强化政策支持,至少保证以詩經範式開展傳統文化傳承者無職稱之憂。
(三)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教育嵌入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點領域在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我國教育越來越得到廣泛普及的今天,在三類教育中最爲重要的又是學校教育。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思想不僅給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指引了方向,明確了重點,而且也爲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指明瞭正確的途徑。這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將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嵌入教育。具體來講,一是無論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都應該將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優秀作品納入教學内容之中,重點的還應納入教材之中;二是對於高等教育的文史哲以及某些社會科學類專業,還應當在相應的課程中進行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實踐性訓練,真正讓學生掌握以詩經範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硬本領,成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參與者。
(四)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市場激發
傳統文化傳承的創新與傳統文化市場的活躍度具有密切關係。傳統文化市場活躍度高,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積極性便能更有效地激發出來,反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積極性便不易形成。同理,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也要依靠傳統文化市場活躍度的提昇來激發。通過提昇傳統文化市場的活躍度,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主體的積極性便可得到提高,其創造性和創意性才能充分激發出來。當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一種單向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雙向的相關關係,它們互構互動,互相促進。傳統文化市場的活躍度會影響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而傳統文化創新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做得如何,也會影響傳統文化市場的活躍度。因此,要使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真正得以推進,就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做文章,一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鼓勵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産品,二是要通過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創新運用生産出更爲廣大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産品市場的政策導向作用,不斷提高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五)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技術支撑
隨着現代傳播技術的長足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得到了突破性的創新運用。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自主研發,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的“中國詩詞大會”,已經成爲深受人們喜愛的詩經範式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的傳統文化傳承典型案例。“中國詩詞大會”是遵照習近平同志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爲了使古代經典詩詞深深印在人們的腦子裏,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而由央視科教頻道策劃推出的一檔文化類電視益智競賽節目。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爲宗旨,通過電視比賽的形式,重温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從而帶動人們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以便營造更濃厚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氛圍。這檔節目告訴我們,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並不是僅僅拘泥於編教材、寫讀本,以現代傳播技術爲支撑的生動活潑的詩詞記誦電視比賽形式,更能達到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有鑒於此,切實重視詩經範式創新運用的技術支撑,有效開發以先進技術爲支撑的詩經範式,無疑是一條前途廣闊的新路子。
五、結語
從理論上來講,受不同傳承目的、傳承内容、傳承受衆、傳承環境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傳承範式。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史上也確實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傳統文化傳承範式,影響較大的有春秋筆法、詩經範式和釋經範式等。但綜合比較來講,在這些傳統文化傳承範式中,真正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於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本文討論了傳統文化傳承詩經範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徵,認爲詩經範式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古今專家或專家團隊因共同信念而參仿詩經的規範和模式,通過詩歌韵文的形式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範式。這種範式從最初的詩經編定到後來基於傳統文化的詩歌編創,再到當今的先進傳播技術和網絡組織結構等注入其中所形成的多樣化的創新的傳統文化傳承範式,無論從其内容還是從其形式上看,都較好地解决了傳統文化的世代傳承、空間擴散和社會普及的問題,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開闢了一條重要渠道,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我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顯然也不能不注意到對這種優秀範式的研究、借鑒和傳承。當然,詩經範式在當代的運用也有個繼續創新的問題,由於時代變化、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傳統文化傳承的詩經範式定然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但從總體和基本精神上來説,萬變不離其宗。經過兩千多年實踐檢驗的詩經範式,將在新的時代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謝俊貴,本文原載2021年7月14日,《山東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