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政治博弈與兩岸關係發展

  兩岸關係發展尤其是兩岸互動是兩岸政治博弈的結果。台灣不同政黨執政,兩岸政治博弈的方式與結果是不同的。就理性層面觀察,今年初台灣“大選”之後兩岸關係發展變化,兩岸政治博弈的特徵更爲顯著,而且隨着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博弈的策略與方式。兩岸政治博弈的核心主要是圍遶是否承認“九二共識”問題進行。也就是説,堅持或拒絶承認“九二共識”是兩岸政治博弈的主綫,島内“台獨”分裂活動重新昇温與大陸加大反“台獨”、反分裂力度成爲兩岸關係發展的新主軸。 

  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依然是大陸不可改變的堅定立場;拒絶承認“九二共識”與兩岸“一邊一國”的政治定位,則是蔡英文的政治底綫與原則,預示着未來雙方將繼續圍遶這一問題展開政治博弈,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難有相互妥協結果的博弈。 

  一、第一階段的政治博弈:相互試探與期待 

  由於大陸對台方針政策總體上是確定的,即一再强調的“對台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會因台灣選舉結果而改變。相對的,蔡英文當局能否延續馬當局的兩岸政策或提出新的兩岸政策是可變的,在理論上是有可塑性的,特别是各界希望蔡英文能够在“維持現狀”這一總體基調上向着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的調整,這就預示了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蔡英文的執政政治路綫或兩岸政策導向,取决於兩岸在蔡英文兩岸政策基礎上的互動與博弈。 

  從年初台灣“大選”結束到蔡英文“520講話”後一段時間内,兩岸政治博弈呈現明顯的相互試探性質,都在“善意等待”與“相互克制”,雙方也都做出一定努力。大陸對蔡英文的表態是相當克制的,較少公開批評與指責,一直善意希望蔡英文能够承認“九二共識”這四個字。蔡英文也試圖以她的政治判斷做出調整兩岸政策的努力與她認爲的“善意”表達。一是蔡英文開始以“大陸”或“中國大陸”稱呼對岸,不再公開直稱“中國”。二是蔡英文在選後不久即2月17日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明確釋放維持與改善兩岸關係的態度及提出“九二共識事實論”。她表示,“維持台海和平以及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是各方共同的期待,但這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兩岸都要一起努力,來建立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未來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爲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强調“在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和尊重這個歷史事實。我也覺得,九二年之後二十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的現狀及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去珍惜與維護,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1〕。不過,這些所謂的善意還不足以讓大陸認可,遠未達到大陸所期待的基本要求,大陸還在期待蔡英文在承認“九二事實”之後的下一步,即能否明確回答或承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中。 

  蔡英文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善意表述與回應?標誌性的時間點或觀察點就是蔡英文“520”就職講話。經過數個月研究、討論,蔡英文“520講話”的兩岸論述與表述有一定突破,除重提“九二事實論”與“既有政治基礎”外,還提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挑釁性言論不多,公然的“台獨”主張不明顯。大陸部分學者認爲蔡英文這一表態表達了一定善意,但國台辦則認爲這是一份“尚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仍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但大陸在語氣上仍是克制的,没有嚴厲批判,仍在期待蔡英文完成答卷。 

  但蔡英文則認爲她的這一講話已是“最大善意”與“最大彈性”,也就爲下一步兩岸政治博弈埋下了新的變數。蔡英文於10月4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講得很明白:“在某種程度上520的演講裏面,所有的演講内容其實都是做了很好的分析與研判之後,再以我們本身台灣最大的共識,所做出來最大善意、最有彈性的表達,我相信我們在520所講的這個立場已經大幅度拉近我們與北京方面的立場上的差距。所以,對我們來講,520的演講是一個最大的善意,也是一個最大的彈性。”〔2〕 

  大陸雖不會明確講蔡英文表達了一定的善意,但還是看到了蔡英文的“善意”,因此同樣對蔡英文當局釋放了更重要的政治信號,即海協會就蔡英文“520”講話的回應中提出,“只要台灣海基會得到授權,向海協會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兩會受權協商和聯繫機制就能得以維係”〔3〕。然而,第一時間内,海峽兩岸各界均高度關注蔡英文的講話與國台辦的回應,並未對海基會回應釋放的這一重要信息給予足够重視。隨後,國台辦發言人又特别在一次記者會上再次鄭重宣示這一立場,有意讓蔡英文當局認識到這一政治信息的重要性,以便爲未來兩會持續協商創造條件。另外,大陸還釋放了另一重要信息,即涉台主流學者表示,蔡英文承認體現“兩岸一中”的“九二共識”有困難,是否可以表述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試圖以負面表述的方式間接確認兩岸關係的性質。可以説,大陸方面一再降低政治標準,等待蔡英文的回應,以便爲兩岸關係發展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蔡英文對大陸釋放的重要政治資訊並没有做出積極回應,仍然以她的“520講話”作爲確定的、不變的兩岸政策與立場。蔡英文在政治判斷上出現重大失誤,認爲大陸對她的表態雖不滿意,但仍可基本接受,大陸没有采取更爲激烈的攻擊語言與遏制行動。因此,蔡英文對選後尤其是“520講話”之後一段時間兩岸的政治博弈結果與兩岸關係發展狀態是比較滿意的。她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在520之後,我們看到中國大陸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静與理性,所以之後我到巴拿馬訪問的時候,我們面對中國的障礙是相對比較小的,在後面的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善意”〔4〕。 

  可以説,這一階段(選後特别是“520”到9月底蔡英文發出給民進黨黨員一封信之前),兩岸的互動或政治博弈特徵總體上是期待與等待,雙方均較爲克制,也均表達了一定的善意,但遠未達到相互期待的均衡點。相對的,蔡英文對大陸的表現相對滿意,但大陸對蔡英文還很不滿意,還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够繼續完成答卷,認真回答“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這個尚未完成答卷的補考點或節點就是蔡英文“雙十講話”,届時會否會對“九二共識”或者對兩岸關係的性質有新的、進一步的清晰表態,能否回應大陸的善意期待。然而,尚未到“雙十”,兩岸關係就出現新的波折與變化,相互期待與克制階段便宣告結束,進入下一階段的政治博弈期。 

  二、第二階段的政治博弈:政治對抗成爲主軸 但雙方仍“鬥而不破” 

  兩岸關係的復雜性、敏感性、多變性與不可預測性,增加了兩岸政治博弈達到理想結果的難度。 

  台灣島内政治發展及兩岸關係問題的重大意外事故(台灣導彈誤射與台灣旅遊巴士縱火案導致大陸遊客重大傷亡事故等)以及兩岸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上的碰撞與摩擦等等,增添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矛盾、新變數。蔡英文缺乏高度的政治智慧與政治忍耐度,對大陸的情緒性不滿開始流露,在民進黨建黨30週年之際發給民進黨黨員一封公開信中(9月29日),不僅重新以“中國”取代“中國大陸”,而且公然提出“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脱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5〕。這是一個危險的政治信號,引起外界很大的震動。隨後蔡英文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再次表達强硬立場,不僅重申“力抗中國壓力”,而且重提“我們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島内外各界尤其是大陸高度關注蔡英文的這兩次重要言論,並迅速做出明確的表態,兩岸政治博弈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蔡英文由温和轉向强硬自然是有原因的,這也是兩岸互動與政治博弈的必然結果。其標誌性事件就是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引起的兩岸摩擦較量以及大陸邀請台灣藍營縣市長到大陸參訪事件。這兩件事讓蔡英文非常不滿意,而且直接表達了出來。她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又看到近來的一些發展,中國大陸北京方面好像又開始走回頭路的感覺,不僅反應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這件事情處理上,同時我們也發現他們對台灣内部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做了不同的處理,這在我們傳統的想法裏,就是所謂的分化”,“也就是打壓和分化”,因此 “總結這段時間以來的發展,我想還是一樣,我們曾經承諾過要維持現狀,這個承諾不變,善意也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在壓力之下屈服,我們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但是我也希望我們雙方盡快坐下來談,讓雙方之間的溝通可能更好,讓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可以排除,對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可以找出一個雙方都可解决的辦法”〔6〕。 

  這段話透露出何種政治信息?一是蔡英文對大陸的判斷是,大陸對蔡英文當局的態度從克制、善意轉向“打壓”與“分化”,因此開始表達不滿。二是蔡英文的態度開始轉趨强硬,“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三是蔡英文雖轉趨强硬,但仍留有餘地,强調維持現狀的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希望我們雙方盡快坐下來談”,“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解决的辦法”。蔡英文還不斷澄清“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的説詞,强調她是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寫這封信的,而不是代表台灣“領導人身份”。但這種澄清的意義不大,這種語言與態度正是蔡英文真實立場的表達。在外界或大陸看來,不論蔡英文如何强調“維持現狀”的承諾不變,但“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表態則更爲關鍵與刺眼,是標誌性的警示語言,總體定位是蔡英文對大陸的態度與立場由“温和”轉趨“强硬”,至少是“軟中帶硬”。 

  盡管在各方壓力尤其是美國公開與幕後告誡之下,蔡英文的强硬表態有所修正,很快安排於10月7日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重申“維持現狀的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回到對抗老路上去”。在隨後各界關注的“雙十講話”中,蔡英文的兩岸論述又重回“520講話”的基調與原則,但也融入了兩岸關係形勢變化之後的新元素,在表達克制與善意的同時强化了“對抗性”與“警告性”,即呈現“軟中有硬”的政策導向。在此情况下,大陸也迅速做出明確强硬回應,國台辦發言人明確表示,“不要低估大陸13億多民意的堅定决心”。國台辦在回應蔡英文“雙十講話”時進一步明確表示,“否認九二共識,煽動兩岸對抗,切割兩岸經濟社會和文化聯繫,是一條走不通的邪路”,“堅决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的堅强意志不會動摇”,“有13億多中國人民的强大民意做後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擋國家統一龢民族復興的歷史步伐”〔7〕。大陸用詞語氣與態度明顯同對蔡英文“520講話”的回應有所不同,政治博弈開始以“大陸的繁榮進步”與“强大民意”作爲新的籌碼,直接應對蔡英文的“民主牌”與“民意牌”。 

  兩岸政治對抗仍有昇高之勢,“台灣是否是一個國家”似乎成爲新的争議點與對抗點。蔡英文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我們所處的情况還是和香港不一樣,畢竟我們還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蔡英文參選特别是當選台灣領導人以後首次明確表示“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隨後,10月26日,國台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日前台灣“準司法部長”許宗力稱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一事表示,“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10月27日,在民進黨主導下,台“立法院”通過臨時提案,對國台辦這一發言提出嚴正抗議,重申“中華民國爲主權獨立之國家,反對任何形式的矮化”。台灣“陸委會”主任張小月也强烈抗議,表示“我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絶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國際通稱我國叫做‘台灣’”〔8〕。這有明顯的“準法理台獨”之意。同時,台灣“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10月31日再次公開表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但在現行的憲政體制、兩岸關係中,相信多數人或多數學者都會認爲台灣是不正常的國家”。台灣方面接連表示“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或“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預示着兩岸政治對抗的性質有日益昇高之勢,已從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逐步上昇到“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這一更爲敏感的争議。 

  可以説,台灣選後到“雙十”近10個月兩岸政治博弈結果是不成功的,均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錯過改善兩岸關係的最佳時機,兩岸的“機會之窗”逐漸關閉,未來兩岸關係將進入新的“對抗”與“僵局”并存時期,但政治博弈仍會持續。是否承認“九二共識”仍然是兩岸政治博弈的基點,“台獨”與“反台獨”將成爲對抗的焦點。至此,兩岸試探性與相互克制的政治博弈宣告結束,蔡英文錯失建立兩岸互信的歷史性機會,兩岸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政治博弈時期。 

  三、保持壓力與對抗仍是未來博弈的主軸 但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結構即交流與對抗並行的格局是否會打破?未來兩岸互動是否會發生局部中斷交流或實施制裁手段?會不會發生新的重大政治危機?不確定性很高,難以事先預判。 

  經過上述第一輪等待、互探及第二輪“有限對抗”博弈之後,蔡英文的兩岸戰略已基本確定,難有新的更大的改變。在“九二共識”問題上,蔡英文“520講話”與“雙十講話”的“九二事實論”是其政治底綫,未來也不可能再正式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盡管蔡英文會面臨巨大壓力,但仍以“九二事實”應對,以不變應萬變。 

  蔡英文在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基本立場與原則之下,仍會在策略上表達所謂的“善意”,繼續重申“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維持台灣民主與台海和平的現狀”,避免兩岸不穩定結構的徹底破裂,但“不屈服”與“力抗中國的壓力”提出,則是問題的關鍵,是未來持續對抗的重要政治信號。 

  蔡英文對抗大陸的重要手段與策略,就是“不講台獨”却“推進台獨”。蔡英文不會自己講“台獨”,不會説“一邊一國”或“兩岸兩國”,但在施政過程中,盡可能彰顯“台灣是主權國家”、兩岸“一邊一國”或“兩岸兩國”,則允許或容忍權力部門表達類似的“台獨”語言,權力體系徹底“獨化”,並會全面推動“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等種種“台獨”分裂活動。同時,以民主、自由、人權與民意作爲對抗大陸的基本支撑與後盾。 

  在這種情况下,大陸在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甚至出台惠及台灣同胞政策措施的同時,必然會加大“反台獨”、“反分裂”的力度,也會對蔡英文施加更大的壓力,堅决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獨”分裂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就兩岸關係發展提出的六點意見應是未來處理兩岸關係的總綱,其中顯著提昇反“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力度,强調“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遏制台獨”〔9〕。其中在具體應對措施上,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國際社會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與框架,堅决阻止與遏制任何在國際社會企圖彰顯台灣爲國家或兩岸“一邊一國”的圖謀,阻止台灣企圖參與無權、無資格參與的國際組織。 

  兩岸政治對抗昇高,但仍會盡可能管控風險,將對抗保持在一定可控範圍之内,避免最後的政治攤牌。在策略上,就是兩岸雙方還不會徹底决裂,還會保持適度的民間交流與經濟往來。甚至在經濟、政治的雙重需要下,還會適度開放。就是説,在這一階段的政治博弈,在總體對抗與僵局的格局下,也會呈現“政治對抗”與“民間開放”并存的特徵。11月初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後公佈的諸多促進兩岸交流的共識與舉措以及兩岸企業家峰會的多項民間經濟合作協議的簽署都充分説明,在兩岸政治對抗昇高的同時,兩岸民間交流與經濟往來仍會持續推進。 

  當然,外界更關注的是,目前兩岸有限的對抗與保持適度民間交流經濟往來的格局會持續多久,會不會走向徹底决裂,會不會在對抗昇高後雙方或一方采取相應中斷局部交流或實施制裁的措施?在理論上這種情况的出現是可能的,但在時間上是不確定的。 

  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政治風險是,蔡英文當局是否會從政治體制與制度上進行走向某種形式的“法理台獨”或“準法理台獨”,是否對兩岸政治定位進行新的更具分裂性質的表述。 

  蔡英文執政的困境與兩岸試探性政治博弈的結束,最近在人事布局尤其是司法體系大量起用公開否定“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政體制”、宣揚“兩國論”的大法官,大大增加了未來台灣“憲政危機”與兩岸關係的重大變數。未來蔡英文可以不通過“修憲”與“制憲”,而是通過“台獨”大法官的“釋憲”,就可達到改變兩岸關係性質、兩岸政治定位與台灣主權獨立的目的。這就是某種程度的“法理台獨”。因此,未來如何認定“法理台獨”?可能不是過去簡單思維所認知的“制憲”是“法理台獨”或成立“台灣共和國”是“法理台獨”,而是面臨着諸多不可預測的、種種變相的“法理台獨”或“準法理台獨”形式或狀態,會出現“變種的法理台獨”。大陸如何應對未來“法理台獨”或“準法理台獨”的挑戰,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變數。 

  如果台灣政局一旦出現被大陸認定爲“法理台獨”或認定觸及《反分裂國家法》所認定的“台獨”分裂紅綫,那麽兩岸的政治博弈徹底宣告結束,兩岸關係將進入另一發展階段,即政治攤牌階段。 

  注釋:

  〔1〕台灣《自由時報》,2016年2月18日。 

  〔2〕蔡英文“520講話”。 

  〔3〕《人民日報》,2016年5月21日。 

  〔4〕蔡英文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 

  〔5〕“創黨三十週年蔡英文主席給民主進步黨黨員的信”,蔡英文辦公室網站。 

  〔6〕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蔡英文辦公室網站,2016年10月5日。 

  〔7〕國台辦,“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擋國家統一龢民族復興的歷史步伐”,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2016年10月10日。 

  〔8〕林庭瑶,“張小月: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聯合報》,2016年10月28日。 

  〔9〕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講話,《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1月2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月號,總第229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