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發展已陷入僵局,對抗持續昇級,但仍在持續進行政治博弈,將長期呈現兩岸民間人員往來與經貿交流持續推進、政治對抗與政治鬥争並進、“台獨”與“反台獨”持續較量的發展格局。
一、兩岸政治對抗常態化 “兩岸現狀”正在被改變
一是兩岸政治認知與政治目標差异巨大,互不妥協,分歧難以縮小。大陸在正式場所更加明確强調“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再是過去簡單的講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與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更加明確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民進黨當局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堅持“反中拒統”,全面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活動,從而搆成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根本性分歧,也决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對抗性質與僵持態勢。
二是民進黨當局兩岸敵對思維更加明顯,宣揚大陸是“敵國”,强化針對大陸的“反滲透”工作。蔡英文執政後,盡管以“維持現狀”爲核心,一再表示“不挑釁、不意外”,不回到過去對抗的老路上去,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岸已走上了兩岸對抗的“老路”。民進黨當局不僅大肆炒作“共諜案”,推動“保防法”與“反滲透法”,都是針對大陸的,明確在法律條文中將大陸定位爲“中國”與“敵國”,是極爲嚴重的挑釁行爲,而且在台巴斷交後敵對思維再昇級,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態度更趨强硬,揚言重新定位兩岸關係,蔡英文更是以“警告大陸”與“不能坐視”等語言抗議大陸,再次强調“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立場,采取新的限制兩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對參加大陸交流活動的台“僑委會”成員進行處罰或取消資格,通過修改“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嚴格限制退休公務人員到大陸參訪等,嚴重惡化兩岸關係。
三是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政治語言對抗明顯昇級,在策略上則仍時軟時硬,保留彈性。針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兩會期間提出的“台獨走到盡頭就是統一”的表態,蔡英文當局大加攻擊,首次以“决策高層”名義公開點名與攻擊張志軍。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公開强勢對大陸軍事發展與軍力部署表態“不屈服”,或者“台灣絶不會因爲任何情勢變化而動摇我們的主張”。隨後,台灣當局又表現出一定理性姿態。台灣“陸委會”發言人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强總理在兩會閉幕式上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堅决反對台獨”主張表示,大陸應正視雙方體制與發展歷程不同的客觀事實,唯有求同存异,重啓對話,管制分歧與風險,减少誤判與誤解,方有利於開展建設性的兩岸關係。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在5月中一次“立法院”質詢中明確强調“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也表示“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與數個月之前台重要人士數次强烈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或兩岸“一邊一國”或“兩國論”的表述收斂許多。台灣參與WHO受挫與台巴斷交後,對台大陸態度重新趨硬,並開始進一步緊縮兩岸交流,采取一系列更加嚴厲的管制與限制政策,不利兩岸關係的改善。
四是兩岸軍事對抗與較量昇級。有媒體報導大陸軍事實力增强,部署針對台灣的東風十六導彈,大陸航母與軍機先後繞行台灣島航行,“武統”聲音昇高。蔡英文將“防務工業”列爲執政後重點推動的五大産業之一(已增加到十大産業),就是要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包括增加軍購與自建“潜艦”。台軍方發表新的“國防報告白皮書”確立制訂了針對大陸的“防衛固守,重層阻嚇”的新軍事戰略,宣揚台灣具備拒敵1380公里的攻擊縱深。3月21日,蔡英文主持潜艦設計啓動簽署合作備忘録儀式,强調“國防自主”,加强“水下戰力”,争取十年内完成首個潜艦服役。不論台灣當局是虚張聲勢,還是色厲内荏,均顯示了蔡當局在軍事上對抗大陸的軍事戰略思維。美國重新啓動對台軍售,而且國會通過《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主張美國軍艦可停靠台灣港口,進一步加强台灣當局軍事對抗的信心。
總之,兩岸政治現狀正在被打破,蔡英文的政治承諾已經改變,蔡英文不時强調“維持現狀”與“建構兩岸互動新模式”只是一種不切實際與蒙騙台灣民衆的政治語言。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在6月底一份民調顯示,51.3%的民衆不認爲蔡英文在維持現狀而在改變現狀。但這種改變仍只是一種量變,尚未觸及敏感的核心問題即“法理台獨”問題。
二、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活動持續深化與昇級
蔡英文執政後,全面啓動“去中國化”的“軟性台獨工程”或“柔性台獨工作”,在“轉型正義”口號下大力推動“去中華化”、“去中山化”、“去蔣化”、“去鄭(成功)化”、“去孔化”與“中國歷史東亞化”等,就是要從精神、文化上徹底消除台灣社會一切“中國”的印迹與影響,爲台灣獨立建國創造條件。
當然,學界對蔡英文執政後的“台獨”路綫與做法有不同的表述與歸納,如“文化台獨”、“柔性台獨”、“軟性台獨”、“和平台獨”等,如今《聯合報》又給取了個“蠶食式台獨”的名稱。文章認爲,陳水扁“鯨吞式台獨”跨度很大,可以低到“四不一没有”、“拚死捍衛中華民國”、“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可到推動“正名制憲”、“入聯公投”與“一邊一國”,總體上是高調的、大動作的“鯨吞式台獨”。蔡英文則是姿態比較低,起伏較小。低以“維持現狀”爲核心,不斷宣示“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露鋒芒,不講重話狠話;高則不接受“九二共識”(承認“九二會談”,求同存异),走的是“轉型正義”側翼,玩的表面上是小打小鬧,其實是低調的“蠶食式手法”。蔡英文低調蠶食式手法,其兇險可能大於陳水扁的高調“鯨吞式台獨”,前者是自己結束了自己,蔡英文的低調蠶食則是作繭自縛,自己讓自己不能收場〔1〕。就是説,蔡英文上台執政後,采取了更爲聰明、陰柔的“台獨”方式,但不論何種“台獨”方式,都是“台獨”分裂活動。
蔡英文推動的“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制度台獨建構”,其危害性不亞於“政治台獨”或“法理台獨”。民進黨當局推動的“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條件,以及未來的可能“修憲”,都涉及到“台灣國”的制度建構。民進黨人士還企圖推動“貨幣台灣國家化”,也是“準法理台獨”的表現。未來也存在着“釋憲台獨”的風險,也是一種“制度建構台獨”。
三、兩岸交流合作緊縮 出現“西冷南熱”與“西冷東熱”格局
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在“重國際輕兩岸”、“重美日輕大陸”與“重南輕西”的大戰略下,兩岸經貿關係與人員往來出現新變化,總體呈現“南熱西冷”、“東熱西凉”的格局。
兩岸互動變冷。兩岸公權力部門機制化溝通、協商與互動幾乎完全中斷,高層民間互動在减少,層次降低,兩岸制度化合作的“黄金時代”宣告結束,進入一個不確定、充滿變數的時代。
兩岸交流與人員往來變冷。2016年下半年以來,大陸民衆赴台人數持續减少。台灣“陸委會”統計,2017年以來,陸客赴台旅遊觀光人數同期下降了50%以上。民進黨上台執政至今一年多時間,陸客赴台人數减少超過150萬人次,經濟損失超過700億元新台幣。
兩岸經貿合作發展變冷。盡管兩岸貿易在國際貿易回昇之下呈現恢復性增長(台灣統計,2017年1-6月,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588億美元,年增長16.9%;1-5月,對東盟10國出口229億美元,年增長14.9%,對南亞6國出口20億美元,年增長9.3%,其中對印度出口13.8億美元,年增長10.4%),但兩岸經貿合作顯著降温,台商對大陸投資與大陸企業對台投資均停滯不前。除商務部統計的今年大陸批準台商投資項目與投資金額有所下降外,1-5月,台灣“經濟部”批準的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爲25.7億美元,同比下降24%;大陸企業對台投資金額1.4億美元,同比下降6%。
同時,大陸遊客赴台人數與兩岸客運班次均顯著减少。2016年“520”到2017年4月,赴台陸客人數爲287.4萬人,同期大减145.6萬人,2016年較2015年减少67.2萬人,預計2017年較上年减少120-150萬人,全年觀光收入損失將達到743億元;同時今年1-5月兩岸之間的客運航班數爲5493架次,較上年同期减少近1000架次,兩岸直航海運旅客人數也較去年同期减少7%。
不過客觀來講,兩岸經濟關係“總體趨冷”,但仍不乏一些熱點(台外貿協會董事長於6月8日講“兩岸政治冷經貿熱”)。除了兩岸貿易回温與顯著增長(1-5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增長20%,高居第一)外,台商大陸投資布局熱度不减,兩岸同業同行合作持續(6月初台北電腦國際展,大陸參展廠商從158家增到197家,攤位從395家增爲487家),台灣青年、教師等赴大陸尋夢、就業與創業再掀高潮。
在兩岸交流降温的同時,台灣掀起一股“南向熱”、“海外熱”、“北向熱”(美國)與“東向熱”(日本)。就台商對境外投資而言,台商對大陸投資有明顯降温與趨冷態勢,盡管當局統計對外投資也下降(投資金額49億美元,同比下降35%),但對海外其他地區投資動向有明顯昇温態勢:台灣封測大廠日月光與高通合作在巴西投資,在中南美洲設立首個半導體封測廠,初期投資達2億美元;南台灣義聯集團决定投資1000億元新台幣在美國設立鋼鐵廠;台積電與台塑集團也有“棄台赴美”投資意向,從而出現一股新的赴美投資熱。蔡英文當局於6月派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代表團赴美舉行“選擇美國投資高峰論壇”,規劃總投資達341億美元;9月台灣將組織農業采購代表團赴美,鞏固台灣爲美國最大農業進口者的地位。這一切預示了台美經貿投資合作正在興起。
在“新南向政策”刺激下,台灣出現一股“南向熱”,東南亞赴台旅遊的人顯著增多(東南亞地區赴台人數持續穩步上昇,2016年達到165.3萬人,2017年1-5月合計84.5萬人次,年增長37.6%),相互參訪交流活動顯著增加,台灣金融機構與企業南向布局加快。在3月29日台北舉行的第九届全球采購大會上,來自“新南向”地區的買主達247個,占總數的近五成,創歷年新高,而來自大陸的買家從68家减爲57家。台灣與東盟的貿易與投資呈現温和增長態勢。2007年起,東盟取代美國成爲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所占比重持續上昇,從2007年的14.7%上昇到2013年的19%;2016年1-6月仍達18.5%,超過美國的12.2%,也超過日本與歐洲對台出口比重之和(17%)。2017年1-6月,台灣對東盟出口額爲277.9億美元,年增長14.4%;7月,台灣對東盟出口年增長16.5%,是近32個月的新高。台灣對東南亞有大量投資,到2015年底累計達868.8億美元,僅次於對大陸投資總額。其中對越南投資總額達293.4億美元、對印尼投資171億美元、對泰國投資139.9億美元、對馬來西亞投資121.1億美元、對新加坡投資109.8億美元、對菲律賓投資22.7億美元、對柬埔寨投資11億美元。
四、兩岸在國際社會較量更激烈,鬥争更尖鋭,形勢更復雜
蔡英文上台執政後確立了“親美媚日遠中”戰略,全力投靠美日,甚至到了没有政治道德底綫的地步,以“奴才”的面目出現,台美、台日關係均有了新的發展與變化。
盡管美國重新回到了一個中國政策的正確軌道上,但畢竟台美實現了三十多年來首次領導人通話即“川蔡通話”,台美軍事交流管制大幅放寬,台美實質關係得到進一步强化,台灣依然將美國的政治承諾與保護視爲對抗中國大陸與謀求台灣獨立的最大政治資本。蔡英文當局爲鞏固與提昇台美關係不惜放棄“尊嚴”、低三下四地争取美國保護。3月23日,蔡英文在出席美國商會活動的講話中表示,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台美關係已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希望台美之間可建立昇級版的策略伙伴關係”,包括更具策略性的區域安全伙伴關係、更廣泛的合作關係,以及更深的互信關係。她進一步表示對提昇台美關係的信心來自三點:一是在確保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上,台灣已準備好扮演更積極參與的角色;二是面對美國新政府倡導的“美國優先”新貿易政策,台灣也已做好調適的準備;三是我們在致力經濟改革的同時,也爲台美策略性的經濟合作創造更廣泛的空間。强化台美關係成爲蔡英文當局的首要對外戰略選擇與經營重中之重。而美國對華政策的二重性及繼續堅持“以台制華”戰略,不時强化台美關係,在台灣問題上挑起事端(日前重新啓動對台軍售案與衆議院提出未來美國軍艦停靠台灣港口的議案等),不斷給台灣當局錯誤信息。
加强台日關係是蔡英文當局推動的僅次於台美關係的對外關係。台日關係在馬英九執政時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簽署了六十多個協議)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對抗中國大陸上實現了新的準結盟,尤其是日本交流協會與台灣的東亞交流協會名稱先後改名爲“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台灣日本交流協會”,完成了對日關係的“正名”工作。3月25-26日,日本現任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副部長級官員訪台,是1972年台日中斷外交關係之後現任最高級别官員的訪台,是台日關係的重大突破。同月,由王金平創立的“立法院”“台日交流聯誼會”(蘇嘉全擔任會長,王金平任榮譽會長)在王金平率領下訪問日本。台日關係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態勢,預計未來仍會有預想不到的突破性進展,包括變相的軍事情報合作。不過,民進黨當局在日本壓力下仍在努力争取進口日本核灾區食品,却面臨島内民衆反對壓力,成爲影響台日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之一。
台灣當局繼續謀求擴大參與國際空間,争取參加更多的國際組織與活動,盡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更大更多,但却會不斷製造兩岸對立與民衆對大陸的不滿情緒。台灣一直在争取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等國際組織活動,還提出“不容樂觀、絶不悲觀、積極争取、全力以赴”的十六字方針。這也可視爲台灣當局對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態度與策略。盡管受到挫折,但並不改變其努力争取以各種方式參與的基本立場。
中國大陸則嚴格依據一個中國原則或政策處理相關事務,阻止台灣當局在國際社會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政治圖謀,從而形成兩岸在國際社會持續不斷的矛盾與摩擦。尤其是中巴建交,台灣邦交國减至20個,對台灣的國際空間造成重大打擊,則進一步刺激台灣對大陸的對抗情緒,也預示着兩岸國際對抗與鬥争將更加激烈。
五、兩岸民意更加對立,但島内民意呈現兩極化與新變化
兩岸政治僵局與政治對抗,自然會引起兩岸民意的對抗與對立。大陸民衆對台灣社會的良好印象與認識正在改變,從“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變爲“世界詐騙之島”、“是非不分之島”,對台灣社會彌漫的“反中”、“媚日”氛圍更加失望與反感。在島内“台獨”政黨執政與持續進行“台獨”分裂活動下,大陸民間更出現一股强烈的“武統”與“早統”的聲音,成爲一種新的民意動向。尤其是近來有關是否要研究或制訂國家統一時間表的問題再度成爲涉台學界討論的熱點,似乎加快統一進程成爲大陸社會一種新的社會意識與思考趨勢,值得台灣方面思考。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受緑營媒體負面報導影響,台灣民衆對大陸的觀感與認識日趨負面。2017年3月,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台灣民衆最喜愛與最討厭的國家或地區調查,最喜歡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名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歡迎的國家或地區前三名是朝鮮(81.1)、菲律賓(57.3%)與中國大陸(47.7%)〔2〕。島内國家認同中,主張“台獨”與不承認中國人的比例依然很高。
不看民調,就一些重大事件觀察,就可發現島内民衆對大陸的態度與立場。7月中旬,在高雄舉行的LOL“英雄聯盟遊戲”亞洲對抗賽中,大陸選手不論有如何優秀的表現,都不會贏得掌聲,而台灣選手甚至韓國選手均會贏得熱烈掌聲,尤其是當大陸選手獲得冠軍之後,所有觀衆全部離席。這一事件島内媒體報導不多,但在大陸民間引起很大關注與反響。這一事件充分説明,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敵視態度比想象的嚴重,也讓“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美譽受損,遇到政治問題,就變爲“最不文明與最缺乏修養的人”。
另一方面,兩岸的僵局與民意的對立,並没有改變台灣民衆依然把大陸作爲發展的重要目標選擇。2010-2015年,台灣赴大陸工作的人數在43-43萬人之間,約占赴海外工作人數的近60%。其中2015年,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爲72.4萬人,其中赴大陸工作人數爲42萬人,占58%〔3〕。台灣遠見研究調查,2017年第一季台灣公共政策民意大調查51.5%受訪民衆選擇到大陸發展,選擇東盟主要國家的比例在15.9%到31.5%之間,其中20-29歲青年人選擇到大陸發展的比例達59.5%〔4〕。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熱潮在持續。
同時,島内公開主張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與追求統一的政黨與聲音明顯上昇。島内“反獨求統”成爲一種新的聲音,出現新的態勢,以王炳忠、侯漢庭、張偉珊等爲代表的新黨青年人逐漸成爲統派新力量;2月4日,由林德旺擔任總理、主張以現代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台灣人民共産黨”在台南市新營區宣告成立;3月12日,以文化音樂人與青年人張穆庭任主席、以“有效振興台灣經濟、解决台灣民生問題、堅持九二共識、完成國家統一”的台灣“民生黨”宣告成立,而且以年輕人爲主。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需要給予鼓勵與支持。
六、蔡英文的“兩岸關係區域化”戰略,增大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變數
觀察蔡英文一系列重要講話,可以發現蔡英文有一個重要的政治企圖,就是將“兩岸關係區域化”,有意將外部勢力引入兩岸,而不是單純認定與處理兩岸關係,並以此作爲維護台灣安全的重要戰略屏障。
兩岸問題是内政或内務問題,不是涉外事務,至少是特殊的内部問題的延伸。因此,台灣有“陸委會”,大陸有國台辦,均旨在處理兩岸事務。其所隱含的政治意義就是“兩岸一中”的法律定位。盡管蔡英文並没有將兩岸議題明確列入“外交”或涉外關係方面論述,但其在重要講話中很少單獨就兩岸關係談兩岸關係,而是放在區域或區域合作的論述中,顯然企圖將台灣或兩岸關係納入區域思維與布局中,從而達到將“兩岸關係區域化”、將兩岸關係復雜化、進而將兩岸關係國際化的圖謀。
蔡英文一個重要的論述就是首次參加台灣“大選”時提出的“從世界走向中國”,以對抗或區隔馬英九“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發展路徑,就是企圖將兩岸關係區域化與國際化。特别是在2016年上台執政的“520講話”中,蔡英文不是將兩岸議題單獨列章論述,也不是優先討論,而是放在第四部分“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陳述(前三部分是經濟、社會、政治),大談台灣在區域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角色,强調台灣參與區域使命與扮演“和平的積極溝通者”,到結尾時才談到兩岸關係及其重要主張。在此精心設計下,兩岸問題不再是台灣内部事務的延伸,也不是單純的兩岸之間的問題,而是區域特别是亞太區域的一部分。
其中在這一部分蔡英文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一是“集體安全”。在就職演講中提出“亞太地區的安全情勢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兩岸關係也成爲建構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的重要一環”,即不是單純談兩岸關係,而是認爲兩岸關係是亞太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的一環,從區域和平與安全角度看兩岸關係,而台灣會做一個(區域)“和平的堅定維護者”,“積極參與,絶不缺席”,這是爲何蔡對參與WHO有强烈堅持、没有邀請函也要參加的原因。
二是“經濟共同體”意識。强調台灣要與區域内的成員,建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意識”。其中認爲“新南向政策”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同時也提出“我們也願意和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交换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將兩岸置於“新南向”之後,以充分發揮體現“重南輕西”的思維與兩者的平衡。
在2017年5月3日接受聯合報采訪中,蔡英文再次把兩岸議題納入區域問題論述,而且提出台灣在區域中扮演一個“常數”的角色。她表示,“區域情勢一直在變動,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個責任,就是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常數,不會在整個區域情勢中平添變數,這是本於區域和平穩定上應做的事,希望這項責任,不要成爲變數,但希望其他相關國家,也必須大家一起來做,共同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蔡英文不僅將兩岸關係區域化,而且要將外部勢力引入兩岸事務,讓區域内相關國家共同維持兩岸關係穩定,就是明顯企圖用域外勢力尤其是美日制衡大陸,弱化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力,牽制大陸“遏獨促統”壓力。
隨後,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5月18日的專題發言中提出未來兩岸關係努力方向的第一點就是“因應亞太區域情勢變局,透過溝通對話開展良性的合作關係;面對台美中關係、中國大陸十九大及東北亞與南海等區域情勢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政府將持續掌握陸方對台可能作爲,預爲應處”,就是對蔡英文“兩岸關係區域化”的具體論述,不僅是依區域形勢判斷兩岸問題的重要思維,而且企圖將亞太地區更復雜的形勢與重大敏感争議問題等引入到兩岸問題上。
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毅與民進黨重要人士的一次重要訪談對話中,民進黨人士兩次明確告訴他:“我們不是從兩岸關係看兩岸關係,不是從台海來看兩岸關係,而是從區域安全問題,從整個亞太來看兩岸關係”。這一表述再次證實筆者得出的重要結論,就是蔡英文當局或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戰略思維就是不再單純從兩岸關係看兩岸關係,不再是希望兩岸自己處理兩岸事務,而是從區域安全與整個亞太來看兩岸關係,不僅是有意將兩岸關係區域化,而且將台灣安全寄希望於亞太整個區域安全上,實質就是將台灣的安全保障建立在美日强勢介入與保護上。這就是蔡英文“重國際輕兩岸”、“重美日輕大陸”及强烈擁抱美日(“親美媚日抗中”)的區域戰略核心所在。
特别是在歷史建構上,逐漸將大陸“東亞化”,這是“兩岸區域化”的進一步昇級。這是5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時竟然以“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爲題即明確將中國歷史歸入“東亞”之後,在新的“12年國教課程綱要草案”中,把高中歷史課目的中國史列入東亞史,是這一“台獨”戰略目標的進一步落實,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舉動。
蔡當局的目的與效果:一是深化兩岸“一邊一國”,將兩岸關係徹底兩國化。二是將兩岸關係徹底國際化。我們一直强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部事務,反對國際化。台當局則試圖通過兩岸關係的區域化達到兩岸關係的國際化。三是將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蔡英文稱的集體安全)、區域和平相聯繫,實質是將外部勢力尤其是美日引入兩岸事務,或將兩岸事務與亞太安全體系掛鈎,從而達到維護台灣安全的目的。
只是由於中國大陸的强勢崛起與區域或國際影響力的增强,台灣在亞太區域中的角色與地位弱化、邊緣化,蔡英文當局這樣的戰略意圖與企圖可能難以實現。但在客觀上爲外部勢力介入兩岸事務創造了機會,未來兩岸關係形勢更爲復雜,兩岸關係發展更加困難,未來變數更大。
大陸對台政策,政治立場明確、堅定,策略靈活,可謂兩手抓,一手軟,一手硬。主要表現在三點:
一是明確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决反對與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二是繼續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最大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此同時强調“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成爲新的重要政策目標。針對蔡英文當局的“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等活動,大陸則是在持續强化反對形形色色的“台獨”活動與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同時,大力倡導與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並不斷采取具體的開放措施,爲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到大陸工作、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化措施。這是海峽兩岸一種新的較量與鬥争,是分裂與反分裂、是分離或疏離與融合的鬥争。未來大陸對台工作的重心也是推動與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具體工作,重點是制訂方便台灣民衆在大陸就業、創業、工作與生活的便利化措施與實施更多的居民待遇。
三是有序推進兩岸經貿往來與民間交流。兩岸人員交流與經貿交流面臨新的困難,進展放慢,降温明顯,但兩岸民間交流與經貿往來不能中斷,還會持續推進,在某些方面還取得新進展。
注釋:
〔1〕台灣《聯合報》,2017年3月23日
〔2〕劉宛琳:“台灣人最愛星,最討厭北韓”,2017年3月21日,台灣《聯合報》
〔3〕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調查統計,台灣《工商時報》,2017年3月17日
〔4〕台灣《工商時報》,2017年3月26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