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世界經濟充滿變數的一年,在新冠疫情持續反復、全球通貨膨脹壓力不斷攀昇及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宏觀環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大陸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産業鏈配套完整優勢及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優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在不確定環境中持續深入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一、台商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動能持續增强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内在組成部分,是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台海局勢日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以經濟交流爲主軸的兩岸融合發展態勢更趨清晰,凸顯出推進兩岸經濟融合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復雜性和階段性等特徵,目前尚處於以大陸爲主導的單向融合階段。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目標設定存在高度耦合,爲新時期加速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契機。
台商台企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長期發揮紐帶作用,是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市場主體,推動台商台企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則是當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内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點方向。2022年1月25日,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對台工作會議上强調“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一年來,大陸“積極爲台胞台企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持續優化涉台營商環境,助力台商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參與高質量發展”。在中央對台政策引領下,各省市尤其是台商投資密集度較高的地區紛紛加快探索推動台商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路徑。福建省圍遶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這一主綫,持續完善閩台産業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樣板,推動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浙江省强調將“對産業鏈龍頭台企和‘强鏈補鏈延鏈’台資項目加强政策和資源要素支持”。江蘇省在2022年度重點工作中提出“推進崑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完善淮安崑山台資經濟協同發展機制,推進淮安台資集聚示範區建設”。各地根據實際推出了許多特色舉措,爲台商台企更好發展創造條件。僅從2022年7月上旬至9月中旬,就有江蘇崑山、浙江杭州、北京、河南洛陽、廣東東莞、山東濰坊、福建厦門、江西上饒、甘肅蘭州等城市舉辦了一系列内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兩岸經貿交流活動。
二、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持續深化
(一)台商大陸投資亮點迭出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22年6月,台商在大陸投資項目累計達到12.7萬個。台灣當局投資審核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經核準的台商大陸投資額爲44.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减少3.06億美元,下降6.39%;同一時期,經核準的台商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額同比下降4.48%,較對大陸投資下降幅度稍低,但方向一致,表明2022年台商對島外投資的下降具有普遍性;截至2022年6月,經核準的台商大陸投資累計金額突破2000億達到2000.08億美元,截至11月累計金額進一步增加至2027.68億美元。從投資區域布局看,福建省和上海市是台商投資增長的亮點,前11個月經台灣當局核準的投資額分别爲11.14億美元和5.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8.82億美元和3.08億美元,同比增速爲379.32%和110.10%;從行業分佈看,基本金屬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運輸及倉儲業、科技服務業是增長的亮點,2022年前11個月經台灣當局核準的投資額分别爲3.13億美元、2.11億美元、2.44億美元、1.14億美元、1.42億美元和3.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86億美元、0.64億美元、0.62億美元、0.51億美元、1.25億美元和2.17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别爲1059.26%、43.54、34.07%、80.95%、735.29%和156.12%。
大陸各省市台資企業的實際投資資金來源除了來自島内母公司外,還有相當部分是已設立台企的利潤再投資。以湖北省爲例,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台資企業55家,增資台資企業30家,繼續到資台資企業29家;投資總額13.36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1.18億美元,同比分别增長131.2%、309.7%。
(二)兩岸貿易總體上穩中向優
2022年兩岸貿易總體上相對穩定。據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1—11月兩岸貨物貿易額爲2943.87億美元,同比下降0.7%。其中,大陸對台出口753.20億美元,同比增長6.6%;自台進口2190.67億美元,同比下降2.9%。根據台灣方面統計,2022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進出口貿易總額爲2713.9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减少16.8億美元,同比下降0.62%。其中,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爲1859.15億美元,同比减少29.9億美元,下降1.58%;台灣自大陸(含香港)進口爲854.80億美元,同比增加13.09億美元,增長1.56%。進一步從結構方面觀察,兩岸貿易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優化。
其一,貿易不平衡程度有所緩解。不平衡性是兩岸貿易的突出特徵之一,表現在大陸對台貿易長期數額巨大的逆差。自1980年起,大陸對台貿易一直爲逆差狀態,年度逆差額於1993年和2013年先後突破百億和千億美元,2021年達到1716.1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22年1—11月,大陸對台貿易逆差1437.4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9.96億美元,下降8.29%,爲2016年以來大陸對台貿易年度逆差額第二次出現下降。
其二,貿易方式進一步優化。表1顯示,截至2021年,兩岸貿易方式長期以加工貿易(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以及少量的出料加工)爲主,但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的差距日趨縮小,2021年兩者在兩岸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爲38.89%和39.86%,僅相差0.97個百分點,較2017年時的差距累計减少5.25個百分點。2022年1—11月,一般貿易占比超過加工貿易,取代加工貿易成爲兩岸貿易的首要方式。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本土“根植性”相對較高,與本土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前後向聯繫更加緊密。與此同時,隨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不斷擴容及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海關特殊監管區被納入自貿區内,叠加國家從政策層面大力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自貿試驗區統籌發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在兩岸貨物貿易中所占比重持續提昇,2022年達到17.98%,與2017年相比累計提昇9.08個百分點。
(三)兩岸電子信息産業鏈供應鏈合作進一步深化
電子信息産業鏈是兩岸經濟融合的重要領域,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貿易是兩岸産業鏈合作的主要方式,表2顯示,近十年來,電子零部件、資訊通信産品、光學器材三類電子信息産品在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50%以上,並先後於2016年和2020年突破60%和70%,2022年進一步提昇至74.92%;在台灣自大陸(含香港)進口所有産品中,這三類産品所占比重自2018年達到40%以上,2022年突破50%達到50.72%。從具體産品看,電子零部件産品占比最大,2019年以來其出口占比一直在50%以上,2022年所占比重爲62.40%;進口占比一直在20%以上,2022年所占比重爲28.19%。其次是資訊通信産品,2022年的出口占比和進口占比分别爲8.69%和20.75%;光學器材的占比相對較小,且近年來的占比總體上呈下降態勢,2022年的出口占比和進口占比分别爲3.84%和1.78%。電子零部件産品貿易占比再創新高,意味着兩岸電子信息産業鏈合作進一步强化。
按台灣地區海關部門統計,電子類主要細分産品中,集成電路2022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爲1067.58億美元和215.11億美元,同比分别增長13.93%和6.19%,所占比重爲57.42%和25.16%,作爲兩岸貿易額第一大産品的地位更加穩固,也體現出兩岸半導體産業鏈合作的進一步深化。集成電路之外,2022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超過10億美元的主要電子類産品還包括:手機及電話之零件,出口額13.66億美元;存儲媒體,出口額38.66億美元;電容器及電阻器,出口額21.87億美元;印刷電路,出口額31.23億美元;二極體,出口額20.30億美元;偏光板,出口額10.66億美元;鏡頭,出口額10.54億美元;液晶裝置,出口額40.34億美元。台灣自大陸(含香港)進口超過10億美元的主要電子類産品還包括: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附屬單元,進口額35.72億美元;手提電腦,進口額20.64億美元;電腦之零附件,進口額48.18億美元;手機,進口額26.50億美元;交换器及路由器,進口額10.91億美元;手機及電話之零件,進口額14.25億美元;印刷電路,進口額22.29億美元。兩岸電子産品貿易主要是中間産品貿易,這也反映出兩岸在電子信息産業所形成的緊密的産業鏈合作關係。
在電子零部件製造業,大陸台資企業與大陸其他企業(含其他台企)的供應鏈合作也更加緊密。根據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2021年開展的問卷調研,該行業51家樣本台資企業中,原材料、零部件與半成品2020年度自島内采購、大陸本地采購、自第三方進口的比率分别爲34.51%、57.02%和8.47%。根據台灣政治大學2022年開展的問卷調研,該行業120家樣本台資企業中,原材料、零部件與半成品2021年度自島内采購、大陸本地采購、自第三方進口的比率分别爲26.34%、65.05%和8.68%。對比可知,自島内采購的比率明顯下降,大陸本地采購的比率相應明顯提昇,體現了大陸台資企業供應鏈本土化的趨勢。
三、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路徑日趨多元化
(一)傳統的“三角貿易”模式重要性相對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尤其是亞太地區産業分工深化的影響和推動下,兩岸經貿關係形成了以“台灣接單、大陸生産、出口歐美”爲基本特徵的三角貿易模式。近年來,三角貿易模式依然是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主要模式,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台灣地區企業外銷訂單在大陸生産的比重持續下降。表3顯示,2016年台灣地區企業外銷訂單在大陸及香港生産(因基本上都在大陸生産,以下使用大陸生産)的比重爲49.8%,到2021年下降至42.4%,累計下降7.4個百分點,2022年預計會下降至41%以下。其二,台灣地區企業外銷訂單來自大陸及香港的金額及占比均明顯下降。2016—2021年,台灣地區企業外銷訂單中大陸及香港訂單額占比穩定在25%左右,2022年1—11月,來自大陸及香港的訂單額1349.23億美元,同比下降14.8%,在全部訂單中所占比重爲21.95%,較上一年度下降4.02個百分點。其三,台灣地區企業外銷訂單大陸生産部分直接進入大陸市場的比重有所增加,出口至第三方的比重相對下降。表4顯示,電子産品是大陸及香港訂單的第一大類,2021年金額爲826.9億美元,占全部電子産品外銷訂單金額的39.87%,占大陸及香港全部訂單額的47.24%;2021年大陸生産占比爲31.3%,生産規模爲649.16億美元。資訊通信産品是在大陸生産比例最高且規模最大的産品類别,2021年大陸生産的比例和規模分别爲76.9%和1484.71億美元,而來自大陸及香港的訂單額占比和金額分别僅爲9.06%和158.6億美元,這意味着台灣地區企業資訊通信産品外銷訂單中至少1326.11億美元在大陸生産後出口至第三方且主要是歐美市場。顯然,資訊通信産品是兩岸以三角貿易模式合作的主體,台灣企業電子産品外銷訂單則有較大的比例是大陸生産後直接進入大陸市場。2022年1—11月,台灣企業外銷訂單中,來自大陸及香港的電子産品和資訊通信産品訂單額分别爲677.7億美元和119.5億美元,在大陸及香港訂單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别爲50.23%和8.86%,前者較2021年提昇2.99個百分點,後者則下降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台灣地區企業資訊通信産品外銷訂單總額自2022年10月份起已連續兩個月負增長,10月及11月份同比增速分别爲-0.3%和-30.5%,資訊通信産品外銷訂單額下降態勢明顯。
上述結構性變化意味着,三角貿易模式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中的重要性將持續下降,“台灣接單、大陸生産、大陸銷售”模式將相對提昇,這也是台商台企融入大陸經濟新發展格局的路徑之一。
(二)台資企業融入大陸經濟的路徑日趨豐富
台資企業在大陸經過40餘年的發展,已從“增量擴張”主導階段轉向“增量昇級”與“存量優化”並重階段,發展模式、路徑的轉型即是昇級和優化的具體表現。除了上述路徑外,近年來台商台企以融入大陸經濟體系爲方向的新路徑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大陸台企自主接單、生産及本地銷售,加快融入大陸内銷市場。近年來,在内外市場環境變化和大陸推動台資企業拓展内銷市場政策的引導支持下,大陸台資企業日趨重視大陸市場,圍遶大陸市場自主接單、組織生産及銷售。2012年以來,選擇大陸本地銷售的受訪台資企業比重一直穩定在70%以上,且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台資企業本地銷售的比重。在台商投資集中地,因地方的重視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往往較其他地區更高,台資企業拓展内銷市場的意願往往更加强烈。江蘇崑山對128家台企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14家台企開拓内銷市場的意願强烈,占89.06%。
2.大陸台企利用大陸資本市場發展機遇,加快融入大陸資本市場。台資企業在大陸發展
面臨着一定的“融資難”問題,在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方面均有明顯表現。破解該問題是促進台資企業轉型昇級、更好融入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近年來,國台辦會同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行業協會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在“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中列入多條措施,以及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續簽融資合作協議,幫助台資企業融資。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全面改革和加快開放形勢下,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直接融資。2022年有10家台企在大陸上市,在大陸上市台企總量增至59家。
3.大陸台企順應數字化趨勢,積極融入以數字經濟爲代表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强大動力,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注入了新活力。2012—2021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由21.6%提昇至39.8%。大陸台資企業多分佈在製造業,融入大陸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産業數字化”,即通過對生産工藝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昇級,賦能生産經營。以台商投資最爲密集的江蘇省爲例,2022年開始大力推動台資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到7月份,僅崑山一地就有研華科技、緯創資通、環鴻電子、友達光電等188家台資企業實施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四、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展望兩岸經濟融合是一個國家内部兩個關税區之間的經濟關係,其發展兼有普遍性與特殊性,既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由市場力量所决定,也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兩岸關係特殊性及復雜性所衍生出的政策影響,既有來自大陸的推動力,也有來自民進黨當局的阻力和外部勢力的干擾。
2022年,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增長明顯低於預期,放緩態勢明顯。2023年全球經濟將呈現温和衰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2022年11月22日發佈的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從2022年的3.1%放緩至2.2%,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測算的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爲2.5%左右。在此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可能進一步抬頭,加上美國試圖在經濟領域與中國“脱鈎”,且在中美戰略競争新態勢下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給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帶來了外部風險,在部分領域尤其是半導體領域起到了干擾作用。
影響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島内因素既有阻力也有助力。一方面,台灣地區經濟在2022年第四季度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走弱態勢,其工業且主要是製造業持續低迷,2023年台灣地區經濟將持續走弱,普遍預計將難以“保三”,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倒逼部分台企到大陸謀出路、找機遇。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仍將持續阻撓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將繼續推行所謂的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依存度的經貿政策,繼續嚴格限制台商尤其是科技領域台企到大陸投資發展,同時積極配合美國的政策,强化與美國的經貿聯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充分體現了大陸堅定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决心和信心。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得到中央和諸多省市的高度支持,大陸始終在兩岸經濟融合進程中起主導作用。中國經濟在2022年經歷了多重考驗,展現出了强大的韌性和修復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2022年11月出版的經濟藍皮書中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在5.1%左右。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加快復蘇,市場優勢、産業鏈供應鏈優勢將更加凸顯,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叠加各部門各地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力度推動包括經濟融合在内的兩岸融合發展,這些共同决定了2023年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總基調不會改變,仍將在大陸主導下持續向縱深推進。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