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既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大陸着眼於兩岸發展的大局大勢,兩岸文教交流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形式日趨多樣,内容更加豐富,成爲兩岸文教交流的前沿陣地。新時代新征程上,在對台工作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的關鍵時刻,大陸應更進一步深化推進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爲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一、深化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題中要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台工作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特别指明瞭福建作爲對台前沿的特殊性,對福建在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的特殊作用寄予厚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可以説,加强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不僅有其特殊的政治意義,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二)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是遏制“台獨”的重要舉措
民進黨上台後,大肆推動“文化台獨”,在文化教育領域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動作,包括在中學教科書中將“中國史”並入“東亞史”,大幅下調文言詩文比例,通過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從2022學年起將閩南語、客家話、台灣少數民族語言等“本土語言”列入中小學生必修課,背離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傳統、違背民意,圖謀改變深植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當前中美博弈加劇,國際勢力介入台海事務態勢顯著,在台灣當局限制的叠加影響下,兩岸人員往來受到較大衝擊,兩岸交流合作遭到嚴重破壞,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面臨極大的阻力。面對美國大打台灣牌、“台獨”風險大有昇級的態勢,大陸需要采取更爲積極主動的應對作爲,具體到文化層面,要以創新性思維大力開闢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的新戰場、新領域和新方法,重新打開兩岸文教交流的新局面。
(三)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是促進兩岸基層民衆融合的重要推手
兩岸具有特殊的歷史情愫和深厚的共同文化基礎。新形勢下,加强兩岸文教交流和合作,推進兩岸文化教育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激發兩岸民衆在文化教育公共領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有利於加强兩岸的共同文化基礎,增强台灣民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而且可以讓台灣基層民衆直觀感受大陸地區發展的真實狀况,進而消除由於兩岸不平衡不充分的交流而引起的認知偏差,認清台灣當局别有用心的政治宣傳和政治抹黑的本質,對於促進兩岸同胞情感交融、增進瞭解互信,增進文化共識、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進而團結廣大台胞從台灣内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祖國和平統一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二、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實然困境
當前,受外部勢力和“台獨”勢力的影響,兩岸文教交流受到較大影響,而兩岸文教融合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岸文教融合體制機制頂層設計不足
一是文教融合發展工作缺乏系統性。對於文教融合發展工作的整體性規劃不够,對推進文教融合發展的目的、性質、途徑和影響等研究不够深入,對各單位及民間開展的文教交流活動缺乏有效指導和支持。總體來看兩岸文教交流活動還呈分散狀態,跨區域的整體性行動比較少。雖然每年都有像“海峽論壇”這樣的大平台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但各地涉台文教交流基本還是各自爲戰,較少跨區域合作的案例,也缺乏跨地域整合的活動。二是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設步伐緩慢。由於台灣政局更迭、兩岸互信不足、限制過多等原因,制度保障力度不足,在一些領域遭遇發展瓶頸。如舉辦了十届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停辦,曾經呼聲很高的“兩岸文化交流協議”陷入停擺狀態。三是交流對象覆蓋面有限。兩岸文教交流活動的參與者多局限於台灣北部的政界、商界和學界部分青年精英、高校學生,對台灣基層民衆的影響力還比較小。四是融合領域不均衡。兩岸文教融合領域主要集中在文學、教育、藝術等議題,涉及台灣民衆對大陸的社會文化認同、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乃至對祖國大陸的政治認同的交流途徑少,辦法不多,且面臨較多局限。五是文教融合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重形式輕内容”的現象依然存在,缺乏跟踪機制,無法真正引起台灣同胞的心靈共鳴。有些對台文教交流活動習慣於老套路、滿足於舊方法、局限於淺層互動。雖然交流項目較多,但出現了不少的短期行爲,甚至存在急功近利、“爲交流而交流”現象,能够可持續開展且上昇到合作層面的較少,品牌活動不够多,難以産生長遠影響和實質效果。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權把握不够
一是中華文化話語主體作用有待凸顯。體現在研究隊伍力量薄弱,陣地意識不强,“議題設置”和“話題搶奪”的能力不足,對話語傳播的載體和路徑等缺乏系統性理論支撑和研究。受到西方强勢話語的影響,有的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西方文化尤其推崇,中華文化在課堂上“失聲”、在文教交流活動中“失語”,存在邊緣化的危險。有的擔心言多必失,故而對互聯網上的非理性思潮三緘其口、聽之任之。有的即便發聲,也是有理説不透,有理説不清,反而遭受嘲諷,便也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對台灣當局“文化台獨”行徑的本質缺乏認識,發佈錯誤言論誤導大衆。二是話語載體融合有待推進。兩岸文教交流需要有具體的載體,如果能够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化讀物,一些以中華文化爲主要内容的“精神産品”,那麽對於增進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會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平台异常活躍,但由於部分涉台部門固守傳統的“兩微一端”陣地、自媒體平台建設滯後、資源整合力度不强,導致傳播力不足、宣傳效果欠佳。三是話語表達方式創新性不足。話語交往方式單一,語境滯後,要麽照搬講話精神、照鈔政策文件,要麽流於形式、宣傳内容模板化、套路化,有的片面追求形式創新,割裂了形式與内容的有機聯繫,有的政治宣傳痕迹過於明顯,表達内容較爲單一,與兩岸網民的精神需求契合不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陷入困境,制約了文教融合向縱深發展。
(三)惠台政策落實仍有不足
吸引台生到大陸就業創業應是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重要内容。近年來,大陸制定了一系列針對在大陸取得畢業資格的台生的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積極推進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台生在大陸發展的動力,也吸引了更多台生赴大陸求學、就業與發展。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政策宣導有待提昇。一項以在福建省10所主要高校台灣青年學生爲研究對象的調研結果顯示,62.1%受訪台生對就業創業等相關政策不了解。已出台的政策若没有得到精準宣傳以致台生政策知曉率低,則難以及時有效保障台生的就業創業權益。二是缺乏針對性的就業創業指導。高校對台生提供的就業創業服務指導缺乏針對性、個性化、差异化,缺少專門面向台生的申訴管道和輔導通道。大部分高校的就業創業指導課是面向全體大學生,没有針對台生這一群體做針對性指導,并且由於大陸職業培訓起步晚,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多在於觀念和意識上,缺乏實踐性,難以滿足台生需要。三是政策制定滯後,服務配套亟待完善,台青融入不暢。如何有效執行、落實已制定的政策,增强其對服務群體的有效性,並及時解决台灣青年所遇到的融入新難題、新訴求,是政策制定方需要考慮的問題。如台籍畢業生就業門檻多、辦理手續繁瑣、辦理週期過長;在大陸工作的台籍畢業生在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銀行卡、公務卡等各類審批通過不易,審批週期長的問題;針對台籍畢業生在台學習工作期間的學術成果認定,兩岸的標準和評價體系存在差异,特别是人文社科類的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新時代推進兩岸文教融合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平台載體功能顯著提昇
近年來,大陸深化對台交流合作,兩岸文教融合領域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樣,覆蓋面更加廣闊,布局日趨優化,平台載體建設顯著提昇。以福建爲例,該省搭建了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論壇等平台,建設了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等一批涉台專題博物館,涌現出一大批宗親交流、文化共建、教育合作等文教領域的兩岸合作品牌,舉辦了海峽兩岸文博會、海峽兩岸大學生研學體驗營、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兩岸青年聯歡節、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等品牌活動。大陸還積極通過開展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文教活動,邀請台灣青年來大陸研學交流,增進兩岸青年一代的情感交流。以福建師範大學爲例,該校每年與台灣相關高校、文化機構聯合舉辦“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兩岸文創論壇”、“兩岸戲劇論壇”、“兩岸教學教法學術研討會”、“兩岸研究生人文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每年舉辦“共同家園杯”兩岸大學生演講賽、“少年文學家”兩岸聯合徵文比賽等賽事,積極推進青年學生文學作品入台,實現兩岸學生交流互訪,2018年以來共有三部大學生文學作品在台出版發行。該校自2015年以來還啓動了“海峽兩岸師生文學研修營”項目,先後組織了九批師生與台灣高校師生一同展開兩岸師生文學與文創研修、閩港澳台大學生菁英領袖營等交流活動,成爲推進兩岸文學創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爲兩岸青年學子文化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這些已具規模和品牌效應的平台,在兩岸文化教育領域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爲推進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注入了活力。
(二)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大陸積極推動兩岸深度融合,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福建省爲例,從省級層面來説,2015年,福建省政府頒佈《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的意見》(簡稱《意見》);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對《意見》進一步細化,强化了政策信息宣傳,掛牌設立了一批省級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實行就業補助政策,完善金融、醫療、出行等配套服務,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2018年出台《福建省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意見》,提出擴大閩台經貿合作、支持台胞在閩實習就業創業、深化閩台文化交流、方便台胞在閩安居樂業等四個方面的66條實施意見;2019年頒佈的《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就鼓勵台灣人才來閩發展,推動民間、基層交流交往等方面提出42條措施。2020年出台《福建省貫徹〈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實施意見》,提出助力台企發展的28條措施,並於2021年匯集並向社會公佈在閩台胞台企225條同等待遇清單,引導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切實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相關部門也相繼頒佈配套措施。教育、文旅、農業、人社等部門或出台專項政策,或制訂實施細則,爲加强兩岸文教融合發展打造良好政策環境。如福建省教育廳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關於實施閩台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的意見》,擴大兩岸院校在學科專業的合作範圍,鼓勵台資企業參與辦學,推進兩岸學歷互認和學生交换,開展閩台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動,完善在閩台商子女入學和台生就業的政策,以期爲台灣同胞來閩學習和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福建省文旅廳於2018年出台《促進閩台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於2019年頒佈《關於促進厦金、榕馬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十條措施》,編制《促進閩台文化交流合作相關措施辦理指南》,着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拓展兩岸文旅交流領域。此外,地方層面也相應出台配套實施細則,細化政策舉措。可以説,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已初步形成,爲進一步推動兩岸文教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閩台獨特淵源助力兩岸文教融合發展
福建與台灣直綫距離最短,交通往來便捷。多年來,閩台兩地在教育領域、民俗文化、文化産業、影視文學、新聞出版、民間信仰等方面交流熱絡,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閩台同胞語言相通,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等在台灣地區影響廣泛,是凝聚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風行台灣島内的信俗文化,如湄洲媽祖、閩王王審知、臨水夫人陳靖姑、保生大帝等民間信仰均發端於福建。雖然近三年受到疫情及台灣當局管控限制的影響,兩岸民間互動有所减少,近來才呈現回温態勢。特别是2022年第十四届海峽論壇的成功舉辦,吸引了約2000位台灣各界嘉賓綫下參與,彰顯了支持兩岸交流的强大民意基礎。福建與台灣既有特殊歷史淵源,又有現實緊密聯繫,没有理由不在融合發展中走在前、做在先,這些獨特的淵源决定了閩台社會聯繫的緊密性,爲兩岸文教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
四、新時代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策略思考
(一)强化頂層設計,推動兩岸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設
加强文教交流制度化建設是確保兩岸文教融合發展常態化、規範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比較迫切需要推動建設的文教交流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組織規劃機制。當前各地的對台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呈現遍地開花的局面,其中也不乏一些同質性甚至重復性的活動。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强頂層設計和落地實施,建立健全文教交流合作的部門協同機制,推動發展規劃對接,把對台文教交流工作當作一盤棋來下。進一步完善省級統籌、部門聯動、重大項目協調推進制度,增强部門統籌協調能力,做好關於兩岸文教融合總體任務和基本思路的短、中、長期規劃,建立交流項目的清單,明確各階段各項交流活動的具體任務,形成規劃實施合力,確保兩岸文教融合發展各項工作方向明、路徑清。例如,閩台族譜家書的編修和展覽工程,漳州、厦門、泉州和福州等地都在推進,有關部門應牽頭成立一個組織協調機構來統領兩岸族譜編修對接工程,確保族譜所記載的客觀事實讓那些數典忘祖的“台獨分子”無地自容,必能使其謊言不攻自破。二是質量評估機制。應將規劃任務納入各地市、各部門的綜合評價體系,加强動態監測,組成由兩岸兩地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第三方評價主體,從主題設計、活動優化整合、政策指導、項目推進、成效評估、社會反響等方面,組織實施項目完成情况的中期評估、年度評估和終期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修訂,明確後續實施重點任務和要求,確保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實現。重視社會輿論監督,關注文教交流項目所取得的社會反響。强化評估結果運用,建立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對實施效果好的項目,給予相應激勵;設立奬勵金,資助對兩岸文教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企業和個人。三是跟踪保障機制。優化文教交流項目審批流程,健全重大重點文教交流項目台賬管理制度和跟踪服務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導,及時跟踪項目建設進展情况,統籌協調解决有關困難和問題。健全法律保障機制,對兩岸文教交流中可能會涉及的法律問題,如知識産權保護、合作辦學證書互認等方面内容,建立明確的法律保障制度,給予精準的法律指導服務。
(二)握牢中華文化話語權,增進中華傳統文化認同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社會與民衆的文化根基,是維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核心紐帶,可以將之作爲兩岸文教交流的主綫和引領,在這一框架下推動兩岸文教交流與融合發展,有助於反制和破解“文化台獨”的種種卑劣伎倆。
一是塑造主體,打造中華文化話語强軍。加强教師隊伍建設,提昇對“文化台獨”本質的認識,深入揭露台灣當局借“文化多元”之名,行“去中國化”行徑的本質,確保讓真正懂傳統文化、政治强、思維新、視野廣的教師去教育學生。重視學生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政治意識强、陣地意識敏鋭、網絡媒介素養高的中華文化話語强軍,加强主動設置議題的意識,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搶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權。二是要强化載體,形成中華文化話語合力。以中華文化爲主要内容的“精神産品”的開發、推廣、創新還有很大空間,需要兩岸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各自領域創新,進而形成“合力”。應繼續合編教材,在島内形成“風潮效應”;繼續合辦期刊,作爲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陣地;繼續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特别是兩岸青年學子人文論壇,讓台灣年輕人接受中華文化洗禮,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可以在青年人熱衷的動漫、電競、影視、文創等産業加强交流合作,開發既承載中華文化又符合時尚潮流的産品、作品,在細節處傳承中華文化。還可以把“中國詩詞大會”、“兩岸未來文學家”等已有的品牌文化節目打造成兩岸青少年交流的機制化平台,吸納台灣青少年參與,邀請台灣學者擔任點評嘉賓,以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青少年中的影響力。三是要創新方式,改進中華文化話語表達。一方面,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通過搆築接地氣、近生活、暖人心的話語表達體系和兩岸同胞喜聞樂見的對話範式,使其更加符合當代兩岸同胞普遍接受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提昇話語吸引力,進而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綫上資源,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加强項目保障等方式,共同開發各類文教交流專用的移動端APP軟件。疫情防控期間,釘釘、微信、QQ等社交軟件以及各種網絡平台展現了其强大的網絡交流功能,全國各界皆廣爲受益。兩岸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台,共同開發支持學術會議、課堂討論、田野調查以及構建各類數據庫的軟件,開闢和構建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雲端陣地。推動各類平台融合發展,形成協同聯動發力發聲的態勢,共聚中華文化話語合力。
(三)創新兩岸青年交流模式,搭建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平台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也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青年群體不僅是維係兩岸民間社會連結的基礎,也是推進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歷史前行的齒輪,更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力軍。探索兩岸青年文教交流新模式,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在大陸生活就業、安身立命,有助於促進雙方瞭解、化解政治誤解、强化兩岸民間的情感連結與社會關係,爲實現兩岸和平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打造和昇級兩岸青年就業創業載體平台。在福建創建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中心,制定吸引台灣優秀項目落地的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吸引創業人才和項目成果落地;調動兩岸高校力量,持續輸送團隊、項目,整合中心資源,開展師生共創,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建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雲域”資源優勢,深化産教融合,聯合培養産創融合人才;發揮兩岸大學生創業中心在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促進兩岸青年大學生融合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建設起内校園、泛校園、外校園循環,保障基地有人氣、有人才、有項目,争創國家級創新創業創造教育典型示範,變“輸血”爲“造血”,使台灣青年真正“願意來、留得住、同發展”。二是創新和拓展宣傳渠道。近年來,大陸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建設了一批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搭建了台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等服務平台,爲在大陸台灣青年的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提供了保障。新形勢下要在兩個方面做好服務:一方面,加强部門聯動,健全信息采集機制和惠台青年政策信息發佈機制,通過舉辦台生就業創業説明會、積極利用新媒體平台綫上直播、設立專門的台生就業諮詢通道等形式,推進惠台政策精準宣傳,提高政策落地實效。另一方面,選樹在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作爲典型,講好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故事,通過“以台引台”,吸引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生活和工作,使大陸成爲台灣青年安身立命的優先選擇地。三是打造品牌項目。加强資源統籌,拓寬合作渠道,發揮已形成品牌效應的海峽論壇、海峽青年論壇等活動影響力,大力推進全方位、多樣化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兩岸青年合聚。除了開展學術研討、參觀訪問、教師交流研討、民俗交流活動等傳統形式之外,兩岸還可以組織開展合作拍攝影視等全方位各領域多形式的交流融合活動。此外,兩岸還可以通過推動文化産業對接,發揮台灣文創優勢,結合兩岸高校合辦的文化産業專業,組織兩岸有關人員,精選大陸各地各類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以生動活潑的文創産品,介紹到兩岸特别是台灣的各有關學校的第二課堂,進入學生夏令營式的素質教育課外活動中,擴大兩岸文化共識、促進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爲兩岸和平發展夯實文化基礎。
(四)加强兩岸合作研究,搭建學術溝通橋樑
兩岸文教融合發展是在兩岸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不僅具有積極的學術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爲此,有必要加强兩岸合作,從多學科的視角對兩岸文教融合發展進行學理探索和多學科整合,歸納概括該領域的規律性現象,搭建兩岸學術溝通橋樑。
一是加强對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理論研究。如何在現有基礎下,從總體目標、指導思想、主要任務、組織保障等方面加强對兩岸文教交流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如何發揮市場作用龢民間力量,以最少程度避免政治和行政手段對兩岸文教交流的干擾;如何挖掘兩岸文化教育的互補性,做好文化融入的制度安排;如何做好對兩岸文化教育發展趨勢的持續跟踪;如何提昇兩岸合作辦學質量,加强對台灣來大陸就讀學生的培養和管理;如何開發凸顯兩岸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如何體現新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的課程構建等等。這些問題都亟需兩岸學界加强基礎研究和理論探索,爲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設計和智力支撑。二是建立聯動機制,搭建學術溝通橋樑。一方面,鼓勵兩岸學術界加强合作。加强對中華經典作品的解讀,組建兩岸編寫團隊,編寫文化經典及古典名著解讀的普及本,推進兩岸合編文學類、藝術類、歷史類教材或教輔資料等問題的研究與研討,打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岸共享“綫上課程”,揭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突出呈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力争在台灣學子的腦海中留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印象,真正做到“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如福建師範大學率先聯合台灣相關高校、文化機構及專家學者,開展了兩岸教材合編工程、學術合作工程、期刊合辦工程、學科合力工程、青年合聚工程(簡稱“五合工程”),先後在台灣相關中學舉行教材發佈會、教學觀摩會和研討會等20餘次,共計4萬多師生領用了合編教材。另一方面,抓住師、生兩方面和專家、青年教師兩頭,深入開展經典文本的閲讀、教學交流活動。推動與台灣相關文化機構、大學和中學的交流合作,聯合舉辦兩岸同篇同題學生徵文比賽活動,讓經典嵌入青少年頭腦。舉辦同篇課文、同堂競技的兩岸教師現場教學觀摩交流活動,或書面教案、教學設計徵集比賽活動,提昇台灣青年教師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水平和傳播能力,使之成爲台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引領者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促進者。舉辦兩岸青年教師、研究生共同參與的學術研討會,結集出版競技交流的成果和學術研討會的優秀論文等,使這些兩岸文教交流、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的成果有形化,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宣傳兩岸交流融合成果。三是合辦宣傳陣地,創建品牌論壇。推動與台灣學術機搆合辦刊物,使之成爲及時宣傳、推介兩岸文教交流各項目、各活動、各成果的主陣地。依託兩岸合辦刊物,創建刊物内外、綫上綫下,定期不定期的“兩岸教育論壇”。通過這些平台,使各種合編教材、合辦刊物、品牌論壇成爲在台灣弘揚中華文化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綫。
(五)夯實兩岸同源文化根基,加强閩台文化傳承和交流
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當前正在經歷一個由“存异”到“存同”,再到“求同”的過程。而閩台文化就是這個“同”的最大基礎。福建具有閩台血脈相連的社會文化基礎,如閩南語等共同的語言文化,媽祖信仰、王爺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共同的信仰文化,修續族譜、修建宗祠等共同的宗親文化,歌謡戲曲、建築裝飾等共同的藝術文化。這些既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也是維係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堅强紐帶,印证了兩岸民治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加强閩台文化傳承和交流,不斷增强兩地歷史文化聯結,不僅有助於唤起和强化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而且對於增進兩岸同胞的文化共鳴和認同感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是加强祖地文化傳承和交流。福建是台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約有80%的台灣人祖籍地是福建。應當利用福建的祖地優勢,深化閩台族譜源流研究,通過族譜對接、尋根問祖、接續譜系、共建族譜數據庫、開發姓氏族譜文創産品等方式,增强祖地文化對台灣同胞的影響力。閩南語與台灣民衆關係密切,易於引起台灣同胞共鳴,可以與台灣合作創作開發反映閩台曆史文化淵源的閩南語影視作品、歌曲、戲劇,强化閩台兩地共同的語言聯結。二是打造兩岸文教促融平台。深入挖掘涉台資源的文化潜力及其歷史内涵,進行産品的深度開發利用和集約化規模經營,打造集參觀訪問、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師資培訓、創新創業孵化等功能爲一體的兩岸文教交流的平台。在不具備建設綫下博物館的情况下,籌建打造一批反映福建特色祖地文化的系列數字博物館,使其成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促融平台載體,爲展示閩地涉台特色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兩岸文化認同發揮應有作用。三是注重涉台隱性資源整合。以祖地文化、宗親文化、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爲紐帶,大力整合涉台隱性資源,不斷豐富涉台文化産品,不斷加强兩岸文化遺産、傳統戲劇曲藝文藝表演、傳統技藝美術、文創開發、影視動漫、遊戲軟件等領域的合作開發,推動非遺文化、民間曲藝等祖地精品文化走進台灣。不斷增强涉台文化産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提昇品牌内涵,推進其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形成示範效應,並注重對外的國際傳播,共同講好兩岸故事。
五、結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是造福兩岸同胞的康莊大道,需要凝聚兩岸同胞力量共同推進。我們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密切兩岸交流合作,拉緊兩岸情感紐帶龢利益聯結,增强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厚植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加强兩岸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是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把握歷史機遇,克服當前困境,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細,共創兩岸文教融合發展的新格局,進而不斷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兩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逐步實現心靈契合,爲祖國完全統一貢獻力量!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