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灣社會可謂風起雲涌。在“台灣2022代表字大選”中,“漲”字入選年度代表字。“漲”字反映台灣地區的社會面貌,不僅物價持續上漲,還有台灣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增加、社會越軌事件增多等。與此同時,台灣社會諸多領域又出現“跌”的趨勢,被冠以“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政策跳票、延長兵役的政治操弄等,導致台灣的社會信任下跌、民生水平下跌,最終導致執政當局的民意支持率下跌。“漲”與“跌”的沉浮共同作用於年底“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大敗,反映了台灣民衆對民進黨執政無能,尤其是2022年諸多執政亂象的强烈不滿和最直接反抗。
一、政治操弄防疫致使社會信任滑坡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當局持續自我標榜所謂防疫“模範生”,尤其面對2022年“九合一”選戰,不斷爲選票操作防疫議題,企圖通過僞造抗疫“成就”欺騙台灣民衆,以挽救民進黨選情。面對島内專家學者對公佈疫情數據的質疑,民進黨當局妄圖通過與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比較來鼓吹自己的抗疫“成就”,稱與OECD國家相比台灣地區累計確診死亡率排名第4低、致死率排名第6低,超額死亡數也排名第4低。然而,回顧2022年台灣地區的疫情防控狀况,可以發現民進黨當局所言完全偏離客觀現實。
(一)民進黨抗疫無能,島内民衆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一是防疫措施並未回應民生需求。島内學者認爲新冠疫情很可能躍昇爲2022年台灣民衆第五大死因,造成的死亡數可能會超越島内每一種癌症的死亡數,“長新冠”可能是未來影響島内民衆健康最重要的致病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台灣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公佈的數據可知,截至2022年12月8日,島内共計837.32萬人感染新冠(見表1)。但這並不能完全反映台灣真實疫情,島内實際確診病例可能更高,原因在於“黑數”的存在。尤其2022年下半年民進黨當局爲配合選情已經開始爲防疫鬆綁,確診通報意願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台灣疫情的真實情况。此外,新冠疫情造成的台灣民衆死亡數量龐大,高達13730人,就醫障礙和醫療量能不足是死亡率偏高的主因。事實上,台灣地區醫療品質較高,絶大多數患者爲輕症,在就醫及時、醫療資源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會發生死亡事件,但由於醫療資源不足、疫情防控不力以及就醫程序復雜,很多患者並未得到及時和恰當的救治。
二是在新冠確診病例中,老年患者超額死亡。從超額死亡率來看,島内學者統計疫情發生前70歲以上長者全死因平均死亡率爲24,而2022年同期70歲以上確診者平均死亡率高達52,可見70歲以上人口死亡率翻了一番。表1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其他年齡段人口相比,50歲以上人口中確診病例死亡人數要顯著高於50歲以下人口。究其原因,盡管台灣地區不斷嘗試提高疫苗接種劑次和接種率,但由於老年人對民進黨當局提供的疫苗缺乏信任,接種的新冠疫苗不但劑次不全,而且接種率較低。截至2022年12月7日,台灣50~64歲人口中第一劑接種率爲91.6%,第二劑爲88.7%,追加劑爲80.6%:65~74歲人口中第一劑接種率爲91.2%,第二劑爲88.7%,追加劑爲81.9%;而75歲以上人口中第一劑接種率爲83.5%,第二劑爲78.8%,追加劑爲70.4%。這導致老年人確診或引發額外病症的可能性更高,加之上文提及的就醫障礙和醫療量能不足,造成老年人出現超額死亡。甚至一些老人在排隊買快篩試劑過程中死亡,引發民衆對民進黨當局防疫的强烈反感。
三是在疫情衝擊下台灣民衆心理健康狀况堪憂。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使得居家隔離、安全社交距離、佩戴口罩、减少聚集等防疫措施成爲生活常態,島内民衆對感染風險的恐懼、對失業的壓力、對收入的擔憂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心理健康狀况不容樂觀。台灣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有27.7%的成人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大約有443萬人飽受疫情折磨。在這些人群中,年輕群體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受到疫情的影響更爲明顯,因爲他們的活動能力强、社會交往需求强烈,而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在减少感染的同時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加上長期的網課、學業壓力、運動量不足等原因,導致他們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此外,老年群體在疫情期間容易患抑鬱症。對於長期隔離在家或隔離在照顧機構的老年人來説,不但可能要忍受身體上的疾病,還可能因爲數字鴻溝無法使用電子設備而喪失必要的人際溝通,情感的缺失使他們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自殺。
(二)抗疫無能的根源在於民進黨“以疫謀獨”和以疫謀私
民進黨當局企圖“以疫謀獨”和以疫謀私的妄想引發民衆的强烈反彈。民進黨的防疫經歷了口罩短缺、疫苗短缺,到2022年快篩試劑短缺,使得島内民怨四起。根據台灣“網絡温度計民調中心”的調查,民衆對民進黨當局的防疫可謂怨聲載道。2022年島内防疫相關民怨排名前十的内容,由高到低分别是快篩試劑準備不足、醫療照護人力短缺、政策宣導混亂、輕症治療藥物準備不足、政策缺乏規劃不斷變動、縣市政府溝通不良、1922防疫專綫時常占綫、未傾聽基層意見、重症病床不足、輕症治療資源不足等。造成這些民怨的表面原因是民進黨防疫不力,深層次原因則是民進黨當局妄圖“以疫謀獨”和以疫謀私延誤了防疫的最佳時機,導致島内社會民怨沸騰。
一方面,民進黨當局持續“以疫謀獨”。一是阻礙兩岸抗疫合作,罔顧民衆生命健康安全。自2022年4月初民進黨當局宣佈實施防疫“新台灣模式”以來,疫情逐漸失控,防疫物資尤其是快篩試劑供不應求。民進黨當局於4月28日實施“快篩實名制”,購買快篩試劑限額,每間藥局只分配78包快篩試劑,引發快篩試劑的購買困境。在大陸方面表示願意協助采購快篩試劑時,民進黨當局故技重施,不但稱大陸在借機“大搞刺激分化”,還卡關海外批量捐贈的試劑。島内有識之士想捐助試劑也因“大陸製造”而被民進黨當局拒絶,85.9%的台灣民衆不認同民進黨當局的做法;甚至在島内民衆想要上網團購試劑時,民進黨當局也恐嚇其違背“醫療器械法”,要處3萬元到100萬元新台幣的罰金。
二是爲掩飾抗疫無能不但“污名化”大陸抗疫成就,還企圖“甩鍋”大陸。在大陸根據疫情發展階段貫徹科學的“動態清零”政策時,民進黨當局惡意中傷大陸的抗疫模式,貶低大陸的抗疫成就,企圖挑起兩岸關係緊張局勢,以達到“以疫謀獨”的目的。而在12月份大陸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後,民進黨當局不但“污名化”大陸疫情“不公開”“不透明”“外界難以評估”,還“污名化”大陸缺乏相關的所謂“良好資訊”,不斷將台灣確診人數上昇歸咎於大陸民衆入境。面對台灣民衆質疑島内快篩試劑價格昂貴,民進黨當局聲稱便宜試劑爲“大陸製造”,“質量不佳”,台灣民衆批評民進黨當局“政治防疫”,損害民生福祉。
三是不斷炒作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議題。在第75届世界衛生大會舉辦之際,民進黨當局以所謂的“國際防疫體系缺口”爲藉口,企圖參會;該想法破産後,民進黨當局非但没有將防疫重心放在爲民衆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保障,降低台灣地區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上,還故意否定、抹黑大陸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工作。民進黨當局上述“以疫謀獨”的行徑影響島内學生就學、工薪階層就業龢民衆就醫,造成台灣民意汹汹。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加緊以疫謀私。一是以防疫爲名謀政治私利。民衆的民生福祉本不應涉及政黨政治,然而民進黨當局在疫情防控中處處以政治考量爲先。非緑營執掌的台北、新北兩市新冠確診人數占絶大多數,但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快篩試劑分配却一度采用“平均主義”方式,罔顧各縣市實際需求。
二是以防疫爲名謀經濟私利。回顧民進黨當局的防疫舉措,其慣用伎倆即先讓民衆恐慌性采購,物資不足後再以“專家隊”名義介入采購、分配。在島内快篩試劑嚴重短缺的情况下,民進黨當局刻意哄抬試劑價格,向特定廠商招標購買,再以更高的價格轉賣到民衆手中以賺取差價。
三是以防疫爲名行政治獻金之利。前有10餘名緑營民意代表涉入炒作台灣自産的高端疫苗股票,後有“快篩試劑之亂”中的政治獻金疑雲,民進黨執政下的防疫可謂亂象叢生。民進黨當局與資本額僅爲200萬元新台幣的“高登環球生醫公司”簽約,要求其購買1700萬劑快篩試劑,而該公司背後存在着龐大的“緑金關係網絡”。申請僅兩周就能獲核准進口韓國家用唾液快篩的“福又達”則被稱爲“類高端”,其政治獻金都提供給緑營政治人物。簡言之,民進黨當局以疫謀利的所作所爲引發强烈民怨。
二、經濟增長表象難掩社會運行失序
202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份經濟增長報告顯示,台灣地區2022年人均GDP將昇到35513美元,首度超過韓國的33591美元和日本的34357美元,位居東亞第一名。這份報告給民進黨當局帶來莫名的自信,但在不考慮數字是否真實的情况下,只探究地區GDP的增長原因,可以發現這一增長主要來自半導體産業助攻以及企業投資,和勞工薪資無關。實際上,台灣經濟增長表象背後台灣民衆却深受物價上漲、社會越軌事件頻發的侵擾,民衆對民進黨執政越發不滿。台灣親緑媒體“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九合一”選舉後,蔡英文不滿意度爲49.1%,爲2022年以來不滿意度首次超過滿意度,反映出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使島内民衆生活更加艱困。
(一)物價上漲導致生活成本飆昇
2022年台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物價上漲明顯。七大類中食物類漲幅變動極大,從台灣地區2022年1—11月食物CPI年增長變動趨勢來看,各個月份食物類價格較上年同期增長幅度皆非常大,由此可見通貨膨脹較爲嚴重。從1—11月份中增長幅度最小的11月來看,食物類價格較上年同期漲4.12%,其中蛋類及肉類價格分别上漲24.81%及5.79%,水産品、調理食品、外食費及乳類價格各漲6.23%、5.90%、5.81%及4.20%。根據近三年台灣地區蛋類、肉類、外食費指數各月走勢圖可以發現,2022年這三類持續高價,且顯著高於前兩年,民衆生活更爲艱苦。特别是2022年台灣鷄蛋市場出現“蛋荒”,台灣鷄蛋價格的暴漲始於春節前夕,一台斤(600克)鷄蛋售價70元新台幣,8個鷄蛋140元新台幣,甚至學生的營養午餐也因爲蛋價飆漲使“全蛋料理”幾乎取消,改搭配當季時蔬入菜炒蛋,以减少25%蛋用量。這是因爲餵養鷄的玉米、黄荳等飼料主要依賴進口,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這些飼料價格暴漲,導致鷄蛋價格居高不下。
此外,2022年台灣電價上漲也很明顯。民進黨執政伊始,曾做出十年内台灣不漲電價的承諾,然而2022年台灣非但繼續遭遇全台大停電,還由於台電大虧損導致電價大幅上漲。台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自7月起將全台平均電價上調8.4%,其中高壓、特高壓的産業用電大户調漲15%。從表面來看,俄烏衝突導致國際燃料價格提高,電價上漲似乎勢在必行,但其實質是民進黨當局“非核家園”政策導致台灣發電成本增加的後果。事實上,“以緑電取代核電”和“以氣電取代煤電”屬於昂貴發電方式。過去台灣核能發電廠六部機組正常運轉時,每年可發400億千瓦時電,每千瓦時成本1元新台幣,而離岸風電、太陽能每千瓦時電平均成本5元新台幣,每年發電成本固定增加1600億元新台幣。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主要基於意識形態與選舉需要,因此“非核家園”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完全是出於民進黨當局的選舉考量,背後充滿政黨鬥争。在此次電價上漲中,民進黨當局爲了不影響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並未對民生用電進行大幅度調整,而是由工商業大户揹負起沉重的電價負擔。
(二)社會越軌現象頻發
一直以來,台灣號稱“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在三年疫情侵襲、島内藍緑對抗加劇、民進黨當局只顧政治罔顧民生的社會現實下,台灣民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嚴重缺失。民衆在壓抑的社會中長期生活而産生强烈的被剥奪感,導致欺詐、竊盗、涉賭、涉毒到群體鬥毆、槍擊兇殺等社會越軌事件屢屢發生,這又進一步衝擊台灣社會穩定,如此惡性循環必定使得民生凋敝,最後導致社會崩解。
一是台灣社會道德失範持續發生。根據近三年欺詐和竊盗的變化趨勢來看,2022年台灣欺詐竊盗案件不减反增。從欺詐案件來看,2022年1—11月台灣共發生欺詐案件26632件,月均發生欺詐案件2421件,日均發生欺詐案件81件。在衆多的欺詐類型中,投資詐騙損失慘重,有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台灣投資詐騙案達1066件,財損金額逾6.7億元新台幣。多數詐騙集團通過即時通信聊天群組進行詐騙,或向受害者宣稱保证獲利,或發送虚假投資信息。另外,求職詐騙給年輕人帶來極大傷害,詐騙集團以發佈求職信息、提供工作崗位爲由,吸引尋找工作的年輕人上當。在求職詐騙中不但有島内詐騙集團,還包括境外詐騙集團參與,例如島内民衆被騙至柬埔寨事件就是由境外詐騙集團操弄。從竊盗案件來看,台灣社會發生盗竊呈現常態化。2022年1—11月台灣共發生34629件竊盗事件,月均發生3148件,日均發生104件。可見,部分島内民衆的生活難以爲繼,一些社會底層人士通過竊盗謀生,充分表明民進黨執政下台灣社會的失序。
二是台灣社會文化失範繼續攀昇。一方面,作爲執政黨的民進黨文化失範嚴重,被視爲島内最大失範團體,突出表現在民進黨政客學位論文接連被曝出造假和鈔襲等問題,蔡英文、林智堅、鄭文燦、蔡適應、江聰淵等人先後被曝論文鈔襲。在年底的選舉中民進黨政客非但不道歉,還妄圖秉承“天下論文一大抄”的理念製造論文鈔襲的“泥巴戰”,導致民衆信任下降、民意下跌。另一方面,台灣涉毒涉賭案件層出不窮。2022年1—11月台灣共發生賭博事件3039件,比上年同期增加699件,月均發生276件,日均發生9件。同期台灣共查獲毒品案件35870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40件,月均查獲3261件,日均查獲109件,查獲件數中第二級毒品最多,占比74.7%;第一級毒品次之,占比20.3%;第三級毒品占比4.6%;第四級毒品和其他共占比0.4%。在涉賭和涉毒事件中,青少年是重要的群體,他們精力旺盛,易於留戀娱樂場所,尤其台灣擁有較多撲克桌游店和餐飲結合的主題餐廳,容易開設各類博弈性遊戲,因此青少年擁有較大機會接觸賭博和涉毒行爲,容易受誘致性因素的影響而沾染賭癮和毒癮。以涉毒爲例,青少年較少介入毒品犯罪鏈條上游,他們在毒品犯罪中主要居於受害者的地位。其深層原因是民進黨當局主流價值規範教育的失敗,青少年在三觀形塑的過程中易於受到主流價值規範的影響,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島内“台獨”分裂勢力在文化教育領域竭力推行“文化台獨”路綫,大肆操弄“去中國化”。在這種教育體制的荼毒下,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處於失範狀態,失範的教育與青少年個體的身心發展相結合,使青少年個體在迷惘、困惑中易於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因而做出涉賭和涉毒這兩種越軌行爲。
三是台灣社會治理失範對社會安全影響更甚。從一般傷害來看,2022年1—11月台灣共發生12723起一般傷害事件,月均發生1157件,日均發生39件。民進黨當局無視島内民生福祉,導致社會治安問題頻發,在很多娱樂場所爆發槍擊等案件。2022年1—11月台灣地區共查獲1056支槍支、15004顆彈類以及475把刀械,共發生包括故意殺人、擄人勒贖、强盗、搶奪、重傷害等在内的暴力犯罪449件。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8月震驚全台的“台南殺警案”和11月“九合一”選舉前的“88槍槍擊案”,暴露出島内社會治安的惡化程度之深。槍彈刀具泛濫的背後折射出“黑金政治”的盛行,民進黨當局長期與黑道勢力勾結,一些政治人物利用暴力和賄選等手段控制地方勢力從而獲選公職,“黑金”早已在民進黨執政下留有不可磨滅的烙印,因此不法分子背後往往有黨政人士保駕護航。從後果來看,“黑金政治”運作下的政治體制不利於台灣社會的發展進步,無法維持良好的社會治安,嚴重損害民衆的切身利益。
三、社會住宅政策跳票導致“居住正義”泡沫破滅
住房保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住有所居”是民衆安居樂業的前提。然而台灣島内一直面臨房價虚高的問題,其中以所謂“六都”最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台灣住宅價格季指數爲123.97,較2021年同季上漲10.27%;其中,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住宅價格季指數分别爲118.57、112.67、126.89、132.06、136.56、127.07,較2021年同季分别上漲8.89%、5.58%、11.38%、12.28%、11.67%、13.91%。在這種情形下,解决民衆的居住問題、落實“居住正義”,成爲蔡英文標榜的重要民生政策。
事實上,民進黨一直企圖將解决民衆的居住問題視爲獲得選票的“有力武器”。2015年蔡英文首次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時便提出一系列與住房相關的政見,並承諾將不遺餘力地落實“居住正義”。蔡英文執政伊始即提出“安心住宅計劃”以籠絡民心,規定由執政當局興建房屋或包租代管民間空置房屋,通過“只租不售”的方式使社會住宅能够循環利用和有秩序運作。該計劃自2017年起至2024年止分兩階段共計8年推行,第一階段規劃於2020年達成台灣當局直接興建4萬户及包租代管4萬户的目標,第二階段規劃於2024年達成台灣當局直接興建12萬户及包租代管8萬户合計20萬户的目標。然而,社會住宅政策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進度嚴重滯後。表2顯示的是台灣全部的社會住宅興建和包租代管進展,從興建12萬户社會住宅的目標來看,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台“既有”加“新完工”的社會住宅户數分别爲6276户與17546户,共計23822户,與第一階段規劃相比,不但逾期兩年,更重要的是距4萬户目標甚遠。即便將“興建中”的28219户和“已决標待開工”的13566户算作合規,6年也僅完工65607户,完工率爲54.67%,想要在剩餘兩年規劃期内完成幾乎不可能。從包租代管8萬户來看,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台共完成包租代管54386户,達成率爲67.98%,要在剩餘兩年規劃期内完成難度較大。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提出的目標恐將難以順利完成,無法回應民衆需求。
社會住宅政策的跳票表明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居住正義”淪爲騙取台灣民衆選票的工具。因爲台灣潜在的社會住宅需求對象數量龐大,除了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户、特殊境遇家庭、65歲以上老人、心身障礙者、承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及其子女、雙老家庭等群體外,該政策還覆蓋對社會住宅需求旺盛的青年群體,他們也是民進黨潜在的目標選民。然而,現有的社會住宅無論是台灣當局興建還是包租代管,供給量都明顯不足,騙取選票的意味濃厚。由於社會住宅管理困難,民衆容易對其産生負面評價,進而對民進黨當局不滿。社會住宅政策的跳票不但是此次“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遭人詬病、受到攻擊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青年世代不再支持民進黨的關鍵因素。
四、延長兵役激起台灣青年“恐戰”情緒
台灣地區的兵役制度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與調整。台灣當局從1949年開始實施征兵制,服役時間一般爲3年,1990年修改爲2年,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縮短爲1年10個月,2008年初縮短爲1年,馬英九上台後服役時間修改爲4個月。2018年台灣進入“征募並行”時代,其中募兵部分以最基層的志願士兵爲例最少需服役4年,征兵部分要求1994年以後出生的役男須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此前出生的役男則全面轉1年替代役。蔡英文上台後把兵役制度當作選舉工具頻頻炒作,而延長兵役則因被視爲民進黨流失青年選票的重要原因而格外謹慎。幾經波折,蔡英文當局在美國的施壓下於2022年12月27日宣布兵役改革政策,將原本4個月的義務役正式延長至1年,預計於2024年元旦生效,適用於2005年起出生的役男,這一預計生效時間也充滿選舉考量。
(一)延長兵役背離台灣青年意願
青年正處在個體生命歷程的重要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對於個體自我認知、自我定位及社會角色、社會功能等的確立均極具影響。台灣青年從政治“旁觀者”逐漸向“參與者”轉變,因而民進黨一直致力於將台灣青年群體打造爲“鐵杆選民”。然而,民進黨想要延長兵役的做法激起了島内青年“恐戰”情緒,造成了年輕選票的流失。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台海局勢受到廣泛關注,島内甚至流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調;由於看到戰争給烏克蘭人民帶來的傷害,島内民衆尤其是台灣青年産生了恐懼戰争的情緒。民進黨當局在此時提出延長兵役,無疑加重了年輕人的焦慮和恐懼。
2022年3月台灣的一份民調顯示,和平相處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有高達77.3%的台灣民衆希望和大陸和平往來,由此可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已經讓台灣青年感受到了戰争的可怕。民進黨當局想要通過操弄“抗中保台”引起台灣青年對大陸的反感,但這一做法收效甚微。相反,延長兵役的做法激起了台灣青年的緊迫感和恐懼感,使他們更希望與大陸保持友善關係,因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台灣青年並不願意爲了民進黨所謂的“謀獨”而引爆戰争,更不願付出挑起戰争的代價。民進黨延長兵役增大了台灣青年上戰場的概率,將台灣青年置於危險的境地,因此“九合一”選舉前島内便盛傳“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説法,引發青年群體共鳴,導致年輕人投票率降低,即便投票也改投其他政黨,促成民進黨大敗。
(二)台灣青年不願從軍緣於島内經濟社會背景
首先,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得年輕學子的選擇更多。軍隊工作量大、限制多、要求高,與喫苦受累的軍營生活相比,年輕學子已經習慣了輕鬆無拘束的生活,因此更願意選擇就讀大學。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内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净在學率連年提高,2021年這一數值達到75.84%,即有七成五的學生選擇上大學。因此,一旦延長兵役勢必會影響這些大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盡管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隨即提出所謂配套的“3+1”措施,要求各高校放寬大學修學分限制,讓服役大學生用3年修完學分,第四年去服役,退伍即可參加工作,但仍有不少台灣青年表示並不情願服役。
其次,台灣社會普遍存在“好男不當兵”的社會認知。一方面,民進黨曾多次抨擊軍人、侮辱軍人,尤其在利用男性士兵和女性士兵去招募新兵時,所用手段低俗和惡劣,加上軍營多有醜聞傳出,軍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台灣民衆對軍人的觀感不佳,大大降低了島内青年的從軍意願。另一方面,義務兵服役時間短,在軍隊大多只是執行站衛兵等勤務工作,使得台灣民衆普遍認爲服役毫無意義。
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台灣軍人的待遇水平低,無法吸引青年服役。表3呈現的是台灣地區軍人薪資待遇以及2022年前10個月台灣地區工業與服務業的每人每月工資總額。在台灣,士兵和士官的薪資待遇普遍低於從事工業及服務業的民衆的薪資水平,就連軍官的薪資也只有高階軍官才會高於民衆薪資。以服役人數最多的士兵爲例,二兵薪資僅爲35320元新台幣,一兵薪資僅爲37040元新台幣,就連上兵薪資也僅爲38770元新台幣,遠低於從事工業及服務業的民衆,比2022年工資最低的2月份49192元新台幣還低。由此可見,台灣軍人的薪資水平對島内青年絲毫没有吸引力。
(三)台灣青年爲“免役”花樣百出
爲了提高募兵的成效,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大幅提高防務預算,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另一方面大幅度放寬招募士兵的標準、嚴格“免役”條件,例如原定155~157厘米役男,不列入包括常備役、替代役服役的範圍,但新規定增列155~157厘米者納入替代役範圍,這些人未來也必須服役,使更多的台灣青年符合征募條件。
由於台灣青年對民進黨産生了信任危機,上述措施收效甚微,青年群體爲免於服役,可謂花樣百出。一部分青年采取節食减肥或狂吃增胖的方式讓BMI指數達到“免役”標準,另一部分青年想方設法以精神或心理疾病爲由拿到醫生診斷書,甚至發生找艾滋病患者代替體檢以達到“免役”目標的醜聞。這充分表明民進黨當局的兵役政策脱離民意、喪失民心,如果民進黨當局不從根本上改變青年對服役的觀感,不從根本上提高軍人的福利待遇,那麽其延長兵役政策必將失敗。
五、結語
2022年台灣社會呈現出“漲”與“跌”兩種沉浮態勢,在新冠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上漲、物價上漲、社會越軌行爲頻發的同時,呈現出民生水平下跌、執政當局的民意支持率下跌的特點。台灣社會的諸多亂象與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密不可分。在民進黨執政下,台灣民衆不僅深受新冠疫情威脅、承受蔡英文當局“以疫謀獨”和以疫謀私的後果,還要遭受物價上漲和社會失範的侵襲,就連執政當局所謂的“居住正義”,也因社會住宅政策跳票而宣告無法落實。此外,民進黨將兵役制度作爲選舉工具,罔顧台灣青年群體的“恐戰”情緒和權益保障。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民進黨操弄“反中民粹”的同時,台灣民衆也利用手中的選票給了民進黨一記響亮的耳光。作爲民進黨執政的“期中考核”和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哨之戰”,2022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反映出台灣民衆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與反抗,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的大敗充分反映出其民意支持率的下跌。如果民進黨當局在施政中繼續將注意力全部投於政治考量,而非思考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述社會問題終將引致台灣社會分崩離析。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