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灣地區經濟受新冠疫情反復、烏克蘭危機、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所享受的“疫情紅利”消退殆盡,經濟增長和産業發展單一的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總體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台灣當局受困於執政和選舉壓力,試圖繼續利用既有的半導體産業優勢,嵌入美國主導建構的所謂的“非紅供應鏈”,强化與美西方的經濟與産業合作,同時削弱海峽兩岸經濟關係。但台灣當局不僅未如願加入“印太經濟框架”(IPEF)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反而出現先進生産綫、人才、技術等島内優勢經濟力向發達地區外流的迹象。該現象不同於過去的台商“西進”或“南向”,與産業發展生命週期規律相違背,可能危及島内産業競争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爲台灣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真風險”。
一、2022年台灣地區經濟概况
2022年,台灣島内經濟表現高開低走,年底出口由高增長轉爲負增長,社會民生壓力也隨之增大。
(一)總體經濟
1. 經濟增速明顯下滑。2022年全球經濟普遍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22年10月11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2年10月)》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預測台灣地區2022年增長率爲3.3%。台灣當局統計部門11月底發佈的預測顯示,台灣地區全年經濟增長率3.06%,低於IMF預測值,但仍暫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新加坡3%、韓國2.6%、中國香港-0.8%)。按台灣當局統計部門估算,2022年台灣地區GDP總量爲7652億美元(約22.8萬億元新台幣),人均GDP約32914美元。第四季度,台灣地區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前三個季度增長率爲3.87%、2.95%、4.01%,但第四季度預計僅增長1.52%。10月27日,台灣地區經濟發展部門發佈“景氣燈號”,最重要的兩項指標景氣領先指標、同時指標持續下跌,景氣信號燈由原來代表正常的“緑燈”變成走弱的“黄藍燈”(此係近兩年來首次)。
2. 出口年底大幅跳水,内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提昇。2022年台灣經濟增長趨緩,下半年出口大幅回落,9月以後甚至出現連續負增長。第四季度商品出口比上年同期衰退8.6%,受出口和投資需求减弱等影響,商品進口也同比衰退4.1%。台灣當局統計主管部門預計第四季度外部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爲-0.45個百分點,而在全年預測值3.06%增長中,外需貢獻爲-0.08個百分點。内需對GDP的貢獻則提昇至3.14個百分點,其中投資貢獻1.86個百分點,民間消費貢獻1.47個百分點。全年來看,島内投資有所擴張,固定資本支出比上年增長7.1%,其中民間資本增長7.3%,但貢獻更多來自島内公營事業單位,其資本支出增長率達13.8%。
(二)産業發展
台灣地區産業以服務業爲主,2022年第三季度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分别爲1.33%、39.42%與59.25%,生産附加值分别增長0.8%、3.0%和4.2%。製造業占比雖不如服務業高,但從實際重要性來看,仍是台灣經濟的“晴雨表”。
1.農業生産持續衰退。台灣地區農業生産附加值前三季度分别增長0.3%、-2.4%和0.8%,總計衰退0.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爲-0.01個百分點。台灣地區農産品對外貿易存在明顯逆差,2022年1—11月,台灣地區農産品出口和進口分别爲48.3億美元和186.6億美元,同比分别增長了-6.8%和13.6%,逆差138.3億美元。主要出口市場爲美國(占17.8%)、日本(占16.5%)和中國大陸(占13.1%),主要進口來源地爲美國(占22.5%)、中國大陸(占6.6%)和巴西(占6.5%),逆差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新西蘭。近年來,兩岸農業貿易大起大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全面實施後,台灣農産品對大陸出口比重從2009年的11.3%提昇至20%左右,但受兩岸關係變化及新冠疫情等影響,年内又降至13%。從增長幅度看,2022年台灣地區農産品對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出口增長較快,前11個月增長率分别爲11.8%、11%、8.3%;對阿根廷、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地農産品進口增長較快,同期增長率分别爲53.6%、25%、25%。
製造業多數部門出現衰退。製造業是台灣地區的優勢産業,自2021年以來全球供需矛盾和物流不暢等問題加劇,島内製造領域包括機械産業、化工産業、金屬製品業、汽車製造業等反而出現罕見的全面增長現象,即所謂“疫情紅利”。2022年全球經濟走緩,台灣地區所享受的“疫情紅利”也明顯消退,再叠加上一年的高基數等因素,年内除最具優勢的半導體産業、電腦電子及光學制品業外,島内多數製造業生産出現不同程度收縮。1—11月,台灣工業生産指數平均增長1.8%,製造業生産指數增長1.87%,其中,金屬機械工業、電子信息工業、化學工業龢民生工業生産指數分别增長-5.6%、8.55%、-5.9和-4.49%。從具體産業看,面板製造業、化工原材料、基本金屬等出現大幅衰退,機械設備、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等增長微弱或小幅衰退,僅芯片産業仍呈現高增長(見表1)。
外銷訂單島内生産比重持續上昇。2022年1—10月,台灣地區製造業外銷訂單總額564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4%,來自前五大貿易伙伴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歐洲、東盟及日本的訂單,分别增長9.7%、-12.2%、6.7%、24.4%和1.4%。除了電子信息産品外,傳統制造業外銷多出現下滑。基本金屬製品、塑膠橡膠製品訂單金額分别下降了10.2%和14.8%。台廠商所接訂單,部分在島内生産,部分以三角貿易方式在境外生産,前10個月台灣地區海外生産比重爲49.8%,與2020年的54%相比較已出現明顯下降趨勢。
3.服務業平穩回暖。台灣地區服務業在GDP中占比近六成,近年來受新冠疫情衝擊較大,年内有所恢復。2022年前三個季度台灣地區服務業增長率分别爲2.29%、2.52%和4.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别爲1.44、1.49和2.41個百分點。台灣地區主要的服務部門包括批發零售業、不動産業、金融保險業、運輸倉儲業等,第三季度生産毛額占GDP比重分别爲15.2%、7.1%、6.4%和4.0%。因上年比較基數低,第三季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别大增12.52%、46.29%,休閒娱樂相關服務消費回昇,台鐵、高鐵、捷運客運量增幅也接近1倍。2022年1—10月,批發業營業額10.6萬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6.9%;零售業營業額3.5萬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7.9%;餐飲業營業額7025億元新台幣,同比大幅增長20.3%。島内電子商務仍維持快速增長態勢。根據亞馬遜(Amazon)2022年6月公佈的台灣電商市場調查報告,台灣電商市場的規模,預計自2021年起每年增幅爲9%,到2025年將達到6830億元新台幣。此外,需要注意台灣地區服務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如内需市場狹小、附加價值低、創新能力不足、國際競争力弱等,這使島内民間投資、外資投資服務業的意願弱而更願進入製造業領域,疫情背景下服務業雖有所復蘇但預計很難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三)對外貿易
1. 對外貿易先揚後抑。對外貿易是台灣地區經濟的重要動力。2021年新冠疫情反復在衝擊全球供需體系的同時却推昇了對台灣地區製造業産品的需求,使台灣地區對外貿易出現30%左右的高增長,這一態勢延續至2022年初。上半年台灣地區出口仍維持10%以上的高增長,全年出口商品總計4795億美元,進口4276億美元,貿易總額9071億美元。全年按美元計價,台灣地區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分别爲7.4%和11.9%;按新台幣計價,全年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分别爲13.8%和18.6%。2022年美國暴力昇息導致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匯率大幅下跌,日本、韓國等外貿迅速轉爲逆差,但台灣地區仍保持全年519億美元的較大順差,凸顯其在國際商品出口市場具較强競争力。盡管如此,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年内台灣地區對外貿易增速逐步下滑,9月後連續4個月出現負增長(見圖3),第四季度同比降幅達8.6%。
2. 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值表現不均。中國大陸、東盟、美國、歐洲和日本是台灣地區的前五大貿易伙伴,2022年台灣地區對美國和東盟地區的貿易維持着高增長,對中國大陸和歐洲進出口增長放緩(見圖4)。據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22年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1859億美元)和進口(854.8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1.6%和1.5%,對美國出口(750.6億美元)和進口(456.5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14.3%和16.3%,對東盟出口(806.2億美元)和進口(539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14.8%和14.1%,對歐洲出口(411.1億美元)和進口(508.7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6.8%和7.5%,對日本出口(336.2億美元)和進口(546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15.1%和-2.7%。2022年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略有下滑,分别爲38.8%和20%。
3. 對外貿易商品集中度較高。出口方面,2022年台灣地區前五大出口類别爲:電子零部件業(2001億美元,占41.7%)、通信及視聽産業(647億美元,占13.5%)、基本金屬及製品業(369億美元,占7.7%)、塑橡膠及製品業(261億美元,占5.4%)、機械業(286億美元,占6.0%)。進口方面,按貿易結構分爲農工原料進口、資本設備進口和消費品進口,2022年占總進口金額比重分别爲70.1%(2999億美元)、17.6%(753億美元)和11.2%(479億美元),增長率分别爲13.2%、9.2%和9.8%。
(四)資本流動
1. 對外投資小幅衰退。2022年1—11月,台灣當局核准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爲92.9億美元(不含中國大陸,下同),同比下降4.5%。其中,較大規模投資項目爲:一是海運物流領域,10月台灣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向其子公司陽明(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新增投資16.5億美元,其中5.5億美元爲子公司的現金股利轉投資;二是金屬製造領域,9月華新麗華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從事不銹鋼盤元、冷精棒材生産的意大利公司COGNE ACCIAI SPE‐CIALI S.P.A.約2.25億歐元,取得近70%的股權。此外,還有緯創集團子公司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赴美投資、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泰國電動汽車製造商HORIZON PLUS COMPANY LIMITED等。備受關注的台積電赴美投資增資案,並未被列入台灣當局投資審查内容。從投資地看,除中國大陸外,2022年前11個月台灣地區的前五大投資地分别爲新加坡(30.3億美元,占32.6%)、美國(10.7億美元,占11.5%)、英屬加勒比海地區(9.2億美元,占9.9)、韓國(4.7億美元,占5.0%)及越南(4.4億美元,占4.8%)。從産業看,台灣地區對外投資金額由高到低依序爲金融及保險業(20.0億美元,占21.5%)、運輸倉儲業(18億美元,占19.4%)、電子零部件製造業(11.9億美元,占12.9%)、批發零售業(10.7億美元,占11.6%)、礦業開採業(8.5億美元,占9.1%)等。
2. 吸引境外投資大幅增長。台灣地區吸引境外直接投資呈現高增長。2022年1—11月,台灣當局核准通過的外商投資金額爲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84.7%,前五大投資來源地分别是丹麥(32.1億美元,占25.9%)、英屬加勒比海地區(23.8億美元,占19.2%)、日本(15.6億美元,12.6%)、澳大利亞(11.4億美元,占9.2%)、荷蘭(9億美元,占7.3%)。從産業分佈看,居首是金融保險業(52.3億美元,占42.1%),其次爲批發零售業(18.5億美元,14.9%)、電力及燃氣供應業(15.2億美元,12.2%)、機械設備製造業(7.8億美元,6.3%)、電子零部件業(4.9億美元,占3.9%)等。2022年,島内風力發電産業受到國際資本的追捧,年内丹麥CI II CHANGFANG K/S公司投資105億元新台幣用於建設彰芳離岸風場;澳大利亞、荷蘭等地廠商也積極投資島内離岸風力發電廠。
(五)金融與財政
1. 實施温和緊縮貨幣政策。年内全球昇息不斷,特别是歐美地區快速緊縮貨幣,相較之下台灣地區動作較温和。台灣當局貨幣(政策)主管機構負責人楊金龍認爲島内經濟、物價與金融本就受外部緊縮效應影響較大,適宜采取相對保守的緊縮政策。台灣當局貨幣(政策)主管機構雖連續於3月、6月、9月、12月分别上調利率0.25、0.125、0.125和0.125個百分點,但與國際市場相比昇息力度仍屬平穩。目前,島内實施重貼現率1.75%、擔保放款融通利率2.125%及短期融通利率4%的利率政策。此外,年内二度調昇新台幣存款準備金率,提昇共計0.5個百分點。2022年1—11月,台灣地區M1B和M2分别增長4.7%和7.5%。受美國大幅加息影響,年内新台幣匯率大幅下跌11%。2021年新台幣兑美元匯率爲28.02元,2022年從1月的27.68元持續貶至30.7元。2022年底,台灣地區外匯儲備比上年同期增長1.1%,創歷史最高紀録5549億美元。
2. 台股指數大幅跳水。台股指數由2022年年初的18219點跌至12月底的14138點,全年跌幅達22.4%。2022年,台灣地區集中市場累計總成交金額爲59.6萬億元(新台幣,下同),日均成交值約爲2,421.7億元,同比分别下降了37.6%和38.1%;年底上市總市值達44.3萬億元,比上年(56.3萬億元)縮水了21.3%。據台灣证交所統計,島内累計開户人數約1200萬人,平均每位股民虧損超過100萬元。外資投資台股放緩,2022年前11個月外資流出高於匯入金額,累計净匯入由上年底的2296億美元降至2168億美元,外資持台股市值也由上年底的41.4%降至38.5%。
3. 財政狀况有所改善。據台灣當局財政部門統計,2022年前三個季度税收同比增長17.3%,征税約2.6萬億元,創同期新高。全年税收預計將超過3萬億元,比預算高出近4000億元。2022年1—11月,島内税收實征3.1萬億元,同比增長13.6%,超過預算13%。前五大税收來源分别爲所得税16338億元、營業税5337億元、證券交易税1614億元新台幣、土地税1446億元、貨物税1374億元。所得税是年内台税收大增的關鍵,前11個月大幅增長37.4%。股市震盪導致前11個月证交税大幅减少36.4%。根據8月台灣當局出台的2023年預算計劃,2023年台灣當局財政支出預計爲2.7萬億元,其中最大支出項“社會福利”預算7154億元(占26.3%),其次是教育科學文化支出(4962億元)和經濟發展支出(4831億元)。2017年以來台灣當局財政支出大幅向防務方面傾斜,2023年大幅增長402億元,主要爲購置軍事武器裝備及零附件、主戰裝備維護費等。台灣統計部門負責人聲稱,“防務預算和防疫經費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預算編列的討論過程也是盡量滿足防務需要”,“若經費不足以應對下一年度需求,將會動用相應預備金進行支援”。
(六)民生指標
1. 物價上漲。2022年,島内物價上漲危機持續延燒,台灣地區物價出現較大漲幅,全年平均CPI指數上漲2.95%,批發物價指數(WPI)同比上漲12.43%,其中蔬菜、旅遊住宿等價格漲幅最大。年底島内甚至出現“蛋荒”,鷄蛋價格由2021年10月的1台斤(1台斤爲600克)32.7元上漲至2022年8月的52元,創島内20年來最高紀録。房價高也使民衆苦不堪言,根據台灣地區主管部門發佈的“住宅價格指數”,2012年至2022年間台住房指數一路走高,2020年底台灣當局出台旨在對島内房市進行降温的“實價登録2.0”政策,但收效甚微。2022年受昇息、年底經濟增長放緩等影響,盡管台灣地區房屋交易量出現預計7%左右的負增長,但房價仍維持在高點。5月台灣地區“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發佈最新民調顯示,高達九成受訪民衆認爲,當前台灣房價過高;83%受訪者認爲高房價使年輕人不想結婚;54%民衆認爲台房市將走向泡沫化。
2. 薪資差距擴大。2022年1—11月,台灣就業人數平均爲1141.5萬人,平均失業率3.68%,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青年就業狀况仍不樂觀,20~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12.1%。2022年,台灣民衆(不含農業就業人口)每人每月總薪資預計爲58375元(新台幣,下同),同比增長3.5%;其中經常性薪資預計爲44339元,不確定性較大的非經常性薪資(包括加班費與非按月發放的工作、績效、全勤奬金、年節奬金等)、非薪資報酬(勞保、健保、退休金提撥等)等占相當比重。台灣當局持續調高民衆基本工資,2023年將勞工月薪由新台幣25250元調高4.56%到26400元,預計將影響島内175萬勞動者(含126.78萬島内勞工和48.43萬移民勞工)。表面上看,島内民衆平均薪資有所增長,但實際上島内不同行業、不同階層民衆的薪資差距進一步擴大。台灣統計部門近期公佈,2021年68.3%民衆低於平均薪資(年薪50.6萬元),高薪群體與一般薪資群體之間的薪資差距由2012年的11.1萬元昇至2021年的16.4萬元。而台灣地區“104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2022年台灣全部63個産業的平均月薪爲43570元,其中41個産業的平均月薪低於平均綫,只有半導體、軟件網絡、電信通信、化學制造、金融業等22個産業高於平均綫,最高薪産業“計算機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平均月薪56531元)比最低薪産業“社會福利服務業”(平均月薪35238元)高出60%。高薪産業從業人數少、低薪産業從業人數多,高薪産業職員與普通企業職員間的薪資差距愈拉愈大,可能逐漸發酵成爲島内民生社會面臨的重大難題。
二、2022年台灣經濟主要特徵
在全球政經大變局下,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也呈現與以往不同的重要特徵,其發展態勢可能對島内政經局勢及兩岸關係産生深遠影響。
(一)優勢經濟力外移危機已現端倪
近3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却意外使台灣地區製造業優勢得以發揮。台灣地區不僅經濟及出口充分享受了“疫情紅利”,成爲疫情中少數經濟穩定增長的地區之一,也因此大大提昇了國際知名度:美歐因“缺芯”曾向台積電等求助,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竄訪美歐日等地必談“半導體産業合作”。製造業是台灣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動能,而被視爲“護台神山”的半導體産業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台灣在芯片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封測等半導體産業鏈的主要環節都位於世界前列。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台灣地區擁有全球10納米以下高端芯片産能的92%。據台媒預測,2022年台灣半導體産業規模將達到4.8兆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1萬億元),營收占島内GDP比重將超過20%。而位居龍頭地位的台積電,2021年在全球代工市場的份額接近六成;營收占島内GDP超過7%;市值占台股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但台灣半導體等製造業優勢地位提昇的同時,危機已悄悄醖釀,“由暗轉明”的優良製造能力(含管理、技術、人才等)快速成爲全球争搶的重要戰略資源,美國更是軟硬兼施,脅迫台積電赴美投資。
2022年台積電赴美投資取得階段性進展,可能成爲開啓台灣優勢經濟力外移的標誌性事件。2019年美國《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美官員直接點名台積電應考慮在美設立生産綫,隨後美方通過客户施壓、技術掣肘、政策優惠等手段,迫使台積電“不計成本”赴美投資。2020年5月15日,台積電正式宣佈赴美投資方案,即2021年至2029年斥資約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與營運一座5納米先進制程技術晶圓廠,該廠計劃於2024年投産。從最初規劃的投資規模與技術水平上看,該投資原本是政治意義大於商業布局。2021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美媒采訪時曾稱,“在美建廠成本遠高於台積電預期”。但隨着全球政經形勢的變化,台積電的態度有所變化。2021—2022年間台積電順利推進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投資建設,2022年12月6日舉行了盛大“移機”典禮。同時,台積電宣佈擴大美國投資及建設更先進制程生産綫:2023年起在美打造目前最先進的3納米制程的第二座芯片廠,預計將於2026年量産;而當前舉辦“上機儀式”的5納米芯片廠也將昇級至4納米,於2024年投産;台積電赴美總投資金額從原來的120億美元增長到400億美元,兩期工程完工後合計將年産超過60萬片晶圓。
比資金、生産綫外移更嚴重的是優勢人才的流失。台積電高管曾稱,台半導體制造業具備五大優勢:製造技術成熟先進、高素質人才充裕且成本較低、基礎設施和半導體制造生態完備、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台灣當局對核心技術管理和保護有效。美日等半導體制造業由盛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才。台積電赴美投資時,最初計劃主要在美國招聘員工,然後把員工送到台灣地區培訓,但其很快意識到在美國招工的難度,改變計劃爲在台灣地區招聘人才。爲了美國芯片廠的運作,2022年11月初台積電包機將第一批300多名台積電員工及家眷送往美國,還計劃將擴大至總計超過千名。台前外事官員介文汲曾就此評論道,台灣“人財兩失”,對於這個花半個世紀建立出來的半導體産業鏈,“美國不但把你的財産搶走了,人也搶走了”。
島内其他先進製造業及其配套産業也可能跟隨台積電外移,並深度嵌入到美本土半導體産業鏈中。爲了順利實現赴美設廠,台積電已經運用其優質的上下游供應鏈資源。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移機典禮”上表示,台積電在短短20個月完成首批設備入廠,離不開漢唐、帆宣、中鼎等承包商以及長春、李長榮化工、關東鑫林等材料供應商的協助,“是台積電多年與供應鏈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打下的成果”,這些配套廠商都將是可能跟隨台積電外移的潜在群體。在“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舉辦的“2022赴美投資論壇:跟着台積電前進美國,搶佔全球化商機”上,台灣地區經濟部門下屬的“外貿協會”董事長黄志芳稱,在去全球化趨勢下,台積電投資還將擴大到日本、歐洲等地。2022年台積電的首個日本工廠已動工,預計將於2024年投産。在“大客户”蘋果公司的帶動下,台積電也在探討赴德國設廠的可能性。未來一段時間,台積電對上下游供應鏈廠商的影響還將繼續發酵。2022年12月,作爲全球第三大晶圓製造商的台灣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謝爾曼市舉行了12英寸半導體晶圓廠動土典禮,其將成爲美國近20多年來最大的先進硅晶圓製造工廠,填補美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總投資預計達50億美元。
台積電外移可能標誌着台灣地區對外投資格局正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優勢經濟力外移發達地區恐蔓延造成島内經濟“空心化”。以往台灣地區對美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投資,以設立研發機構爲主要方式,意在吸收新設計、新技術、新經驗,但以台積電爲代表的對外投資是台灣島内優勢經濟力量的對外輸出,體現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這種外移也不同於20世紀90年代赴大陸、赴東南亞投資轉移“夕陽産業”模式,台灣地區製造領域包括資金、技術、人才及管理經驗在内的優勢經濟力量持續流出,若長期發展形成台灣地區新的對外投資格局,恐成爲島内經濟真正的安全威脅。
(二)台商“回流”或趨於尾聲,可能對島内區域經濟結構産生深遠影響
2019年以來台灣當局推出所謂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正式實施以削弱兩岸經貿關係、配合中美貿易科技競争爲主要目標的第三波“回流”政策。推動台商“回流”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任台灣當局的經濟施政主張。由於90年代後台商快速外移,台灣當局擔憂島内“産業空洞化”,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成立“促進台商回台灣投資專案小組”,後又成立“台商回台投資服務辦公室”,派專人負責聯繫並協助有意“回流”的台商尋找廠房、介紹投資機會、提供投資優惠方案與昇級轉型的諮詢輔導,並指定縣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配合服務。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在推動兩岸經貿合作的同時也積極促進“回流”。2012年台灣當局通過“加强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提出“國發基金”貸款、協助解决人力及土地問題、機器設備進口關税减免50%、加速ECFA後續談判等六大策略。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力推動以弱化兩岸經貿爲主要意圖的台商“回流”政策。2018年底台灣當局出台“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與以往“回流”政策都明顯不同,該方案目標對象直指大陸台商。負責審查“回流”資格的“投資台灣事務所”,每月組織各相關部門召開1~2次“聯席會議”,確定可享受税收、土地等政策優惠的台商,必須滿足“赴大陸投資2年以上、受中美貿易戰衝擊、回台産綫具科技含量”等基本條件。2019年蔡英文當局推出配套的“資金匯回專法”——“海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税條例”,2019年7月台灣當局將原“回流”方案與其他島内投資政策(“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整並修改成“投資台灣三大方案”。2021年底台灣行政管理機構延長了“三大方案”的實施時間,將補助計劃推後到2024年。2024年是台灣“大選”年,“回流”也將成爲民進黨體現8年經濟施政的重要檢驗之一。據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新聞稿公佈,截至2022年底共吸引277家“回流”台商,總資金達11090億元新台幣,創造約84566個就業崗位。根據新聞稿分年統計(見表2),2019年的“回流”規模達7121億元新台幣;2020年“回流”明顯縮水,全年僅804億元新台幣;2021年“回流”金額爲2459億元新台幣;2022年又縮减到706億元新台幣。這一波的“回流”預計已接近尾聲,有意願有能力“回流”的台商已經基本付諸行動,部分台商還多次申請“回流”(通過後均有補助)。
台灣當局吸引“台商回流”政策主要針對大陸台商,其實施情况雖對兩岸經濟合作與産業鏈分工有一定影響,但因台商在大陸龐大的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有限,總體影響不致過大,反而是其在島内落地的區域分佈,對台灣經濟發展及區域産業格局等産生更深遠的影響。通過對2019—2022年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發佈的“回流”審核案件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台灣經濟及高科技産業發展的地理重心可能有所調整。島内傳統的高科技産業聚集區如新竹、新北等不是“回流”台商的主要選擇,申請增資或設廠的地區集中在台中、高雄、台南等中南部地區以及桃園市。截至目前,277家“回流”廠商(有多次回流現象的按次數計算)共260家公佈了投資落地地點,其中18%落脚台中市、13.4%落脚桃園市,其次是台南市11.4%和高雄市10.4%。此波高科技廠商的“回流”若落地成形,過去台灣當局“北重南輕”“北科技、南傳統”的區域經濟和産業結構可能發生變化,對島内南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及其社會影響也將有深遠影響。
三、2023年台灣地區經濟展望
2023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將深刻影響台灣地區經濟走勢。台灣經濟增長將明顯放緩,台灣當局統計部門預測2023年經濟增長率爲2.75%,台灣智庫“台灣綜合研究院”的預測值僅爲2.51%。
首先,外部政經環境的風險及挑戰增多。2023年全球通貨膨脹仍將持續,IMF專家預測,未來數月多個G20經濟體將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經濟活動將持續承壓。全球經濟將在疫情反復、俄烏衝突、高通脹等因素影響下持續放緩。此外,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也可能損害全球經濟增長。全球主要糧食供需缺口持續擴大,衝擊全球糧食安全。除糧食外,石油等大宗商品也將呈現供應不足、價格偏高等現象。總體上看,台灣地區經濟産業與全球聯動性高,預計2023年不利的外部政經環境對其影響相對明顯。
其次,兩岸關係仍將是影響島内經濟的最重要變量。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對抗程度加劇,台灣當局加快經濟領域“倚美抗中”,阻礙兩岸經濟關係發展。2022年疫情反復對兩岸貿易與投資衝擊增大,也成爲年内台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兩岸經濟和産業供應鏈韌性强,台灣近四成出口和投資集中於大陸,大陸芯片、機械、服務等市場對台商而言具有巨大發展潜力,這些都不是台灣當局以非市場手段可輕易破壞的。近年來,在新發展格局及“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海峽兩岸民間圍遶新業態、新技術的經濟合作方興未艾,人工智能、電動車等新興産業合作也如火如荼展開。長期來看,島内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經貿活動的支撑,台當局强行推動“經濟去中”勢必面臨重重阻力。
再次,島内經濟增長動力不足。2022年,台灣經濟所潜藏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顯現。一方面,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跌至2%以下,主因出口連續衰退。目前來看,島内投資和消費都一定程度受出口影響,若出口不振,内需很難獨立支撑島内經濟增長。但2023年初全球高通脹及各國(各地區)緊縮貨幣政策,將使台灣出口面臨更嚴峻的競争壓力,盡管新台幣兑美元匯率也大幅貶值,但預計很難快速扭轉出口疲軟態勢。另一方面,對以半導體産業爲代表的個别産業依賴過重。2022年除半導體産業外,台灣其他關鍵製造業幾乎都是低增長或負增長。但全球搶奪半導體資源趨於白熱化,2022年全球芯片已迅速由短缺轉爲過剩,再加上生産綫被迫外移帶來的投資經營成本上昇、競争加劇等危機也在突顯。台灣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半導體等少數産業所造成的風險正在上昇。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