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是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重要力量,加快構建台胞來閩就業創業的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擴大吸引台胞參與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深入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貫徹踐行“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福建對台工作亟需提昇的現實課題。
一、支持台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實踐與成效
近年來,福建發揮對台獨特優勢,創新落實惠台利民政策,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吸引了越來越多台胞來閩投資興業、就業學習,扎根八閩大地,在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進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截至2021年底,福建現有台資企業1.1萬多家,累計引進台資項目超過2.1萬個,實際利用台資310多億美元;台灣青年是來閩台胞的主體,來閩實習就業創業台灣青年累計近4萬人,福建已成爲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首選地和主要聚集地。
(一)惠台政策漸成體系
先行推進國家“31+26+11+22”惠台措施在福建落地,結合福建特色優勢,創新出台惠台利民措施,吸引台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動能持續增强。一是省級層面出台扶持政策。自2015年以來,先後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進一步支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發展的八條措施》等一系列專門服務台青來閩發展的支持政策,加上福建陸續出台的福建“66條實施意見”“融合發展42條措施”“助力台企28條措施”和“農林8條措施”等,均安排了專門的支持台胞就業創業舉措。二是有關單位推出配套政策。主要有《關於鼓勵台灣建築師來閩參與鄉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關於深化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補充通知》,以及《關於促進閩台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福建省金融領域落實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若干措施》等配套措施,爲支持台胞台企來閩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三是地方層面積極配合落實。各設區市相應配套出台實施細則,細化政策舉措,暢通“實習—就業—創業”渠道,在實習崗位、資金扶持、人才交流、經營場地、項目申報、基地建設等方面,爲台灣同胞來閩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四是率先落實落細同等待遇。2021年1月,首批公佈225條同等待遇清單,包括經濟領域(133項)、社會領域(66項)、文教領域(17項)、便利化領域(9項)等,覆蓋面廣、含金量高,體現了“先行先試,需求優先”的服務理念。
(二)領域分佈趨向多元
一是職業分佈更加多元。除了承繼家業、繼續留在福建“接棒”創業的台商二代,在台資企業辛苦打拼的台干和白手起家的創業台青之外,越來越多的台灣教師、醫師、律師、空乘、科技特派員和社區營造師等各類台籍專纔來閩就業創業。福建高校引進台灣全職教師工作在全國起步較早,目前全省高校在職台灣教師近700名,位列大陸各省份第一。試點開放台灣中小學、幼兒園全職教師來閩任教。有414名台灣醫師在閩認定執業醫師資格,628名台灣醫師在閩執業(其中短期執業醫生212名,取得大陸醫師資格並在閩執業醫師416名)。 二是重點行業聚才效應亮眼。福建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農業、創意設計、教育培訓等重點行業領域,匯聚了一大批台籍青年英才,並逐漸成長爲技術骨幹。2000多名台灣青年人才在IC製造、IC封裝及半導體、互聯網企業就業,2800多台灣人才服務農業、工貿産業,台灣青年農民和技術人才成爲打通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三是台胞創業企業蓬勃發展。來閩發展的台胞創辦了一大批小微企業,涵蓋兩岸貿易、批發零售、創意設計、傳媒策劃、教育培訓、IT研發、生物科技、餐飲美食、軟件、動漫、電商等多個行業領域,發展勢頭良好。四是杰出台胞代表不斷涌現。福建全省累計600多人次台胞獲評台灣高層次人才,數十人次入選福建省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100多人次台胞獲多評全國、省市級“五一勞動奬章”“青年五四奬章”“三八紅旗手”等各種榮譽。10多位優秀台胞被推薦列席全省兩會。一些台灣青年加入省美術家協會、省青企協、青商會和青創會等各類社團。
(三)平台帶動作用凸顯
一是龍頭企業引才效果顯著,如厦門航空先後4次赴台招聘乘務員,吸引2萬多台胞踴躍報名,已録用台胞300多人;省電子信息集團引進各類台灣人才500多人,厦門三安集團引進的250餘名台灣專才,泉州渠樑電子有限公司形成包括103名台灣專才在内的技術管理團隊,台企宸鴻科技累計吸引240多名台胞就業。二是青創基地虹吸人才效應,福建先後培育形成國家、省、市級各類台青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83家,其中國家級12家(全國最多)、省級35家。目前,各類基地入駐台資企業約2800家,吸引台青就業創業7000多人。其中國家級12家(全國最多)、省級35家,入駐台資企業2795家,吸引台灣青年就業創業7000多人。三是搭建台青網絡招聘平台。2019年5月,“築夢第一家園·台灣青年就業廣場”網絡求職招聘平台上綫,僅一年就有2000多家用人單位在綫發佈近1.4萬個提供台灣青年實習實訓就業創業機會的人才需求,網絡點擊瀏覽量超過68萬次。 四是策劃實施交流合作項目。“101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於2015年9月啓動,已幫扶和支持90多個台灣青年創業項目落地發展,評選出60名台灣青年“創業之星”,累計發放創業奬金300萬元。此外,“華夏文明·薪火相傳”台灣青年學生赴大陸文化旅遊企業見習活動、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等以台灣青少年(在閩台生)爲主體的研學交流活動,激發台灣青年對兩岸同文同種的歸屬感及在閩就業創業的自信力。
(四)基層融合實踐豐富
一是閩台鄉建鄉創融合深化。從2018年至2021年,累計144個閩台鄉建鄉創項目獲專項資金支持。 全省共引進95支台灣建築師(含文化創意)團隊,台灣鄉建鄉創人才300多名,服務範圍已覆蓋全省近40%縣(市、區), 爲30多個縣100多個村莊提供規劃設計、環境整治、村民培訓、産業文創等“陪護式”服務,培育出厦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平潭北港村、泰寧杉城鎮際溪村、永泰嵩口鎮、閩清“梅城印記”等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有效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二是開展閩台社區融合試點。平潭在全國率先開展引進台灣社區營造師參與基層融合治理,累計引進台灣社區營造師64名、建設兩岸融合試點村(居)達90多個。厦門市海滄區以社會聘用形式,累計聘用56名台灣青年擔任社區營造師。這些台胞扎根基層、各盡其能,爲閩台基層治理交流與融合作出突出貢獻。三是深化閩台文旅産業融合。福建依託平潭兩岸文化産業園、集美影視産業園、晋江“三創”園等特色鮮明、産業集聚度高的文創園區,吸引台灣相關文創企業和個人工作室投資入駐。台灣建築師團隊深入挖掘在地特色文化資源,參與文化旅遊特色村鎮、民宿設計建設運營和古建古宅活化利用等特色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四是越來越多台胞扎根八閩。台灣同胞在閩就業創業過程中,與福建民衆一起工作生活,融入當地社會,感受祖地文化,體味同根同源,追尋鄉愁記憶,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台胞李珮珍團隊入駐厦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促其從拆遷村到生態村的華麗轉變,吸引全國23個省市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綫42個國家到訪,李珮珍被授予“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稱號。台灣“上趣開新”張欣頤團隊在泰寧縣際溪村深耕7年,與村民共同打造“耕讀李家”,將該村建成年遊客量突破12萬人次的“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在第十二届海峽論壇中,張欣頤動情地説,“我們的目標是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遊人成爲家人”“我們是來自台灣的福建新村民”,引起兩岸青年共鳴。
(五)服務配套持續改進
一是建立招才引才工作機制。鼓勵國企、民企、社會組織提供面向台灣青年的工作崗位,重點推動一批龍頭企業招聘台灣青年;舉辦“海峽兩岸青年文創産品集市”、“高校台籍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台青實習實訓用人單位培訓班、台灣青年創業項目投融資對接活動等,組織推動台協會三次入島舉辦大型征才博覽會,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爲主、平台賦能、龍頭引領、多元服務”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財政奬勵補貼機制。持續完善各類財政奬補政策,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高校引進台灣教師、資助台籍學生來閩學習實習和就業創業、選任台籍科技特派員、台資農業企業貸款貼息補助,以及國家級台創園、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示範基地)、閩台農業合作推廣示範縣建設等。三是建立職業資格認证機制。率先實行直接採認台灣地區醫師、導遊等11項專業技術職業資格,開展台胞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等工作。目前,已有82名台胞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437名台胞通過直接採認,4224名台胞取得各等級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四是建立職稱認定評審機制。率先允許52項台灣地區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技術士)考試及資格證書直接比照認定相關初中級職稱或申報高級職稱,並探索建立綫上申報、綫下發证的服務模式。在工程、經濟、衛生、農業等4大領域開展職稱評審試點,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醫院、企業自主聘任台灣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已有173名台灣人才通過比照認定、評審等方式取得國家專業技術職稱,福建引進的台灣全職教師聘任副高職稱及以上占比超過50%。五是建立配套生活保障機制。福建積極落實台胞購房、繳存住房公積金、申請住房貸款等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政策,着力解决台灣青年在閩工作、生活、購房、子女入學等問題。
二、台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近年來,福建勇於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在支持台胞來閩發展、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台灣當局打壓阻撓、新冠疫情衝擊等多重因素叠加影響下,擴大吸引台胞參與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仍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
(一)政策宣傳落實不够到位
調研顯示,在閩台胞對惠台政策尤其是同等待遇落實不够到位,政策受益面有待拓展,針對性、可操作性及申報審批流程等有待改進,台灣居民居住证功能有待深化等問題的反映仍較强烈。有的台胞坦言:惠台政策“獲得感”總體不强,一些欠發達地區仍然不認台灣居民居住证,會産生被“當作外國人”的疏離感。在政策宣傳上,由於缺乏統一、權威的政策宣傳和信息發佈平台,主要依靠部門解讀和台胞“口口相傳”來進行政策宣導,加上兩岸勞動力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入島宣傳、招聘遇阻,造成台胞對惠台政策的知曉度並不高,引進台胞渠道受限。
(二)服務配套體系亟待完善
由於政策供需仍有缺口,尤其是保障體系存在短板,台胞來閩發展還有不少“後顧之憂”。社會保障方面,台灣健康保險、社會保障與大陸企業“五險一金”體系對接尚需進一步探索突破。金融支持方面,台胞在創業初期資金短缺,融資較爲困難,銀行審批給台胞的信用卡額度也低於大陸居民。住房保障方面,各地的人才公寓、創客公寓、公租房等申請不易,初來乍到的台胞尤其是台青面臨高房租導致生活成本高昂的狀况,可能影響其工作積極性。醫療方面,部分台胞未加入大陸醫保,如遇突發疾病或意外需緊急醫療,可能發生看病貴、報銷難的狀况,甚至造成生命財産損失。基地建設方面,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存在同質化、管理服務待提昇等問題,面臨發展瓶頸。
(三)部分台胞在閩融入不暢
台胞在閩以從事第三産業爲主,在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領域的比重相對較低,不同程度面臨“融入難”問題。不少台胞來閩發展之後,往往傾向於抱團在一起學習、工作和生活,過多地停留在台灣同鄉封閉的小圈子裏,日常活動的範圍有限,與大陸同事、朋友接觸和互動的機會不多,存在交友難、融入當地難等問題,在大陸的社會融入程度不高。部分台胞對政策理解有偏差。有的對政策適用條件瞭解不够,因無法享受到優惠而産生心理落差;有的對政策優惠期待過高,甚至希望長期在税收减免、創業扶持、生活優待和交通補貼等方面享有優惠待遇。部分台胞抱有“早晚都要返台工作”的“過客心理”,缺乏長遠職業規劃和進取心,在閩創業就業的狀態與成績自然也因此大打折扣。
(四)台胞來閩阻力有所增大
不少台胞尤其是台青受到島内“台獨”分裂勢力長期推行“去中國化”教育的荼毒,對大陸的偏見、刻板印象和防範心理在短期内難以消除。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和新冠疫情衝擊等叠加影響下,台灣當局大搞“倚美謀獨”“以疫謀獨”,通過修改“國安五法”,制訂“反滲透法”、增訂“經濟間諜罪”,要求島内下架大陸職缺廣告等方式,不斷加大對兩岸交流合作尤其是台胞來大陸發展的管控限制力度,客觀上形成了“寒蟬效應”。台胞登陸意願有所下降,來閩發展顧慮增大,發揮在閩台胞“以台引台”的中介作用,引進更多台灣專才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仍將面臨嚴峻考驗。
三、加快構建台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支持體系
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着眼全局,爲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國家和平統一基礎作出的重大戰略决策,也是福建發揮優勢全面貫徹中央對台方針政策的核心要務。新形勢下,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進一步發揮福建對台優勢,强化責任擔當,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健全和完善台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支持和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凝心聚力服務祖國統一。
(一)暢通渠道,拓寬台胞來閩路徑
不斷拓寬台胞引進渠道,深化“以台引台”路徑,放寬職業準入門檻,着力解决台灣人才“找不到”“進不來”問題。一是多方拓展台胞引進渠道。擴大引進台灣優秀孵化器、衆創空間機構,推動台灣人力服務中介來閩設點,支持福建台企台胞發揮其島内資源優勢,對台青定向推介招聘信息,提昇“以台引台”效率。大力提昇“台灣青年就業廣場”功能,積極與台灣1111人力銀行等島内人才機構和青年社團建立聯繫機制,推進信息共享互通。策劃舉辦更多吸引台胞來閩的交流體驗項目,推出更多傳統文化活動、青年交流活動,擴大吸引台胞來閩實習實訓和就業創業。二是推進台胞招聘常態化。發揮體制優勢,加强統籌整合,每年定期推出一定規模的優質崗位專門招聘台青專才。依託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6.18”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大會等品牌活動,適時發佈實習就業崗位。加强閩台民間商會對接,推出兩岸醫療、法律、裝飾等更多行業交流活動,以行業商會爲依託,促成一批有實力、有意願的民營企業參與打造台青實習實訓基地和常態化招聘台灣人才。三是打破台胞職業準入障礙。進一步擴大台灣專業人才職業資格、企業資質採認範圍,完善或簡化台胞職稱採認工作,爲台胞來閩就業創業提供更多“通行证”。依托福建執業的台灣律師、醫師等專業技術人才及其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台資醫院等機構,打造台灣專業人才實習實踐基地,爲在福建就讀的台灣學生和有意願來福建發展的台灣青年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
(二)提質增量,優化台胞來閩結構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擴大吸引台胞參與福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建設,着力解决台胞“用得好”“發展好”問題。一是擴大吸引台胞進入先進製造業領域。圍遶福建“六四五”産業新體系,着眼“强鏈補鏈”導向,依託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等功能園區,吸引上下游台資企業加快來閩布局,以招商引資帶動引進台灣專才,鼓勵電子信息、石化、精密機械等閩台優勢領域的台資企業積極引進台灣專才。二是擴大吸引台胞進入新經濟領域。重點扶持疫情背景下加速發展的跨境電商、網絡娱樂、在綫醫療、在綫教育、在綫文創、遠程辦公等兩岸青年可共同參與的綫上創業項目,推出優惠政策扶持台胞創業企業在上述場景的應用開發。吸引有資質的台胞創業企業參與福建數字轉型、智能昇級、融合創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擴大吸引台胞進入現代農業領域。依託台灣農民創業園、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等平台,擴大引進青年台農,壯大并發揮好台籍科技特派員隊伍的作用,推進閩台農業深度融合。發揮台籍建築規劃師、社區營造師作用,帶動旅遊、文創、設計等台胞入駐,吸引更多台胞參與鄉村振興,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四是擴大吸引台胞進入服務領域。出台扶持政策,鼓勵台胞進入金融中介等知識含量高、對兩岸交流極具推動意義的服務領域就業創業。發揮福建對台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主綫,深化閩台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吸引台胞參與福建文化旅遊創意産品研發、生産、推廣、行銷,帶動更多台胞來閩就業創業。
(三)夯實平台,優化台胞發展空間
積極推進完善各類台青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平台建設,强化兩岸青創基地(示範點)、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對台胞的吸納作用,進一步提昇台胞創業就業載體功能,着力優化台胞在閩就業創業環境。一是豐富提昇基地内涵。不斷完善“基地+運營項目+資金”的主要服務模式,從靈活政策、品牌提昇、服務能力、配套服務及共同文化生活體驗、集體記憶等方面,統籌推進各類青創基地發展。强化不同青創基地的品牌特色和産業分工,根據各地資源特色,引導各類青創園區細分專業、細分市場,增强專業人才、團隊和項目的集聚性,打造特色青創項目,加强對台灣特色和專業人才的精準吸引。在省内高校設立台灣青年創業創新平台(基地)、加强産學研合作,在鄉建鄉創、文化創意、工業設計、教育培訓、農業科技等台灣青年擅長的領域孵化一批台青創業項目。二是提昇基地服務水平。强化基地(園區)諮詢輔導機構建設,積極爲台胞來閩提供諮詢對接、就業創業輔導服務。鼓勵社會就業創業輔導中介、島内青年創業機構入駐基地,爲台胞提供專業服務。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開設相關培訓課程、提供中介服務的民間機構給予扶持,爲台胞來閩提供政策諮詢、項目培育、導師推薦、資源對接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三是加强基地管理評估。探索引入評估機制,由第三方機構對各類基地進行分類評估指導。建立創業項目立項審查和項目運行管理機制,整合專家技術資源,對創業項目進行跟踪指導;加大對相關扶持奬勵資金的績效評價力度,對績效評估結果較好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四)完善機制,提高台胞政策效度
堅持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落細各項惠台政策,注重傾聽台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一是提昇惠台政策宣導精準度。加快推進“第一家園”數字化建設,重點提昇政策信息的可得性與到達率。巧用大陸社交媒體的海外版、境外社交媒體,開發台胞看得到、看得懂的政策宣傳産品,嘗試以内容新穎、特色鮮明的微視頻、“懶人包”“集成包”、漫畫或梗圖等多種形式呈現,不斷提昇惠台政策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完善惠台政策落實機制。建立由省台港澳辦牽頭、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涉台工作聯動機制,强化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島”,不斷完善多部門高效協同機制,推進惠台政策走深走實。推廣平潭設立“台胞台企服務中心”進行“一站式”集中服務的做法,開展“一站式”財政奬補提速、政策兑現集成服務改革,盡可能縮短台胞獲得奬補資金、享受惠台政策的時間。三是研究出台更多更實舉措。瞄準台青在閩求學、就業、創業、生活的“敏感點”“痛點”,及時回應台胞訴求。對符合福建新興産業規劃的台胞創業企業,提供適度的融資協助、税費减免、提前支取或加速發派既定補貼等資金和政策扶持。加大力度吸引台灣專纔來閩就業創業力度,對在閩台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税實際税負超過15%的部分,争取予以優惠政策支持。
(五)創新治理,促進台胞扎根融入
不斷强化服務保障,先行推動落實同等待遇,像爲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着力解决台胞“能留下”“能融入”問題。一是完善生活配套服務。逐步擴大台灣居民居住证的使用範圍,加快提昇居住证“含金量”,在加快終端配套接入的同時,對持有居住证的台胞,逐步落實其與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勵台創園、青創基地、創客公寓、人才公寓等給初次來閩的台灣人才提供“長租公寓”,適當降低來閩台胞申請公租房條件。探索由涉台部門牽頭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組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掛鈎幫扶初來乍到的台胞,主動聯繫、幫助台胞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難,以更加細緻的工作,更能打動人心的情感,吸引台胞“留得住、扎下根”。二是完善社保醫保服務。加快推動落實在閩台胞參加社會保險並與福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推動閩台指定醫院(台資醫院)開展跨境醫療服務創新,探索台胞在閩异地就醫費用結算模式,提昇台胞在閩就醫費用回台報銷代辦服務,進一步簡化在閩台胞醫保報銷手續,着力解决在閩台胞“看病難”問題。三是完善涉台法律服務。探索推出台胞來閩法律指南,以創新涉台法治思維促進台胞在閩融入。建立健全涉台服務機制,積極推廣涉台法治試點成果,吸收台胞參與相關工作,加强保障台胞合法權益,實現法治領域對台胞“同等待遇”。針對當前台灣島内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阻撓限制,加强島内“反滲透法”等相關研究,盡快出台有效應對法律實務,爲來閩台胞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和法律援助,捍衛其合法權益,逐步打消台胞對來閩發展的顧慮。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