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8.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價值、利用困境與解决之道

  文化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並以所有文化産品和精神現象爲對象的精神要素,是人類開展文化生産和文化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資源。作爲人類精神和物質生活的産品,文化資源具有潜在性、整體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資源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既以一種可感知的物質化、符號化形式存在,又以一種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福建涉台文化資源是特定時代的産物,它們被打上了鮮明的區域印記,包含着彼時閩台社會的諸多内容,它們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當時的閩台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據《安平縣雜記》,清末台灣人中漳、泉籍占十之七八。登記在册的福建涉台文物點計有千餘處,故而福建涉台文化資源具備文化資源的一般屬性,同時也體現出福建與台灣之間深刻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一、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特徵與價值

  鑒於文化傳播的特性,福建涉台文化資源具備深刻的“源生性”特質。福建與台灣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親、商緣相通、法緣相通,也正因爲涉台文化資源所具有的時代特點與歷史性,它能幫助閩台人民去更具體、更形象地認識歷史,幫助兩岸同胞去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福建涉台文化資源以不同形式在告訴人們:台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台灣與福建血脈相連,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將涉台文化資源作爲研究對象逐漸成爲一個趨勢,其潜在的學術價值和文化統合能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來。以福建爲中心的涉台文化資源研究,不僅能够促進兩岸學者的學術交流,同時也可以在兩岸文化同出一源認知的基礎上潜移默化地滋育文化和身份認同。通過相關的文化議程設置引發兩岸學者龢民衆共同關注和研究,能够形成兩岸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鳴,對提昇台灣同胞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强中華文化對台灣民衆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台文化資源還具有明顯的正史和補史的作用,對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發掘有助於訂正史傳。如何統籌發揮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歷史作用,在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與優化,是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的時代命題。

  二、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研究與保護

  福建涉台文化資源豐富,却也因其地域空間分佈廣泛、時間跨度大,導致相關部門和學者在實地調查、學術研究、保護開發上阻力重重。整體而言,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調查統計集中在文物、古迹兩方面,所覆蓋的地域範圍仍屬有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出版和發表的論著大致如下:

  (一)圖文調查統計類成果

  從現有的專著成果方面來看,目前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統計主要以圖録、鑒賞、調查爲主要呈現形式,内容上做了初步的分類(有些分爲文緣文物、法緣文物、地緣文物、血緣文物、商緣文物;有的分爲史迹、宗教與民間信仰、人物家族,等等)。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徵:一是主要集中在文物古迹方面,其他則鮮少涉及;二是統計的空間範圍有限,以福州、漳州、厦門等地爲代表;三是成果體例上“各自爲政”,難以“連點成面”;四是相關成果已經是十數年前的舊作,未能及時補録更新。

  (二)學術研究論文

  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研究主要以碩博士論文的形式呈現,例如《福建龍海涉台文物研究》《兩岸關係視閾下的福建涉台文物研究》《龍岩市區涉台文物在校本課程中的應用初探》《泉州市鯉城區涉台文物研究》《武夷山市涉台文物初探》。學術研究論文成果與統計成果相似,截至目前所覆蓋的地域範圍有限,泛泛而談者居多,集中於關注涉台文物的界定、價值,並開始考慮到涉台文物保護上的不足與對策。值得注意的是,學界的研究成果似乎尚未被文保單位吸收,文保單位缺乏涉台資源的專門人才,以致造成對涉台文化資源的普查、登記和定性工作負面影響。

  整體而言,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經過初期的普查,建立了基本的保護體制。不過,對於進一步的挖掘活化尚且停留在調查統計和研究的初級階段,雖然建立了對涉台文化資源的基本認知,並將其與兩岸之間的歷史和文化連結起來,但缺乏從發掘研究到規劃利用的銜接。在統計目録中的許多文化遺迹已被經列爲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是當下最爲普遍地展示地域歷史文化的形式,福建與台灣相關的文化資源也有爲數不少的博物館建築。比如專門性的鄭成功紀念館,在厦門和泉州均有,厦門市博物館中特設閩台文俗特展室等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對台專題的博物館,也是涉台文化資源最爲集中保護和展覽的文化工程,同時也是福建省對涉台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標誌性成果。閩台緣博物館相對於其他涉台博物館藏品豐富,但也主要集中在圖片資料,實物展品相對較少,與他省涉台文化單位合作、以及文物的收集方面還亟待加强。

  福建省對涉台文化資源的保護大致開始於2000年左右,逐步確立了涉台文物的定義和相關管理規定。厦門、泉州等地區政府和學者首先開展了對涉台文物的初步調查和研究。2005-2006年福建進行了歷時兩年的文物普查,2008年12月“涉台文物保護工程”正式啓動。隨着2009年《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出台,涉台文物的定義初步成型,2010年《福建省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規定》中再度對涉台文物進行了明確,增加了專門篇章對涉台文物的保護作出規定。

  不過,對於涉台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除了部分文化展館推出的周邊文創外,未見更深層次或更具文化意義的活化開發。

  綜上所見,福建涉台文化資源雖然有經過初步的統計,也只是一個較爲宏觀性,或僅僅在部分地域展開;至於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碩博士論文,相關成果尚未被有關部門整合吸收。

  三、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發掘困境

  福建涉台文化資源豐富,各個地區之間也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保護和挖掘,但基本上處於“各自爲戰”、“單打獨鬥”的境况,既不能把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也導致本來具有相當的價值的、零散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性開發和活化傳播。

  鄭成功是兩岸歷史文化和政治認同的重要文化符號, 2022年恰逢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在由筆者所在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與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主題文化展”的策劃準備過程中,筆者發現有關鄭成功的文物資源廣泛分散在台海兩岸,以及泉州、厦門的不同地方和館藏單位,大大增加了資料搜集和使用上的難度,暴露了當前福建涉台文化資源利用上的不足。另外,從這次展覽中也可以發現,福建涉台文化資源雖然廣布在台海兩岸,但在發掘利用中却受制於台灣的政治環境,很難與島内各界進行溝通合作,純粹依賴大陸單方面的努力。如何推動台灣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文化活動的策劃、觀賞中是當務之急。

  目前,福建涉台文化資源還面臨着另外一個困境,就是對某些文化資源的價值認知不足、保護和發掘力度不够。如清末對護衛台灣海疆做出巨大貢獻的沈葆楨故居在近一兩年内才得到修繕,與沈葆楨相關的研究和推廣更是寥寥無幾,相比於劉銘傳故居文化打造力度顯得尤爲不足。再比如,見证兩岸官方龢民間航運歷史的蚶江海防官署碑雖然在1996年被福建省列爲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碑體曾有人爲損毁痕迹,加之所處周邊環境的復雜,仍未形成對文物的有效性保護。

  除了有形的文化遺産,無形的民間信仰和宗族組織也應列入涉台文化資源類目。跟隨移民到達台灣的不僅包括大陸的物質文化,也包括無形的民間信仰和宗族組織,它們是連結兩岸的血緣和精神紐帶。例如族譜,記載着大陸移民台灣、在台灣的歷史,見证了兩岸之間難以割舍的血脈關聯。福建與台灣有關係的族譜至少有幾千種,上杭縣還有客家族譜博物館。族譜資料對於研究某一家族或某一人群的延續與變遷是極爲重要的史料。台灣普遍存在的民間信仰(比如媽祖信仰、城隍信仰)也是從大陸遷移過去,它不僅僅作爲民衆自發的一種情感寄託,進而影響了信衆的思維方式、社會關係和政治行爲,對於這些涉台文化資源尚未有系統性的研究與整理。當下,除了關注歷史文化資源,對涉及台海兩岸的史前文化資源也有進一步的認知和發掘。平潭的三處遺址、漳平奇和洞遺址等均對史前兩岸人群的遷徙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擴散等研究有重要意義,借此可批駁島内所謂南島語族“南來説”。漳平奇和洞曾被評爲“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目前,對史前考古遺址的行政管理和深入發掘仍有諸多不足。

  换言之,對一個涉台文化資源的發掘、開發龢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硬件上的修復、重建和維護僅僅是一個開始,對於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意涵的發掘,以及向大衆的推廣和宣傳才是目的所在。除了針對個别文化資源展開相應的學術研究,亦應統籌考量文化資源之間的關聯性,打造矩陣式文化資源。

  四、福建涉台文化資源活化發掘的若干思考

  調查和統計是開展福建涉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性工程,這需要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並需要學術研究成果的支持。在此基礎上,以時間爲經分主題、地域進行分類匯總,力求發掘一處、整理一處、研究一處、保護一處。

  (一)設計統一的涉台文化資源標識

  統一的文化資源標識不僅具有可觀賞、可識别性性,同時也極具實用性價值。涉台文化資源是福建省的地域特色,福建也始終發揮着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如何將在閩涉台資源凸顯出來,利用其文化資源促進兩岸之間的歷史和政治認同是發掘福建涉台文化資源的重要使命。

  在既往的涉台文化資源利用過程中,大多數是以所在區域的資源爲主,搜集整理後進行展陳,跨地域之間的資源交互不多。這樣一來既不利於整合資源發揮集聚效應,也不利於觀賞者的找尋,最終使得文化資源的社會價值隱而不彰。設計一個簡約明了的涉台文化資源標識,不僅可以突出資源的特色,也最直接地將資源串聯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繪製兼具觀賞和導遊價值的涉台文化資源地圖。

  (二)創建涉台文化資源數據庫

  解决涉台文化資源分散的一個方法是建立統合性的數據庫。一來可以爲調查統計工作提供便利,避免重復性的工作;二來便利緊隨其後的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數據庫平台的特點是不限地域,除了福建之外,其他與台灣相關的文化資源均可納入其中。相較於以往的紀念展覽或紀念册,不僅能够大大擴充其容量,主題也可更加多元化、集中化。在建立數據庫的初始階段,可以先歸納整理已有的、相對成熟的統計成果,如鄭成功收復台灣紀念展、各博物館已收藏的素材等等。

  (三)在原地籌劃遺址公園、文化館等設施

  目前對涉台文化資源的保護尚停留在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對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豐富其文化底藴,修建或復建遺址公園或文化館等設施,即可實現對有形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也能提高文物所在環境中人的保護意識。比如,可以在泉州對渡碑處復建海防官署(或者是閩台對渡遺址公園、閩台對渡文化館等設施),將兩岸之間海上往來的歷史重演,同時把其他幾處福建與台灣對渡的情形加以講述和呈現,在歷史中感知兩岸之間的命運聯繫,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

  (四)推動兩岸文化資源發掘的合作

  台灣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發展成果主要來自福建,福建是其本源。福建涉台文化資源提供了瞭解台灣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的路徑,整合兩岸之間的文化資源,不僅可以瞭解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也能够互爲補充,增進對彼此的認知和認同。例如,可以向台灣同胞發佈相關主題的徵集通知,調動其瞭解祖源文化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進而針對同一主題的展覽活動在兩岸之間同時開展聯合策劃、組織,流動展出。尤其要注重推動兩岸青年群體的參與度,可以建立兩岸青年以閩台文化爲主題的田野活動、遊學活動、文創活動等等,增進台灣青年群對“根”文化的認同感。又如,族譜作爲宗族社會最爲重要的文字記録,在兩岸血緣聯繫的接續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策劃一個修譜活動,在讓台胞踏上尋祖之旅的同時不自覺地認知到其與大陸之間的血脈關聯。

  (五)打造綫上涉台文化展示平台

  受制於時空所限,兩岸之間以及不同地域之間若想參觀、遊覽相關的涉台文化資源多有不便,建立一個綫上觀看平台顯得尤爲必須和必要。比如上述與鄭成功有關的史迹分散各地,單獨前往一個博物館陳設點無法觀看全貌,因此可以借鑒當下博物館的綫上平台建設範式,將有關的文化資源分主題進行策劃、展演,既可最大限度的挖掘文化資源背後的價值,也可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向兩岸社會潜移默化地宣傳祖國必然統一的價值理念。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