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0年台灣地區選舉對政局及兩岸關係的影響

  2000年台灣地區選舉於3月18日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吕秀蓮當選爲新的領導人,民進黨取代了國民黨成爲台灣的執政黨,遂使國民黨喪失了在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權,淪爲在野黨,這一結果直接關係到李登輝之後的台灣政權更迭和各派政治勢力的世代交替,必將對未來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的走向産生重大的影響。

  一、陳水扁勝選的主要原因

  這次選舉是在李登輝抛出徹底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的“兩國論”導致兩岸關係空前緊張,以及國民黨發生嚴重分裂的背景下進行的,選舉過程中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競争空前激烈,選情錯綜復雜,瞬息萬變。最後,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吕秀蓮得票497.7737萬張,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張昭雄得票466.4932萬張,得票率爲36.84%;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蕭萬長得票292.5513萬張,得票率僅爲23.1%。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在此次選舉中,最終能以微弱的多數取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李登輝執政以來長期推行分裂路綫,縱容、培植“台獨”勢力,使民進黨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爲民進黨上台執政建構了政治基礎,加之在選舉的最後階段,李登輝又玩弄權術引發“棄連保扁”效應,直接把陳水扁送上了“總統”的寶座。

  李登輝上台後,在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全面推行以“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爲核心的分裂政策的同時,對以民進黨爲總代表的“台獨”勢力極力扶植、縱容,導致其勢力膨脹,快速發展壯大。經過十四年的經營,到此次選舉前,民進黨已控制了台灣本島21個縣市中的12個縣市,以及北、高兩個直轄市中高雄市的地方政權,在“立法院”、“國民大會”中,民進黨都控制了近三分之一的席位。這爲陳水扁競選提供了充沛的地方行政資源和許多有利條件。特别是去年7月,李登輝公開抛出“兩國論”,徹底背棄了一個中國原則,爲“台獨”勢力壯大了聲勢。今年3月,在選舉的最後衝刺階段,李登輝爲了使其分裂路綫得以延續,阻止宋楚瑜當選,又玩弄權謀,由一些與他關係密切又具社會影響的人物出面“挺扁”,引發“棄連保扁”效應,連戰明顯被擠出局,致使陳水扁以2.5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當選。

  (二)國民黨由於内部嚴重分裂而喪失優勢,連、宋分争致使陳水扁漁翁得利。

  李登輝上台以來,在黨内大行獨裁之道,排斥异已,先後導致了國民黨幾次重大分裂。先是1992年利用内閣人事重組排擠郝伯村爲首的非主流派,導致1996年選舉中國民黨分裂,郝伯村、林洋港脱黨參選。1993年國民黨十四大,新國民黨連綫不堪黨内排擠,毅然出走重組新黨。這幾次分裂不僅削弱了國民黨的實力,分散了政治資源,更引起黨内人心浮動,各派勢力紛争不斷。此次選舉正值國民黨權力世代交替,作爲執政黨,國民黨憑藉其所掌握的政經資源以及龐大的黨務系統相較於民進黨具有絶對的優勢,如能團結一致,連宋配合,大可凝聚“黨意民意”,民進黨勝選的可能性極小。然而,李登輝不顧黨内强烈呼聲,一意孤行,打壓政績突出、在黨内外聲望甚高的宋楚瑜,導致“連宋配”破局,宋被迫自行參選並帶走大批黨内對李登輝不滿的黨員,國民黨再次發生嚴重的分裂。競選期間國民黨内的擁李勢力又不擇手段以“興票案”打擊抹黑宋楚瑜,更是自暴“家醜”,其結果是連、宋兩敗俱傷,而原本勝選希望甚微的陳水扁反而得以出綫。

  (三)台灣民衆對國民黨腐敗統治極端不滿,陳水扁主打“求新求變”牌並極力消除“台獨”負面影響取得了一定效果。

  國民黨長期統治台灣積弊甚深,尤其是李登輝主政以來貪瀆、腐敗和黑金現象日趨嚴重。在競選期間,連宋之間圍遶“興票案”大爆國民黨黑金内幕,使民衆對國民黨統治更加深感失望和强烈不滿,陳水扁抓住選民“求新求變”的心理,借勢猛打“反黑金”,鼓吹只有“政黨輪替”才能徹底解决“黑金政治”。同時,爲了迎合民衆“求穩懼戰”的心理極力倡導“新中間路綫”,在兩岸關係方面大打“安定牌”,竭力淡化“台獨”色彩,反復强調要務實處理兩岸關係,當選後將辭去黨職,不參加民進黨活動,將建立全民“超黨派政府”,並提出“兩國論”不“入憲”,不改“國號”,不推動“公民投票”等等承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選民對陳水扁的“台獨”疑慮,從而增加了票源。

  二、對台灣政局的影響

  這次選舉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長達51年的統治,將對台灣政局發展産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大選之後,台灣的政治生態、政黨政治版圖處於急劇的變動和重組之中,台灣政局將進入一個激烈動盪的時代。

  (一)這次選舉結果意味李登輝時代的結束,台灣政局從此進入多事之秋。

  民進黨上台,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長達51年的統治,台灣政局發生了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重大變化。李登輝雖然實現了要將政權和平轉移給民進黨的夢,但與此同時也結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就在他一手把國民黨變爲在野黨,甚至弱化爲第二在野黨的同時,也引爆了國民黨内大規模的要他下台的群衆怒潮,迫使他不得不在還未交出政權大棒之前,無奈先交出黨主席職位,李登輝的下台宣佈了李登輝時代的結束。而面對這1949年以來首次政權更替,台灣政壇和社會都没有足够的準備,舊有的政治格局在一夕之間被打破,而新的格局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方勢力的分化組合,各種矛盾的相互交織,將使台灣政局進入多事之秋。

  (二)各種政治勢力加速分化組合,台灣政黨政治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變化。

  這次選舉過程和結果對台灣政黨政治格局産生了巨大衝擊。民進黨取代國民黨成爲台灣的執政黨,結束了台灣政壇上半個世紀以來一黨獨大、國民黨以黨領政、黨政不分的時代,各派勢力政治版圖面臨重新劃分,台灣政壇也由此進入政黨重組、以及各派勢力版圖重新劃分的關鍵時期。剛上台執政的民進黨、政權易手的國民黨以及剛剛組建的親民黨三大主要政治勢力,將在未來政黨重組和政治勢力重新洗牌的過程中確立各自在未來台灣政壇上所扮演的角色,一個嶄新的台灣政黨政治生態正在逐步形成中。

  作爲新的執政黨的民進黨無疑將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勢必借其手中所掌握的政治資源大量吸納新的加盟者,同時一些過去支持國民黨的地方勢力也將轉而支持民進黨,民進黨的實力將會有較快的發展與壯大。但與此同時,在權力分配中民進黨内産生的各種反彈,以及長期以來黨内派系之争,也不可避免會影響民進黨的發展。在選戰中遭到慘敗的國民黨,在喪失了執政權後,許多對國民黨失望至極的黨員將會出走,一些過去靠行政權勢籠絡的政、軍、警、司等系統的國民黨員或保持中立或轉向民進黨,國民黨將面臨黨員人數下降、各種專業黨部功能萎縮、黨借“民代”出走、整體實力呈下降的局面。雖然李登輝已被迫交出了黨主席的職位,由連戰來主導國民黨的改造,但能否挽救沉疴,唤回潰散的人心,令人甚憂。宋楚瑜借競選時所凝聚政治資源以及466萬張選票的資本組成親民黨,成爲台灣政壇一股新的政治勢力。未來如能順利完成對新黨和其它在野勢力的吸納與整合,特别是對已没有執政資源的國民黨陣營中人發揮磁石效應,將會在未來台灣政壇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成爲與民、國兩黨分庭抗禮的一方。

  目前,台灣各主要政治勢力正發生激烈的變動,而明年底的“立委”選舉和縣市長選舉結果,將確立今後一段時期内,台灣各政黨實力及其發展前景的基本態勢,成爲影響未來台灣政局走向的關鍵性選舉。

  (三)以39.3%得票率當選的陳水扁能否完全控制台灣政局仍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並直接影響台灣政局的穩定。

  首先,陳水扁在“立法院”内將會受到在野勢力的制約。在“國民大會”被虚級化後,“立法院”就成爲台灣政治權力一大中心及朝野各派政治勢力較量的唯一舞台。目前,民進黨在“立法院”的71席,又有3人入閣,實際上只剩下68席,而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在野黨的“立委”占三分之二以上的絶大多數,爲了對付民進黨,以上各黨在“立法院”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議題合作”勢所必然。因此,陳水扁施政要過“立法院”這一關可以説是困難重重。今後“行政院”包括預算案在内的任何議案,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各在野黨的杯葛,難以順利通過。

  其次是民進黨内部的各派系之間的矛盾與鬥争也將成爲影響政局穩定的一大潜在威脅。此次選舉,是一個“團結”的民進黨打敗了一個分裂的國民黨。然而,成爲執政黨後,民進黨内部的問題就會顯現出來。目前,民進黨爲了應付政權交接時期的困難局面,内部尚能求同存异,一旦渡過執政初期的難關,内部原本就存在的各派系之間衝突和矛盾會逐漸激烈化,由於權利分配不公而引起的明争暗鬥亦將接踵而至,另外,圍遶是否修改“台獨”黨綱將有可能在民進黨内部引發理念之争甚至嚴重分裂,作爲執政黨的民進黨内部這些潜在的問題一旦爆發,將直接影響到台灣政局的穩定。

  其三是陳水扁所謂“全民内閣”中由於存在多黨派人員,尤其是一些國民黨籍成員與民進黨有根本的理念差异,可能由此引發各種矛盾與衝突。民進黨與陳水扁的“台獨”立場是衆所周知的,而在目前陳所延攬的“内閣”成員中,有相當部分的國民黨籍成員,從“行政院長”唐飛到“國防部長”伍世文都是不贊成“台獨”的,這種理念上的根本對立,在未來政策實施和行政運作過程中隨時都會引發矛盾衝突。選後民進黨主席林義雄關於“内閣”成員應執行統一政策的講話,已引起國民黨籍成員的反彈,而“内閣”人事的這種復雜性和不穩定性,也會影響台灣政局穩定。

  (四)未來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個在野黨之間的互動關係將對台灣政局産生重大影響。

  選舉結束後,台灣各在野黨派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敗選的國民黨想要東山再起奪回政權,剛剛組建的親民黨要爲其在政壇取得重要地位而全力以赴,新黨則要力争“不缺席”。而他們所共同面對的是想要再争取連任的民進黨,在這種情况下,三個在野黨之間的互動就成爲可能,並將産生重要的影響。隨着時間的推移,三黨將會逐漸淡化選戰之中的恩怨情結,爲了共同的對手和相同的利益而走向和解與合作。在“立法院”中,三黨有可能進行選擇性的議題合作,共同牽制民進黨的施政,另外,在未來各種選舉中,這三股力量也有可能進行策略性的合作。當然,在野各黨派之間有合作也會有競争,因此,未來三黨是否走向全面合作尚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幾個在野黨之間的合縱連横將對民進黨形成一股巨大的牽制力量,並對台灣政局的穩定與走向産生重要的影響。

  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陳水扁上台,民進黨執政使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了極不確定的狀態。

  首先,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和陳水扁的“台獨”理念與祖國大陸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根本衝突出的。雖然陳水扁爲了選票在選前曾多次表示,不會宣佈“台獨”,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任内不會推動“統獨公投”,并且在他上台後,出於内外壓力和考慮,不敢因而也不太可能會公開地搞“台獨”。但是,如果民進黨不修改“台獨”黨綱,陳水扁不能正面地回應一個中國原則,祖國大陸就不可能與其打交道,兩岸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互動關係。

  其二,近期内兩岸關係出現正常狀態的前景仍不容樂觀。雖然陳水扁當選以來講了很多要改善兩岸關係的話,表示要推進“全方位、建設性、積極的、善意的對話、協商與談判”,“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但並没有具體的政策和建議出台,更爲重要的是他對於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點一個中國原則,始終采取逥避與抗拒的做法。從其5.20講話的内容來看,陳仍然一面大唱“兩岸共創和解”的高調,一面對一個中國原則采取表面逥避、實際拒絶的態度,甚至將一個中國説成是一個“問題”顯然他並没有真正的誠意來緩和兩岸關係。而祖國大陸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是絶對不會讓步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動摇。在此種情况下,近期内兩岸關係出現轉機仍難以樂觀。

  其三,從長期來看,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出現反復或重大曲折的可能性更不能排除。當前民進黨和陳水扁爲化解各方面的壓力以穩定政局,鞏固政權,頻頻施放各種要緩和兩岸關係的氣球。但其搞“台獨”的基本理念不會改變,在權力和地位得到一定的鞏固後,無論是内政,還是在對外關係方面的施政,都有可能要凸顯其“台獨”色彩,甚至或明或暗地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這勢必會不同程度甚至嚴重地影響到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

  當然,如果台灣新領導人和民進黨在今後的施政過程中,能够充分認清並尊重海峽兩岸的主流民意,放棄“台獨”立場,真正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切實做一些有利於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事情,兩岸關係纔可能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機,這是所有中國人所衷心期盼的前景。

  (發表於《台灣研究》2000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