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16年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結果及影響分析

  2016年1月16日,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二合一選舉”揭曉,蔡英文帶領民進黨以絶對優勢當選新一届台灣地區領導人,並取得“立法院”過半的席次。國民黨遭遇慘敗,“立法院”席次大幅下降。選舉結果不僅導致台灣發生第三次政黨輪替,更重要的是政治格局由此發生了結構性的翻轉,政黨實力對比由過去的藍大緑小變爲緑大藍小,本土緑色勢力大幅擴張,首次佔據了政壇優勢並掌控台灣政局發展的主導權,其影響台灣民意、干擾兩岸關係的能力大大增强。未來四到八年,兩岸關係將面臨多種嚴峻的風險與挑戰。

  一、 選舉結果及原因

  此次選舉結果如選前各方所預測,民進黨大勝,蔡英文以689萬票、56.1%得票率當選“總統”;國民黨潰敗,朱立倫以381萬票、31%得票率落選;親民黨的宋楚瑜以157萬票、12.8%得票率殿後。“立委”選舉部分,“立法院”113席次,民進黨贏得68席,國民黨35席,“時代力量”异軍突起一舉拿下5席,親民黨3席,無盟1席,無黨籍1席。這一結果,是台灣政治、社會及民意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結果,有其必然性。

  (一) 國民黨的失敗表面上是因執政困局所致,但深層次原因是其内部多種痼疾持續累積的結果

  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國民黨經歷短暫的上昇期,但不到一年就因施政不佳及經濟困境而開始走下坡路,而民進黨則在蔡英文帶領下從低谷一步步氣勢回昇。2012年馬英九雖然獲得連任,但與蔡英文的選票差距已從2008年贏民進黨謝長廷時的220萬票,縮小到70萬票,國民黨的選票在快速流失。到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遭遇全面潰敗,丢掉了三分之二的地方執政版圖,“六都”(六個直轄市)僅守新北市一都。之後的一年多,國民黨進一步走向衰敗,多種痼疾并發,最終慘敗,不僅失去執政權,還丢掉了“立法院”多數黨的地位。

  綜合來看,國民黨自身問題是内因,也是主因。一是在理念上,近二十多年來,隨着台灣政治與社會轉型的進程,國民黨不斷走向本土化,逐漸放棄了傳統的政黨核心價值與立場,作爲一個缺少黨魂,缺乏理想,失去共同目標與奮斗方向的黨,僅靠權力與利益已難以維係一個百年老黨的生命力與向心力。二是在政策路綫上,僵化思維與决策模式,未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把握台灣社會新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台灣經濟形勢的惡化與貧富差距的拉大,其政策與社會現實龢民意嚴重脱節,失去民心。三是在黨内整合上,長期形成的山頭派系與利益集團,矛盾錯綜復雜,高層之間内鬥不止,2014年“九合一”敗選後,黨内更加分崩離析,基層人心涣散,新任黨主席朱立倫的能力與擔當魄力令黨内失望,選前百日又上演朱上洪下的“换柱”鬧劇,强行换下洪秀柱,更加劇了黨内裂痕。此次選舉投票率跌破70%,國民黨選票流失了300萬票,顯示藍營支持者用不投票表達不滿。四是在實力上,黨内長期缺乏凝聚力,當然缺乏戰斗力,更缺乏人才儲備與領軍人物,嚴重影響到權力接班與世代交替,總體實力持續下滑。選舉中不僅主帥朱立倫無力與蔡英文抗衡,在基層更缺乏强有力的戰將,在區域“立委”選舉,國民黨懼戰畏戰者衆多,一些南部選區無將可用。五是藍營分裂,此次選舉泛藍陣營實際處於分裂狀態,宋楚瑜投入選戰使國民黨選情雪上加霜,最終獲得157萬票,其中大多爲國民黨票源。“立委”選舉中藍營國親新三黨争相提名,國民黨在多個選區遭遇民進黨與親民黨或新黨的兩面夾擊,坐困愁城無力回天。

  (二) 民進黨利用國民黨執政失誤與社會矛盾,催生出反國民黨、“换黨换人做”的社會氣氛

  蔡英文帶領民進黨經過8年的調整與恢復,充分吸取陳水扁執政失敗的教訓,總結了2012年敗選的經驗,從各個方面對民進黨進行了改革與調整,有備而來,一舉奪回政權。一是整合黨内派系,推動世代交替,形成了以蔡英文爲核心、全黨上下團結一心重新奪回政權的凝聚力與求勝的氣勢。二是利用台灣社會矛盾激化和公民運動崛起,將馬當局執政失誤作爲打擊目標,炒作公平正義、分配不公等,拉攏公民團體,鼓吹“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换人换黨做”等文宣,營造變天的社會氛圍。三是借“太陽花學運”操作“反陸恐中”,污稱“兩岸和平紅利未惠及民衆”,使兩岸因素對選舉的影響力下降,弱化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優勢。四是蔡英文推出“維持現狀”,“溝通、不挑釁、無意外”的兩岸主張,具模糊性與欺騙性,化解了中間選民及國際社會對民進黨“台獨”的疑慮與擔心,成功地掩避了其在兩岸政策的“罩門” 。

  (三)台灣政治與社會轉型導致的本土化趨勢,台灣主體意識上昇營造了有利於民進黨社會氣氛

  經過近二十年的本土化,“台灣利益優先,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决定”的所謂“主體意識”上昇,加之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期間施行去中國化教育,台灣社會民意呈現“統降獨昇”趨勢。民進黨長期將自己標榜成代表台灣本土利益的政黨,將國民黨打成外來政權,近年來更將馬英九的兩岸和平發展政策攻擊爲“聯共賣台”,製造出“反中反藍”輿論。此次大選年青世代總體傾向支持民進黨,2016年“大選”新增選民約120萬,多數支持民進黨。

  二、 選後島内政局走向

  (一)台灣政黨格局發生結構性變化,翻轉成爲“緑大藍小”,民進黨發展進入上昇期

  2008年國民黨贏民進黨220萬票,2012年國民黨贏民進黨70萬票,此次蔡英文以贏國民黨300萬票的巨大優勢贏得“大選”並掌控“立法院”多數席次,整體得票數及得票率都大大超越國民黨,台灣政黨格局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由過去的“藍大緑小”變爲“緑大藍小”。國民黨長期占多數席次的“立法院”政黨版圖首次被改變,民進黨實現了全面執政的目標。選後民進黨掌握龐大執政資源,士氣高漲,黨内世代交替加速推進,人才梯隊的培養有序進行,基層實力將繼續增强,島内政治生態呈現“西瓜偎大邊”,有利於民進黨擴張社會基礎。

  (二)民進黨實現全面執政,但也面臨諸多因素制約

  選後民進黨將集“中央行政權”、“立法權”及多數地方執政權於一身,與2000年首次上台時“立法院”多數席次被國民黨掌握、陳水扁是少數執政受制於在野黨的被動局面完全不同,蔡英文真正實現了全面執政,具備主導台灣政局走向的實力。然而,民進黨的執政也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是蔡英文上台後必須面對的難題:一是台灣經濟因全球化競争加劇導致的增長停滯、貧富分化差距擴大、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等結構性困境,不會因爲民進黨上台而改變,蔡英文獲得的票越高,民衆的期望也越大,經濟能否成長,民衆生活能否改善,考驗蔡的執政能力;二是民進黨爲動員選票訴諸“公平正義”、重分配不重增長的“左傾”經濟政策不利於經濟復蘇;三是民進黨上台後不放棄“台獨”立場的情况下,兩岸關係難以穩定,兩岸交流的和平紅利也難以持續,勢必導致其執政困境加劇;四是朝野惡鬥、藍緑對抗的局面難以根本改變,民進黨仍將面臨在野黨的攻擊。

  (三)國民黨内部權力和路綫鬥争激化,整體實力下降,進入衰敗與混亂期

  敗選後的國民黨整體實力大幅下降,全面丢失“中央”執政權、“立法院”和地方執政的主導權,勢必經歷一段衰敗期,政黨版圖加速萎縮,短期内難以對民進黨形成有效牽制。與此同時,黨内矛盾鬥争加劇勢所難免,本土派與親陸派之間、黨内各利益集團之間,圍遶敗選究責、權力重組、發展路綫、兩岸政策等問題的鬥争將更加激烈。選舉前夕,由於敗局已定,黨内各方圍遶未來黨主席人選的争奪已暗中展開。

  (四)第三勢力影響力上昇,將在未來政壇佔據一席之地

  此次選舉共有十八個政黨角逐“立法院”席次,台灣政治勢力由此完成一次大洗牌,代表新興第三勢力的時代力量首次參選就突破政黨門檻,一舉奪得5席“立委”,親民黨取得3席,顯示第三勢力正在蠶食國、民兩黨的地盤。第三勢力未來發展空間和影響力增大,將成爲國、民兩大黨争相拉攏的對象,在塑造島内輿論走向、影響政局及兩岸關係上扮演“關鍵少數”的作用。時代力量、台聯黨等本土深緑勢力會持續向蔡英文施壓要求其推進“台獨”,干擾兩岸關係。第三勢力的代表人物柯文哲在爲藍緑兩營“立委”候選人輔選中局部主導了選戰議題,持續累積政治能量,展現了强大的影響力。

  (五)台灣社會“經左政右”傾向更加嚴重

  選後,台灣社會發展民粹化程度可能進一步加深,經濟層面:强調分配正義的左傾趨勢更加明顯,重公平分配不重增長、反全球化、反商仇富、追求公平正義的民意傾向加劇,社會矛盾將更加突顯。政治層面:保守傾“獨”的趨勢更加嚴重,“反中拒統”氛圍更濃厚,“去中國化”程度加深,民衆國家認同混亂、民粹横行的局面難以改觀,台灣主體意識愈加濃厚。

  三、 兩岸關係面臨嚴峻的風險挑戰

  雖然選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總體方向不會發生根本逆轉,但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及風險將上昇,在缺乏政治互信的前提下兩岸交流降温勢所必然。

  (一)民進黨不放棄“台獨”立場威脅兩岸和平穩定

  蔡英文上台後,爲了穩定政權,很可能會采取柔性求和的做法,營造兩岸和平穩定、持續交流的氣氛,避免製造兩岸衝突。但民進黨是在不放棄“台獨”立場、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情况下以絶對優勢勝選的,因此民進黨不會也很難放棄追求“台獨”的目標,只是在手法和策略上有所調整,以“軟對抗”代替“硬摩擦”,以蔡英文式的“柔性台獨”代替陳水扁式的“激進台獨”。

  其可能做法:一是繼續主打“維持現狀”的模糊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以“中華民國是台灣”强化“事實台獨”。二是借内政議題啓動“修憲”,憑藉在“立法院”的優勢席次降低“公投”門檻及“修憲”門檻,爲未來謀求“法理台獨”鋪路。三是拉攏第三勢力中的“獨派”及本土力量,以公民運動方式對台灣社會大衆進行“台獨”動員和洗腦,厚植“台獨”的社會基礎。四是在文化教育領域强力推行“文化台獨”,加大向年輕一代灌輸“台獨”意識,落實“台獨”理念的世代傳承。

  (二) 國民黨加速“本土化”,其兩岸路綫政策將更趨保守

  近二十年,由於台灣主體意識的惡性膨脹,國民黨本土化進程隨之加深,黨内本土派與親大陸派兩股勢力的較量日趨激化。選前百日國民黨强行换柱,實際上是本土派對親大陸派發難並最終取勝的結果。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終極統一”的主張被朱立倫公開指責爲“與國民黨長期以來的主張有落差,偏離台灣主流民意”,顯示黨内“親陸、傾統”勢力再次被排擠。可以預見,下台後的國民黨將會加速向“台灣國民黨”轉型,以迎合日益高漲的台灣主體意識,其兩岸政策路綫會更趨保守,

  (三) 台灣民意加速朝“拒統傾獨”方向發展,國家民族認同進一步异化

  受内外多重因素影響,島内針對兩岸關係的民意既呈現多元性,也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是求安望治,陳水扁時期的台海危機與馬英九時期的和平紅利形成巨大反差,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島内共識,求穩怕亂成爲民衆的普遍心理,這也是此次選舉中民進黨逥避統獨議題,淡化“急獨”色彩的原因所在。二是注重實利,普遍關心自身利益,將兩岸關係功利化,采取政經分割的態度,只想獲取和平發展的經濟紅利,不願承受和平發展導致的政治統合。三是台灣主體意識上昇,去中國化教育導致台灣民衆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歷史、文化、思想價值觀日趨澹薄,兩岸共同的連接紐帶弱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民衆對“中國人”的認同快速下降,對“台灣人”的認同快速上昇。四是恐中拒統,兩岸實力差距及台灣經濟停滯造成的社會集體焦慮感與挫折感,大陸和兩岸關係成爲這種情緒的發泄對象,民衆對統一的恐懼與排斥加重,追求以“和平分裂”爲導向的“維持現狀”成爲一種最安全的選擇。

  (四) 民進黨將積極配合美日“以台制華”的戰略

  蔡英文上台後,爲了取得美國爲首西方國家的認同與支持,將全面積極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奉行“親美、媚日、反中、求獨”政策,增强與我對抗的實力。對外關係上會以提美台實質關係爲核心,强化與日本、菲律賓的同盟關係,積極尋求加入亞太地區多邊合作架構如TPP ,在東海南海問題上配合美日的戰略,我南海維權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台海局勢也由進入新一輪風險高發期。

  (2016年1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