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兩岸關係發展的契機與隱憂

  香港回歸祖國,雪洗了中國百年的耻辱,使得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將更加突出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從1987年底台灣當局開放島内民衆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經歷了十年不平凡的過程,其間有順利發展、良性互動的時期,也有曲折徘徊、甚至低迷僵持的時候。總的來看,十年來兩岸間的經貿、文化、人員交流不斷頻密並向縱深發展,已形成不可阻擋之勢,但政治僵局仍無法突破。如何認清形勢把握契機,化解歧异,突破僵局,推進兩岸關係和祖國統一的進程,是兩岸中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擬就此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當前國際大環境,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勢,對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都是積極有利的

  (一)冷戰後以和平發展爲主流的國際形勢和多極化格局的加速發展,爲兩岸關係的發展和中國走向和平統一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90年代以來,隨着冷戰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爲世界主流,國際政治格局朝着多極化方向發展,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一些安全合作與對話機制避免了軍事衝突與對抗;世界經濟區域化、國際化進程加速。這一切都爲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祖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日昇,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突顯。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所奉行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與國際潮流一致並越來越爲世界各國所接受。近幾年來,中國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國家領導人頻繁出訪,把握了中美,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大方向,鞏固了與俄羅斯的建設性伙伴關係,加强了與歐洲國家的合作與交流,擴大了在發展中國家間的政治影響,也使得國際上普遍認同並接受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日益成爲國際社會普遍奉行的原則,形成了促進中國統一進程、反對和防範“台獨”分裂有利的國際局面。

  (二)保持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符合亞太地區當前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

  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以其高速度的經濟發展及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迅速成爲國際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由於亞太國家政體多種多樣,各國安全利益各有不同,加上歷史遺留的領士争端、民族矛盾等問題,使得該地區内的地緣政治格局及戰略態勢异常復雜,維持地區和平穩定成爲區内各國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話題。近幾年來區内各種雙邊、多邊安全合作與對話機制的紛紛形成,其目的就在於防止危及地區和平的衝突發生。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有了重大的發展,增加了相互信任與合作,這對於抑制台灣當局“務實外交”和“台獨”勢力,保持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局勢顯然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亞太經濟區域化合作迅速發展,各國和地區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及産業分工合作不斷加深,與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發展的方向和步調都趨一致。總之,目前各國無論是美、日、加、澳,還是東盟各國,都不願意看到地區衝突發生。

  (三)各國對華政策的主流及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也逐漸形成有利於兩岸關係穩定的外部環境

  從美國來看,克林頓政府經過幾年的摸索逐漸得出結論,認爲在諸多國際事務中美國仍然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合作,例如防止核擴散問題、解决地區熱點問題、軍備控制、减少貧困人口問題、生態環境保護、亞太安全對話等,因此有必要維持中美關係的基本穩定,避免同中國發生激烈的對抗。另外,李登輝訪美後中國政府的立場及有力反制,使美方深刻意識到台灣問題事關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會有絲毫的讓步與妥協。在此基礎上,美國制定了對華“全面接觸”的政策,並從去年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中美關係的舉措,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逐步改善並正爲高峰會談營造良好的氣氛。與此同時,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則較前幾年明顯趨於謹慎,多次重申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立場和一個中國政策,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支持台獨,不再邀請李登輝訪美。當然,接觸與介入並舉、合作與制約同行仍然是美對華政策的基本方向,台灣仍被美國當作是牽制中國的一張牌,盡管美國還不時對“台灣的安全”作出這樣那樣的承諾,但在一般情况下,美國不會爲了在台灣的局部利益而犧牲中美關係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利益,更不願意有打破海峽地區和平現狀的衝突發生,包括由於台灣當局的“外交冒險”和某些人物的“台獨”言行而導致的緊張局勢。近兩年來美國政府在台灣加入聯合國及李登輝出席巴拿馬運河會議問題上的不積極態度,十分清楚地説明瞭這一點。與此同時,美國方面還多次對台灣方面施加壓力,要求其采取措施,重新恢復兩岸間的對話與商談。

  日本方面,由於歷史、地理和經濟方面的多種因素,日本在台灣有着特殊的利益,但與之相比,中日關係的發展對日本來説具有更爲重要的多重意義。首先,日本急於在冷戰後世界格局重組過程中佔據重要位置,從經濟大國進一步成爲政治大國,在許多重大國際事務中,需要中國的支持。其次,多年來,日本的對台政策是從中日關係的大局及亞太戰略格局的大背景下思考的。在中美關係進一步改善的形勢下,日本當然不希望中日關係友好的主流因台灣問題而受到破壞,打破中美日間平衡的三角關係。大選之後橋本龍太郎表示“願全力以赴,誠心誠意地解决存在的問題,改善并發展中日關係”,並積極推動對華日元貸款的落實。不久前橋本在美國聲稱,今、明兩年將要舉行的中美、中日會談“正是同中國搆築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大好時機”。另一方面,在台灣問題上日本與美國有一定距離但又不能相去甚遠,總是小心翼翼地在各種復雜的關係中尋找對台政策的空間,尤其是李登輝訪美對中美關係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給日本敲了警鐘,盡管日本右翼勢力極力推動提昇日台關係,並促請李登輝訪日,但日本政府還是采取了比較明智和謹慎的態度,明確表示目前“不可能同意李訪日”。

  東南亞國家,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的友好關係發展迅速,先後與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改善并發展友好關係,並於去年正式成爲東盟的“對話伙伴”。作爲亞洲的大國,中國以她獨特的政治影響力,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及巨大的市場,使東盟各國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國際地位與作用。因此,盡管台灣積極地在東南亞地區開展多種方式的“實質外交”攻勢,但東南亞國家在兩岸問題上的態度仍是十分明確的,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問題,應由兩岸中國人自己和平解决,毋需外國干涉,並樂見中國出現“穩定而統一”的局面。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東盟各國紛紛表態呼吁雙方降低姿態,保持局勢穩定,因爲“台灣海峽的任何争端都將危及本地區内的穩定”。

  (四)香港順利回歸與繼續繁榮穩定將對兩岸關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首先,香港順利回歸後,中國政府和香港同胞將全力以赴保持香港的持續繁榮與穩定,準確落實“基本法”的各項規定,香港會成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向世界也向海峽兩岸人民顯示,中國政府有信心有誠意有能力在一個國家中成功地實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會贏得更多台灣同胞和國際上的信任,無疑會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其次,回歸後的香港,將繼續並更好地在兩岸間發揮橋樑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其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將繼續發揮其在亞太地區經貿、金融、航運、信息中心的作用和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有助於加强中國與亞太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經貿互利關係;其四,在國際上,“九七”以後,許多國家在看到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上昇的同時,考慮到其各自的在華及在港利益,對華外交政策將會更加務實和理智,更注重發展同中國的關係,並更加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士完整,製造分裂和搞“台獨”的言行在國際上會更加没有市場。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國際環境,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發展和香港的回歸都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二、台灣當局大陸政策的誤區

  多年以來,中國共産黨和政府從中華民族利益出發,順應曆史順應民心,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一直在爲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進行不懈的努力,從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到江澤民發表的關於促進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無不顯示出宏偉博大的氣度和推進統一的赤誠之心,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如果台灣執政者能够審時度勢,做出誠意善意的回應,那麽兩岸關係的發展定會出現喜人的局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台灣方面却反其道而行之,離一個中國原則愈走愈遠,在國際上以“拓展生存空間”爲名,行分裂中國之實;在兩岸關係上實行“戒急用忍”政策。這是阻礙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隱憂,台灣當局如果不能從大陸政策的誤區中走出來,將會使兩岸關係的發展坐失良機,難以步入良性互動的正常軌道。

  筆者認爲,台灣當局當前大陸政策的誤區主要存在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把台灣的“安全”寄望於外力干涉,把美日當作可倚恃的保護傘。

  9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的一些高層人士,在各種場合多次鼓吹建立以美日爲主導,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南亞國家在内的“亞太集體安全體系”,力圖借此凸顯台灣所謂“主權獨立國家”地位,通過把台灣問題塞入地區安全的國際多邊架構中,爲台灣搆築國際保護屏障。1996年春天台海危機以後,台灣當局更加急於向美日等國尋求保護。1997年4月,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非正式場合表示,修訂後的“美日防衛指導方針”範圍將括及南沙及台灣海峽。8月,日本内閣官房長官山静六更公然聲稱,中國的台灣海峽地區包括在美日聯合防衛的範圍之内。對於這些嚴重干涉中國内政,侵犯中國領士主權完整的言論,台灣當局一些人士和有關部門却頻頻表示“歡迎”、“樂觀其成”,稱此“顯示中華民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已受到國際重視”。

  無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原因,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和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而美日的對華政策也確有把中國作爲其防範與遏制重點對象的一面,並企圖把台灣當作牽制中國的一張牌在打。但要看到,美日從不會因爲台灣問題牽涉的局部利益破壞中美、中日間更大的戰略利益。美國在去年海峽危機時曾派出航空母艦巡弋台海,並持續對台軍售甚至美日還想暗中將台灣海峽納入其聯合防衛的範圍内,但是“美國爲台獨出兵台海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存在的”。正如美國一位政要在不久前亞洲之行時所説,美國不會用自己國家青年人的鮮血譜寫台灣的獨立宣言。今年4月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題爲《台灣因素》的社論文章也對台灣的“外交冒險”行爲發出警告,並認爲這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目前這種國際環境下,把台灣的“安全”寄望於美國的安全保護,恰恰是危險的,也是有悖干民族利益和大義的。對此,台灣有識之士明確地指出“台海兩岸可以因爲追求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而競争,但台灣却不能重落日本人之手!日相橋本欲將台灣與南沙群島歸入美日安保條約的防衛範圍,實無异於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傷口上抹鹽,台灣若不能懔於情勢而甘爲石晋,以將受美日安保條約保護而沾沾自喜,則大陸内部反彈必起,兩岸互信一毁,則台海形勢將再度陷入緊張。届時美日是否會爲台灣利益而介入衝突誰也無法預料,依附美日安保猶如飲鳩止渴”。因此,台灣當局應該認識到,目前台灣在國際上“外交困境的突破安全確保都有賴兩岸關係的緩和,而絶不是依靠外力的干涉”。

  二是以所謂“務實外交”、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爲名,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之實。

  祖國大陸從來不反對台灣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與世界各國保持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堅决反對台灣當局以“謀求獨立政治實體”製造“兩個中國”爲目的的“務實外交”。90年代以來,台灣方面一直把“務實外交”與大陸政策作爲“並行不悖、相輔相承”的兩項重點政策加以推動,欲通過在國際上争取承認與支持來增加與祖國大陸抗衡的籌碼,近幾年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外交出擊”,可謂不惜工本,花樣翻新。但這項政策的根本錯誤在於違背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與兩岸關係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台灣當局一方面聲稱“不放棄統一目標”,同時又利用一切機會想在國際上謀求台灣的“主權獨立”地位,其大陸政策與“務實外交”自相矛盾,不斷發生扺觸,二者之間的所謂“位階”問題在島内引發多次討論,每次都不了了之;加之對國際形勢及祖國大陸實力的估計不足,經過幾年的較量,台灣當局的“務實外交”陷入重重困境。“參與聯合國”連年受挫,所謂“邦交”重鎮實際上是沙土城堡,大量外援和投資、捐贈不僅成爲財政方面的沉重負擔,而且大多如泥牛入海,收效甚微,更使得台灣的“金錢外交”在國際間惡名昭著。島内批評檢討之聲不絶於耳,“務實外交”的“民意”基礎已日趨减弱。

  三是對兩岸局勢及雙方實力對比存在誤判。

  台灣當局現行大陸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對大陸局勢判斷的基礎之上,即所謂“鄧後大陸政局不穩”之説。但事實證明,在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領導人領導下,全國上下將繼續高舉鄧小平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祖國大陸不僅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安定,而且順利實現了香港的平穩過渡與回歸,全國人民都被强烈的愛國熱情所感染。反之島内却出現種種亂象,政黨之間矛盾和政黨内部權力鬥争激烈,政局動盪;社會治安惡化,人民不滿;國際競争力下降;“務實外交”屢屢受挫,可謂内外交困,兩岸間實力對比此長彼消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島内已有學者指出這一點:“前些年,台灣動輒以經濟實力自負,並欲以此拓展國際空間,孰料大陸近年經濟成長持續超過台灣,外匯存底猛增,而大陸市場的規模更非台灣所能望其項背,因此若再以經濟實力爲外交戰略工具,以己之短,擊人之所長,失敗乃是可以預期的”,認爲在目前中美關係大幅改善,中國大陸市場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日益增長之際,台北當局是否仍不計代價,不恤任何資源,不惜昇高兩岸的對立與緊張,而堅持要在外交戰綫與北京對耗,進行一場又一場零和賽局呢?”

  四是“戒急用忍”政策違背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

  十年來,兩岸經貿以不可遏制的勢頭迅速發展,大陸已成爲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地和最大的貿易順差地,兩岸經濟互利互惠日益擴大,在島内民衆希望進一步加强與大陸經貿關係的時候,台灣當局却一再采取措施爲兩岸經貿熱潮降温。去年下半年以來,當島内工商界正醖釀新一波大陸投資熱之際,台灣當局又提出“戒急用忍”的緊縮政策,台塑、統一等多家大企業集團的大陸投資計劃受阻。隨着台灣當局一系列行政措施的相繼出台,台“經濟部”制定對兩岸投資規範趨嚴的原則,對大型企業投資大陸予以特别限制,明令禁止十大新興産業、高科技行業、房地産開發、電力工業等基礎産業和金融業投資大陸,在“三通”問題上,台灣當局繼續預設前提加以阻撓。

  兩岸經貿的發展是兩岸經濟互利互補内在因素作用的必然結果,雙方均從中獲利,可以説近年來台灣經濟之所以維持適度增長,與祖國大陸市場的開闢有直接的關係,然而台灣當局一味强調政治上的利害關係,無視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需要,其結果是使台灣經濟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當前台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承受着來自島内輿論及工商界的巨大壓力。台“工業總會”的調查顯示,有50.2%的台商認爲台灣當局的“戒急用忍”政策將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61%的台商認爲,兩岸關係低迷,會使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風險增加,一些大陸台商還指出,當前世界知名廠商都積極開拓大陸市場,而台灣當局却不善用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的競争優勢,致使台資在大陸的競争力落後於日本,韓國及香港,而當前的“戒急用忍”政策更使得大陸台商面臨諸多不利。

  結語

  可以説,台灣當局在以上幾方面政策誤區,不僅違背世界潮流,違反經濟規律,在人爲地阻礙兩岸關係順利發展的同時,也使台灣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於人於己都不利。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更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兩岸關係和緩,兩岸實現直接“三通”,互惠互利,台灣社會穩定,經濟進一步發展,是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台灣當局應該站在中華民族的總體利益和台灣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順應曆史順應民意,做切實有利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國家統一的事。

  (發表於《台灣研究》1997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