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當前影響台海局勢各方因素的觀察

  2004年3月20日即將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當前台灣政局發展的主軸,也是島内各種矛盾鬥争的焦點。選舉結果不僅關係到今後台灣政局的發展及各派政治勢力的興衰,還將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産生重大影響。研究和評估當前的台海局勢,必然要觀察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島内因素;二是祖國大陸因素;三是美國因素。

  一、島内政黨格局

  當前台灣政壇分爲兩大板塊,一個板塊是在野的“泛藍”陣營,即國親聯盟和依附在國親聯盟的陣營當中的新黨。另外一個板塊是執政的“泛緑”陣營,即民進黨和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之後另立的台聯黨。台聯黨的台獨色彩最濃,被稱爲激進台獨勢力,其建黨目標就是建立台灣共和國,實現台灣獨立,主張“一中一台”。

  當前這兩大板塊的基本實力對比形勢:一是從台灣“立法院”的席位分配來看,台“立法院”共有225個席位,其中“泛藍”陣營(國親新三黨)佔有115個席位,“緑”陣營(民進黨和台聯黨)佔有110席。台“立法院”是台灣政黨角逐的主要戰場,在“立法院”佔有席位的多少,决定了政黨對政局影響力的大小。陳水扁執政以來,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位是不過半的少數黨,而在野的“泛藍”陣營擁有相對優勢,這就增加了“泛緑”陣營施政的難度。二是台灣地方執政版圖來看,台現有25個縣市,其中“泛藍”或“偏藍”勢力執政的縣市有14個,“泛緑”陣營則有11個。三是從政黨的支持率和擁有的選民結構來看,近四年民調的結果顯示“泛藍”陣營的得票率和支持度基本維持在40%-45%,而民進黨的得票率和支持度爲30%-40%。從上面三組數字可以看到,雖然“泛藍”陣營的基本盤稍大於“泛緑”陣營,但“泛緑”陣營擁有執政地位,兩大陣營的基本實力可以説是相差無幾,很難説誰佔有更多的優勢,呈現五五波,這就决定了這場選戰一定是非常激烈的。

  從2003年初以來,台灣朝野兩大陣營爲了争奪執政權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激烈争鬥。對於“泛緑”陣營的民進黨和台聯黨而言,這是一場“台獨”政權保衛戰;對於“泛藍”陣營的國民黨和親民黨來説,這是淪爲在野黨後東山再起、奪回政權的攻堅戰,雙方都嚴陣以待,寸土必争,傾盡全力要打贏這場選戰。

  1.陳水扁雖有執政優勢,但執政績效太差成爲其謀求連任的最大障礙

  民進黨上台以後,繼續堅持其在野時期“拼政治”不“拼經濟”的老路,加之缺乏施政經驗及人才,導致陳水扁當局四年來各項政策混亂無序,隨心所欲,台灣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節節攀昇,民衆財産嚴重縮水,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陳水扁爲了營造“大改革”形象草率推出的“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等更是雜亂無章,導致民衆積怨不斷上昇。10萬教師上街大遊行、全台10萬農漁民集會抗議、“九·二一”大地震後盼望重建家園的灾民請願、“反健保”萬人遊行、勞工“秋鬥”大遊行、台鐵路工人大罷工等等,接連不斷,此起彼伏,台灣社會動盪不安。四年來民衆對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一再下跌,從上任初期的超過70%跌至2003年6月27%的最低點,目前在30%~35%左右徘徊。近五成的民衆希望再一次“政黨輪替”,“换人做做看”。廣大選民對陳水扁的執政能力深表質疑,中間選票大量流失,施政敗績已成爲陳水扁尋求連任路上最大障礙。另外,陳水扁執政四年,政治公信力幾乎喪失。在用人方面不顧政治倫理,黨同伐异,黨内大老紛紛棄之而去,有能之人反目成仇。四年之中進行了四次“内閣”改組,更换行政官員達20餘人次;在施政方面,政策摇擺不定、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争功諉過,其對選民所做的競選承諾大多失信,被稱爲“百變阿扁”,其政治形象已被定位爲“變變變、騙騙騙”,島内有輿論把2004年的選舉形容成是“對陳水扁的不信任投票”。

  由於在短期内難以扭轉政績不佳、經濟景氣低迷的困境,陳水扁龢民進黨評估,要争取中間選票回流困難較大,因此將選戰重點放在激發“泛緑”陣營基本支持者的凝聚力、拉高其投票率,爲此陳水扁明確將“台灣人”對抗“中國人”、“一邊一國”對抗一個中國定爲選舉主軸,竭力將選戰引向“統獨”對决、省籍對抗。爲此,陳水扁采取了一連串“急獨”挑釁動作,公開抛出“一邊一國”、“台灣正名”、“公民投票”、“2006年制憲”、“2008年建國”等“急獨”主張,不斷“踩紅綫”,挑戰一個中國原則,試圖借惡化兩岸關係來拉抬選情。2003年12月以來,陳水扁又主打“防衛性公投”,揚言在“3·20”選舉日舉辦“要促中國撤除飛彈、放棄對台動武”的“公投”,企圖爲其低迷的選情作最後的衝刺。除了主打“台獨牌”之外,陳水扁還出手了一系列的“副牌”:一方面是“拼經濟”、“大改革”、“掃黑除弊”,口號震天響,效果看不見。另一方面是形形色色的“政策性買票”滿天飛,步步爲營争搶選票,但最後能否取得效果,還有待觀察。

  2.“連宋配”在基本盤方面雖有優勢,但始終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弱點

  一是主導議題、操控選戰的能力相對較弱。由於國民黨長期執政,養尊處優,2000年以前的選舉基本依靠“組織戰”,對“文宣”並不重視。在失去政權情况下,“組織戰”成效大减,通過“文宣”議題來争取選民就變得十分重要,但“泛藍”陣營目前仍没有完全適應這種變化。在陳水扁執政成績不佳,台灣民衆對經濟衰退感受最深的情况下,主攻民進黨當局的施政缺失,主打經濟民生牌,無疑對連戰、宋楚瑜有利。盡管“泛藍”陣營在這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張,但由於動作過慢、政策主張不够鮮明,始終未能形成新聞熱點,對民衆的吸引力不足,使得選戰的焦點一直集中在陳水扁所抛出“統獨牌”、“公投牌”上,導致“泛藍”陣營一直被對手牽着鼻子走,被動反應,倉促應戰,處於守勢。二是“泛藍”陣營内部整合仍存在諸多問題。雖然從總體上看“泛藍”陣營整合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國、親之間及國民黨内部的矛盾並未消除,仍存在不少隱憂。國民黨“本土派”與宋楚瑜的宿怨仍時隱時現,李登輝對國民黨内“本土派”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加上兩黨中層因勝選後的權力分配及2004年底“立委”選舉而産生利益衝突,導致互相卡位争鬥的事件頻傳。三是整體形象有待改善,連戰、宋楚瑜年齡老化魅力不足。國民黨在2000年丢失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長期執政所帶來的包袱及缺乏改革氣象,不符合廣大民衆求新求變的願望。三年多來,雖然國民黨推行黨務改造,采取了各種措施以求改變形象,但成效並不明顯。“泛緑”陣營則抓住一切機會攻擊國民黨因循守舊、反對改革。連戰一向缺乏個人魅力,宋楚瑜的光環也有减褪,兩人都是60多歲的老人,其競選團隊的主要人馬也多是老面孔。面對“泛緑”陣營對其“老人政治”、“權謀”、“政治分贜”、“黑金復辟”等攻擊,連戰、宋楚瑜尚未拿出有效的反擊辦法。四是“泛藍”陣營揹負“外省人”的原罪。陳水扁、李登輝以“本土政權”自居,刻意炒作省籍矛盾,激化族群對立。在這種形勢下,“泛藍”陣營處處小心,事事謹慎,還是動輒就被“泛緑”陣營扣上“外來政權復辟”、“出賣台灣”的帽子,只有招架之功,難有還手之力。

  針對陳水扁政績不佳的問題,“泛藍”陣營的競選策略:一是主打經濟、失業、健保、教改等民生與經濟議題,推出“人民幸福工程”,承諾當選後讓失業率降低到4%以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5%以上,6年内平衡財政赤字,建立國民年金和基本工資保障制度,成立“部會級”社會福利機構等,以“幸福遠景”吸引選民。二是加强整合,提高整體作戰能力。連戰、宋楚瑜兩人高度配合,並充分發揮個人影響力,分别説服兩黨内部的不滿聲音,全力營造團結求勝的主流氣氛,以降低内耗,增加向心力與抗分化的能力,但與“泛藍”陣營實現充分整合的效果尚有一定差距。在兩岸議題上“泛藍”陣營盡量采取謹慎、低調,甚至妥協退讓力求避免選戰陷入“統獨對决”。

  二、大陸主導兩岸關係

  2003年以來,陳水扁當局一再以昇高“台獨”調門,在兩岸關係上進行挑釁,旨在激怒大陸,誘大陸作出强烈反應,這樣他就有機可乘,以此來煽動島内民衆仇共反共的情緒,從而拉抬其選情。對此,祖國大陸采取有利、有理、有節的鬥争策略,有效了遏制了其意圖。

  2003年下半年,陳水扁開始全力推動所謂“公投立法”,企圖借選舉趁機推進“台獨”,把“公投”作爲拒統謀“獨”的工具。國親兩黨爲從選舉考量,放棄過去堅持反對“公投立法”的立場。要看到,一旦含有統獨議題的“公投立法”在“立法院”通過,就爲“台獨”勢力操縱公民投票來决定台灣的地位和前途在法律上提供了可能,陳水扁就可以假借民意與大陸對抗。面對這種情况,祖國大陸采取堅决措施反對台灣當局利用“公投”進行“台獨”分裂活動。2003年11月18日我國台辦負責人明確表示,如果“台獨”勢力繼續利用公民投票推進“台獨”,那麽戰争在所難免。11月19日、21日,大陸記者協會、國務院新聞辦召開了兩場記者招待會,在公民投票問題上表明瞭我們的立場,堅决反對“統獨公投”,一旦出現“統獨公投”,大陸不排除所有可能選項,做出必要的反應。11月23日,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采訪時説,中國人民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祖國大陸對“公投”做出的最嚴厲的表態和反應。開始,陳水扁當局還不大在意大陸的一系列反應,意圖我行我素地繼續搞下去。在野藍營抓住時機,指陳水扁在把兩岸局勢引向戰争,在用台灣老百姓的生命和安全作爲他個人的政治賭注。美國方面也做出反應,11月19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態:美國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美國反對海峽兩岸任何一方改變現狀。11月21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説:“美國不願意見到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事件發生,但是美國也决不能允許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台灣問題。”對此,陳水扁緊急刹車,在11月27日的“立法院”會上否决了激進版的“統獨公投”方案,通過了國親兩黨提出的議案。雖然這次“台獨”勢力没能完全在“公投立法”方面得逞,但還是留下一些缺口,比如,在行政院版的“公投”議案中,保留了“當台灣領士主權受外來威脅有被改變之虞的時候,可以由總統發動交由台灣人民來進行公投”。陳水扁就抓住這個缺口,於11月29日提出2004年3月20日要發動“防衛性公投”,聲稱大陸部署對準台灣的飛彈就是“外來威脅”,陳水扁這樣做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拉選票。對此,祖國大陸明確表明瞭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所謂“防衛性公投”就是變相的“台獨公投”,是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挑釁性“公投”,如果陳水扁不顧台灣人民的利益與福祉,一意孤行地要搞下去,不僅會危害台海地區的和平,也將危害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一直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只要有一綫希望就不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但同時,祖國大陸堅决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决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事件,中國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及領土完整,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

  當前島内“台獨”分裂勢力大肆進行“台獨”分裂活動,公開提出要以“一邊一國”對抗一個中國,並宣稱要在2004年舉辦“修憲公投”、“2006年制定新憲法”、2008年實施“台灣新憲法”,以上三步走的“法理台獨”路綫圖,不僅提出具體步驟,還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氣焰十分囂張。在這種情况下,大陸必須全方位做好采取一切手段遏止“台獨”冒險的必要準備,包括軍事上的準備和立法方面的準備,一旦陳水扁當局公開“台獨”,大陸反“台獨”就有法可依,師出有名。李登輝爲首的“急獨”勢力認爲在2008年大陸要辦奥運會,因此把2006年到2008年作爲推進“台獨”的時間表和機遇期。對此。大陸的立場非常明確,維護國家主權完整高於一切,古語稱:“寧失千金不失寸土”。因此,如果“台獨”勢力挑釁突破紅綫,大陸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維護中國的領土與主權完整。

  三、美國台海政策

  必須看到的是,美國現行對華對台政策的基本框架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經過20多年,民主、共和兩黨歷届政府長期探索後形成的,其基本出發點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爲優先,而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戰”的局面,最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根據美國的利益來控制美國與海峽兩岸關係的動態平衡,這是美國幾十年來實行的雙軌政策,這一點不會因台灣的政黨輪替而改變。當然,其“雙軌政策”會不斷有局部性或傾向性的調整,但總體方向尚未改變。

  在蔣氏父子時代,對美國有依賴、有依靠,但是也有鬥争、有扺制,不同意美國“劃峽而治”的“兩個中國”政策,因此,海峽兩岸才能長期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李登輝上台以後,情况就大不一樣了,陳水扁走得更遠,一再地要衝擊突破一個中國原則。從本質上説美國反華勢力不希望“中國統一”,陳水扁當局搞分裂動作,不斷地給祖國大陸製造麻煩,而美國則利用“台灣牌”來牽制中國,“以台制華”正是美國所需要的。但是,美國布什政府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慮,不願看到台海局勢緊張而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對陳水扁一再挑起事端的不滿有所上昇,並對其施壓,一再表明反對台灣方面“改變現狀”立場,希望能讓陳水扁“急獨”冒險動作踩急刹車。因此,大陸表明立場,警告陳水扁當局不要罔顧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一意孤行地推行挑動兩岸民衆對立、破壞兩岸關係的所謂“防衛性公投”,同時也敦促美國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台獨”的立場,維護兩岸關係和台海和平。

  (發表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