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國家發展戰略,也指明瞭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總體趨勢以及對台工作的任務目標。結合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認真學習報告中對兩岸關係的新論述,我們能從中領會出諸多深刻内涵。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兩岸民意的選擇
報告中指出,“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爲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這一論述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九十年代提出的“八項主張”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顯示了大陸對台政策的連續性和創新性。更爲重要的是,報告從戰略的高度闡述了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辯證關係,指出在和平統一的最終目標實現之前,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一個不可跨越的必經階段。兩岸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解隔閡、矛盾分歧需要通過不斷的交流溝通,消除隔閡誤解,才能逐步化解。和平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爲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條件。這是中國共産黨在回顧總結兩岸關係發展的過往歷程,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影響兩岸關係的内外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做出的論斷與决策。
過去幾年中,兩岸關係的具體實踐和豐碩成果,充分證明瞭和平發展是正確的道路,已成爲兩岸關係的主旋律,符合兩岸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2005年,正當激進“台獨”勢力强力推進“法理台獨”,台海和平面臨重大威脅的時候,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胡連會”,發表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願景,確立了“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作爲國共合作及推進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2008年“台獨”政權結束,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關係從“台獨”執政時期的高度緊張與對峙,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階段。此後在兩岸當局和廣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迅速發展,因政治因素而受阻的兩岸交流如開閘之水奔涌而出,以短短四年多的時間實現了過去三十年未能達成的目標。
一是兩岸協商談判實現常態化、機制化,兩會八次會談共簽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十八項協議,成果豐碩,爲兩岸商簽協議開創了有效而成功的模式,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二是兩岸交流進展迅猛,展現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局面。2008年12月15日兩岸直接全面雙向的“三通”終於全面實現。2011年,兩岸人員交流突破700萬人次,兩岸年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度進一步加深。
三是確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即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正是在此基礎上,兩岸關係才結束了自1999年以後長達近十年的政治僵局,進入了和平發展新階段。
四是和平發展爲兩岸主流民意所認同。2008年以來,兩岸經貿的互利與繁榮,各項交流的熱絡與頻密,“三通”的實現、ECFA等協議的簽署,給兩岸人民包括台灣同胞帶來了實際的利益,充分享受到和平紅利的民衆,認同和平發展,支持和平發展。2012年台灣選舉的過程和結果表明,在兩岸關係上,台灣民意選擇了和平而不是戰争,選擇了合作而不是對抗,選擇了發展而不是停滯。
因此説,經過四年的實踐,和平發展不僅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兩岸主流民意的選擇,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
二、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是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關鍵
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异。”
這是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首次寫入“九二共識”,表明大陸對其作爲兩岸關係發展重要政治基礎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大陸在重大原則上的堅定性和在具體政策上的靈活性。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其核心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正是基於這一共同的認知和立場,兩會才順利開啓了協商談判的大門,兩岸關係才向前邁出了重大的一步。同時,“九二共識”還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則,對於存在分歧的“一中内涵”部分采取兩岸各自表述的方式,充分展示了面對現實的務實精神以及靈活處理分歧的政治智慧。二十年來,“九二共識”作爲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兩岸雙方都認同並堅持“九二共識”時,兩岸關係就迅速而健康發展,當“九二共識”被否定被破壞時,兩岸關係就跌入低谷,甚至危機頻發。1992年,“九二共識”作爲兩會開啓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極大的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各項交流的進程。2005年,“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2008年以後,正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並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成果。未來,“九二共識”的功能和作用將繼續深化和擴展,是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也是兩岸關係鞏固、深化、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兩岸關係在實現經濟合作互利之後,要持續深化發展,增强政治互信尤爲重要。“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在政治層面最大的公約數,是被歷史證明有效的政治共識與基礎,是維護和增進一個中國最切實的着力點。“九二共識”的核心内涵是一個中國,其精髓是求同存异,其中的“同”就是指兩岸均認同並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而“异”的部分在於對一個中國内涵存在不同的認知,雙方各自表述。在今天,要進一步增强兩岸政治互信,我們應該做的是如何“聚同化异”,不斷尋求雙方在一個中國共識上的連接點,凝聚和擴大共同點,維護並增進一個中國的共同立場,多方探索、共同努力尋求就一個中國達成更爲積極、更爲一致的表述,逐步縮小、化解存在分歧的差异部分,從“一中各表”邁向“一中同表”。當然這並非易事,也不可急於求成,但我們相信,有了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這一共同前提,只要雙方有意願、有誠意,就有化解分歧、破解難題的能力與辦法。
三、協商談判是破解政治難題、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的必經之路
當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關鍵時期,過去幾年中兩岸在經濟合作及事務性協商領域取得可喜的進展和現實的成果,接下來面臨如何向前推進、繼續深化的問題。
兩岸關係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幾個主要部分組成,這幾部分平衡發展,兩岸關係才能以正常、良好的態勢穩步前行。自2008年以來,兩岸經濟文化及社會各項交流快速發展,按照先易後難的進程,兩會協商先後簽署了18項協定,基本都屬於經濟合作及事務性交流領域,是易的部分。而難的部分,主要指政治議題的部分,則由於涉及諸多重要的敏感問題,雙方存在矛盾與分歧,一直采取繞道而行的方式加以逥避。應該説,在兩岸關係的整體布局中,政治關係的發展明顯滯後,兩岸關係發展中政經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顯。
目前,隨着交流的深入,兩岸關係開始進入深水區,諸多經濟及事務層面的交流合作越來越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法律層面的差异與分歧,兩岸公權力部門在交流事務中常常面臨定位與稱謂等難題,而兩岸政治議題的對話協商遲遲難以展開,諸多癥結性難題一直得不到解决,對兩岸經貿合作及各項交流造成的困擾和阻礙也越來越明顯。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兩岸關係發展如果只經不政,則兩岸關係勢必存在隱患。不開展政治對話與協商,政治上的矛盾分歧就得不到解决,兩岸關係的穩定也就没有基本保障。一旦政治分歧激化,則兩岸經貿及各項交流所累積的成果和互信就有可能一朝盡毁,兩岸關係也將因此發生逆轉,這就是兩岸關係一直存在脆弱性和不穩定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筆者以爲,兩岸關係要想維持長久的和平穩定與持續發展,政治談判最終無可逥避,兩岸通過協商談判逐步破解政治難題,化解矛盾與分歧,是繼續深化兩岸關係,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的必經之路。
四、開展政治對話增信釋疑,爲政治談判、和平協議創造條件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促進平等協商,加强制度建設,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况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
如何處理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一直是兩岸關係中的重大癥結性問題,關係到兩岸關係的性質,關係到兩岸政治定位,關係到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報告中將此作爲重要議題鄭重提出,一是切實抓住了兩岸關係的要害與關鍵,切中兩岸關係目前最大的癥結點;二是表明瞭大陸願意正視分歧、協商解决矛盾的態度;三是以“合情合理”展現了靈活、包容、開放的誠意與善意。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爲兩岸防止軍事衝突、維護台海和平。而和平協定則是爲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爲兩岸關係提供法律化、制度化保障,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有成果及正確方向不受干擾破壞的有效途徑。
從目前來看,兩岸對於開啓政治談判條件與時機的判斷,對和平協議的定位、功能以及内容,在認知和立場上都還存在較大的落差,特别是台灣方面多認爲政治談判條件尚不成熟,談和平協議更是爲時尚早,現階段還要先經後政。并且,以目前台灣藍緑格局的政治結構以及多元化的社會生態,在兩岸議題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面臨來自台灣内部及國際上的各種阻力。但筆者認爲,挑戰與機遇總是并存的,在面對困難和阻力的時候,要看到歷史也爲兩岸關係提供了開啓新局的機遇。
首先,兩岸的執政黨及領導人對推動和平協議的重要性有共同的認知,都表達了積極的意願。大陸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兩岸通過政治協商達成和平協議的主張,此次十八大報告又再次將和平協議寫入黨的文件,將之作爲未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任務。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也多次公開表達推動和平協議的意向,並在2008年和2012年兩次競選過程中將和平協議作爲其重要的政見和主張。可見,兩岸執政黨和領導人對推動和平協議的必要性有最基本的共識。
其次,達成和平協議在兩岸擁有較高的民意支持。超過90%的大陸民衆支持兩岸通過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台灣的各種民調也顯示,和平協議在台灣有五成以上的民意支持度,可以説,通過簽訂和平協議爲兩岸關係長期和平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認可與支持。
其三,兩岸兩會協商行之經年,簽署了十多項協議,積累了豐富的談判經驗,創建了一系列商簽協議的成功模式,爲未來兩岸政治談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爲和平協議的達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四,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一重要的政治基礎已經確立,它對兩岸關係的功能和作用將繼續深化和擴展,成爲未來兩岸開啓政治談判的重要基礎。
筆者以爲,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和進程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在時機不熟時急於求成是冒進,但對客觀存在的問題一味逥避拖延則爲消極,二者都不可取,遵循規律順勢而爲才是明智和理性的做法。兩岸開啓政治談判的確還需要時間,累積更多的互信,創造更充分的條件,但這一切是坐等不來的,需要兩岸共同努力去營造。當前兩岸智庫、學界、社會團體應積極展開探討與對話,特别是針對一些存在分歧的重大政治議題,如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和平協議内容等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這種政治議題的探討,具重要的功能與作用:一是加强溝通,瞭解彼此的真實立場及想法,消除誤會,增信釋疑;二是雙方坦誠相待,拿出各自的規劃及方案,尋找雙方的共同點與連接點,增進强化共識;三是對存在分歧的難點和重點,商討探尋解决的途徑。經由政治對話的開展,假以時日,取得上述幾方面進展,則能爲政治談判清除障礙、創造有利條件。但如果一直不去觸碰政治議題,逥避矛盾分歧所在,則兩岸談判的條件就不會有成熟的時候。
結語
兩岸關係歷經風雨曲折走到今天,和平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兩岸建立了基本的互信,人民也開始分享和平紅利,這一切來之不易。未來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確保兩岸關係繼續沿着和平發展的方向持續深化、穩步前行。
(發表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2月號,總第182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