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環境與實現路徑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時對福建省提出了包括“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在内的新的、更高標準與要求,並强調指出:“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當前推進鄉村全面發展振興已成爲全黨全社會共同行動,也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還要“加快建設農業强國,扎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既要“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又要“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增强脱貧地區和脱貧群衆内生發展動力”,還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

  以此爲契機和指導,文章着重以“大陸阿裏山”、革命老區蘇區福建省漳平市初步實踐探索爲例,着重就新形勢下推進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據此提出可行路徑與配套策略措施,奮力譜寫新時代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與福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二、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環境分析

  PESTEL分析模型,又稱“大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政治因素(Political)、經濟因素(Economic)、社會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6大因素,每個字母代表一個因素。不僅能够較好分析、把握外部環境,而且能够較好識别對組織(或區域)有重要影響和衝擊作用的力量以及這些因素間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聯繫,因而是較全面分析、準確把握宏觀發展環境的有效工具之一。試簡要分析如下:

  (一)政治因素(P)

  當前推進海峽兩岸(閩台)融合發展,既面臨較好的政治與政策環境,也面臨日益復雜嚴峻的問題與挑戰。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爲發展增動力,爲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黨的二十大進行了進一步部署,指明瞭對台工作的總體方略與具體要求。

  與此相適應,福建省則率先公佈了首批225條“同等待遇”清單,涵蓋經濟、社會、文教、便利化等四個領域,涉及行業準入、文創旅遊、用地需求、醫療衛生、衣食住行、就業創業、文教交流等諸多方面,旨在把福建省建設成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更緊密區域、文化交流更活躍平台、直接往來更便捷通道、同胞融合更温馨家園,推動福建與台灣“新四通”、能通先通,全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國台辦《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基礎上,福建省又研究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閩台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漳平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則把“三個示範”確定爲漳平市發展定位與戰略願景,包括“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即:以中央明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爲契機,結合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實際,着力推動漳平市與台灣地區在産業、文化、生活等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鞏固、提昇台創園對台合作新優勢,更高質量推動台企轉型創新,更高質量推動示範性平台建設,更高質量推動漳台全面融合發展,把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創建成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顯然,以上政治環境和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等均有利於台胞台企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共建“第一家園”;但當前漳台融合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困難與挑戰。特别是島内在民進黨和蔡英文再次“上台執政”後,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斷推動“漸進台獨”政策,大力阻止兩岸交流合作、煽動兩岸民意對立,甚至極力削弱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連結、妄圖操作兩岸經濟“脱鈎”,單方面破壞了海峽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互信,兩岸間出現了“冷對抗”甚至向“熱對抗”轉變的情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當局更是“逢中必反”、變本加厲,進一步爲台商兩岸民間往來和赴大陸投資設置種種障礙,嚴重損害台企台胞利益,給兩岸交流合作及閩台融合發展等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兩岸關係日益復雜嚴峻。

  (二)經濟因素(E)

  從總的看,與全國多數縣(市、區)一樣,“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漳平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强、發展勢頭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漳平還擁有國家正支持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和國台辦、省台辦支援漳平等政策優勢。擾統計,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274.7億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長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爲3.8萬元與2.02萬元,年均增長7.5%和8.6%。具體分析:

  一是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鋼鐵機械製造、木竹、建材、新材料等主導産業逐步形成,産值億元以上企業達65家;創新驅動穩步實施,現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7家、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9家、省級高成長型企業4家、“專精特新”企業9家、單項冠軍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産業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工業園區在2019年度省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位居第9位,首次進入全省前十。

  二是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與轉型昇級。現代農業,如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農業加快發展,優勢主導産業日益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個,設施農業面積1.92萬畝,合作社375個,家庭農場2770家,龍岩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35家;獲得“台式烏龍茶”及“加工技術規範”兩項國家標準,榮獲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國家漳平户外木竹製品産業示範園區、全國緑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産基地、全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市等稱號。

  三是深化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引導開展現代特色農業,鼓勵以技術和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提昇“大陸阿裏山”“兩花一茶”品牌,推動“農業+旅遊、康養、文化、教育、休閒”等更多新型業態的發展。充分學習、借鑒台灣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理念,大力實施“一企一特色”和全域旅遊PPP項目建設,將茶葉與休閒農業、旅遊業等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發展“茶葉+花卉、文創、康養”等新業態,有力推動一産“接二連三”發展。推進漳台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與台灣企業家、社團組織建設媒體信息交流平台、農業科技合作平台、營銷互助平台,做特一産、拓展二産、延伸三産。

  (三)社會文化因素(S)

  台灣地區在語言文字、飲食習慣、建築文化、宗法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承襲於閩粤,特别是閩南。漳平市屬於閩南文化圈和閩南語系,是台灣同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自古就與台灣有着血濃於水的親緣關係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兩地在歷史淵源、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生産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徵,如民間信仰上就有觀音、媽祖、關帝、開漳聖王、五顯大帝等,尤以媽祖信仰爲盛。

  需要强調指出並引起注意的是,位於象湖鎮的漳平奇和洞遺址在2011年11月被原福建省文化廳、文物局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録》,2012年4月被評爲“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位列當年全國第二,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專家還提出了“北有山頂洞人,南有奇和洞人”的論斷。據悉,奇和洞古人類遺址已發掘出8400多年前古人類遺骨、動物遺骨、重要遺迹和重要器物等3萬餘件,被確認爲台灣阿美族、泰雅族等南島語族的祖源;所出土的晚期智人顱骨更是作爲直接證據有力證明瞭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與現存於台灣的原住民有着血親關係,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的血肉聯繫不容抹殺。奇和洞遺址的深入發掘與建設,在文化認同上“正本清源”,有利於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與融合發展。建議加大資源整合,串連文化珍寶,深入挖掘奇和洞遺址的豐富内涵,做好相關歷史遺迹保護開發,構建共同歷史記憶和兩岸同胞共同生活圈、文化圈、社交圈、信息圈,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

  (四)技術因素(T)

  近年來漳平市高度注重現代數字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工農業、新興産業和農業農村等行業領域的應用,努力推進産業昇級與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行互聯網直播、網紅帶貨等銷售新模式,加快發展綫上綫下經濟新業態。

  在台灣高山軟枝烏龍茶種植方面,擴大引進台灣優良茶樹品種、精細栽培技術、先進制茶設備和精湛制茶技術,大力實施品種、品質、品牌“三品”提昇和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工程,踐行栽種耕作永續化、栽培管理標準化、病蟲防治緑色化、製作加工現代化“四大理念”,有力推動茶産業做優做强做特;同時加强“永福高山茶”綫上綫下平台建設,推動與本來生活網、長春君子蘭協會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目前,永福鎮已成爲台商個體在中國大陸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産基地,“永福高山茶”被列入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成爲北京故宫“貢茶”;同時聯合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台灣茶葉專家開展“台式烏龍茶”標準研製工作,開啓兩岸携手研製國家標準先河——《台式烏龍茶》《台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範》兩項國家標準已正式發佈。

  在花卉産業方面,率先在全國成立農民花卉研究所,研究創新無土栽培、花期調控、化學促控等應用技術,培育造型特色花卉産品,推動花卉産業持續發展壯大;積極融入“互聯網+”和物流新業態發展,規劃實施電商産業園、花卉展銷中心等項目,培育花卉電商“網紅點”,實現花卉産業綫下、綫上銷售“雙輪驅動”。永福鎮成爲中國最大的盆栽杜鵑花生産基地,獲評“中國杜鵑花之鄉”榮譽稱號;漳平市獲評“國家級農村電商示範縣”。

  (五)環境因素(E)

  漳平市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天台國家森林公園、4A級九鵬溪風景區等衆多高山秀水,是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縣域科學發展試點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及省政府確定的“生態農業試點縣”、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園、閩西首個省級生態市。

  近年漳平市搶抓國家支持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和國務院台辦、省委台港澳辦對口支援等政策叠加優勢,緊盯産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有針對性策劃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着力把政策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目前正進一步推出優惠政策,建立更加符合台胞台企需求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發展創業環境,加强道路、供水、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優化惠企服務水平,推進台胞台企服務中心和台胞台商服務窗口建設,實行“緑色通道”辦理制度,提供更爲便捷、高效、優質服務;建立台資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在台創園開展台資中小企業助保金貸款試點。保障台胞子女入學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給予引進台灣青年高級人才定向名額和政策資金扶持。實施台創園發展提昇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建設漳平台灣小鎮和茶文化旅遊産業園,提昇拓展“雙創”平台,注入新的産業發展模式,發展電商、直播銷售、淘寶等綫上經濟活動,建設兩岸青年智慧創業園(台灣青年創業中心),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就業示範基地。同時出台更加靈活的就業創業政策,成爲台灣青年發展創業的地方。

  此外,漳平市鄉村旅遊、商貿物流、電子商務、養生養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村級公共服務基本全覆蓋,火柴空間站(漳平)創新創業基地被認定爲省級衆創空間,永福鎮入選全國淘寶鎮,台品櫻花園榮登《國家地理》雜誌,以上這些因素都爲漳台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六)法律法規(L)

  近年來漳平市努力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致力於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如今,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快形成,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彰顯,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有爲政府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司法公信力顯著提昇;法治漳平、平安漳平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社會治理特别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應急處突置能力顯著增强,自然灾害防禦水平明顯提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退役軍人、“雙擁”工作開創新局面,人民群衆的安全感進一步提高。

  特别是祖國大陸專門出台了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簡稱“農林22條”的《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其涵蓋面廣、支持力度大,從而爲台胞台企參與農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發展振興創造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福建省也研究出台了《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及《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閩台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主要包括深化産業融合發展、突出農業科技合作、加大園區支持力度、推動農業人才交流、加强鄉建鄉創合作、保障合作項目用地、强化金融保險服務、優化通關檢疫環境8個方面措施。如漳平市即開展台灣農民創業園區“信用園區”創建,通過推出“金融服務櫻花卡”制度,持續推廣台灣地區徵信查詢服務、頒發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證書等措施,引導轄區内金融機構爲台商台胞發展創業量身定制服務方案。

  三、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路徑探討

  上述PESTEL分析表明,當前推進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具有較好的環境與基礎,特别是“大陸阿裏山”福建省漳平市已成爲龍岩乃至福建省和大陸對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之一,亟需進一步調查分析與研究設計。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的豐富内涵,全面把握“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與“五個振興”的關係,對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更好規劃和實施好“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示範區”和“第一家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産業振興是重點與關鍵,全力打造“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中國要强,農業必須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廣大鄉村發生了巨大的發展變化。但農業比較效益仍然相對較低,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長效機制仍面臨嚴重挑戰。如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資源與環境優勢、加快實現産業興旺即是重要基礎和關鍵因素,也是增進鄉村發展的内生動力和解决系列問題的重要前提,是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應有之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建設以來,廣大台商台農也積極探索、總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做法與經驗,包括特色産業引進、優勢企業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緑色生態增值、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電商助力與數字賦能等方面,相關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也已基本成型。建議進一步研究、借鑒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創新的經驗,充分挖掘、利用好較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抓住“鄉村振興”與“融合發展”等的戰略機遇,進一步探索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尤其是要努力踐行“特色産業的引進和培育與獨特資源的挖掘與應用的有機結合”這一基本經驗。

  “鄉村振興”與“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背景下,我們不僅要合理引進台灣地區和其他省區優良的品種、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以及新機具、新化肥、新農藥,還要支持、鼓勵和引導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合作培育新的品種、研發新的技術與工藝;同時適當擴大經營管理規模與市場佔有率,加快推進産業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建設,實現産業昇級和三産融合,積極創造條件早日申報“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新形勢下,更應加快培育新的品種與特色産業,尤其是當地已有品種改良和傳統産業的提昇與全面發展振興。

  (二)人才振興是源頭與支撑,加快打造“兩岸青年發展創業新高地”

  不難理解,新形勢下不論是鞏固和拓展脱貧攻堅的成果,還是要更好規劃和推進鄉村全面發展振興,“人”始終是最重要的活水和制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更好認識和留住人才、吸引和培育人才,將是廣大鄉村發展振興過程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難題之一。對此,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各級黨委要將鄉村人才振興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黨的引領和推動下,鄉村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將迎來更强有力的支撑,也會吸引和留下本土和外來的更多優秀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已先後入駐台農600多人、台企80家,産業鏈年産值72億元;自2016年起連續4年在全國台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建設考評中獲得“第一名”。尤其是“接棒創業”爲園區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並成功打造出岳山茶事人文休閒茶園、九德青少年研學基地、尚順騎行慢道等一批創業示範營(點、場),園區也被授予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全國首個“台灣青年産業融合創業示範基地”和“台灣高校學生農業教學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特别是“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成立“台二代”茶葉銷售協會,逐步探索出“茶葉+文創、禪道、研學、旅遊、康養、電商”等新業態,孵化出陳耘嘉文創、楊咏安研學等13個青年創業團隊,29名青年榮獲國家和省市縣創新創業比賽榮譽。

  此間他們采取的相關策略措施,包括堅持“以台引台”和推行全員招商、駐點招商等機制,亟需進一步研究借鑒、發展創新與推廣實施,包括推薦台灣同胞擔任科技特派員或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創業培訓,加快設立台灣青年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基地,開展兩岸大學生農業教學實踐活動等;但如何發揮“台二代”及其青年創業團隊的榜樣、引領和帶動作用,甚至加强交流溝通、共同發展創業,讓“在地青年”願意不斷返鄉發展、讓“專業人才”願意投身鄉村振興,更需較全面調查分析、研究設計與實踐探索。本課題組初步調查分析表明,那些進城的人願不願返鄉發展、城裏的年輕人會不會進入鄉村發展創業,關鍵就是要看能不能有給他們相對合適的發展創業和生活環境;如果有更好的資源與環境條件,他們可能不再執着於城鄉的差别,而是哪裏有好的機會就去哪裏發展。换句話説,人才與資本流動本身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如果當地鄉村有足够的吸引力,人們自然會前往發展創業”。所以,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基本保障之外,還需要市場的調節和相應的激勵;此間,我們還需要調整和改變“人才”的觀念,更多培養適應當前鄉村發展建設需要的“土秀才”“田專家”,並給予他們“同等待遇”。

  (三)文化振興是靈魂與動力,用心打造“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

  文化是一個國家龢民族的根與靈魂。推進鄉村發展振興的關鍵,就是要充分激發、進一步凝聚和提振廣大居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持續加强和改進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新,才能幫助新老村民振奮奮鬥精神、樹立發展信心、增强創業激情,從而爲鄉村振興注入强大精神動力;换句話説,鄉土文化是新時代鄉村發展振興的靈魂與精神動力之所在,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發展振興的内生動力和助推劑。

  事實上,中國文化本質上就是“鄉土文化”,是千百年來人們口口相傳的生産、生活方式與行爲習慣,這就是“根脈”和“鄉愁”。新形勢下加快培育文明鄉風、淳檏民風、良好家風,堅定廣大民衆的文化自信,既要靠宣傳動員與倡導,也要靠實踐養成與推動;在發展鄉村旅遊和推進“三産融合”進程中,需要在較能體現鄉土文化的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努力挖掘並加以提煉。進一步分析,既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發揮新鄉賢群體的道德示範、先進榜樣與帶動作用,增强鄉村法制宣傳與治理體系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要加大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提煉本土文化的特色並賦予時代内涵,創作出更多反映農民思想實際、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還要深入開展精神文明研修與創建活動,圍遶誠實守信、勤勞致富、遵紀守法開展各類評選活動,讓文明蔚然成風。

  如前所述,漳台兩地文化同根同源,其相似性和包容性强,廣大在漳台灣同胞已較好地融入了當地文化習俗,也帶來了一些發展變化,亟需進一步服務引導和總結提昇,不斷增强共同文化與民族意識,增進心靈契合與融合發展。爲此,一是要共同規劃和重塑現代鄉村的文化空間,依託鄉村文化資源與相關禀賦,着重加强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包括支持台灣建設師(含文創)團隊開展陪護式服務,采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傳統優秀文化入心入腦,積極傳承和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産業;二是要携手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的潜力,找準市場脈絡、運用現代工藝、不斷改革創新,讓非遺文化、民族服飾、緑色産品形成品牌效應,促進鄉村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做大品牌、形成競争力;三是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産業,把旅遊要素聚集起來,提供互動式、體驗式、嵌入式服務體驗,讓鄉村文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體現在旅遊産品上,越是鄉土的就越是兩岸的、也是國際的,也更有市場競争力和生命力。

  (四)生態振興是基礎與優勢,科學打造“兩岸宜居宜業和美新家園”

  廣大鄉村是我國涵養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區域,良好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是各地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我國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整治與示範工作,包括“大陸阿裏山”福建省漳平市台灣農民創業園區所在地和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實踐等,既較好改善和提昇了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也較好解决了“菜籃子”和“米袋子”“水缸子”等的質量問題,就較好證明和印证了這一點——哪裏的生態環境發展建設得好,那裏的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和休閒康養等就會快速發展和紅火起來,田園風光和美麗鄉村等就將成爲“聚寶盆”或“摇錢樹”。因此,當前推進鄉村發展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進一步加强和改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提昇,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雙贏。加强和改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强調指出:要加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採、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爲實現鄉村緑色發展與振興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新形勢下,漳平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促進農業緑色發展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换句話説,新時代鄉村全面發展振興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而不能再走那種粗放經營、甚至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老路——科技興農、緑色發展成爲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

  我們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既要積極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學習借鑒與總結好台企台農“永續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熱愛土地”的生動實踐與追求,包括水土保持、污染防控、垃圾分類與再利用等的方式方法,真正把緑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爲此,一是要擴大引進台灣地區優良品種與先進技術,加快農業和農村生産結構調整,做好農業面源污染的預防與治理,並加强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地下水超採等方面的治理,防止耗竭式使用與抛荒等極端情况;二是要學習、借鑒台灣地區的先進做法與經驗,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的執法與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爲,加快推進農村厠所革命、垃圾分類與運轉等方面改革創新,加快形成緑色生産與生活方式;三是要積極弘揚生態文化,進一步加强宣傳動員台灣同胞的先進事迹與引導廣大農户,增進新老村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爲發展基礎與比較優勢。

  (五)組織振興是核心與保障,積極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根强則茂,基壯則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要發揮好戰鬥堡壘作用。”由於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涉及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協調發展以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新老村民等多元主體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多主體、多目標的發展戰略和系統工程,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比較大,特别是廣大鄉村資源聚集能力較弱,産業轉型昇級與集體經濟建設乏力、人力資本與投資主體匱乏、污染防控與人居環境改善不易,更需要一個堅强的領導核心和組織的全面振興作爲保障。

  鄉村組織振興的主體主要包括基層黨組織、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等,其中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繫廣大農民群衆的橋樑和紐帶,因而是各項工作的基礎與核心。全國各地“三農”工作豐富實踐表明,一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鄉風文明較差、矛盾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層組織軟弱涣散,無法有效處理和解决好各種矛盾糾紛,更不要説作爲一個堅强領導核心引領鄉村事業全面發展進步。必須堅持和努力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集體經濟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紐帶作用以及社會組織等的補充作用,不斷激和發展建設好不同類型組織隊伍,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有力的政治保障。這就爲新形勢下擴大和推進漳台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創造了新的機遇。從總的來看,漳台携手發展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加快推動社會服務等工作具有較好的基礎、較强迫切性和可行性。既要加强和改進黨的領導,選優配强村“兩委”班子,管好用好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衆動員起來,“繩往一處擰,勁往一處使”;還要借鑒台灣地區社區營造與社會組織發展運行等方面經驗,大力實施農村帶頭人和發展建設與幹部隊伍整體優化提昇行動,更加注重在返鄉人員與台灣青年中發現和培養合適人才、擔任重要工作承擔重要責任,甚至成立和推動“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全面提昇鄉村發展振興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陣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方面的質量水平,以鄉村組織振興帶動和保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相信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建設和完善將、進一步改善當前鄉村治理主體單一、效率低下的現狀,逐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順利實施。

  四、小結與前景展望

  當前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的環境與基礎較好、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形勢下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的豐富内涵與時代價值,全面把握“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與“五個振興”之間的特殊重要關係,對於貫徹落實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更好推進“第一家園”和“海峽兩岸(閩台)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上述討論分析與各地初步實踐探索表明,“鄉村振興戰略”中産業振興是重點與關鍵、人才振興是源頭與支撑、文化振興是靈魂與動力、生態振興是基礎與優勢、組織振興是核心與保障,“五大振興”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體現了海峽兩岸(閩台)鄉村全面融合與發展振興的總要求,也契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當前以“五大振興”引領和推進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具有較强可行性和迫切性,前景看好。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