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5年12月19日,來自省直、市直、高校、科研單位和基層的70多位代表,雲集省民政廳舉行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大會。會上通過了章程和首届近30名理事名單。理事會推舉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係主任何肇發教授爲首任會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卓炯教授等爲顧問。本會兩個掛靠單位的代表省民政廳廳長孫克杰和省社科聯副主席陳楓分别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二、1986年12月20日—22日,本會在廣州市白雲山制藥總廠召開“廣東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與會顧問卓炯等70多位代表,提交論文50多篇。這是本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是年,本會開展了“政治文明”的多次討論,範英等陸續撰寫了多篇論文,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三、1987年2月—6月,本會與省社科聯等關注“三農”問題並組成30多人的小分隊,到粤北山區南雄縣實地調研,總結、提昇該縣改革開放的成就,於6月上旬,主辦了“南雄山區經濟發展”研討會,中宣部原部長朱厚澤等,以及來自省内、省外代表150多人。會議就“老、少、山、邊、窮”的南雄縣在短短三年改變落後面貌的相關事迹進行了深入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等對大會作了相關報導。韶關市委市政府高度評價了這次大會。
四、1987年9月,本會範英等著述的《南雄特色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國務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爲該書作了“南雄經濟發展的路子,也是同類型山區將要走的路子”的題詞。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羅元錚教授爲該書寫了序言。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爲:南雄的經驗值得推廣,南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山區“三農”開發的一面旗幟。
五、1987年10月—12月,本會與省社科聯等在南雄山區再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範英等寫作的《南雄發展之路》。這是在《南雄特色研究》之後,對“老、少、山、邊、窮”的南雄縣如何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擺脱落後面貌的續探。
六、1988年4月19日—22日,本會在省民政廳召開“廣東民政事業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120多人,提交了近百篇論文。會前,本會在省民政廳支助下開展了廣東民政事業的廣泛調研活動,提出了發展廣東民政事業的一批建議與對策,得到省民政部門的充分肯定。會後對與會論文進行評奬。
七、1988年1月—7月,本會以廣州市大型工業企業先進單位——廣州市白雲山制藥總廠爲基地,組織精幹小分隊前往調查研究,由範英等撰寫的專著《改革中的新型企業》於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羅元錚教授作序。該課題是作者們在研究“老、少、山、邊、窮”的“三農”山區——南雄縣之後,轉入研究城市工業企業典型的首次嘗試,省内外報刊做了普遍的報導。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謝非指出:對廣州工業企業改革探索的研究很重要,這本書很有借鑒作用。
八、1989年6月1日—4日,本會與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在韶關市曲江縣召開“廣東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百多人,提交了70多篇論文。大會主要就範英等撰寫的《精神文明學論綱》的第三稿進行分組討論,提出修改意見。由於衆所周知的國内形勢的某些突變,會議提前於6月3日結束。是年,範英等撰著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答》一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
九、1989年8月,本會課題組在完成《改革中的新型企業》一書後,範英等撰寫的專著《中國浪潮:横向經濟聯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對國内剛剛出現的横向經濟聯合課題進行了初步的系統的探討,爲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横向聯合的時代潮流作出了一份努力。
十、1990年3日18日—20日,本會在江門市委黨校召開“廣東社會安定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80多人,提交了60多篇論文。這次會議主要成果是爲廣東的社會安定與發展出謀獻策。會後對與會論文進行評奬。
十一、1990年11月,本會範英等撰著的《精神文明學論綱》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64萬字,共設26章。其中對“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等作了專章論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在爲本書的序中指出:“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意識社會學也即精神文明學。”我們要大力地“講這門科學”。可以説,廣東學者在研究精神文明學的過程中,初步建構起意識社會學的框架。此書問世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近60家報刊編發了報導,廣東省社科聯召開了首發座談會。中央電視台等新聞聯播節目及時地作了介紹。該書榮獲《光明日報》等主辦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1979-1990年度)首届優秀學術著作奬”等奬項。
十二、1991年5月10日—13日,本會在花都市工人療養院召開“廣東社會綜合治理”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80多人,提交了70多篇論文。會後開展評奬活動。是年,全國及廣東開展社會公德大討論,範英等撰著的《社會公德概論》和《社會公德漫話》分别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
十三、1992年,本會承擔“93年度中國社會學會‘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一應籌備工作,争取了企業支持經費30萬元;組成籌備小組和全國徵文的評審小組;發動本會會員組成10多個專題組進行實地調研;落實全國年會的地點等。是年,全國及廣東開展職業道德大討論,範英等撰著的《職業道德新探》一書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
十四、1993年3月4日—10日,本會承辦的“93年度中國社會學會‘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正式在深圳市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的代表150多人,提交了150多篇論文和兩部著作。本會代表何肇發、魯陽和範英等分别擔任了大會主持人之一。這次大會的依時舉行和會議的科學安排,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在國内外産生了較大影響。會後,本會還對省内代表範英提交的、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及近50篇論文開展評奬活動。
十五、1994年5月中,本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範英等數位代表參加了省委宣傳部等組織的“赴新馬泰考察團”的考察活動。
十六、1994年10月18日—22日,本會在汕尾市友誼賓館召開“廣東社會保障與文明發展”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近百人,提交了80多篇論文。這次大會對廣東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好評。會後開展了評奬活動。是年,本會自籌經費編選的“93全國社會學會年會”論文集《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約50萬字,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題寫書名並序,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
十七、1994年11月,本會評出了1985—1994年度一批先進會員,并發給奬证、奬金。是年,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間,由範英等撰寫、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上下册、130多萬字的專著,在市場經濟與人的素質上開展了較早的較全面的研究。
十八、1995年5月,本會參與了亞洲社會學會在北京召開的主題年會。經過精心調研寫作,本會向大會推出了15篇優秀論文與會,並頒發了奬证和奬金。是年9月,範英等撰著的、60萬字的《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一書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
十九、1996年,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多次聯合召開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問題的中小型研討、座談活動,與會總人次約300人,提交的論文、發言稿約百件。是年起由原副會長兼秘書長範英代任會長。
二十、1996年7月20日—25日,本會參與了國際社會學工作者聯合會和國際社會工作學會在香港召開“參與變遷——社會發展中的社會工作”爲主題的國際性年會。來自60多個國家近千名代表,就國際間共同關心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本會首次單獨組團的10名代表,在團長範英教授帶領下,赴港與會並在大會上作了論文講演。是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决策,6月,範英、丘挺等撰著的《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戰略論》一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二十一、1996年12月—1997年1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20多位代表組成“廣東赴歐洲十國社會考察團”,以範英爲團長、張楓爲副團長、茹小雯爲團助進行了爲期30多天的考察活動。是年全國開展反腐敗的相應工作,8月,範英等撰寫的專著《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作者再次從政治文明建設的視角,對國内反腐敗的成就作了充分肯定,同時指出存在問題與原因,並對國内外腐敗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反腐保廉的相應對策,是國内該領域較早出版的一部專著。
二十二、1997年4月16日—18日,本會在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召開“廣東社會發展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約80人,提交了60多篇論文。會後開展評奬活動。
二十三、1997年5月22日—28日,本會參與了在香港召開的“21世紀華人社區輔導服務工作的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範英、茹小雯等數位代表作了發言。是年,本會推舉廣州市政協主席鄔夢兆同志爲會長,範英爲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爲紀念人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誕辰百週年,是年10月,範英、吕志撰寫的專著《周恩來的人格風範》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爲《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的姊妹篇,意在用周恩來總理的清廉形象作爲反腐敗的楷模,被列爲廣東青少年10大閲讀圖書之一。
二十四、
1998年4月和7月,本會響應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跨世紀調研活動的總動員令,由範英任組長的殯葬改革研究小組一行10人,多次到基層企業進行殯葬改革專題的調研,並將有關調研報告及時呈給省委省政府作决策諮詢,得到上級的高度重視。是年4月,本會推舉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範英教授爲會長、原常務副秘書長董玉整教授爲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二十五、
1998年中,本會出版了《新時期社會發展問題與對策》一書約30萬字。文集收編了1994年以來會員的獲奬論文。是年,廣東及一些省區開展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大討論。9月,範英等歷時6年撰寫的《當代中華凝聚力》上下册、110多萬字的專著,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對當代中華凝聚力的内涵(物力内涵、智力内涵、引力内涵和活力内涵)、成因(歷史成因、階級成因、社會成因和現實成因)、主體(民族主體、群衆主體、階級主體和政黨主體)、客體(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硬件客體和軟件客體)、屬性(民本主義屬性、愛族主義屬性、愛國主義屬性和社會主義屬性)、特徵(大一統特徵、大聯合特徵、大團圓特徵和大開化特徵)、功能(内部功能、外部功能、上層功能和基層功能)以及發展(對比發展、内部發展、外部發展和全面發展)等均作出了較爲系統的研究,初步構建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框架,社會反響較强烈。
二十六、1998年12月21日—22日,本會在廣州市召開“新時期用人機制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60多人,提交了近40篇論文。會後,及時地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由範英主筆的《關於創立和完善廣東省新時期用人機制的八條建議》,得到省委書記謝非等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同時,對與會論文開展了評奬活動。
二十七、1998年12月中,本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海峽兩岸社會倫理教育”研討會,接待了近20位台灣各高校的專家和來自國内的30多位學者,在珠海、肇慶、中山等地進行了爲期七天的研討考察活動。本會範英等撰著的《當代中華凝聚力》一書成爲大會討論的熱點之一。是年,範英等撰寫的另一書《堅持·發展·探索·創新》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
二十八、1999年4月1日—3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廣州黄花酒店聯合主辦“深化殯葬改革、促進社會文明”學術研討會,來自省内和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學者120多人,提交60多篇論文。這次研討會以改革開放精神,觸動我國我省殯葬行業存在的諸多瓶頸問題,提出要切實抓好這件事關民生的大計。全國各地輿論反響强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及廣東各家報紙、電視台均作了報導或選登了有關文章。
二十九、1999年,本會出版了由範英等撰著的30萬字的《殯葬改革社會學》一書,首次對殯葬改革的問題作出社會學的專題考察,並初步建立了該社會學分支學科的體系。同年,本會成立了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此,廣東社會學學會的搆架從平面發展走向立體發展。
三十、2000年初,本會在會長範英主持下寫作的《關於提出、起草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建議報告》,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和廣東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等,得到上述部門的高度重視。是年4月,範英等撰寫的《創建新世紀的真善美》專著,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爲中國新聞出版署的重點圖書項目。
三十一、2000年7月中,本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範英等與中國倫理學會的數十位代表共赴韓國參加了當地倫理教育考察活動。
三十二、2000年10月17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廣州市海珠區新窖鎮聯合召開“廣東改造‘城中村’”首次專題座談會,近60位代表與會。爲廣州等地“城中村”改造問題提供了一批對策建議,深受基層歡迎。《南方日報》等及時發表了範英的《合法、合理、合情地改造》等數篇論文。
三十三、2000年10月27日—28日,本會與潜能開發研究專委會在廣州市江南大酒店召開“新時期人的潜能開發”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80多人,提交30多篇重點論文。全國著名人才學專家王通訊教授等應邀與會發表講演。本次研討會爲新時期人的潜能開發提供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會後開展了評奬活動,並出版了論文集約20萬字。
三十四、2001年1月20日,本會在廣州市流花閣餐館爲70歲以上的一批老社會學工作者祝壽,頒發了證書和奬金。
三十五、2001年10月中旬,本會與省文明辦、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南海市桃源賓館聯合召開“廣東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建設”首届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約70人,提交了近40篇論文。會前,本會組織了若干專題小組進行近年的實地調研,分别主寫了全省性的調研報告和市級性的調研報告等7篇,及時地完成了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辦委托的重大課題,爲黨的十六大重要文件中關於發展我國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這一重要内容的起草工作提供了相應的參考,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辦和省委宣傳部長鐘陽勝同志等有關領導高度評價。會後,對與會論文開展了評奬活動。
三十六、2001年,本會與殯改專委會重點抓了廣東殯改問題的連續性探討,共有200多人次參與了社會調研活動,撰寫了90多篇論文。在此基礎上,本會會長範英教授提出了“以民辦森林墓園代替立墓建塔”等改革建議,新華社多次編發了報導。
三十七、2001年12月,本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要班底——廣州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爲首批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全國有6所)。
三十八、2001年12月8日,本會首届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原副會長何肇發教授在廣州病逝,享年81歲。何教授在中山大學歷史係、社會學係從教多年,對培養後輩、恢復和發展我國社會學等方面畢其終生,作出了應有的奉獻。特别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籌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擔任中山大學社會學係首届係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期間,推進了廣東省社會學界的崛起。他的逝世,是我國社會學界的一大損失。
三十九、2002年1月中,本會部分會員參加了省社科聯、澳門社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的“第14次粤澳關係”研討會。其中範英提交的論文《關於粤澳文化交流的一個理論和一個建議》,立刻得到珠海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的關注,認爲論文中關於做大做强珠海這一珠三角重要戰略城市的觀點,對珠海今後的全面發展很有參考價值,會後專門派人與本會聯繫,徵詢作者對珠海發展的看法,並决定與本會開展相應的合作項目。是年在學習黨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的一系列理論時,範英等撰寫的《以德治國縱横談》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四十、2002年2月4日,本會在廣州醫學院召開“廣東社會學界迎春聯誼活動”,與會理事代表近百人,主要總結工作,安排新年學術活動。
四十一、2002年2月,本會會長範英一行4人,赴美國多個城市作美國殯葬業歷史與現狀的考察。
四十二、2002年5月,本會會員在學習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活動中提出的《對新時期學術研究如何爲經濟建設中心服務的八點看法》等多篇論文,由於理論聯繫實際,針對性操作性强,被省社科聯主要領導列爲重要參考文件。
四十三、2002年7月12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社會主義社會辯證研究會等在廣州聯合召開“廣東學術界探討新時期政治文明建設”研討會,與會代表約30人,就江澤民“5.31”重要講話中代表黨中央首次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概念等問題開展熱烈討論。與會者指出,本會範英教授等及廣東部分專家學者早在16年前已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的問題,並進行了連續探討,發表了一批論文。這些研究,對中央的有關决策提供了相應的參考。新華社對本次研討會綜述發了大字内參,供中央政治局以上領導參考。會後出版了張江明、範英等撰著的《論政治文明》一書。
四十四、2002年8月11日,本會副會長、廣州市委黨校教授丘挺同志不幸在廣州病逝,享年72歲。丘挺同志一生著述豐厚,爲人友善,澹薄官權名利,生活簡檏清廉,給人們留下了注重實事、講究做人的良好品德,曾被評爲廣州市委黨校系統優秀黨員。在他患病期間,本會會長範英代表本會多次前往探訪。
四十五、2002年10月,本會在殯葬改革中提出的樹葬建議,以及打破行業壟斷,公辦民辦一起上,將殯葬行業列入國民經濟行業的建議等,得到上級有關部門主要領導的重視,新華社多次編發了内參。在各界的共同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理論探討和反復向有關部門提出殯改的合理化建議,國家和省的民政部門終於發出了殯葬服務業可以放開經辦的信息。
四十六、2002年10月間,本會顧問張江明、會長範英等參加了省社科聯、省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會爲主組織的“廣東赴越南考察團”,進行爲期一周的考察活動。
四十七、2002年度,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受省委宣傳部委托,組織了數百人次到基層各地進行調查研究,主題是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現實狀况與發展對策,並於是年12月28—29日,在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下李朗村召開了“廣東省貫徹十六大精神與建設先進文化”專題座談會,省内近70位領導和專家與會。會長範英等主持了本次大會。這次大會得到了該市區鎮的大力支持,本會團體單位下李朗村委會及下李朗工業企業集團公司爲大會的召開提供了一應服務。
四十八、2002年度,本會會長範英等部分骨幹參與了廣東省社科聯和佛山市社科聯主辦的多次調研活動,對省委省政府關於把佛山市建設成爲廣東第三大城市的决定的實施方案,做了一定的宣傳輿論工作,包括專題報告、電視現場答問等,均得到佛山市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十九、2002年12月,本會會長範英的專著《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約23萬字,共設六章,對近20多年來本會與廣東創立和發展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作了較爲全面、系統的回顧、總結與提昇。其中包括該新興學科創立的時代背景論、直接起因論、大致歷程論、顯著成果論、本體層次論、縱向起點論、内部結構論、外部聯繫論、精神生産論、創建活動論、公德開篇論、職德新探論、市場素質論、反腐保廉論、人格風範論、雷鋒精神論、凝聚力簡論、德治縱横論、真美善合論、文明總體論,以及理論價值論、實踐價值論和人類價值論等,爲人們進一步瞭解該新興學科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考量。
五十、2002年,本會除在面上抓了上述一些有影響的活動外,主要通過各專業委員會及本會重點教學科研單位開展相應的工作:
如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分别於2002年6月和11月,舉行了“社會體育國際論壇”和“新興小城鎮體育發展”研討會,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和群體司的部分領導和專委會的主要領導等專家作學術報告,收到一定的效果;該專委會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課題《新興小城鎮體育發展規劃的研究》、《我國體育中介市場現狀與管理研究》等,已初步完成了重點市、縣、區、鎮的調研任務,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該會還積極投入省、市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活動,承擔省、市調研任務,當好“智囊團”。比如對2002年在廣州舉行的湯尤杯羽毛球賽的市場推廣,廣州申辦2010年亞運會的競争方案、社區體育和體育場館的調研論证等,均發揮了相應的作用。
再如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便注重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和專業普及應用工作。在世界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中,人不僅要開發“現能”,還要開發“潜能”。研究和開發潜能是世界性全新課題。但有關基礎理論尚未系統化,該專業委員會正在着手這方面的探索,在提出“潜能學”初步構想的同時,該專委會重視在日常中普及應用方面的培訓、試驗,主要是以專題座談的形式,做了系列性的探討,並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經過近年的籌備,該專委會將推出“潜能開發創富論壇”。
又如殯改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2002年清明節前後舉行了多次廣東殯改專題研討會,收到論文30多篇,多家報刊、電視台作了報導。《廣東社會學通訊》還編發了兩期專稿,國家民政部主辦的《中國殯改導報》選登了其中若干篇。由於殯改事業的進展還有許多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需要研究,關鍵還在於“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這也是廣東面臨的瓶頸問題,專委會正在致力於此,也計劃與《中國殯改導報》等聯合研究,逐步推進。在我國殯葬業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上,該專委會多年來堅持的許多見解已被發展着的事實所證明,充分體現了理論探索的超前性、創新性品格。
2002年度内,本會重點教學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係,累計在校本科生263人,碩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13人。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成立了社會發展研究所與人口研究所、中法工業與技術社會學合作中心和市場經濟與人口發展研究中心的係級教研組織並積極籌建社會工作係。本年度内,該係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論文10多篇,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及國際合作研究基金項目2項,另有與省、市、地方政府部門機搆合作的各類横向研究課題多項,累計所獲研究經費達數十萬元之多。此外,該係還開展了國内外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
在2002年度内,本會的重點科研單位——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是工作活躍、團結、緊張的一年,也是獲得各級科研課題項目最多的一年。其中,《世紀之交的佛山人口》一書,20多萬字,填補了該市這方面的調查與研究的空白,對建設我省“第三大城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老年人口》一書和一篇論文,分别獲得國家計生委和中國人口學會聯合頒發的“第三届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奬”三等奬;有一項目在國家級重點課題競投中中標,所承擔的其他15個省、地區級項目部分已完成;全所參加省内外學術會議、報告、課題、電視台采訪等達20人次;已發表的論文14篇,約36萬多字。
在2002年度内,本會的重點教學科研單位——廣東商學院社會學係在抓初期的創建工作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不僅在學科規範方面逐步形成專業特色,而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學科建設,同時發揮了科研優勢,去年立項的有國家社會科學基本項目1項,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已結項的各1項。由於科研項目方面抓得較緊,得到國内同行的較高評價。與此同時,該係還組織學生開展“廣東社區居委會基本狀况調查”活動,深入540多個社區居委會,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在2002年度内,本會的其他重點科研教學單位,如省政府研究中心的社會學工作者,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諮詢爲中心,主編了《邁向現代化的中國廣東》一書和《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密集區的産業布局、分工》、《‘三個代表’體現‘三個文明’》、《專家學者關於大學城一些情况的反映》、《廣州大學城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國外大學城建設的發展史、特點及啓示》、《建設大學城,促進廣東高教事業再騰飛》等研究報告,得到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此外,本會和深圳市社會學學會的個人會員2002年度在科研上也做出了較好的成績(從略)。
此外,本會在經費困難情况下,一直堅持自費出版、發行内部刊物《廣東社會學通訊》,2002年度内出版了12期約13萬字,其中一批論文和通訊報導爲省内外報刊選用。
五十一、2003年1月20日,本會召開了“廣東社會學界貫徹十六大精神迎春聯誼會”。百多名理事代表暢談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開展社會學理論研究和活動的體會。會上,各專業委員會和部分重點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代表向與會同志介紹了本年度的工作簡况和新年度的初步設想。會中還穿插了抽奬活動,聯誼會充滿了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
五十二、2003年4月2日—3日,本會與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省文明辦及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從化區召開了“廣東發展先進文化”理論研討會。來自省内各界論文代表、有關領導和新聞傳媒單位負責人共120多人,就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决策,重點探討什麽是先進文化和文化大省,以及如何發展先文化和建設文化大省等,爲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文化大省的决策做了輿論先行的鋪墊。此前,本會於2002年便開始到基層進行專題調研,撰寫了一批重點課題,並榮獲多項奬勵。研討會後,《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東和廣州電視台以及《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探求》、《文明導報》等均有及時報導,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得到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
五十三、2003年4月中,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的範英、王勇等參加了以《人民日報》爲主的赴俄羅斯社會考察活動。
五十四、2003年6月,本會範英等撰著的《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約71萬字。這是廣東省委宣傳部委托的研究課題,也是我省首部專述文化大省建設的學術成果。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即先進文化與建設文化大省;先進文化與創新嶺南文化;先進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先進文化與開拓文化産業以及先進文化與全面和諧發展等。該書出版後,即於2003年7月11日在廣州召開了首發座談會,80多位專家學者就此書的出版作瞭高度評價。省内外一批報刊及省市電視台均有報導。
五十五、2003年7月4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東召開了“廣東社會學界探討先進殯葬文化”研討會,與會代表近30人,提交了一批論文。《中國殯改導報》等精選若干篇及時發表。
五十六、2003年2月起,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開始聯合撰寫“廣東人精神叢書”約9部。該叢書的撰寫,主要是爲建設文化大省的核心内容——“廣東人精神”的大力弘揚服務,計劃在2004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在撰寫該叢書的過程中,本會的一批骨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十七、2003年2月—7月,本會在發揚“廣東人精神”以及抗非鬥争和非公有制企業討論中,與其他學會多次舉行專題座談會、研討會,約60人次與會,並提交了近40篇發言稿或論文,其中一批論文由報刊編發,如範英的《弦揚抗非鬥争中凸顯的科學精神》及另8篇論文分别獲得《南方日報》等聯合主辦的專題討論一等奬和二等奬。同時,本會還在《羊城晚報》發了一組文章,專門講非公有制企業的文化建設問題,主要有《努力創建非公有制企業的真善美》、《用文化做大做强非公有制》和《優秀民營企業家是市場英雄》等。
五十八、2003年,本會一批骨幹參與了省社科聯與澳門社科會、廣西、雲南、貴州等省社科聯聯合主辦的“珠江流域西部文化旅遊走廊之開發暨16次粤澳關係”研討會。本次會議重點探討開發珠西旅遊文化走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關問題,爲省委省政府關於開發泛珠江三角洲經濟社會圈的决策尋求相應的突破口,做了先行性的輿論工作。本會會長範英教授提交的論文《開發珠西旅遊文化走廊的十個整合》,由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内參《專家建議》編發。與此同時,本會範英等在參與嶺南文化的討論中,也有多篇論文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提出的觀點受到有關領導部門的重視。
五十九、2003年9月28日,本會召開了“廣東社會學界貫徹‘文化大省工作會議部署’”座談會,與會代表近30人,提交了一批論文、發言稿,就省委省政府剛剛結束的全省文化大省工作會議精神展開了學習、探討,這是省内哲學社會科學界對省文化工作會議最快、最早作出反應的一次座談會。會議還就文化大省建設對廣東社會學發展要求及近期活動作了思考與部署。
六十、2003年,本會在促進專委會的建設方面,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如對潜能專委會的各項活動給予及時的支持、指導,使之正常、健康地發展。該專委會在2003年度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的换届理順了一些關係,各項活動計劃比較實在可行。再就是殯改專委會的工作,由於多方面的社會因素所决定,雖然難於經常開展,但他們是盡了一定的努力的。2003年清明前後,重點組織了一次由新華社記者的訪談活動,專門講樹葬的問題,並在《北京晨報》上發表,引起了國内廣泛的關注。2003年7月初,該專委會與省社會學學會主辦了“廣東社會學界探討先進殯葬文化”座談會,20多位代表與會,提交了一批論文和發言稿。其中《殯葬改革漫談》等由《中國殯改導報》編發。省、市電視台及報刊也及時地報導了這次活動。
六十一、2003年,本會對成立以來的歷年簡况作了回顧,並編寫了簡要的會史。爲加强本會組織工作,在本年度上還增補了一批理事、常務理事和副會長等,並一致推舉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同志爲本會常務副會長。同時,《廣東社會學通訊》在本年度内出版了18期約18萬字,贈送國内相關教學、科研單位和本會理事,共3萬多份。其中,2002年度本會及各專委會和重點教學、科研單位的工作、文化大省的討論,廣東人精神的討論,抗非精神的討論,泛珠三角經濟社會圈合作的討論,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討論,婚姻家庭問題的討論,殯改問題的討論和社會學相關知識的介紹等,都有專題性文章,一批論文被相關報刊選發。也起到了互通信息的作用。
六十二、2004年1月16日,本會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社科聯8樓學術報告廳聯辦“廣東社會學界迎春”大會,120多位理事代表和會員代表與會。會長範英向與會者匯報了本會2003年度的工作簡况,並提出2004年度活動設想。各專委會及重點教學科研單位的代表介紹了近年的活動情况。在本次會議上,還舉辦了第二届祝壽活動,丘士杰、陳方、張綽、王文、劉柏藩、鄭孟煊、葉潮等7位同志均獲得相關證書和奬金。在這次迎春大會上,本會還對12篇入選2003年度全國社會學年會論文的作者頒發了優秀論文奬证和奬金。同時一致通過增補原副秘書長李振連、鄭梓楨同志爲副會長。大會期間,幸運抽奬穿插進行,整個會議開得生動活潑。
六十三、2004年3月24日—26日,本會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剛剛開完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後,與廣東省社科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佛山市委市政府等聯辦的“强化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便在歷史文化名城佛山市召開。來自廣東、北京、福建等地的領導和專家約90人,首次就廣東20年來原創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進行專題的回顧、總結,以便推進該新興學科的深入開展和以點帶面地促進我國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的不斷繁榮。會長範英等主持了本次大會。本會主要骨幹提交了兩部專著和20多篇論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内三大報和《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探求》等雜誌,以及省市電視台等,均及時予以報導或選登有關論文,社會效果較强烈。
六十四、2004年3月上旬,本會會長範英教授等一行數人,一應廣州市番禺區大崗鎮人民政府的邀請,前往該鎮作社會調研活動。鎮委副書記、鎮長等熱情地介紹了該鎮的基本情况;二應番禺奥園集團有限公司和該公司品牌管理中心之邀,前往該企業瞭解房地産文化的最新狀態。
六十五、2004年3月8日,本會參與了廣東教育促進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在海珠區的正式成立暨社區教育學習班開業大會。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領導、專家近300人。會長範英教授在大會上作了“社區教育與文化發展”的專題講演。
六十六、2004年4月7日,本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省社科聯召開“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殯葬行業改革”座談會。會議由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主持,近20位殯專委員和新聞界代表與會。
範會長認爲:我國我省在從“土葬”向“火化”轉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但殯葬業其他方面的改革仍然嚴重滯後:殯葬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那一套,政企不分,政企合一,以政代企,裁判員與運動員兼而一身,因而形成殯葬業壟斷經營的局面,形成殯葬業暴利經濟的現實。這種局面和現實如不引起高度重視,不盡快地打破陳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不僅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不能深化殯葬業的改革。
範會長指出:一些地方民政企業的負責人矢口否認近來人大、政協和新聞界揭露殯葬業壟斷經營、收取暴利的事實,説明該行業管理者仍然站在舊體制的立場上,爲舊體制辯護,也即爲壟斷經營和收取暴利辯護,並在社會上造成誤導,極不利於殯葬業自身的改革,不利於管理權與經營的分離,不利於改變與民争利,真正做到還利於市、還利於民。
範會長還指出:在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進程中,要防止有人故意製造各種藉口,拖延壟斷經營、收取暴利的時日。對於有關方面的一些“加强管理”、限價降價等等許諾,社會各界要從源頭上給予經常的監督。監督的總指向是殯葬經營必須及時地打破壟斷,讓經營主體國有、民營或混合經濟共同介入;有關重大的殯葬决策事項,必須通過專家諮詢、組織聽证、社會公示、新聞跟進等形式,使社會各界廣泛關心和參與,以堵死行政自己提出的立規、立法方案只爲保護自己利益的漏洞;在目前,殯葬業的各項具體規章、政策的出台,重點在於清理、改組殯葬企業政企合一、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弊端,放開民營、混合經濟準入的經營之路,大力引進社會資金,改造現有的公墓、陵園和骨灰樓,開展以樹葬即森林墓園爲主的文明經營方式。
範會長再次指出:要從殯葬業發展的根本上,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制定。我國13億人口,至今只有一部於近年來修改過的《殯葬管理條例》。這是相當落後的表現。廣東社會學界早在6年前已提出制定《殯葬法》的建議和加强地方人大立法的建議。在這次會議上,他又重申了這些建議。
與會專家學者就該法尚未制定前的一個較長時期内,特别是對目前殯葬業存在的種種弊端提出了一批有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廣東社會學通訊》以專刊形式編發了10多篇論文。其中範英的《用科學發展觀審視殯葬服務業的改革現狀》發表在2004年第2期的《中國殯葬》雜誌上。
六十七、2004年6月13日,本會與廣州市海珠區文明辦等多家單位爲宣傳、貫徹全國加强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在羅馬廣場舉辦“讀成功的書、做成功的人”主題大會,來自省、市和該區有關領導、專家學者、教師、家長和學生代表等約400人。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月明同志新近編著、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爲序的《成功的故事》在大會上首發,引起與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六十八、2004年7月,由本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等聯合寫作的“廣東人精神叢書”首批9部著作完成初稿。這批著作有:《古今鏡像:廣東人精神之經緯》、《樂天務實:廣東廣府人的天性》、《自强不息:廣東潮汕人的膽氣》、《厚德載物:廣東客家人的風骨》、《念祖愛鄉:海外廣東人的情結》、《靈活變通:廣東人的商業精神》、《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萬紫千紅:廣東人的藝術精神》和《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
六十九、2004年8月,本會新書《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初步編定,目録發在《廣東社會學通訊》2004年第11期。編者按指出:爲抓緊我國《殯葬管理條例》的修訂和有關殯葬法規的起草工作,最近,國務院和國家民政部正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建議意見。有鑒如此,本會便將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參與殯葬改革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思考匯編成《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一書,以便提供有關方面作决策參考。
本書除前言、後記外,由開展殯葬改革典型調研、主辦殯葬改革學術大會、寫作殯葬改革首部專著、提出殯葬改革立法建議、澄清殯葬改革社會輿論、宣揚殯葬改革樹葬新風、探討殯葬改革入世對接、促進殯葬改革科學發展和附録殯葬改革若干資訊等九大篇搆成,共約40萬字。
七十、2004年8月24日,本會與廣州光大花園、《羊城晚報》等舉行“社區建設可持續發展”座談會,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在會上作了《社區文化建設三題》的講演,提出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質是以人爲本,是爲實現社區内全體成員的文化權益服務的,在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爲本的宗旨。
七十一、2004年8月17日和9月9日,本會應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爲紀念全國人大50週年暨地方人大常委會設立25週年之邀,分别參加了兩次座談會,主題是提高執政能力,建設政治文明,在新時期充分發揮地方各級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作用。本會會長範英教授發表了建言,提出從宏觀四大方面充分發揮地方各級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作用的觀點:一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級人大所處的經濟社會和人文氛圍;二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級黨委的領導;三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級人大的自身建設;四是真正加强和改善地方各級人大代表的素質,特别是關於民主法制的專業素質。
七十二、2004年9月17日,本會與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等在廣州舉行“中國廣州質量誠信品牌領先企業”經驗交流大會。自來省内主要是廣州地區的近300名企業界精英和部分專家學者聚首一堂。會上,10多家著名企業作了質量誠信品牌領先方面的經驗推介。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在大會上代表主辦單位向各方來賓熱誠致詞。
七十三、2004年9月21日,本會主辦的“廣東社會學界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暨學會工作交流會議”在省社科聯8樓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委黨校、省政府研究中心、省殘聯、市委黨校、市社科聯,市社科院、深圳市社會學會、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商學院、廣州體院、廣州醫學院、廣東藥學院、《羊城晚報》及部分實際工作部門的常務理事代表50多人,暢談黨的十六届四中全會重要文件精神,並結合本會的實際開展工作交流。會議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主持。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副會長魯陽、丘士杰、楊漢卿、吴燦新、李江濤、吕樹庭、楊鬆、陳方、鄭梓楨等出席了會議(另幾位副會長請假)。劉小敏、楊漢卿、吴燦新、魯陽、陳偉、李江濤、陳方、彭建、吕樹庭、張書琛、高菊、郭景萍等同志分别在會上作了發言。大家一致認爲:十六届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决定》既具有很强的理論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又具有很强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是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應當從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體制、執政方式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加强執政能力建設,真正完成由主要依靠黨的政策轉變爲主要依靠黨内法規和國家法律進行執政;真正完成由實行人治轉變爲實行法治。
會上,範英會長還對社會學學會及所屬殯改專委會、潜能開發專委會近期的工作進行回顧介紹,認爲近年的工作成效引起了社會和人們的關注。如廣東社會學界關於殯改的研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爲有關部門提供了决策參考。最近國務院、民政部已將殯改列入立法的範圍,並對過去的殯改條例進行修改,這有廣東社會學學會的一份推進,也體現了我會的務實、創新精神。範英會長還要求本會體育專委員會抓緊换届工作,爲迎接2008年奥運和2010年亞運的到來,做好一系列的科研與活動。他同時提出依託社會學學會,就社會急需的專業再成立幾個專業委員會,例如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會員、“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和灾害治理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爲了推進學會工作的開展,要把年輕的骨幹吸納進來,要有梯隊的安排。在會上,專門籌備社會工作專委會、“三農”研究專委會等的代表還就成立專委會的設想作了介紹。會上還提名增選了幾位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朝氣的中青年骨幹擔任學會的副秘書長等。
七十四、2004年9月24日,本會與廣東省文化學會、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等在廣州舉行“廣東社科工作者迎中秋慶國慶”聯誼活動,近300名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與會並觀看了豐富的文娱節目。主辦單位還爲支持本次活動的企業贈送了紀念牌匾。範英會長在大會上作了講話。
七十五、2004年10月17日,本會與海珠區文明辦、海珠區團委、海珠區教育局、海珠區文化局、海珠區關工委、海珠區圖書館等在海珠區少年宫聯合舉行“讀成功的書,做成功的人總結頒奬暨匯報演出活動”,約200人與會。大會對“全國青少年東方魅力之星大賽”廣東賽區的17名金奬、16名銀奬、24名十佳、17名十優的榮獲者轉發了奬证與奬金,同時對“讀成功的書,做成功的人”徵文大賽、演講大賽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的數十名獲奬者頒發了奬证和奬金。本會潜能專委會主任委員陳月明等同志具體參與了該項活動的策劃與指導。本會會長範英教授發表了講話。
七十六、2004年10月12日,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就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該院社會學係成立大會致電該係係主任謝建社教授:“在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設立社會學係的舉措,不僅增强了廣東地區高教社會學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也進一步凸顯了社會學各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在廣東的提昇,以及給社會學的不斷發展帶來的生機與活力,給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偉業提供了更加扎實的社會學思考與智慧的把握。因此,我謹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對貴校貴院社會學係的適時成立,特致衷心的祝賀。希望今後加强貴校貴院社會學係與廣東社會學學會之間的聯繫,共同爲繁榮發展廣東的社會學事業貢獻力量。我完全相信,以您爲主任的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係,一定會在廣東改革開放這塊前沿陣地上大有作爲。”
七十七、於2004年11月2日8:50,本會歷届副會長歐陽波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4歲。本會會長範英參加了11月11日10:30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等爲歐陽波同志舉行的遺體告别儀式,代表本會向逝者敬獻了花圈,並向其家屬表示深切問候。歐陽波同志從1985年本會成立到他逝世期間,爲廣東社會學會的建設與學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輩。
七十八、2004年11月30日,本會應邀參與了省政協主辦的“建設和諧廣東”研討會,會長範英作了“貫徹‘四個尊重,建設和諧廣東’”爲題的重點發言。範英認爲:黨的十六届四中全會《决定》强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一建構和諧社會的重大方針,也是我們建設和諧廣東的重大方針,應當擺在重要位置。“尊重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人類社會財富積累的合理途徑。廣東改革開放25年的事實證明,包括知識分子在内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的勞動,既爲建設和諧廣東積累了較爲雄厚的財富,更是建設和諧廣東的主體力量。“尊重知識”的根本原因在於“知識就是力量”。這種力量無疑成爲勞動者提高素質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表現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也必然成爲建設和諧廣東的智力資源。“尊重人才”是以人爲本的突出體現。只有尊重人才,建設和諧廣東才會有人才濟濟的局面。“尊重創造”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執政黨的群衆基礎在不斷擴大,更要充分調動和激發新社會階層廣大群衆的創造願望、創造活動和創造才能,並充分肯定其創造成果,建設和諧廣東才會有更大的活力、張力和實力。
七十九、2004年12月24日,本會理事、韶關市仁化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彭良武同志編著、本會會長範英作序的科普讀物——《趣説孔子與〈論語〉》一書出版發行,仁化縣委、縣政府召開了該書首發儀式及座談活動,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和仁化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等代表共200多人與會。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在講話中指出:普及中國優秀典經文化,弘揚孔學優秀精華,是建設文化大省,建構和諧社會,提高國人素質的重要舉措。
八十、2004年12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寫作的“廣東人精神叢書”首批9部約150萬字,由本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任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同志分别題詞與寫序,指出該套叢書是“弘揚廣東人精神的一大理論成果”,它的出版“非常必要,非常及時,可以説是爲廣東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辦了一件大好事,爲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現實社會主義現代化辦了一件大好事”。同時鼓舞大家繼續努力,爲廣東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品。
八十一、2004年12月,本會範英的《簡論鄧小平同志的文化觀》以及董玉整、楊漢卿、段華明、張興杰、蕭新生、陳偉、盧黄熙、何蔚榮、楊丹娜等的論文均入選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編選、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永遠的旗幟——鄧小平理論與廣東改革開放研討會論文集》。該文集約53萬字,共收進了2004年8月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等聯辦的“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研討會的入選論文100多篇。廣東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及廣州市委常委、廣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建華同志在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分别作爲該書的“代序”。
八十二、2005年1月23日,時值春暖花開之際,本會主辦的“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來自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委黨校、省政府研究中心、省民政廳、省青聯、省婦聯、省統計局、省黨史辦、省工商局、省文化廳、省總工會、省殘聯、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市人大、市政府、市委黨校、市社科聯、市社科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商學院、廣州體院、廣東藥學院、廣東中醫藥大學、廣州醫學院、廣州大學、《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民營企業報》、《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廣東行政學刊》、《探求》、《廣東宣傳》及部分企業界、基層社區的理事代表、特邀嘉賓共230人歡聚一堂,同賀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與之相關的系列性慶祝活動也將從今天拉開帷幕。
會議由本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主持。本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副會長魯陽、丘士杰、嚴建强、江立平、周大鳴、吕樹庭、楊漢卿、林聖德、曾新要、李振連、鄭梓楨,本會副秘書長李偉民、楊穎柔、鄭晨、馮仿婭、吕志、王雪瑩、張書琛、葉金寶、顧萬明、霍秀媚、冼美新、張建平、段華明、韓智、陳愛軍、劉志輝、唐孝祥、於莉莉,以及各專委會主要負責人陳月明、樑國維、譚昆智、臧連明、譚建湘、歐榮基、陳偉,老同志樑釗、馬中柱、楊羅觀翠、張綽、樑渭雄、張漢良、潘永康、王文、王聖先、陳長暢、劉歌德、樂志强、蕭新生、陳家義、黄紹汪、鄭孟煊、伍天章、劉柏藩、陳芳芳等,和社會學學會理事、各界特邀代表參加了慶祝活動。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恒瑞教授應邀與會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廣州市美凌食品有限公司、廣州花下美容産品有限公司的代表等出席了慶祝活動,並提供了部分友情贊助。
在慶祝大會上,本會會長範英教授作了“風正帆揚逐浪高”的主題講話。在講話中,範英會長從社會學學會的歷程回顧、學會特點和工作展望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他首先回顧了廣東社會學學會的發展歷程。1985年12月19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在社會學老前輩卓炯、何肇發等先生的帶領下,在廣東省民政廳孫克杰廳長等的支持下,在省社科聯一批領導的關心下,乘改革開放之風鳴笛起航。
20年間,廣東社會學學會始終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爲廣東的社會發展諫言獻策,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前後召開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對策性强的學術研討會,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回答了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諸如舉辦了廣東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廣東社會安定與發展、廣東社會綜合治理、廣東民政事業與社會發展、廣東社會保障與文明發展、廣東社會發展與對策、新時期用人機制與社會發展、廣東改造“城中村”、新時期人的潜能開發、廣東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殯葬改革,促進社會文明、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廣東人精神等理論研討會,較充分地發揮了社會學學會的研究功能和對策功能,較有力地配合了省委省政府相關工作的開展,爲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0年間,廣東社會學學會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尊老、扶中、帶新”的策略,凝聚了一大批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層次較高的老中青年相結合的學術團隊,在社會學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普及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特别是在務實求新方面,創立了“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1988.8)和“殯葬改革社會學”(1999.8)這兩大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框架,走在了國内的先列。同時出版了《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新時期社會發展問題與對策》、《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等一大批理論研究成果,發表了大量論文與調報,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獲得了多種奬勵,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範會長指出,20年間,廣東社會學學會不斷發展壯大,學會的組織架構已從平面發展走向立體發展。本會先後成立了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拓展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普及了社會學的相關知識,擴大了社會學學會的影響,同時也爲社會學學會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範會長認爲,20年間,廣東社會學學會始終站在理論與實踐前沿,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提出和開拓了一批有前瞻性、創新性和時代感的研究課題和研究領域。如前所説的意識社會學、殯改社會學的提出與研究,再如1986年社會學學會部分專家學者就“政治文明”的提出和連續的探討,以及《關於提出、起草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建議報告》等,均體現了社會學研究工作者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諫言、咨政與獻策的勇氣和智慧。
在這次大會上,範英會長認爲,廣東社會學學會建會的根本方向是對頭的,隊伍的主體骨幹是負責的,開展的學術活動是正常的,理論與對策研究是有成效的。在此基礎上,他高度概括了廣東社會學學會的五個鮮明特點:第一,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學會長期不懈的追求。第二,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學會與時俱進的動力。第三,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學會自强隊伍的根本。第四,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學會敢打硬仗的秘訣。第五,以强化專業研究爲依託,是學會立體發展的支撑。同時,範英會長還指出了學會存在的不足之處,希望本會能有經費上的改善,拿出一批在國内有影響的學術著作或論文。
對於今後的工作,範英會長提出:大家要在新的一年裏鼓足實勁,繼續開拓前進。圍遶慶祝本會成立20週年活動,一擬籌備、成立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經典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和灾害治理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二擬與相關單位聯辦《廣東人精神叢書》首發儀式暨系列研討活動、深化殯葬改革理論研討會、廣東潜能開發創新研討會、建設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理論研討會、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等。三是評出近10年來的優秀作品、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並召開表彰大會。同時要把《廣東社會學通訊》辦得更好。
範英會長最後指出:“風正帆揚逐浪高”。最近,省委省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對學會來説,這既是一個發展的大好機遇,也是一份重大的責任,我們要在今後20年間不辱使命,乘風破浪,鋭意進取,再創佳績。
在慶祝大會上,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代表社科界向廣東社會學學會表示衷心祝賀,他充分肯定了學會20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肯定了範英會長等所做的辛勤工作,認爲廣東社會學學會是個成功的學會,是個辦得好的學會,並寄希望於學會再接再厲、開拓進取,再創輝煌,爲繁榮廣東的哲學社會科學、爲廣東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並預祝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學術研究更加繁榮,各項工作更加出色。
在慶祝大會上,本會所屬的潜能開發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以及團體教學科研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係、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所、廣東商學院社會學係、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的代表就一年來的活動、教學科研情况作了介紹、交流,老同志丘士杰、魯陽兩位歷届副會長還分别作了大會發言和書面發言。
在慶祝大會上,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同志作了總結講話,他殷切期望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各位理事、會員、各界朋友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廣東社會學的繁榮發展;祝願社會學學會在新的一年成果越來越豐富,學會越辦越成功,爲建設和諧廣東再創輝煌。
在慶祝大會期間,幸運抽奬活動穿插進行,整個會議開得熱烈祥和、奮發進取、喜慶欣慰。會議還一致通過增補廣州市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王永平同志爲本會副會長。由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40萬字的《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一書也在本次大會上首發。會後,慶祝與迎春酒宴開始,遠洋賓館國際大廳傳出了一陣又一陣歡樂的笑聲。
八十三、2005年1月23日下午,深圳市社會學學會在深圳科技大厦九樓市社會科學院會議室召開了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會員代表69人。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先鋒同志代表主管局領導出席大會,並作重要講話。大會通過了深圳市社會學學會新的章程,選舉産生了第五届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和正副會長、秘書長。
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致電彭建先生向該會的召開和當選的新班子表示衷心的祝賀。
與會代表一致認爲,黨中央很重視社會科學的發展,作爲最貼近現實的學科之一的社會學應該活躍在前頭,發揮應有的作用。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也强調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落實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要求在建設國際化城市的進程中,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來安排謀劃一切工作,力争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走在前列,發揮示範作用。很顯然,這兩項重大的任務都需要社會學的積極參與。在新一届理事會的促進下,深圳市社會學學會的發展前景是看好的,關鍵是和諧共事,增强責任,扎扎實實,開拓創新,爲深圳特區更上一層樓作出應有的社會學貢獻。
八十四、2005年1月,選出的深圳市社會學學會第五届顧問、正副會長和秘書長名單如下:
高級顧問:李海東 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劉 波 市政協原副主席
李 定 市政協原副主席
馮百友 市仲裁委員會主任
劉潤華 市民政局局長
田 森 中國當代社會研究中心主席
陸學藝 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
範 英 省社科聯副主席、省社會學學會會長
顧問:彭 建 原副會長
張 鄖 原副會長
施裕壬 原副會長
張樹人 原副會長
會長:陳 方 省社會學學會原副會長、市民政局原局長
副會長:吴奕新 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市社科院院長助理、博士、研究員
楊立勛 市政協委員、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易鬆國 深大社會學係主任、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博士、副教授
餘明陽 市政協委員、深大傳播係主任、博士後、教授
劉 婭(女)市委黨校副教授、博士
毛 蔚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曾傳勝 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
康普華 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原副理事長
孫振東 元平特教學校原校長
歐陽雄飛 市政法委綜治辦原一級警督
答 旦 深圳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趙尉杰(女)深大成人教育學院副教授
秘書長:楊立勛 (兼)
八十五、2005年1月27日,本會會長範英教授應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之邀,在廣州市政協大禮堂召開的“企業競争力、企業成長和企業誠信”主題年會上作了《企業誠信及社會責任》的專題講演,認爲誠信是愛國、守法和知禮的關鍵,是由誠與信組合而成的道德範疇,可分爲許多層次。其中,企業誠信是經濟誠信的重要部分。不管企業誠信還是其他層次的誠信,歸根到底都是人區别於動物的重大標誌之一。孔子説“民無信不立”,就是教人要講究誠信。它是人們立身、立家、立業、立族、立國和立世的根基。就企業誠信來説,不管在國内還是在世界上,都是企業無聲的號角,無形的旗幟和無限的生命所在,並可轉化爲有形的東西。與此相關的企業誠信的社會責任,無疑凸現在以人爲本——既利己又利人的互動關係之中。而既損人又害己則是企業誠信的墮落,企業人本的丢失,不但越出了道德的軌道,而且必受法律的干預,是道德與法律的雙層社會經濟責任。約300位企業界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
八十六、2005年4月23日—24日,本會等在廣州增城市風景幽美的百花山莊舉辦了“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
本届論壇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單位共同舉辦。來自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委黨校、省文明辦、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大、南方大學、廣州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公安幹部學院、廣州市委黨校、廣州大學、廣東省民政學校、廣州市政協、佛山市文明辦、北京師範大學、《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民營經濟報》、《亞太經濟時報》、《廣東宣傳》、《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探求》等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報刊記者和部分實業界的代表,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中國改革報》、《科技日報》、《中國質量萬裏行》、新華社、中國人事出版社等特邀代表,共約70人,共提交了20多篇論文、一部40萬字著作和一部論文集。省社科聯副主席、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作了《任憑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開幕詞;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作了《殯葬業和諧發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積極參與》的講話;8位重點論文作者和8位論文評論員分别作了論文講演和評論;8位老專家學者、新聞傳媒和實業界代表作了重點發言;省社科院副院長、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最後對本届論壇作了初步小結;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和範英、張國運、於衛忠、劉小敏等同志先後主持了本届論壇的開幕式、學術講座、實地參觀考察和閉幕式等活動。
在本届論壇的開幕式上,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範英教授,代表聯辦單位向與會全體嘉賓熱烈致詞。他首先闡述了發起本届論壇的基本背景。範會長指出,我國、我省的殯葬業同其他行業一樣,在半個世紀以來特别是經過近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對不斷發展的形勢,面對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和諧廣東的要求,無疑需要深化改革開放,無疑需要對諸多瓶頸問題進行梳理探討,以便爲國務院、國家民政部最近修改《殯葬管理條例》和即將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等提供參考,爲我國、我省殯葬業的與時俱進、和諧發展獻計獻策。
範會長强調,本届論壇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爲指導的,從殯葬業的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視角,回顧、總結20多年來我國、我省殯葬業初步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問題,探討、預測我國、我省殯葬業今後深化改革開放的思路與前景,促進我國、我省殯葬業中的殯葬事業與殯葬産業的和諧發展,促進殯葬業與其他行業的和諧發展,促進殯葬業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等的和諧發展。
在闡述本届論壇指導思想時,範會長特别强調,既要自覺地學習、領會黨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廣東省委關於建設和諧廣東的精神實質,又要把上述一般的精神實質貫徹在殯葬業這一具體領域中。這就是“放箭”要對準“靶子”的關係。他指出,那種認爲殯葬業的和諧發展不需要什麽理論指導,也不需要什麽理論研究,更没有必要在這方面講什麽創新性、先進性等等觀點,是十分錯誤的、有害的。由於很長一個時期不重視殯葬業指導理論與理論研究工作本身的與時俱進,觀念陳舊所産生的許多弊端嚴重地阻礙了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我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建設和老齡化問題的緊迫現實,殯葬業和諧發展的大計必須提到基本國策、基本省策的高度。因此,他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殯葬業現狀與未來,要將它擺在重要的地位來對待。
正是出於上述思考,範會長用“任憑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比喻來闡析廣東社會學界近8年來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不動摇、不停步、不自棄、不信邪”的四不精神,緊緊地抓住往生大計不放,在殯葬業改革開放領域不斷地作着創新性、先進性的探索與嘗試。這些探索與嘗試,較集中地展示在2005年1月由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一書之中。爲本届論壇準備的該部40多萬字的著作,前後歷時8年之久的積累、近80位作者參與撰稿。
範會長認爲,從這部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廣東社會學界先於國内召開了以殯葬改革開放與社會文明發展的首次學術研討會;先於國内寫出了首部《殯葬改革社會學》約30萬字的專著;先於國内成立了首個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先於國内提出了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建議意見;先於國内作出了殯葬産業與殯葬事業的區别與聯繫;先於國内强調了殯葬業部分必須逐步轉化爲殯葬産業;先於國内建議將殯葬産業逐步列入國民經濟行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先於國内呼吁打破殯葬業壟斷經營,走“民族化、社會化、法規化”並舉聯動的深化改革開放之路;先於國内指出殯葬業必須以“法規化”爲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先於國内倡導公辦民辦一起上、大力推廣經營式的森林墓園這一樹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現存石料陵墓或骨灰樓等其他過渡性的葬式;先於國内探索殯葬業如何與WTO逐步接軌,如何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和諧廣東相互適應……範會長概括的上述11個方面先於國内的觀點或實驗,爲本届論壇的召開做了先期的鋪墊。
範會長指出,本届論壇探討的課題,先要抓“西瓜”,暫不抓“芝蔴”,着重在殯葬業如何“和諧發展”這四個關鍵字眼上,着重在宏觀上、方向上、理論上、對策上幾大方面:一是我國、我省殯葬業近20多年來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經驗與深刻體會?二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在初步改革開放中碰到哪些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如何解决這些問題?三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嚴重滯後的局面應如何逐步改善?四是我國、我省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爲什麽要大力提倡公辦民辦一起上的、經營性的森林墓園這一新型樹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現有的石料陵園、骨灰樓等其他過渡性葬式?五是我國、我省殯葬業如何適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範會長認爲,以上幾大重點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可以説是我國、我省殯葬業今後如何深化改革開放、如何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涉及殯葬業的歷史與現狀,成就與問題,特别是涉及殯葬業現存體制的弊端、現實管理的滯後、現行法規的稀缺、現時葬式的無序、現有路向的混亂等等關鍵問題,既是一省性又是全國性的,既有特殊性又帶普遍性,既有創新性很强的理論意義又有針對性很强的實踐意義。提交本届論壇的20多篇論文,正是對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重點關注的那些課題的再次强調,也是對那些課題進一步的專門闡述,希望能得到更加完善與昇華。
應邀來自湖南的殯葬業專家張國運先生在本届論壇作了《深化殯葬業改革開放,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的講話,指出在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届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爲黨執政的重要目標,並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這充分説明我們黨對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高度重視,對於我們黨完成執政的歷史任務、鞏固執政的社會基礎意義重大,對於我們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且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是一種具有高等智能的社會動物,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只有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人們之間保持和睦相處,才能使整個社會處於和諧狀態。這是不言而喻的。同樣的道理,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需要不斷同自然進行各種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並通過改造自然龢利用自然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就不能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統一,即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整個社會將不能達到和諧狀態,由此還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因而也無法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所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殯葬業的改革開放在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無疑起着重要作用。
張先生認爲,新中國成立後推行殯葬改革已有50多年,目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火化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增長與土地减少的矛盾仍然困擾着我們這個人口大國,隨着我國進入老齡社會,去世的老齡人口將不斷增多,生人與死人争地的問題非常尖鋭。因此,我國殯葬改革的第一步是從土葬向火化遺體轉變,這對節約土地資源起了很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建起了許多公墓、陵園、靈塔園、骨灰樓等建築,以塔、樓、堂、廊等形式存放骨灰,但今天看來,這種以公墓、陵園、靈塔園等方式建起的集中墳墓,只是比過去分散的墳墓節約了土地,但仍然佔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這種石料、水泥建築對自然景觀、自然環境的破壞作用也相當明顯。因而,今後殯葬改革應向樹葬的方式發展,要以森林墓園代替現有的石料、水泥公墓、陵園、靈塔園、骨灰樓等建築。森林墓園既可以起到調節空氣、改善自然環境的作用,又可以美化環境、爲人類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資源。雖然森林墓園也佔用土地,但森林本身就是和諧的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並不搆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我們應推動殯葬改革向樹葬、森林墓園的方式轉變。
張先生在講話中對廣東社會學界,特别是省社會學會殯葬改革專業委員會的同志們,多年來堅持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堅持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的學風和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在推進殯葬改革方面做出的許多有益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爲廣東的社會學界在殯葬業領域一系列研究的成效卓著,特别表現在如下九個方面:一、開展殯葬改革典型單位的調查研究,適時總結推廣經驗;二、主辦殯葬改革學術研討大小會議,摇旗呐喊,引領潮流;三、寫出殯葬改革首部專著,將理論創新和政策創新引向深入;四、最先成立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形成殯葬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隊伍;五、提出殯葬改革必須立法的建議,力求將改革納入法制的軌道;六、澄清殯改中的模糊認識,堅持社會輿論的正面導引;七、積極宣傳先進的葬式葬法,使樹葬新風逐步深入人心;八、探索殯改入世接軌,放眼世界擴大視野;九、以科學發展觀審視殯改現狀,挑戰壟斷……以上的概括可以清楚看見廣東社會學界的貢獻。他相信在科學發展觀開始深入人心的形勢下,廣東社會學界的下一步研究,將會更有成效。
張先生講到,作爲同行,由於職責所在的關係,他和他的同事們對殯葬改革的許多問題,也進行過長期的研究。根據國家民政部的有關精神,他們始終致力於破除迷信,宣傳科學,爲先進葬式葬法的落實、推廣,鳴鑼開道,同時關注殯改中的一系列具體實際問題,務使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困難能够逐步得到解决,也時時關注全國各地殯改的進程,反映人們的呼聲,以上下呼應推進改革。特别廣東等地的殯改狀况和發展動向,是他們密切關注的一個重點。
在本届論壇的開幕式上,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李恒瑞教授以《殯葬業和諧發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積極參與》爲題作了講話。他認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多家單位聯辦的這次高級論壇,各位專家學者將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對當前我國殯葬業深化改革所面對的許多瓶頸問題進行梳理探討,爲國務院、國家民政部即將修改《殯葬管理條例》和起草《殯葬法》獻計獻策。可見這個論壇是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關注社會、服務社會、參與改革的舞台,是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探索先進的殯葬文化理論、宣傳推廣文明殯葬知識,推進殯葬管理及法制建設的場所。因此,這次論壇非常有價值有意義。
他指出,積極推進殯葬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我省社會學工作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把推進殯葬改革作爲本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國領殯葬改革開放理論研究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社會上産生了重大的反響。廣東社會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積極參與殯葬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並進行理論思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1998年,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了殯葬改革研究小組,結合廣東人均耕地不到0.5畝、傳統的土葬方式造成死人與活人争地的尖鋭矛盾進行調研,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設想,推動了廣東殯葬業界的改革開放。針對殯葬行業存在許多急需面對和探討的問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予以關注,召開了“深化殯葬改革,促進社會文明”等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對殯葬行業改革開放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和研究,澄清殯葬改革的社會輿論,宣揚殯葬改革及樹葬新風,倡導先進的殯葬文化理念,弘揚了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推進廣東殯葬業向縱深開展。同時,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還組織學會成員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殯葬改革專著《殯葬改革社會學》,將殯葬改革的重大現實問題上昇爲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系統地對殯葬改革所涉及的文化、觀念、體制、輿論導引、價值取向、社會文明、環境保護、生活方式和國民素質等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建構了殯葬改革社會學初步的體系框架。爲了進一步深化研究,推進改革,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又率先在全國成立了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把熱心殯葬改革事業的各方人士凝聚起來、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爲深化完善學科建設工作和廣東殯葬改革業的不斷發展提供决策諮詢和相應服務。根據殯葬改革嚴重滯後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狀况,以及人們在殯葬觀念、殯葬行爲方面的不文明、不科學等狀况,廣東社會學界及時地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供了結合中國實際情况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議案,以此來規範社會人們的殯葬活動,使殯葬行爲走向法制化的軌道。可以講,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在範英會長的領導下,以理論工作者敏鋭的觀察力、高度的責任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殯葬業改革開放,爲殯葬業改革開放鳴鑼開道、摇旗呐喊,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爲殯葬立法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對我國殯葬業的和諧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對此,我們應該充分理解、支持他們的工作,鼓勵社會科學工作者以社會現實問題爲主題開展探索,繼續深化殯葬業改革開放的研究,爲殯葬業和諧發展獻計獻策發揮作用、奉獻才智。
李副主席强調,殯葬業和諧發展需要社科工作者積極參與。殯葬是人生的最後一個驛站。一個人最終以什麽樣的方式離開喧鬧的人世,回歸自然,這是社會人們所思考的一個永恒主題。殯葬關係到千家萬户,是人生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和諧社會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結合社科聯的工作性質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他希望廣東的社科工作者,以主動出擊的姿態,積極進取的精神,尋找理論研究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結合點、突破點,積極參與殯葬業的改革開放,爲殯葬業的和諧發展建功立業: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營造和倡導先進的殯葬文化。第二、深化殯葬業改革開放的理論,推進殯葬業和諧發展。第三、充分發揮社科工作者的咨政作用,爲殯葬立法諫言獻策。第四、大力宣傳普及殯葬改革開放知識,倡導文明殯葬新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在大會閉幕時所作的初步小結中指出,相關領導以身作則、主辦單位精心組織、專家學者鋭意創新、實業人士鼎力支持和新聞媒體熱情關注,是本届論壇的五大特點;同時,自始至終突出了殯葬業如何和諧發展這一重大主題,突出了殯葬業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的這一重要内容,突出了殯葬業理論探索與實踐策應緊密結合的優良學風,突出了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所表現的創新性、先進性、科學性、文明性、和諧性與發展性等,爲今後該項論壇的延續舉行做了初步的示範,更爲國務院、國家民政部近期修改《殯葬管理條例》和即將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等提供了預期的參考。
與會者深切地感受到,“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在廣州的適時召開,有如習習的夏風生發在南國,生發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悄悄地,然而又是不動摇、不停步、不自棄、不信邪地、生猛地流行着……
八十七、2005年5月11日—14日,本會主辦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召開之後,《中國改革報》以聚焦我國殯葬業改革爲專欄,連續編發了《把“地下經濟”拿到地面上來》、《打破行業壟斷,納入市場經濟》、《新文明與舊陋習的博弈》、《變革:從黄色灰色到緑色》四篇報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科技日報》、《亞太經濟時報》、《民營經濟報》及省内《探求》等多家刊物均及時報導了2005年4月本會等主辦的殯改大會的信息。《廣東社會學通訊》也連續編發了多期專刊。
八十八、2005年5月20日,本會等向全體會員公佈了《關於頒發“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科研成果奬的决定》。《决定》指出:爲貫徹中央“構建和諧社會”與省委“建設和諧廣東”的精神實質,促進我國、我省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聯辦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於2005年4月下旬在廣州舉行。現决定將提交大會並經大會組委會學術委員會評出的《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等21項科研成果給予表彰和奬勵(詳見附件)。
八十九、2005年5月20日評出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科研成果獲奬名單:
“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科研成果獲奬名單
(等内排名不分先後)
等 級項目作 者單 位
特等奬《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主編範 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一等奬(3項)“四化”並舉聯動:深化殯葬業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董玉整廣州醫學院殯葬業産業化是一條必由之路顧萬明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殯葬業適應社會文明建設科學、和諧發展的戰略選擇劉小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二等奬(6項)佛山市殯葬管理論文集佛山市殯葬業協業殯葬業要逐步改善“市場化”、“法規化”滯後的局面範海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殯葬,屬於全人類的事業——兼議中、日、英三國殯葬業改革實踐楊光民廣東省民政學校我國殯葬業在初步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决構想蕭新生南方醫科大學政治文明取向下殯葬業的改革開放與公共服務——兼以社會治理爲研究視野陳 偉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殯葬業産業化引發的專業化試議於衛國廣州增城市達觀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三等奬(11項)淺談殯葬業立法應當注意解决的幾個重要問題歐 楊廣州市園林局建設森林墓園 推動葬式創新霍秀媚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倡導文明祭祀 推進和諧發展馮仿婭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深化殯葬業改革開放勢在必行陳芳芳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僑資進入我國殯葬業的積極作用劉 權暨南大學産業化:我國殯葬業發展的根本出路鄭紅軍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我國殯葬業改革開放的發展温朝霞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環保緑色“樹葬”勢在必行嚴考亮廣東省警官學院論殯葬業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程 華華南農業大學論我國殯葬業發展現狀與發展路徑選擇——兼論我國殯葬業的立法思路程 壽廣州行政學院引導觀念和消費,以文化活動推進殯葬業改革開放江沛豐廣州摩托車集團有限公司
九十、2005年9月28日—29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州市番禺區委宣傳部、廣東省倫理學會、《廣州日報》理論部和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單位聯辦的“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研討會,在廣州市番禺區小瀛洲度假村順利召開。來自各聯辦單位以及省委巡視組、省委宣傳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委黨校、省高教廳、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等省直、市直單位,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商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藥學院、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廣州醫學院、深圳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惠州大學、廣州行政學院、廣州市委黨校、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廣鋼集團黨校、深圳市委黨校等高校、黨校,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福建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等省内外的專家學者,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羊城晚報》、《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探求》等新聞傳媒代表和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廣州摩托集團公司、家庭期刊集團家庭研究中心、南海市精神文明辦、東莞市常平鎮文廣中心等基層代表約100人參加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向本次研討會提交論文70篇、著作1部。
會議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董玉整教授主持。省社科聯副主席、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英研究員作了《爲貫徹構建和諧廣東的〈意見〉建言獻策》的講話;《廣州日報》副總編顧澗清同志就學術討論與現實結合問題作了發言;上海大學宗教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作了《從“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平正義”》的報告;10多位重點論文作者和10多位論文評論員分别作了論文演講和評論;與會代表分3個小組進行了熱烈討論並分别推選出代表進行了總結發言;多位省外專家和省内老專家作了重點發言;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同志作了大會小結。此次研討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與會者自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遶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意見》這個主題,從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角度,就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廣東,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不同領域進行研究和交流,提出了頗有理論深度和學術價值的觀點。
大家認爲,本次研討會的鮮明特點有四個方面:
一是早。一方面是準備早。去年10月,省社會學學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就醖釀籌備召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研討會。今年5月初,《廣東社會學通訊》就登出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聯辦單位《關於聯辦“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廣東理論與實踐高級研討會”的徵文通知》,號召大家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廣東的精神爲指導,從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探討、研究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廣東的路徑。另一方面是召開早。這次研討會是在省委、省政府發出《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不久,全省上下正在學習、宣傳的熱烈氛圍中召開的,也是省級學會和實際部門較早聯合起來,自覺學習、宣傳、貫徹《意見》的一次有代表性的盛會。
二是新。這次研討會主要是從貫徹《意見》的視角來集思廣益,因而不論是向大會提交的論文,還是會議期間的討論和發言,都緊緊圍遶這個主題而展開。如果説官辦的研討會主要是從現有的理論來解釋、讚揚現有的政策、規劃和方案的話,那麽,民間的研討會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對現有理論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提出更完善的建議和對策。所以,這次研討會與會者自由的各抒己見,提出了一些和而不同、和而不俗、和而不舊的見解。
三是活。這次研討會采取了機動靈活、多種多樣的方式。有主會場,也有分會場;有主題報告,也有小組發言;有資深專家的精彩演講,也有後起新秀的認真點評;有省外專家的高談闊論,也有省内專家、實際部門的精解細説;既有理論的研討,也有實地考察,充分體現了靈活多樣的鮮明特點。
四是民。與去年底省政協在廣州召開的“構建和諧廣東”理論研討會、今年8月省委宣傳部在茂名召開的“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廣東理論”研討會相比,這次則是同一主題省内第三次較大型的研討會,屬於非官方主辦,民間特色很明顯。這次研討會把學術性和對策性緊密結合,不僅弘揚了廣東民間學術團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良學風,更體現了廣東民間學術團體一貫努力爲省委省政府的相關决策不斷提供諮詢建議的社會責任和自覺精神。
九十一、2005年10月5日,本會等向全體會員公佈了對“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研討會的獲奬作品頒發奬证奬金的决定,决定指出:
經聯辦單位委托的專家評議小組反復審議,入選2005年9月28—29日在廣州召開的“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研討會的70篇論文和一部文集,現已評出33項(其中一等奬5項、二等奬12項、三等奬16項,詳見附件)。聯辦單位决定爲獲奬者頒發奬证和奬金,以資鼓勵。
九十二、2005年10月5日評出的“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研討會的獲奬作品名單:
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
研討會獲奬名單(等内排名不分先後)
等 級項目作 者單 位
一等奬(5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矛盾問題蕭新生南方醫科大學從“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平正義”李向平上海大學構建和諧廣東的道義支撑李春秋北京師範大學和諧番禺——科學發展觀在番禺(論文集)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宣傳部和諧廣東應是緑色廣東張開城廣東海洋大學
二等奬(12項)唯物辯證法視野中的和諧社會構想黄椰嬰羅恢遠劉歌德中山大學惠州大學中山大學轉型時期人與社會的和諧得以實現的現實性考察程 華華南農業大學試論和諧社會的網絡精神文明建設高 菊華南農業大學社會情感風險調控與社會和諧郭景萍廣東商學院廣東統籌城鄉就業研究孫宏英廣東商學院構建城市和諧社區的路徑思考謝建社羅賢珊廣州大學城鄉和諧的發生邏輯與政策含義李錦順廣東工業大學確立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霍秀媚廣州市委黨校中國農村社會福利的制度轉型和政策選擇徐道穩深圳大學和諧社會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提高駱 風廣州大學在群體抗議的背後曾 鵬中山大學關於建設緑色廣東的幾點思考與建議肖偉昌中共廣東省委巡視組
三等奬(16項)中國共産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追求與探索邵和平武漢市社科院“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與科學社會主義毛 蔚彭 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原深圳市委宣傳部矛盾運動與多元和諧發展論析陶原珂廣東省社科聯論意識形態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温朝霞廣州行政學院建設和諧社會應注重對人自身的調節鐘逢干中山大學“廉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林佳瑜陳東海劉柏潘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教育紀工委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基層老年人協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解 韜廣東省社科院加强流動人口管理 致力構建和諧廣東邱瑞祥東莞市常平鎮構建和諧穩定新型勞動關係探索周 琳廣鋼集團黨校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於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唐曉陽袁 忠廣東省委黨校和諧家庭: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鄭 晨家庭期刊集團香港與深圳社區自治制度比較研究曾宇青深圳市委黨校“拉美化”現象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程 壽廣州行政學院在深化改革中構建和諧社會鄧坤金李國興南方醫科大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朱静君閻 安廣東工業大學必須樹立和諧生態發展觀盧黄熙郭繼民海軍兵種指揮學院
説明
本次活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倫理學會主要負責人的論文不參評;如個人論文與合作論文同時獲奬,則選其中一項;③個别未交齊上來的論文不參評;④除郵寄省外、廣州市外,請廣州地區的獲奬者於2005年11月28—30日到省社會學學會秘書處領取奬证奬金。
九十三、2005年10月16日,本會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參與了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等主辦的“2005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的啓動儀式,並在現場展開社科諮詢服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項目之一。本會及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東人民出版社一同主辦了大型講座活動。範英、劉小敏、董玉整、李振連等學會主要負責人出席大會並作主題報告,重點是推介《廣東人精神》新著,受衆約千人。
九十四、2005年10月18日,本會在省社科聯學術報告廳主講了“2005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百場系列講座”之一:《和諧廣東,緑色廣東與廣東人精神》。主講者爲本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2005年10月20日,該講座之二是《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主講者爲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以上受衆200多人。
九十五、2005年11月6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省粤電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人民出版社承辦,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廣東省社科聯精神文明學研究室、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協辦的《廣東人精神叢書》首發座談會,在省社科聯8樓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該叢書共9部,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編寫,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叢書主編範英研究員首先致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蔣斌代表省委宣傳部做了重要講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子興、省社科聯主席顔澤賢、省社科院黨組書記李子彪、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省出版集團董事長黄尚立、省粤電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田燕軍等領導和張磊、李權時、馬中柱、蔣述卓、李宗桂、黄鐵苗、劉卓紅、陳海烈、顧萬明等專家學者先後在大會上發言或提交了書面發言。該叢書主編劉小敏研究員作了小結。約110人參加了座談會。座談會由本叢書副主編之一董玉整教授主持。大會主要情况和對本套叢書的評論觀點綜述如下:
一、關於叢書的形成過程、主要内容及各級領導的評價:
範英研究員的開幕詞是《衆人拾柴火焰高》。他首先感謝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指出在叢書的啓動階段,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團體會員單位深圳市下李朗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省地税局,以及在叢書的出版階段,廣東省粤電集團有限公司等主動積極地出資扶助,同時,廣東人民出版社在叢書組稿、出版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特别感謝省委及省委宣傳部對此套叢書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和所寄厚望。此次座談會以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精神爲指導,貫徹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着重於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豐富和發展“敢爲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廣東人精神。他詳細介紹了《廣東人精神叢書》的寫作背景、大致搆思以及9部書的主要内容。回顧了此套叢書與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的關係。指出此套叢書的寫作和出版,是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的進一步延伸和深化,也即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進一步擴展和應用。從開始寫作到出版,歷時兩年之久,共150多萬字,參與作者13人,校對、編輯15人,編委近30人,涉及20多個部門和單位。這套叢書以精神文明學爲旨歸,以廣東人精神爲核心,突出廣東人精神在廣府語系、潮汕語系、客家語系這三大主要語系中的具體表現及其主要特徵,闡述廣東人精神的歷史積澱和現實概貌,志在織成縱横交錯的廣東人精神的經緯圖。通過這一經緯圖,反觀中華民族精神在廣東人精神中的折射以及廣東人精神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發展和貢獻。
出版發行《廣東人精神叢書》得到了廣東省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有關批示中祝賀和感謝這套叢書的出版與編委會全體成員“爲文化大省建設做出的新貢獻”;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同志在轉發張德江書記的批示時指出這套叢書“體現了廣大社科工作者投身文化大省建設的主動姿態和高度熱情”。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和朱小丹部長爲此套叢書分别作了題詞及序言。在座談會上,各級領導對叢書的編撰出版給予了充分肯定,對編委會給予瞭高度讚揚。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蔣斌同志在大會上作了“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再出精品再創佳績”的講話。他首先肯定此套叢書的出版,指出“這是我省宣傳思想戰綫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是張德江書記在2003年廣東抗擊“非典”時期最早積極倡導的,並於2003年9月23日在全省文化大省建設工作會議上最早概括出來廣東人精神的規範表述,即“敢爲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十六個字。近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宣傳思想戰綫一直把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當作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我省理論研究部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實踐中繼續鎚煉、深化、豐富、發展廣東人精神,使之與弘揚、培育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融爲一體;我省新聞輿論部門,堅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以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廣東人精神,爲改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我省精神文明建設主管部門,結合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積極推動廣東人精神的教育和實踐;我省文化出版部門,推出優秀劇目、節目和圖書,組織豐富多彩的專題文藝活動和相關圖書推介評奬活動,使廣東人精神像春風化雨般滋潤人們的心田。其次,他指出這套叢書的出版非常必要,非常及時。這套叢書以專家學者、出版工作者、實際工作者聯動的方式,在未向政府要一分錢的情况下,完成了編撰出版工作,這種模式本身就體現了廣東人敬業奉獻的精神,值得認真總結經驗。實踐證明,整個廣東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需要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當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届七次全會精神,全面總結廣東“十五”期間的工作,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爲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拓寬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努力建設經濟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特别是爲了實現廣東新的跨越,提高廣東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和諧廣東,尤其需要繼續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再次,他衷心希望全省社科理論戰綫的同志們,以張德江同志的批示爲動力,認真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再出精品,再創佳績,持之以恒地做好研究和宣傳廣東人精神以及文化大省建設的各項工作,爲推動我省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廣東省精神文明辦常務副主任張子興同志指出,《廣東人精神叢書》的及時寫作和出版,彌補了我們提出廣東人精神十六個字之後的跟進工作,是對廣東人精神的深入闡發和深化,對於在全省進一步宣傳、弘揚和培育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意義重大,對我省建設文化大省、和諧社會將起到積極作用。其次,這套叢書是開展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教育的好教材,我們要把這套叢書的宣傳、推介、發行和組織學習使用,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抓出實效。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顔澤賢教授認爲,《廣東人精神叢書》圍遶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任務所作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創新性:第一,她爲我們深刻理解廣東人精神提供了寬廣的視野。由於歷史地理的因素,人們對廣東人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層面,有時未免片面和誤解。爲了讓世人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掌握廣東人精神,很有必要從理性的層面、從理論的高度來闡釋廣東人精神的内涵與實質以及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把人們對廣東人精神表層的、膚淺的,甚至是片面的理解糾正過來,把廣東人精神應有的正確理念傳播開來,此套叢書所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而且做得很好。第二,她爲我們不斷昇華廣東人精神提供了新穎的思路。廣東人精神應該是全體廣東人現實社會生活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先進的、高尚的、精華的部分,是代表廣東人未來發展方向的、價值追求的、共同願望的部分,《廣東人精神叢書》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這套叢書站在未來發展的高度,站在爲歷史負責的高度,對現實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穎的思路。第三,她爲我們不懈弘揚廣東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動力。《廣東人精神叢書》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内國際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爲我們尋找廣東人靈魂,提供了一把鑰匙,爲我們不懈弘揚廣東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動力。他認爲,在廣東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書的出版發行,是廣東文化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意義深遠的事。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李子彪研究員代表省社科院對叢書首發表示了“兩個祝賀”三個“衷心感謝”。他認爲,我省社科工作者編撰這一叢書,體現了他們對我省文化建設、和諧社會構建的積極主動精神和强烈的社會責任感、政治責任感;這套叢書從多角度深入分析和從多種比較、多重層面中揭示了廣東人精神的特徵、時代價值,爲精神文明理論增添了瑰寶,這一理論成果具有時代性和潮流性。他表示,他們將以德江、東士、小丹同志的批示、題詞、序言爲動力,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届七次全會精神,繼續認真深入地做好弘揚廣東人精神以及建設文化大省的各項工作,將深入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充分發揮好作爲省委、省政府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爲建設文化大省獻計獻策,將更加積極、主動、熱情地投身於社科理論宣傳工作,致力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努力爲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同志認爲叢書在宣傳總結廣東人精神過程中産生的編撰精神和出版精神值得總結,體現了廣東社科界專家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叢書的開創性值得肯定,從體裁到總體策劃,謀篇布局非常好,不僅填補了廣東,而且在全國開創了爲一個地區的人民編寫一套叢書的典範。叢書編撰、出版的共創性值得肯定,叢書編寫集群式發展,涉及多家單位,陣容强大,體現廣東人的團隊精神。該套叢書仿佛是爲廣東人量身定做的一件件絢麗華裳。
廣東省出版集團董事長黄尚立同志回顧了叢書孕育、誕生的經歷,表揚叢書的出版者、編撰者有一種“走得出去(調查),坐得下來(研究),鑽的深透,探驪得珠”的自主創新精神。認爲這套叢書是高標準,嚴要求,“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的圖書精品,並表示在傳播知識,積累文化,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等方面,出版集團將作更大的努力。
廣東省粤電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田燕軍同志在發言中認爲,我省在開展“新時期廣東人精神”大討論的基礎上,凝煉出十六個字的廣東人精神,並編輯出版了這套叢書,這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我省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大省的一項重大舉措,必將對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廣東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粤電集團公司對能够見证和參與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深感榮幸和自豪!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陳海烈同志首先感謝各級領導的關心、鼓勵和支持,感謝粤電集團公司的贊助支持,衷心感謝本套叢書編委會的專家學者,他們保证了叢書的質量和準時完成,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弘揚廣東人精神的拳拳之心和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叢書得以正式出版,這本身就是熱愛廣東人民,推進文化建設的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二、社科界專家學者對叢書的出版發行所作的評價:
(一)對叢書的總體評價:
《廣東人精神叢書》首發座談會上,有9位專家學者積極發言或進行了書評,他們對這套叢書從不同的角度作了評價。
廣東省社科聯原主席張磊研究員對叢書的出版感到由衷高興,認爲廣東文化宣傳戰綫的成果令人欣慰,在這樣一個好的文化氛圍下,將大大推進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特别值得重視的是,這套叢書的出版對用先進文化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建設和諧廣東確實是一重大成果。
廣州市社科聯原主席李權時研究員認爲此套叢書填補了空白,注重原創,新人輩出。座談會上,他首先談了自己的心情,感到心潮澎湃,非常高興。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叢書的出版填補了空白,具有原創性,廣東社科界出了很好的成果,是廣東人精神研究的繼承、發展和深化,是嶺南文化研究的昇華、拓展和創新,也是廣東省精神文化理論和精神文明學研究的深化創新。第二,叢書作者新人新面孔較多,體現了廣東社科發展大有希望,一代新人在成長。第三,在市場經濟大潮、物質利益涌流下,我省一批老專家學者“甘坐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也是廣東人精神的體現。其次,他談了自己的體會。認爲叢書非常好地處理了三個關係:第一,很好地處理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關係。第二,很好地處理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關係。第三,很好地處理了歷史與現實統一的關係。
廣東省委黨校馬中柱教授認爲《叢書》闡明瞭引導廣東人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的精神本質,即主客統一的本質;《叢書》闡明瞭廣東人精神的重要特點,最重要的是廣東人精神的創新性,自主創新使得主體主動適應客體,從而改變客體使之與自己的目的相一致。其次是廣東人精神的時代性,創新與時代精神匯合,並引領時代潮流。其三是科學性,實事求是與實幹相結合。其四是道德特性,開放包容的精神就是孔子講的“寬則得衆”,使廣東能够借天下之力,實現“精神變物質”的宏圖。這些特點保障了她的主客統一本質的保持和穩定性,爲廣東各項建設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蔣述卓教授認爲廣東人精神是輝耀南粤的人文動力。這套叢書在當前構建和諧廣東、文化大省的契機中適時而出,爲新時期廣東人提供了人文動力,爲構建和諧廣東提供了精神支撑。他認爲叢書具有三個亮點:一是立意高遠。叢書在寫作上沿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廣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最新實踐中,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從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中,深刻的提煉寫作的素材,從更高的立意上對廣東人精神進行了精煉的概括和提昇。二是時代性强。叢書注意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新時代對廣東人精神提出的新要求,從當今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趨勢來研究廣東人精神的走向問題。三是可讀性强。叢書從封面設計、裝潢到内容的寫作,都非常清新自然。注意引經據典,用豐富的史實與翔實的資料來寫作,並吸收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神話傳説等,文字貼切生動,説服力很强。蔣教授分别列舉叢書中的段落對這些特點進行了説明。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永平同志談到,在廣東醖釀進一步創新發展,繼續當好排頭兵的關鍵時刻,《廣東人精神叢書》的出版發行具有非凡意義,主要體現在:第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廣東人精神在抗擊“非典”的鬥争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和昇華,進一步宣傳和研究新時期廣東人精神顯得非常重要。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勇挑重擔,體現了一種崇高的歷史使命感。第二,具有獨特的創新性。我國對中華民族精神研究的成果很多,但把中華民族精神化爲具體地域的人文精神進行研究的不多。從全國範圍來看,還没有一個省、市對自己地域的人文精神進行系統研究,以叢書的形式出版研究成果的也没有。第三,具有强烈的現實性。叢書既分析了廣東人精神世界的現狀和問題,更爲人們指出了創造美好精神家園的路向。
中山大學李宗桂教授認爲叢書對廣東人精神進行了生動詮釋,是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可喜成果。重視地域文化建設,並把這個建設和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建設結合起來,重視並充分肯定日常生活、世俗層面的廣東人精神,是本套叢書的顯著特徵。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哲學部主任吴燦新教授認爲,叢書出版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項新舉措,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把廣東人精神的討論研究推向深入。這套叢書開拓性比較强,不僅以叢書的形式推出一個品牌系列,而且對廣東人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另一方面叢書哲理性比較强,高度展示了廣東人精神世界的絢麗多彩的畫面。第二,爲弘揚和培育廣東人精神作了一件實事。叢書具有較强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讀者能較好地把握相應的理論觀點,成爲廣大群衆認知廣東人精神的好讀物。第三,進一步體現了廣東人精神。叢書寫作歷經艱辛,作者自覺地對廣東人精神進行研究的寫作,本身就生動體現了廣東人精神。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劉卓紅教授指出這套叢書是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又一豐碩成果。第一,從叢書的整體來看。叢書的9部著作共同體現着一個主題,即圍遶廣東人精神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作了進一步的探討。第二,從叢書的局部來看。各部著作從多個視角,全面、廣泛、深刻而且獨特的對廣東人精神作了思考,這種思考具有兩個明顯的社會意義:一是通過專家們的進一步釋讀,從更加深刻的學理層面推進和完善了廣東人精神的大討論,爲廣東文化大省建設提供了又一具有豐富理論價值的文化大餐;二是作爲成果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顯示了在推進廣東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現實作用。叢書檏素、翔實、富有親情的民風,將能更好的起到疏導人心、加强人際溝通的作用。劉教授就其中的《春華秋實:廣東人學術精神》一書談了自己的感受。
新華通訊社駐廣東記者站主任記者顧萬明同志認爲叢書作者是以廣東人精神寫《廣東人精神叢書》。指出叢書全面闡述了廣東人精神産生的歷史淵源。叢書的一個可貴特點就是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歷史資料價值大。叢書的出版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社會學學會等努力的結果,顯示了兩會工作者的研究實力,説明這支社科隊伍是可以完成學術攻堅戰的。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探求》雜誌副主編霍秀媚教授概括了叢書的特點:全面概括、分篇論述,統分結合;以史帶論、以論帶史,史論結合;雅俗結合,既有學術性,又具通俗性。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程華認爲叢書的研究搆架與思維方向的選擇使叢書具有研究視角的獨特性、慎明思辨的哲理性、引人入勝的文學性、開拓進取的創新性和影響深遠的意義性。廣東省社科院李飏副研究員指出廣東缺乏的不是文化底藴,真正欠缺的是對這些文化的“包裝”,缺少的是對這些璀璨文化的宣傳。《廣東人精神叢書》試圖從古今中外尋找植根於嶺南的文化脈係,可謂學貫中西。一方面注重學術性,注重歷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與豐富,另一方面注重可讀性,注重現實感,注重活潑平易的民俗氛圍,目的是貼近民衆,進入民衆的生活,爲弘揚中華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積累價值,在廣東省文化大省的建設中也能發揮實際效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研究室調研員鐘健同志認爲《廣東人精神叢書》的及時出版發行,爲新時期廣東人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糧,爲構建和諧廣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動力。叢書凝聚了編委會同志和作者的心血,具有“繼承”、“創新”的鮮明特色,是構建和諧廣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對其中某一本書的評價:
廣州市行政學院馮仿婭教授專門評述了叢書主編之一劉小敏所著的《古今鏡像:廣東人精神之經緯》一書。認爲該書具備四個特點:一是課題重大,立意高遠;二是勤於開拓,大膽創新;三是邏輯嚴密,哲理深刻;四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評論不僅是對該書,同時也是對社科工作者劉小敏同志的高度評價。她認爲該書是難得的杰作,但也只是開啓了一個新的討論空間,盡可百家争鳴。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係謝放教授專門評論了由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劉權副研究員編寫的《樂天務實:廣東廣府人的天性》一書,認爲此書爲廣府人研究朝向深入邁進了一步。作者從細微處觀察廣府人精神之所在,使得本書具備這樣幾個特點: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圖文並茂,文采飛揚;客觀平時,正視廣府人不足之處。
廣東藥學院吕志教授就青年學者李開文、劉霽堂著述的《自强不息:廣東潮汕人的膽氣》一書進行了評論,認爲自强不息是本書主題的高度概括,也是潮汕人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此書對潮汕人精神特質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深入地挖掘,提出了進一步提昇潮汕人精神境界的具體思路,是一部值得品味、值得一讀的優秀理論作品。他談及了對本書的感想:一是“自强不息”體現了潮汕人不安於現狀的進取精神;二是“自强不息”表現了潮汕人與命運抗争的拼搏精神;三是“自强不息”孕育了潮汕人“自在、自立、自信、有爲”的人文精神。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李春秋教授認爲《廣東人精神叢書》是構建和諧廣東的精神支撑。他認爲範英、劉權二人合著的《厚德載物:廣東客家人的風骨》一書,以其獨特的理論創新和現實品格,使讀者耳目一新。以客家人精神的集中體現——“厚德載物”爲邏輯起點,搆造全書的體系結構,這是本書的鮮明特點;《風骨》一書還體現了以下特點,即尋根究底,史論結合;注重倫理,重點突出;材料翔實,可讀性、現實性突出。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李愛慧同志指出,近年來,有關廣東籍華僑華人史的著作不斷涌現,但着重從精神層面探討海外廣東人對廣東文化和廣東人精神品格的貢獻與影響的專著,《念祖愛鄉:海外廣東人的情結》還是第一部。應當説,“開放兼容、敢爲人先”是海外廣東人奉獻給中華民族最爲瑰麗的精神品格珍寶,也是促成廣東人形成鮮明的開放性地域特點的重要因素。作者也本着一個人文社科工作者的良心和人文關懷的情懷,大膽的批評了廣東籍華僑華人精神品格上的弱點。最後,還應提到作者在章節安排和文字表述上,非常引人入勝。
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辦公室楊平同志評價了丘麗雲同志所著《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一書。他認爲這本書用事實説話,客觀性强;大膽創新、開拓性强;以理服人、思想性强;圖文並茂,可讀性强。該書融客觀性、開拓性、思想性、可讀性於一體,是因爲作者涉獵較廣的知識結構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社會問題持久的人文關懷。該書是一部内容翔實、論理深刻的好書。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美學碩士研究生郭芳和李興强從美學的角度分别對《萬紫千紅:廣東人的藝術精神》一書作了評述。郭芳認爲該書在資料充實、論説有力、結構清晰的前提下,能做到深入淺出,是本書的最大特點,具有史料價值和社會價值。李興强認爲該書從形式上看,精巧細緻而渾然天成,從方法論看,廣取博引而又有所側重。
廣州醫學院曾錦標同志認爲這套叢書是植根於歷史與現實之中的生命之花。《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一書回溯歷史,指出廣東人的學術精神源遠流長、影響深廣;矚目現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海納百川、經世致用;展望未來,廣東人的學術精神勇立潮頭、走向寰宇。
三、新聞媒體對叢書出版發行所作的評價:
《廣東人精神叢書》首發座談會引起新聞輿論部門的廣泛關注,得到《南方日報》、《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及《亞太經濟時報》等多家報紙的及時報導。同時,廣州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也分别作了報導。
《南方日報》以大半版的篇幅作了“文化大省建設又一豐碩成果”和“廣東人精神注入人文新動力”的專題報導,分别以“廣東人精神的經緯圖”、“二十多個部門兩年完成”、“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以及“閲讀我們自己”、“堪稱理論瑰寶”、“立意更爲高遠”、“共創性的成果”、“打造精品圖書”、“精神成爲動力”、“重要學術創新”等多個小標題分别概括總結了專家學者對叢書的評價。此外,還對九部書作了簡要介紹。
《人民日報》發表題爲“尋找真實廣東人的靈魂”的文章爲叢書出版發行作了宣傳。指出了廣東省各級領導對此套叢書出版發行的高度重視。並對主編範英研究員和省社科聯主席顔澤賢的發言作了重點報導。
《羊城晚報》在報導中也提到了省委各級領導對叢書出版發行的重視,認爲她爲廣東辦了一件大好事。對蔣斌部長的大會講話作了重點陳述,並對該叢書的主旨進行了概括報導,指出了她的價值所在。
《廣州日報》的報導題目是“探討廣東人精神叢書首發獲好評”。報導對叢書主體内容進行了介紹,提到了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的祝賀批示及省委領導對本叢書作了題詞和序言,近百位專家學者對叢書高度評價,其後還發了書評。
《亞太經濟時報》以大半版的篇幅作了題爲“衆人拾柴火焰高”的詳細報導,報導首先簡要介紹了首發座談會的概况,然後分别從“廣東人精神的經緯圖”、“衆多部門聯動的杰作”、“具有開拓性與哲理性”、“開啓精神寶庫的鑰匙”四個部分進行了精彩報導,最後對九本書主要内容作了簡要介紹。
《南國書業》對此書作了簡要報導,概括了叢書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此外,2005年11月10日上午,廣東省出版集團、共青團廣東省委學生部、廣東人民出版社聯辦的研討《廣東人精神叢書》的活動,在南國書香節的花城會展中心展館中心活動區召開。來自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學院的近百名青年大學生代表與《廣東人精神叢書》主編範英教授、副主編董玉整教授、李振連副教授等作者進行了生動活潑的現場交流。範英教授在會上作了專題講演,並賦詩一首:“南國重精神,書香溢四鄰;入心如甘露,潤物細無聲。”廣東省出版集團總經理王桂科、副總經理李夏銘、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陳海烈、副社長何祖敏以及共青團廣東省委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本次活動。《廣東宣傳》等報刊也對《廣東人精神叢書》的出版發行作了報導或發表書評。
九十六、2005年12月9日,本會第四個專委會——健康研究專委會在省社科聯學術報告廳召開成立大會。會議由本會常務副會長董玉整教授主持,專委會籌委主任王家驥教授作籌備工作報告。本會會長範英教授以詩歌《健康頌》爲題作了講話。王教授在報告中稱:根據本會範英會長的提議,由王家驥教授、吕志教授、李喜貴同志和黄一鑫同志等人組成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工作小組。省社會學學會劉小敏、董玉整常務副會長受範英會長之托,與廣東省民政廳民間事務管理局領導進行匯報和接觸,與省社科聯有關方面取得及時聯繫,並同籌備工作小組一起,多次修改《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管理辦法(草案)》,完成了一系列社會團體分支機構的登記和填報等工作,及時上報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民政廳等有關部門。經過近5個月的努力籌備,2005年4月底,廣東省民政廳正式批復同意成立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2005年11月20日,在廣州市召開了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首届擬任常委協商會,初步商定了成立大會召開的地點、時間、會議議程、委員會候選正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委員等具體事宜。在整個籌備和申報過程中,李喜貴同志在出資支持方面盡了很大的努力;本會範英會長、劉小敏、董玉整常務副會長等一直指導和協助籌備工作組開展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會後召開第一次全體常務委員會議,研究人員分工以及近期工作打算。現對近期工作提出以下設想:
一、首先要加强專委會組織建設。把發展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登記與頒证工作作爲本届專業委員會的當前頭等大事,抓緊抓好。尤其要加强對團體會員的吸納,特别是密切與大專院校、與健康事業、健康産業相關的重要單位的聯繫;匯編印發《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團體會員及委員通訊録》,方便團體會員單位及委員之間的交流和聯繫。
二、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以提高廣大民衆健康知識和身體素質爲目標,擴大對健康事業、健康産業的重要單位和居民的科普宣傳和培訓。積極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舉辦多種類型的培訓班或講座,編印常見病、多發病健康教育宣傳資料,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三、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營造學術氛圍。開展健康問題的國際與國内學術交流、健康相關知識講座和培訓等;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與健康相關聯的熱點、難點爲主攻方向,以提高科技人員自身學術水平爲出發點,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加强與其他專委會和學會之間的聯繫,開展多方面的合作,争取每年單獨或與其它學會舉辦1次以上的健康相關技術交流會,努力爲健康事業、健康産業相關單位的新産品開發、生産和建設提供技術支持、信息服務和智力協作。
四、大力開展對外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活動,做好社會服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後,我們將通過科技諮詢、科企牽手、廠會協作、金橋行動等活動,認真處理好學會與政府、行業、企業和會員之間的關係,找準自身的位置,充分發揮學會作爲學術交流主渠道、科學普及主力軍、科技中介服務主要力量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切實做好“四個服務”(爲政府服務、爲行業服務、爲企業服務、爲會員服務)工作。積極開展對外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活動,在對外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活動中增强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活力。同時開展有關健康相關産品的展示、展覽和推廣,培養、發現和推薦在從事健康相關産品研究、開發、生産、宣傳推廣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或取得優异成績的企事業單位及先進會員。對本專委會内從事健康相關領域研發、生産與服務的企業、科研單位、會員以及健康(名優)産品進行評選及表彰等。
九十七、2005年12月11日,本會與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廣州賓館聯合舉辦了“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來自省内外專家學者約250人,精選了論文近30篇。本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副會長楊鬆、曾新要,以及廣州市人大原副主任郭向陽、廣州市原副市長姚蓉賓、《廣州日報》副總編顧澗清等出席了大會。
大會由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月明、副主任委員樑國維主持。本會會長範英致開幕詞,對潜專多年來的工作做了充分肯定。國家計生委人口管理培訓交流中心客座教授馮德全、北京市社科院應用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姗璟、中國閲讀學會常務理事王學賢、知名作曲家陳功雄、中國第三届時代十大新聞人物安子、中國國家特許企業培訓師黄經國、我國知名倒筆書法家陸正平等近10人在大會上作了潜能開發方面的專題講演。
會上,對榮獲本次高級論壇的16篇優秀論文頒發了奬证和奬金,對特聘顧問郭向陽、姚蓉賓等頒發了證書。最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作了大會小結,指出這次大會是成功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充分體現了潜能開發研究的必要性和長期性,充分體現了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以及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這個領域的開拓進取精神。
這次大會20萬字的文集已出版,範會長爲此書寫了序言。
九十八、2005年12月11日,本會等主辦的“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公佈了獲奬名單:
“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獲奬名單
(等内排名不分先後)
等級項目作 者
一等奬(3項)人類潜能開發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方法陳月明開發人的潜能,提昇人的創新能力樑國維淺談思維活動中的潜能開發周 琳
二等奬(5項)論潜能開發切入點——核心競争力譚昆智系統可能性思考模式是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鄭孟煊 黄紹汪論决策的創新思維方法 何邦泰人體潜能的形成和開發張書琛精神養生與潜能開發潘銘燦
三等奬(8項)右腦功能開發與教育改革王力秋尋找功能開發與教育改革陳家義論青年創新人格培養的導向和途徑吕 志 黄紫華潜能開發現狀淺議樑浩鈞學習文化經典與潜能開發朱丹嬌 林幼蘭吴銀鳳 文細妹戴美艷 宋麗珍培養創新精神,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蘇振芳運用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低成就動機水平的發揮黄麗春 何懿琪盧燦輝 餘丹丹楊澗濤 邱曼華時間醫學在潜能開發中的運用陳啓明
九十九、2005年12月17日,本會近300名代表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熱烈慶祝本會20週年華誕。
這些代表來自省直、市直、高校、黨校、科研、企業、媒體和基層單位,有白發蒼蒼的老學者、老幹部,更多的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中青年男女學者和實際部門等本會中堅。本會會長、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常務副會長、廣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董玉整,副會長魯陽、丘士杰、李純昆、張楓、嚴建强、蔡禾、江立平、楊漢卿、周大鳴、楊鬆、曾新要、吴奕新、李振連,一批學會中青年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和理事、會員,以及特邀嘉賓著名學者李錦全、馬中柱教授,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黎宇同、陳芳芳,企業家郭建軍等出席大會。
大會由董玉整教授主持;劉小敏研究員受範英會長之托作《風華正茂恰當年》的致詞;嚴建强教授宣讀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發來的賀信;本會老同志代表魯陽先生、本會中年學者代表蔡禾教授、本會青年學者代表郭景萍教授、本會企業團體單位代表江立平董事長分别發言;範英教授以會慶有感爲題賦詩三首並講話;丘士杰教授宣讀《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關於表彰奬勵第二届(1995—2005年度)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及先進工作者的决定》;大會爲51個榮獲團體先進工作單位、143位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單位和個人頒發了奬牌、奬证和奬品;大會期間穿插幸運抽奬活動;會後舉行盛大的慶祝晚宴。與會者一致認爲,這次會慶籌備得好,開得熱烈隆重,開得生動活潑,一個高潮接着一個高潮,充分展示了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老中青年相結合,人才濟濟、和諧合作、生龍活虎的氣勢。
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在致詞中用“務實求真、咬定青山不放鬆”,“情爲民係、一枝一葉總關情”以及“海納百川、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三句話高度概括本會20年特别是近年來的工作。他説,1985年12月19日,在省民政廳的聚會上,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正式成立,在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卓炯先生、省社科聯原副主席陳楓先生、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原係主任何肇發先生和省民政廳原廳長孫克杰先生等老前輩的帶領下揚帆起航。關於過去的20年,在今年1月的“慶祝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上,範英先生已經作過很好的總結,這裏不再展開。他强調的是,這20年是碩果纍累的20年。20年前,我會只有30多位理事及會員,一個專業委員會也没有。但,在没有任何專撥經費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學會不僅没有垮下來,相反,20年後的今天,本會已擁有團體會員340多個,理事近220人、個人會員600多人,學會屬下已設置四個專業委員會,即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本會會刊《廣東社會學通訊》原則上半月一期,發至中央有關部委、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社會學研究機構和高校社會學係,發至省五套班子、各市宣傳部門、文明辦,發至本會各理事、團體會員單位,20年來産生了積極的影響。20年來特别是近10年來在範英先生的帶領下,本會敢於直面現實,勇於追求真理,不少成果、不少活動、不少會議得到高層領導和基層群衆的好評,在社會學界同仁中産生了良好的反響,爲廣東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指出,學會能有今天確實來之不易,這是許多朋友的同感。回首20年,他認爲,我們最重要的特色是務實求真,咬定青山不放鬆。20年間,本會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始終堅持關注時代前沿重大和緊迫的現實問題,始終堅持在夯實學術根底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本會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國計民生,但决不盲目地唯上跟風;我們以開闊的胸襟博採衆長,但决不拾人牙慧以嘩衆取寵;我們耐得住寂寞,樂守清貧,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終於得以在學術耕耘的園地裏迎來碩果纍累的今天。
他説,今年本會所做的主要工作,可以用“一二三四五”簡單概括。一是增設了一個專業委員會。12月9日,本會已正式召開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二是推出了兩大學術成果。今年1月,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了由範英等主編的《更新觀念、創新發展》一書,該書匯聚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學術成果和相關資訊,成爲引領殯葬改革的先聲。今年9月初,廣東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範英等主編的《廣東人精神叢書》共九部,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對該叢書的出版表示祝賀,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爲叢書題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同志爲叢書作序。三是開展了三大活動。10月末,我會以開設專題講座、廣場諮詢等方式參與了省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的社科普及周活動;11月初,我會還參與了《廣東人精神叢書》首髮式活動和南國書香節活動。四是召開了四次大會。1月,我們在廣州遠洋賓館召開了“慶祝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3月底,我們在增城市百花山莊舉辦了“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9月底,我們在廣州市番禺區療養院召開了“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廣東的若干意見〉”研討會;12月中,我們在廣州賓館舉辦了“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五是承接了五大課題。今年,本會承接了中國殘聯委托的《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廣東省殘聯委托的《廣東省殘疾人現狀調查》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這三大課題現已基本結項;本會同志還集體參與了以省精神文明學會名義承接的兩大課題。其中省文化大省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的《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課題已基本結項,佛山市南海區文明辦委托的《南海區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已經結項。此外,本會還參與了主辦中華國際茶宴等許多社會活動。本會團體會員單位都各自做出了新的成績。本會許多個人會員還參與了全國及省市級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關的多個研討會。
他認爲,學會今年的工作成績是顯著的。總結今年,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爲民係,一枝一葉總關情。在今年的工作中,本會始終堅持情係廣大人民群衆,緊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題;始終堅持維護社會公平,特别是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始終堅持促進社會發展,特别是通過人文關懷和潜能激發注入精神動力。今年内,本會骨幹會員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膽識和氣概深入殯葬企業調研,出版了推進殯葬改革的論著,撰寫了數十篇推進殯葬改革的論文,得到了新華社内參、《中國改革報》、《光明日報》、《團結報》等傳媒的高度評價;本會骨幹會員先後深入到中山市、順德區、韶關市、深圳市、茂名市、陽江市、廣州市等地的殘疾人聯合會、福利企業、康復中心、特教學校等進行了多達近百人次的實地調研,瞭解殘疾人的疾苦,宣揚人道主義思想,爲殘疾人事業鼓與呼,得到了各地殘聯和廣大殘疾人朋友的普遍好評;本會骨幹會員没有向黨委和政府要一分錢,歷經近兩年時間用廣東人精神精心製作推出《廣東人精神叢書》,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俊年先生認爲這可能是全國首套地方人文精神的叢書,省市電視台、《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亞太經濟時報》《廣東宣傳》等予以熱情報導,省内各界給予瞭高度評價。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認爲,來年本會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繼續關注重大和緊迫的現實問題。本會要更多地争取各級領導特别是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省民政廳的領導對學會工作的重視與扶持,更多地争取省直、市直各部門、企業界和廣大實際工作者對學會工作的配合與支持,力求使學會在决策諮詢和實踐課題研究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二是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本會要努力加强與廣大學者專家的聯繫,繼續發揚團隊攻關的良好傳統,堅定不移地立足廣東,立足實際,立足服務,逐步增强學會在全國的學術影響。在學術園地中,我們要始終堅持兼容并包的方針,堅持搞大團結、大協作,鼓勵不同學術風格、學術流派的繁榮和發展,反對文人相輕及門户之見。同時鼓勵個人對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獨立鑽研,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爲現實服務的應用水平。本會要盡力把廣東和進入廣東的社會學方面最優秀的人才都吸納到我們的隊伍裏來,同時遏制影響學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三是要加强對所屬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依靠各專委會自身的力量,鞏固、發展、壯大現有的四個專業委員會,同時要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籌備成立三農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依託省委黨校籌備成立艾滋病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依託相關文化企業籌備成立經典文化傳播專業委員會等。現在深圳市社會學學會已經换届,其他有條件成立社會學學會的地級市,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來。
本會副會長、省文化廳紀委書記嚴建强教授代表學會宣讀了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經濟學會、廣東省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廣東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倫理學會、深圳市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廣東省民商法學會、廣東省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廣州市醫學倫理學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和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等,爲慶祝本會成立20週年發來的賀信。這些賀信對本會20年來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艱苦奮鬥,堅持團結進取,堅持自主創新的辦會路向和辦會成就均作瞭高度評價。特别是省社科聯的賀信指出,我會總結出來的“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長期不懈的追求,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與時俱進的動力,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自强隊伍的根本,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敢打硬仗的秘訣”的寶貴經驗,對廣東各個學術社團的學術活動均有重要啓迪和借鑒作用。其他兄弟學會或研究會等的賀信充滿了難能可貴的戰鬥友誼。
在慶祝大會進入又一個高潮時,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首先感謝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13個單位發來了賀信,感謝社會各界對本會的長期支持與配合,感謝本會獲奬的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先進工作者和所有熱心本會發展的同仁,感謝對這次慶典活動作出奉獻的廣州市春光茶葉廠、廣州市流花閣餐館、省文化廳、廣州市委黨校、茂名市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中國質量萬裏行廣東記者站、廣州市金潤堂茶葉有限公司、廣州市芳村茶葉城御茶苑、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等等單位或個人,感謝會慶20週年大會的主持人,致詞者,宣讀賀信和奬勵决定者,以及發言代表和一批工作人員爲這次大會所作的努力。
接着,他以自撰的會慶有感詩三首爲中心作瞭解讀性講話。
在講話中範會長强調指出,没有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啓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會學老前輩卓炯、陳楓、何肇發、孫克杰等的牽頭籌備和一批熱心者的跟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也不可能在那時開闢出這塊新田地。在此,他對近20年來先後逝去的顧問卓炯、陳楓,會長何肇發,副會長歐陽波、丘挺等老前輩表示深切的懷念,對健在的老同志孫克杰、魯陽、丘士杰等前輩表示衷心的敬意。
他講到,學會成立以來的20年,一直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辦會宗旨,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礎上,在這塊新開闢的田地裏,播種有廣東特色的東西,顯示了巨大的生命與活力,收穫了一批批有廣東特色、同時又具全國意義或人類普適意義的科研成果。他認爲,漫無邊際,不重特色,不從省情、國情的實際出發,一味人雲亦云,或照搬西方的模式,斷難搞出有個性的東西,有自己創新體系的東西,更難搞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因此,他高度讚揚具有泥香氣息的本土社會學,認爲一些學者、一些領導瞧不起有泥香氣味的本土社會學是立足點的錯位或顛倒。因此要改變足不立地、好高騖遠、欲速不達、適得其反的傾向。他説,不指出這種現狀,不正視這種現狀,就有可能把廣東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引向邪路。同時,他又非常强調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吸納省外和西方的精華爲我所用,爲立足點所用,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所用,廣東及中國的社會學事業才有全新的遠景,才有貨真價實的學問和國際地位。
他强調,學習、研究社會學主要不是爲了養家糊口、拿項目、得大奬、評職稱,不是爲了争權奪利、昇官發財,或迎合某些權勢和時俗的無理需要,而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希望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同仁高舉大團結、大協作的旗幟,沿着有利於社會學健康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各盡所能,各顯神通,一步一個脚印,扎扎實實地做人、做學問,做社會和諧進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他指出,劉會長的致詞講得很精煉,特别是有關今後的辦會路向,代表了本會的看法。希望本會今後認真加以貫徹落實,在貫徹落實過程中不斷發揮獨創性,不斷務實化和具體化。同時,對在大會上中青年學者代表發言中涉及的如何辦會、社會學要如何開拓前進等關鍵問題的一些學術觀點或工作建議,他認爲講得很好,與本會的向來宗旨基本一致。他説,依靠省内社會學專業科研、教學隊伍,是本會堅定不移的做法,這個隊伍已經取得了許多發展。學會能否辦得更好,廣東社會學能否打向全國、走向世界,主要看這支隊伍的貢獻。但同時要依靠非專業的社會學愛好者,要看到這支隊伍在廣東的巨大活力和作爲。總之,兩支隊伍要相互支持,取長補短,學會始終爲之搭建起這樣的平台,旨在共同前進。
最後,在範會長的提議下,與會的所有代表同聲誦讀了《會慶有感》這三首紀録、描述、總結和展望前景的詩歌。其中的妙句和深意,以及從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發出的再次遠征的强烈信息,如催春的號角,進軍的戰鼓,攻堅的雷鳴,將久久地、久久地逥旋在廣東社會學
界的天空,逥旋在廣東社會學工作者的心田……
一百、2005年12月17日,本會會長範英教授撰寫了《會慶有感詩三首並贈本會全體同仁》:
回首二十年 開放辟新田
長者聞鷄舞 後生競向前
汗水濕中濕 赤心拳更拳
荷鋤不識苦 渾身膽氣錚
回首二十年 躬耕守本源
英才逐浪涌 新壠綻新顔
播種重特色 收穫有奇篇
不爲稻樑謀 志在健人間
回首二十年 諸君耕正酣
泥香最佳妙 不拒洋味甜
中西應互動 方飛天外天
扶犁抬望眼 笑看日近圓
範英詩書於2005年12月17日
没有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啓動,廣東社會學學會就不可能在1985年12月19日成立;没有省内社會學老前輩卓炯、陳楓、何肇發、孫克杰等的牽頭籌備和一批熱心者的跟進,廣東社會學學會也不可能在那時開闢出這塊新田地。
“躬耕、守本”原出於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句。這裏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辦會宗旨。
③什麽叫社會學?幾百種答案還未統一。因此,廣東社會學學會要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礎上,在這塊新辟的田地裏播種有廣東特色的東西,才有生命與活力,才能收穫有廣東特色的科研成果。一味沿着舊路行走,或照搬西方的模式,空勞神思并且無益,也斷難搞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
④從事社會學的學習與研究,主要不是爲了養家糊口、評職稱、昇官發財,或迎合某些權勢和時俗的需要,而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有些人瞧不起有泥味氣息的本土社會學,作者認爲是片面的。當然,强調這一點並非拒絶洋貨之中的精華,否則,也會從一個片面走向另一個片面。
⑥“抬望眼”句出自岳飛的《滿江紅》。從“荷鋤”到“扶犁”,從“青農”到“老農”,在作者看來都是耕耘與勞作,而且遠望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前景,祈有如日中天的後來者接棒前行。
一百零一、2005年12月17日,本會20週年華誕收到賀信主要有: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
在你會迎來成立20週年的喜慶時節,特致以熱烈的祝賀!
20年來,你會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團結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爲我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支有戰斗力、影響力的重要力量,爲我省的現代化建設和科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别是你會總結出來的“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長期不懈的追求,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與時俱進的動力,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自强隊伍的根本,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敢打硬仗的秘訣”的這些寶貴經驗,對我省各個學術社團的學術活動均有重要啓迪、借鑒作用。
值此20週年大慶,祝願你會在今後繼續發揚前述精神,不斷創造新鮮經驗,爲推進我省社會學事業的振興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再立新功!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經濟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值此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之際,我們謹致熱烈的祝賀!
過去20年和今後一個相當長時期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提出了大量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在這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致與崇高的敬意!深信今後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經濟學會
2005年12月15日
廣東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我會全體同仁,欣悉貴會20週年大慶。20年來,貴會取得輝煌成績,可賀可喜。20年年來,貴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强,碩果纍累,無論在理論創新上,還是社會實踐上都做出了重大的奉獻。
現在,學會在你的領導下,不斷壯大發展,屬下已有了潜能開發、殯葬改革、體育、健康等四個專業委員會,今後還計劃創辦更多的專業委員會,爲我們學會、研究會做出了榜樣。在此,讓我們共同携手,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
2005年12月16日
廣東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敬悉貴會從1985年12月19日成立以來,20個春秋,在學術成果、組織國内外學術交流方面,成果豐盛,影響面廣,得到國内外好評,在這大慶之日,衷心敬賀!
自1998年以來,貴會先後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等,今後還計劃發展更多的專業委員會。在横向發展業務方面,爲我們學會、研究會樹立了榜樣,值得學習。祝貴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省人民代表制度研究會
2005年12月16日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等:
今天,是貴會成立20週年大慶的日子,我會特表熱烈的祝賀!
貴會於1985年12月19日成立以來,克服了許多困難,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從不到百人的隊伍發展成爲廣東省内團體會員衆多、理事衆多、專業委員會逐步興起的重要學會之一,成爲我省現代化進程中能够發揮重要作用的學會之一,成爲有開拓進取、自主創新精神的新型學會之一,在省内外逐步得到好評,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同時,多年來,貴會與我會經常聯合作戰,並結成牢固的戰鬥情誼。這種情誼非常可貴。有望今後發揚這種情誼,共同爲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更加完善,爲我國及廣東的學術理論研究和社科服務再作努力!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省倫理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貴會走過了漫長的20年,留下了許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美傳,留下了許多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事迹,留下了許多有益基層、服務社會的足印,隊伍由弱到强,並從平面發展逐步走向立體發展,使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爲省内重要的學會之一,在建設和諧廣東的進程中作出了重要的奉獻。對此,我會表示真誠的祝賀!
許多年來,貴會與我會經常團結合作,共同推進相關課題的研究,因此建立起難得的友誼。希望今後更多地聯合起來,爲繁榮我國、我省的社會科學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廣東省倫理學會
2005年12月16日
深圳市社會學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
欣逢貴學會成立20週年大慶,特函致賀!
貴學會成立20年以來,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社會工作成果,爲廣東社會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别是近10年來在範英會長的領導下,大家團結奮鬥,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果,可喜可賀!
預祝貴學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參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深圳市社會學學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暨範英會長:
值貴學會20年華誕之際,謹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爲社會學學會20年來付出辛勤勞動、做出突出貢獻的全體人員致以誠摯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20年來,貴學會勇於追求真理,不少成果及活動得到高層領導和基層群衆的好評,爲廣東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衷心希望貴會能與我會不斷携手合作,共同爲構建和諧中國、和諧廣東作出更大的成績!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民商法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暨範英會長:
值貴學會20年華誕之際,謹向貴會及您表示最熱烈的祝賀!也祝你們在未來的日子裏再創輝煌!衷心希望貴會與我會在今後進一步聯繫,共同爲法制文明、和諧廣東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民商法學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省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欣聞貴會成立20週年大慶,本中心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們知道,20年來,貴會一直堅持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關注改革開放的動態,探討改革開放的規律,歌頌改革開放的成果,研究改革開放的問題,取得了一系列産生十分重要社會影響的學術成果,樹立了社會科學研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應有的社會形象,也樹立了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社會形象,成爲社會科學研究戰綫的一支奇葩。你們的成功,是辛勤勞動的成果,是持之以恒的成果,是團結協作的成果,是靈魂昇華的成果。在你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廣東人精神;而你們20年來所走過的路,正是廣東人精神的邏輯展現。
希望貴會與我們之間進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多出成果,爲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再立新功。
衷心祝願貴會繼續發揚成績,爲我省文化大省建設、和諧廣東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廣東省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16日
廣州市醫學倫理學學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本會爲貴會成立20週年謹致熱烈祝賀!
20年來,貴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堅持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辦會路向,特别是近10年來,在您的領帶下,基本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研活動與學術成果不斷出奇制勝,辦會特色鮮明,會員凝聚力强,骨幹力量老中青結合,爲衆多學會的工作樹立了榜樣的形象。這些都很值得總結推廣,也很值得我會學習。
希望今後貴會有更大的發展,對廣東有更新的貢獻,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有更多的成果問世!
廣州市醫學倫理學學會
2005年12月17日
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貴會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史上迎來了成立20週年大慶的日子,在此特表熱烈的祝賀!
社會學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爲哲學根基的。用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社會學的研究,使社會學的開拓與發展獲得唯物史觀的保证,是貴會長期堅持的路子。同時,貴會多年來從多學科綜合創新的宏大視角出發,經常聯合我會開展省内重大課題的攻關活動,並取得一批又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也足证多家的携手合作是推進社會科學不斷繁榮的方法之一。貴會在範英會長的領導下,今後一定能够繼續前進,不斷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更希望不斷加强兩會的合作,甘坐冷板凳,爲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再立新功!
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
2005年12月16日
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編委會發來的賀信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
欣聞貴會20週年華誕,特致熱烈而真誠的祝賀!
近20年來,以廣東爲首創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用錢學森老前輩的話來講,也是意識社會學,已經逐步成型,逐步發展,逐步深化,逐步完善,並在國内外産生廣泛的影響。這與貴會許多同仁的長期奉獻密不可分,與範英會長等的執着追求密不可分。同時,貴會在其他方面如先於國内成立起來的潜能開發社會學專委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委會、健康研究專委會等,其立意和價值也正在或將在上述全新的領域中逐步展示出來。可以説,貴會是不以拾人牙慧爲榮,而是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新型學會,不僅直接爲社會現實服務,而且具有很强的學科構建意識和學術品位。希望今後繼續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前進,爲真正繁榮中國和廣東的哲學社會科學而再立新功!
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
2005年12月15日
一百零二、2005年12月17日,本會發出了《關於表彰奬勵第二届(1995—2005)團體先進工作單位與先進工作者的决定》: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繼表彰和奬勵第一届(1985—1994)團體先進工作單位與先進工作者之後,值此20週年會慶之際,現已評出第二届(1995—2005)團體先進工作單位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51個,第二届(1995—2005)先進工作者丁富華等143人,本會决定對上述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給予表彰與奬勵。希望我會全體同仁團結一致,繼往開來,爲推進廣東社會學界的崛起作出新的貢獻!
是日還同時公佈了本會第二届(1995—2005)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名單和本會第二届(1995—2005)先進工作者名單。其中:
本會第二届(1995—2005)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名單(排名不分先後,共51個):
1.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2.深圳市下李朗街道居委會
3.廣東省地税局
4.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5.佛山市文明辦
6.佛山市南海區文明辦
7.廣州市海珠區文明辦
8.廣州市白雲區委宣傳部
9.廣州市番禺區委宣傳部
10. 珠江電影制片公司
11. 廣州市流花閣餐館
12. 廣東省社科聯社團聯絡部
13. 廣東省社科聯辦公室
14. 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15. 潜能開發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16. 廣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
17.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
18.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
19. 廣東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决策信息處
20. 廣東華建企業集團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
21. 新華通訊社廣東分社
22.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科學信息中心
23.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秘書處
24. 《廣東社會學通訊》編輯部
25.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
26. 中國質量萬裏行廣東記者站
27. 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
28. 廣州市金潤堂茶業有限公司
29. 《亞太經濟時報》
30. 《探求》雜誌
31. 廣東省社科聯精神文明學研究室
32. 廣東人民出版社
33. 廣州大學社會學係
34. 廣州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政教室
35. 南方醫科大學政教室
36. 廣東藥學院社科部
37. 廣東省委黨校哲學部
38. 廣東省民政學校
39.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40. 廣州體育學院理論教研室
41. 廣東教育學院體育係
42.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係
43. 廣東水利電力學院
44.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45. 廣鋼企業集團黨校
46. 佛山市殯葬協會
47. 《南方日報》理論部
48. 《羊城晚報》理論部
49. 《廣州日報》理論部
50. 廣東電視台新聞採編部
51. 廣州電視台新聞採編部
本會第二届(1995—2005)先進工作者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列,共143人)
丁富華於衛忠王 寧王 勇
王 文、王永平、王東輝、王羅端(女)
王胡瑞(女)、王聖先、王碧華(女)、毛 蔚
計 敏(女)、鄧世獻 、區志明、葉 瓊(女)
葉金寶、孫九霞(女)、孫得端、孫克杰
左偉清(女)、龍秋霞(女)、史傳林、邱國强
丘士杰、馮仿婭(女)、盧黄熙 、李 飏(女)
李振連、李若建 、李偉民、李開文
李純昆 、李敏卿、李先鋒、李德才
李喜貴、李小霧(女)、吕 志、吕樹庭
江立平、江明旭、江沛豐、劉 權
劉小敏、劉志輝、劉玉梅(女)、劉慧玲(女)
劉汝權、劉柏藩、朱美英(女)、莊偉光
陳 偉、陳 方、陳家義、陳月明(女)
陳芳芳(女)、陳愛軍、陳學工、蘇 麗(女)
張 楓、張 勇、張建平(女)、張興杰
張開城 、張書琛、張漢良 、張怡妮(女)
嚴建强、嚴考亮 、谷文耀 、肖海鵬
吴燦新、吴向紅(女)、吴秋生、何祖敏
何艷玲(女)、範 英、範海泉、楊 鬆(女)
楊漢卿 、楊穎柔、楊光民、楊丹娜(女)
鄭 晨、鄭梓楨、鄭孟煊、鄭紅軍
鄭楚喬(女)、周 琳(女)、周 華(女)、周大鳴
周敬居 、林子英(女)、林勝德、林應榮
麥慧政(女)、冼美新(女)、歐榮基、羅少華
柏 萍(女)、鐘 健、駱 風、茹小雯(女)
郭 凡、饒衛光、郭景萍(女)、段華明
唐孝祥、唐 輝(女)、徐創新、顧萬明
黄慶明、黄紹汪、黄壽恒、袁 忠
高 菊(女)、蕭新生、樑國維、樑振權
游艷玲(女)、康普華、董 莉(女)、董玉整
謝建社、程 華(女)、程 潮、温朝霞(女)
魯 陽、曾新要(女)、彭 建、彭海斌
韓 智、解 韜、臧連明、譚建湘
譚建光、譚昆智、蔡 禾、黎學民
潘永久、霍秀媚(女)、魏安雄
一百零三、2005年12月17日,本會顧問、省社科聯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陳楓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4歲。陳楓先生是本會在1985年籌備成立時的主要成員,近20年來,一直關心本會的組織建設和學術發展。早在本會成立之初,便帶領小分隊前往粤北“老、少、山、邊、窮”地區的南雄縣進行連續的調研,將那裏通過改革開放改變落後面貌的經驗加以總結提昇,並形成《南雄特色研究》和《南雄發展之路》,爲廣東“老、少、山、邊、窮”地區樹立了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評價。陳楓先生爲人謙和,專注工作,關心同志,思想開明,勇於創新,離休後堅持參與本會的各項活動,爲本會做了許多切實的指導工作。他的逝世,使本會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我們永遠懷念他。
一百零四、2005年12月30日,本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在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學術交流中心隆重舉行。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本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廣州大學副校長何大進教授,中國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盧元鎮教授,中國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體育學院劉德佩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廣州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吕樹庭教授,省社科聯社團聯絡部主任冼美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换届大會。出席本次换届大會的委員代表共約70餘人。會議由廣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劉學謙主持。會議在祥和的氣氛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四項議程:
一、上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主任委員吕樹庭教授作届滿工作報告。會議首先聽取了上届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吕樹庭教授代表上届委員會做的届滿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專委會在廣東社會學學會的領導下,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展了大量學術科研、社會服務及政策諮詢服務工作,在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纍累碩果,如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3項、省部級課題30餘項、廳局級課題和横向委托課題50餘項,爲廣東省體育社會科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爲在全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參與地方政府體育發展决策方面卓有成效。如參與2004年的廣州市大規模群衆體育調查、承辦九運會和申辦2010年廣州亞運會論证方案,以及社區體育和體育場館調查等工作。與此同時,在學會的積極宣傳和組織下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會員,爲繁榮和發展廣東省體育社會學做出了積極貢獻。報告還客觀地分析了專業委員會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向大會做了中肯的檢討。與會領導和代表對上届委員會的報告表示贊同,並對上届委員會的工作給予瞭高度評價。
二、選舉新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員。本届大會的主要任務就是選舉産生新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員。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宣佈了新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名單,參會代表以鼓掌通過的形式一致通過了新一届委員會名單。
三、何大進副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廣州大學副校長何大進教授代表廣州大學對與會嘉賓和代表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對新當選的委員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對本届换届大會决定將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由廣州體育學院遷至廣州大學體育學院表示衷心的歡迎和祝賀。何大進副校長滿懷激情地向與會代表簡要介紹了廣州大學遷入大學城後資源整合的情况和强勁的發展勢頭,尤其是在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廣州大學合併5年來,在辦學層次、社會影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表示,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落户廣州大學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及全體體育社會學界人士對廣州大學的充分信任,廣州大學將充分利用綜合大學的優勢扶持和幫助體育學院做好這一工作。
四、新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主任委員講話。上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廣州體育學院吕樹庭教授再次當選。吕樹庭主任委員代表新一届委員會感謝全體代表的高度信任,並對今後委員會工作的開展充滿了信心,還代表新一届專業委員會,對今後工作提出了六項設想,得到了廣大代表的認同。
五、廣東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作即席講話。順利完成换届選舉工作之後,作爲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上級學會領導,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在講話首先肯定了上届委員會工作報告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指出: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作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一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隊伍,在學術成果方面取得了具有國内影響的效應,深受同行一致好評,我們要充分肯定這些成績,并且要大力宣傳這些成績。只有這樣,才能爲大家參與學會工作、開展體育社會學學術研究樹立信心。但同時,必須充分和客觀地認識學會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恰恰是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作爲學者,作爲專委員的主要成員,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要敢於面對這些問題,逐步解决這些問題。範英會長對新一届委員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在既有的成績上,戒驕戒躁,克服不利因素、端正工作態度和作風,增强爲全體會員服務的自覺精神,爲發展廣東體育社會學專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