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05-150)

  一百零五、2005年7月—12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受南海區文明委之托,完成了由範英等撰寫的《南海區精神文明建設十一·五規劃若干理論與對策研究》的研究報告。

  一百零六、2006年2月28日,本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第二届委員會第一次常委會在廣東教育學院體育係召開。除廣州市以外的3名常委,在穗的常委全部參加了會議。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中國社會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本會名譽主任委員、解放軍體育進修學院劉德佩教授應邀出席了大會。常委會在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廣州體育學院吕樹庭教授的主持下,主要討論了關於增補常委名單、常委分工、修訂章程以及2006年工作計劃等議題。會議持續了3個多小時,委員們積極發言,獻技、獻策,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會議臨結束前,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對本會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廣東教育學院體育係爲本次會議的召開予以了大力支持和熱情款待。

  一百零七、2006年3月26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受省文改辦委托的項目《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出版之際,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改辦主辦,省出版集團、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人民出版社承辦的該書首發暨贈書儀式,在廣州珠島賓館隆重舉行。會議由省出版集團總經理黄桂科主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改辦主任方健宏到會講話,廣東省社科界代表蔣述卓、李權時先生,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陳海烈先生,省内民營企業界代表郭子龍先生等先後作了發言。主辦承辦單位、省直有關廳局、省直文化集團、地市文改辦、行業協會、民營文化企業的代表共60餘人出席會議。會議最後由省委宣傳部領導向省屬文化集團、地市文改辦、民營文化企業代表贈送了《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

  《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由省委副書記蔡東士題寫書名,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小丹作序,蔡東士、朱小丹和副省長雷於藍任顧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方建宏同志任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約25萬字,分爲行業篇、地區篇和政策法規篇三篇。行業篇依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介紹文化産業各行業的具體分類、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産業環境;地區篇按照《廣東省情手册》關於全省經濟區域劃分口徑,分别介紹全省各地文化産業發展環境、重點行業、特色産業;政策法規篇收録近年來國家和廣東省關於文化産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小丹同志在該書的序言中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經强調指出,要創新投資機制,形成全社會辦文化的格局,要鼓勵國家、社會和個人投資文化企業,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爲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文化産業的格局;省委副書記、省長黄華華同志也曾指出,建設文化大省的重點是做大做强文化産業。全省文化大省建設工作會議後,我省又被中央列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省。中央的厚望與省委省政府的鞭策,市場的厚望與廣大投資者和文化經濟工作者的需求,是編寫該書的主要動因。該書凝聚着編撰者爲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戰略决策、推動廣東加快文化産業發展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心血,是有志於在廣東文化産業各行業尋求發展的重要向導。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改辦主任方健宏同志在大會上指出,該書的出版值得慶賀。省委領導等對該書的出版高度重視,各市各部門對本書的編輯工作給了大力支持,尤其是編委會的全體同志和廣東人民出版社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心血。當前,正是發展文化産業的大好的時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産業的發展。我省在文化産業發展上正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應該加快發展文化産業。他認爲,出版這本書有三方面理由:首先,如上述領導所説的,該書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説是開山之作,但由於水平和條件的限制,本書必然會存在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意見批評指正。其次,本書的目的在於引發各界提高對文化産業的關注及促進相關書籍的問世。《指南》一書只是一種信息,一種資料,只起一種參考作用。决策者應該綜合各方面的狀况及相關條件做出决策,而不應該依賴於《指南》的條條。再次,隨着社會的發展,新情况不斷出現,《指南》一書也應該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蔣述卓教授在發言中認爲,該書是指引社會資本積極推動廣東文化産業發展的精品力作。從文化産業投資指南方面上講,該書在全省乃至全國應該是一個創舉。要繁榮我省的文化産業,除政府的投入以外,還必須吸收社會的力量,讓他們參與文化産業建設,文化産業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文化産業的經營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的機制,逐步放寬市場的準入,積極穩妥放開文化市場。省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正是在積極地推動着這項工作的進行。在這種形勢下,《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的出版,是非常適時的也是積極的,是一本積極指引社會資本、推動廣東文化經濟發展的精品力作,歸結起來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調研充分,態度認真;二是分類科學,分析透徹;三是簡潔明瞭,實在實用。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顧問、廣州市社科聯原主席李權時研究員認爲,該書是引領社會資本投資廣東文化産業的開創之作。《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的出版,爲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及全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這本書的出版標誌着廣東文化産業發展的新階段。本書的出版在實踐上可謂開山之作,具有很强的指導作用,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這本書很有特色,層次高,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很好的創意。他認爲該書的特點一是立意深遠,權威可靠;二是内容詳實,實用方便。

  廣東中凱文化集團董事長郭子龍先生在發言中指出,省委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决策令我們深受鼓舞。該書的發表將是我們企業發展的指針導向。我們將憑藉自身的優勢結合《指南》精神,凝聚廣泛的社會力量投資廣東的文化産業,積極投身省文化産業的建設。我省音像事業的發展較早,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爲廣東文化産業中的一張名片。音像産業作爲廣東的特色産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應該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乘我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的東風,在有關部門的領導支持下,爲廣東文化大省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該書首發後,《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亞太經濟時報》等連續編發了有關報導。2006年3月28—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該書作爲獻禮提交給與會領導與各省代表。

  一百零八、2006年3月,《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出版。本書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廣東省社科聯精神文明學研究室、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編委會2006年度重點項目之一,列爲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之26部。

  本書收進評述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的部分代表性文獻近190篇、約80萬字,時間跨度爲20世紀的末葉到21世紀的近些年。

  本書作者有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長者,有著名學者沙英、肖前、楊春貴、趙鳳岐、李春秋等,有省内前輩張江明、樑釗、張磊、馬中柱、李權時等,有省内黨政方面的方苞、張漢青、朱小丹、王駿等,更有省内外一大批老中青年學者和實際工作者。

  可以説,本書是省内外衆多作者20多年來評論精神文明學的自覺舉措,是省内外衆多熱心者扶持精神文明學的集體成果,是見证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在跨世紀中形成與發展的一份歷史財富,也是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廣東的一種現實延續。

  一百零九、2006年4月,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受中國殘聯和廣東省殘聯之托,完成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與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專著稿約35萬字;《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稿約10萬字;《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調查報告》約5萬字。本會與省殘聯共同組成的三個課題組,分别到中山、順德、深圳、廣州、韶關、樂昌、茂名等市、縣、區殘聯進行調研、座談,並於2006年年初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對三個課題稿進行審核論证。在此基礎上作出適當修改後,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百一十、2006年4月11日,本會及本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州召開“殯葬業目前走勢分析”座談會。本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殯改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霍秀媚、陳偉、歐陽榮基、範海泉、楊光民、顧萬明,本會副秘書長馮仿婭、冼美新、茹小雯,以及殯葬行業的代表張永川、於衛國、周海、甄添雁、李忠興先生和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南方週末》、《亞太經濟時報》、《廣東社會學通訊》記者等共約20人與會。會議由範英教授主持,與會者就當前我國我省殯葬業一些熱點問題展開了各抒己見的、内部的、自由的討論。

  範英會長介紹説,“十一五”開局之際,殯葬改革問題已列入立法範圍,修改我國殯葬管理條例的工作正在進行。國務院、民政部有關方面認爲,我國殯葬改革面臨的緊迫問題是理順體制。“只有理順體制,才能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所謂理順體制,主要是將行政管理和具體提供服務分開,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其中殯葬管理處所人員應納入政府編制,或與公務員同等待遇,不宜設在殯儀館内,占殯儀館編制,在那裏領工資。這方面的試驗正在進行。這樣有利於殯葬管理處所對殯葬行業的有效監督。一句話,推進殯葬改革,要敢於“犧牲部門利益”。民政部門“要跳出這個利益圈子,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更多地承擔監督職能”,把改革的這個“最大障礙”搬掉。有關這方面法規政策的修改或制訂,不久可見端倪。

  範會長認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國務院、民政部關於殯葬改革的上述信息表明,我國殯葬業的改革路向進一步明朗化,有利於從政企不分向政企分開的方向推進,有利於盡量减少殯葬行業壟斷經營和暴利經營的不公平現象。這些問題,正是我們廣東社會學界以及國内廣大熱心於殯葬大業的有識之士多年來研究和提出的主要問題,現在上下有了很好的共識,是件令人寬慰的事情。

  範會長同時講到,不僅國務院、民政部對殯葬改革的大思路有了突破性飛躍,同時還允許民營企業試辦殯儀館,從事過去只有民政部門經營的、殯儀館才能做的收屍、火化等關鍵環節。例如民政部於2004年4月對命運多舛的天渡民營殯儀館的肯定態度以及大慶市民營殯儀館與民政部門開辦的殯儀館平等並立的公平競争,不僅讓國人看到了民營經濟注入殯葬行業的合法地位,而且看到了收屍、火化等幾大禁區的開啓。

  範會長認爲,國務院、民政部有關方面關於理順殯葬業體制改革等的重大思路以及開啓幾大禁區的具體行動,爲我國、我省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與此同時,要理順舊體制下面存在的殘留問題。對殘留問題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妥善解决,這是無疑的。但不能以殘留問題爲主要依據,拖延深化改革的進程。更不能爲舊體制未破除、新體制未實施這一特殊時期必然産生的“壟斷”與“暴利”現象作辯護,指摘大衆“以偏概全”、“有失偏頗”。他順便提到一個常識問題,即有行家認爲“新中國成立以前,不存在殯葬行業”的觀點是欠妥的。

  在這次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發言相當踴躍。其中,楊光民高級講師主要講瞭如何從體制入手推進殯葬改革的進程;劉小敏研究員、陳偉副教授、顧萬明副主任委員和歐陽榮基先生分别對當前殯葬業的“壟斷”與“暴利”問題做了很有針對性的分析與回應;陳家義教授就清明掃墓如何弘揚優良傳統談了自己的看法;範海泉研究員提出了清明節“無煙祭掃”的建議意見;馮仿婭教授專門談了信息化在推進殯葬業健康發展方面的作用;於衛國先生認爲要反復宣傳樹葬這一新型葬法;甄添雁所長就殯葬行業的規範經營與深化改革的問題介紹了佛山方面的做法;霍秀媚教授和茹小雯副秘書長對殯葬行業今後如何加强行業化規範和專業化管理問題作了發言。

  此外,與會的代表對廣東尤其是廣州和深圳兩市的殯改進程特别留意。大家認爲,省民政廳從實事求是精神出發,在强化大中城市火化遺體的同時,對邊遠山區或没有火化場的縣區,作出適當放寬火化的要求,即可以對遺體進行就地土葬。這一變通,深受相關邊遠山區廣大民衆的歡迎。與會者對深圳市民政局新近試行“由政府主導,殯葬用品生産廠家進駐殯儀館直銷”的經營模式的看法,一是給予肯定,認爲總比由政府包攬經營前進了一步;二是應作實質性的開放,政府在開放中應加快退出經營的步伐,方能徹底破除“壟斷”的嫌疑與事實。對廣州市關於“政府已批準立項,計劃投入巨資改造火葬場,同時準備建立一座現代化、全電腦控制的新型骨灰樓,”“火葬場前面將空出來,建設一個大型拜祭廣場,與銀河革命烈士公墓、銀河園組成大型公園”,以及投資3億元籌建“藝術陵園”的舉措,大家認爲這是件大好事,但投資主體的搆成未見詳情,難於分析其中奥妙所在,只好拭目以待。

  一百一十一、2006年4月30日,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省歷唯會等在廣州聯合召開了“弘揚叢飛精神”座談會。會議由範英教授主持,與會的20多位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踴躍發言。範英會長在發言中指出:叢飛,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青年歌手,不幸被病魔奪去瞭風華正茂的生命。但他的逝世重於泰山,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與會者認爲:叢飛是位將偉大的民族精神緊密地紐於時代精神並形成具有鮮明特徵、集於一身的時代楷模。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綜合反映和集中體現。時代精神則是對民族精神的承繼並代表時代主流的文化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表現在叢飛身上,是非常明顯、非常感人的。中華民族精神特别看重“修身”,看重“仁者愛人”,看重“急公好義”、“舍生取義”。叢飛暫短的一生,就是這樣做人、做事的。“做一個平凡的叢飛,做一個普通歌者的叢飛”;“幫助别人是一種快樂,只要給我生命,我就要給别人帶來快樂”;“生命的意義在於質量,在於活得有價值。”這是多麽檏實的語言。這些語言仿佛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優良傳統的再造。而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以社會主義的文明來彰顯的。叢飛愛國敬業,熱心公益,無愧於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願者、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這些光榮的稱號。他是以社會主義文明的要求作爲標尺促使自己迅速成長的一代新人。這正如張德江書記指出的,“叢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文明的實踐者、傳播者”,並在實踐與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使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而成爲實致名歸的時代楷模。

  與會者認爲:叢飛是位在深圳這片改革開放的沃土上迅速成長起來的、忠實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突出典範。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20多年來,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深圳經濟特區既是經濟建設的排頭兵,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這是張德江書記最近對深圳特區作出的評價。在這片沃土上,曾經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爲深圳經濟特區的三個文明建設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尤其是叢飛,作爲1994年才進入深圳經濟特區的“新客家”之一,便從那時開始到逝世前都一直堅持參加深圳市義工聯的活動,先後爲社會公益事業演出300多場,捐款300多萬元,資助183名特困孩子繼續學業,同時留下遺囑,自願獻出眼角膜,並將家中惟一值錢的鋼琴送給殘疾人康復中心……從這裏可以看到,叢飛特别是以扶困助弱、無私奉獻其青春和愛心,熱汗和熱血,來澆灌這片國土和家園的,他的事迹感動深圳,感動廣東,也感動全國。他的事迹無疑是相當突出的。張德江書記同時明確指出:叢飛的突出事迹正成爲當前和今後我們踐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突出典範”。在叢飛身上,人們真實地、真切地看到了他對人生、對理想、對事業的忘我追求,看到了他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認識自己的豐富精神内涵。這一切,都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所要大力弘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會者認爲:叢飛留給我們的精神内涵相當豐富。他的精神已成爲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成爲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强音。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在學習和弘揚“叢飛精神”的通知中指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情懷;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高尚品德;甘於清貧、艱苦奮鬥的崇高品格”就是“叢飛精神”的深刻内涵。

  2006年5月11日,《亞太經濟時報》以兩大版篇幅,全面報導了2006年4月12日本會等聯辦的“弘揚叢飛精神”座談會的盛况。《精神文明學通訊》也及時編發了該次座談會的發言專集。

  一百一十二、2006年5月17日,本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等撰寫的《賭博陷阱》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之際,在省公安廳301會議室隆重舉行了“禁賭的好教材——《賭博陷阱》首發”座談會。省公安廳領導、廳治安局及廳有關處室領導、地市公安局領導;省新聞出版局、省社會科學院、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省出版集團等方面有關領導出席座談會。會議由省公安廳治安局政委林衛主持。

  董玉整教授作爲作者代表,首先介紹本書寫作的有關情况。他指出:禁止賭博,堅决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是關係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群衆安居樂業,關係到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爲了讓社會上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認識賭博的本質、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危害,瞭解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法律依據與程序,自覺地樹立遠離賭博、與賭博違法犯罪活動做堅决鬥争的觀念,把全體人民群衆的精力集中到建設和諧廣東的實踐上來,省出版局領導向廣東人民出版社提出了選題意圖,廣東人民出版社領導便約請董玉整教授組織專家進行寫作。董玉整等同志,認識到發揮理論研究的特長加入到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行列,是一個嚴肅學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於是便立即投入寫作。他們的認識和行動,得到了範英、劉小敏等省社會學學會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他們將全書定位在三個層次上:一是理論探討。對賭博的本質、種類、手段,賭博的危害等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是全書的基礎,也是將賭博喻爲陷阱的理論依據。二是知識介紹。主要是對賭博違法犯罪活動有關法律界定的知識介紹,讓人們知道什麽樣的賭博會違法犯罪,將得到什麽樣的處罰和懲治。三是案例分析。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讓人們認識到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嚴重危害,教育人們遠離賭博、拒絶賭博。他們對全書的價值要求,一是講情道理,二是指出危害,三是分析原因,四是警示社會,五是提出建議,爲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獻計獻策。根據這樣的定位與要求,他們將書的章節設計爲:引子:打擊賭博違法犯罪,你我同行。第一至六章的題目分别是:賭者何物?賭者何爲?賭者何人?賭者何患?賭者何罪?賭者何治?全書還選用了52幅照片和圖畫,從而大大增强了視覺效果。

  在寫作過程中,廣東省公安廳有關領導大力支持,廳治安局、廳宣傳處等積極配合,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經過幾次修改鎚煉,終於完稿。廣東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視,在編審、校對、排版、設計、印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終於高質量出版此書。全書最後由董玉整教授與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朱穗生,副廳長張永强共同擔任主編。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樑國聚擔任顧問並爲該書作序,省公安廳治安局局長何桂復等同志擔任編委。

  樑國聚同志在序言中評價本書“是禁賭教育的好教材”。他指出:賭博之害,古往今來,一直爲人們所深惡痛絶。一旦被賭博這種瘋狂的金錢遊戲麻痹了神經,人們的理智開始喪失,道德開始淪喪,人性開始泯滅,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墮落和毁滅。賭博不僅腐蝕人心,而且毒化社會風氣,一向被視爲毒瘤和公害。大量事實表明,賭博違法犯罪已經不是一般的社會治安問題,而是關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群衆安居樂業的重大政治問題。我們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打一場聲勢浩大的禁賭人民戰争,堅决遏制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發展的勢頭。他認爲,董玉整教授等作者,本着高尚的社會責任感,憑藉多年的理論修養和知識積累,寫成了《賭博陷阱》一書。全書文字檏實,風格平易,可讀性强,既有深刻的分析,又有生動的事例,是禁賭教育的好教材。

  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朱仲南認爲本書的出版非常及時,很有必要。全書邏輯分佈合理,文字平實,將理論分析與事例分析結合起來,在此類書中,是很有見地的一本好書!他相信,本書的影響力一定會超出行業的範圍産生積極的社會影響,成爲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好教材。他指出:和諧社會,拒絶賭博。許多地方賭博成風,有錢就賭,没錢借錢也賭。這種風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是社會治安的隱患,是破壞家庭幸福的殺手。我們要推動禁賭鬥争不斷向縱深發展,净化社會環境,不僅需要嚴厲打擊,更需要思想認識上的支持。《賭博陷阱》一書的出版,正是爲人們從思想上認識賭博的危害、自覺拒絶賭博、同賭博違法犯罪活動做堅决的鬥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可以認爲,《賭博陷阱》一書的出版發行,對賭博違法犯罪,是沉重的一擊。

  本書主編之一、省公安廳副廳長張永强結合自己分管打賭工作的豐富經驗,列舉了一系列數字,説明賭博違法犯罪活動對社會發展的嚴重危害,認爲此書的出版發行十分重要。他指出,本書對賭博本質、種類、性質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非常到位,分析透徹,定位準確,對於廣大人民群衆能够起到很好的分辨和教育作用。他强調指出,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相統一的工作。雖然我們的打擊工作一直在做,但目前的問題仍然存在,賭博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還不小。對賭博違法犯罪活動進行整治打擊,只是我們解决問題的一個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廣大人民群衆真正認識到賭博違法犯罪活動的嚴重危害,從而自覺地遠離賭博。真正的治賭要治本,要發動群衆,要使群衆從思想上治賭。廣東在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鬥争中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績,但是工作並没有結束。現實的問題還有不少,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賭博陷阱》一書的出版發行,非常及時,十分重要。他要求全省各級公安部門要盡最大努力學習好,發行好本書,使本書産生重大社會影響。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範英研究員高度評價本書,認爲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著作,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得很緊密的、並不多見的優秀著作。董玉整等專家的辛勤勞動,體現了學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社會科學工作者對社會發展應有的貢獻。他指出:整治、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很重要,這是治標。但要從思想認識上做文章,通過理論研究,從思想認識上教育人民群衆自覺認識賭博的危害,自覺拒絶賭博,這就是治本。我們在抓緊治標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治本的問題。因爲治本比治標更重要。在治本的問題上,社會科學應該發揮更多的作用。他希望本書能得到很好的推廣、宣傳、發行,讓更多的人閲讀,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大家共同努力,遠離賭博,建設和諧社會。他還具體指出了本書所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認爲本書體現了“五性”,即知識性、可讀性、學理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同時思想深刻、結構嚴謹、簡明通俗、裝幀精美、圖文並茂,是一本非常好的優秀著作,是真正的上乘之作,也是廣東對全國禁賭工作的重要貢獻。僅從法律方面的意義來看,這本書爲人們瞭解賭博方面的法律知識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提出了完善立法和加强執法的對策建議;探討了依法治賭綜合防控的基本思路。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陳海烈、廣東省出版集團資源部主任戴和,分别從出版發行的視角,高度評價本書的價值,認爲本書確實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優秀著作。它的出版發行,是廣東出版界對全省乃至全國禁賭工作的重要貢獻。他們覺得,打擊賭博違法犯罪活動,出版界的同志責無旁貸,他們有責任用出版的方式配合這項工作,爲這項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自廣州、深圳公安部門的同志,代表參加座談會的有關地市的同行,都高度評價本書的出版發行,並表示將大力宣傳本書,充分發揮本書在宣傳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加座談會的有關領導同志,向省公安廳的有關單位、有關地市公安部門贈送了《賭博陷阱》一書。

  省公安廳治安局政委林衛在總結時指出,座談會開得很好,《賭博陷阱》確實是一本高質量的著作,確實是一本禁賭的好教材,希望各單位認真組織學習,並做好訂閲、宣傳工作,更好地發揮本書的重要社會作用。

  一百一十三、2006年5月19日,本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在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成立大會。會議由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負責具體籌辦。來自全省主要大學、科研機構等50多個單位近70名專家學者和《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廣州日報》、《亞太經濟時報》的記者出席會議。本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廣東省供銷合作社副主任牛寶俊,《南方農村報》主編陳永到會並作學術交流。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浩教授代表學校致歡迎辭。會議通過了“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組織機構名單和管理辦法。大會推選廣東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代院長張興杰教授爲主任委員,廣東社會學學會理事、華南農業大學史傳林副教授爲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該會在籌建過程中得到華南農業大學王浩、李大勝副校長和省社科聯社團聯絡部等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本會會長範英教授在成立大會的最後作了《對“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幾點希望》的講話:

  今天,廣東社會學學會又一新興的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在華南農業大學正式成立,我謹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致以熱烈的祝賀!

  剛過20周歲的廣東社會學學會,從1985年年底成立以來,堅持自主創新,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以促進團隊攻關爲抓手,以强化專業研究爲依託,對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人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正在逐步成爲省内外有一定影響的群衆性學術社團之一。

  20年來,廣東社會學學會在平面發展的基礎上,已逐步走向立體發展,先後成立了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這些專業委員會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成立,無疑有利於廣東社會學基本隊伍的壯大,科研潜力的挖掘和社會影響的提昇;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專委會的問世,對人所關心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及從社會學的視角對其進行長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和特殊的實際功用。

  數千年來,我國是以農業爲主的,即使在今天,農業占GDP的比重雖然下降至12.4%,但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並没有改變,它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並没有减弱。

  同時,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很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還很滯後,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的重點難點仍在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更不能缺了農村這一大塊。

  而且,我國13多億人口中,農業人口占了絶大多數,還有數千萬農民的温飽仍未解决。農民問題是我國安定與否的關鍵問題。

  所以,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决不能掉以輕心,决不能馬虎應付,决不能拖延下去!

  通常講,農業豐則基礎强,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型農村,培養新型農民,是今後我國、我省面臨的重大的歷史任務。

  一句話,按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來搞好“三農”問題,既是重大的實踐建設任務,又是重大的研究建設任務。

  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我相信,該專委會的全體同仁,將會在“三農”研究的現有基礎上,做出更加實在的努力,收穫更加豐碩的成果!

  爲此,我在這裏提出幾點希望:

  一、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團結、凝聚省内各方熱心“三農”問題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等,逐步形成有堅强骨幹、有鮮明特色和有創新能力的隊伍;

  二、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内部的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相互支持、並肩前進;多與廣東社會學外的相關學會、相關單位、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士加强聯繫、交流合作。

  三、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把我國、我省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擺在每個環節、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研究日程和活動日程上,爲我國、我省“三農”研究貢獻出應有的社會學智慧和力量。

  最後,祝願應邀參加本次成立大會的各位代表和嘉賓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愉快、合家幸福!

  一百一十四、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受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委托,我們組織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專家學者,與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的同志一道完成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三項課題的研究。

  從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的一年多來,課題組廣泛收集並消化整理了國内(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和國際社會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走訪了廣東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部分成員單位的相關人員;先後深入到廣東省中山市、佛山市、韶關市、深圳市、茂名市、陽江市、廣州市等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到當地的殘疾人聯合會、福利企業、康復中心、特教學校等進行實地調研和開展問卷調查;曾多次召開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殘疾人生存狀况、殘疾人事業現狀、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等不同主題的座談會,曾多次召開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殘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相關人士的意見。

  三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最終匯集成《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兩部著作,已交付出版。現將兩部著作的主要内容簡要報告如下:

  一、《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

  這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委托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同承擔的課題的研究成果。全書約30萬字,除序言、前言、附録、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外,正文部分共分爲12章。這裏所説的新時期,是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召開以來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現將本書各章的主要内容簡要報告如下:

  (一)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1.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着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形成。列寧强調用革命奉獻精神來要求工人群衆,斯大林反對主張貧窮的和平均的社會主義思想,毛澤東强調關心群衆生活並公開提出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2.文明中國的人道學説:古代主要有儒家學説中的人道主義思想,佛教學説中的人道主義思想。近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説是杰出的人道學説。3.西方的人道主義學説:古希臘神話和古希臘羅馬哲學中的相關思想是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源頭。基督教《聖經》藴含了宗教人道主義思想。文藝復興時期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開闢了人道主義思想新時代。現代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潮主要表現爲人本主義,最具影響的是生存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和存在主義中所包含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實踐依據。1.人道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發展:傳説上古時期是一個人際和諧、道德昌明的時代。春秋戰國時期輕天重民的社會變革思潮,閃爍着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芒。漢初“文景之治”等盛世,唐前期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到清朝的“康干盛世”,人道主義繼續發展。鴉片戰争到解放戰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實踐的性質和因素。2.人道主義在中國的現實際遇: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中國的人道主義實踐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的人道主義實踐在曲折中發展和前進,“文化大革命”中留下過深刻的教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是人道主義思想得到大弘揚、大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3.國際社會的人文環境:人道主義和人權思想是西方近代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口號和旗幟。在當代世界,人道主義和人權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們也注意到,國際人道主義干涉現象已經使國際人權和人道主義事業受到負面的影響。

  (三)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内容。1.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概念。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人道主義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倡導共同富裕;二是倡導民主法制;三是倡導協調發展。2.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人道主義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三個代表”(我們黨總是代表着中國先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着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着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三是堅持尊重和維護人權。3.中共新一届領導集體的相關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新一届中央領導集體的人道主義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强調權爲民用、情爲民係、利爲民謀;二是强調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三是强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爲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文明共享,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關注殘疾人事業,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理論。

  (四)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指導作用。這裏專門探討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對殘疾人事業的指導作用:1.從歷史嬗變來看,它是殘疾人事業開創、培育、壯大的思想基石。1984年鄧樸方同志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後,旗幟鮮明地高舉起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此後,中國殘疾人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越來越顯著的成績。2.從現實狀况來看,它是殘疾人事業融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行爲準則。人道主義思想作爲一種思想理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爲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創造多方面的效益,其中包括間接地創造經濟效益,爲康復、教育、文體活動等提供理論指導,爲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營造穩定、和諧、協調的社會環境等。3.從未來發展來看,是殘疾人事業保障平等、促進參與、實現共享的理論旗幟。國際國内關於平等問題的法律規範,最深刻的理論依據就在於人道主義思想;促進殘疾人參與的良好社會環境的形成,更有賴於全社會理解殘疾人、關愛殘疾人,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殘疾人實現共享所依據的社會公平、社會公正的原則,更是人道主義思想的産物。

  (五)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理論基礎。人道主義思想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最重要的理論支柱。但殘疾人事業理論體系應該是一個以人道主義爲核心的完整嚴密的體系,除人道主義理論外,至少還應該包括以下人文社會科學理論:1.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學方面的相關理論,如哲學層面的人本理論,倫理學層面的人性理論,政治學層面的人權理論。2.社會學方面的相關理論,一是社會福利理論。社會福利理論包括社會福利理念、社會福利狀態和社會福利制度三個層面的内容;二是社會政策時代理論。社會政策時代是指社會福利政策作爲一種現象而較爲集中出現的時間段,以不同領域弱勢群體被普遍關注並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特爲突出特徵。關心殘疾人事業的各方應該努力營造氛圍,迎接社會政策時代的到來;三是社會排斥理論。所謂“社會排斥”,是指强勢群體在社會意識和政策法規等不同層面上對邊緣化的弱勢群體的排斥。根據這一理論,我們應該高度關注對殘疾人的社會排斥現象,尋找其根源,並從社會政策等多方面尋求消除社會排斥、實現社會公正的有效對策,以促進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3.經濟學、文化傳播學與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理論,如經濟學層面的木桶理論,文化傳播學層面的標籤理論,心理學層面的溝通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

  (六)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價值定位。1.當代中國殘疾人的地位與作用:當代中國殘疾人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文化地位、社會地位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總體上與健全人完全平等,但因身體狀况影響,殘疾人在個别領域享有低於或高於健全人的法律地位。通過一定的條件補償,殘疾人中絶大多數能够與健全人一樣充當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政治文明的建設者和社會和諧的維係者。2.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重要地位:第一,是全面小康與現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二,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3.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作用:第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崇高事業;第二,是體現以人爲本的崇高事業;第三,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

  (七)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經驗總結。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經驗,既有關乎整個殘疾人事業大局的宏觀方面的經驗,也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具體工作中創造的微觀方面的經驗。1.宏觀方面的基本經驗:一是更新觀念,健全法制;二是依託殘聯,創新體制;三是突出重點,完善機制。2.發達地區的基本經驗:這裏列舉了“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廣州市在無障礙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經驗。3.欠發達地區的基本經驗:這裏列舉了欠發達地區在扶貧、就業工作等方面的經驗。

  (八)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現狀剖析。1.基本情况掃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就自身的發展而言作縱向比較,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如在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方面、在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方面、在社會環境方面,成就都十分顯著。2.具體情况剖視:根據國際國内的一些最新的數據資料,我們還對中國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組織建設、維權狀况、康復、教育與文體生活等方面的具體情况從正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3.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我國殘疾人生存狀態與社會各成員團體之間相比,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與物質文明建設相關的問題主要有:相當多的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决;殘疾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無障礙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問題主要有:康復工作難以滿足殘疾人的需求;殘疾人教育仍然落後;殘疾人文體生活有待加强。上述問題和薄弱環節的存在,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從殘疾人事業本身來説,問題存在的原因關鍵在於思想認識、發展模式和政策法規三個方面。

  (九)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目標任務。1.主要目標:這裏設計了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長期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的中期目標即發展目標,“十一五”時期到2010年的近期目標。2.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任務:主要包括勞動就業方面、扶貧解困方面、社會保障方面的主要任務。3.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任務:主要包括康復工作方面、特殊教育方面、文明創建方面的主要任務。

  (十)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方針原則。1.應秉持的理念:一是新殘疾人觀。其要點是:殘疾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會代價;殘疾對人身造成的缺陷能够以不同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補償;殘疾人問題的主要癥結在外界障礙而不在殘疾本身;要積極地爲殘疾人提供各種補償條件,善待殘疾人。二是新殘健關係觀:其核心是健全人與殘疾人人格平等、機會平等、法律地位平等。三是新殘疾人事業觀:其要點是:人道主義思想及相關學科中的其他相關理論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理論支點,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必須在經驗總結和現狀剖析的基礎上明確目標任務和方針原則,創新模式和制度;發展新時期殘疾人事業必須在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同時積極吸納國際社會以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有益經驗。2.總的方針原則:這裏從宏觀上從總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兩方面進行了闡述。3.具體方針原則:這裏從殘疾人勞動就業、扶貧工作、康復工作、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社區工作等具體業務工作的角度進行了闡述。

  (十一)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模式創新。1.機構職能概説:現有的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各種機構,是殘疾人事業的主要載體。這裏綜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網站、行會機構網站及地方殘疾人聯合會網站等的資料,對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國家機構、行會機構和其他機構及其職能進行了簡要介紹。2.體制創新思考:基本思路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體制應該以“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爲基本模式,把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殘疾人聯合會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橄欖型結構演變爲寶塔型結構,實現管理體制行政化、代表體制事業化、服務體制社會化。3.機制創新思考:一是投資融資機制。我們極力主張,各級政府財政進行二次分配時,用於殘疾人事業的比例應該大幅度增加,並確保它能够與國民生産總值同步增長。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根據廣東的經驗,我們還可以通過福利彩票劃一點、就業保障金收一點、企業和慈善機構籌一點、社會募捐募一點、海外友人出一點、福利企業造血式扶貧賺一點等多種辦法籌集資金。二是硬件建設機制。要切實加强殘疾人事業各種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切實加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三是軟件建設機制。要切實加强殘疾人組織運行機制、社區殘疾人工作運行機制、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運行機制、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工作機制建設。

  (十二)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制度創新。1.政策法規概説:我們對新時期殘疾人事業政策法規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與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相關的就業政策、扶貧政策、宏觀政策、維權政策、康復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重要法規進行了簡要介紹。2.政策創新思考:分别探討了殘疾人就業政策、扶貧政策、宏觀政策、維權政策、康復政策、教育政策等重要政策創新可遵循的思路。3.法規創新思考:這裏重點就我們認爲當前最爲迫切需要的《義務康復法》、《殘疾人勞動就業特别保護法》、《慈善募捐法》、《民間社團組織法》和《義工法》等重點法規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立法建議。同時,主張從修訂《殘疾人保障法》並修訂相應的實施辦法、補充建立其他一些新的法規、修改完善其他相關法規、把一些有效的政策轉化爲新的法規等方面完善立法體系,從進一步加强執法監督檢查和視察、切實搞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大力加强法制宣傳等方面完善執法司法體系。

  本書的附録部分,對台灣、香港、澳門地區殘疾人事業的基本情况、政策法規和主要特色進行了介紹,對國際社會殘疾人事業的主要機構、重要文獻、重要行動進行了介紹。

  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

  這是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同承擔的《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全書約15萬字,除序言、前言、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外,正文部分將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分設爲上下兩篇共16章。現將本書各篇章的主要内容簡要報告如下:

  上篇: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分設4章:

  (一)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取得的基本成就。1.初步建立了四大工作體系:即殘疾人政策法規體系、殘疾人工作網絡組織機構體系、殘疾人事業理論體系和系統的殘疾人工作業務體系。2.各項業務工作成績突出: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在較低的起點上以比較快的速度發展,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生活保障、文化體育、法制建設、社會環境等領域均取得了顯著成績。3.扶殘助殘社會環境逐步優化: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和新殘疾人觀、大力推動志願者助殘活動、大力開展社區殘疾人工作等手段,廣東初步形成了一個“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關心殘疾人事業”的社會環境。4.殘疾人自身素質明顯提高:廣大殘疾人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參與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强,并且涌現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奮鬥有爲的先進人物。

  (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體現的主要特色。1.廣東殘疾人事業進入“快發展、求實效、上水平”的發展時期:廣東殘疾人工作堅持“兩個基本”,一個是堅持抓住殘疾人基本生活問題的解决,一個是抓殘疾人基層工作,這樣就把殘疾人工作重點落在了實處。殘疾人工作開始着重形成一種長效機制,開始大發展,上水平。2.廣東殘疾人事業凸顯“全面性、領先性、創新性”的發展優勢:目前廣東省構建了較全面的對殘疾人的社會支持安全網,殘疾人事業各項工作全面推進;許多指標都達到或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總體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作爲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廣州、深圳等城市更是其中的典範,他們將殘疾人工作推進到各領域之中,使廣東殘疾人事業創下了20多項“全國第一”,表現出了領先的優勢;廣東省殘疾人工作最大特色是“以人爲本、開拓創新、敢於突破、勇於實踐”,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開拓性工作。3.廣東殘疾人事業體現“現代化、理性化、外嚮化”的發展趨勢: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爲殘疾人事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廣東提出了力争殘疾人事業基本同步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並進行了一系列可行性分析;廣東對殘疾人工作注重理論研究和規劃制定,追求行動的科學性、計劃性、合理性;廣東有着加强對外交流的地域與人緣優勢,正在廣泛開展殘疾人事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三)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存在的突出問題。1.發展和經費方面存在的問題:殘疾人事業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平衡;廣東殘疾人事業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殘疾人事業普遍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的現象,市縣殘聯事業經費未列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或已列入財政預算,但落實有困難,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收繳力度不够、數額有限、難以滿足事業發展需要,“從各級有奬募捐機構所籌集的資金中按不低於20%的比例劃撥給同級殘聯,用於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規定没有完全落實。2.制度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没有建立獨立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還没有形成良好的接納社會力量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運行機制和能力。3.觀念和法治方面存在的問題:對殘疾人事業認識仍然不足,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力度仍然不够。4.組織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事殘疾人事業的組織體系仍不完善,存在基層殘聯組織建設薄弱、殘聯組織中殘疾人幹部比例較低等問題;缺乏完整的殘疾人信息管理系統。5.服務和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殘疾人就業難、康復難、接受教育難狀况仍然存在,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除廣州等少數市縣外,大部分地區還是空白或薄弱環節。6.在殘疾預防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視。

  (四)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對策措施。1.殘疾人事業必須與廣東的社會經濟同步協調發展:一是把殘疾人事業納入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殘疾人事業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二是把殘疾人事業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定期聽取有關部門特别是殘聯有關殘疾人事業的工作匯報,及時解决殘疾人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三是把殘疾人事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其投入力度應與其政府財政收入水平與增長速度相匹配,使廣大殘疾人“共享”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四把殘疾人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的考核系統,把是否關心重視殘疾人事業、使殘疾人事業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作爲政府工作目標考核的一項内容。2.逐步建立獨立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保護體系:應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基本醫療救助制度爲基礎,康復醫療救助制度和就業促進制度爲補償,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和社會互助制度、社區服務保障爲配套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模式。3.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努力實現殘疾人工作社會化:應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民間出資、出力興建殘疾人福利服務機構設施、殘疾人福利企業、殘疾人培訓教育學校等。引導利用社會現有設施、設備及其他社會資源爲殘疾人提供服務。將殘疾人工作納入社區建設規劃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共享。還應建立有效的接受社會對殘疾人事業捐助的機制,組織好志願者隊伍扶殘助殘。4.大力地宣傳新殘疾人觀,提昇殘疾人事業的形象。5.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加强法制建設,進一步就殘疾人的生活保障、醫療康復、特殊教育、集中就業、福利機構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法規、規章,使殘疾人的法律更加完備;加强執法與監督。6.以能力建設爲重點,加强殘疾人機構的組織建設。7.建設廣東殘疾人事業數據庫,規範統計管理體系。8.堅持與時俱進的思路和方法,爲殘疾人多辦實事。

  下篇: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分設12章:

  (一)戰略概貌。主要探討課題研究的戰略意義、指導原則和主要内容:殘疾人是社會文明的沉重代價,更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主體。廣東有270萬殘疾人,雖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並不是太大,但其影響和作用却不能低估。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對殘疾人事業重視的程度、對殘疾人問題解决的程度,都將直接影響到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影響到廣東能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對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進行研究,要堅持戰略指導性原則、觀念創造性原則、工作實效性原則。

  (二)戰略基礎。近年來,在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及其屬下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廣東殘疾人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基本的經驗就是: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全社會理解、支持並積極參與殘疾人事業,廣大殘疾人自强不息、各盡所能,不斷壯大殘疾人事業。這三個方面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搆成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經緯圖,成爲推動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就爲廣東殘疾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

  (三)觀念變革。正確的觀念是正確行動的先導與指南;而對殘疾人的觀念排斥則是最深沉的排斥。發展殘疾人事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觀念建設,幫助人們從不正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到殘疾人事業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是殘疾人解放的助推器,是創建和諧廣東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組織是殘疾人利益的代表,是聯繫殘疾人與政府及社會的橋樑和紐帶;殘疾人並不完全是社會的負擔,他們也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與此同時,殘疾人自身也要樹立正確的殘疾人觀、殘疾人與健康人關係觀。

  (四)法制建設。加强殘疾人事業法制建設是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重要舉措,也是依法治國的現實需要;是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關鍵環節,因爲這是一項促進殘疾人事業依法發展、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基礎性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殘疾人事業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執法監督檢查和視察,加强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各種工作機制;大力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還要制定普法規劃,切實加强法制宣傳工作。

  (五)組織保证。完善的組織體系是開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保证。目前,廣東省市級殘疾人聯合會的組織機構基本健全,但仍需要建立健全以縣(市、區)殘聯爲主導、鄉(鎮、街道)殘聯爲骨幹、村(社區)殘協爲基礎的基層殘疾人組織網絡。要大力開展社區殘疾人工作,要努力開展鄉村殘疾人工作,要努力建設一支合格的殘疾人事業工作隊伍。

  (六)資金管理。充足的資金是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基礎和保证。目前廣東殘疾人事業在財務資金的募集、管理、引導和配置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加强財務建設。要進一步拓展殘疾人事業資金來源路徑,要建立並不斷完善殘疾人事業資金管理制度,要努力提高各種殘疾人事業資金的使用效益。

  (七)産業創新。大力發展與殘疾人事業相關的産業,是解决殘疾人問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現實需要,是推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力量。要堅持以服務爲本、以自强爲本、以人道爲本,努力拓展殘疾人産業的内涵與外延。同時要加强殘疾人産業的組織管理,不斷提高殘疾人産業的綜合效益。

  (八)康復保健。幫助殘疾人康復,是使殘疾人提高生存質量、增强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途徑。爲了實現廣東提出的到2012年實現全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就要建立健全殘疾人康復的指標體系,建設並完善殘疾人康復活動基地,還要探索實踐殘疾人康復的長效機制。

  (九)教育服務。教育殘疾人學習文化、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幫助殘疾人自强自立的内在力量。要把殘疾人教育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努力消除殘疾人教育歧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殘疾人教育事業,努力建設學習型的殘疾人教育工作機制,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殘疾人教育工作隊伍。

  (十)就業保障。就業再就業是一件事關全局的大事。殘疾人就業是法律賦予殘疾人的基本權利。各級黨和政府要更加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不斷拓展殘疾人就業的渠道,要加强對殘疾人就業工作的規範管理。同時還要繼續加大對貧困殘疾人扶貧的力度。

  (十一)文體發展。開展文體活動既是滿足殘疾人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幫助殘疾人康復、教育殘疾人自强不息等重要途徑。我們一定要在思想上進一步重視殘疾人的文化體育事業,將殘疾人特殊文化、體育事業納入廣東建設文化大省、體育强省的總體規劃,還要針對殘疾人特點和需求,輔以專門設施和特殊手段,創新思路,努力開拓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的新局面,努力改變廣東的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與廣東的經濟文化大省地位不太相稱的局面。

  (十二)家庭生活。關愛殘疾人離不開殘疾人家庭的支持,家庭是殘疾人的主要依託,家庭也承擔着殘疾人的痛苦。各級黨和政府要切實解决殘疾人家庭的實際困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並努力改善殘疾人家庭生活條件,還要切實幫助殘疾人組建家庭。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殘疾人問題,健康生活,優生優育,努力减少殘疾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備註:

  1.本報告提交中國社會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分論壇,旨在聽取與會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批評意見(本次學術年會於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在山西太原三晋國際飯店舉行,主題爲“科學發展,共享和諧”)。

  2.本報告作者範英係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劉小敏係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董玉整係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州醫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李振連係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綜合處副處長,副教授。

  3.本報告所説的兩部著作均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樸方題詞,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書記王新憲、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張寶林任顧問,由李容根作序。其中《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由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郭德勤和範英、劉小敏任主編,董玉整、李振連和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林聖德、謝禧樂、孫俊明任副主編,正副主編及鐘龍坤、董淼章任編委。該課題組由郭德勤、範英、劉小敏任課題組組長,課題組成員除本書各編委外還有林社後、鄭梓楨、詹天庠、柏萍、張建平、羅少華、李麗紅、黄遠利、茹小雯。《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由郭德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任主編,李振連、林聖德、謝禧樂、孫俊明任副主編,正副主編及鐘龍坤、董淼章任編委。其中上篇即《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由郭德勤、範英、李振連任課題組長,課題組成員除本書各編委外還有林社後、左偉清、陳彦珍、劉偉、茹小雯;下篇即《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由郭德勤、範英、董玉整任課題組長,課題組成員除本書各編委外還有林社後、高菊、周琳、馮衛東、劉用智、曾錦標、潘梅芳、李國健、馮珊珊、程翠英、魏兆瑜、楊杰文、茹小雯。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各處室人員以及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秘書李小霧等對上述三大課題及形成的兩部著述均作了許多配合工作。

  一百一十五、2006年6月19日,範英會長爲《道·道理·道德——新勘(道德經)注釋》寫序。他認爲: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老先生曾經講過,在中國哲學史各時期中,哲學家派别之衆,其所討論問題之多,範圍之廣,及其研究興趣之濃厚,氣象之蓬勃,皆以子學時代爲第一。

  作爲子學“九流十家”中的道學,其思想以“道”爲核心而得名。老子則是道家的創始者,他的《道德經》成爲中華民族源頭文化之一脈,流傳至今,中外皆崇。

  特别在1978年,美國出版界曾舉辦“古今十大作家”普選活動,老子以《道德經》當選爲古今最大的作家。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博士曾高度讚揚老子是古今世界名人中的智慧最高者。

  杜威博士的讚揚是否適當,我們姑且勿論,但子學具有“科學成立之根本要素”——廣東人樑啓超先生如是説,則是頗爲深刻的見解。他是在《清代學術概論結語》中講的。其實,《道德經》中的“科學成立之根本要素”,肯定要比其他大多數子學更爲豐富多彩。

  而對老莊的道學情有獨鐘的歸無先生,早年在中山大學物理係畢業之後,雖輾轉於國内外打工謀生,做過技術員、工程師、副教授、報社編輯、總編輯等工作,但始終没有放下《道德經》的學習與研究,並於2001年出版了《新勘〈道德經〉》一書,此後多年來,在該書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爲深入的鑽研,《道·道理·道德(新勘〈道德經〉注譯)》便是他辛勤勞作的最新成果。

  本書將《道德經》全文分爲序、自然、社會與跋部分,其中挑出序、自然、社會及跋中各段的四字重點原語作爲小標題,共計81條。每條下面,分設經文原文並注漢語拼音,然後是該條經文原文的譯文,最後是作者對該條經文原文的簡評。此外,作者還將經文中所有的字、詞注解集成系統有序的“詞典”作爲準確理解譯文的重要依據。

  綜觀全書,其中對各條經文原文的簡評有别於常,充分展示了作者對《道德經》科學認知的許多新見。同時,把注譯《道德經》的字詞集成完整的“詞典”,也是個很富創意的舉措。

  再者,作者林應榮先生在前後兩書的署名均爲“歸無”。看來,他一是要實踐莊子所説的使世人“無已譽”;二是因爲人生從“無”中來終將又到“無”中去;三是“無”乃天道之本色,心向天道而順乎自然之故也。可見其痴迷於《道德經》的程度了。

  然而,歸無先生的痴迷却是有科學依據的。多少年來,中外研究《道德經》的專家汗牛充棟,大都是以文解文,這固然需要,但本書作者還兼以物理學專業知識爲武器,在剖析老子關於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學説時,聯繫現代天文物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來進行綜合的探索。我認爲,這是本書最有生命力之處,也是最爲吸引讀者的亮點。

  在本書的簡評中,作者指出:宇宙的本原是一種“形態物質”,是“無色無聲無形”的能量。這種能量,以現在的知識判斷,最有可能的是“暗能量”。能量這種“形態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有色有聲有形”的物質,而物質則是一種“形態能量”,正是“形態物質”和“形態能量”的互相轉化,使天體從“無”到“有”,又從“有”返歸於“無”。這即是説,“無”與“有”相生相隨,終始無窮。

  作者還指出:先天宇宙中27%的“形態物質”轉化爲“形態能量”,是以宇宙大爆炸形式演化生成後天宇宙天體的,同時也提供了天體運動的“第一推動力”。而先天宇宙中還有73%的能量,既覆且載着後天宇宙天體,這些能量“入出有間無間”,維係着整個宇宙天體之存在、運動和變化。

  在簡要地探討了老子關於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學説的前提下,歸無先生在本書的簡評中明確地指出:老子所論之“道”有三層内涵:一是指物質,二是指物質的存在、運動和變化規律,稱爲客觀規律或自然法則,三是指當物質按照這種客觀規律存在、運動和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化品德。這三個層次就是人們俗稱的“道”、“道理”和“道德”。

  作者以水爲例——水是一種物質,它的存在、運動和變化有其客觀規律,這種規律表現的人格化品德最接近於“道”的品德。老子從自然延伸到社會,認爲各種事物的存在、運化和發展,各有其客觀存在的規律即自然法則。自然界或社會,任何物與事正常的存在、運化和發展,其依據都是自然法則。符合自然法則者存,違背自然法則者亡,概無例外。

  作者在本書的簡評中還指出:老子不但是思想家、哲學家,也是社會批評家。他一邊對春秋諸侯争霸、貽害民生的種種表現進行了嚴肅的批判,另一邊是渴望社會和平安定,讓百姓安居樂業。老子主張以“道”爲公、一視同仁的思想,顯然是那些自私自利、“親親爲大”的統治者和特權階層的人群所不喜歡的。但是,自古至今,一切從事生産勞作的廣大人群,大多數人都是老子“道德自然”的踐行者。如果世界上那些統治者能做到“道德自然”,那麽,天道之以“和”爲本性的人格化品德,將如甘露滋潤人間,人們將可以安居立業,過着自由、自在、和諧、快樂的美好生活。

  範英先生認爲,因了歸無先生把《道德經》中具有的“科學成立之根本要素”加以大力的挖掘,《道德經》變得更爲可親、可愛;也因了對老子之“道”、之“道理”和“道德”三個層面的新鮮解讀,《道德經》給人帶來更加耳目一新的感受。這於當今倡行讀經頌典、弘揚國學文化、提高國民素養大有益焉。廣東社會學學會即將成立“經典文化教育傳播專業委員會”,歸無先生作爲該專業委員會的主要骨幹成員之一,祈待他有更新的奉獻。

  一百一十六、2006年6月,《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問梓。《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這本手册,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慶祝本會20週年華誕前後的産物,經多次修改、補充,形成了現在的樣貌。其主要宗旨,一是作爲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來的簡要會史,以增進本會廣大會員對學會歷史的瞭解與認識;二是爲有志於本會今後發展的精英人士,提供瞄準本會不足之處而主動開拓進取的契機;三是方便省内外關心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專家學者、學術社團和各界人士對本會工作的批評指導,以便在今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這本手册,主要是記録廣東社會學學會從1985年成立到現在,學會面上或專委會面上的部分活動及成果;對於本會及專委會内各個團體單位或個人的信息,特别是科研成果等項則恕難一一開列;同時,因時間跨度較長,關於上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的活動或成果,也只能擇要而陳。因此,掛一漏萬實在難免,有待今後逐步完善。

  《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這本手册,對本會已逝的幾位領導和專家學者——顧問、著名經濟學家、廣東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卓炯先生,顧問、廣東省社科聯原副主席陳楓先生,本會首任會長、著名社會學家、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原係主任何肇發先生,本會歷届副會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常委歐陽波先生和本會兩届副會長、《光明日報》原著名報人、廣州市委黨校教授丘挺先生——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在此再表深切的懷念。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全體同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繼承他們的未競之志,堅持自主創新的特色,爲和諧廣東與和諧中國的建設而不斷發揮社會學的應有作用。

  一百一十七、2006年6月30日,本會在廣州市流花閣餐館召開骨幹會議。主要議題是回顧今年上半年學會工作,部署今年下半年相關活動。會議由會長範英教授主持。到會部分會長、秘書長和各專委會主要負責人等共30人。

  範會長在講話中指出,本會從去年以來,圍遶20週年會慶做了許多工作。這些工作已有了較好的總結和報導,都寫在了新編發的《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這本手册上。這本手册也是本會建立網站的主要資料。本會“三農”研究專委會和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擬承擔這個網站的建設,要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謝。希望這個網站能盡快開通並堅持到底,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進一步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同時,希望各專委會凡有條件的,也要建立自己的網站,可以把本會那個手册上的資料放進去,讓各專委會的同志加深對本會總體和面上的瞭解,更有利於推進各專委會的活動。

  一百一十八、2006年7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樸方專爲《新時期人道主義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的出版寫了“重視實際工作,加强理論研究”的題詞。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容根在序中指出:

  《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確定的2004—2005年度支持研究課題,由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同組成課題組開展研究。該課題研究2005年3月正式立項,近年來,課題組廣泛收集並消化整理了國内(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和國際社會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走訪了廣東省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部分成員單位,還深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粤西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到當地的殘疾人聯合會、福利企業、康復中心、特教學校等進行實地調研;曾多次召開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殘疾人生存狀况、殘疾人事業現狀與發展戰略等不同主題的座談會,曾多次召開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殘疾人代表等不同人群的座談會,以及課題論证審核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相關人士的意見。課題的最終成果爲一部30多萬字的研究專著。

  這部專著對人道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實踐依據和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届中央領導集體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主要内容作了較爲全面、系統的理論概括與闡發。該課題研究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在對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經驗總結、現狀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目標任務、方針原則,着力於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在殘疾人事業體制創新方面,在充分肯定殘聯“亦官亦民”事業團體的體制在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貢獻的基礎上,提出了管理體制行政化、代表體制事業化、服務體制社會化的改革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

  廣東省殘聯與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聯合完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支持的上述課題外,還開展了《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兩大課題的研究,並形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一書。由於該書緊密結合廣東實際,具有决策參考和實踐指導意義,與《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同時付梓,以供有關方面交流、借鑒。

  總的來看,這部著作思想深刻、邏輯嚴謹、創新性强、操作性强。可以預期,它將爲新時期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發揮新的作用。新時期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離不開這項事業自身理論的指導。同時,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廣東在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其中,要使殘疾人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既要重視實際工作,更要加强理論研究。要科學地解决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况、新問題,需要我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理論支持和决策依據。我由衷地期望廣東的理論工作者和殘疾人事業工作者在原有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加强合作,在這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百一十九、2006年8—9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部分代表應增城市和佛山市三水區有關單位之邀,分别考察了當地的社會人文,也促進了理論工作者與實際部門之間的友誼。

  一百二十、2006年9月26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中華孔子學會等,在中山大學聯合舉辦紀念“孔子誕生2557週年”活動。這次祭孔活動也是首開廣東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先河。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家教授代表主辦單位宣讀了祭文;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代表聯辦單位發表了《戰勝“國學將亡之爲患”》的主題講演。在本届大會上,一大批企業、社團和學校分别表演了經典誦讀等精彩節目。

  一百二十一、2006年9月上旬,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中華醫學會廣州全科醫學學會等,爲貫徹十六届六中全會關於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精神,决定在10月底至明年春,持續開展“健康百堂大講座”公益活動,旨在省内基層單位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與教育。

  一百二十二、2006年9月2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等多家聯辦的“迎中秋、慶國慶”晚餐會,在東方賓館8樓南國宴會廳舉行,約400位來自廣州等地的代表歡聚一堂,共享佳節帶來的歡樂祥和。

  一百二十三、2006年10月1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經濟學會首次聯辦“學習十六届六中全會重要文件精神”座談會。會議由範英會長主持,與會的代表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重要原則和經濟與社會涉及的具體問題作了發言和討論。會後,《南方日報》編發了主體觀點。

  一百二十四、2006年10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計生委主任張楓主編的《現代婚性孕育知識大辭典》,由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全書76萬字,分爲婚、性、孕、育四大部分,從多學科的視野,豐富的詞條,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解答了每對夫妻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普通問題和難點問題,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實用性於一體,文字和内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系統嚴謹,是本值得收藏的好工具書,也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性學會的一大科研成果。

  一百二十五、2006年10月,張楓主編的《與中老年朋友説性》,由中國人口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全書18萬字,是《與青少年朋友説性》、《與新婚夫婦朋友説性》等書的系列産品之一。此書的出版,對我國中老年人的性知識、性觀念、性心理和性行爲等4個層面分别作了科學的文化闡析,展示了該書的新見和特色。

  一百二十六、2006年11月7-9日,來自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省社會科學院、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金融學院、惠州學院、肇慶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等單位的30多位專家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農村報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在廣東省肇慶市召開了“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廣東金融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丙申教授等領導出席會議。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係副主任蕭茂盛教授和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史傳林副教授分别主持了會議。本次研討會由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和廣東金融學院聯合舉辦,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中國建設銀行肇慶分行協辦,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係承辦。

  本次會議共收到30多篇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與會專家着重研討了以下問題:1.農村發展中的農民收入差距問題;2.勞動力流動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3.構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教育管理體系;4.農民非制度化參與龢利益表達機制的完善;5.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現代性成長;6.農村熟人社會中的權威博弈與民主監督;7.農民組織的培育與發展;8.“城中村“的社會群體結構。會議期間,與會人員還實地參觀考察瞭高要市新農村建設情况。會後進行了優秀論文評選並頒發了獲奬證書。

  一百二十七、2006年11月10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州召開部分骨幹會議。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到會並作了講話。會議决定在12月中旬召開該專業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重點討論2007年度工作方案。會上增補彭文革副教授爲該專委會副秘書長。

  一百二十八、2006年11月12日,廣東首家市級社會工作學會-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正式成立。同時召開第一届會員大會。

  廣州市委副書記張桂芳、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王思斌、廣東省社會學會會長範英、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廣州大學等向大會發來賀信。

  廣東省社聯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委員、副院長劉小敏,廣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州市總工會主席陳偉光,廣州市婦聯主席李瑾,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宋卓平、副理事長樑左宜,廣州市社聯副主席樑世平、副主席郭凡,廣州市民主建設委員會副主委、秘書長周謙,著名社會工作者、中山大學社會工作係主任羅觀翠等到會並作講話。

  與會人員一致認爲,黨的十六届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造就一支結搆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的命題,標誌着社會工作的春天到了。會員們表示乘着這股東風,弘揚社會工作精神,促進社會互助,團結廣大社會工作者,實事求是,緊密聯繫廣州的實際,積極開展社會工作研究、交流活動,促進廣州社會工作的發展,繁榮廣州社會工作事業,以服務社區、促進和諧爲宗旨,加强自身建設與管理,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多出好的研究成果,爲促進廣州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百二十九、2006年11月14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在廣州舉行“和諧文化大家談”系列活動首場座談會。會議由三會會長範英主持。他在講演中指出: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裏,僅就和諧文化的基本概念與主要内容談點抛磚引玉的看法。

  一、關於和諧文化的基本概念

  到目前爲止,學術理論界對和諧文化這一概念的研究還剛剛開始,離比較一致的界説還需許多時日,這就有必要進行認真的探討,以便求得科學一些的厘定,才有利於和諧文化的逐步開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任務之一的建設。

  必須明確的是:這裏所講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這種文化既存在於經濟、政治之中,成爲它們的重要因素,又内含有經濟、政治的因子,促進或阻礙經濟、政治的運作。我們把促進經濟、政治等良性運作的文化稱爲正文化,把阻礙經濟、政治等良性運作的文化稱爲負文化。而和諧文化的絶大部分是處於正文化範圍之中的,小部分可能與負文化有某些關聯。這一點,便是探討和諧文化的文化前提。

  從上述文化前提出發,所謂和諧文化,是以正文化爲主體的、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整合。這就是説:首先,和諧文化是一種正文化,並以正文化作爲主體的文化;其次,和諧文化還是與負文化雖有某些關聯,但屬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再次,和諧文化是占主體成份的正文化,與負文化中有某些關聯但屬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的有機兼容、協調和發展。前面三個基本點的連通是筆者對和諧文化的一種理解。

  還必須明確的是:第一,和諧文化中的主體成份即正文化,並不都具有先進文化的屬性;更不與先進文化等同;它自身藴涵着先進文化和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先進文化無疑是其中健康而又多樣的文化的導引者。第二,和諧文化中的次要成份,即與負文化有某些關聯的那部分,由於其本身是健康的、多樣的,可藉助於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調節運轉以避免滑向負文化的邊沿或深淵,和正文化一起共構和諧文化。

  二、關於和諧文化的主要内容

  這個問題同和諧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樣,也是必須引爲重視的。這需要從近20多年來關於精神文明建設到關於先進文化建設再到今天關於和諧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來看,其主要内容是大體一致的。

  曾記否,自從1979年葉劍英代表黨中央在國慶30週年講話中首次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概念以來,人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内容已經有過許多的概括和論述,但離不開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這兩大塊。這兩大塊至今也是建設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從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在全國開展“先進文化”的建設以來,人們對“先進文化”建設的主要内容也有過許多的概括和論述,但離不開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這兩大塊的先進性建設。如今,綜觀十六届六中全會提出“和諧文化”的建設,很顯然,更是在上述兩個提法的基礎上展開的。

  這説明,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的建設,雖前後相承、與時俱進,但不離其宗的,就是要進行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這兩大重要内容的建設。與經濟、政治相對應的文化,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相對應的精神文明,也離不開文化及文化中的先進性、文化中的群衆性和文化中的和諧性問題,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要突出的方面有些不同,所表述的方式有些區别罷了。比如説,在近20多年精神文明建設中,通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來突現“先進文化”建設,通過“和諧社會”的提出來對應“和諧文化”建設,是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的。

  有的同志認爲,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的相繼提出,都是後者代替前者的,而且各自的主要内容也有根本性的差异。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當然,我們强調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在主要内容上的大體一致,並不是否定其大體一致中的差别。比如和諧文化的建設,它的兼容性更廣泛,涉及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之外和而不同、和而不媚、和而不賤的宗教文化建設等等方面或領域,這只得另文展開了。

  一百三十、2006年11月18日,廣東高校第三届社工節在華南農業大學開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與會,并發表主旨演講。來自廣州地區相關高校的社會工作係師生和省内相關市、縣實際工作部門的領導約千餘人,共同學習六中全會關於構建和諧社會與强化社工隊伍的重要精神。會上,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浩民、香港著名社會工作專家羅觀翠等也先後發表了講演。由各高校社工係學生自編的精彩節目於上午11時開始演出。會場裏外還安排了許多介紹廣東高校社工活動的醒目板報。根據大會的部署,從11月18日開始到12月下旬,分場主題活動將在中山大學、廣東商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舉辦,閉幕式再回到華南農業大學。

  一百三十一、2006年11月1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派出一批學者參與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科聯主辦的“2006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現場諮詢活動。2006年11月底,本會劉小敏、董玉整兩位常務副會長分别主講的“和諧文化”及“健康素質”專題講座如期舉辦。

  一百三十二、2006年12月,《咬定青山不放鬆》出版。這部著作是在2005年4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部分企業聯辦的“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的基礎上形成的,分爲三大編,共約22萬字。

  這部新作的特點有二:一是全書從我國、我省殯葬業爲什麽要和諧發展及如何和諧發展這一重要主題出發,展開了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探討,旨在爲决策部門和實際部門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諮詢服務;二是既有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又有省内關心殯葬業和諧發展的同仁與省内外新聞傳媒的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在探索我國、我省殯葬業和諧發展的專題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這種努力既有現實的針對性,又有理論的創新性。

  一百三十三、2006年12月23日,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等在廣州三寓賓館隆重舉行2006年第二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暨2006年廣東“潜能開發十大精英頒奬典禮”活動。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思維革命、全腦開發”,目的在於“弘楊智慧,激發潜能”。通過論壇,推動潜能開發事業的研究和普及,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掌握新世紀制勝之道,共建和諧社會;通過發掘、表彰潜能開發杰出人才,唤起人們對生命和自我的認識,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將有限的生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參會會議人數共300多人。會議由本專委會主任委員陳月明、副主任委員樑國維主持。

  在開幕儀式上,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致詞,市人大原副主任郭向陽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充分肯定了本會在研究、探索、實驗和傳播國内外關於潜能開發的新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這次活動的意義。

  論壇由省内哲學教授張書琛博士,國球名將、特級教師莊則棟先生,心智科學專家包豐源博士,國際級演講大師餘逸鶴博士作主講嘉賓。他們圍遶潜能開發入門基礎知識,如何運用我們的大腦,爲什麽强調激活右腦,開發右腦,開發潜能有哪些方法技術,近10年潜能開發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國際研究動態等等與會者希望能够瞭解的問題,從知識、理念到實踐、體驗方面展開認知論述,交流探討。

  本次活動還舉行2006廣東“潜能開發十大精英頒奬典禮”。經過推薦或自薦,並經專家組評議審定,評出2006廣東“潜能開發十大精英”,他們是:“打工妹作家”安子;世界記憶大師王茂華;和諧心理導師李珊璟;養生專家肖鑫和;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錦龍;世界杰出華人黄經國;速讀教授王學賢;心智科學大師包豐源;心平健康學者王中平;小童藝星吴依琳。

  本次活動還提供三個方面的服務:一是推薦潜能開發培訓課程。二是出版一本匯編專集。三是舉辦相關課程培訓班。

  一百三十四、2006年12月26日,廣東社會學學會主辦的“廣東社會學界共建和諧暨迎春聯誼酒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來自廣東相關教學科研院校、黨政機關企業街道等本會理事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研究員,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省計生委《人之初》雜誌總編董玉整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魯陽、丘士杰、林聖德、楊漢卿、周大鳴、楊鬆、吴奕新、鄭梓楨,副秘書長馮仿婭、茹小雯、譚建光、霍秀媚、康普華、冼美新、張建平、李偉民、吕志、顧萬明、唐孝祥、張勇、陳愛軍、韓智,廣東社會學學會所屬的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主要責任人代表及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代表(本會未到會的副會長、副秘書長和常務理事中,有一部分同志請假)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省社科聯原書記、主席張江明教授,省社科聯原副書記、副主席張綽研究員,省精神文明學會顧問、省委黨校馬中柱教授,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副書記陳芳芳等特邀與會的廣州地區相關黨政企業團體和傳媒代表共300多人歡聚一堂,開展以共建和諧爲主題的迎春聯誼酒會,交流2006年度學術活動情况,展望2007年度發展態勢,充分顯示了廣東社會學界在黨的十六届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意氣風發、健康進取的精神狀態。

  這次盛會由董玉整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主持,劉小敏常務副會長代表本會致詞。本會各專委會和主要教學科研單位的代表分别簡介了近年的工作進展和新年的大體設想。範英會長代表本會作了《凝聚正氣 和諧創新 服務社會》的工作報告。丘士杰副會長宣讀了關於表彰榮獲廣東社會學學會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單位等的《决定》。大會爲9個榮獲廣東社會學學會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單位”、13個榮獲2006年度“社會信譽良好單位”的企業和3位榮獲廣東社會學學會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個人”頒發了奬牌或奬证。大會期間穿插幸運抽奬,會後舉行了盛大的酒宴活動。

  範英會長在工作報告中指出:本會點上的各專委會在2006年度繼續以各具特色、面向社會的活動爲己任,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推進,效果顯著,其中,潜專成功地舉辦了廣東“中國第二届潜能開發高級論壇”,推出了“廣東潜能開發10大精英”;健專主辦的“健康百場大講堂”,邀請到鐘南山等5位院士和省内外知名專家作爲主講嘉賓;殯專開啓了與省内相關行業協會聯合辦論壇、出版研究成果的路子,促進了我國、廣東殯葬業的深化改革開放;農專甫成立,即以“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爲主題召開了研討會;體專在學術研究上繼續發揚優勢,今後的發展潜力巨大。

  範英會長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06年度,本會面上的學術活動繼續以當前國内、省内重大的問題爲主綫,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探索,效果顯著。除上述各專委會召開的學術座談會、研討會、講座活動、諮詢活動和培訓活動外,僅本會面上舉辦的有10多場,近兩千人次參與。如同相關單位聯辦的“《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首發座談會”,“殯葬業目前走勢分析座談會”,“弘揚叢飛精神座談會”、“學習《江澤民文選》筆談會”,“學習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和諧文化大家談”系列專題活動等。這些活動均得到省内外報刊的及時報導,一大批發言被省内外報刊選發。特别是在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與《光明日報》聯辦的“和諧文化與和諧廣東論壇”召開前,本會等連續發了三次書面通知,要求會員積極撰寫論文。該論壇召開時,本會等入選論文占大會論文總數的3/10,同時提交了由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一部近78萬字的大型著述,以表明本會等對該論壇的高度重視與配合。

  範英會長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06年度,本會面上的學術研究活動繼續以國内、省内的重大問題爲重心,並與相關單位和諧合作,共同創新,效果顯著。本會在2006年内的研究項目較多樣,研究成果較豐富,共寫作了300多萬字,出版了約200萬字。其中有《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與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現狀考察》、《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和諧熏風沐南粤——對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的探討》、《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以及《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等。這些作品從一個側面記録和反映了廣東社會學界對中國、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熱心、重點和難點問題的思考和探研,爲建設廣東的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盡了一份應有的努力。此外,本會所屬的各教學、科研團體單位在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的許多成果還未不及統計,他們的代表在這次大會上作了介紹,這裏不另。

  範英會長在工作報告中指出:本會在去年20週年華誕表彰了大批先進團體單位和先進個人,現在主要在各專委會中再評出一批2006年度的共建和諧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在相關企業中再評出一批2006年度的社會信譽良好單位。本會中的各教學、科研單位的評優工作,留待2007年度開展。

  範英會長在回顧、總結2006年度本會工作的在基礎上,對新年的設想,認爲要針對存在的薄弱環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况出發,一要加强本會與會内各重點教學、科研團體單位的聯繫與溝通,逐步發揮這些團體單位在教學、科研方面的特長與潜力,促進本會工作再上一個台階。二要在加强現有的5個專委會工作的基礎上,再争取成立若干個專委會,特别是志願服務研究專委會的籌備,條件比較成熟,應抓緊辦理。三要貫徹六中全會强調的建設强大的社會工作隊伍的要求,派出主要骨幹,促進“廣東社會工作學會”的籌備與成立工作。四要進一步開展與社會各界、各實際部門的縱横聯合,共同推進和諧廣東的建設,特别要抓住其中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五要繼續抓好本會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近20多年來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同時辦好《廣東社會學通訊》。六要繼續設法解决學術工作和學術活動中的經費難題,希望大家都來獻計、出力。七要加强本會和各專委會的組織建設和骨幹的培養與選拔,堅持“尊老、敬中、帶青”的基本理念,堅持開門辦會,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基本理念,旨在凝聚正氣、和諧創新、服務社會。

  這次大會,本會團體單位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公司、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佛山市民政局、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廣州市番禺區文明辦、《中國質量萬裏行》廣東記者站、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廣州慧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春光茶葉廠等,均在籌備出版著作、會務開支方面提供了支持;許多會員、骨幹自覺爲大會的順利召開投入會務工作,範英會長代表本會特向上述單位和個人表示真誠的謝忱。

  一百三十五、2006年12月26日,本會評選表彰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單位”、“社會信譽良好單位”與“共建和諧先進個人”。本會决定對2006年度在共建和諧進程中的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等9個先進單位、1個社會信譽良好單位和江立平等3名先進個人給予表彰,並頒發奬牌,以資鼓勵。

  一、榮獲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單位”名單(共9個):

  (一)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

  (二)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

  (三)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四)“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

  (五)深圳市下李朗企業集團公司

  (六)廣東社會學學會辦公室

  (七)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

  (八)《亞太經濟時報》

  (九)佛山市殯葬行業協會

  二、榮獲2006年度“社會信譽良好單位”名單(共1個):

  廣州市勞動力市場服務中心

  三、榮獲2006年度“共建和諧先進個人”名單(共3人):

  江立平 陳月明 李喜貴

  一百三十六、2007年1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佛山科技學院學報編輯主任戢鬥勇主編的《中國和平發展與中華文化復興》,由群衆出版社出版,全書22萬字,共設十四章。對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的必由之路、復興對和平發展的作用、基因、基礎、動力、使命等均作了多層面的理論闡述,對構建和諧中國、促進和諧世界具有參考價值。

  一百三十七、2007年2月,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編寫的《健康科普宣傳手册》出版,約10萬字。範英先生爲序,序中認爲健專爲健康科普的宣傳教育工作服務成績顯著,對“構建健康、科學、文明與和諧的廣東民體、民質、民氣、民風作出了應有的努力。”

  一百三十八、2007年3月9日,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正式成立。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同志特爲該協會的成立作了“養浩然永生、保厚德長健”的題詞並到會熱烈祝賀。番禺區、廣州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和該會的代表共約200人與會。大會選舉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樑國維同志爲首任會長,聘請廣州市政協原主席鄔夢兆同志等爲名譽會長、聘請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教授等爲顧問。該會的正式成立,對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普及養生保健知識,開展養生保健活動,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推動構建和諧社區將起着應有的作用。

  一百三十九、2007年3月17-18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參與協辦的廣東省“全國高血壓社區規範化管理”項目培訓暨啓動儀式在廣州醫學院隆重舉行。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王文教授、廣東省衛生廳基婦處處長巫小佳、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張立及基婦處處長王俊杰、廣州醫學院副院長王彦賢等領導出席了項目啓動儀式。參加儀式的700餘名代表來自全省9個地級市、近15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啓動儀式由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學院院長、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主持。

  一百四十、2007年清明節前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研究員,就我國、廣東殯葬業的現狀與出路問題,分别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及《新聞週刊》、《南華早報》、《亞太經濟時報》、《廣東社會學通訊》、《精神文明學通訊》等報刊記者的采訪:

  一、我國殯葬業現存的七大“頑症”

  記:範會長,我們瞭解到,您帶領廣東一批學者,很早提出打破殯葬業壟斷經營問題,很早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起草工作問題,很早提出從墓葬、骨灰樓逐步過渡到適合我國大部分民衆“落葉歸根”、“入土爲安”的樹葬即森林墓園爲主的現代文明葬式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觀點的率先提出,説明您及您的團隊對我國殯葬業的困惑與趨勢很有研究。值此清明時節,想請您談談我國殯葬業現狀中的突出問題。

  範:我與我的團體與其説對殯葬業有點研究,不如説對該行業的現狀與走向有所擔憂。從這個角度上講,我有義務盡量回答各位的問題。你們感到不合適發表的,或出格的,就大刀闊斧地砍掉罷(衆笑)!

  記:範會長,許多人對我國殯葬業的現存問題感到很困惑,老百姓也意見紛紛,您覺得主要存在什麽問題?它的癥結何在?

  範:透過紛紜復雜的亂象,從全局及實質來看,本人認爲,我國殯葬業存在的癥結主要有七大方面。

  記:第一個癥結是什麽?

  範:第一個癥結是觀念的守舊。這主要是指上層有關領導部門,對我國13多億人非常揪心的“死”的問題,還没有真正擺在主要的議事日程之上,較多的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情來看待殯葬大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或市場經濟初起的今天却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創新,得過且過,無動於衷,無能爲力,無所作爲。此外,在老百姓裏頭,不少人舊習難改,分不清文明與愚昧,也助長了上層領導部門觀念的守舊。如果没有上層的觀念更新,很難改變現有的狀態。

  記:您指出的這一癥結是很尖鋭的,上層有關領導受得了嗎?

  範:你們不要低估上層領導的接受能力,現在的民主風氣不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嗎?要相信他們的氣量(衆笑)。

  記:是的。第二個癥結呢?

  範:第二個癥結是體制的弊端。現有觀念的守舊必然出現現存體制的弊端。體制雖然不能决定一切,但着實是非常關鍵的東西。守舊的觀念與這種體制引發的弊端是互爲因果的。當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各行各業開始逐步運作之時,却在殯葬業中死守計劃經濟體制的條條框框,或只對這些條條框框進行修修補補,還是一拖再拖,這就在客觀上容忍陳舊體制的存在,更談不上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在實踐中尋求新體制的支持並使之釋放出深化改革開放的亮光,陳舊體制的弊端也便難於消除。陳舊體制的弊端有很多表現形式,但最爲突出的,殯葬業由民政部門包攬,那就非碰壁不可。

  第三個癥結是管理的滯後。有什麽樣的體制就有什麽樣的管理。管理是以體制爲基礎的。體制的弊端是管理滯後的重要原因。殯葬業仍由民政部門包攬一切,很自然的,在管理上就是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管理權與經營權合一,裁判員與運動員合一。具體來説,各級民政部門的殯葬處、所等這些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與各級民政部門的火葬場、殯儀館、墓園骨灰樓等這些企業性機構,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還是難舍難分的。殯葬處所的行政人員與企業性機構人員互爲任職或領取工資、福利等現象,雖然有了一些改變,但要徹底分家又談何容易。因此,管理的滯後不僅阻礙殯葬業的逐步産業化與逐步成爲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路向,更爲該行業的壟斷與腐敗保留了巨大的空間與温床,迫使國家審計部門不得不將其列爲主要審計的對象。

  第四個癥結是經營的壟斷。我國殯葬業由於觀念的守舊、體制的弊端和管理的滯後,集中到一點,便形成經營的壟斷,其高額利益就是經營壟斷的原始積累。這種高額利益大都以國有形式存放在各級民政部門之中,並不歸入國民經濟的總體序列。雖然其中一分部用於補償壟斷經營正常的運作成本,但壟斷經營所取得的壟斷利益中的壟斷利潤無疑成了各級民政部門可以任意支配的囊中物。這就是各級民政部門爲什麽既在“狠抓”管理權的同時,又遲遲放不下經營權的奥秘所在。爲了掩人耳目,早些年以來各地出現了一些名義上的合資、合作或個體的公司,但要打破殯葬業實質上頑存的壟斷經營,還利於國,還利於民,仍是任重道遠之舉。

  第五個癥結是價格的失控。我國各地火化區中的物價部門,依據具體情况,大都定出收屍、運屍、火化及骨灰存放等等環節的價格,一般來説是適中的,大部分老百姓能承受。老百姓之所以有意見,往往是執行中出現任意拉高的現象而産生價格的嚴重失控;各地火化區設立的骨灰存放處或骨灰樓也同樣有上述情况的發生;特别需要指出的,各處的墓地包括國有的、名義上私營的更是乘火打劫、混水摸魚,到目前爲止,各種墓地從每㎡3—4萬元到更高的價格,可謂應有盡有,每座墓地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已逐步普遍起來,這根本談不上由火化區物價部門定價的問題,更不是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所至,主要的、關鍵的還在於人爲之患,在於容忍壟斷經營的觀念、體制與管理。我國殯葬業的改革開放若要有根本的進展,不逐步解决容忍壟斷經營的觀念、體制與管理,斷無别路可行。

  第六個癥結是宣傳的誤導。我國現有的殯葬管理條例需要全面的、根本的修改,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其中講到現有的骨灰存放處、骨灰樓塔及骨灰葬入墓地等,不是長期的形式,而是過渡性形式。長期性形式就是把骨灰最好埋在樹林子下面,即進行樹葬的處理,或進行海葬即把骨灰撒入江河大海……很可惜,殯葬管理條例中對這種長期性葬式的肯定與倡導却被各級民政部門有意或無意地壓了下來,而對那些過渡性葬式的骨灰樓塔、骨灰葬入墓地却大加宣傳,大加推進,有的地方曾經一度否定樹葬的試點經驗,更不允許進行新時期民辦森林墓園的創建,甚至由原來説已有墓園用地二、三十年都用不完,現在却完全倒過來了,講什麽骨灰樓塔、墓地等很緊張,幾乎没有地方可用了,因而在全力與赴地把絶大部分的金錢用作骨灰樓塔、石料墓園的廣泛征地和擴建上頭。看來,越大越豪華越起勁越有政績越有錢挣,這恐怕就是内里干坤、長期誤導的猫膩。

  第七個癥結是法規的殘缺。現在不是説要依法治國嗎?許多行業都有法規的不斷出台,唯獨没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影子。多少年來,13億多人的大國,只有一個殯葬管理條例在那裏死撑。説實話,這個條例起過應有作用,但許多條文已大大過時,許多新的問題根本無力回應。不難設想,我國殯葬業現存的諸多實際困惑和混亂現象,歸根結底,蓋因無法可依、無法可解造成的。我們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以來一直在呼吁殯葬法的起草工作,但該法的起草工作至今不見動静,就連殯葬管理條例的修訂已講了5個年頭也還不知道是什麽樣的結果,實在令人遺憾。

  記:前面您講的七大癥結,應該説是修改現行殯葬管理條例必須認真注意的,也是將來起草殯葬法必須認真避免的。

  範:對。關於管理條例的修改以及將來殯葬法的起草問題,如果不對我國殯葬業現存的七大癥結予與全面、系統的認識,還是固守舊有的框框,斷然搞不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東西;它必須是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有機結合的充分反映;必須是以人爲本與和諧發展相互促進的充分體現。

  記:有人説我國的殯葬管理條例修改了5年還出不來,以及殯葬法的起草工作遲遲排不上隊,是因爲我國殯葬業自身的發育還不健全所至。這種看法對嗎?

  範:這種看法當然不對。我國經濟自身的發育難道就很健全了嗎?我國廣大農村經濟自身的發育難道就很健全了嗎?除經濟之外的其他各行業自身的發育是不是也已很健全了呢?我相信没有人敢完全肯定。然而,不敢完全肯定並不等於不去用法規來促進他們逐步走向自身的健全。殯葬業自身的健全也不例外,毫無什麽“特殊”可言。固然,現有管理條例的修改和殯葬法的起草要非常慎重,要有許多時日,要有許多配合的條件,但不能因此而等待,成爲法規滯後的藉口,行政不作爲的依據,任由困惑與混亂漫延。

  記: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與殯葬法的起草等工作,應怎麽弄才行?

  範:這方面的工作很多具體問題,但不管怎麽弄,有一條,就是不能由部門包辦,應開門來搞,才有公正、公平可言。不然,把條例或法規的修改與起草變成仍是保護部門利益的東西,只有部門的特權而無部門的義務,只是管老百姓的,看起來不殘缺,實際上還是殘缺不堪的,我國殯葬業中現存的各種頑症、混亂和困惑則會依然故我。

  二、我國殯葬業流行的七種“怪論”

  記:範會長,您對我國殯葬業現存七大癥結的概括與闡析,是我們過去很少聽到的,這麽系統、全面而又相當尖鋭的觀點,定會對該行業改革開放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參考作用。現在請您講講另一個問題,即目前不利於殯葬行業深化改革開放的代表性觀點有哪些?

  範:目前在社會上流行的一批觀點,很不利於殯葬業的改革開放,必須給予正視。據我看,可以歸納爲七種“怪論”。

  記:七種“怪論”之一是什麽?

  範:之一是“行業特殊論”。各級民政部門的許多紅頭文件、領導講話及輿論宣傳品,向來都把殯葬行業看成是特殊行業,主要依據就是指處理死人的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如果這樣類推,處理生人的行業等等也不同於處理死人的行業,是否要列入特殊行業?從商品的角度看,任何出售的産品都有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包括殯葬行業出售的殯葬用品,均有這一共性,有什麽特殊可言?當然,任何商品的具體使用價值是不同的,例如茶杯主要盛茶水的,爐竈是用來煮飯的,紙張是用來寫字畫畫的。但不能説茶杯、爐竈和紙張都是特殊商品,其行業都是特殊行業。大家都特殊,就没有什麽特殊。硬將殯葬行業列爲特殊行業,不利於把它作爲國民經濟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利於把它置於市場經濟的總體行業之中進行總體的、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多年來的事實證明,殯葬行業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落後於市場經濟的總體形態,之所以産生那麽多的困惑與混亂,自有許多原因,但與殯葬行業特殊論的觀念作怪大有關係,應該説難辭其咎。

  記:這是不是説,它與殯葬行業現存的第一大癥結——觀念的守舊相對應?與殯葬行業純粹是民政福利事業的固有觀念相對應?

  範:這樣聯係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把殯葬行業看成是特殊於國民經濟各行業的東西,就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與開放,特别在觀念、體制、管理、經營、價格、宣傳及法規各方面的改革開放,以順應市場經濟的總體發展,而不是不斷地抬出“特殊”的擋箭牌妨礙自身的發展,阻礙總體的發展。

  記:“怪論”之二是什麽?

  範:之二是“壟斷消失論”。多少年來,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認爲:殯葬行業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管理權與經營權合一,裁判員與運動員連體,打擊、排斥民資與外資進入而形成行業壟斷的現象必須堅决破除。但相關部門在一段時間並不承認這種行業壟斷現象的存在。而今天,却抛出壟斷似曾有過,但由於放寬了許多政策,國有企業之外,出現了合作、合資企業,可見壟斷消失了。

  記:從不承認有壟斷到承認有壟斷,不是個很大的進展嗎?

  範:是個很大的進展。但説壟斷已消失了,你們相信嗎?

  記:出現了一些合作、合資企業,壟斷不就消失了嗎?

  範:哪有這麽容易就使壟斷消失呢!

  記:那是怎麽回事?

  範:殯葬行業壟斷的消失,固然要看國有企業之外容許合作、合資企業的生長這一點,但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爲關鍵的,還在於現有觀念體制與管理等是否對减少或根除壟斷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這些關鍵性的問題没有大的改變,只是搞些徒有形式的合作、合資企業,除了掩人耳目、分散堅持壟斷的駡名之外,用處有一些,但要消除事實上的壟斷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中做這一行的人心裏最清楚。國有企業的官氣、霸氣來自於堅硬的行政體制、管理與經營老路,美其名曰的一些合作、合資企業,只是它的“三陪女”罷了(衆笑),這些“三陪女”要成爲行業中真正的“老闆”,還差遠呢!

  記:您説的“壟斷消失論”似乎是新形勢下“壟斷特殊論”的最新版本,我們能這樣理解嗎?

  範:也説得過去。行業特殊論講不下去,搞壟斷既然捱駡,好,要死死抓住實質上仍由民政部門嚴控的該行業的壟斷權益,非藉助於該行業的國有企業這張王牌不可。這張王牌佔有的國内市場相當巨大,合作、合資企業算老幾?這樣,不就成了不講特殊的特殊嗎?

  記:“怪論”之三呢?

  範:之三是“拉動内需論”。激活内部消費欲望,發展我國總體經濟,這是很不錯的。問題在於具體到殯葬行業,激發内部消費欲望就意味着刺激絶大多數的喪家多花錢、花大錢甚至花過頭錢。這是説,讓老百姓把許多錢大把錢或過頭錢花在喪事上,花在厚葬上,特别是花在争購毫華的墳墓上,勢必成了殯葬業中實質上占踞壟斷地位的仍由民政部門控制的國有企業的金銀倉庫。然而,在殯葬行業尚未列入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其産值因而也不列入國民經濟總體産值的情况下,這金銀倉庫裏儲蓄的真金白銀並不是國家的財政收入。這不僅把絶大多數喪家的消費興趣和消費欲望加以紐曲,也减少了殯葬行業之外許多社會必要的消費興趣與消費欲望,更給國家總體經濟的正當發展設置了許多障礙。可見這不是我們希望的拉動内需,而是假借了拉動内需之名,獲取了壟斷利潤之實。

  記:這麽説,殯葬業中所謂的“拉動内需論”,原來是爲“壟斷消失論”化妝?

  範:有這種嫌疑。與這種嫌疑相關的怪論之四就是“漲價合理論”。

  記:請講講這一“怪論”。

  範:一些地方的民政官員兼殯葬行業的負責人振振有詞地宣説:殯葬行業原來的許多定價過低,經營起來很困難;現有的殯葬設施太陳舊,需要改造或新建;現有的骨灰樓、墓地等嚴重緊缺,需要多搞些地皮來應對;從事殯葬行業職工的社會地位與工資待遇過低,需要多弄些收入來彌補彌補……因此,不漲價是不行的,“漲價合理論”不就出來了嗎?

  記:殯葬行業中原有的許多定價是否有過低的問題?

  範:該行業中的許多價格是由當地物價局部門根據實情定出的,一般與當地相應的消費水平相近,一般也不存在過高或過低的問題。如果違反當地物價部門的定價而自行抬價,就是不合理的行爲,“漲價合理論”就是錯誤的。

  記:收屍、火化等具體環節的價格是很明白的,如果附加收費,是不是隨意的漲價行爲?

  範:這個過程中的一些附加收費,如果事先不告知喪主或喪主不願意承受,既是隨意的漲價行爲,又是行風腐敗的行爲。

  記:現有墓地的價格五花八門,是物價部門定的呢還是殯葬企業自己定的?

  範:這方面的價格及漲幅大多數是殯葬企業自定的,物價部門睁只眼、閉只眼,或從中得到什麽好處也未可知。

  記:我見過一處同樣格式的墓地,前年是20萬元,今年却是35萬元,漲幅這麽厲害,這不是嚴重的不合理嗎?

  範:但那些人還説“漲價合理”呢,你説怪不怪?

  記:現有殯葬設施的改造或新建,也是“漲價合理論”的理由嗎?

  範:大多數由國有企業壟斷的殯葬設施在改造與新建時,除動用部分壟斷所得的利潤,大部分還要政府埋單,花納税人的錢。這兩方面的投資與漲價有關聯:如果改造與新建時大搞豪華氣派,於同等規格的産品,用户的分擔肯定多了,自然也就漲價了;反之,不會造成漲價現象。也就是説,在與當地消費水平相應的前提下,站在絶大多數消費者的立場上來改造或新建設施,嚴格控制漲價問題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納税人共享改造或新建設施的權利,再漲價是没有理由的。

  記:現在,該行業的人説,骨灰樓不够用,墓地不够用,急需大量征地,要多起些骨灰樓,多建些墓園,以緩解燃眉之急,也是漲價的理由?

  範:前些年,我們説骨灰樓塔及墓園用地不够,但不宜再建,而最急需搞的,應對民辦森林墓園問題作出試驗與推廣,以節約用地、轉變厚葬觀念。然而,相關企業和部門都説,現有的骨灰樓塔及墓園,二、三十年都用不完,没有必要搞節約用地的那種試驗與推廣。現在呢?轉了1800大彎,多麽强調用地的緊缺呵!

  記:緊缺不就造成漲價嗎?

  範:未必。如果從廣州地區情况看,少搞點骨灰樓塔和墓地,在建設森林公園的同時將它墓園化、辦民化、大衆化,不就能節約投資特别是政府財政支出的那部分嗎?不就能控制實質上壟斷性的漲價現象嗎?

  記:爲打破壟斷與倡導樹葬,早在數年前你們曾經聯合民營企業及廣州某處山地農村,試圖搞出民辦森林墓園的試驗,雖然被有關部門卡死了,現在還想搞嗎?

  範:只要有可能,不會放棄。但希望有關部門轉换觀念,大放緑燈才行呵。不然實質上壟斷現有骨灰樓塔特别是墓地的國有企業,還會藉口墓地等的緊缺而大量征地、大大漲價。

  記:該行業的人説,他們職工的社會地位及工薪待遇太低,是這樣嗎?

  範:該行業的社會地位低,是歷史及觀念陳舊造成的。隨着社會的進化與發展,這個問題一定會逐步改變。已經可以看到,該行業招工時,自願應聘的大學畢業生等不少呵,既説明人們的從業觀念在改進,該行業的社會地位也在改善。當然,要徹底改變,尚需許多時日。如果陳舊觀念不變,就是漲價也不等於其社會地位已改善,更不是該行業必須漲價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於該行業職工的工薪太低一説,我不敢苟同。據瞭解,該行業中層以上的負責人,年薪10多萬、20多萬、30多萬及更高一些的,普遍得很,一般職工也不低於5—8千元的月工資,其他奬金與福利也可觀。

  記:工薪等既然那麽多,漲價之後不就更多了嗎?

  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一般的壟斷單位與部門,都有這種心態,尚若打破了這種壟斷,工薪、奬金、福利等等就可能會减下來,受不了呵,所以要死頂,要設法子維持壟斷,要設法子漲價,哪管你合不合理。

  記:請問“怪論”之五是什麽?

  範:之五是“簡喪過時論”。不管是以往和今天,只要站在普羅大衆的立場上來講話,都不會主張和宣揚喪事從簡是過時的。特别在當代,勤儉節約仍是國人必須發揚的優秀傳統。就是在喪葬上,我國的殯葬管理條例也一再强調喪事簡辦的原則。作爲殯葬業管理方面和經營方面的負責人,本應堅守這一原則來引導喪家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爲,促進勤儉節約的民風與社風的承繼與光大。然而,“簡喪過時論”却是始自該行業的某些負責人。由於他們强調“行業特殊論”、“壟斷消失論”、“拉動内需論”和“漲價合理論”等等,不可避免地便會把簡喪之風丢棄,認爲是過時的東西,也就財大氣粗了。

  記:據説,某大市殯儀館在每年操辦的3萬多場喪事中,只有100餘場是按簡辦原則即5—600元搞妥的,其他幾萬户喪主的花費都很大,這説明什麽問題?

  範:這説明“簡喪過時論”引導出來的後果是較爲明顯的、嚴重的。不僅如此,這幾萬户喪家走出殯儀館之後,不少人還將花更多的錢來大辦墓地。可見攀比心理、厚葬之風已經把“簡喪過時論”推向熱潮,如不正視,絶大多數老百姓會擔心成爲“房奴”、“車奴”、之外的“喪奴”、“墓奴”呵。

  記:有些發了財的人或名人動用百萬、幾百萬搞喪事,這對“簡喪過時論”的批評有否影響?

  範:一些有錢人或一些名人花許多錢辦喪事,這在中外歷史與現實中,都是存在的,作爲殯葬行業應提供優良服務。但我們是站在絶大多數勞動群衆的立場上來批評“簡喪過時論”的觀點,而不是跟在一些有錢人或名人的屁股後面跑,有奶便是娘,“撒大把金錢才能享受‘人性化服務’,少花錢就别想得到‘人性化服務’”,這種赤裸裸的服務觀真叫老百姓心寒。他們也不懂得什麽叫人性化服務。

  記:持“簡喪過時論”者認爲,錢花得少,感情上過不去,人性上受指謫,這種看法對嗎?

  範:辦喪事與感情和人性的深淺度有關係,但不能説,花錢越多,感情就越深,越有人性;花錢少,感情就淺,人性就很有限。“簡喪過時論”者那種看法,老百姓千萬别上當,也别因此把你的荷包變爲他們的荷包。

  記:範會長,您已經講了殯葬行業現有的七種“怪論”之五。之六是什麽?

  範:之六是“國家發財論”。該行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稱:殯葬業即使是高收費、搞壟斷,那也是國家在“發死人財”,對此,我們把它概括爲“國家發財論”。關於這方面的看法,我已在殯葬行業現存的七大頑症之四講過了,在這裏需要加以説明的是:該行業在實質上進行壟斷經營所得的高額利潤,並没有歸入國民經濟的總體序列,更没有將那些利潤上交國家,成爲國家財政的部分來源,反而需要從財政蛋糕中切一塊來作爲扶持殯葬行業中有關公益部分的經費,怎麽能説國家在發死人財,讓國家吃死猫呢?究其目的,還是在“忽悠”老百姓呵。

  記:爲什麽這些國有企業的壟斷所得不歸國家,國家還要投入經費呢。

  範:從全局看,楊光民先生提供的統計數據是:2005年止,全國13億多人,僅有殯儀館1549個,管理單位681個,公辦經營性公墓1000個,從業人員6.9萬人。要求每縣建一館、一場、一爐的指標也尚未達到,因此火化率與土葬率之比爲53:47。這種情况説明瞭我國殯葬行業的總體現狀。國家不扶持、不投入經費,不搞好該行業中公益性那部分的服務基礎,與新時期的要求是很不相稱的,國家之所以不列入該行業國有企業壟斷所得的利潤,也主要是爲了該行業中公益性那部分服務基礎的自强。這兩部分錢銀如果用得不好,或出了問題,便會妨礙我國殯葬事業與殯葬産業的改善與發展。從這裏也能看到,一方面,减輕和用好國家的投入,管理安排好國有企業的利潤,另方面引入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甚至外資來經營該行業,多條腿走路,總比獨脚跛腿要好。當然,就是這樣做了,國家也决不會利用死人方面來發財,而是在民政事業方面,在公益服務方面,爲國民造福,讓國人共享。

  記:最後一個“怪論”是什麽?

  範:最後一個“怪論”就是“樹葬陪襯論”。我在前面講“宣傳的誤導”這一頑症時,已經提到了。當骨灰樓塔和墓園等過渡性、非永久性墓式遭受質疑時,當樹葬、海葬等這些長期性、永久性葬式逐步從被打壓的誤導宣傳中冲出來時,産生的“樹葬陪襯論”,是指有關部門不得不對樹葬等作些宣傳、作些肯定,作些樣子,以减少在固守骨灰樓塔和墓園等過渡性、非永久性葬式並從中漁利時引來社會輿論的駡聲。事實也如此。比如某市,當今大講特講的,大做特做的,並不是樹葬等葬式的問題,而是那些過渡性、非永久性的葬式。我很希望有關部門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必要的反思,進行必要的换位,在改造環境、美化城市、新建數十座森林公園的同時,嵌入森林墓園的設計,讓廣大喪主得到便宜、實惠、環保而又文明的服務,不是一石數鳥嗎?!

  記:範會長,您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接受我們的采訪,所談的七大“頑症”及七種“怪論”給我們以很大的震動與啓發,相信對我國、廣東殯葬行業的深化改革開放大有禪益。同時還想請您談一個問題:對我國、廣東殯葬行業的出路有什麽方向性的建議?

  範:這個題目很大,只能從現有的認識談幾點看法:

  一、作爲學者,我給你們講的七大“頑症”及七種“怪論”,不一定很準確、很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廣東殯葬行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也關係到該行業今後的出路與深化改革開放的走向,並非芝蔴緑荳式的東西,希望有關部門認真參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在殯葬管理條例未出台前,要清理現存的“紅頭文件”,特别是相互“打架”的文件,不然,同一件事,在某省做不了,在另一個省又在做,會引起很多麻煩;同時,有關部門要敢於承擔“人治”環節出現的那些問題,不要動不動就推得一干二净,把所有錯誤都堆在一些企業或下邊行政部門的頭上,這是很不好的政風、政德。舉例説,最近我看了一篇大報的報導,通篇看不到上層行政部門在殯改方面引導失誤的責任,更看不到法制殘缺是那些亂象的根本所在。如果一般的記者作這樣流行的調研描述可以理解,但作爲大報法制方面的記者是很没有法制觀念的。

  三、我認爲當務之急,要把殯葬管理條例修改好,盡量早些出台。修改時,務須考慮現存行業的觀念、體制、管理、經營、價格及宣傳等主要方面的問題;務須打破舊框框,不受原有條例模式的局限,真正能在實踐中管用的新東西;務須與國家殯葬法的起草與制定工作相聯接,爲期後國家殯葬法的問世開啓路向;同時,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與國家殯葬法的起草,務須以憲法爲宗,以人爲本,從國情出發,吸納國外可行的東西,特别要强調高度重視人的權利與義務。

  四、對於我國、廣東殯葬行業的問題與出路的看法和建議,我和我的團隊在跟踪多年的過程中,分别寫作出版的《殯葬改革社會學》、《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改革開放的策應》及《咬住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等著述裏,都作了較爲系統的闡析,因時間與精力關係,不在這裏重復引述或介紹。希望有關部門和有興趣的同仁——包括今天衆多的記者在内,都來批正。

  記:您代表您的團隊贈送的這些著作,我們當會認真學習。在這裏,非常感謝您百忙中爲大家所作的訪談。

  範:非常高興接受你們的采訪,在又得罪了一些人的同時,却增加瞭如你們這樣的一批朋友,應該深謝大家!

  一百四十一、2007年4月中旬,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州召開“殯葬業的混亂與出路”專題研討會。會議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主持。針對當前社會上對殯葬業諸多意見所反映的熱點與難點,與會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從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角度,主要就我國、我省殯葬業存在的問題、當前妨礙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各種代表性思潮、如何讓殯葬業走出混亂局面以及對正在修改的尚未出台的殯葬管理條例與今後在殯葬法的起草工作中應注意什麽問題等,均作出了熱烈的思考與回應。

  與會者認爲,我國、我省殯葬業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七大方面的“頑症”及七種“怪論”。七大“頑症”:一是觀念的守舊,二是體制的弊端,三是管理的滯後,四是經營的壟斷,五是價格的失控,六是宣傳的誤導,七是法規的殘缺。七個“怪論”:一是“行業特殊論”,二是“壟斷消失論”,三是“拉動内需論”,四是“漲價合理論”,五是“簡喪過時論”,六是“國家發財論”,七是“樹葬陪襯論”。大家圍遶前述觀點和我國、廣東的實際情况,各抒己見的發言使本次專題研討會開得很活躍、很有成效。《亞太經濟時報》於2007年4月26日發表了研討會綜述;其中一批文章新近也已在報上發表過。

  一百四十二、2007年4月24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舉辦的“敬老係中華·倡行孝文化”。系列活動在廣州光明廣場隆重啓動,來自社會各界代表共約200人。範英會長代表聯辦單位發表了《識孝道 重孝行 利和諧 健文明》的主題講演:

  他説:今天,廣東、廣州地區一批同仁聯合起來,啓動“敬老係中華·倡行孝文化”的愛心活動,這是一系列非常有意義的善舉。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孝道。我們廣東人、廣州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人也歷來尊老、敬老、愛老和助老。我想,藉助於一系列的“敬老係中華·倡行孝文化”的愛心活動,在南粤大地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這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孝道文化的美德,必將開出更加燦爛奪目的花朵,結成更加豐厚甜潤的果實!

  我國先秦儒者所著之《孝經》把“孝”作爲中心,通過孔子與其門人曾參的談話形式,對孝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集中的闡述,這就是中華民族一部儒家孝道倫理的系統化著作。皆著作强調“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這就是説,“孝”是自然規律的展示,是人類行爲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

  在《孝經》强調的前述思想基礎上,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將忠與孝融爲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學、本論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任繼愈語),並在南宋時被列爲“十三經”之一,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十三經”中之“孝經”一直爲人們所尊崇,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孝道文化的經典源頭。盡管孝道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沉浮行進中多灾多難,但在今天,無疑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定相關法規政策的重要依據。例如:

  《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第152條規定:拒不承擔撫養教育義務或者贍養義務,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消黨的職務處分。虐待家庭成員情節較重或者遺棄家庭成員的,給予撤消黨内職務或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29條規定:拒不承擔贍養、撫養、扶養義務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1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義務,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於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9條規定: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1條規定: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它没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絶撫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這些法規政策無不説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孝道文化,有其明確的法定地位和法定義務。當然,我們既要從它的法定地位和法定義務來理解、來踐行,更要從文化自覺與道德自覺的方面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孝道文化,以養成知父母之恩、感父母之恩、報父母之恩的深厚情愫。也就是説,無論從依法治國還是從以德治國的角度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都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德之本、孝之所由生也。

  聯繫到我國的老年人口來看,60歲以上的目前達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以上;廣東去年達899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1%;廣州近千萬人中,老年人口已突破百萬大關。隨着老齡化社會的緊急脚步,今後我國、我省和廣州的老人將會逐步增多。這是和諧社會與和諧家庭必須面對的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我們面對的義不容辭的社會義務。我們祈望通過“敬老係中華·倡行孝文化”的系列活動,高揚孝道文化的旗幟,使每位公民都能識孝道、重孝行、利和諧、健文明,持續不斷地把尊老、敬老、愛老和助老的孝道文化之美德發揚光大!

  一百四十三、2007年5月15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參與聯辦07·5·15“國際家庭日”活動。廣東省原副省長匡吉、廣州市政協原副主席姚蓉賓應邀與會並作了講話,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分别作了主題講演。範會長在講演中指出:我們既要强調世界的和諧、國家的和諧、民族的和諧、社會的和諧與社區的和諧,要講國家、民族、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還要强調家庭的和諧與家庭的權益。過去只從“大河有水小河滿”的角度看問題,現在必須同時考慮“小河有水大河滿”這個容易被排斥在權益之外的重要方面。這是因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生活的摇藍,家庭是和諧的起步,家庭是文明的聚焦。

  一百四十四、2007年5月25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應《羊城晚報》創刊5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羊城晚報》財富沙龍150期之感恩創造財富論壇之邀,作了《感恩、濟困、育人與愛心》的專題講演。

  一百四十五、2007年6月23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專業委員會成立。範英會長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

  我們非常高興地聚集在一起,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第6個專業委員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成立。這是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又一件大事,也是凝聚學術界力量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一件大事。我謹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表示熱烈的祝賀。

   廣東是當代中國志願服務的發源地之一,創造了第一條志願服務熱綫、第一個註册志願社團、第一部志願服務地方法規等值得驕傲的三個“全國第一”。如今,特别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志願者事業與社會工作者事業一樣,正在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研究熱情。

  本會副秘書長、廣東青年幹部學院譚建光教授帶領的團隊,10多年前就認識到志願服務對於中國發展進步、對於群衆生活改善的重要價值,默默無聞地堅持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中國廣東志願服務發展報告》、《中國深圳義務工作發展報告》、《與志願者同行》等一批成果,在全國産生較大的影響。如今,又率先主持兩套全國性的文庫——“中國志願服務研究文庫”、“中國志願服務通俗文庫”。今天,這些文庫中的各本已經正式出版,并且發放給在座的各位。這説明,我們廣東已有一支具有較强的研究力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的隊伍,具備了建立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理論方面與人才方面的基礎。

   因此,廣東社會學學會非常支持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的組建,并且努力争取廣東省社科聯、廣東省民間組織管理局的支持,已得到上述領導機關的及時批復和正式備案。

   今後,希望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專業委員會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特别要在“研究”二字上下功夫,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爲“建設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提供理論成果和决策諮詢;同時協助推進省内各市縣志願組織、志願社團健康發展,並與國内外相關社團逐步加强聯繫、開展學術交流;與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各專業委員會相互協作、共同前進。

  祝成立大會圓滿成功!祝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旗開得勝!

  一百四十六、2007年6月23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選出的機構名單:

  顧 問:

  範 英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研究員

  劉小敏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

  董玉整 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教授

  胡榮華 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院長、副教授

  周大鳴 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主任、教授

  主 任:

  譚建光 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青年研究所所長、教授,廣東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理事

  常務副主任:

  黄潔貞 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青年學係副主任、科研辦主任、副教授

  副主任(13人):

  賀立平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係副教授、博士

  李宜航 羊城晚報編委、政法部主任

  孫九霞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博士

  卓彩琴 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工作係主任、副教授

  陳小敏 奥運冠軍、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團委書記

  凃敏霞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歐麗華 中山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義務工作者聯合會)副會長

  高福泉 深圳市寶安區鬆崗社區教育中心主任

  譚 利 廣東青年幹部學院管理係副主任、講師

  廖陵兒 廣州市廖冰兄人文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

  趙 龍 分衆傳媒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全國業務總監

  蘇 薇 東莞市政協委員、東莞立得電子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兼管理部經理

  李 森 廣州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啓智服務總隊隊長

  秘書長:

  朱莉玲 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青年研究所、講師

  常務委員(36人):

  譚建光 賀立平 李宜航 孫九霞 卓彩琴 陳小敏 

  黄潔貞 凃敏霞 歐麗華 高福泉 譚 利 廖陵兒 

  趙 龍 蘇 薇 李 森 鐘 菱 徐愛東 張紅苗 

  林 琨 肖 欣 樑健陽 陳健良 陳曉璇 區敏妍 

  龐嘉衍 鐘一彪 鄒 瓊 陳 競 馬林芳 王小玲 

  陳 萍 朱莉玲 唐 勇 吴冬華 盧思歆 朱 鵬 

  委員:(略)

  一百四十七、2007年6月23,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景星賓館會議廳召開換届大會,選舉新一届委員會。會上總結了前幾届工作,討論確定了新一届工作任務。到會的會員、指導專家180多人,省社科聯副主席、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親臨指導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指出潜能開發研究意義之重大,肯定了前幾届專委會的工作,表揚了積極爲潜能開發事業作出奉獻的同志,鼓勵大家繼續努力,認真研究探索,努力實踐應用。會議開得完滿成功。

  會議重温了潜專會成立以來的歷史,根據實際情况修改了管理辦法,總結了上届常務委員會主要做了五件事:一、團結全體會員,發揮骨幹作用,構建了有序的工作網絡;二、構建學習平台,促進相互交流,面向社會開展傳播工作;三、團結有識之士,發揮專家作用,力促研究工作上新台階;四、舉辦高級論壇,加强學術研究,逐步提高專業權威水平;五、發揮傳播能力,建立實驗基地,向實踐機構的目標邁進。

  同時會議肯定了上届工作的主要經驗:一是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因而提昇了本會的專業權威水平。二是堅持群策群力,争取多方支持,因而不斷增强了本會凝聚力。三是堅持學習交流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因而能够不斷提昇本會的生命力。大家認爲,不足之處主要是網站管理工作未有跟上潜能開發事業的需要;管理上比較鬆散,有許多優勢和力量未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會議討論並認同了新一届委員會的工作方向和任務,新老會員十多人就新一届工作方向和任務在大會發言,新選任的主任委員們和各部門負責人爲努力完成任務作了公開的承諾,一些新老會員也在會上積極獻計獻策,今後三年的總體設想是要在前幾届工作基礎上,繼續把潜專會辦成具備學術研發能力、傳播能力和經濟整合能力的研究機構和實踐機構的結合體。在三年内,群策群力辦好十件事:一、打造國際化潜能開發交流平台;二、打造中國青少年潜能訓練第一品牌;三、打造開發生命潜能快樂養生自我修煉新品牌;四、培養100個潜能開發成功案例;五、與100家潜能開發訓練機構及相關社團結成友好合作關係;六、出版潜能開發論文集及有關著作;七、辦好GDLDR網站;八、擴大專家和研究員隊伍,充分發揮專家指導作用;九、辦好每年一次的潜能開發論壇,促進交流提高;十、把學習沙龍構建成爲會員相互交流與展示個人潜能發揮的平台。

  一百四十八、2007年6月23日選出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新一届委員會機構名單:

  主任委員:陳月明

  常務副主任委員:安 子

  副主任委員:樑國維、譚昆智、李姗璟、徐 浩、李喜貴

  秘書長:蔡志勇

  策劃總監:樑 桃

  副秘書長:武東興、林小劍、陳之明、武燕玲、馮潔根、金溢潮、陳向平、

  李尚昆、趙 輝、徐用才

  委員:(略)

  一百四十九、2007年6月30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中國質量萬裏行》雜誌社雜誌社、華南理工大學等單位,在廣州聯辦“2007第三届中國南方品牌高層論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等約200人與會。本會會長範英教授以《鎚煉品牌的四性及靈魂》爲題,分别講了品牌的四性之一是人性、之二是德性、之三是法性、之四是質性及其關係;指出品牌的人性是品牌靈魂在實用性方面的表現,品牌的德性是品牌靈魂在自覺性方面的展示,品牌的法性是品牌靈魂在運作性方面的調節,品牌的質性是品牌靈魂在根本性方面的張揚;最後提出鎚煉品牌四性及靈魂的幾點做法,即减少和避免品牌四性分離的各種傾向,改善和創新品牌四性合一的各項機制,重視和强化品牌靈魂多樣的個性特色。

  一百五十、2007年7月1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聯合主辦了紀念香港回歸十週年座談會,與會代表約80人。三會會長範英作了《要加深對‘一國兩制’的認知與踐行》的主題講演。他指出:

  十年,這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瞬間,但香港回歸的十年,却爲中國和世界留下了特别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這十年,是“一國兩制”深入人心的十年;
  這十年,是“港人治港”切實貫徹的十年;
  這十年,是“紫荆花開”清香四溢的十年;
  這十年,是“東方明珠”倍閃光彩的十年……

  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暢談香港回歸十年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巨大變革與不斷前進,這是過去百多年來中國内地與香港等億兆民衆夢寐以求的意願。

  這意願終於在今天實現了。作爲中國内地一位普通的公民,作爲廣東一位普通的理論工作者,在此特爲香港今天的穩定發展與今後的繁榮發展謹致由衷的祝賀!

  十年的歷程再次證明:香港今天的穩定發展與今後的繁榮發展,只能靠“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來指引,只能靠香港600多萬同胞的齊心協力、中國内地的堅强支持以及同世界友好國家和地區的和諧合作。

  就“一國兩制”這一基本國策而言,無疑是香港長期穩定與繁榮發展的法寶。對此應有不斷加深的認知和不斷切實的踐行。這種認知和踐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要不斷認知“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則。“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則就是求同存异。求同主要在於:求愛國主義之同,求商品、市場經濟發展之同,求社會生産力進步之同;“一國兩制”的存异則主要是:存不同社會制度之异,存不同思想信仰之异,存不同發展道路之异。“一國兩制”的求同存异這一根本原則既是“一國兩制”的基礎原則、前提原則,又是科學原則與長期原則。對此不斷切實地踐行,香港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發展是計日可待的。

  二要不斷認知“一國兩制”的根本方式。“一國兩制”的根本方式是由“一國兩制”這一求同存异的根本原則决定的。“一國兩制”下的全面競争與全面合作,因而形成“競争與合作”的關係;“一國兩制”下存在必然的衝突與和諧的趨勢,因而形成“衝突與和諧”的關係。我們必須把握好“一國兩制”中的“競争與合作”、“衝突與和諧”關係所突現的根本方式,面對現實,把握火候,創造條件,轉化矛盾,淡化衝突,强調和諧。對此不斷切實地踐行,香港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發展是計日可待的。

  同時,對“一國兩制”這一重大國策的不斷認知和不斷研究,要隨着香港十年回歸的豐富實踐作出與時俱進的探索。對“一國兩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各個層面,專題和系統研究,理論和對策研究,擴展和深化研究,身處香港前沿的廣東雖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較多的還停留在零零碎碎的務實方面,偏重於具體操作方面,遠没有提到應有的戰略高度來對待,遠没有引起决策部門的足够重視。這是亟待改進的。客觀地檢視“一國兩制”方面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務將廣東作爲研究香港、研究“一國兩制”的排頭兵,是每位關心國家統一大業的理論工作者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們廣東紀念香港回歸十週年應該面對的重要責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