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一、2007年7月1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亞太經濟時報》、廣州企業評價協會、總裁雜誌社、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管理與决策科學研究所等多家聯辦的“2007·中國廣州企業社會責任論壇”在廣東大夏隆重舉行。來自廣東、廣州企業界、理論界代表約2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唐孝祥教授主持。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王兆林、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李子標、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委主任許光輝、廣東省人大常委王乃釗、廣東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陳海燕等領導到會指導。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英,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廣東省計生委《人之初》總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等教授代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分别作了專題講演。
範會長在《企業社會責任:情、理、法的和合》中指出:
在我國,市場經濟正在逐步展開,各種經濟成份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不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進一步認識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强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國内外一批有識之士已作了不少研究,其主要特點是較多地從專業的角度、技術的角度來探討,這是很有必要的。在這裏,筆者則想從綜合的角度、普適的角度來作點新的考察,也許於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拓展有所參考。
一、企業社會責任是情、理、法的和合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在筆者看來,就是情、理、法的和合,就是企業在合情、合理、合法三大方面的協調與和諧。其中:
(一)情是社會責任的基礎。合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部分。問世間情爲何物?情有血緣情、地緣情和業緣情。血緣情主要是指骨肉情:或是祖輩情、父輩情、子輩情、孫輩情;或是父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手足情、姊妹情、娘家情、長幼情等這些骨肉親情。地緣情主要是指故鄉情、鄰里情、山水情等等。而業緣情主要包括學友情、工友情、戰友情、師生情、師徒情這些方面。在血緣情、地緣情和業緣情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民族情、愛國情,應該説是更爲高尚的情。通常講:人情好,飲水甜;千裏送鵝毛,物輕情意重;感情深,一口悶;知恩情、報恩情;情意綿綿無盡期,來世還作有情人;情投意合心相許,海枯石爛不動摇;加之日久生情、脈脈含情、似水柔情、似海深情、澎湃熱情、洋溢激情;還有親不親,故鄉情;有情不怕路途遠,隔山隔水心連心;千裏姻緣一綫牽,情人眼裏出西施;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却有情;曾記否,在許多文藝作品中,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活唱了荆軻刺秦王之前友人送别的悲歌;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及“送君送到大路傍,革命情誼永不忘”等等,無不突現出性情中人的悲壯之情、故友之間的相知之情。可見情遍大地,情滿天下。更可見無情未必真君子這句話是很有根據的。説到底,情是社會環境的産物,誰也離不開,剪不斷、理還亂。作爲社會中的企業既有這些個情的社會基礎,就有這些個情的社會責任。合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部分。
(二)理是社會責任的主導。合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主導部分。在我國歷史上,“天問”的記述是很令人難忘的。而天問的主語却可以歸結爲四個字,叫做天理何在。故理有道理,大道理、小道理;理有情理,情在理中、理在情中,情與理往往是貫通的;理又有文理、哲理,即既有道理也有情理;理還有真理,是指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知。人們都説,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真理是相對的,絶對的真理並不存在;列寧有句話經常被人引用,講的是真理只要向前跨進一步,那怕是小小的一步,都可能變成謬誤;大家經常講,要堅持真理、追求真理,只要主義真,砍頭不要緊;在堅持真理方面,要理直氣壯;當然,處理日常事,有理不在言高,得理要讓人,輸人不輸理,怪人不知理,通情達理,以理服人是理所當然的。一句話,有理走遍天下,無理處處碰壁。因此,一個社會,有正義,有公理。維護正義,維護公理就有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搆成,當然不只是有情,還要有理,才合乎情理。企業社會責任是以情爲基礎、以理爲主導的。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合理的。在中國,世稱禮儀之邦,很重視禮。禮與理在很大程度上講是互通互成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理,也包含着這個禮。禮通則理通,理順禮也順。所以説,企業社會責任搆成部分的合理即是容天理,而不是天理難容。也不是棄禮唯理、無禮求理。否則,問天也白搭。
(三)法是社會責任的根本。合法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部分。法有舊時的家法,包括家規、家教;有舊時的族法,包括族規、族教;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相對適應的國法,包括各種具體的法規、法制等等;在當代中國則有憲法以及以憲法爲母法形成的子法、部門法、民法、刑法以及各種黨政規章制度等。在我國文學名著中,與法字有關的要數《封神榜》爲最,其次是《西遊記》。但這個法是法術的法,是故弄玄機的變戲法,不是我們所講的法,例如孫悟空有72變,變來變去還是孫猴子,不能代替我們所講的法,與我們所講的法完全是兩碼事。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逐步推進,我國不僅要以德治國,更要依法治國、治省、治縣、治區,治黨、治政、治軍、治農、治學,更要以法治商。如國外一批發達國家或地區,法律越全面、系統、具體和無孔不入,整個國家或地區所養成的法治水平以及人們的法制觀念對當今中國無疑有着許多借鑒之處。作爲公民或企業,守法遵紀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以法律爲準繩,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應有的權利,履行應有的義務,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時代將會到來。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個人與企業,不僅要講合情、合理,更要講合法。也只有合法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合法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所在,是企業社會責任搆成的根本部分。離開這一根本部分,企業社會責任的合情與合理便會失去法律的標尺,變得無法無天,無法駕駛,一切都會亂套。
二、企業社會責任必須重視各强與互强
企業社會責任的合情、合理與合法,雖然分别爲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主導和根本,但只有這三者的和合即協調和諧,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的搆成達到有機的整合與同一。因此需要强化三者,同時又要强化三者的和合。
(一)在强化合情二字上下功夫。這裏所講的合情,必須以合理爲主導、以合法爲根本。人情大過天;爲情所困、爲情所害、爲情而亡的現象,在人世間、在企業中是常有的事。那是把情看成高於理、高於法,甚至以情代理、以情代法的惡果。前幾年報刊上曾經報導過一件事:某企業有位靚女會計,爲了討好男友,情願把企業的巨額款項挪來給他花費,結果是可想而知了。這些年來,一批貪污的官員或企業家裏頭,往往與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結黨營私、串通犯罪的事實,多是與合情二字南轅北轍造成的。這些教訓實在深刻。所以在企業社會責任中,首先要在知情、動情、真情、深情和長情的基礎上强化合情二字,没有這個强化,便有可能是泛情、亂情、瘋情、狂情、惡情或灾情。這是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馳的,必須避免,也完全可以避免。
(二)在强化合理二字上下功夫。這裏所講的合理,必須以合情爲基礎、以合法爲根本。或以理代法,或强辭奪理,或無理取鬧,或歪理假理,或傷天害理,都不是合理的要求,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趙樹理先生曾經刻畫過一個很好笑的小人物,外號叫做“常有理”。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哪有什麽無時無處都代表真理化身的“常有理”呢?只是臉皮太厚,本性難改,自詡爲“常有理”罷了。人們通常對那些不合理的東西是持否定態度的,但身處江湖的旋渦之中,暈頭轉向,利令智昏,往往又難免産生出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片面現象。這些年,房地産開發商野蠻迫遷的事例,克扣農民工工資或卷款潜逃的老闆的事例,工廠造成污染的極爲嚴重的事例,以及不少駭人聽聞的傷天害理的事例,無不説明企業中的許多牙齒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許多爛疤痕,企業與社會各方發生的許多矛盾與糾紛,若不以合理爲主導,以合法爲根本,强化合理這二個字,企業的社會形象肯定會大打折扣,企業的生存肯定會大成問題,更談何企業的社會責任呢?
(三)在强化合法二字上下功夫。這裏所講的合法是既合情又合理的東西。法不容之情與法不容之理也許是不合法的情與理,但合情與合理的東西肯定是合法的東西。特别是在企業社會責任中,以合情作爲基礎、合理作爲主導,合法才能突現出根本的作用,因此,知法、守法、護法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所在。當前社會上僞劣商品泛濫成灾,成爲一大社會公害,但屢禁不止、屢打不絶,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究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那些企業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唯利是圖,無法無天,守法、護法的社會責任早就抛到九霄雲外。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對這種惡劣的現象必須花大力氣加以消除,必須從根本上强化知法、守法和護法的意識與行爲,强化合法的意識與行爲,特别在打開國門、與世界市場接軌的過程中,不僅要强化國法意識與行爲,還要强化國際法律意識與行爲,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條真正成爲普天同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國,在當今,這就是强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中之重、緊中之緊。
(四)在强化和合二字上下功夫。前述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大搆成——合情爲基礎部分,合理爲主導部分,合法爲根本部分,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只强化企業社會責任其中一個部分而無視其他兩大部分,或斷着臂喫飯,或跛着脚走路,或瞎着眼摸象,斷難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完整搆成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正面效應。因此,堅持企業社會責任三大搆成部分的有機和合、協調與和諧,企業才能成爲完全的健康的正常“人”,企業才能在社會責任的合情、合理和合法的系統鏈條上把握自如,事半功倍。當然,企業社會責任中的基礎部分、主導部分和根本部分本身也各有其相互對應的小系統,同樣要有個和合的理念方能成效,方能提昇企業社會責任三大搆成部分各自的内在實力與外在張力,方能演奏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優美樂章,爲企業自身和社會衆生造福無窮。
一百五十二、2007年7月16—1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爲把“和諧文化大家談“的系列活動推及到一些地市,範英教授等一行20人,應邀前往惠州市開展“惠州精神”大討論前期的調研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和座談會議,已提出了“惠州精神”的一種初步思考方案謹供惠州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參考。
一百五十三、2007年7月24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爲把“和諧文化大家談”的系列活動推及到一些基層,範英教授等一行20多人,應荔灣區有關部門之邀,再次前往該區進行社會調研。同時,對合作主辦“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的一批主體論文的修改工作交换了意見。
一百五十四、2007年7月2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新華社駐廣東記者站舉辦“2006廣東省、廣州市十大著作權案之首——‘美在花城’著作權案研究”座談會。與會的法律界知名專家學者就有關專題進行了爲期一天的研討活動。
一百五十五、2007年7月2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廣州市番禺區衛生局聯辦的“關注中老年人健康——早防早治,一生健康”主題活動在番禺區政府會議中心舉行。這次活動由中華醫學會會長、著名醫學專家鐘南生院士主講,與會的近千位聽衆反響强烈。
一百五十六、2007年9月19日,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中共荔灣區委宣傳部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承辦,廣州明輝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普洱張茶業有限公司協辦的“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在廣州市荔灣區舉行,反映論壇宗旨的《西關宣言》正式在大會上隆重發佈。中共廣州市委原副書記、廣州市政協原主席鄔夢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委員會主任許光輝,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姚軍毅博士,廣州市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廣州市規劃局、文化局、旅遊局有關領導,中共荔灣區委書記劉平,區長周亞偉,以及來自本省、廣州市、荔灣區的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企業界,新聞傳媒代表200多人,歡聚在荔灣區文化創意産業基地之一的廣州信義·國際會館,共同爲認識、弘揚、創新西關文化,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促進廣州及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的繁榮出謀獻策。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中共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詹宇楊主持。中共荔灣區區委書記劉平致詞,她認爲文化創意産業無論在具體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越來越受到關注。重視西關文化,促進嶺南文化的發展,將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構建和諧社會注入新的活力。中共廣州市委原副書記、廣州市政協原主席鄔夢兆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的召開,“抓對了,抓準了,抓得很及時”。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前夕舉辦這樣一項活動很有現實意義,區委領導慧眼獨到。接着他從茶文化、花文化、食文化、禪文化、酒文化、民居、民俗、粤劇、旅遊、商貿文化等十大方面概括了源遠流長的西關文化,他説:“外地人到廣州,尋幽探勝必到西關。不來西關等於没來廣州。研究嶺南文化,必然要研究西關文化。”
在本次論壇上,10多位論文作者代表作了有關專題的精彩講演:
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姚軍毅博士,廣東省《人之初》雜誌總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董玉整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分别就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内函、發展簡况與主要門類;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若干路途選擇;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等三大重點課題予與宏觀的考察,旨在爲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提供背景諮詢。
以此爲基礎,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一批骨幹撰寫的《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基本内涵、歷史沿革和主要特點》、《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面臨的難得機遇》、《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若干思路》、《三家巷:西關大屋大型景區的特色打造》、《騎樓文化:西關建築群像的特色研究》、《西關旅遊文化産業的創新與發展》、《西關:建設民間工藝精品集約經營地的理想場所》等論文,主要就什麽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爲什麽要大力發展及如何大力發展等重點問題作了初步探討,目的在於爲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提供理論聯繫實際的對策思考。
同時,部分進入西關的企業界代表等也撰文介紹他們在西關開辦文化創意産業的經驗、收穫、問題和建議。
範英研究員在主持上述專題講演中指出,本次論壇的及時召開,有幾個非常鮮明的特點:
一是藉助於進一步認識、弘揚和創新西關文化、大力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以推動廣州、廣東掀起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大潮,充分體現了前沿務實、抓點帶面的優良會風;二是以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態勢爲認識基礎,重點探索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自身發展的優勢資源和今後發展的初步對策,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有的放矢的優良學風;三是省、市、區的黨政領導、專家學者、企業界和新聞傳媒等共同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集思廣益、和諧合作的友好氣氛和主人翁精神;四是在論壇各抒己見的前提下形成若干共識,隆重推出的《西關宣言》,無疑成爲廣州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歷程上獨具特色的創新舉措;五是《西關宣言》中關於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六點主要建議本身是個系統鏈條,特别是第三點,明確提出了“希望在珠江白鵝潭南岸建立大型表演場,長年以‘西關小姐’等城市實景演出爲龍頭”,打造一系列“西關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創意。此前,我們已向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遞交了相關報告和設計方案,引起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廣州市委朱小丹書記、張廣寧市長等均有重要批示與肯定,市委、市政府各相關部門也相繼作出了跟踪對策;六是《西關宣言》所强調、所突出的“三個必須”,即“必須全面地深刻地認識西關文化所具有的歷史與現實的個性特色及其豐厚底藴;必須珍惜西關文化的豐厚底藴,極大地加强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緊近感;必須在打造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關鍵鏈條上下足功夫,與進俱進地自强不息”,不僅對西關,而且對廣州各區、廣東全省文化創意産業的繁榮與發展,均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普適性借鑒意義。
一百五十七、2007年9月19日召開的“首届西關文化創業産業論壇”,有如下主要觀點:
一、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宏觀思考
(一)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内涵、發展簡况與産業門類。廣東省文改辦姚軍毅博士在對“文化創意産業”内涵具有代表性觀點進行歸納的基礎上,對“文化創意産業”作瞭如下界定:文化創意産業是由“文化、創意、科技”三者深度結合形成的産業集群,由集中於生産、開發和提供文化産品及其衍生品的産業部門組成。文化創意産業興起的時代條件是全球化和進入消費社會,社會基礎是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迅速增長。文化創意是文化創意産業各個部門的核心價值和連接鏈條,知識産權的實現或消費是文化創意産業的交易特徵。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從全球範圍看,文化創意産業隨着創意産業概念和實踐的興起而興起。英國受電視廣告和軟件行業的推動,10年來英國創意産業規模幾乎翻了一番。美國的核心版權産業、娱樂業等成爲産業中增長較快的部門。韓國政府在1997年年對這一新興産業進行扶助性介入,自稱已躋身世界文化産業5大國之列。澳大利亞政府1994年發佈第一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力推創意産業概念。1999年創意産業已占GDP的3.3%,就業人數34.5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3.7%。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將創意産業定爲21世紀的戰略産業,出台了《創意新加坡》計劃,又在2002年9月全面規劃了創意産業的發展戰略,稱要樹立“新亞洲創意中心”的聲譽,要成爲“一個文藝復興城市”、“一個全球的文化和設計業的中心”、“一個全球的媒體中心”。從我國看,在北京市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概念之前,香港和上海分别開始了發展“創意産業”的探索和實踐。2006年出台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在發展文化産業的總體框架下,對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作出了部署。近年來,上海、北京以及香港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猛。從廣東看,在國家發展文化産業的大背景下,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産業,全省文化産業迅速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廣東省文化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大力發展以平面設計、動漫畫設計、工藝美術、影視製作、網絡遊戲、文化應用軟件開發、建築與工業設計等爲主要門類的文化創意産業。在廣州、深圳、珠海等有條件的市規劃建設具備研發、投資、孵化、製作、培訓、交易等功能的文化創意産業園,形成創意創作要素的空間積聚效應,努力把握内容産業鏈條的上游前端,增强内容服務業的核心競争力。廣州、深圳、珠海等市也紛紛把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提上重要位置,采取相應措施。廣州市把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作爲催化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舉措。深圳市提出要努力把深圳建設成爲創意設計之都。珠海市把數碼創意産業作爲重點發展的三大文化産業群之一。此外,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方面大的舉措還有:TCL文化産業園、潮州關鍵宇航鼠動漫基地等。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無論在機制、效益上,還是在規模、質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作爲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人文積澱深厚,爲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决策,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巨大的文化創意産業消費市場爲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廣東正處在經濟結構提昇、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文化創意産業正以它特有的知識、文化與創新含量,以及大幅度提高産品附加值的能力和商務中介服務的能力,在廣東新一輪産業昇級過程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主要産業門類,姚博士認爲,就當前劃分“文化創意産業”門類工作而言,應當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爲基礎,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首先,將那些基本不包含“創意”或“創意”對其産業活動不是至關重要的産業門類剔除;其次,將産業屬性不强,或者主要“依賴政府資助”的行業剔除;第三,將“創意”在其産業活動中占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而又没有列入“文化産業”的行業納入;第四,圍遶突出“創意”這一核心價值進行産業門類歸類。從已有的文化創意産業門類分類看,廣州市提出的“文化創意産業分類”更爲可取,雖然其本身也還有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根據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實踐予以完善。
(二)關於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若干路徑選擇。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人之初》總編輯董玉整博士依據文化創意産業項目的基礎、條件和價值,將其劃分爲資源開發型、模仿再造型、創新塑造型以及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四大類。在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過程中,他提出要堅持以下六條原則:一是堅持實事求是,力戒形式主義;二是堅持量力而行,力戒好大喜功;三是堅持立足創新,力戒照辦照鈔;四是堅持突顯文化,力戒低俗粗劣;五是堅持科學規劃,力戒急功近利;六是堅持有效管理,力戒虎頭蛇尾。最後,他從實際操作的層面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七大條件支撑:一是觀念先行。作爲一種“觀念經濟”,正確的認識與合理引導是文化創意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樹立正確的文化創意産業觀念是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最主要和首要的要素。二是戰略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戰略規劃,是對發展文化創意産業觀念的進一步落實、具體化。三是政策支持。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還處於初始的階段,缺乏切實可行的政策,可考慮建立國家教科文發展委員會來統籌所有文化創意産業的内容,然後跟中宣部對接,實現黨和政府在文化創意産業當中的政策和具體的措施的一致性,並對内容産業統一制定限定性政策。四是機制健全。根據管理模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機制標準。五是有效投入。包括資金、人力、精力、時間、組織、機構、管理、監督、前期、後續、單位和社會投入等方面。評價投入是否有效的標準,包括經濟標準、文化標準、社會標準和政治標準四個方面。六是資源整合。樹立整體意識,大局意識,走資源整合的道路。在現有條件下,一定要樹立品牌意識,通過樹立品牌,打響品牌,帶動産業發展。七是隊伍保证。要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最緊迫的任務、最缺乏的條件是人才。人才匱乏,大大地制約了我們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
(三)關於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作了系統、全面的論述。他指出其非常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西方相關理論的傳承與超越。包括對西方批判性、建設性文化産業理論和産業經濟學理論的傳承與超越。文化創意産業理論積極肯定並注意充分發揮文化産業的積極作用,既爲觀念文化和實體文化拓展了共存的平台和共同發展的前景,也爲歷史文化遺産的傳承與當代世界文化成果的共享開闢了道路。這便是對傳統的批判性文化産業理論的超越;文化創意産業的興起,使建設性文化産業理論找到了創意這個自身的核心與靈魂,把文化産業劃分爲傳統文化産業和創意文化産業並賦予不同的含義,這便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對傳統的建設性文化産業理論的超越;在西方,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是文化産業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作爲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一個新的分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對豐富産業經濟學上的産業門類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對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的傳承。根據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創意産業包括經濟創意産業和文化創意産業,使創意産業經濟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創意産業進一步細分出了若干個具體的門類,即創意農業、創意工業、創意商業、創意文化産業等等,這便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對傳統的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的超越。二是對中國相關理論的弘揚與創新。包括對中國哲學理論、文化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弘揚與創新。文化創意産業理論以創意爲核心理念並把人類的生産區分爲物質與精神産品的生産,形成文化産業化的觀點,把創意與文化産品的生産緊密聯繫起來,使之成爲與物質産品生産一樣的産業門類,顯然遵循了中國傳統哲學所規定的理論軌迹,是對中國哲學理論的弘揚和創新;中國文化理論既有帶强烈文化批判精神的論述,也有不少積極建設的主張,20世紀80年代後,其研究的主題轉向比較系統和深入,文化創意産業理論不僅在意識形態領域,而且在文化事業和産業建設領域都把解放思想和革故鼎新作爲其核心與靈魂,體現出對中國文化學理論特别是文化産業理論的弘揚和創新;文化創意産業理論與中國文化産業經濟學、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一脈相承,十分重視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創造的秉性貫徹於文化之中的同時也突顯了文化的創意功能,這就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對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三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理論不僅正在中國加速本土化進程,而且已經開始成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創新點。該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貢獻突出。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强調創造對精神生産的價值,顯然弘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精神生産和創造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堅持和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强調創造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價值,讓創新勞動成爲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精神支柱和引領者,此外,文化也可以産業化,復雜勞動特别是創新性的復雜勞動,不僅是工業、農業、商業等傳統的經濟産業的靈魂,而且是文化産業的靈魂的觀點,顯然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説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的基礎,文化創意産業理論根據時代發展的新情况把文化創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經濟發展的核心與靈魂的高度,是文化創意産業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説的發展。
其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經濟生活的重大影響。無論是回首歷史,還是展望未來,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都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拓展了發展空間,使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進一步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從科學和技術轉移到情感和逸聞趣事,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發現了發展軸心,人們物質生活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之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將會越來越迫切,文化創意産業將在經濟發展中佔據主體地位,使人類經濟生活出現歷史性的嬗變;找到了發展盟軍。回首歷史,文化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强大盟軍,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顯然有利於進一步拓展文化的産業功能,更加突顯文化和創意與經濟的聯繫,使全人類的經濟生活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生活的品位和檔次。二是對人類文化生活的重大影響。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意數千年來一直閃耀着璀璨的光芒,作爲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會成爲未來中國寶貴的物質財富;使外來文化得到更好的借鑒。任何優秀的民族都善於借鑒外來文化,有了文化創意産業,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就會同時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物質財富;使未來文化具有更好的根基。文化創意産業的出現,使傳承載體的産業化有了新的進展,文化有了實實在在的内容爲依託,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對未來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三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激活和諧基因,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是社會和諧的基因,文化創意産業是社會和諧的沃土,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對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具有戰略意義;拓展就業門路,歷史已經證明無論是文化産業還是創意産業都能促使就業大量增加,爲社會就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改善生態模式,文化創意産業對改善生態模式具有戰略意義,大力發展無需大量消耗物質資源、總體上無害於生態環境的文化創意産業,是一種睿智的戰略抉擇。
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包括:一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就當代世界而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對經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和裂變效應,從當代中國來説,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就當代世界而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文化的戰略地位提昇的現實要求;從當代中國來説,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三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就當代世界而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增强綜合國力的迫切需要,從當代中國來説,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
二、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研究
(一)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基本内涵、歷史沿革和主要特點。廣州市委黨校《探求》雜誌副主編霍秀媚教授將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基本内涵概括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是在全球化和人類社會進入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以西關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爲創作和開發的内容,以科技手段對其進行創新、創造,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産品新的需求,帶動舊城改造和舊城産業結構昇級、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新型産業群。從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歷史沿革看,古代意義的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曾有一定的發展,明、清以來發展尤爲迅速,並成爲絢麗多彩的“文化風景”。到現在,古老傳統的西關文化正在孕育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現代創意文化。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主要特點:一是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利用傳統的商貿優勢建立的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利用華林寺禪宗文化資源打造的宗教文化活動區;利用西關大屋、騎樓建築和陳家祠等明、清古民居資源形成的荔灣風情旅遊區;利用荔灣湖公園、古代荔枝灣、海角紅樓等休閒娱樂資源建立的現代新型休閒娱樂區;利用西關著名小食和飲食的百年老字號創新的新派飲食文化等等,成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區别與其他區域文化創意産業的特色標籤。二是初步形成了文化創意産業群,例如,有成爲拳頭産品的風情旅遊觀光産業;有優勢明顯的飲食、商貿産業;有養生、休閒、娱樂産業;有藝術品、工藝品的設計、展示園區;有時裝的設計工作室,有影視廣告、藝術表演,出版等行業,初步形成了文化創意産業群。三是文化創意産業的基礎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産業的門類還比較少,低端産品多,高科技産品和以知識産權爲核心的産品少等。
(二)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難得機遇。華南理工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左偉清副教授等認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也面臨的難得機遇。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有利於荔灣區經濟發展,有利於保護和弘揚西關文化,有利於提昇城區綜合競争力,也有利於西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意義重大。從機遇看,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不但順應時代潮流,而且還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良好的政治條件、豐厚的文化積澱和良好的社會的基礎。同時,它還面臨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廣闊的發展空間和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召開的大好時機。特别是在知識經濟占國際經濟主導地位的21世紀,以文化爲主體、以創意爲核心的文化創意産業也就成了最契合知識經濟時代特徵的産業形式,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蓬勃發展與成功經驗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示範效應;經濟和社會的繁榮爲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强大的需求動力;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良好政治條件;荔灣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豐富的城市文化資源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文化基礎;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爲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與市場環境。
(三)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歷史前提、發展的模式和基本思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匡耀求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李揚副研究員對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做了認真思考並得出如下結論: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歷史前提;市景和聲勢是適合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模式;歷史文化資源、地理空間資源、人才與科技資源以及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資源依託;着力打造市景和營造聲勢,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和地理空間資源的優勢,采取切實措施彌補人才與科技資源短缺的局限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具體對策和措施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營造良好大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行業管理、建立現代市場運行機制,精心打造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第一景等。
(四)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對策。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歐揚認爲,西關是建設民間工藝精品集約經營地的理想場所。由於近幾届領導班子特别是新一届的領導班子對充分發掘本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有很好的共識;本身的傳統歷史文化特别是民間工藝傳統文化比較深厚,作爲古“十三行”和清代“水上絲綢之路”起始地之一,早有“市場經濟”的傳統,加上已有的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西關精藝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利用陳家祠現有場地)、中國工藝街、西關古玩城、華林玉器街、源勝工藝街、水晶寶石城、西關風情旅遊紀念品總匯、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小西關、動感海灣、海角紅樓、信義會館等,不但使經營、交易能力初具規模,而且使綜合接待能力、服務能力大爲增强。西關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本區下轄若干地盤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其它資源予以整合,打造一個聞名全國,聞名東南亞乃至聞名國際,具有濃厚中國傳統和嶺南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精品集約經營地。經營範圍包括具有博物、觀賞價值的精美仿古青銅器——鼎、爵、尊、簋、匜、鑒、兕觥、兜鍪等;各種古窰(包括官窰、民窰、鈞窰、定窰等)生産的非國寶級古陶瓷以及現代陶瓷業生産的工藝精美的仿古陶瓷;歷朝非國寶級的石雕石刻、骨雕骨刻、木雕木刻、竹雕竹刻藝術精品;現代陶塑、泥塑、石雕、木雕、竹雕、根雕、樹脂雕塑藝術精品;蘇綉、廣綉藝術精品;室内和庭園陳設、裝飾、點綴工藝品;少數民族工藝服飾;地方戲種工藝服飾;全國各地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精美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精美民間工藝品等,在集約經營地的規劃、策劃和營運上,宜遵循“起點高、目標遠、特色强、步子實、配套好”的原則。爲貫徹這一原則,主要的措施有,努力創造規模效應;依街造勢,使街街都有自己的主題和特色;完善生意配套服務場地和設施;提高民間工藝精品的文化品位;選擇適當地段建造或營造“世界民間工藝精品一條街”;建設“廣州國際小庭園精藝博覽中心”,吸引國際上相關行業的商家前來投資,並組織國際上的造園專家前來比試技藝等。
(五)打造大型“三家巷”景區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内容。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副教授温朝霞博士通過《三家巷》的故事爲背景,認爲在荔灣區西關大屋打造大型“三家巷”景區,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西關大屋的資源條件,挖掘小説《三家巷》中體現出來的嶺南風情民俗,着力打造“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位於文昌北路的耀華大街,全長一百多米,可作爲“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的核心地段,形成集商貿、娱樂於一體的西關風情帶、旅遊帶,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對“三家巷”進行生動的復原,把“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的核心地段——耀華大街,還原出小説《三家巷》所體現出的民國時代的風情畫卷,在衣食住玩上,“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要着力再現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的生活情景,突出西關獨特的風土人情,在“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開闢“歐陽山紀念館”或“《三家巷》展覽館”,展現西關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景區厚重的人文内涵,整合“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的現有資源,建設西關“嶺南民俗風情影視基地”,在對“三家巷”西關大屋景區進行保護、修復、開發的時候,必須注意處理好文化遺産保護龢利用的關係。
(六)加强對西關騎樓建築群像的特色研究。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唐孝祥博士等認爲應加强對西關騎樓建築群像的特色研究。不僅要關注騎樓街區的功能性——超級購物中心MALL誕生以前的這一没有圍合的MALL,更要關注其所反映的特定時代、地域的性格特色、人文精神,及其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騎樓文化。廣州一帶的騎樓多興建於20世紀初,是“前店後鋪”模式的一種變體,據考,西關最早的商業區綉衣坊,至明代發展成爲西關主要商業街圩,並逐步擴展爲19個“甫”。,1995年成爲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遊客的拜訪之地,第二年以“西關商廊”之名被評爲“廣州10大旅遊美景”之一。作爲傳播中心點的西關,其騎樓建築完好的保存了體量大、開間多、形態樣式豐富等特點,既有整體連續之建築群像,中西合璧之立面造型,也有經濟實用之平面布局。西關騎樓的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一是活躍了西關的商賈文化,繁榮了西關的飲食文化,如活色生香的傳統飲食文化、悠遠綿長的茶樓文化(“樂也陶陶”陶陶居、“原汁原味”蓮香樓、“食在廣州第一家”)和“用心良苦”的凉茶文化。三是拓展了西關的人居文化,騎樓的居住空間、騎樓間的阡陌老巷和騎樓下的“南國紅豆”等都使人回味無窮。西關騎樓街的價值所在,體現在它的社會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對西關騎樓的適用功能的拓展,可考慮在繼承傳統騎樓的商業功能的基礎上,打造多種風格的專業街區;規劃街區的廣告方式,提昇街區經營的檔次和信用;完善上下九RBD“憩”功能要素;繼續發揮騎樓的居住功能。在提昇西關騎樓的審美文化價值上,要注重“第二次輪廓綫”的表達,充分展示騎樓立面的審美屬性;强化街區的緑化和步行交通功能,創造西關騎樓商業街更爲祥和的空間;加强騎樓街與周邊街區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的聯繫,賦予騎樓街區更多的人文意義;綜合西關騎樓風貌區的整體格局,提昇歷史街區的人文價值。西關騎樓街區凝聚着老廣州的世態人情,反映着20世紀廣州的經濟、商貿、意識形態等,不僅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對西關騎樓街區的保護和改造要有序有效地進行。通過對街區景觀的細緻分析和營造,拓展其適用功能,提昇其審美文化價值,使西關的騎樓建築群能獲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七)西關風情游的新思路、新體驗和新突破。廣東省社科院旅遊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楊荷卿研究員,所長莊偉光研究員探討了西關旅遊文化産業的創新與發展,提出了西關風情游的新思路、新體驗和新突破。他們從研究西關旅遊文化的起因與歷史入手,指出作爲千年商都的廣州,中原文化與海外文化在此碰撞,其精華在此積澱,形成了開放、務實、包容和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西關則是歷代廣州外貿通商口岸,是中西經濟文化的交匯點,是廣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西關旅遊資源豐富又獨特,旅遊文化歷史悠久。商業文化是西關旅遊文化的重頭戲,商業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中醫藥、粤劇曲藝、書畫、建築、美食等各種具濃郁嶺南文化的行業在這裏生根發芽、蓬勃發展,從而使西關地區在推動嶺南建築藝術、飲食文化、書畫藝術、粤劇曲藝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爲嶺南文化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他們還分别從禪文化、建築文化和行業會館等方面闡述了西關文化的歷史。
回首歷史,展望現在。西關發展創意文化産業有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主要體現在:一是西關有融合多種文化的區位優勢,在西關既有西洋文化的痕迹、中原文化的痕迹、印度文化的痕迹,與本土的文化相互交融。二是具有嶺南特色,要體現西關的創新之處,體現可持續發展,打造好西關風情游的品牌。
(八)廣州信義·會館的代表認爲,出奇制勝,陳舊廠房可以演繹新鮮時尚。廣州信義·國際會館被荔灣區納入白鵝潭經濟圈,作爲濱水文化創意産業龍頭企業給予扶持,有了更豐富的内涵——“嶺南創意灣”。廣州信義·國際會館的建成,改變了該區域原來破舊、髒亂的面貌,提昇了區域價值,成爲廣州市的一個城市亮點,被媒體譽爲“老房子裏誕生新藝術”、“廣州首現上海新天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將其選入《2006廣東文化經濟藍皮書》,荔灣區推薦爲“廣東省文化創意産業園”,爲廣州市的文化創意産業添加了濃重的一筆。在文化廣州、文化廣東以及全球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廣州信義·國際會館應運而生,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地理人文優勢。廣州信義·國際會館位於珠江白鵝潭畔的大衝口,水陸交通便利,文化底藴深厚,自然環境優美,成爲文化創意産業的理想之地。二是産業效應優勢。許多國内外知名文化企業引入其中,並形成多個展區。三是品牌孵化優勢。已與廣東省美術館簽約,建立“廣東美術館MHY藝術工作室”;已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簽約,合作創辦時尚家居版面“羊城晚報創新榜樣館”,藉助媒體,使創意文化産業快速地進入了國際廣闊的視野,有效地塑造和維護産業品牌;已聯姻國内知名專業宣傳DM雜誌,設立“生活館”,鏈接時尚與新鋭。該公司代表最後講了幾點體會和發展思路:優秀的文化項目可以提昇城市的品味,可以改善區域環境和形像,優秀的文化項目是一些大型國企“退二進三”的很好選擇。同時,優秀的文化項目對經濟的貢獻不可估量。這幾點,信義·國際會館的形成與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後,信義·國際會館的發展要堅持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創意産業的經濟規律,不斷創新和引入新的文化項目,始終走在文化創意産業的前沿,堅持一定比例的公益和社區文化,打造“文化旅遊長堤路”,恢復江邊碼頭,提昇區域品味和檔次,擴大民間工藝“西關五寶坊”的規模和影響,盡快實施二期擴建工程,擴大信義·國際會館體量,堅守高品味的經營方向和國際化的人才戰略,積極尋求政府的扶持,以滿足其展示、教育、傳承、旅遊的需要。
(九)廣東金百匯實業有限公司的代表認爲,動感小西關是文化創意産業的一支奇葩。他簡單介紹了西關具有的地理優勢和特色。“動感小西關”毗鄰地鐵一號綫“陳家祠”站,超過10條公交車綫僅舉步之遥,樞紐網絡覆蓋廣州及珠三角。在康體文化方面、飲食文化方面、休閒文化方面都有完整的配套設施、良好的經營環境、優質的物業管。今後動感小西關的發展將在定位、征名、招商、持續發展場内經濟上做足功夫。動感小西關的前景非常廣闊。利用自身的優勢,還可以在旅遊、演藝、藝術和文物展覽、創意表演等方面進行商業拓展,讓創意文化産業以旅遊、表演藝術和創意活動爲三大核心在動感小西關發揚光大。但是目前也遇到很多困境,一方面由於前期投入較大,投資至今未能回收,另一方面缺乏文化産業運作的經驗和專業指導,没有將文化産業作爲其主要的贏利模式,文化産業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希望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專家團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動感小西關的優勢,對動感小西關進行經濟和政策上的扶持,進行行業發展的專業指導,將動感小西關定位爲廣州市知名文化景點,讓廣州也擁有自己的“新天地”。
(十)海角紅樓度假酒店的代表介紹了海角紅樓這一文化創意産業時尚新基地。海角紅樓是1946年6月由私人投資建成,位於珠江橋下大坦沙島上,以紅色爲基調的建築富有特色,且交通便利。新落成的海角紅樓度假酒店以創新爲精髓,除了對原海角紅樓游泳池原有運動設施進行改造外,還設置了海角紅樓酒店、海角紅樓酒家、海角紅樓休閒會所、海角紅樓俱樂部、創意部落、S燕時尚匯、星光大道、親水酒吧、集古博物館等項目,全市最大的遊艇碼頭也將坐落在此,並建成“星光大道”同時星級配套的國際會議中心爲荔灣産業長廊的商家提供對外展示新産品的平台。日後這裏的水上設施還可以變身爲“水上時尚T型台”,爲時尚企業提供水上走SHOW新品發佈的重要配套場地。我們力求把新海角紅樓度假酒店打造成爲廣州的“時尚創新産業基地,文化新地標”,集體育、休閒、娱樂、飲食、旅遊爲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今後的目標就是要引領創意時尚,打造創意産業基地:2006-2007年期間各大文化知名企業相繼落户海角紅樓,知名時尚界精英歡聚一堂,共同打造時尚創意新天地。實現時尚産業鏈的打造與雙贏。廣東時尚産業領衔全國,擁有完整的時尚産業鏈、擁有衆多的時尚産業集群。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以創造力爲基礎的創意産業正符合當今國際大都市之間的競争特性,國際大都市真正的優勢在於智力資源豐富,并且通過工業製造、金融體系、政策扶持、市場傳播等配套體系,將創意轉化成巨大的社會財富。“海角紅樓度假酒店”以先天的地理優勢、獨有的文化内藴、深厚的歷史淵源,搶盡時尚先機,以創意經濟爲源頭,連接製作、加工、銷售、推廣等時尚産業鏈,打造創意時尚基地,從而達到有效雙贏,創新中國時尚,創新科技時代,匯聚成一個多行業時尚化聯盟。海角紅樓度假酒店將成爲促進廣州時尚創意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系統性、週期性的工作,聯合各方面時尚創意力量,研究消費者消費需求,以及産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的發展,探索時尚品牌的市場發展規律,成爲培育時尚新品發佈、銷售、引領時尚潮流,帶動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以勢不可擋的魄力和凝聚力感染中國的時尚創意産業、震撼世界的時尚舞台!
(十一)建築師王河博士代表廣東省社會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發起的荔灣區“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課題設計組就概念規劃與方案做了簡介。他描繪了“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大致現狀,認爲將荔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定性爲以商貿人文旅遊爲主是非常正確的。在這裏,既有衆多的歷史文化遺迹,又有大量的生態大樹濃蔭,區内水網交織,與珠江相連,具有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因此沿珠江白鵝潭南岸一帶打造“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絶對優勢。區内現有德國教堂、協同和機械廠、信義會館、聚龍村、毓靈橋等文化保護單位和歷史遺迹,文化底藴深厚。“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規劃思想是突出“文化品牌”,把地方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搆造文化、商貿旅遊互動的産業鏈和價值鏈。“産業帶”的功能分區是按點、綫、面的關係有機地進行組合:“點”是以“産業帶”的中心凸現西關、嶺南文化的“西關小姐”水上劇場。“綫”是以“西關小姐”水上劇場爲中心,從北到南將“香梅創意學院”、“國際信義會館”、“藝術設計城”、“影視動漫城”、“旅遊餐飲城”、“環境藝術設計城”、“遊戲動漫城”、“服裝設計城”、“廣告設計城”、“聚龍民俗博物館”、“聚龍民俗賓館”、“旅遊商貿博覽會”、“中國功夫城”等13個功能分區串通成一個創意産業鏈;“面”是通過“創意産業鏈”輻射到周邊的“花博會”、“古刹祠堂”、“茶葉城”“花鳥魚蟲市場”、沙面、上下九、十三行商業圈、名店美食等名區,形成一個更大範圍的文化、商貿、旅行互動的創意産業區。“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功能對於不同地點特色作了不同分擔。水上劇場主要是爲“西關小姐”提供實景演出的平台,其主要目的是爲塑造廣州的“文化名片”。香梅創意學院是産、學、研相結合的文化藝術園區。信義國際會館主要用途是以品牌發佈,産品展示、學術交流、文化往來、項目推廣等等。創意商貿區是以創意設計爲特徵,將設計與商貿金融爲一體的商區。聚龍民俗文化旅遊區將這片民居認真加以保護,力求將該村演進爲一個開放式的民俗村落,並利用其中一部分民居,引進民間藝人開設手工業作坊,琴棋書畫活動室,博物館、風味酒吧、工藝美術展銷室等,爲毗鄰的民俗賓館提供娱樂、文化等設施。聚龍民俗賓館區利用與古建築爲鄰的優勢,組建一個多層的五星級民俗賓館是適宜的。旅遊商貿博覽會會集全國乃至東南亞的旅行社,景點推廣、旅遊産品專賣、商務服務、旅遊博覽於一身,輻射泛珠三角、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區。中國功夫城以百拳百館爲主體,將健身、醫療、觀光組合爲一體,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内外旅遊創新項目。
(十二)廣州壹壹傳播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資奇先生認爲,在西關舉辦這樣的論壇獨具慧眼。獨舉西關,是因爲嶺南和廣州城市文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骨子裏都是一種“民本”文化;而西關文化則最集中地體現了這種“民本位”的精神,是嶺南文化的精髓。正如《西關宣言》中列舉的種種文化迹象,無處不滲透和散發着這種“以民爲本”的思維行爲模式和價值觀。他列舉了西關所獨有的幾個方面的文化特色,如商貿、飲食、民俗等,不僅在歷史上亦在今天仍保存和延續着這種“民本”文化的精髓,講傳承談創新,當然是正選。他認爲,無論是世界範圍還是中國,還是在廣州這個城市,無疑,給城市經濟建設中的文化一個定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而且,城市文化對於産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如何將文化的精髓融入産業經濟的課題,創造出富於地域文化色彩和個性的産業,亦即其他城市和文化不可能産生和復製的經濟發展模式,面對這樣一個造福廣州城市的課題,光靠摸着石頭過河是行不通的。當一個城市有了清晰的文化定位,它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才有清晰的方向,才能對這個城市的未來形象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反過來講,對現實的管理和發展中的問題,也才有可能作出清晰的决斷。隨着2010年亞運會的臨近,有2千多年曆史的廣州城將面對一次歷史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向全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同時亦使這個城市的人民重新感悟和瞭解自己,獲得文化上的認同與歸屬感,以自信和自豪的姿態去展示自己的形象和風貌,是每個關心熱愛廣州這個城市的人們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
大會最後一個議題是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李揚博士代表論壇組委會宣讀《西關宣言》。
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裏,與會專家學者和省市相關領導共同探討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和諧友好,氣氛熱烈。中共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詹宇揚作了全面總結,他説,此次論壇是弘揚西關文化與我區發展有機結合的重要思路,論壇的召開是成功的。感謝省市領導、感謝省社會學會和省精神文明學會的大力支持。《西關宣言》將成爲我區文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將從中汲取養分,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最好,他號召説,讓我們以西關宣言作爲結束語,並爲西關的美好明天做出努力:祝願西關奮進不息、宏圖大展!
一百五十八、2007年9月21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亞太經濟時報》等在廣州亞州大灑店聯合舉行“廣東社科界賀中秋、迎國慶”大型活動。300多位代表與會,同時觀看了精彩的文藝節目,範英會長代表大會向與會嘉賓作了致詞。
一百五十九、2007年9月2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中華孔子學會等在廣州城市職業學院聯合召開“傳承中華經典文化 積極踐行‘八榮八耻’——紀念孔子延辰2558週年”大型活動。大會上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家教授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長範英教授分别作了“讀經與構建和諧社會”與“大立‘八榮’、大破‘八耻’與敬老愛中華”的專題講座。會上隆重舉行祭孔儀式及文娱節目表演等。與會人數約500人。
一百六十、2007年9月2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性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省社科聯聯合舉行“性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廣東省人口計生委有關領導、省社科聯和省社會科學院有關領導,廣東省性學會有關領導,以及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專家,廣州地區主要媒體人員等,近40人參加會議。會前,廣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楓、副主任江效東等領導十分關心本次會議的組織召開,並給予具體的指導。會議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英研究員主持。大家踴躍發言,對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以及如何建設性文化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範英會長在會議開始時指出:全社會都要充分重視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性問題,因爲性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在現時代,更要重視青少年、老年人、流動人口、殘疾人、白領階層等群體的性問題。這些群體的性問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會引發許多現實的社會衝突和矛盾。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問題十分突出,十分迫切。雖然學校裏也開展了有關的性健康教育活動,但是效果不佳。爲什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們的理論研究不够,没有用很好的、科學的理論去指導這項工作。理論與現實脱節,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脱節,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需要脱節,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的反思。我們三個學術團體聯合舉辦這次研討會,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重視性問題的理論研究,爲建設先進的性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廳級巡視員楊道本,高度評價本次研討會,認爲這次會議的主題爲探討性文化的理論建設是個創舉,在廣東省是首次,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他指出:廣東省性學會成立10多年來做過不少有意義的活動,取得了不少成果,每年舉辦一次性學學術年會,開展性學理論研討,先後出版《廣東性學報告》多部,發表大量學術論文,産生積極社會影響。不久前出版的《2007廣東性學報告》,《南方日報》用了近一個整版的篇幅隆重介紹書中的主要觀點和内容。《中國青年報》等報刊轉載,許多網站也轉登,社會反響强烈。這次的理論研討會,對於促進社會對性文化建設問題的重視和深入討論,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廣東省性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人之初》雜誌總編輯董玉整教授指出:1、性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性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設先進文化,不能少了先進的性文化建設;廣東要建設文化大省,同樣少不了先進的性文化建設。2、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主要成員是夫妻,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夫妻性生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夫妻關係,影響家庭關係,進而影響社會關係。3、性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來,全社會都在呼吁,教育要從應試中解放出來,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而性健康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年學生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成熟發育的關鍵時期,適時對他們進行性健康教育,是使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缺少性健康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完整的。4、性能力建設是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内容。性能力包括性意識能力、性發動能力、性執行能力、性持續能力和性管理能力。要切實打造我們的性能力。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認爲:1、加强性文化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當前社會中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科學的性文化建設工作做得不够不深有關。有的官員腐敗墮落,性病艾滋病問題嚴重,婚姻衝突頻發,青少年成長環境不佳等等,衝擊者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影響着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加强性文化建設,樹立先進的性文化理念,對於準確理解科學發展觀、有效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性學應該成爲一級學科,要努力加强學科建設。雖然性的問題十分突出十分嚴峻,性學十分重要,但現實情况下,性學並没有獲得應有的地位。我的觀點是:性學應該成爲一級學科。我們要有强烈的學科意識,要大力加强性學學科建設。3、性文化研究要解放思想,但性文化宣傳要注意分寸。要將學術研究和社會宣傳適當區分開來。
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朱嘉銘主任醫師,連續五年參加性文化節的籌備和組織工作,並擔任組委會副主任。今年11月3-5日,2007第五届全國(廣州)性文化節在廣州錦漢展覽中心舉辦。他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認爲性文化節的社會意義主要在於:1、舉辦性文化節,符合社情民意。2003年11月舉辦第一届,就産生了强烈的社會反響。以後越辦越好,社會影響越來越大。2006年參加文化節主會場活動的人數超過40萬人。2、性文化是生育文化的基本要素。人類有物質資料和繁衍生育的兩大類型生産,生育文化在人力文化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性文化則是生育文化的基礎。3、實踐證明,舉辦性文化節,是促進社會生活更加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建設和諧“夜晚文化”的重要途徑。4、實踐還證明,舉辦性文化節,有利於促進人們的性觀念尤其是性道德觀念不斷成熟。
廣東省委黨校人本研究中心主任龍秋霞教授,結合自己承擔的聯合國項目,提出預防艾滋病是性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要認真研究婦女艾滋病的文化要素。艾滋病的傳播問題,是一個醫學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生活文化問題。性文化源於性别文化,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影響着人們的性觀念、性行爲。遺憾的是當今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視的現象。加强性文化建設研究,是倡導男女平等的需要。我們認真探討有關問題,有助於大衆樹立正確健康的性觀念,體驗和諧健康的性生活。
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研究員,根據自己的多項調查研究成果,提出要加大力度研究性文化,要理直氣壯地研究性文化,不要害羞,不要遲疑。關於性文化,人們賦予它很多神秘的色彩。有時人們覺得談論性文化是低層次,是下流,這是十分錯誤的,我們研究性文化,就是要給性文化正本清源,高揚性文化的科學旗幟,爲建設高尚的性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爲此,我們要對社會大衆進行科學培訓,要編寫通俗的教材,傳播科學知識,對公民進行科普教育。
廣東省成人用品市場總經理李繼紅,對發展生殖健康産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爲:1、生殖健康産業是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有益補充。隨着高科技的發展,計生用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更體現人性化,形成了以事業帶動産業,以産業推動事業的良好局面。2、科學的性文化推動生殖健康産業的發展。3、大力發展生殖健康産業有利於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和身心健康。4、發展生殖健康産業也有利於全社會解放思想,建設和諧社會。所以,加强性文化建設研究,是大力發展生殖健康産業的需要。
中山大學魯英教授認爲:1、性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門類,不能將性文化從文化門類中剔除。2、和諧的家庭才會有真正的性文化。3、女性的解放催生性文化建設。4、健康的法律是性文化的法律保障。5、當前的性文化研究很不够,一定要加强,許多現實問題得不到應有的理論解釋。6、大家共同努力,加强培訓工作,打造中國主流的性文化,唱響性文化的主旋律。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陳家義教授,結合自己出版的著作,提出性愛要歡心,要真誠;性愛也有助於預防疾病;性愛是性福也是幸福的保证。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李飏博士認爲:1、要加强對青少年的性知識教育。2、要注意高科技對兩性關係的發展所帶來的深刻影響。3、性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要多學科協作,深入研究性文化。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主任高菊,從青少年的性犯罪現實提出加强家庭性教育的緊迫性問題,通過舉例説明家庭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她嚴肅提出:性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係蘭玲教授,認爲人的社會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性别意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就是性意識的形成、成熟和外顯過程。加强性教育,其實就是加速、加强人的社會化過程,使這個過程更加有效,使人更快更好地成爲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因此,加强性文化建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廣州晴朗天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治療師袁榮親,認爲性文化應該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統一,但是現實的性文化教育很欠缺,導致許多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出現了。他建議編寫科學普及讀物,對全社會進行性知識科普教育。
廣東藥學院張瑛教授,認爲醫學的發展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關注性。但現實是研究的太少,關注的不多。在她看來,人的性慾是社會性活動的反應。從醫學的視角看,人的性慾反應與人的身體部位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我們不清楚,特别需要加强研究。這種研究並不僅僅是醫學的,同時也是其他學科的,是綜合的,放到時代的文化大背景中才能進行有效的研究。
RIG瑞利國際執行董事王丹怡,提出要研究不同人的不同生命密碼。呼吁社會要加强性技巧培訓,男女都要學習,夫妻都要學習,良家婦女也要學習,目的是增加溝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僅要有身體的融合,更要有精神的愉悦。通過培訓,提高夫妻性生活質量,增强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範英會長最後在總結時,針對性教育這個大題目提出了系統的“十性”之説:1、“性本”説。性是人之所以爲人的根本,也是社會關係存在與發展的根本。離開了性,就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人類。2、“性質”説。性本質究竟是什麽?古人説: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説,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性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綜合,是人的一切社會關係的一種綜合表現。3、“性量”説。多少量的性生活是適度的?人的性生活有没有量上的限度和規定?需要研究。4、“性度”説。性福應該是性適度,但對不同的個體來説,這個度存在着差异。在性的問題上,同樣要尊重個體的個性差异。5、“性技”説。性也要技巧。提高性技巧,有助於提高性福感。性是一門科學,需要學習;性生活也是一門實踐科學,同樣需要學習。6、“性法”説。性是兩性之間的活動,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礎之上,違法犯罪的性活動,必定受到生活的懲罰。當然,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强性的立法、執法工作。7、“性德”説。性道德是生活道德極其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道德支撑,性就會泛濫,就會成爲破壞生活和諧的力量。加强性道德建設,在當前特别迫切,特别重要。8是“性健”説,9是“性樂”説,10是“性美”説,這三者主要是針對不健康的性生活、把性生活看成是苦差事甚至是醜事而言的,是以前面7種性説爲基礎的昇華狀態、理想境界與和諧追求。總之,加强性教育是一項全社會的工作,不僅對青少年,對育齡人群,甚至對老年人,都需要加强性科學知識教育。性教育是全社會性的、持久的工作,要努力做好。範英會長還特别介紹説: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廣東省性學會會長張楓在《人之初》雜誌今年第10期上半月刊卷首語發表的《加强性學理論研究,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一文,很有理論見地,很有現實針對性。他號召大家認真閲讀,認真思考,並努力實踐,爲性文化建設,爲性學理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百六十一、2007年10月上旬,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部分專家與企業界代表,前往廣西考察“印象劉三姐”大型表演項目,旨在爲開發“西關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提議尋求啓動的思路。
一百六十二、2007年11月2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應邀參加了“廣東省性學會第十一届學術年會廣東省性學會第十一届學術年會暨中國性文化節”的隆重召開,並在大會上作了《文明南粤開奇葩》的主題講演:
在2007年全國性文化節隆重召開的前夕,廣東省性學會第十一届學術年會暨中國性學會性傳播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涉足先行,來自省内外的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雲集廣州,爲學習、宣傳、落實黨的十七大重要精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共同探討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有必要的舉措。我謹代表應邀與會的嘉賓,表示熱烈的祝賀!
廣東是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先進性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廣東得天獨厚。近30年來,廣東不僅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已成爲各地可資借鑒的經驗,而且在許多禁區上,特别在先進性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方面,以廣東省性學會爲旗幟,持續不斷地舉辦了十一届學術年會,參與發起和組織了五届全國性的性文化節大型活動,受衆達近百萬人次;同時出版了一系列先進性文化方面的調研報告、科普讀物和理論著作,其中,由廣東省計生委主辦的普及、宣傳性文化知識的《人之初》雜誌,創辦以來發行量每期高達100多萬份,成爲中國最暢銷的十大期刊之一……事實説明,廣東對先進性文化建設方面的許多努力與貢獻,歸結起來,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結果。這正是黨的十七大重要文件反復强調的精神。祈望廣東省性學會繼續弘揚這種精神,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中永不止步,在建設和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中再立新功!
講到建設和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先進性文化這個基本概念及先進性文化在先進文化與精神文明中的地位作用。我認爲,先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是先進性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就是説,先進性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先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先進性文化無疑成爲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建設與發展先進文化即建設與發展精神文明的全過程,必須把先進性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納入其中,理直氣壯地、持之以恒地加以探討與研究,並敢於和善於形成先進性文化理論來指導先進性文化的群衆性實踐。這方面,全國一些地方,尤其在廣東,認識是較爲一致的,因而有前面所説的,在建設與發展先進性文化領域的開拓與創新、努力與貢獻。
講到建設與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既要確立先進性文化在先進文化即精神文明中的突出地位與作用,還要樹立和强化其學科構建意識。人們對性的研究,古今中外可説汗牛充棟,都可以作爲我們構建先進性文化學説的借鑒與啓迪。但先進性文化的學科構建無疑要以先進文化即精神文明的指導理論爲指導,以現實國情爲依據,以和諧社會爲追求,以以人爲本爲落脚點。因此,它在本質上有别於以往的各式各樣性學搆架與體系,是以先進的、科學的、特色鮮明的新面目出現的。綜觀國内相關動態,關於先進性文化學説的搆思正在萌芽。這是可喜的現象。在我們廣東,以張楓會長爲代表的一批性學研究者與工作者已經提出了“加强性學研究”這一重要構想,並作着應有的理論與實踐準備。我堅信,經過艱苦的、長期的探索,一門先進性學搆架與體系性成果必將問世。
講到建設與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應當高度重視性教育這一關係到廣大群衆性生活健康和諧的重大問題。廣東省性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是一直在關注着的。2007年9月底,在三會聯合召開的“性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上,針對性教育問題,我曾提出過比較系統的“十性”之説:一是“性本”之説——性是人之所以爲人的根本,也是社會關係存在與發展的根本。離開了性,就没有人,就没有了人類。二是“性質”之説——性的本質是什麽?古人説,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説,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性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綜合,是人的一切社會關係的一種綜合表現。三是“性量”之説——多少量的性生活是適宜的?人的性生活有没有量上的限制與規定?四是“性度”之説——性福應該是性適度,但不同個體存在差异,必須具體分析。五是“性技”之説——性無疑需要技巧,提高性技巧有助於提高性福感。六是“性法”之説——兩性之間的活動必須建立在合法基礎上,違法的必定受懲罰。七是“性德”之説——性道德是生活道德極其重要的方面,絶對不能丢棄。八是“性健”之説,九是“性樂”之説,十是“性美”之説,這三者主要是針對不健康的性生活提出來的,是以前面七種性説爲基礎的昇華狀態、理想境界與和諧追求。我想,這“十性”之説也許對當前性教育以及先進性文化學科的構建有所裨益,僅供有心者參考就是了。
講到建設與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應當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發現,切實抓好理論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就廣東而言,這支隊伍即省性學會的建設與發展形勢相當好。隊伍的帶頭人懂行、負責,本身有研究、有造詣;一批主要骨幹中,既有專家學者,也有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他們發揮了各自的智慧。同時,廣東人對性文化問題的關切程度是從未有過的,群衆基礎深厚寬廣,發展性學會員的後備力量相當可觀。我們希望廣東省性學會在經過多年發展的基礎上成爲廣東最大規模、最有作爲的一個省級社會學術團隊,爲文化廣東、和諧廣東的建設作出獨特的奉獻。
講到建設和發展先進性文化理論與實踐,應當高度重視生殖健康産業這一新興産業的建設與發展。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隨着人們對性觀念的逐步變化,高度重視生殖健康産業這一重大問題正在成爲人們的廣泛共識。廣東在生殖健康産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同樣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探索,經過近10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實力雄厚的産業隊伍並走在全國的先列。如果把先進性文化看成是先進文化即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先進性文化中的生殖健康産業無疑屬於先進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密不可分。可以預料,先進性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必然引來先進性文化中生殖健康産業的巨大變革與飛躍。希望廣東從事生殖健康産業的企業界人士,在這個新興産業領域内,按照十七大提出的關於加强文化産業建設的精神,在建設與發展生殖健康産業的理論與實踐歷程中,寫上更加輝煌的一頁。
一百六十三、2007年11月8日,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廣州市嘉映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安期仙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負責人範英研究員主持。來自省内相關院校、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提交了20多篇論文。由於研究地方民俗文化中的神仙文化這一課題比較新鮮,與會者的發言相當踴躍。
範英研究員指出:十七大報告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强對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均作出了明確的闡述。而大力挖掘和保護民俗文化資源特别是其中的神仙文化資源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民俗文化的探討逐步加强,但對民俗文化中神仙文化的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視。其實,神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源流很長、份量很重、影響很大,是斷難逥避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科學的、人文的視角來重新認知。那麽,什麽是神仙文化?它的特點是什麽?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應當怎麽看?弘揚神仙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與現時代的大衆生活有何關聯?……這許許多多理論與實際問題應當有人研究,不僅對弘揚、挖掘、保護民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也即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其必要性,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大省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這次兩會與企業聯辦這樣的研討會是一次嘗試,先務虚、後務實,在對民俗文化中的神仙文化作出初步探討後,結合廣州地區實情,看看還有哪些久享民仰而現在完全失傳的神仙需要重提、需要大做文章的?希望大家各抒己見。
在本次研討會上,與會代表主要就地方民俗(神仙)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究的多維視角、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繁榮的有關建議等三大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
一百六十四、2007年11月23—25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廣東康復醫學會學術年會召開。該年會以十七大强調的民生、民健爲主題的學術年會,來自省内各市縣的醫療界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近200人聽取了大會安排的多場專題講演、多場分會場的專題研討,並對入選大會的近百篇論文進行評奬活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負責人範英、董玉整等應邀與會並分别作了講話、講演。
這次學術年會由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主持。大會出版的《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收入了150篇論文。
一百六十五、2007年11月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荔灣區聯合撰寫的新書——《尋幽探勝論西關》由範英、詹宇揚、劉小敏主編,董玉整、郭澤果、羅超英副主編,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於出版。該書對學習、貫徹十七大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文化創新、增强文化發展活力”和推進廣州、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的拓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已列爲廣東原創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之第29部。
一百六十六、2007年12月3—5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代表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教授應邀參加了“中國(廣州)醫患和諧高級論壇”並分别作了主題講演。該論壇由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及該會地市縣級醫院分會在廣州舉辦。來自國内地市縣級醫學界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代表約500人,歡聚在華泰賓館會議中心,就大會論壇相關的主題進行熱烈的研討。
範英教授在講演中認爲,醫患關係是社會關係的一種表現,涉及到社會、群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正常時,社會、群體和個人之間的醫患矛盾不會呈激化、緊張狀態;如果從個别的不正常走向局部的不正常甚至走向全局性的不正常,便會成爲社會和諧發展的巨大障礙。我國目前的醫患關係總體是較爲正常的,但不能忽視其嚴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産生的主要原因很多,也可以有各種表述,但按照十七大文件精神揭示的情况來看,歸納起來有六大方面:一是醫患社會體制的落差,二是醫患社會服務的疲軟,三是醫患社會治理的混亂,四是醫患社會公平的缺位,五是醫患社會道德的萎縮,六是醫患社會法規的乏力。以上六大方面的原因是互爲關聯、互爲制約、互爲作用的。要破解目前醫患社會關係的緊張局面,必須對症下藥,必須以十七大有關方面的論述爲指導,全社會一起動手經過長期的努力,方能化衝突爲和諧。
一百六十七、2007年12月15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及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深圳市舉辦了第三届“中國潜能開發研究與應用高級論壇”,與會代表約300人。本會會長範英在會上作了講話:
他指出:繼2006年12月23日第二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之後,今年在深圳市舉行的第三届盛會,是很有特色的。
特色之一是把潜能開發研究與潜能開發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理論與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優良學風的體現。
任何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重視其理論研究是完全必須的。没有理論的思考,没有理論的探索,没有理論的積累,没有理論的修正,没有理論的創新,没有理論的發展,這些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便不能逐步成熟、逐步完善、逐步深化和與時俱進,而最終可能倒退、滯後甚至於枯萎而死亡。這是不需要許多證明的史實。
然而,光有理論的研究而不屑於它的應用,不屑於變爲社會實踐的有力武器,不屑於給普羅大衆帶來切身的生活感應和個人素質的逐步提昇,那麽,這種嚴重脱離實際的理論,無病伸吟的學問,即使玄而又玄,也是没有什麽用處的,甚至是害人的東西。這也是用不着許多證明的史實。
用前面這些觀點來考察一下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的這届高級論壇,我認爲,是既重視潜能開發的理論研究,又重視潜能開發的實際應用,并且將這種研究與應用緊密地結合起來,正在成爲這個專委會健康發展的鮮明特色。
特色之二是把潜能研究專家與潜能應用精英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研究工作與應用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優良會風的體現。
一般地講,理論研究的專家,他的着重點是理論研究,或探索承前啓後的理論,或提取社會實踐的有益養份,在他所從事的某個領域或某個行業上,成爲專門人才。如果没有這些專門人才進行長期的、艱苦的理論研究,不重視這種專門人才的研究成果,發展和繁榮社會科學就是一句空話。這是不需要許多證明的史實。
而所謂理論應用的精英,他的着重點是理論應用,即把現有的理論或應用在科普之中,或應用在社會生活實踐之中,成爲行家裏手。如果没有這些行家裏手進行長期的、艱苦的普及與應用,不重視這些行家裏手的操作功力,發展和繁榮社會科學同樣是一句空話。這也是不需要許多證明的史實。
當然,有些理論研究的專家同時也是理論應用的精英,有些理論應用的精英同時又是理論研究的專家。因此,理論研究的專家和理論應用的精英都是相對而言的,只是從他們各自的着重點上作出的區分。
用前面這些觀點來分析一下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的這届高級論壇,我認爲,是既重視潜能開發理論研究專家們的科研成果,又重視潜能開發應用精英們的操作功力,并且將這種成果與功力緊密地結合起來,正在成爲這個專委會和諧發展的鮮明特色。
同志們,特色鮮明誠可貴。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它是一支方向正確、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理論研究專家與理論應用精英緊密結合的隊伍。對這支隊伍在以陳月明同志爲首的幾届專委會領導的帶領下,爲潜能開發研究與應用,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壯大與發展,爲廣東的文化大省建設所作出的奉獻,我謹代表學會全體同仁致以崇高的敬禮!
同志們,希望大家在既有基礎上,繼續加强隊伍的建設,繼續加强理論研究和開發應用,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偉大事業中,開闢更加美好的前景,取得更加豐厚的碩果!
一百六十八、2007年12月,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主編的《揚長避短話神仙》正式出版。範英會長在前言中指出:
十七大重要文件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强對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均作出了明確的闡述。而大力挖掘和保護民俗文化資源特别是其中的神仙文化資源則是題中之義。
改革開放30年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探討逐步加强,但對民俗文化中的神仙文化的研究却没有引起起碼的重視。其實,神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源流很長、份量很重、影響很大,是斷難逥避的一種文化現象,裏面許許多多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應當有人去研究,不僅對弘揚、挖掘、保護民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也即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其必要性,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大省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因此,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科學的、人文的視角來重新認知,用高度的“文化自覺”來重新審視。
有鑒如此,我們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州市安期仙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於2007年11月初在廣州聯合舉辦了“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討會”。《揚長避短話神仙——地方民俗神仙文化巡禮》一書,就是這次研討會的初步成果。
本書分設三部分:第一部分爲地方神仙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爲地方神仙文化研究的多維視角,第三部分爲地方神仙文化繁榮的若干建議。同時,在前述三部分之間,還配有近10幅有關神仙傳説方面的插圖謹供讀者們參考。
我們知道,神仙文化是個遍及世界的文化現象。這個文化現象,在我國歷代都是個極爲重要的話題,芸蕓衆生多有涉足。它的萬千姿態、復雜紛繁、神奇獨特、高遠立意與真僞同存,堪爲世人深深感嘆。
面對這個先民、先賢們所創造的文化現象,分析研究是必須的,批判抨擊是可以的,完全否定和徹底逥避是愚蠢的,揚長避短、去僞存真、爲民所用是應該的。只要我們頭腦清醒,方針對頭,尊重歷史,尊重科學,講究人文,加之寬容善導的靈活手段,我們便能利用這種文化諸多有益無害的“因子”,爲現代社會的和諧建設服務。
世界是豐富的。認識是多元的。一個健全、健康的社會,並不需要害怕不同的信仰和見解。真正應當害怕的,是什麽也不相信、什麽也不認同、什麽也不敬畏,只相信、認同、崇拜個人或一伙人的欲望和私利。那種把個人或一伙人的欲望和私利視爲“上帝”,視爲至高無上的“神”的人,很可能就是些不擇手段、卑劣無耻的人。如果整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竟至如此,那末,這個社會最終就會有被嚴重撕裂的危險。
信神仙也罷,不信神仙也罷,半信半不信也罷,我們認爲,大家都可保留各自的看法,當然雙方也可以試圖説服對方,但大可不必强求一統觀念。歷史上,專制和强力可以使人噤若寒蟬,但人們頭腦中的不同觀念與信仰,是絶對無法在專制與强力下達到真正的統一。具有各種不同思想文化水平、不同工作生活環境、不同人生閲歷經驗、不同具體身心狀况、不同主觀與客觀條件的千千萬萬的人,可以有個共同的文化背景,但絶不會、也絶不可能只在同一個簡單思維模式中進行真正的、完全一致的思維。
重要的是,信神仙的,還要相信科學,不要走上迷信歧路,譬如有病不到醫院,有灾驅鬼請神,老是祈求神仙保佑他幹了壞事不受懲罰;不信神仙的,不可放棄做人向善的根本,毫無敬畏觀念,恣意妄行,胡作非爲。敬畏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和對生態環境的維護,懷念、崇敬人類的偉大祖先,尊重先賢、時賢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偉大創造力,在理解、寬容、溝通、平和、吉祥、豁達、洞徹的大氛圍中,構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人社合一”(人與社會和諧)、“人群合一”(人人都與周圍人群和諧)和“群群合一”(此一人群與彼一人群和諧)的整體和諧,這應當成爲信神仙者與不信神仙者的自覺共識。
持上述看法,本書入選的近20篇文章,結合現代和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思想、道德、法治等方面的實際,站在21世紀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對我國亘古綿延的神仙文化所作的專題性、初步性的探討,有的文章寫得比較認真,也不乏獨到的見解;有的由於這是個被“冷却”了半個多世紀的話題,動起筆來難免有些生硬、粗淺之嫌。但不管怎樣,在“什麽是神仙文化”、“歷史上有無神仙”、“神仙文化有無價值”、“神仙文化對現代社會起何作用”、“神仙文化與民俗文化有何關係”等基本問題上,作者們的見解雖百花齊放,不盡雷同,但無針鋒相對的激烈言辭,這本身就充分體現了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心理的宗旨。
誠然,正如前面所雲——這本集子雖然是對神仙文化專題進行初步探討的成果,但有其開頭,便會有其延續。我們這些從事社會人文精神研究的學術團體和專家學者,應當與熱心地方民俗文化尤其是神仙文化的企業界人士進一步携手合作,并聯合所有有志於斯的智者、賢達,爲弘揚中華文化與嶺南文化中的神仙文化,爲進一步打造廣東、廣州的文化品牌、旅遊品牌和心靈的品牌而奉獻一份微力。
一百六十九、2007年12月上旬,《和諧醫患關係概論》完成寫作。爲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受省衛生廳之托,組織一批專家學者,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和反復修改,終於完成了專著《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該書由張壽生、範英、劉小敏主編,董玉整、吴子剛、王一鳴、李振連副主編,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東省衛生廳廳長、教授姚志彬,廣東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教授黄小玲爲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鐘南山爲序。全書約25萬字,共設14章,已列入廣東原創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之第32部,定稿提交給2007年12月初在廣州召開的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及該會地市縣級醫院分會聯合舉辦的“中國醫患和諧高級論壇”近5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代表。
鐘南山院士在序中指出: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在這個長期歷史過程中,全社會都有一個重要任務,這就是建設和諧醫患關係。
近年來,醫患關係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醫患衝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形象,嚴重影響了衛生事業的應有發展,嚴重影響了包括醫務人員在内的人民群衆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發展,嚴重影響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進程。對此,人民群衆反應强烈,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問題和矛盾。全社會都要認識到,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一定要努力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把和諧醫患關係建設作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
正當全黨全社會認真學習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時候,廣東的同志經過調查研究和深刻思考,寫出了《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專著,可喜可賀。作爲衛生戰綫的領導、作爲一名讀者,我向他們表示真誠的祝賀和衷心的感謝。
翻閲全書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層次較高、水平較高的學術專著,也是一部實踐性、指導性很强的學術專著。她的出版發行,對於廣大醫務人員、廣大民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我認爲這部著作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全方位詮釋醫患關係。這部著作並不是僅僅就醫療問題談醫療問題,也不是僅僅指責醫院和醫務人員以及患者,更並不僅僅只談中國的問題,而是將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放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中,放到衛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放到社會建設的實踐活動中,放到社會文明進步和公民素質變化的内在邏輯中,放到網絡時代的社會圖景中,從而使人感到這種聯係是全面的、客觀的、有血有肉的。著作中較全面地展現當前醫患關係的現狀,醫患關係所依存的體制和社會背景,醫患雙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還專門設計兩章,分别介紹分析中國古代到現代醫患關係的發展進程,以及境外、國外在醫患關係建設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及其經驗教訓。這爲我們立體、動態理解和思考和諧醫患關係建設,大大開拓了視野。我强烈地感到,這部著作雖然是學術專著,但却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議論,而是具有很强的現實針對性。
二是邏輯體系嚴謹。我覺得這部著作主要回答了兩大問題:第一,究竟什麽是和諧醫患關係;第二,應該怎樣建設和諧醫患關係。全書共十四章。第一章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結合當前的現實,分析和諧醫患關係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和諧醫患關係的主要特徵,提出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全社會的重大課題。這一章是全書的理論出發點和價值定位。第二至四章,重點回答了醫患關係的實質是什麽,模式是什麽,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主要内容是什麽。第十三和十四章分别介紹中國醫患關係的發展歷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醫患關係建設的經驗教訓。第五至十二章,共八章篇幅,重點回答如何建設和諧醫患關係。作者從夯實經濟基礎、提昇文化品位、打造高尚醫德、培育心理素質、强化醫院管理、實施法律援助、構建輿論環境、深化體制改革等八個方面,做了深入探討。章章相連,環環緊扣,邏輯嚴密,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學術著作的理論品位和邏輯魅力,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
三是觀點具有創新性。全書以十七大精神爲指導,以黨和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爲依據,以社會生活的實際爲基礎,以促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爲目標,體現了學者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做貢獻的熱忱和努力。著作的作者大多在高等醫學院校、醫療衛生部門以及社會科學研究部門工作,有理論基礎,有實踐經驗。他們對醫患矛盾和衝突現象的歸類、原因探尋等,都比較客觀,不偏激,不片面。對許多問題的分析研究,善於采納衆長,集思廣益;善於將最新情况反映出來,將最新研究成果吸收進來,體現了時代性、開放性。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和矛盾的本質,探尋産生問題和矛盾的原因,探討解决問題和矛盾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深刻性、創新性。比如第二章從理論上探討醫患關係系統,第八章分析醫患雙方的心理狀態,第十三章對中國醫患關係發展歷史進程的回顧分析,還有其他章節的一些論述,都給我留下了較深刻印象。
四是及時有效實用。據我所知,這部著作從醖釀到成書前後有一年多的時間。作者前後多次到醫院和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多次開會討論和修改書稿。十七大之後,他們迅速組織學習,自覺用十七大精神統領全書,將作者們的思想和全書的思路統一到十七大精神上來。我認爲,現在出版這部著作很及時,很有效,也很有用。對於醫患雙方,對於全社會正確全面理解什麽是以及怎樣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深入學習和實踐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胡錦濤同志指出:“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户幸福。”我們衛生戰綫廣大醫務人員承擔着爲千家萬户的幸福提供健康保证的重大責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愧爲維護和發展人民群衆健康的“天使”,是我們時代“人道主義的使者”。在全面落實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新的歷史時期,廣大醫務人員一定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爲建設和諧醫患關係、爲人民群衆的健康和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我也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大人民群衆一定會更多地理解醫學的本質和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一定會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與醫務人員一道,爲建設和諧醫患關係盡心盡力。
我認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這部著作,是廣東的同志爲建設和諧醫患關係而做出的實際的、積極的、很有價值的努力。我衷心祝賀這部著作的出版發行。我也願意向廣大醫務人員、向全社會推薦這部著作,希望大家閲讀這部著作後能够從中得到啓發,找到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奉獻力量的動力和目標,並切切實實付諸行動,成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實踐者和貢獻者。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和諧醫患關係!
一百七十、2007年12月21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會廳隆重召開“廣東社會學界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暨2007年度學術工作交流大會”。本會顧問、老領導,正副會長、秘書長及理事會員代表300多人參加了大會。會議由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主持,本會會長、省社科聯副主席範英研究員作了《在不斷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探索中和諧發展—談談廣東社會學學會初步形成的五個特點》的講話,常務副會長、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作了《廣東社會學學會2007年度工作報告》,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等7個專業委員會,中山大學社會學係等4個重點教學單位,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人口學研究所等重點科研單位,實際工作部門廣州市社請民意調研中心、佛山市殯葬協會等共計14個單位的代表,結合自身實際,分别向大會報告了各自2007年工作概况和2008年的工作設想。秉承“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學會爲新一届70周歲以上的老會員舉行祝壽活動,頒發了證書和奬金。同時,大會還對長期以來支持學會工作,榮獲社會責任優勝的企業頒發了證書。大會結束後,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一起共進晚宴,一起辭舊迎新,暢談發展。現將大會發言的主要内容介紹如下:
範英會長作爲學會的創立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反復强調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二次會議精神,以敢於與善於不斷解放思想和敢於與善於不斷改革開放的思路來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的學術工作和學術活動。也本此精神與思路,他對學會自1985年成立以來22年的發展歷程作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總結,概括出學會逐步形成的五個特點:
一、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我們長期不懈的追求。學會的總章程,既是承擔歷史責任的宣言書,也是携手奮進的行動綱領。我們的章程指出:“本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指導,以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爲廣東的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努力”,同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及時總結和研究廣東社會發展的豐富經驗和存在問題,爲實際工作部門提供决策諮詢和理論指導”。秉承上述宗旨,每届學會領導機構,始終不渝地把關注、研究、解决現實問題,作爲全體同仁的努力追求。例如,學會創立之初首次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於1986年12月在廣州市白雲山制藥總廠舉行,主題就是“廣東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從這一年起到1992年,就這一主題開展了許多學術活動,並與省精神文明學會一起,在創立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歷程中做出了一份努力。1993年3月,中國社會學會主題年會以“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爲内容,由本會承擔了籌備工作,會議在深圳市召開後,在國内外産生了重要影響。又如,1998年12月在廣州召開的“廣東新時期用人機制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會後及時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於創立和完善廣東省新時期用人機制的八條建議》,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01年10月與省文明辦、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南海市聯合召開“廣東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本會組織若干專題小組形成的一批調研報告和論文,得到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辦和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高度評價。再如,順應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趨勢,2003年本會參與主辦的“廣東發展先進文化理論研討會”,爲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文化大省的决策作了輿論先行的鋪墊。2004年3月,爲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精神,與省社科聯、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佛山市召開了“强化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來自廣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首次就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進行回顧、總結與展望。2005年,本會在參與“廣東人精神”全省性大討論並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組織、撰寫、出版的“廣東人精神叢書”得到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2006年到現在,本會以和諧文化爲題,開展了一系列大中小型學術活動,爲構建文化廣東、和諧廣東作出了應有的探索。以上情况説明,本會把研究現實問題作爲首位任務,是長期堅持的責任。
二、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我們與時俱進的動力。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過程和社會轉型時期,這是亟需解放思想、渴望理論指導的時代。然而,日益變化的社會和知識快速更新的現實,提醒我們必須有前沿意識。這種意識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能够自覺站在理論前沿提高理論學術水平;二是要求能够主動進入實踐前沿增强觀察、分析、解决重大實際問題的本領。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無論對理論問題還是對實際問題的研究,都强調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創新性、時代感。基於這樣的實踐,使我們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並學有所獲,研有所成。比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我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共同探討精神文明學過程中,接觸到社會文明總體的概念,不僅開始了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創建工作,還按照錢學森教授的指導,按照他關於“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觀點,在社會學學科建設上,也把意識社會學這一分支社會學初步構建了起來。同時,關於“政治文明”的概念及相關内容,也是在那時提出來的,並進行了連續的探討,這與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5·31”重要講話中代表黨中央首次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概念的基本精神一致。從上世紀80年代至現在,我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部分專家學者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並落實在許多著作之中,這與2007年中共中央十七大重要文件首次正式使用“生態文明”概念的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又如,1999年,本會出版30萬字的《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專著,首次在國内對殯葬改革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社會學考察,初步建立起這門社會學分支學科的體系,並提出殯改“民族化、社會化、市場化和法規化”四化並舉互動的一系列對策,爲豐富社會學學科體系和推動殯葬改革實踐的發展,作出應有的思考。2000年,我們針對13億人口的大國至今還没有一部殯葬法的空缺現象,及時寫作了《關於提出、起草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的建議報告》,率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和廣東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等領導部門,呼吁加快這方面立法的步伐。以上情况説明,本會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前沿意識是在逐步加强的,因而成爲與時俱進的動力。
三、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我們自强隊伍的根本。一個學會的形象與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社會活動規模和數量,更重要的是要吸納和培育一大批精英人才和知名學者,創造衆多優質的精神産品爲社會服務。從這裏着眼,一方面,我們高度重視通過“尊老、敬中、助青”的辦法來加快學會人才的培養,形成學術團隊梯次。另一方面,則千方百計地提供學術平台、實踐機會,爲出精兵、精英、精思、精品,預設有利條件。近22年來,順着上述思路往前走,從學會層面上看,我們初步取得了一些收穫:在上世紀80年代前,我們在對農村經濟、企業經濟等進行廣泛調研之後,着重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探討,一是出版了學科構建方面的一批成果。例如,與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撰寫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現在,連續出版了30多部著述,約千萬字。通過這個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即意識社會學的跨世紀、連續性的探索,使學會隊伍成員增强了信心,增强了凝聚力,增强了關注現實問題的責任,增强了前沿意識和與時俱進的能力,也增强了學會在社會上的廣闊影響。與此同時,本會還緊緊地抓住社會學分支學科即殯葬改革社會學的探索,出版了《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新時期社會發展問題與對策》之後,推出了《殯葬改革社會學》、《更新觀念、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促進殯葬業深化改革的策應》和《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我國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等論著和大批論文。在這些論著和論文中,本着“任憑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性,在艱難困苦中做到四個不,即“不動摇、不停步、不自棄、不信邪”,緊緊地抓住往生大計不放,在殯葬改革開放領域不斷地作出創新性、先進性的嘗試。這完全是出於一種社會責任,出於以人爲本的文化底藴和對人文命運的深切關愛。又如,本會的重點教學、科研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中山大學人類學係、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學係、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廣東商學院社會學係、廣州大學社會學係、廣州體育學院、省政府研究中心、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等,近幾年來,承擔並完成了多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級重點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獲得各種奬勵,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二是取得了一批無形資産。亦即在直觀的物化精神成果背後,構建起陣容可觀、人才濟濟的思想庫、智力群。經過多年的鎚打磨練,我們現在逐步擁有一支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較合理,思想品德較好,作風比較過硬的研究開發隊伍。這支隊伍當中,有智力型的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實際工作第一綫的其他各路英才,這是學會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廣東社會學發展的希望所在。
四、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我們敢打硬仗的秘訣。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復雜化,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强合作,携手共進。爲此,以學會爲橋樑、紐帶,促進團隊合作、集體攻關,聯合攻關,既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主要運行方式,也是克難制勝的“法寶”。近22年來,本會以集體的力量,組成老中青年理論骨幹,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長期協同作戰,在創立和發展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以及殯葬改革社會學的進程中,打了不少大仗、硬仗,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説是豐富多彩的。前面已經説過,近20多年來,本會在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艱苦奮鬥、自主創新的宗旨,在前人和今人基礎上,在這塊新開避的田地裏,播種有廣東特色的東西,顯示了巨大的生命與活力,收獲得了一批批有廣東特色、同時又具全國意義或人類普適意義的科研成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構建和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初探。僅就這兩大社會學分支學科來看,長期探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總計近1300多萬字,也因此而形成了團隊攻關的特點,即采用機動靈活的凝聚方式組織學術隊伍和創作群體。創作群體大體由核心層、緊密層、半緊密層三者合成,在團隊當中,會員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興趣、學術專長、創作狀態、時間條件等,在組織結構的不同層面上、在各種研究課題或項目之間自由流動,時而蓄勢待發,時而高歌猛進。這種收放自如、開合有序的凝聚方式,較好地體現了精神生産的自立性和協作性、階段性和持續性、静態性和動態性辯證統一的規律。實踐證明,許多研究中的大仗、硬仗,就是依靠這樣的攻關取勝的。廣東一批專家學者、領導幹部和實際工作者共同原創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和殯葬改革社會學的艱難行進,無疑流下了廣東社會學界等許多同仁的汗水,付出了許多同仁可貴的心血。我們認爲,漫無邊際,不重特色,不從省情、國情的實際情况出發,一味人雲亦云,照搬照鈔西方模式,斷難搞出有個性的東西,有自己創新體系的東西,更難搞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歷來,有的學者、有的領導,看不起有泥香氣味的本土社會學,這是立足點的錯位或顛倒。因此,既要改變足不立地、好高騖遠、欲速不達、適得其反的傾向,把社會學的發展引向正路,引向改革開放的探索之路,同時,又要非常强調一如既往地認真地吸納省外和西方的精華爲我所用,爲立足點所用,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所用,廣東的社會學事業才能真正在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探索之路上不斷發展起來。
五、以强化學科分工爲依託,是我們立體發展的支撑。俗話説得好:“術業有專攻”。爲了强化理論學術底藴和虚功實做,爲了把學會的事業做强做大,從1999年開始,本會先後成立了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等,學會的組織架構從平面發展走向立體發展。這些專委會成立後,都相繼開展了頗有成效的工作: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便注重基礎理論建設和專業普及應用工作,分别召開了新時期人的潜能開發三届學術研討會和一系列培訓、講座活動;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重點抓了廣東殯改問題的連續性探討,舉行了“廣東殯改專題研討會”、“廣東社會學界探討先進殯葬文化”等多項活動;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分别舉行了“社會體育國際論壇”、“新興小城鎮體育發展研討會”等,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部門的部分領導和專委會的主要領導等專家作報告,收到較好的效果;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僅2006年到現在就開展了約60場次的科普宣傳、現場諮詢和學術活動,得到基層單位的廣泛好評;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在今年一成立,就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並在北京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學術會議。此外,目前還有幾個專業委員會正在籌辦。事實説明,要充分發掘學會的人力資源和發揮潜在的優勢,就要多條腿走路、多管齊下,而建立分工比較明確的專委會,正是支撑學會這艘航船穩步前進的原動力。同時,在建立了多個專委會的情况下,學會面上的總體工作不能因此放鬆,相反,仍然必須認真抓好,特别要處理好學會與專委會之間的關係,各專委會之間的關係,學會與專委會和社會各界聯合的關係,既使各專委會以學會的共同章程爲指針,又根據各專委會的管理辦法發揮他們各自的潜力,力求共同發展,和諧發展。因此學會相當注意大團結、大協作的的問題,使學會與各專委會沿着有利於健康發展、和諧發展軌道,各盡所能,各顯神通,一步一個脚印,扎扎實實地做人做學問,做社會和諧進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以上是對本會近22年發展歷程中五個特點的粗略介紹。與此同時,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本會領導機構中部分骨幹的社會責任感不强,還没有充分發揮作用;由於受經費長期的困擾,許多計劃中的活動難於開展;個别專委會或團體單位重視教學、科研工作是好的,但開展專委會内的工作或參與本會的學術活動則相對較少;一些專委會或團體單位重視與基層單位、與市場經濟的聯繫來開展活動是對的,但學科理論研究的安排還較薄弱;就總體而言,本會在國内有影響的學術著作或論文還不多,等等。正視不足是爲了更進一步。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責任,鼓足實勁,繼續在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探索中開拓前進。
範會長最後指出,没有思想的解放與改革開放,就不會有當年社會學研究的恢復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成立;没有思想的解放與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本會20多年來所形成的五個特點。我們必須大力弘揚這些特點,要使更加敢於和善於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精神與思路,從清談中“解放”出來,真正落實在日常的行動上,落實在各自的工作責任、社會責任上,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大發展而不斷探索。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以“解放思想、不斷探索、服務社會、努力奉獻”爲題,把2007年廣東社會學學會所做的主要工作概括爲“兩個一”、“兩個五”和“兩個六”。“兩個一”就是在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增設了一個新的專業委員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另一件是與有關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兩個五”,就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啓動五大課題,出版五部著作。第一個課題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研究課題,第二個課題是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究課題。第三個課題是西關文化創意産業帶研究課題。第四個課題是惠州精神研究課題。第五個課題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五本學術著作中的第一部著作是《尋幽探勝論西關——“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集記》,第二部著作是《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第三部著作是《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第四部著作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第五部著作是《揚長避短話神仙》。
“兩個六”,就是在學術活動方面主辦了六次較大的學術研討會,開展了六次較大的社會活動。第一次是“殯葬業的混亂與出路”專題研討會。第二次是“2007中國廣州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第三次是“2006廣東省、廣州市十大著作權案之首——‘美在花城’著作權案研究”座談會。第四次是“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第五次是“性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第六次是正在召開的“廣東社會學界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暨2007年度學術工作交流大會”。在社會活動方面主持和參與了六次大型社會活動。第一次是“敬老係中華,倡行孝文化”活動。第二次是“關注中老年人健康——早防早治、一生健康”主題活動。第三次是“廣東社科界賀中秋、迎國慶暨《亞太經濟時報》創刊20週年”聯誼活動。第四次是“全國第十個高血壓日”大型諮詢活動,接受諮詢近千人次。第五次是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開設了專題講座、參與了學術研討、參加了諮詢活動。第六次是爲本會70歲以上的老同志舉行學會成立以來的第三届祝壽活動。
劉小敏常務副會長還就2008年學會總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議,即以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爲契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十届二次全會關於繼續解放思想的精神,大力拓展社會學研究,爲廣東社會建設與和諧廣東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一是要完成2007年已經啓動但尚未完成的工作,二是要繼續做好一些常規性的工作。三是可以適度拓展新的工作領域。
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月明女士認爲,專委會最大的亮點是圓滿成功舉辦了2007年第三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與應用高級論壇”。在深圳召開的本次論壇主題突出,成果顯著,形式活躍。參加人數500多人,範英會長應邀到會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16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作了精彩的發言,幾位與會者還作了潜能研究成果展示,近30位同志以書面形式參與討論並及時出版了大會論文集。
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李喜貴先生指出,由健專委組織的“中國·廣東健康大講堂”已經成爲我健專委的一個“優質品牌”。特别受到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市民的喜愛和歡迎,亦爲許多知名商家企業提供了與客户直接交流的平台,如廣藥集團、美晨藥業、駿豐頻譜、農夫山泉、中國移動廣州分公司、彤輝羅布麻茶、哈藥集團等等。2007年“中國·廣東‘健康大講堂’”被列入“三下鄉”活動的重頭戲。由黄智、麥俊暉等8人組成教授、專家隊伍參與活動,並負責醫療、衛生、保健方面的義診、諮詢、講座等任務。一年來,直接聽衆達1.5萬人次,有上10萬市民通過講座、現場活動、廣東電視台、南方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香港大公報》、《廣東科技報》、《南方都市報》、《信息時報》、YAHOO(雅虎)網站、BAIDU(百度)網站、GOOGLE(谷歌)網站、SOGOU(搜狗)和GDJK.ORG.CN(廣東健專委)等網站、科普宣傳海報、《健康科普宣傳手册》等得以受益。
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委會秘書長劉成教授指出,科學研究是專委會的主要職責,也是專委會的特點和優勢所在。加强學術研究是專委會2007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無論是學術造詣深厚的老專家、知名學者,還是才華横溢、充滿活力的青年才俊,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奮耕耘,潜心研究。本年度,又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會員有14篇論文入選全國體育科學大會,有5個項目獲得省部級科研立項,有2項科研成果獲得廣東省政府奬勵等。
廣東社會學學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興杰教授認爲,“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積極承辦和參加全國性社會學會議,彰顯了專委會的實力和水平。一是在長沙承辦了“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大型論壇,受到廣泛關注,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鄭杭生教授等30多位專家,先後在本論壇作精彩發言。全國各地100多位學者爲該論壇提交了77篇論文,編印成了《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論壇文集》,總字數達70多萬。二是贏得2008年“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暨高校社會學係、社會工作係係主任聯席會議”舉辦權。在雲南大學召開的“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暨高校社會學係、社會工作係係主任聯席會議”上,經教育部社會學學科20位教指委委員匿名投票表决,專委會的主要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11:7:2的明顯優勢,戰勝另外兩家競争對手,贏得2008年“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暨高校社會學係、社會工作係係主任聯席會議”舉辦權。
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黄潔貞副教授指出,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雖然成立的時間短,但獲得了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廣東省青年志願者協會、廣東省志願者事業發展基金會等單位的關心和大力支持,開展一系列的研究與論壇活動,取得可喜的成績。一是成功舉辦北京大學“中國志願服務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正式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中國志願服務研究》,成爲迄今中國最高水平的志願服務學術著作。二是配合省委政研室、團省委完成廣東省志願服務發展狀况的調研報告,獲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三是成功舉辦“志願服務‘珠江模式’系列論壇”。四是組織研究力量幫助廣州市、中山市、東莞市、深圳市寶安區等完成研究報告,出版《志願服務20年》、《和諧社區與志願服務》等書籍。五是志願文化傳播和志願事業發展,撰寫並出版《中國志願服務指南》、《愛心·家園·成長》等志願服務通俗讀物。這些成果得到學術界的好評,也得到廣大志願者的歡迎,發揮了積極作用。
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霍秀媚教授指出,2007年殯改專業委員會在進一步打造殯葬改革輿論,加强殯葬改革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方面,做了兩項比較有影響的工作。一是在2007年清明節前後,專委會範英主任委員,就我國和廣東殯葬業的現狀與出路問題,分别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及《新聞週刊》、《南華早報》、《亞太經濟時報》等20多家媒體記者的采訪,並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了關於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意見,對理清殯葬業改革的思路,加快國家殯葬法的起草,産生了積極影響。二是在2007年4月,在廣州召開“殯葬業的混亂與出路”專題研討會。參加研討會的會員以及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針對當前社會上對殯葬業的各種意見、殯葬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從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角度進行了研討,特别就我國、我省殯葬業存在的問題、當前妨礙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各種代表性思潮進行了評析,提出了讓殯葬業走出混亂局面的一些思路,並期待着正在修改的殯葬管理條例盡快出台,對今後在殯葬法的起草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作出進一步探討和思考。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佛山市殯葬協會這一團體會員單位的典型帶動,逐步引導省内從事殯葬業的部門和單位進行不斷的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李偉民教授指出,如何在學術取向和現實取向間平衡與選擇是大學研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既要使研究跟得上學術主流的發展,又要使研究聯繫和滿足現實的需要,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就需要打開門來做研究。2007年社會學係一年來先後連續舉辦了10多場的學術講座,邀請美國著名勞工研究社會學家、曾擔任美國社會學協會會長、社會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麥克(布洛維教授,美國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代表人、著名社會學家埃立克(賴特教授,以及著名英國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等不同方向和層次的研究人員與專家做講演,拓展思路和視野,激發觀念與想象,活躍了研究的氛圍和學習的情趣。
廣東商學院社會工作係主任謝澤憲副教授認爲,提供專業社會服務是社會工作的使命和本質特徵。2007年度該係在提供專業社會服務方面有了嶄新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以教師爲主體的社會工作培訓和社會工作知識普及。受佛山市婦聯委托,本年度本係爲佛山市婦聯舉辦了佛山市婦聯首届社會工作知識培訓班,參與培訓的婦聯幹部120人次,開設10門社會工作主幹課程,授課時數184課時。與此同時,本係負責爲佛山市婦聯起草了佛山市綜合家庭服務體系建設的項目策劃書。這兩項基礎性的工作,對建立佛山市婦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隊伍,提昇佛山市婦聯社會服務能力有積極作用。第二,以學生爲主體的專業社會服務。利用國際高等教育界盛行的“服務學習”的概念,幾年來,本係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的教育模式。在教師帶領下,本係學生邊學習、邊在學校、醫院、工廠、家庭、政府服務部門、非政府服務機構、社區等領域開展專業社會服務,服務領域涉及廣東省和周邊省份的農村和城市,服務對象涉及大中小學在校學生、農村和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病人、殘疾人、婦女、老人、戒毒者等。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謝俊貴教授認爲,該院2007年工作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成果顯著:獲得國家課題2項,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3項,省委、市委等横項課題3項。出版專著2部,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核心刊物和論文轉載近20篇。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社會學係程潮主任和謝俊貴教授先後參加了在湖南舉辦的第十七届中國社會學年會和在雲南舉辦的全國社會學係主任會議。在中國社會學年會上主辦了“社會工作與第三部門”論壇。邀請美國春田學院社會工作係AnnWRoy教授、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係主任JoanGranucciLesser教授、美國福特漢姆大學社會服務係主任MarleneCooper教授和中山大學人類學係程瑜博士作報告,並聘美國3位專家爲我係客座教授。謝俊貴和程潮教授參加了中央八部委關於“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廣東組的調研工作,全係共有7位教師參加了廣州市委組織部關於“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和“民間組織發展”的調研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院長張開城教授指出,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爲籌建中的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分支機構,一定遵守其章程,接受其領導和管理。專門從事海洋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和海洋社會建設實踐探索,在全社會特别是沿海地區、涉海行業和部門宣傳海洋文化精神,普及海洋社會學知識,進行海洋觀教育,增强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要根據廣東新時期海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對海洋城市發展、海洋社區建設、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社會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活動。爲海洋社會問題的解决,和諧的海洋社會的構建提出對策性意見和建議。促進海洋社會理論和現代海洋意識在全社會的普及,讓更多的人瞭解海洋社會,認識海洋在21世紀的特殊地位和價值,增强海洋意識,爲和諧海洋社會建設和海洋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樑幸枝女士指出,2007年,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課題的選題、調查、成果運用上都緊緊關注民情民意,積極反映民生熱點問題。民調事業得到了黨和政府、群衆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省、市政府有關部門也十分重視民意中心的研究成果。根據社會熱點的變化開展了“物價變化問題公衆評價調查”、“廣州交通狀况公衆評價調查”、“廣州社會治安狀况年度調查”、“廣州社會保險狀况公衆評價年度調查”、“廣州醫療行業服務狀况公衆評價年度調查”等專項調查,其調查成果,由民意中心通以不同形式加以反映。如專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民意内參》專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以特快信息報導送至市政府的《穗府信息》、市委的《每天快報》,通過《民意參考》簡報發送等等。由於調查成果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民生的熱點及訴求,不僅引起社會關注,報紙網站多次轉載,更得到多位市領導的重視。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對“廣州社會經濟狀况公衆評價年度調查”、“廣州社會治安狀况年度調查”的報告作了重要批示,四位市委常委、各分管副市長也分别作了批示。張廣寧市長11月在向市人大匯報政府工作時也引用了有關社會治安的調查數據。市委書記朱小丹對民意中心工作更做了重要肯定,認爲:“民意中心多年堅持深入開展民意調查,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很好地發揮了‘讓政府瞭解民衆,讓民衆瞭解政府’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新形勢新任務,更凸顯出民意調查工作的重要性,望民意中心更好地發揮暢通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作用,爲構建和諧廣州,落實富民優先、民生爲重政策作出新貢獻。”
一百七十一、2008年1月19日,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主辦的“啓智模式與快樂志願服務”論壇暨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啓智服務總隊2007年總結頒奬活動在越秀區圖書館隆重舉行。上百名資深志願者、志願服務研究專家、熱心市民熱烈討論了志願服務的參與動機、精神收穫,表明快樂志願服務正逐漸成爲廣州市民熱衷參與的生活方式之一。
論壇上,“啓智模式”成爲討論熱點。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啓智服務總隊快樂志願服務模式成爲專家的討論熱點。啓智服務總隊成立12年來,從最初數十人發展到現在註册志願者人數累計達10369人,每周有上千個志願服務崗位供志願者自願報名參與。衆多志願者把啓智服務總隊當作一個大家庭,在幫助弱勢群體的同時尋找到自身的快樂。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認爲志願服務體系的“探索、建立和完善”,是大力發展志願服務的重要方式。啓智隊的快樂志願服務模式爲公民參與,體驗充實生活和心靈愉悦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廣東青年志願者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社會學學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譚建光教授認爲“啓智現象”反映了現代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啓智隊平等而又有尊重的氛圍,自由而又有秩序的空間,凝聚了許多智力資源,“啓智模式”對於中國大陸的志願團體發展有借鑒意義。
廣州社會科學院李江濤院長認爲志願服務的無償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它能够發揮政府及市場無法替代的社會保障功能,爲他人帶來幸福的同時增加志願者個人快樂感。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係賀立平副教授認爲改革開放30年來,整個社會變成了經濟社會,但目前我們應當把經濟社會轉變爲社會經濟,社會的最終發展不僅僅是物質豐厚,也要精神快樂。啓智模式是一個扎根模式,從下到上,啓發人們的心智,傳遞互愛的理念。啓智總隊隊長李森也現身説法,講訴了快樂服務及其對人生成長的積極影響。來自各地的志願團體代表也紛紛踴躍發言,分享志願組織管理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論壇上,形成了企業支持推動志願服務發展的良好趨勢。啓智服務總隊還對衆多支持企業頒發了“優秀企業支持奬”,其中有捐贈資金支持志願活動開展的企業,也有捐贈電腦、複印機、辦公座椅支持志願者組織開展工作的企業。廣東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廣州社科院李江濤院長爲支持企業進行頒奬。廣東青年企業家協會周宏峰副會長認爲企業支持志願服務不僅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個體現;支持志願服務,支持志願組織,通過志願者彌合社會差距,創造和諧協會,一點一滴的力量積攥成社會進步的動力。良好的社會環境,企業也是其中的受惠者。
“成長、愛心、快樂”成志願者關鍵詞。啓智隊自2005年起每年舉辦“愛心故事”徵文比賽,2007年的徵文比賽分爲“成長篇、愛心篇、快樂篇”。志願者在徵文中紛紛表示作爲一名志願者,自己不僅是一個施者,同時也是一名受者,在志願服務的同時,傳遞愛心,收獲成長,收穫快樂。
一名志願者寫道:放假回家,我向自己的中學同學介紹廣州的志願者和志願者組織。廣州人的務實與内在的熱情使這座城市擁有瞭如此龐大高效的志願者,或許大陸的任何其他城市在這點上都無可比擬。在志願者網站的網頁上有一句話:“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看它有多少高樓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願者。”這句話的下面,動態發佈着廣州志願者的註册人數和服務總數。當廣州人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内心該是多麽自豪!如果説一個個人爲求内心的安樂成爲了志願者,那麽他們造就的是一座城市内在一股維持安樂的巨大能量。
通過本次論壇討論,衆多專家學者和志願者骨幹表示:在有着獨特風情的廣州,解放思想、創新、有活力、敢於追求、勇於承擔的精神正在志願者組織當中得以體現。志願組織在黨政領導,市民自發積極參與的情况下,爲建立可持續發展,温馨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使社會服務更具温情和人性化。“啓智模式”創造了一種良性可復製和推廣的志願服務模式。這種志願服務模式,正在發熱發亮,用多彩的光芒温暖廣州市民的心。
一百七十二、2008年1月21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科聯等聯合於廣州信義·國際會館召開了“文化創意産業探析”爲主題的嶺南學術論壇,省内百多位代表與會。
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要敢於和善於解放思想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文化創意産業探析”,主要分題爲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概况考察、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實踐路徑和國内外文化創意産業的理論思考三大方面。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負責人範英教授主持了論壇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爲使廣東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大發展,必須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十届二次會議精神爲指導,認真、切實地認識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創意産業方面迅速開展的現狀,從而跟上這種發展的難得機遇,這既有敢於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問題,也有善於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問題。近來年,廣東的文化産業正在逐步興起,並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相比還有許多差距,這是必須面對的挑戰。爲此,我們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先於2005年初接受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托,就文化創意産業方面的課題進行了探討,於當年編寫出版了《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一書;繼而在2007年年中,到廣州市荔灣區進行點上的跟踪探討,與該區聯合主辦了“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向社會發出了進一步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西關宣言》並出版了《尋幽探勝論西關》一書。與此同時,兩會還向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荔灣區濱水文化創意産業”的創意報告和創意設計方案(草),市委書記朱小丹、市長張廣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副市長徐志彪等均作了重要批示,並分别指示廣州市委宣傳部、市規劃局、市國土局、市文化局等相關部門進行深入調研後寫出有關報告。今天這個論壇以學術研討的形式,就是對兩會從2005年到現在一直關注廣東文化創意産業這一重要課題作一次小結與昇華,旨在爲廣東新一輪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推動廣東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大發展出謀獻策。
廣東省委宣傳部丁晋清副處長在發言中指出:當代世界,特别是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和韓國、新加坡等新型工業化國家,已經掀起了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大潮,説明資本主宰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文化與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國從十六大以來,在建設新型國家的戰略格局中,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高高地舉起了文化創意産業的旗幟,全國正在開始形成若干區域性的文化創意産業集群。處於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文化雖然比較落後,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在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起步時間上的差距並不遥遠,而且作爲文明古國的資源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這是中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嶺南地區尤其是廣東,應當在世界新一輪、全國新一輪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大潮中,緊緊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揚長避短,把對手當老師,把追兵當標兵,按照省委十届二次會議重要精神,不斷解放思想,不斷改革開放,把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力求從理論與實踐上有所突破。
二、要充分認識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的理論價值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在主題講演中認爲:在對西方相關理論的傳承與超越方面,文化創意産業有對西方批判性文化産業理論的傳承與超越、對西方建設性文化産業理論的傳承與超越、對西方創意産業經濟學理論的傳承與超越;在對中國相關理論的弘揚與創新方面,文化創意産業有對中國哲學理論的弘揚與創新、對中國文化學理論的弘揚與創新、對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弘揚與創新;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發展方面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堅持與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堅持與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説的堅持與發展。劉小敏認爲,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對人類經濟生活的有三方面的重大影響:拓展發展空間、發現發展軸心、找到發展盟軍。對人類文化生活的重大影響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使外來文化得到更好的借鑒、使未來文化具有更好的根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是:激活和諧基因、拓展就業門路、改善生態模式。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重大的現實意義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
劉小敏指出:從當代中國來説,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异、綜合國力競争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共新一届領導集體特别强調,要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爲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争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爲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文化創意産業的核心理念就是創新,這就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目標高度一致。在實際工作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可以不斷强化人們的創新意識,大量造就創新型人才以及創意團隊、創意階層;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高新科技水平,廣泛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可以全面推出創新型産品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自豪地在遼闊的世界上縱横馳騁。這些,顯然都可以爲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開闢前進道路。而創新型國家一旦形成,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將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力量。
三、廣東應加大力度發展文化創意産業
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姚軍毅博士在主題講演中指出: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是在國家發展文化産業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黨的十六大以後,發展文化産業提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産業,全省文化産業迅速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省委、省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在充分肯定全省文化産業發展成就的同時,針對廣東文化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的狀况,强調要做大做强廣東的文化服務業,要迅速提高内容生産能力,形成文化産業“創意核”。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發展文化産業的戰略部署,廣東省《文化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大力發展以平面設計、動漫畫設計、工藝美術、影視製作、網絡遊戲、文化應用軟件開發、建築與工業設計等爲主要門類的文化創意産業。
廣東省《人之初》雜誌社社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董玉整博士就“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若干路徑選擇”作了講演,他認爲: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近年來各地工作的興奮點,文化創意産業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具體項目的實施而體現其現實的價值。我們將其劃分爲資源開發型、模仿再造型、創新塑造型以及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四大類。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則是屬於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型。在這裏,不僅有濃郁的商業氛圍,而且積聚了濃厚的文化底藴。在這裏,匯聚了6個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文物古迹。它們是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千年古樓遺址、南越國御苑遺址、西漢水閘遺址、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千年古寺大佛寺,都成爲廣州青少年校外活動的陣地。經過近幾年的整飾改造,例如北京路較好地體現了現代都市特色,嶺南建築風格,濃厚文化氛圍,窗口示範作用。董玉整博士認爲:在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産業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六條基本的原則。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力戒形式主義;堅持量力而行,力戒好大喜功;堅持立足創新,力戒照辦照鈔;堅持突顯文化,力戒低俗粗劣;堅持科學規劃,力戒急功近利;堅持有效管理,力戒虎頭蛇尾。
廣州信義·國際會館的代表也在會上介紹了該企業率先在荔灣區開創文化創意産業的經驗、體會與建議。大會還贈送每位代表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專論文化創意産業的新著《尋幽探勝論西關》及《揚長避短話神仙》兩書。
一百七十三、2008年3月22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歷届副會長、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原副主任丘士杰教授不幸在廣州病逝,享年76歲。丘教授是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創辦者之一,也是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創辦者之一,分别對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中山大學社會學係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尤其在培育社會學專業人才方面深得同行和後輩的敬佩,在待人接物方面平實誠信寬和。我們爲失去這樣一位良師益友而倍感痛切。希望本會全體同仁永遠記住他、懷念他。
一百七十四、2008年清明節前後,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和多家報刊,就我國殯葬業的現狀問題,分别采訪了範英會長,總時數近20個鐘頭。現將範教授回答記者們的主要觀點簡介如下:
一、我國的殯葬管理條例要修改,已經講了六年之久,到現在還没有下文。“難産”的原因很多,去年這個時候範教授已在中央電視台等作了回答,這裏從略。
二、我國13億人口,死亡問題一直没有一部國家殯葬法來管,只靠那個殘缺不全的管理條例,是很難管好的。近10年來,我們不停地發出呼吁,希望早些立法。範教授重申了這一觀點。
三、殯葬業應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行業,它雖是關係到國民生死的兩大難之一,但不是國民經濟中的關鍵行業,不宜在社會公益事業的愰子下,長期搞政企合一,長期搞壟斷,而應還權於民,還利於民,按一定法則放手社會參與經營。範教授重申了這一觀點。
四、今後我國殯葬行業的改革,要進行反思,着重點是真正地與社會和諧相適應,真正地回歸人本。這意味着必須清理極左思潮,必須减少向來的行政强制做法,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民間的自由,必須讓幾千年傳統的孝道和尊重往生的禮遇真正成爲廣大民衆的心内選擇與弘揚。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不能逥避的課題。範英教授對此作了一系列的新的闡述。
五、關於今後的葬式葬法等具體問題,範英教授認爲應放鬆、放開,可以讓喪家按民俗習性、個人意願和各自的經濟狀態等,作多樣性選擇,不能以少數先進分子的認識代替絶大多數老百姓的認識,以少數先進分子的標準來要求絶大多數老百姓的訴求,盡量使絶大多數老百姓因長期推行行政强制而積聚起來的逆反心理得以逐步平和,充分體現非政治性領域的往生的民本價值取向。前述放鬆、放開的觀點是新觀點,是範英教授經過反思後的新觀點。
六、處於殯葬管理條例未修改,國家殯葬法未出台的過渡時期,範英教授在重提殯葬行業出現的七大“頑症”和七種“怪論”(詳見2007年清明節答中央電視台等采訪録)後,對解决一些當急的問題提出了一批建議,如他多年來主張和提倡把骨灰埋在樹林子下面的樹葬方式等,以利環保;又如新近主張和提倡的,讓大多數老百姓死得體面、葬得體面的“經濟適用墓”等,認爲可以試行之。
七、以上許多新觀點,有關電視台或報刊尚未發表,僅有適合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的内容作了部分報導。記者追問範會長自撰的《清明》詩(往生匀地慢抨虧,歷朝衆骨早成肥;孝道從來不避葬,青山無妨祭靈歸。)如何詳解時,他笑着説:“這四句話中所反思的觀點和所回答的問題,涉及了殯葬業中的關鍵點,一言難盡,留給有心人去理會罷”。
一百七十五、2008年4月29日,爲瞭解我國殯葬改革的發展進程,進而把握廣東全省殯葬改革的現狀,爲我國和廣東殯葬改革理論研究與探索提供思想源泉,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範英研究員,與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範海泉研究員、陳偉副教授、顧萬明主任記者,秘書長張建平副研究員、李飏副研究員、李保平教授、陳曦副主任記者等我省部分殯葬改革研究者,先後在佛山市殯儀館和順德區飛鵝永久墓園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佛山市殯葬協會會長及相關負責人關於佛山市殯葬改革情况的介紹並和他們進行了學術交流。
一百七十六、2008年5月1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省社科聯聯合召開“在抗震救灾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廣東人文精神座談會”。
四川地震不僅牽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同樣也揪動着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界。與會專家代表紛紛發言,對這次抗震救灾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廣東人文精神發表了看法。會議主持人、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範英研究員指出,數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雖然多灾多難,但屢難屢雄,萬劫不磨,否極泰來。全國人民對抗震救灾的鼎力支持,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焠礪、又一次弘揚;廣東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全面落實汪洋書記的“五點要求”對抗震救灾工作全力支持,無疑是廣東人文精神打造、弘揚和昇華的又一次機遇。範英會長進一步希望廣東社會科學界要發揚廣東人文精神,把廣東人文精神的精髓灌輸到全力支持抗震救灾以及灾區灾後重建的實際行動當中。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省委黨校哲學部吴燦新教授指出,在這次突如其來的巨大天灾面前,我們所有的義舉匯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感人的“抗震精神”。他認爲,抗震精神可以歸納爲以下32個字:以人爲本、扶危濟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衆一心、衆志成城、顧全大局、同舟共濟;高度負責、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勇於犧牲;不怕犧牲、頑强拼搏、堅忍不拔、敢於勝利。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理事、華南農業大學哲學係高菊教授指出,並非只有戰争年代、英雄人物才能表現出民族精神,一切關愛灾民、挽救生命、奉獻灾區的人們都在詮釋着我們的民族精神。在這次抗震救灾的緊急時刻,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小人物,或捨生護學生的人民教師,或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或不顧安危挖掘生命的人民子弟兵,或慷慨解囊的衆多捐獻者,或心係祖國灾區的海外熱血華人、或親赴灾區的愛心志願者……,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人道主義的深關懷,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新内涵,譜寫了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研究部主任陳偉副教授指出,在這次抗震救灾中,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守望相助、衆志成城、震不倒壓不垮的民族精神得到延續和昇華,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達到一種新的境界,成爲凝聚舉國之力救灾賑灾的强大精神支柱。
參加本次座談會的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人之初》雜誌社社長董玉整教授和省委黨校唐曉陽教授等也分别作了發言。
一百七十七、2008年5月底前,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多次聯合召開“廣衛街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研討會。
與會者認爲:中共廣州市越秀區委、區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十届二次全會的精神爲指導,在掀起新一輪思想大解放,争取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熱潮中,緊緊地圍遶“平安和諧新越秀”的宏偉藍圖,切實地抓住該區廣衛街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廣衛模式”的顯著成效。爲從實踐上、理論上及時總結廣衛街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全面推進“平安和諧新越秀”這一宏偉藍圖的實現,我們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調研活動得到了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的熱情歡迎和大力協助,並决定與兩會一起於2008年6月適當時機,聯合主辦相關研討會,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爲黨政部門提供决策諮詢的一項活動。
關於這次研討會的宗旨,與會者認爲,應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届二次全會精神爲指導,以中共廣州市越秀區委、區政府關於建設“平安和諧新越秀”之“廣衛模式”的試點實踐經驗爲對象,以多學科知識及其綜合視角爲方法,力求使“廣衛模式”的創新性與務實性、理論性與操作性易爲廣大同類型城市社區的平安和諧偉業借鑒與推廣;同時,擬提供國内外同類型城市社區的相關資訊及如何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廣衛模式”的若干對策建議作參考。
在這些調研會上,與會者就“廣衛模式”的産生、“廣衛模式”的内涵和“廣衛模式”的特色、啓示、品格和價值,以及“廣衛模式”的完善、發展等重點問題交换了各自的意見。
這些調研會由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兩會主要負責人主持,近20位調研的學者和工作人員參加。
一百七十八、2008年7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組成的20人調研小組,再到惠州市進行市情調研,並協助該市相關單位撰寫《惠州精神概論》一書。這是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繼續到惠州市作實地調研,完成了總結該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經驗的項目並形成一部專著。
一百七十九、2008年7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等著《流動人口學》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約29萬字,是國内首部從社會學、人口學角度撰寫的以“流動人口”爲研究主題的學術專著。該書認真論证了創建流動人口學的學科價值,深入探討了古今中外與人口流動相關的各種理論,扼要論説了流動人口學的研究範式,簡要回顧了人口流動的歷史進程,專題研究了當代中國人口流動的動因、過程與效應,系統分析了當代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與問題成因,最後就改善中國人口流動現狀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該書理論聯繫實際,資料翔實,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供相關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也適合相關實際工作者包括廣大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朋友及其親人閲讀。
一百八十、2008年8月中旬,應上海福壽園實業有限公司邀請,範英會長等考察了該公司從事民營殯葬業12年來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認爲上海市政府龢民政部門在該行業上具有的開放姿態和當地民營企業的開拓精神,很值得廣東各地認真學習、借鑒。
一百八十一、2008年8月中旬,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譚建光教授代表本會在省社科聯召開的大會上作了本會志願服務專委會在汶川大地震期間親到現場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的先進事迹介紹,受到與會者肯定。
一百八十二、2008年8月底,應廣東科美實業有限公司之邀,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6人調研小組前往興寧市、梅州市作企業雙轉移和支農活動的調研,並與兩市的主要領導分别進行了座談。
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組成的廣東社科界推進“雙轉移”戰略調研小組,到梅州市興寧市實地調研,寫出了關於廣東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的一份調研報告,得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常務副省長黄龍雲等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及時批復,爲轉移到當地的民營企業提供了排解融資困境的路子。
一百八十三、2008年9月初,範英會長應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工作委員會於2008年9月初在長春市舉行的年會,來自全國各省、市的該行業數百名代表交流了各自的工作經驗和當前往生改革的實際問題。範英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爲《簡論我國往生業改革的瓶頸問題》的講演,引起與會學者的强烈反響。
範英會長指出:我國往生業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和諧發展,必須從宏觀上深刻反思多年來改革的瓶頸問題,必須敢於和善於正視和破解這些瓶頸問題。往生改革的瓶頸問題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是觀念方面:表現爲民族化觀念的丢失;大衆化觀念的丢失;人性化觀念的丢失;民主化觀念的丢失。
二是體制方面:表現爲政治化體制的弊端;公益化體制的弊端;計劃化體制的弊端;封閉化體制的弊端。
三是管理方面:表現爲行政化管理的傾向;教條化管理的傾向;排外化管理的傾向;無序化管理的傾向。
四是隊伍方面:表現爲學科化隊伍的薄弱;專業化隊伍的薄弱;社會化隊伍的薄弱;决策化隊伍的薄弱。
五是法規方面:表現爲國家化法規的缺位;地方化法規的缺位;關聯化法規的缺位;國際化法規的缺位。
範英研究員强調,上述五大方面的瓶頸問題及各自的内部表現,是環環相扣、互爲制約的關係。其中,破解觀念方面的瓶頸問題是先導;破解體制方面的瓶頸問題是關鍵;破解管理方面的瓶頸問題是重心;破解隊伍方面的瓶頸問題是根本;破解法規方面的瓶頸問題是保证。
同時,還作了另一場專題報告《緑色往生:樹葬墓園的環保使命》:
爲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筆者僅就建設緑色中國涉及的緑色往生這一緊迫而又長遠的問題,從樹葬墓園的環保使命方面,談點粗略的看法。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緑色”這個概念作些厘定。所謂緑色,原指一種天然的色彩或一種人工化成的色彩。“赤橙黄緑青藍紫,誰持綵練當空舞?”這是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詞句,其中所講的緑就是一種天然緑。天然緑在自然原生態中俯拾即是;而人工緑幾可亂真,與天然緑同爲人們的酷愛。置身於天然緑與人工緑的環境中,是人類夢寐與求的對色彩美的享受。因此,世界不可以没有緑,中國不可以没有緑,每個人的周圍和每個人的心中不可以没有緑。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緑色中國”這一概念作些厘定。所謂緑色中國是一個大概念,涵蓋了緑色生態、緑色環境、緑色經濟、緑色文明等方方面面。可以講,緑色中國是緑色世界、緑色東方的一個組成部分,以生態文明爲依託,物質文明爲基礎,政治文明爲保证,精神文明爲追求的綜合性稱謂。也就是説,緑色中國與緑色世界、緑色東方息息相關;緑色中國與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和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利用、保護等息息相關。只有這樣來理解緑色中國,才能跳出天然緑、人工緑的原義,突現其大概念的真諦。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建設緑色中國”這一概念作些厘定。建設緑色中國是一篇大文章,既關係到中國當前的發展,也關係到中國長遠的發展。也就是説,我們要建設的緑色中國,無論是當前和長遠,都要力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面向世界的發展。這正是科學發展觀基本内涵的要求。因此,建設緑色中國不是可以單打一地進行的,它涉及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三者的互動,其終極目的是以人爲本,以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爲本。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必須對“生死”這一概念作些厘定。恩格斯指出,所謂生命,就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的不斷新陳代謝,其本質是組成生命蛋白體的化學成分的不斷自我更新。人的死亡過程就是生命有機體解體的過程。人死之後,除了組成有機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外,什麽東西也不可能留下。他認爲,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實質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學内,已經不被認爲是科學的。因此,生命總是和它的必須結果,即始終作爲種子存在於生命中的死亡聯繫起來考慮的。“辯證的生命觀無非就是這樣——生意味着死。”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在對“緑色”、“緑色中國”、“建設緑色中國”和“生死”等基本概念認識的基礎上,人們是不難理解“緑色往生”這個字眼的。凡人都有生死,從摇籃到墳墓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出生的起點上即爲往生。所謂緑色往生,也就是人不僅要生在緑色之中,活在緑色之中,而且要死在緑色之中,留給後代子孫以緑色。國人重生、重活固然很重要,但不重死的問題,不重緑色往生的問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便會一片混亂,最終還是損害以人爲本的。因此,我們在建設緑色中國的進程中,應當把緑色往生的建設擺進去,並作爲建設緑色中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把提出緑色往生建設的相關問題與對策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是不能延誤的當務之急和長遠大計。
新中國成立特别是改革開放近30多年來,我國在往生問題上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還存在不少實際問題。其中,各地的往生改革進展不平衡,滯後於社會現實和時代發展的要求,表現在觀念的提昇與緊迫感方面,有關體制、法規、管理、隊伍與設施方面,都存在着亟需面對的尖鋭矛盾。只有逐步解决這些矛盾,才能發揚往生改革的既得成就,改變現實中發展不平衡和滯後現狀,從而推進往生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和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和面向世界的發展。而緑色往生作爲緑色中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事實上與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的綜合建設均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緑色往生與經濟建設的聯係是最基本的聯繫。按照我國目前死亡率6‰計,每年需要解决的往生問題近800萬人,從最低標準看,每個人的往生費平均爲5000元,我國每年將花去400個億,事實上,富裕地區的人平往生花費遠遠高出5000元,而貧困地區人平5000元的往生費並非最低的標準。如果搞好緑色往生的改革,我國每年花在往生問題上的400個億,很大部分均能節約下來用到該用的地方。何况,筆者於多年前講到,緑色往生一旦朝着改革方向前行,必歸於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爲第三産業的重要内容,可以直接爲經濟GDP提供相當的份額。這一點,世界是通行的,其中美國的往生産業被視爲僅次於麥當勞之後拓展全球最成功的典範就是一例。但在我國,往生産業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被否定的,實在遺憾得很。
緑色往生與政治建設的聯係是非常明顯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即政治文明的建設,不僅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证,也是緑色往生建設的根本保证。僅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看,往生改革之所以問題叢生,其中與我國的往生法規殘缺不全大有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僅有一份關於往生管理的條例,各省人大對這一條例也僅僅是作出某些規定而已,很多條文已不適應新時期、新情况和新要求,必須有新的、正式的法規予以取代。筆者與廣東社會學界多年前便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往生法規的起草工作。設若將來有這樣一部法規,並能對緑色往生作出相應的厘定,各省再據此細化,依法治喪的往生問題肯定可以大收其效。這説明,緑色往生與政治建設不僅關係非常明顯,而且要由政治文明來保駕護航,這是無疑的現實。
緑色往生與文化建設的聯係是無時不在的。我們所講的文化建設是先進文化的建設,也即精神文明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既包括真,又包括善,還包括美等的綜合建設。没有真的建設,就没有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和群衆文娱等各方面的存在與發展;没有善的建設,就没有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三觀”等方面的進步與文明;没有美的建設,就没有審美的一系列素質的改善與提高。我國在往生問題上的諸多弊端,無不與上述建設的滯後息息相關,也無時無地在影響着人們的行動,例如封建迷信的觀念,就是公務員、高級官員中的一些人,也根深蒂固,如果要講個案,幾本書也寫不完。因此,緑色中國的建設必須重視文化的建設,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才能促進緑色往生的建設,緑色往生的建設又會反過來推動我們的文化建設或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緑色中國的建設。
緑色往生與生態文明的聯繫無疑是水乳交融的。人及人所處的社會——包括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的建設實踐,都要以自然原生態爲依託。人及人在社會中的各項實踐活動,就是對自然原生態的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這種活動便形成生態文明。我們對自然原生態的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應是統一的體系,不能任意分割,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能或缺的,只有以此爲宗旨,才有資格談論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緑色中國的建設。同時,緑色往生既是緑色中國的組成部分,又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更與緑色中國和樹葬墓園形成水乳交融的發展態勢,必須進行具體一些的描述,也是本文以下所要重點闡析的問題。
要粗略地談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樹葬墓園與環保的相關問題,在對緑色往生大致認識的前提下來看樹葬墓園就好把握一些。我國的往生歷來有土葬、火葬、樹葬、海葬、天葬等等形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推行火化成爲國家的重要政策,往生者火化後的骨灰,可以安放在寄存的骨灰樓、塔或埋入墳墓,或投入江海。然而,投入江海只能是部分地區部分往生者的歸宿;衆多的骨灰樓塔和墳墓仍要占去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上建成的石料墳墓又很難作再生之用。從我國大多數人的風俗習慣和地少人多、入土爲安、環保爲本的思路出發,多年以來,筆者一直認爲,選擇樹葬葬式並加以改造,“樹葬墓園”是符合主體國情的舉措。
提倡樹葬墓園的葬式,是建設緑色往生的理想葬式。把往生者的骨灰安置在樹葬墓園的地下,一比其他葬式更符合往生改革進程中人們心理承受力的特點,即落葉歸根的意念、情同永緑的寄託和見樹思親的追夢。二從整體的良性氛圍上看,一片白茫茫的墳頭都不見了,到處是緑樹成行成蔭成勢,並搆成森林樣式,不僅還緑於山,也還緑於民。三是消化二氧化碳,排出新鮮氧氣,每座這樣的墓園都可成爲一間自然加工廠,對子孫後代的用地、環保等可持續發展能做出比現有各種公墓和骨灰樓、塔更爲合理的調置。四是現有各種石料公墓的壽命不會很長,肯定會被後人陸續變代、淘汰,但樹林墓園却可萬古長青、萬古長存,即使多少年後在下面不再安放骨灰,也决不至於將已成的大片樹林林帶加以鏟除,再改爲石料公墓。
提倡樹葬墓園葬式,是對建設緑色往生成功試驗的改革與推廣。在全國一些地方,已經有過這種成功試驗,也在逐步改革與推廣。例如從公辦形式看,中共廣州市委曾從1989年起在全國率先倡導骨灰植樹的新風,植樹地方定在市北白雲山簏的馬鞍山。這個地方後被命名爲“思園”。到目前爲止,已有近萬往生者的骨灰植在那裏,海内外還有很多往生者的家屬要送來故人的骨灰,僅因地少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加之受計劃經濟管理思維和模式的局限,“思園”的費用投入等等一直處於困惑狀態。很需要民營方面的積極參與,走出公辦不力的境况。爲此,筆者與廣東社會學界一批同仁,便於多年前提出“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即逐步推廣公與民同進的、經營性樹葬葬式的建議。
逐步推廣公與民同進的、經營性的樹葬墓園,對緑色中國、緑色往生的建設,特别是對資源、環境的保護等等方面所展示的積極作用,是今天我們必須重新提出、認真重視的問題。人類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最大的敵人是無知、冷漠與貪婪。要唤醒全社會的關注和良知,使人們承擔起環保的責任,這是個長久的過程,甚至可以説是一次嚴峻的“緑色長征”。我國面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現實狀况,面對耕地面積的逐年大减,面對水土流失的嚴重局面,面對城鄉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面對子孫後代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責任,樹葬墓園——對緑色往生這一新生事物的試驗,對它的逐步推廣,對它在建設緑色中國的獨特意義等,必須有進一步的共識。
從人口老齡化角度看。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我國老齡化將達到高峰,不僅城鎮的養老負擔係數將大幅增加,醫療費用也隨之大大加重,更意味着往生人數的逐年增長,骨灰占地也逐年加多,若不以樹葬墓園這一環保新葬式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於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葬式,顯然會措手不及。
從耕地情况看。我國人均耕地佔有量只有1.41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以我們廣東爲例,人均耕地面積則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之下,到目前僅有0.49畝,也遠遠低於聯合國糧食組織0.79畝的“警戒綫”。有關資料表明,1980年—2003年,廣東耕地面積由2750.71千公頃下降到2133.97千公頃,减少了22.4%,平均每年遞减1%左右,2000年—2003年,廣東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的實現程度爲負值100%,與我國要求常用耕地面積變動幅度要大於或等於零,即與保護增長或不减少相比,出現的是負值100%,可見其耕地危機的四伏。其中,若不及早重視樹葬墓園這一環保新葬式以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於資源與環保的葬式,耕地面積變動幅度負值加重的危機肯定會有增無减。
從水土流失的情况看。我國的人均耕地少於世界是不争的事實,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也只有2200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土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一旦超過了極限,有可能引發資源危機。同時,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3.5倍,人均每年搬動的土石方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加上各種自然灾害的襲擊,水土流失是很嚴重的。就廣東而言,僅廣州市域範圍内水土流失面積就達2.48萬公頃,占廣州市土地總面積的3.3%,其中自然侵蝕面積爲1.57萬公頃,人爲侵蝕面積爲0.91萬公頃,而增城、從化的水土流失面積最大,分别占了全市的37%和34%左右,番禺好一些,僅占6%左右。有鑒於此,若在緑色中國、緑色往生的建設中逐步推廣樹葬墓園的新型葬式,當可在保持水土流失方面作出補救。
從生態環境惡化的情况看。我國的水土流失,必然形成河水斷流、水資源危機日重,湖泊退化愈烈,地下水位、水質下降,濕地破環加劇,水體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海洋生態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普遍,人居生態氛圍受到綜合性的、惡性循環的挑戰。例如一些地方,由於飲用水嚴重受污,河流周邊的作物無收,居民百病叢生,死人不斷。在廣州,雲山珠水曾是市民的驕傲,但由於人爲的填水造陸或低窪地改造,使珠江水道日趨變窄,加之各種污染,江水由清變濁變黑;東山湖、流花湖、荔灣湖、北秀湖、簏湖等湖水及市内大小河涌大都發出臭氣;今荔灣路、中山八路、多寶路、黄沙大道一帶原是以往的荔灣濕地,如今則盪然無存;廣州身受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熱島效應的困擾已近麻木。因此,先在大中城市辦起樹葬墓園是排解上述問題的重要出路。
生態環境學指出,樹葬是種極其寶貴的自然資源,其覆蓋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個國家和地區環境質量的優劣。森林是地球上一種最主要的生態系統,一是對生物圈的氣體循環起着主導性作用,全世界森林每年放出的氧氣超過世界人口呼吸所需氧氣的10倍;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平均每天每公頃達1噸,我國的森林每天可吸1.2億噸。二是降水的15—40%可以被森林林冠所截留,5—10%可被林下枯枝落葉所吸收,其餘50—80%的降水則會順着林下滲入地層,成爲地下水的重要來源。三是對氣候的調節和自然灾害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水旱灾難的9成都是因森林和植皮遭受破壞所至。四是森林藉助光合作用,可以生産有機物質,占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産有機物質的53.4%,碳含量占90%,每公頃的生物量達100—400噸(干重),約爲農田或草木植物群落的20—100倍。由此可見,試行樹葬墓園既利緑色往生,更利千家萬户所關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質量。
我國不少大中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正在逐步提高。同時針對森林分佈不均匀的現狀,都在擴建森林公園。筆者認爲這很有遠見。當然,這種森林公園屬政府必須投入財政的公共事業範圍,若能把樹葬墓園的大事也列進其中,一石兩鳥地加以解决,將是非常巧妙的舉措。而樹葬墓園與森林公園的建設,在投資主體方面,既可是政府,也可是政府與民間相别,主要由民間來辦。但不管誰投資,合建森林公園與樹葬墓園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可觀的。如果屬政府投資,公共性事業主要在社會效益上得到充分體現,也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如果屬民間投資,把樹葬墓園主要作爲經濟行爲,也會有一定的社會效益。這要具體情况具體分析。
在建設森林公園與樹葬墓園時,所種森林50年後的社會價值雖然很難量化,但其經濟價值却是可測知的。印度加爾各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認爲,一棵50年樹齡的大樹,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其産生氧氣、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爲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等6項的經濟價值總計約爲19.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爲160餘萬元。按照這個算法,如我國神農架50萬棵大樹的經濟價值可高達1000億美元,超過上海市2003年的GDP總值,也幾接近廣東2004年GDP總值的一半。當然,被劃爲森林公園或樹葬墓園的建設用地,要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從事樹葬墓園的經營者要取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同時,什麽地方適宜種植什麽樹,既經濟又易形成規模等等,自有許多實際問題要研究。
總而言之,中國有個很好的傳統品德,就是重孝道。孝道是從來不避殯、不避葬的。只是目前石料墓園占地太多,有些價格老百姓受不了,也很不利於環保等。相比之下,提倡樹葬墓園雖然還得占些地,但占地較少,一般老百姓也會逐步認同,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環保,有利於緑色中國和緑色文明的實現。因此,我國的殯葬行業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爲的。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