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7-246)

  二百零七、2009年3-6月,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城市管理研究會、共青團華南農業大學委員會、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同主辦,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第一届‘創新杯’本科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行。論壇的目的在於構建全院本科生學術交流的平台,激發和引導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係承辦。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廣東省城市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奮明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興杰教授爲論壇顧問。

  本次論壇共收到學生投稿近100篇。經4個主辦單位聯合形成的專家組的嚴格遴選,評審出一等奬10篇、二等奬19篇、優秀奬14篇。

  論壇舉辦期間,範英研究員發表了《在補課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紀念鄧小平關於社會學補課講話30週年》的演講;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蔡禾教授發表了《人文與科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的演講;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周大鳴教授發表了《告别鄉土社會——廣東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等演講;受到華南農業大學師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二百零八、2009年6月,廣東社會學學會網站於2009年6月正式開通,網址是www.gdshx.org.cn。學會網站是推動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的平台,是廣大理事與會員參與學會工作、發揮才能和智慧的舞台。網站設學會概况、熱點專題、學術動態、研究成果、調研諮詢、合作交流、學會期刊和會員風采等欄目。

  二百零九、2009年7月10日,本會範英、李飏、駱風、李小霧等同志應邀參加廣州市海珠區紀念7.11世界人口日大會暨海珠區“蘭香工作室”揭幕儀式。該工作室屬國内首創,主要以街道計生服務所爲基地,着力倡導美好生活新理念,開拓優質生活新領域,構建優質生活新飛躍,真正爲群衆提供人性化、規範化的生育生活健康服務,努力把街道計生服務所打造成爲具有文化内涵、服務内涵的公共服務平台。

  二百一十、2009年7月10日,本會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教授,應邀參加省人口計生委主辦的紀念世界人口日20週年活動並分别作了主題講演。範英會長以《必須高度重視八類人員的問題》爲題講演如下:

  2009年7月11日是第20個世界人口日,國家人口與計生委根據現實要求,把活動主題確定爲“關注計劃生育家庭,促進婦女創業發展”。

  在今天省人口計生委召開的座談會上,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就這一主題發表了很有見地的觀點,將有助於我國、廣東計劃生育家庭和婦女創業發展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本人對這一領域的工作没有多少研究,只能談些膚淺的看法。我認爲,“關注計劃生育家庭,促進婦女創業發展”的工作,多年來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同時還存在不少急需面對的問題,特别是必須高度重視如下八類人員的問題:

  一是廣大“老、少、山、邊、窮、病”的農民。雖然没有全國性具體數據可以説明,但從廣東的情况也可見一斑。廣東是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變化最大的省份之一,廣大農民特别是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大部分已經擺脱了貧困狀態,正在朝着富裕、文明的路上前進。不過,即使如珠三角等已經擺脱了貧困的地區,也還有貧困現象的存在。據省人大、省政協和一批學者對廣東21個地市共10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個案調查,在這些農村總户數29274户、總人口354141人中,還有貧困户3371户、貧困人口10675人。至於粤東、粤西和粤北14個市和江門市的恩平市等共83個縣(市、區),則有3409個貧困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内的就有70萬户,假定每户3—4人,全省貧困村的總人數約爲210—280萬人,如果從廣東的情况看全國,至少還有數千萬甚至過億屬“老、少、山、邊、窮、病”者。這些人的家庭計劃生育問題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二是廣大進城的兩頭難的第一、第二代打工族。就我國近30年來的情况看,第一、第二代打工族人數以億計,雖然60%左右的成了産業工人,但大多數還處於貧困狀態。特别是缺少知識、年齡偏大的第一代打工族,他們在城鎮打工所吃的苦頭和所受的歧視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有文化、年紀較輕的第二代打工族的遭遇會好一些,但同樣會碰到許多麻煩和意外。如果説,第一代打工族中的許多人在城鎮呆不下去時會退守貧困的家鄉,但第二代打工族則往往不願意走回頭路,而處於進亦難、退亦難的境况,並隨着國内經濟形勢走低的變化而焦慮情緒有可能易益加深。如現在的廣州,常住人口600萬,外來人口也是600萬,比例爲1:1;而該市海珠區官洲街,常住人口約2.2萬,外來人口却超過5萬,是1:2的問題。省内有的鎮還達到1:3的程度,因此,只有對這一類人員的高度重視,才能把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的問題進一步理順。

  三是廣大走出校門就業困惑的初高中生和大學生。我國教育制度中培育出來的初中、高中和大學畢業生,每年均以數千萬計,其中未能上高中的初中生和未能考上大學的高中生因得不到社會的特别關注,絶大多數面臨着就業的困惑,只好加入浩浩盪盪的流動者隊伍。就大學畢業生來説,僅2007年是559萬人,2008年是610萬人,只要有1/3未能就業,歷年所積數目也很可觀。這些年輕人没有就業的位子,没有正常的經濟收入,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局面。廣東對這類人員的就業問題是非常重視的,但不少省市還是困難重重,從負面來看,也因此增加了廣東在吸納外來人員方面的難度和壓力,增加了廣東社會安定局面的混亂因素。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不然的話,談論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的問題便難於落到實處。

  四是廣大城鎮中下崗找飯吃的4050等。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66介城市抽樣調查,全國的4050人員約有數百萬人。國内對4050等城鎮中的下崗人員的安置工作是盡了許多努力的。但總的情况看,還有許多問題。其中不少人每月能拿到三幾百元最低生活費用,這已經很難得了。不過,與全球的“窮忙族”特别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超過半數受雇者每人每天1美元的收入相比,也大致相同。據2005年統計,全球約有14億人處於極端貧困狀態。何况全球經濟危機預示着還有2億人將重返貧困,同時在新增勞者就業大受影響的前提下,這些4050等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便難上加難,其中絶大部分女性人員的再就業問題更無疑會顯得渺茫。

  五是廣大破産而無依無靠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據梳計,2007年我國現有個體工商户2505.7萬户,從業人員5120.9萬人,其中城鎮個體工商户1479.5萬户,從業人員2988.1萬人;農村爲1026.2萬户,從業人員2152.8萬人。但到目前爲止,上述數據呈下降態勢。僅從廣東來看,全省在2008年度註銷的個體工商户達26.95萬户,私營企業被註銷的達1.91萬户。相信全國的情况不會比廣東更好。這些被註銷的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大多數會變得無依無靠。只有高度重視,才能緩解他們的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的問題。

  六是廣大能工作而無單位吸納的殘疾人。我國有殘疾人數8000多萬。廣東是54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5.86%,其中重度殘疾的占26.98%,中度殘疾的占73.02%,有殘疾人家庭爲470.65萬户,占全省總户數的20.03%。這種情况説明:殘疾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低,僅廣東還可安排工作的中度殘疾者人數已接近400萬。但還可安排工作與無法安排就業在現實中並不是一回事。如果從人道主義出發,安排能工作的殘疾人就業是天經地義的,但許多單位和部門往往不願意吸納之。再加上龐大社會就業隊伍的“濟兑”和失業人群的“搶奪”,留給殘疾人的工作空間幾近於零。因此,要特别爲這些殘疾人的工作着想,爲他們的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的問題着想。

  七是廣大無關係難安排的軍轉、復、退人員。在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的軍轉、復、退人員要安排新的就業崗位,這是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但是,這件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在一些單位或部門,由於歷年接收這些人員,已經占去了不少位置,這些單位或部門也幾乎變成軍轉、復、退人員的單位或部門,而亟需吸納的專業人員却無法進去或大受限制,極易造成後勤人員的比例高於專業人員的現象,造成人孚於事的惡症。因此,如何做好這些人員的就業問題,同時又不過多地干擾那些單位和部門本身的工作,也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八是由上述人員交錯形成龐大的社會流動失業者。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經濟危機正在進一步加深,勞動力市場將處於一個漫長的衰退期。從全球看,經過四年的持續下降,失業人數上昇了,2008年達到1400萬,2009年年底至少達到3800萬。在我國億萬打工族中,究竟有多少失業者是較難統計的,進入廣東的3000萬打工族也同樣有這個問題。但在這些人員中,失業者的數量肯定很可觀,因此形成龐大的社會流動失業群體。這裏面的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上述八類人員不僅是國家社會全面發展所要特别重視的對象,無疑也是我國計劃生育家庭和包括婦女創業發展主題中的瓶頸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嚴重地阻礙我國計劃生育家庭與婦女創業發展的行進。尤其在人口控制方面的難度增加了,各方面的困惑也增加了。

  據聯合國報告稱:今後的40年,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從現在的56億增加到79億;同期,發達國家的人口變化不大,將由現在的12.3億增加到12.8億(如果不把發展中國家遷入其中的人口計在内,實際上才增加到11.5億)。

  從這個數據可看到,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速度要比發達國家快得多,增長比例高得驚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不把今後40年人口增長幅度控制好,不把計劃生育的和國民就業問題安排好,前述八類人員的就業和國民就業中婦女創業發展的機遇肯定會大大縮小。

  因此,在我國繼續加强人口與計生工作的總體調控是完全必要的。這不僅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義務和貢獻,也是對世界各國的一種義務和貢獻,更是國内社會全面、協調、和諧與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個發展中,持續不斷地高度重視前述八類人員的問題並尋求逐步化解的路徑,則是我們在第20個世界人口日和關注我國計劃生育家庭、促進婦女創業發展的不可忘懷的大事。

  二百一十一、2009年7月20日-22日,2009中國社會學年會於在西安舉行,“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分論壇”是本届年會的論壇之一,也是在中國社會學年會上出現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本論壇由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發起並申辦,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聯合主辦。

  本論壇收到論文68篇,論文作者共76人,到會人員40餘人。包括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廣東海洋大學張開城教授、盛清才教授、馮世梅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崔鳳教授、王書明教授、同春芬教授、王琪教授;日本神户大學井上欣三教授、上海海洋大學韓興勇教授、寧波副教授;廣東省委黨校段華明教授;福建省水産研究所林光紀所長;福建省委黨校林星副教授;浙江海洋學院翁志軍副教授;參加論壇的還有廣東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的鞏建華、張國玲、汪樹民、劉勤、姚琴、張麗華、吴賓、朱寧爾、唐國建、宋廣智、周静等。劉小敏研究員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

  本論壇於2009年7月21日在陝西賓館8號會議室舉行,歷時一天。論壇分四個專題,第一專題:海洋社會學基本理論與海洋社會變遷研究;第二專題:海洋社會問題研究;第三專題:和諧海洋建設研究;第四專題:海洋文化研究。有20多位與會代表發言。本届論壇有三個特點:一是發言人“講的好”,二是評論人“評的好”,三是與會者“聽的好”。與會者認爲,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世紀”呼唤海洋社會學,在海洋科學體系已經洋洋大觀的今天,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却相對滯後,尤其是海洋社會學,人們不僅對海洋社會學感到陌生、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視,而且其學科體系也還處在研究和探索過程中。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和問題多多的海洋社會,海洋社會學的研究亟待加强。

  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是應對海洋世紀的需要。當今時代,海洋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大。面對日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海洋的確是“人類未來的希望”。由於人口向海洋地區集聚,經濟增長點向海洋産業轉移,人類的海上活動越來越多,豐富多彩的海洋社會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加以研究。通過研究認識海洋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揭示海洋社會發展的内在規律和制約因素,預測海洋社會發展的前景。爲人類自覺進行海洋社會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是中國建設海洋强國,構建和諧海洋社會的需要。中國既是陸地大國,又是沿海大國。由於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海洋的依賴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實施海洋開發”已寫入十六大報告,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爲海洋强國”的目標,將海洋經濟視爲中國經濟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立法、海洋功能區劃、海域管理等措施也相繼出台。從1996年的《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到1998年的《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再到2003年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表明國家對發展海洋事業的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强調“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06年還啓動了旨在摸清我國近海“家底”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工作。2008年2月,國務院批準發佈《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當前,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人們提出了和諧海洋的概念,研究經濟發展、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關係問題,并且從海洋社會切入展開討論,提出一些富有啓發性的見解。海洋社會概念的提出,和諧海洋建設,以及海洋世紀的大背景,呼唤一門新的社會科學學科——海洋社會學的出現。作爲一門應用社會學學科,海洋社會學必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獨特的作用。

  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解决海洋社會問題的需要。在21世紀,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地從陸地向海洋轉移。相應地,與海洋有關的社會問題也顯得越來越突出,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理工科範疇的海洋、生物、水産、環境等學科,還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管理、歷史、社會等多個領域,需要進行全面、綜合的多學科交叉特别是文理交叉研究,特别需要從海洋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視角開展研究。海洋經濟的迅速增長,帶動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海洋資源、環境、人口、管理等領域的問題也會凸出來,在諸如海洋社區、海洋社會群體與組織、涉海人群的生存和生計、海洋社會問題與海洋社會政策、海洋社會變遷與城市化現代化等領域,海洋社會學大有用武之地,由於獨特的視角、理論和方法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是海洋科學發展的需要。如衆所知,人類對海洋的研究堪稱由來已久,上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關心海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在各自的學科框架下思考同海洋相關的各種問題。一些國家不僅陸續出版或在相關刊物上發表了海洋學史、海洋研究史(海洋科學史)、海洋經濟學、海洋文化學、海洋管理學(海洋環境管理學、海洋行政管理學、海洋工程管理學) 、海洋政治地理學等學科的著作和論文,但在海洋科學領域,大量的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明顯偏弱。在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更是弱中之弱。在已有的海洋社會學研究中,又多是民俗學和歷史考據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諸如鄭和研究、媽祖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蛋民研究等。説到海洋社會學,人們不僅感到陌生,而且也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視。2000年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對海洋社會的研究很不充分,基本上可説是空白的。海洋社會的利益衝突已經逐漸顯現,不可小視。應該大力鼓勵和推動這方面的研究,爲海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服務。時至今日,從整體上研究海洋社會學的學者仍寥若晨星,論文不多,學科體系建構的設想只是初步的、還處在研究和探索過程中。這與海洋世紀的海洋開發熱潮和越來越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海洋社會問題形成强烈的反差。表明海洋社會學的研究亟待加强。這事實上决定了本論壇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意味着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非常好的前景。未與會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提交大會的《〈海洋社會學〉初步搆架》三級提綱(詳見《廣東社會學通訊》2009年第9期),爲新興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創建工作增添了一份可資借鑒的思路,引起了與會者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興趣。

  下午,與會代表在陝西賓館樓前合影留念。會議評出7篇文章爲本論壇的優秀論文。最後,論壇負責人張開城進行了總結,希望大家繼續在海洋社會學領域開展深入的研究,爲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和海洋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他指出,繼2009年3月在廣東海洋大學成功舉辦海洋社會學國際研討會以後,本次會議是又一次國内較高水平的開展以海洋社會學爲主題研討的學術會議。對提昇我國相關專業研究水平,促進我國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拓展我國海洋研究的空間與領域,並對我國海洋知識普及、涉海社會政策供給、和諧海洋社會建設等提供前沿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據悉,中國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申請已經在本届社會學年會上獲得通過,不久即可成立。這將是繼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之後國内又一海洋社會學研究方面的民間組織。

  二百一十二、2009年9月11日,在新中國60週年大慶之前,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瑞利集團瑞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精心籌備了近年的“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暨新書首發大會”在華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胡浩民,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人之初》雜誌社社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黄紫華研究員,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王永平、顧澗清、林偉健、吴燦新、蕭新生、戢鬥勇、盧黄熙教授,及協辦單位代表夏俊杰博士、王丹怡董事等來自省内各高校、科研機構、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學者、各專委會代表以及華農部分師生等近400人參加了盛會。

  在新中國60週年大慶前的2009年9月11日,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瑞利集團瑞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精心籌備了近年的“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暨新書首發大會”在百年名校華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胡浩民,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人之初》雜誌社社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黄紫華研究員,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王永平、顧澗清、林偉健、吴燦新、蕭新生、戢鬥勇、盧黄熙教授,及協辦單位代表夏俊杰博士、王丹怡董事等來自省内各高校、科研機構、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學者、各專委會代表以及華農部分師生等近400人參加了盛會。

  論壇開幕式由胡浩民副書記主持。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興杰教授首先代表該院致辭。接着,範英會長代表聯辦單位作了講話。隨後,董玉整教授代表聯辦單位宣讀了本次支持“三農”研究的先進單位和獲得論壇優秀論文奬的53位作者名單(詳見《精神文明學通訊》總第246期)。大會向上述單位和個人頒發了奬牌及優秀論文證書和奬金。

  範英會長代表論壇組委會和編委會作了《忘“農”即忘本》的講話。他指出,萬事不忘“農”,萬業不忘“農”,忘“農”即忘本。重視“三農”問題,就是重視黨和人民事業的全局性與根本性問題,就是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性與根本性問題。他認爲,在新中國60週年大慶之際召開的本次論壇,强調從廣東新農村建設的理論高度、實踐急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展開研討,有其特别的意義。範英會長還指出,在論壇舉辦前,兩會等組織了多批人員到省内各地農村基層進行實地調研活動,先後召開了12期約300人次參與的中小型座談會和研討會,共收到150多篇論文等。作爲論壇成果之一並凝聚着廣東近年“三農”研究精華的《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一書,則設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文明展示、現實問題與發展思考四大部分,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闡析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戰略作用、戰略意義和總體内涵、重點部位、鮮明特色的基礎上,既充分肯定南粤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對廣東和全國文明進步所作的重大貢獻,同時又着重考察南粤新農村建設中的現實問題,研究其制約瓶頸和制約原因,提出制約化解的一批建議供相關决策部門參考,以促進南粤新農村建設朝着更有利於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實現科學發展的軌道前行(詳見《精神文明學通訊》總第246期)。

  論壇開幕式後的學術報告由範英會長主持。在學術報告中,《人之初》雜誌社社長董玉整教授、南方醫科大學蕭新生教授、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杜環歡副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興杰教授、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陳偉副教授、中山大學何艷玲副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易鋼教授、廣州市委黨校文獻信息中心主任馮仿婭研究員等8位專家先後就南粤新農村建設問題作了重點發言。

  其中,董玉整教授認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基地,廣東一定要真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查找矛盾,分析矛盾,辯證地對待矛盾,分清輕重緩急,對準重點部位,卓有成效地解决矛盾,並顯示出自己的鮮明特色。蕭新生教授指出,30年來南粤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還涌現了許多先進的典型事迹。杜環歡副教授總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代表佛山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並將其提煉爲“佛山模式”。張興杰教授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闡述了粤東、粤西和粤北地區的代表——湛江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陳偉副教授則從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的角度,指出民主不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外衣”和“裝飾品”;建設南粤新農村,民主法治必須實現更顯著的進步,民主活力必須進一步解放出來。何艷玲副教授根據新農村建設廣泛而深入的問卷調查,以客觀的數據表明當前我省農民的滿意度並不高,建議政府和社會多給農民一些人文關懷,在政策制定上多考慮農民的利益。易鋼教授認爲,培養新型農民既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又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動力;無論從目標角度,還是從動力角度,新型農民都是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維度。馮仿婭研究員從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角度,闡述了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於南粤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努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實踐的有關對策。

  在上述8位專家作重點發言時,範英會長和擔任評論員的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黄紫華研究員、廣州大學共公管理學院副院長謝俊貴教授、廣州市社科聯主席顧澗清研究員、廣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吴燦新教授、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林偉健教授、《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主編戢鬥勇研究員、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永平研究員、海軍兵種指揮學院盧黄熙教授等8位專家分别作了精彩點評。全場兩個鐘頭的學術報告和學術點評,氣氛緊張而又活潑,充分體現了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等聯辦單位優良的會風和扎實的學風。

  最後,劉小敏研究員對論壇作了總結。他指出,本次論壇是聯辦單位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而舉辦的一項很有意義的研討活動,最大的特點和最主要的收穫,便是在較大程度上形成了廣東興“農”研究的合力。興“農”可興粤。在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開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解决好廣東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可以進一步振興廣東,使廣東提高到一個更加科學的發展水平。

  本次論壇除提交的《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外,還有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浩民主編、崔英德副主編的《高等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研究》、兩會會長範英研究員撰著的《社會與文明漫説》和《社會與文明漫譚》兩書。這些新著共約180萬字,傾注了作者們的心血,是廣東精神文明學界、廣東社會學界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慶的獻禮作品。

  論壇召開之後,《南方日報》等報刊均作了報導。

  二百一十三、2009年9月24日,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中醫院等組成的調研小分隊,在廣東省中醫院開展調研活動。兩會會長範英,兩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蕭新生,廣東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吕志、霍秀媚,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張壽生,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吕玉波,以及兩會專家學者、廣東省中醫院相關領導和中層骨幹約40人就全國中醫行業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創新管理模式的專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二百一十四、2009年9月,本會副秘書長吕志教授與本會副會長黄紫華研究員主編的《面向社會 實踐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約42萬字。全書分上中下三大編,上篇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篇,中編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社會實踐篇,下編爲大學生優秀調查報告選集,是部對廣東藥學院該課程教學進行系統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經驗的總結與理論提昇之作。

  二百一十五、2009年10月初,本會顧問張楓教授主編《楓哥説性》系列書共10本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該叢書是國内著名性學專家的一套圖文並茂的普及性知識、倡導性文明的社科通俗讀物,出版後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並引起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百一十六、2009年10月1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於9月下旬調研基礎上,在廣東省社科聯8樓樓召開了“廣東省中醫院創新模式研討會”。兩會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蕭新生教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吕志教授、霍秀媚教授等專題調研小分隊的20多位成員與會。兩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主持本次會議,並作了《關於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之初步構想》的講話。

  二百一十七、2009年10月中,《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文集正式出版。該書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委會主任張開城等主編、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它反映了今年3月間,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本會海洋社會學專委會聯辦主題研討會的學術觀點和大會盛况。全書約45萬字。

  二百一十八、2009年10月31日,中國性學會、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省性學會等主辦的中國第七届性文化節在廣州舉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一批學者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在本次活動中,由中國性學會第一副理事長、廣東省性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張楓教授主編的《2009·廣東性學報告》文集公開發行。該書60萬字,於2009年10月由廣州出版社出版。

  二百一十九、2009年11月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範英、劉小敏等負責人,應邀參加了“全國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鎮問題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由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大學、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等聯辦,國内和廣東、廣州等地專家以及廣州大學部分師生共約200人與會。範英、劉小敏在大會上作了講話。

  二百二十、2009年11月9日—10日,本會範英會長等應邀參加了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2009年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大會暨博覽會——同期活動之一的全國中醫醫藥院院長論壇、活動之二的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分會學術年會”的活動。本次活動的主辦單位有:國家科學技術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食品監督管理局、教育部、民族事務委員會、農業部、文化部、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承辦單位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廣東省中醫藥局、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和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展示成果、擴大交流、加强合作、推動發展”。

  二百二十一、2009年11月20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廣東省社科聯舉行“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第三次研討活動。來自省社科聯、省社科院、廣州醫學院、廣州行政管理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廣東藥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專家和實際工作者就廣東省中醫院如何進行文化管理創新及其模式搆成的主題,收到近20篇論文,作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會議由範英、劉小敏兩位負責人主持。

  二百二十二、2009年11月30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的代表範英、劉小敏研究員應邀參加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研究會成立大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程凱同志和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宋卓平同志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大會選舉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張永安同志爲會長。範英、劉小敏同志被聘爲顧問,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若干位同志當選爲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由劉小敏主編的《廣東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約30萬字,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版)和唐鈞主編的《廣東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研究》兩部專著在大會上發行。

  二百二十三、2009年9月—12月間,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中醫院聯合召開了三次調研會、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參與人數近100人次。主要就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管理創新經驗進行實地調查和研討活動,已形成《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專著書稿一部,正在加工修改。

  二百二十四、2009年12月11日,本會與廣東儒學研究會、華南農業大學等在華南農業大學聯辦“儒學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60多位學者與會,收到論文20多篇,主要研討儒學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影響作用,以及如何傳承儒學的精華等問題。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代表本會發表了講話。

  二百二十五、2009年12月11-12日,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在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學術交流中心舉行。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代表上級學會出席了换届大會。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體育學院、深圳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師範學院、廣東商學院、廣東教育學院、廣州大學等20多個單位近60名代表和嘉賓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廣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劉學謙教授主持,劉小敏研究員發表了講話。

  在順利完成换届工作之後,新一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主要探討了未來四年學會工作的主要構想,重點研討了在2010年,如何圍遶廣州亞運會的主題舉辦有較大規模的學術論壇和學術論文報告會,會議還討論了2010年學會年會選址問題等。

  二百二十六、2009年12月11日和12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在省社科聯分别召開了本會第六届理事會會長和秘書長候選人會議。

  會長候選人會議由省社科聯顧問、本會上届會長、新一届理事會籌備組組長範英研究員主持。他首先向與會會長候選人簡介了本會從1985年成立以來重點是第五届的成績與問題,指出本會由初時幾十位理事到今天近600位理事,從本會的平面成長到近10年來七個專委會先後成立的立體發展,從開始時的社會學補課到近些年來教學科研、學術活動、學術成果、專業人才和業餘愛好者的各有新進,説明社會學在廣東的逐步展開和在廣東的良好影響,已逐步成爲廣東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學會之一和省委省、政府重要的决策智囊之一。面臨這種發展態勢,廣東社會學學會必須有更多願於、敢於和善於負責,更具開拓、創新和奉獻精神的大批老、中、青年精英來承擔這種公益事業,不斷推進學會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新的成功。

  接着,範會長對新一届理事會籌備工作的情况作了匯報:本會從2008年底便開始向省内相關單位或個人發出推薦新一届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和理事的函件,於2009年11月前陸續收到反饋信息,今次與會的會長候選人,均經過各自單位、上級單位或省委組織部門的同意初定下來的,待提交廣東省社科聯和廣東省民政廳批準後,在2010年1月的换届大會上進行投票選舉。

  會議最後作出决定:廣東社會學學會换届大會於2010年1月下旬在廣州市内召開,地點待定,預計與會理事候選人共約600人;會議通知將於2010年1月中旬前發出。

  在會長候選人會議召開後的第二天,即2009後12月12日,由範英會長和上届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主持了新一届理事會秘書長候選人會議。30多位秘書長候選人與會。範會長簡介了學會五届以來的情况和會長候選人會議的有關决定後,還介紹了與會者的簡歷和特長,要求新一届理事會秘書長候選人在换届大會正式當選後,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把學會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董玉整秘書長在總結本次會議時對秘書長候選人隊伍做出了性别、地域、職業結構等分析,闡述了學會對於個人學術成長的作用,並概括了學會秘書處的工作主要是協調服務、品牌拓展、項目經營,主要做的就是辦文、辦會、辦刊、辦事、辦款這五項具體工作。他還提出各位秘書長候選人要努力成爲政治成熟、業務精良、道德高尚的人,身體力行地維護學會聲譽。

  二百二十七、2009年12月23日,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二届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换届會議在廣州醫學院舉行。會議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夏俊杰主持。

  廣東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出席了會議。

  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喜貴首先作了2009年工作總結:

  一、開展社科宣傳等活動:

  (一)2月26日參與“2009首届中山南頭櫻花節”健康宣傳活動。(二)4月1日韓國大韓針灸師學會會長、大韓針刀醫學會會長李建穆院長等一行到我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進行學術交流。(三)5月20日,值第十九個“全國助殘日”之際,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越秀區東湖街道辦事處和廣州市振興國醫館聯合舉辦“愛心助殘”周活動。(四)6月2日由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官洲街道辦事處主辦的“海珠區官洲街道經濟文化發展專家論证座談會”在官洲街道工作委員會會議室舉行,會後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官洲街道建立“健康研究基地”。2009年本會在廣州市講座24場,活動10次,共計34次。

  二、其他工作:(一)網站建設方面,廣東健康研究網(www.gdjk.org.cn)到現在,累計上網瀏覽人次達365019次,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二)“健康研究基地”建設方面,我會已與海珠區官洲街道辦事處和南華西街街道辦事處聯合成立了“健康研究基地”,還有三個街道將與我會建立“健康研究基地”。

  三、積極加强横向聯繫

  (一)與企業聯合開展TMI(熱斷層析掃描儀器)業務;(二)與翁源建立有機産品機地;(三)與社區、街道建立“家庭健康工程”項目;④加强培訓教育(中國保健諮詢師、營養治療師)等。

  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王心旺教授宣佈了第二届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名單和换届情况:本會换届會議的各項議程經過兩次常務委員會討論,對第二届會員候選人員名單進行了多次調整,爲第二届换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本會對作出較大貢獻的委員做了調整,並增補多名新生力量到學會重要的崗位任職。新增加常務副主任委員三人、增加副主任委員二人,新增加副秘書長三人,新增加常務委員六名。在增加本届學會核心人員時,考慮到學術、科研、企業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在第一届476名會員基礎上,篩選出能真正勝任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工作的會員組成第二届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届委員會會員現有182名,顧問4名。本次换届大會到會人數126人,請假33人,缺席23人,到會人數超過2/3,换届選舉成功。

  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作第一届委員會工作總結和第二届委員會工作計劃。

  廣東社會學學會範英會長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祝賀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换届成功,肯定了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一届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成立以來所做的工作,同時,寄予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二届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更大的要求和希望。

  二百二十八、2009年12月23日,本會2009年總結大會在廣州醫學院召開。

  大會指出,這一年,廣東社會學學會發展壯大,影響與日俱增。包括於本年度内成立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内,目前已有七個專業委員會。

  其中,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甫一成立,便與廣東社會學學會聯辦“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還主動承辦了2009年7月在西安召開的中國社會學年會——“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分論壇”,全國各地學者參與該分論壇人數40多人,提交論文近70篇,對促進中國社會學會籌備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廣東社會學學會等聯辦“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的系列活動中,承擔了切實的籌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會殯改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承辦學會2009年度主題研討會方面作出了主力效應;本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面向基層開展了近30場免費科普宣傳等方面社區保健活動,開設的健康網共有36萬多人次點擊。本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中國)廣東第四届潜能開發高級論壇”的籌備工作方面成效顯著;本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一直重視科研工作並有新的進展。本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在2009年度内充分發揮了廣東省内志願服務領域的骨幹作用,並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2009年度内,本會的另兩個專業委員會正在組織籌建。在2009年度内,本會各專業委員會均按要求完成了换届或調整工作,專業隊伍有了進一步的强化。

  此外本會一批重點教學、科研和基層實際工作等團體會員單位在2009年度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略)。

  同時,在鄧小平同志發表“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來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這一重要講話30週年之際,本會會長範英研究員特在華南農業大學作了《在補課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紀念鄧小平關於社會學補課講話30週年》的講演,着重指出廣東社會學學會近30年來從補課到探索再到創新的歷程,並對本會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朝着有個性的社會學,有自己創新體系的社會學,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努力;二要切實地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做好諮詢和决策服務,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此外,爲了把廣東社會學學會第六届理事會的籌備工作做好,换届籌備小組和秘書處從2008年年底到現在盡了許多心力,一應事務基本理順,並於2009年12月中旬分别舉行了新一届會長和秘書長候選人會議。

  展望未來,關於2010年的工作設想,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定於2010年1月前完成本會换届工作,舉辦第六届理事會暨2009年年會活動。第二,召開第六届正副會長、秘書長、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和重點教學、科研單位骨幹聯席會議,研究落實新年度工作安排。第三,新年度重點籌備2—3次大型學術研討會:與潜能研究專業委員會聯辦第四届(中國)廣東潜能開發高級論壇;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等聯辦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學術研討會;與廣州市某區等聯辦系列性文化創意産業方面的研討活動。第四,撰寫、出版2—3部著述;編發、出版10—12期《廣東社會學通訊》等

  二百二十九、2010年1月22日,廣東社會學學會經過精心籌備,“廣東社會學學會换届工作暨第六届理事代表大會”於虎年之初在廣州醫學院體育館3樓大禮堂隆重召開。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田豐研究員,廣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强同志,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社會學學會上届會長範英研究員,省社科院副院長、上届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人之初》雜誌社社長、上届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本會原副會長魯陽;本會新一届副會長候選人——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主任王寧教授,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教授,以及馬建釗、王永平、王家驥、葉金寶、吕玉波、安麗嬌、江立平、吴燦新、張開城、張興杰、李國興、李振連、楊鬆、肖衛中、周大鳴、易鬆國、鄭高空、唐孝祥、涂争鳴、郭凡、郭偉民、顧澗清、樑國維、黄紫華、謝俊貴、譚建光;本會新一届副秘書長候選人——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李偉民教授,廣州醫學院培訓學院副院長王心旺教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何艷玲教授,廣州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霍秀媚教授,廣東藥學院社科部主任吕志教授,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李飏研究員,以及王丹怡、王建平、馮仿婭、龍秋霞、劉玉梅、劉俊榮、劉榮軍、朱静君、張勇、張應祥、張建平、李小霧、李喜貴、邱國强、陳偉、陳之明、麥佑甜、冼美新、周林剛、鄭晨、鄭紅軍、段華明、徐創新、郭景萍、顧萬明、高菊、樑幸枝、游艷玲、童遠忠、謝建社;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代表和長期關注廣東社會學理論與實踐建設的專家、學者、企業、農村代表近400人出席了大會。董玉整教授主持大會。

  大會由張强同志代表廣州醫學院致詞後,與會者聽取了範英研究員代表學會第五届理事會所作的工作報告和田豐研究員的講話,審議通過了劉小敏研究員代表學會所作的换届工作簡報和修改章程草案。大會以投票等方式,選舉産生了新一届學會正副會長和正副秘書長。其中,範英研究員當選爲新一届會長,劉小敏研究員等34人當選爲新一届副會長,董玉整教授兼任秘書長和法人代表,李偉民教授等41人當選爲副秘書長,丁振華等212人當選爲常務理事,萬娟等622人當選爲理事。大會還特别聘請了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楓教授,廣東省社科聯主席、書記田豐研究員,廣東省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張江明教授,廣州市政協原主席鄔夢兆先生,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張磊教授,廣東省人大原常委、省民政廳原廳長李純昆先生,廣州市社科院原院長李權時研究員,廣東省殘聯理事長宋卓平先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張壽生先生,廣東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宗文先生,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胡浩民教授,《羊城晚報》原副總編魯陽先生,廣州市海珠區政協原主席陳月明女士,廣州體育學院吕樹庭教授等14人爲顧問。

  範英研究員在《實實在在地辦好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的工作報告中指出,上届理事會承繼了歷届理事會工作的優良傳統,並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提昇,主要表現在拓展專業隊伍、抓好重點活動、突出面上科研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展示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在不斷改善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在學術理論探索創新方面“文化廣東、文化社會”和在努力參與實踐行動方面“服務廣東、服務社會”的新景象和新進展。

  在專業隊伍的發展方面,範英會長指出,學會至今已擁有七個專業委員會和省直市直的機關、教學、科研、企業和農村等單位共600多名理事、萬餘名會員的比較强盛的隊伍。其中於1999年成立的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上届以來成立的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及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七個專委會經過近年的調整和换届工作,各自的組織機構比較健全,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常務委員等辦會的宗旨、責任心和工作熱情都值得充分肯定,辦會又各有特色。

  在學術活動方面,範英教授以時間順序逐一回顧了2004年以來學會主辦或與相關專委會、相關部門聯辦的、較重大的36項共萬餘人次參與的學術活動情况。在這五六年中,學會全體發揮不怕艱苦、積極主動、力圖有爲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展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活動,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在科研成果方面,範英會長重點介紹了上届本會或與相關專委會、相關部門聯合組織、近千人撰寫、主要的20多部、共約700萬字的科研成果。其中,張德江同志祝賀出版、蔡東士同志題詞、朱小丹同志作序,由範英、劉小敏主編,董玉整、李振連、江立平、黎宇同副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共約150萬字的《廣東人精神叢書》(1—9部),把中華民族精神化爲廣東人精神,又把廣東人精神化爲廣東廣府人精神、廣東潮汕人精神、廣東客家人精神和海外廣東人精神,以及其共有的、突出的商業精神、開放精神、藝術精神和學術精神,旨在織成一幅廣東人精神的經緯圖,是套很具代表性的著作。

  此外,範英會長還對本會的辦會經驗作了精煉的歸納。他指出,學會的辦會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我們長期不懈的追求;二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我們與時俱進的動力;三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我們自强隊伍的根本;四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我們敢打硬仗的秘訣;五以强化學科分工爲依託,是我們立體發展的支撑。他强調,這五個方面的經驗,學會應當不斷發揚光大。

  在回顧所取得成就的同時,範英會長還指出了本會存在需要重視、需要逐步解决的一些問題。他認爲,會長、秘書長、主任委員們一級的骨幹作用是很關鍵的;常務理事、理事們願於、敢於和善於承擔學會相關工作是很重要的;老中青年的有機結合和尊老、敬中、扶青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没有財政撥款,没有正常經費來源,團體或個人會費收不起來的境况下,要堅持辦好每届理事會期間的學術活動、科研成果、學會會刊和會務工作等,各專業委員會和各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全體會員的社會責任心、公益事業心和取長補短、團結協作,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等精神是不能或缺的。有了這些,才能實實在在地辦好學會的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把社會學從天堂之上請到普羅大衆面前,逐步成爲雲雲衆生解放自己的鋭利武器,爲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盡一份應有的責任與努力。

  在報告的最後,範英會長簡要介紹了新一届理事會的工作設想和2010年度工作安排,並希望全體理事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大會全體與會代表對範英會長所作的上届本會的工作報告,以及由上届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所作的學會章程修改方案(詳見本期《廣東社會學通訊》)進行了認真審議,並以熱烈的掌聲一致通過

  田豐研究員在代表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所作的《把握機遇、再接再厲,努力開創我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嶄新局面》講話中,對大會的召開表示了熱烈的祝賀,並對以範英會長爲代表的第五届理事會所作的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他還指出,過去學會全體同志辛勤播種、耕耘,收穫了豐碩的果實,今後新一届理事會將孕育着新希望,憧憬着新的豐收。對於學會今後的工作,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把握機遇,繼續深入研究我省社會發展的前沿問題;二是再接再厲,繼續弘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良會風;三是再出精品,努力開創我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嶄新局面(詳見本期《廣東社會學通訊》)。

  在大會中間休會時,全體與會代表還照了集體像。隨後,大會分别由夏俊杰教授和王寧教授宣讀了新一届理事、常務理事候選人名單,並以熱烈的掌聲通過;由董玉整教授宣讀新一届正副會長候選人名單後,全體與會代表以投票的方式,選舉産生了新一届正副會長;再由新當選的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宣讀並鼓掌通過了副秘書長人選;接着,由新當選的會長範英研究員宣讀了新一届顧問名單並分别頒發證書。會上,歷届副會長、老同志魯陽先生在新一届顧問代表的即席講話中對學會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在完成了上述各項工作後,與會代表歡聚一堂,參加“廣東社會學學會换届工作暨第六届理事代表大會”盛大的聯誼晚宴活動。

  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有: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學院、廣州醫學院培訓學院、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之初》雜誌社、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市好展展覽服務有限公司、順德奇异果王素保健有限公司和廣州市康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大會還向與會者分别贈送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0週年的集體獻禮作品——《喜看稻菽千層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一書及範英撰寫的個人獻禮作品《社會與文明漫説》和《社會與文明漫譚》兩部著作。

  二百三十、2010年1月22日,在“廣東社會學學會换届工作暨第六届理事會代表大會”上,範英會長所作的《實實在在地辦好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報告全文如下:

  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五届(2004—2009)理事會已届滿。我謹代表本届理事會在今天隆重舉行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换届工作暨第六届理事代表大會”上,向各位理事作工作報告。

  本届理事會承繼了歷届理事會工作的優良傳統,並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的提昇,主要表現在拓展專業隊伍、抓好重點活動、突出面上科研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展示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在不斷改善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在學術理論探索創新方面文化廣東、文化社會和在努力參與實踐行動方面服務廣東、服務社會的新景象和新進展。

  一、拓展專業隊伍 夯實學會基礎

  本會1998之前,基本隊伍主要是由廣東省直市直的機關、教學、科研單位和一些實際工作部門的團體單位會員或個人會員搆成。到1999年,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這三個專業委員會的先後成立,表明本會已從以往的平面發展轉向立體發展。這種發展勢頭在2004—2009年間又有了新的拓展,即於2005年、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加了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和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四個專業委員會。到目前爲止,廣東社會學學會已擁有七個專業委員會和省直市直的機關、教學、科研、企業和農村等單位共600名理事、萬餘名會員的比較强盛的隊伍。

  僅從上述七個專委會情况看,經過近年的調整和换届工作,各自的組織機構比較健全,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常務委員等辦會的宗旨、責任心和工作熱情都值得充分肯定,其中又各有主要的特點:

  (一)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

  潜專是國内首家以潜能開發研究爲主題的民間學術社團,近10年來,注重潜能開發基本知識的宣傳、培訓活動,並與國内外相關機構建立了多邊關係,先後聯合舉辦了三届以(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爲主題的高峰論壇,有效地推進了潜能開發這一21世紀重大課題的研究,爲文化廣東、提高人的現代文明綜合素質做了許多切實的服務。該專委會即將進行换届。

  (二)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體專從1999年成立到現在,注重把廣東省内各教學科研部門和各市縣體育工作部門的骨幹有機地連通起來,不僅在體育社會學的科研上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帶出一批體育社會學專業人才,而且在開展省内群衆性體育運動和迎奥運、迎亞運的活動中,分别做了許多指導、培訓和諮詢工作,深受廣大基層單位的認可。去年底該專委會已進行换届,新的組織機構較前更有活力,對今後的專委會工作充滿信心。

  (三)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殯專也是1999年成立的。市場經濟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受舊觀念、舊體制等的阻障是普遍的,作爲民間學術社團很難四處出擊,只能選取最有代表性而且是生死兩大難中的往生問題爲突破口逐步進行解剖,因有這個國内首家以殯葬改革爲重點的新興社會學專委會在我省的産生。近10年來,該專委會主要針對國家至今還没有出台殯葬法的空缺,持續地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研究,並對殯葬行業一系列弊端展開了火力集中的抨擊,同時召開了多次大型研討活動,出版了多部學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著述,於2009年完成了换届工作。

  (四)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

  健專是在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内成立的第一個專委會。隨着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如何加强人自身健康問題的研究已被提到緊迫的日程之上。因此,由我省醫學界人士爲主和社會各界人士相互結合的加强健康研究的專委會便應運而生。她在促進人們的健康理念、健康事業和健康産業的研究和活動方面,與相關學科和社團一起,不斷地開展諮詢、培訓,到目前爲止,僅免費講座已舉辦了130多場次,開設的健康網共有36多萬人次點擊,深受基層社區廣大民衆的歡迎。該專委會於2009年年底完成了换届工作。

  (五)“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

  農專是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内成立的第二個專委會。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是制約現代化進程的嚴重問題,也是社會學必須重點關顧的重大問題。因此,以我省農業院校爲主和社會各界人士相結合的、加强“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委會誕生了。近幾年來,該專委會全力以赴地承辦過全國社會學年會“三農”研究分論壇的活動,承辦了“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高峰論壇”的活動,先後出版了多部農業社會學方面的著述,爲促進廣東和我國“三農”問題的逐步解决提供的一批决策諮詢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六)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

  願專是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内成立的第三個專委會。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人員的參與,更需要大量的志願服務人員的投入。廣東的志願服務隊伍較龐大,但缺乏志願服務方面的理論研究。因此,由省内中青年理論工作者爲主和社會各界相結合的研究志願服務的專委會適時問世。該專委會的主要特點是自覺參與、深入跟踪廣東和國内志願服務隊伍的工作,持續總結、提昇廣東和國内志願服務工作的實踐經驗和學術理論,爲黨政部門的决策提供對口的諮詢服務,出版了一批著述,參與或主辦過多次大中小型的調研會、研討會等,已逐步成爲廣東省内一支活躍的專業隊伍。

  (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海專是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内於2009年初成立的第四個專委會,也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按先後排名的第七個專委會。人類社會不僅是陸地社會,還有海洋社會。在21世紀,我國要在建設好陸地社會的同時建設好海洋社會,這是相當艱巨的任務。我們廣東的海岸綫很長,海洋資源相當豐富,更有必要率先打好海洋社會建設的硬仗。作爲國内首家以研究海洋社會學爲己任的專委會,甫一成立,即舉辦了“2009(中國·湛江)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於同年7月承辦了中國社會學年會海洋社會學分論壇的召開,並出版了一些著述,同時就海洋社會學這一全新領域開始了探索。

  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内,包括10年前成立的潜專、體專和殯專以及本届内先後成立的四個專委會的工作運轉也各有自己的特殊困難或不足之處,有待在發揚成績的同時,逐步克服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爲學會工作一要靠各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平面建構來支撑,二要靠現有七個專委會的主體建構來支撑,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兩者缺一不可。這些專委會的重要作用還在於各自能够吸納比較對口的專業人士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參與,從而推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工作和本會在省内外的廣泛影響,把社會學從天堂之上請到普羅大衆面前,真正成爲解放民生的鋭利武器。

  二、抓好重點活動 擴大學會影響

  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五届理事會期間,各個專委會和一批重點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等團體單位開展的學術活動,將在2010年2月或3月份的學會工作會議上交流,這裏從略。現僅就本會層面上主辦或與相關專委會、相關部門聯辦的、較重大的36項共萬餘人次參與的學術活動情况作出回顧與簡報。

  (一)2004年度内:

  1.是年1月16日,本會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社科聯聯辦的“廣東社會學界迎春大會”,120多位理事代表和會員代表與會。會長範英向大會報告了本會2003年度工作情况和提出2004年工作設想,各專委會及重點單位介紹了近年工作進展,大會同時舉辦了本會第二届敬老祝壽活動,爲一批老同志頒發了相關證書和奬金,爲2003年度入選全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作者頒發了優秀論文證書和奬金。整個大會期間穿插幸運抽奬活動。

  2.是年3月24—26日,本會與省社科聯、省精神文明學會、佛山市委、市政府等聯辦的“强化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來自廣東、北京、福建、山東等地專家學者近100人。首次就廣東20年來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進行專題回顧總結,本會向大會提交了一批論文和兩部學術著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10多家報刊和省市電視台均有報導或評論。會後出版了大會文集。

  3.是年4—12月,本會分别與廣州市羅崗鎮、廣東省教育促進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委會、廣州市海珠區文明辦、《羊城晚報》、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省人大、省政協等聯辦社區建設、企業文化建設、殯葬改革現狀、民主法制建設和廣東人精神等社會調查與學術研討活動,共約800人次參與,提交了一批調研報告或論文、著作。

  (二)2005年度内:

  1.是年1月23日,本會在廣州遠洋賓館舉辦的“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暨迎春酒會”,230多人與會,會長範英在大會講述了學會從1985年成立以來歷届理事會的工作簡况、辦會特點、學術研究的主要成果、創新觀點和新年工作安排等,大會期間穿插抽奬活動,會後舉行了晚餐聯誼活動。

  2.是年4月23—24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等在廣州增城市聯合舉辦的“(中國)殯葬業和諧發展首届高級論壇”,來自省内和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共約70人,就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堅持“不動摇、不停步、不自棄、不信邪”的四不精神,緊緊抓住往生大計不放,在葬殯業改革開放領域不斷進行探索的歷程和創新觀點進行研討。會後,對評出的一批論文和一部著作頒發了奬证和奬金。《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團結報》、《科技日報》、《中國質量萬裏行》、新華社、中國人事出版社以及廣東主要報刊和電視台均作了報導,《中國改革報》還連續編發了多篇采訪通訊,同時正式出版了大會文集。

  3.是年9月28—29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倫理學會、《廣州日報》等在廣州市番禺區聯合舉辦“建設和諧廣東?和諧中國學術研討會”。來自省内和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就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研討,收到論文70多篇,評出了一批優秀論文並頒發了證書、奬金,會後出版了文集。多家報刊和電視台作了報導。

  4.是年10月18日和10月20日,本會在廣東省社科聯分别由劉小敏、範英同志主講了2005年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百場系列講座的《和諧廣東、緑色廣東與廣東人精神》和《大力弘揚廣東人精神》兩場,聽衆共200多人。

  5.是年11月6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寫作的《廣東人精神叢書1—9部》出版後,和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等多個單位聯辦了叢書首發座談會,來自省内各界領導、專家學者和新聞傳媒代表100多人,就該叢書寫作、出版的重要意義、社會影響作瞭高度評價。省委書記張德江,省委副書記蔡東士,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等對叢書的寫作、出版均有重要批示,省市電視台和《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一批報刊發表了專版報導或書評。在11月10日的“南國書香節”上,叢書作者還與近千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活動。

  6..是年12月17日,本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舉辦的“隆重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20週年華誕”大會,300多名理事代表與會。會長範英通過“會慶有感詩三首”,回顧和總結了學會20年來發展歷程和提出今後的努力方向。在學會領導、老同志、中青年和企業的代表講話後,大會分别爲獲得“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二届(1995—2005年度)團體先進工作單位及先進工作者”的51個團體和143位個人頒發了奬牌、奬证和奬金。大會同時收到廣東省社科聯等一批賀信。會後多家報刊作了報導。

  (三) 2006年度内:

  1.是年3月26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受省文改辦委托項目《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出版時承辦的省委宣傳部、省文改辦、省出版集團等聯合舉行的新著首發贈書儀式,來自廣東省直、市直及各縣區的有關領導和代表就該書對促進剛剛起步的文化産業的指導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省委副書記蔡東士,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均有重要批示,省内電視台和主要報刊作了大量報導。

  2.是年3月—8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受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委托,組成三個課題組,分别到中山、順德、深圳、廣州、韶關、樂昌、茂名等市、縣、區殘聯進行調研、座談,完成了“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與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調查報告”和“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專題,並召開了多次研討會、論证會,與會約400人次,這些專題得到中殘聯鄧樸方主席、李容根副省長和國内專家等的高度評價。

  3.是年4月11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州聯合召開“我國殯葬業目前走勢研討會”,與會代表對“十一五”開局之際,殯葬改革問題已列入國家立法範圍,修改我國殯葬管理現有條例的工作正在進行的勢頭作了分析和探討,同時對國内、省内該領域存在的嚴重問題和應對辦法也提出了一批建議供决策部門參考。《中國青年報》、《南方週末》、《亞太經濟時報》等作了及時報導,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並前來與本會等徵求有關意見。

  4.是年6月,本會編寫印發《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1985—2005)》手册,主要紀録廣東社會學學會從1985年成立以來學會面上和專委會面上的部分活動及成果,以增進本會會員對學會歷史的瞭解,同時作爲對外學術交流的參考資訊,並於6月30日本會在廣州市流花閣餐館召開的骨幹會議上首發,於7月中贈送給參加全國社會學年會的各省近千名代表。

  5.是年9月10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召開了學習《江澤民文選》筆談會,於11月12日又聯合舉辦了多場“和諧文化大家談”筆談會,分别在《廣東社會學通訊》和《精神文明學通訊》上編發了一批筆談文章,其中若干篇論文被《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報刊選發。

  6.是年12月23日,本會第二次與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廣州賓館聯合舉辦了“(廣東)中國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來自省内外專家學者約250人,評出優秀論文16篇和一批在潜能開發方面的突出人物,並頒發證書和奬金,同時出版了大會文集,相關報刊作了報導。

  7.是年12月26日,本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舉辦了“廣東社會學界共建和諧暨迎春聯誼酒會”,300多名理事代表與會,交流2006年度本會學術活動的情况和布署2007年度的工作,會間穿插了幸運抽奬活動,派送了《廣東社會學學會20年》手册。

  (四)2007年度内:

  1.是年4月18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東省社科聯舉辦了“我國殘疾業的混亂與出路專題研討會”,與會代表對我國、我省殯葬業不利於打破壟斷、不利於行業改革開放的代表性思潮,我國、我省該行業混亂局面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起草、制定國家殯葬法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與建議,《廣東社會學通訊》編發了專刊。會長範英分别回應了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和廣州電視台的專題采訪,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會後《羊城晚報》多家報刊作了報導。

  2.是年7月13日,本會與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等在廣東大厦聯合舉辦的“2007·(廣州)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省内各界企業和高校的300多位代表與會,範英、劉小敏、董玉整同志分别作了《企業社會責任:情、理、法的和合》、《企業爲什麽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凝聚社會精神,打造企業品牌》的講演,會後多家報刊作了報導。同年7月27日,本會還與新華社駐廣東記者站等聯合舉辦了“2006廣東省、廣州市十大著作權案之首——‘美在花城’著作權案研究座談會”,旨在爲從事文化産業的企業單位提供著作權糾紛的法理諮詢。

  3.是年9月19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文化局等聯合舉辦的“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與會代表200多人,10位主講者就國内外和我省文化産業發展狀况與廣州市荔灣區如何推進文化創意産業的思路等作了講演。此前,本會對該區的區情和論壇主題作了數月的調研,組織了一批重點論文並寫作了大會主體文件——《西關宣言》,提交了《西關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的創意設計方案和相關報告,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市長張廣寧有重要批示。會上評出一批優秀論文並頒發證書和奬金,會後出版了文集,省内多家報刊作了報導,省市電視台作了專訪。

  4.是年9月28日,本會與廣東省性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廣東省社科聯舉辦了“性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近40位與會者對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以及如何建設等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劉小敏、董玉整等10多位專家作了發言。會議總結時,會長範英提出了系統的“十性”之説,指出要爲聞名全國的“性學博士”張競生徹底正名,要全面研究其人、其事、其論對性學的貢獻;認爲廣東應帶頭構建有時代特色的性學學科體系以推進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廣東社會學通訊》發了專刊,省内多家報刊作了報導。同年11月2在廣州舉辦的全國性文化節上,範英會長應邀作了專題講演。

  5.是年11月8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在廣州舉辦的“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討會”,近50人與會,提交了20多篇論文。大會是在貫徹十七大關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强對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精神,緊密聯繫廣州地區的實際,作了數月調研之後召開的。省内多家報刊作了報導。會後評出了一批優秀論文並頒發奬证和奬金,還及時出版了文集。

  6.是年12月3—5日,本會參與的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會等在廣州華泰賓館召開的“中國(廣州)醫患和諧高級論壇”,來自國内各省市地縣級醫學界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代表共約500人。範英、劉小敏、董玉整同志應邀在大會上分别作了專題講座。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衛生廳聯合寫作、鐘南山院士爲序的關於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專著,得到與會者的廣泛好評。

  7.是年12月15日,本會與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深圳市舉辦的“(廣東)中國第三届潜能開發研究高級論壇”,來自省内外共約400名專家學者與會。這次大會既重視潜能開發理論研究專家們的科研成果,又重視潜能開發實際應用者的操作功力,並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爲促進潜能開發理論與操作等兩種人才交流協作提供平台。大會對獲得優秀論文者頒發奬证、奬金,會後出版文集。省内多家報刊作了報導。

  8.是年12月21日,本會在廣州遠洋賓館國際大廳隆重召開的“廣東社會學界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暨2007年度學術工作交流大會”,300多位理事代表與會。大會上,學會做了年度工作報告,各專委會、重點教學科研部門和實際工作單位進行了工作交流。秉承“尊老、敬老”的優良會風,學會爲第三届70周歲以上的老同志舉行了祝壽活動,頒發了證書和奬金。會中穿插幸運抽奬,會後舉行盛大晚宴。

  (五)2008年度内:

  1.是年4月9日,會長範英分别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和多家報刊專訪,總時數達20個鐘頭,主要就當前我國、我省殯葬行業存在的問題、修改管理條例的問題、殯葬立法的問題發表了看法,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期後本會與殯葬改革專委會還到佛山等地基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同年8月初,範英會長應邀在長春市召開的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工作委員會年會上分别作了兩場專題講演,國内多家報刊和電視台作了報導。

  2.是年8月中旬,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譚建光教授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在廣東省社科聯召開的大會上,作了汶川大地震期間帶領一批志願者到汶川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的事迹介紹,得到了廣東社會科學界的一致好評。

  3.是年8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組成的廣東社科界推進“雙轉移”戰略調研小組,到梅州市興寧市實地調研,寫出了關於廣東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的一份調研報告,得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常務副省長黄龍雲等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及時批復,爲轉移到當地的民營企業提供了排解融資困境的路子。

  4.是年10月18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州市越秀區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聯合舉辦的“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研討會暨新著首發大會”,來自廣州地區各界代表100多人,對本會等經過半年調研總結出來的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的“廣衛模式”進行研討,並高度評價這一模式在廣州市、廣東省等類似社區的借鑒作用。

  5.是年1—11月,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繼續到惠州市作實地調研,完成了總結該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經驗的項目並形成一部專著。

  (六)2009年度内:

  1.是年2月28日,本會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在中山大學召開的“廣東社會學界2008年年會”,與會理事代表共約250人。本會及各專委會,重點教學科研部門和實際工作單位分别作了年度工作報告和工作交流,同時對新年度學會工作和學術活動的重點作了布署。

  2.是年3月28—29日,本會與剛成立的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在湛江市廣東海洋大學舉辦的“中國(廣東)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來自韓國、台灣、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地代表100多人,提交了60多篇論文。大會就如何開展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開展了研討,一致認爲,以本會海洋社會學專委會的成立爲契機,開展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的創建是當務之急。會後,範英會長即於4月初提出《‘海洋社會學’初步搆架》的整體設想,交由該專委會以及於同年7月中旬在西安承辦的“中國社會學年會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分論壇”,引起了廣泛興趣。是年10月,該專委會出版湛江大會的文集,並爲評出的一批優秀論文頒發了證書和奬金。

  3.是年4月11日,本會與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廣州桂花崗廣州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舉辦的“我國往生業改革瓶頸問題研討會”,與會者認爲:我國往生業目前存在觀念、體制、管理、隊伍、法規這五大方面的瓶頸問題,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和諧發展,必須敢於和善於正視和破解這些瓶頸問題。會後,多家報刊作了報導,《廣東社會學通訊》編發了專刊。

  4.是年4月17日,本會與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的“紀念鄧小平關於社會學補課重要講話30週年活動”,範英會長爲與會的該院社會學係、社工係等師生400多人作了《在補課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的》的專題講演,指出“補課——探索——創新”這是廣東社會學學會近20多年來所走過的主要歷程與主要體會,應當認真總結、提高並堅持下去。

  5.是年9月11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瑞利集團瑞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爲慶祝新中國60週年華誕,從理論高度、實踐急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三農”而聯辦的“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與會代表400多人。在大會召開前的近年時間,先後舉辦了12期約300人次的中、小型調研、座談或研討活動,收到論文150多篇,本次大會對評出的53篇優秀論文頒發了證書、奬金。其中8位論文作者代表在大會上作了主題講演。同時,爲向新中國60週年大慶禮品的四部著作也在大會上首發。會後多家電視台和報刊作了報導。

  6.是年11月,本會爲深切緬懷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逝世,在《廣東社會學通訊》本年度的第11期上,特地轉登了他在1990年中爲本會學者撰著的《精神文明學論綱》一書之序言。錢老認爲,精神文明學亦即意識社會學,意識社會學亦即精神文明學,“它是意識社會形態的科學體系裏一門綜合的、高層次的學問,對這門學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本會之所以歷來把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同時看成是意識社會學的研究,就是依據錢老這一重要觀點爲支撑、爲動力的。

  7.是年1月—12月,本會的重點活動是做好第一届理事會换届籌備工作。在换届籌備組、秘書處和相關方面的緊密配合下,期間召開了近10次工作會議,反復徵求社會各界參與本會新一届理事會的意見和候選人的推薦等。大量的事務完成得較好,其中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學院和廣州醫學院培訓學院,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之初》雜誌社,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和廣州市康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好展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等,爲保证本次换届大會暨廣東社會學學會第六届理事代表大會的如期召開而各自分擔了部分經費。我謹代表本會向上述單位和個人表示深切致謝。

  三、注重面上科研 强化學會功能

  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五届理事會期間,各個專委會和一批重點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等團體單位取得的科研成果,將在2010年2月或3月份的學會工作會議上交流,這裏從略。現僅就本會層面上或與相關專委會、相關部門聯合組織、近千人撰寫的、主要的20多部、共約700萬字的科研成果作出回顧與簡報。

  (一)《更新觀念 創新發展——廣東社會學界多年來推進殯葬業深化改革開放的策應》:

  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李振連、霍秀媚、陳偉、歐陽榮基副主編,數十位作者參與撰寫,共約40萬字。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版。除前言、後記外,全書主要由開展殯葬改革典型調研、主辦殯葬改革學術大會、寫作殯葬改革首部專著、提出殯葬改革立法建議、澄清殯葬改革社會輿論、宣揚殯葬改革樹葬新風、探討殯葬改革入世對接、促進殯葬改革科學發展和附録殯葬改革若干資訊等九大篇搆成。

  (二)《廣東人精神叢書1—9部》:

  範英、劉小敏主編,董玉整、李振連、江立平、黎宇同副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共約149萬字。該叢書共9部分别爲:《古今鏡像:廣東人精神之經緯》,劉小敏著;《樂天務實:廣東廣府人的天性》劉權著;《自强不息:廣東潮汕人的膽氣》李開文、劉霽堂著;《厚德載物:廣東客家人的風骨》,範英、劉權著;《念祖愛鄉:海外廣東人的情結》,劉權著;《靈活變通:廣東人的商業精神》,魏安雄著;《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丘麗雲著;《萬紫千紅:廣東人的藝術精神》,唐孝祥、袁忠、温朝霞著;《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董玉整、程潮、董莉著。該叢書是在開展廣東人精神大討論基礎上,歷時兩年撰寫而成。她把中華民族精神化爲廣東人精神,又把廣東人精神化爲廣東廣府人、廣東潮汕人、廣東客家人、海外廣東人精神,以及其共有的商業精神、開放精神、藝術精神和學術精神,旨在織成一幅廣東人精神的經緯圖。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在序中指出,該叢書的出版,“爲廣東人辦了一件大好事,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辦了一件大好事,爲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辦了一件大好事。”

  (三)《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

  劉小敏、範英、董玉整、李振連、高菊、孫九霞、程潮、劉權以及省文改辦等共同撰寫,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共約25萬字。全書主要分爲上中下三大篇:上篇爲行業投資篇,中篇爲地區投資篇,下篇爲政策法規篇,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在序言中作了充分肯定,指出“該書凝聚着編撰者爲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戰略决策、推動廣東文化産業加快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和心血,是有志於在廣東文化産業各行業尋求發展的投資者的重要向導。”

  (四)《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

  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董玉整、李振連、吕志、陳偉副主編,近200位作者撰寫,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共約78萬字。該書收進了錢學森、沙英、肖前、楊春貴、趙風歧、李春秋、張江明、張漢青、樑釗、張磊、李樹時等省内外學者近20年來對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評論觀點,也是對這一新興學科的總體評價。全書的第一編主要介紹20世紀末葉對這一新興學科的部分評述;第二編主要介紹21世紀初始對這一新興科學的部分評述;第三編主要介紹佛山大會上對這一新興學科的部分評述。此書的出版,爲該新興學科今後的持續探討提供了豐實的資訊。

  (五)《和諧熏風沐南粤——對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的探討》:

  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蕭新生、丘育定、張開城副主編,50多位作者參與撰寫,共約56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該書共設兩大編:第一編爲和諧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探討;第二編爲和諧廣東的理論與實踐思考。這是自從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命題,廣東省委、省政府着手“構建和諧廣東”的戰略思考的初期形成的作品,對推進和諧中國、和諧廣東的戰略實施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六)《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殯葬業和諧發展的探討》:

  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李振連、霍秀媚、顧萬明副主編,60多位作者參與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共約29萬字,該書以科學發展觀和建構和諧社會的精神爲指導,從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角度,回顧、總結20多年來我國、廣東殯葬業初步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問題,探討、預測我國、廣東該行業今後深化改革開放的思路與前景,對促進我國、廣東殯葬業中的殯葬事業和殯葬行業的和諧發展、促進殯葬業與其他行業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七)《尋幽探勝論西關——首届西關文化創意産業論壇集記》:

  範英、詹宇揚、劉小敏主編,董玉整、郭澤果、羅超英副主編,近30位作者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共約20萬字。該書對嶺南文化代表地和廣府文化集中地之一的廣州市荔灣區作出全面調研基礎上提出的《西關宣言》,認爲必須全面地、深刻地認識西關文化具有的歷史與現實的個性特點及其豐厚底藴;必須珍惜西關文化的豐厚底藴,極大地加强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緊近感;必須在打造西關文化創意産業的關鍵鏈條上下足功夫,與時俱進地自强不息。全書圍遶發展西關文化創意産業這一主題,分别作了10多個針對性强烈的專題研究,既對該區、也對促進廣州市和廣東省等文化創意産業的興起與發展具有一定參考作用。

  (八)《揚長避短話神仙——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究》:

  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歐陽榮基、陳偉、温朝霞副主編,近30位作者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1月版,共約20萬字。該書依據我國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最新精神,對過去不敢開展研究的地方民俗神仙文化進行了一次與廣州、廣東的地方特點緊密結合的調查研究,並形成一批新的觀點,提出如何挖掘和保護廣州地區與廣東神仙文化並使其服務現代社會的對策建議供有關部門作决策參考。

  (九)《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的理論與實踐》:

  郭德勤、範英、劉小敏主編,董玉整、李振連、林聖德、謝禧樂、孫俊明副主編,近20位作者撰寫,華夏出版社2008年1月版,共約37萬字。該書是中殘聯2005年重點項目之一,在近兩年的調研基礎上寫成。書中對新時期人道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實踐依據、主要内容、指導作用,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的理論基礎、價值觀念、經驗總結、現狀剖析、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創新模式、創新制度,以及台港澳、國際社會殘疾人事業的介紹等,均作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闡析。中殘疾主席鄧樸方對此書的出版作瞭高度評價,爲此書作序的廣東省政府副省長李容根和衆多評論者指出,對人道主義思想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並把它作爲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導理論,是該書的突出貢獻,對新時期我國殘疾人事業的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與提昇是該書的鮮明特色。

  (十)《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考察與發展戰略研究》:

  郭德勤、範英、劉小敏、董玉整主編,李振連、林聖德、謝禧樂、孫俊明副主編,近20位作者撰寫,華夏出版社2008年1月版,共約16萬字。該書上篇對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狀况作了考察,包括基本成就、主要特色、突出問題與對策措施等方面的考察;下篇對廣東省殘疾人事業發展戰略作了研究,包括戰略概貌、戰略基礎、觀念變革、法制建設、組織保证、資金管理、産業創新、康復保健、教育服務、就業保險、文體發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研究。爲本書作序的廣東省政府副省長李容根及衆多評論者認爲,此書對本省殘疾人事業的全面考察和研究,爲廣東該事業的今後發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

  (十一)《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

  張壽生、範英、劉小敏主編,董玉整、吴子剛、王一鳴、李振連副主編,20多位作者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共約36萬字。該書是本會等與廣東省衛生廳合作的項目。全書共設14章,分别爲和諧醫患關係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醫患關係系統概論、醫患關係模式及其特徵、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主要内容,以及夯實經濟基礎、提昇文化品位,打造高尚醫德、培養心理素質、强化醫院管理、實施法律援助、構建輿論環境、深化體制改革等,同時對醫患關係的歷史作了回顧,對境外醫患關係的情况作了概説。爲此書作序的鐘南山院士和一批評論者認爲,此書及時地回應了社會熱點、難點之一的醫患關係問題,是部學術價值、實踐價值兼優之作。

  (十二)《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

  範英、劉小敏、劉國全主編,董玉整、樑樹權、陳烏面副主編,近20位作者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6月版,共約20萬字。該書共設17章,分别是:廣衛街的歷史回眸、廣衛街的當代風華、廣衛模式的應運而生;廣衛模式的主要内涵——社區治安、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自治和社區黨建;廣衛模式具有的學理啓示、鮮明特色、務實品格、創新價值、完善對策和發展思考;國内、國外相關社區建設的綜合概况等。該書的出版,爲廣州市、廣東省和我國同類型社區的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十三)《社會與文明漫説》和《社會與文明漫譚》:

  均由範英著述,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7月版,共約80萬字。作者選取了從1981—2008年間所寫的部分調查報告、研究論文和講演資訊等100多篇,主要圍遶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前後的主要工作安排和學術進程來展開,並從社會學、精神文明學等多學科視角闡析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展示作者在考察當代社會與文明這一重大課題過程中的一批見解,有助於人們建設和諧與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四)《喜看稻菽千重浪——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集論》:

  範英、劉小敏、董玉整、胡浩民主編,戢鬥勇、張興杰、夏俊杰、王丹怡副主編,60多位作者撰寫,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9月版,共約70萬字。該書分設四篇:第一篇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第二篇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文明展示;第三篇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現實問題;第四篇爲南粤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思考。全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闡析南粤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地位、戰略作用、戰略意義和總體内涵、重點部位、鮮明特色的基礎上,既充分肯定南粤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對廣東和全國文明建設所作的重大貢獻,同時又着重考察其現實問題、研究其制約瓶頸和制約原因,並提出制約化解等一批建議供相關决策部門參考,以促進南粤新農村建設朝着更有利於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實現科學發展的軌道前行。

  本會除面上組織的上述研究成果外,在第五届理事會期間共編發會刊70多期共約70多萬字,每期5000份共約36萬餘份,分送給本會理事會員和省内外相關部門,在溝通學會内部、學會與社會各界的聯繫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位理事代表:本報告着重講的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五届理事會在拓展專業隊伍、抓好重點活動和突出面上科研等工作方面的新氣象與新進展,是在上級領導、社會各界以及本會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關於本會的辦會經驗,曾經在2008年12月廣東省社科聯主辦的一次大會上作過重點介紹,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以關注現實問題爲己任,是我們長期不懈的追求;二、以樹立前沿意識爲先導,是我們與時俱進的動力;三、以激發科研成果爲目標,是我們自强隊伍的根本;四、以促進團隊攻關爲主導,是我們敢打硬仗的秘訣;五,以强化學科分工爲依託,是我們立體發展的支撑。這五個方面的經驗,我們應當不斷發揚光大。

  但與一些先進學會比較,仍有不少問題需要重視,需要逐步解决。尤其是會長、秘書長、主任委員們一級的骨幹作用是很關鍵的;常務理事、理事們願於、敢於和善於承擔學會相關工作是很重要的;老中青年的有機結合和尊老、敬中、扶青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在没有財政撥款,没有正常經費來源,團體或個人會費收不起來的境况下,要堅持辦好每届理事會期間的學術活動、科研成果、學會會刊和會務工作等,各專業委員會和各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全體會員的社會責任心、公益事業心和取長補短、團結協作、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是不能或缺的。有了這些,才能實實在在地辦好學會的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爲建設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盡一份應有的責任與努力。這也是我對新一届理事會全體成員的一點祈願。

  關於新一届理事會的工作設想和2010年度工作安排,我在這裏只是提出幾點量力而行的建議供參考:第一,春節後召開會長、秘書長和各專業委員會主任、重點教學科研、實際工作單位負責人聯席會議,安排分工和新年有關工作。第二,擬籌備成立2—3個專業委員會。第三,擬重點籌備2—3次大型學術研討會——與潜專聯合舉辦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高級論壇;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衛生廳聯辦“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學術研討會”;與廣州市某區聯辦系列文化創意産業方面的研討會。第四,擬撰寫、出版2—3部學術理論著述;擬編發、出版10—12期《廣東社會學通訊》。第五,擬在年底召開廣東社會學界學術年會。第六,擬在年底舉行本會第四届敬老祝壽活動。第七,依靠大家,想方設法籌備本會學術活動、科研項目、學會會刊和會務工作的經費等。這些提議及具體要求將在新一届理事會正式産生後共同商定,同時希望各位理事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二百三十一、2010年1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陳芳芳著的《中國電影改革初探》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約20萬字。作者選收了多年來從事影視作品評述、影視文化評論以及記録珠江電影制片公司改革進程等近60篇文章,對認識和研究中國電影改革事業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二百三十二、2010年1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譚建光教授主編的《中國農村志願服務發展報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約23萬字。該書收入了18篇調研報告,對中國農村志願服務的現實狀况、未來前景和發展對策等,均做了較切實的調查,是志願者關心農村、服務農村和繁榮農村的真情流露。

  二百三十三、2010年1月23—24日,廣東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10年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創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論壇”在廣州隆重召開。廣東省原副省長匡吉、廣州市人大原副主任郭向陽、廣州市原副市長姚蓉賓等一批老同志、老領導應邀出席大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分别作了大會致詞和分會主持,來自廣東和台港澳的代表及論壇聽衆共約1000人次。

  在大會致詞中,範英會長以《迎虎年 開新局 向更高的目標進軍》爲題,高度評價了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10年來特别是本届高峰論壇的工作。他認爲,近10年來該專業隊伍的不斷擴大,研究人員的不斷成長,活動成果的不斷涌現,社會影響的不斷提昇,是有目共見的。而本次高峰論壇的召開,吸納了優秀傳統經典思想文化的精華,引進了世界先進專業成果與信息,較好地結合了我國、我省的社會實際,爲開啓人的潜能智慧提供了指導、培訓和諮詢服務。這種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的會風和學風應當大力弘揚。同時,他對該專委會還提出了一個更高的目標任務——希望在今後的10年内,把“潜能學”的理論體系搆架創立起來,使之成爲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大會上,廣東社會學學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月明在講話中,既對潜專近10年的歷程和體會作了總結,也對本次高峰論壇作了介紹。廣東潜能開發研究專委會是我國第一個從事人的潜能開發理論研究和方法技術應用推廣的學術團體。它擁有一批與潜能開發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它以服務社會、造福大衆爲宗旨,爲開發人的潜能智慧,提高人的現代文明素質,提供指導、培訓和諮詢服務。

  潜專從1999年3月正式成立以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爲指導,結合國情和社會實際,繼承傳統經典文化思想精華;引進世界先進專業成果和信息,走中西方文化融洽發展道路,致力於把高深的潜能開發理論變爲大衆可以掌握的工具,努力把潜專會辦成具有學術研發能力、傳播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結合體。

  二百三十四、2010年1月23日,範英會長在“2010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創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論壇”上所作的致詞《迎虎年 開新局 向更高的目標進軍》如下:

  在虎年之初,“2010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創新成果應用展示暨高峰論壇”,今天在廣州隆重開幕了。我謹代表本次盛會的主辦、承辦和協辦單位,向來自兩岸四地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誠的問候!

  這次大會是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加尚文化傳播公司承辦,多個單位協辦的一次盛會。借此機會,我謹代表主辦單位,向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致謝!

  作爲主辦單位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是在1985年成立的省級民間學術社團,經過近25年的努力,現在擁有潜能開發研究、體育社會學研究、殯葬社會學研究、健康服務研究、“三農”問題研究、志願服務研究、海洋社會學研究等七個專業委員會,以及一批重點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團體單位共600名理事和萬餘名會員,已成爲廣東省内重要的省級學會,在爲省委、省政府决策諮詢和“文化廣東”、“服務廣東”等方面,均作出了應有的努力。

  其中的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是廣東社會學學會較早成立起來的。這是因爲:人類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步具備了研究和開發人腦潜能的各種條件。在這個領域内,一些國家、地區和我們國内的先知先覺者,已經爲人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便在陳月明同志的帶領下,於1999年率先成立了這個專業委員會。她是國内首家從事人的潜能開發理論和方法研究、技術應用和技術推廣的民間學術社團,近10年來專業隊伍不斷擴大,研究人員不斷成長,活動成果不斷涌現,社會影響不斷提昇,僅從主辦大型論壇來説,包括本次在内,已經是第四届了。

  這充分表明:廣東社會學學會以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爲重點,和省内外、海内外的有識之士聯合起來的持續探討,有效地推進了人類潜能開發這一極豐生命力的重大課題的研究,有效地擴展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有效地促進了人類現代文明綜合素質的不斷改善與提高。

  同時,本届大會的宗旨,就是吸納優秀傳統經典思想文化精華,引進世界先進專業成果和信息,結合我國、我省的社會實際,爲開啓人的潜能智慧提供指導、培訓和諮詢服務。本届大會的内容主要是展示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創新産品的成果,尤其是青少年在學習潜能、科技創新方面,以及生命潜能開發創新方面的成果。在本届大會上,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將與來自兩岸四地的社會精英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誼,開展更進一步的交流協作,爲共同參與21世紀的重大課題——人類潜能開發研究及其成果應用的轉化而作出新的努力與貢獻!

  在這裏,我還想重提一項目標任務: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全體同仁應在近10年的基礎上,在潜能開發知識的宣傳、培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潜能學”學科理論的創建工作,從根本上提昇潜能開發研究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讓新興的“潜能學”成爲21世紀指導人們全面、深入開發人腦潜能的鋭利武器。這是件非常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如果能够在今後的10年内研有所成,則是難能可貴的突破。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再接再厲,能够逐步朝着這一目標鍥而不捨地前進!

  二百三十五、2010年2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調研、寫作的《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一書初成。範會長在書稿的前言中寫道:

  文化爲醫根,管理善創新。

  患者尊至上,服務揚精誠。

  多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先後獲得了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示範中醫院、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創建文明行業示範點、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等一系列殊榮,分别成爲廣東省和全國衛生系統一面鮮艷奇目的旗幟。這决不是偶然的。

  如何進一步認識這面旗幟,如何進一步總結這面旗幟,如何進一步弘揚這面旗幟,是關係我國悠久傳統中醫藥行業在新時期的興衰進退,關係該行業新時期怎樣更好地成爲普惠億兆公民的重大課題。謹受衛生系統有關領導的重托,我們——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聯合組成的課題組,便在廣東省中醫院作了爲期近年的調查研究。這部《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著作,就是本次調研的一項初步成果。

  現代企業重管理。廣東省中醫院更不例外。但是她的管理已經自覺地從經驗層面上昇到制度層面,並以這兩個層面爲基礎朝向文化層面飛躍。這就是説,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既包含了經驗管理和制度管理等,又更着重於文化管理的創新内涵,並把文化管理創新視爲長期致力的追求,視爲中醫藥行業固本常青的法寶。廣東省中醫院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有遠見、非常有功用的看法和舉措。也因此,我們便把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的看法和舉措作爲本書的重大主題和主體内涵,即以文化管理創新的模式來展開其豐富多彩的實踐理念,並形成全書20章的三大層次。

  第一大層次是第一章至第四章。這主要從縱向兼帶横向來考察廣東省中醫院的歷史行進,重點以善識中醫特色優勢、勇挑中醫傳承重擔、投身中醫改革開放和夯實中醫發展底氣四個方面,分别突出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的文化前提、行業責任、自覺行動和豐碩成果。

  書中認爲,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中所指的文化前提,無疑是優秀的中華文化。中醫文化既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國當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與西醫文化相較具有相對獨立的特色優勢。善識這種特色優勢是民族的自覺自强,也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自覺自强的突顯。因有這樣的文化自覺自强,才敢於和善於勇挑中醫傳承的重擔,在20世紀30年代廢棄中醫的宣囂聲中破土而出,在20世紀中葉計劃經濟的困境中艱苦奮鬥,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海洋中起死回生,自覺自强地投身改革開放,自覺自强地殺出一條血路,把憑臨衰落的省中醫院硬是振興起來,並取得智力、物力及其綜合效力全面起飛的巨大成就,同時構建了特色鮮明的以文化創新爲主旨的管理模式。

  第二大層次是第五至第十九章。這是重點論述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自身的主體部分。對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提練是可以有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根據作者們實地調研的認識與感受,我們把這個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内涵概括爲如下15個方面:

  之一是精育和諧文化。書中對“和諧”及“和諧文化”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精育“中醫和諧文化”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最講和諧與和合。天人和合、人我和合與形神和合,在“中醫和諧文化”之中的表現,最具直接作用的便是“醫患和諧文化”。提出“醫患和諧文化”並大力開展建設實踐,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和諧文化内涵。

  之二是狠抓機制創新。書中對“機制”及“機制創新”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狠抓六大機制創新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我們的企業要生存發展,機制創新是很關鍵的。這有如人體内的經脈,經脈通則血氣通,整個人就很有精神。可見在體内機制方面下足功夫非常必要,特别是“崗位等級機制創新”之成爲主要的抓手,給廣東省中醫院的内部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動力,因此搆成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機制創新内涵。

  之三是强化競争技能。書中對“競争”及“競争技能”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强化“中醫競争技能”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足見技能訓練的强化是一刻也鬆懈不得的。尤其是醫務人員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争之中,要想專藝隨身,出手不凡,做出應有的成績,如何改善和提高個體和群體的“綜合素質技能”至關重要,因而是形成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競争技能内涵。

  之四是是鎚煉品牌形象。書中對“品牌”及“品牌形象”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鎚煉“中醫品牌形象”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由“中醫品牌形象”涉及的“中醫品牌形象公信度”,則是從廣東省中醫院鎚煉品牌具體實踐中形成的一個新概念,有着豐富的内涵,是從企業雄厚的實力中外化爲企業良好的形象並贏得社會高度信用的意藴。我們認爲,它是企業的實力、形象、信用、輻射和循環的交合,是决定企業存廢的標尺,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品牌形象内涵。

  之五是護佑精英人才。書中對“精英”及“精英人才”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護佑“中醫精英人才”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我們認爲,國家和社會的建設没有大批的精英人才,有了這些精英人才而不倍加尊重,不倍加珍惜,不倍加護佑,都是没落的表現,没有正氣的表現、没有文化的表現。廣東省中醫院之所以興旺得起來,就是因爲他們高度重視了這個問題,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再到精英人才的“名醫是第一生産力”這種緊密關聯的認知和踐行,無疑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精英人才内涵。

  之六是壇開拜師授徒。書中對“拜師”及“拜師授徒”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壇開“中醫拜師授徒”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在儒家、道家、佛家、醫家龢民間許多行業之中,這種本來很正常、很值得傳承的國粹却一度中斷,甚至成爲封、資、修的東西。廣東省中醫院則是打破這種中斷的先行者,是爲“拜師授徒”極力正名的承繼者,並以中西醫互補的態勢,主動開展“中師西徒與西師中徒”等等形式進行更有吸引力的傳、幫、帶,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拜師授徒内涵。

  之七是厚積臨床真知。書中對“臨床”及“臨床真知”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厚積“中醫臨床真知”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要强調臨床真知的重要性和厚積這種真知的必要性,必須把醫院領導視作最高層、病人則爲最低層的正三角形組織結構的原有位態顛倒過來,以形成“倒三角組織結構”。這看似簡單的位態變换,實則極爲明智地突出了病人至上的機理,也使臨床一綫醫務人員更有利於厚積臨床的真知,可謂一箭雙鵰,有着不少奥妙與真締,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臨床真知内涵。

  之八是嚴把醫療質量。書中對“質量”及“醫療質量”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嚴把“中醫醫療質量”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醫療質量就是醫院的生命綫。但是怎樣才能把這個生命綫把嚴,非有切實的舉措不可。廣東省中醫院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追求一流質量等要求,認爲追求一流質量就必須追求“零的缺陷”。將追求“零的缺陷”放在嚴把醫療質量的日常醫務工作之中,成爲要中之要,是該院上下的共識,也是他們贏得社會各界認同、廣大患者誠信的公開的秘密,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醫療質量内涵。

  之九是力達教學上乘。本書對當前高校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力達“中醫教學上乘”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在高校教育改革處於艱難狀態下進行的中醫藥高校改革的探索,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使命與責任所在。作爲廣東省中醫院有機組成部分的廣州中醫藥學院,秉承“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踪得上”的總體要求,在“中西醫相結合”爲教改的切入口方面是頗具特色之舉,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教育改革内涵。

  之十是苦攻科研難關。本書對科研在新時代的緊密供求與發展指向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苦攻“中醫科研難關”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應該説,大中型的兼有高校的中醫院,重視科研工作是情理中事。但廣東省中醫院對科研工作的重視有着自己“三個着力”的一套做法,即强化中醫内涵建設,着力建構知識管理體系;依託自身資源優勢,着力提昇科學研究實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着力構建優秀團體隊伍,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科學研究内涵。

  十一是激勵青年奮進。本書對我國青年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生力軍的作用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激勵“中醫青年奮進”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正如本書所雲:“後生血氣旺,青春勝朝陽;醫界作尖兵,文明頂硬上。”廣東省中醫院的青年人確係如此。在這裏,青年生力軍的典範——“青年文明號”的成長與狀大,爲該院各個平凡崗位增添了無窮的生命與活力,在文明醫院的各項工作中都成了“頂硬上”的尖兵,爲醫院做出了巨大奉獻。一滴水可觀太陽。一座醫院的青年能知其群。振興中華的希望在青年,振興中醫藥的希望在青年,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青年奮進内涵。

  十二是弘揚英模價值。書中對我國英模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排頭兵的作用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弘揚“中醫英模價值”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説英模、寫英模、唱英模,應該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因爲英模是無價之寶。廣東省中醫院的事實作了很好的回答。在這裏,有鄧鐵濤等德高望重的國醫大師,有葉欣等“抗擊非典”和“抗震救灾”等英雄模範,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價值難於估量,是永存不滅、青史留芳的人間大愛,發揚光大是理所當然,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英模價值内涵。

  十三是倡行醫德醫風。本書對“醫德”及“醫風”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倡行“中醫醫德醫風”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醫德醫風是醫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只有切實倡行、長抓不懈,才能保证醫院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廣東省中醫院的精神文明建設成就顯著,各方面的工作均有特色。在醫德醫風建設上,他們非常重視抓根本、抓制度、抓典型、抓苗頭、抓落實,也非常重視患者的投訴,認爲是患者對醫務人員的愛護,是對醫院的信任而視作難得的“禮物”,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醫德醫風内涵。

  十四是崇尚患者至上。本書對“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在當代醫界的重要作用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在崇尚“中醫患者至上”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通常講“顧客是上帝”,“顧客總是有理的”,這裏面有不少道理。但説一千、道一萬,在醫院面對的是川流不息、病態各异的患者,如果醫務人員高高在上、冷面無情,或庸醫乏術、毫無醫責,等等,是會一種什麽惡果?相反,把“患者至上”作爲廣東省中醫院的最高原則,把患者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和精誠服務的親切對象,結果肯定完全不一樣,長此以往,這樣的醫院肯定會成爲“患者之家”、“患者之親”、“患者之友”。與此同時,多把“對”“讓”給患者,多使患者感受到醫務人員的良苦用心和責任所在,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患者至上内涵。

  十五是牢記黨的建設。書中對新形勢下加强和改進黨建工作的任重道遠作了簡析之後,着重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牢記“中醫黨的建設”方面的先進事迹和寶貴經驗。綜觀該院多年來取得的各項巨大成就,包括本書所論上述模式的各個内涵要素,起决定作用的便是醫院黨委正確的領導、正確的决策和正確的實施。其中班長的以身作則和班子的“大氣”與“魔力”,則是至關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是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中黨的建設内涵。

  本書最後一大層次是第二十章。在分别闡述了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的15個内涵這一主體層次之後,本書以“迎接中醫新的輝煌:文化管理創新的發展前景”爲結束。認識是無止境的。實踐是常青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調研中欣喜地看到,廣東省中醫院揚起文化管理創新的風帆,以拼命三郎的毅力,對現有這一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正在不斷借鑒、不斷完善與不斷創新。這是非常寶貴的精神。我們更祈盼今後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的發展前景,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到此,我們在對全書三大層次的基本内容作出大致介紹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任務:如何從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豐富多彩的15個系列内涵中,再抽象出總攬全局、畫龍點睛、簡明易記又琅琅上口的幾句話,以便繁中見約,有適其宜呢?經過近年的反復苦思和反復求证,我們認爲難度較大,但在没有更加合適的選擇時,如下四句話16個字似可權代或抛磚引玉:

  文化爲根,
  管理創新,
  患者至上,
  服務精誠。

  二百三十六、2010年3月初,《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一書初成,範英會長爲該書的各章撰寫的小詩如下:

  第一章 善識中醫特色優勢:文化管理創新的文化前提

  杏林花果盛,文化扎根深;
  綜觀中華史,善識即分明。

  第二章 勇挑中醫傳承重擔:文化管理創新的行業責任

  百年中醫路,處處荆棘鋪。
  鐵肩挑大任,步步着功夫。

  第三章 投身中醫改革開放:文化管理創新的自覺行動

  風雲濟會時,挑戰亦機遇。
  壓力變動力,殺出新天地。

  第四章 夯實中醫發展底氣:文化管理創新的豐碩成果

  知行得其所,物事暢若河:
  管理重文化,創新涌碩果。

  第五章 精育中醫和諧文化: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一

  和諧似體親,文化比如心;
  醫患相協調,勝過護眼睛。

  第六章 狠抓中醫機制創新: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二

  機制益事功,好比經脈通:
  關鍵理得順,渾身都輕鬆。

  第七章 强化中醫競争技能: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三·

  技能常訓練,競争儲本錢;
  綜合素質好,良駒總當先。

  第八章 鎚煉中醫品牌形象: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四

  實力生形象,品牌映其光;
  誠信貴金石,贏來强中强。

  第九章 護佑中醫精英人才: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五

  仁心純且優,仁術砥中流。
  人才不易得,精英最難求。

  第十章 壇開中醫拜師授徒: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六

  杏壇薪火旺,拜師授徒忙。
  中西互爲用,大衆獲益長。

  第十一章 厚積中醫臨床真知: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七

  醫識賴積累,源頭涌活水:
  臨床勤診斷,真知逐浪飛。

  第十二章 嚴把中醫醫療質量: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八

  醫家心水明:質量是生命;
  追求零缺陷,管理順全程。

  第十三章 力達中醫教學上乘: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九

  中醫教改難,尋路數眼前:
  和合西醫長,耕透國醫田。

  第十四章 苦攻中醫科研難關:文化管理創新内涵之十

  濟世多難關,最懼心不專;
  心專攻科研,鐵石易可斷。

  第十五章 激勵中醫青年奮進:文化管理創新内涵十一

  後生血氣旺,青春勝朝陽;
  醫界作尖兵,文明頂硬上。

  第十六章 弘揚中醫英模價值:文化管理創新内涵十二

  精誠鑄大醫,英模國所倚;
  皆爲無價寶,青史留善美。

  第十七章 倡行中醫醫德醫風:文化管理創新内涵十三

  醫德可醫根,醫風可醫本;
  根本深且固,滿園盡芳芬。

  第十八章 崇尚中醫患者至上:文化管理創新内涵十四

  醫道即人道,愛人道之要:
  患者如父母,懸壺願彎腰。

  第十九章 牢記中醫黨的建設:文化管理創新内涵十五

  偉業剛長成,黨建需抓緊:
  身先士卒者,每戰必陷陣。

  第二十章 迎接中醫新的輝煌:文化管理創新的發展前景

  模式固光華,更待越與跨;
  祈愿中醫業,無處不飛花!

  二百三十七、2010年3月1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及廣州市委黨校聯合舉辦了“廣東精神文明學與社會學界學習全國兩會文件精神暨學會工作交流研討會”。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常務副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黄紫華研究員、江立平董事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寧教授、夏俊杰教授,以及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或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顧問、副會長魯陽、馬中柱、陳月明、王永平、安子、嚴建强、張開城、李超、楊鬆、陳芳芳、唐孝祥、郭凡、顧澗清、樑國維、戢鬥勇、謝俊貴、譚建光和兩會一批副秘書長等出席了本次大會。

  會議由董玉整教授和劉小敏研究員先後分别主持。董教授首先指出學會值全國兩會閉幕之際學習兩會文件精神所體現的政治敏鋭性和重要性,並對與會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顧問、正副會長、正副秘書長,有關專業委員會、重點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和部分常務理事、理事等120位代表表示誠致的歡迎和感謝。

  接着,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永平研究員代表舉辦本次會議的東道主廣州市委黨校致詞。

  其後,大會按順序分别交流了2009年工作概况和2010年工作設想。首先,劉小敏研究員在代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向大會作2009年度學會工作報告中説,學會2009年度的工作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舉行了五次大中小型學術研討會、調研會:其中第一次是在廣東藥學院舉行的“廣東精神文明建設學術交流會議”;第二次是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的“2009·南粤新農村建設論壇暨新書首發大會”;其餘三次是圍遶“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展開的調查、研討活動。其次是出版了向新中國成立60週年大慶獻禮的多部作品。再次是在開展評奬、出版通訊和合作課題等方面也做了相關工作。最後,學會成員在2009年度獲得了多項奬勵。其中僅顧問或理事歷年來的作品入選“廣東60年來百部優秀社科理論普及讀物”的就有14種。接下來,他提出了關於2010年工作的初步設想。

  董玉整教授在代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向大會作的工作報告中,將學會2009年度的工作歸納爲五方面:一是召開學術會議,二是完善組織機構,三是出版學術著作,四是組織社會調研,五是拓展社會影響。接着他詳細介紹了在湛江市廣東海洋大學召開的“2009年(中國·湛江)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和學會的第7個專委會——海洋社會學研究專委會誕生的情况。最後介紹了學會第六届理事會换届大會的盛况並提出2010年的工作設想。

  會議的後半部分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月明同志、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劉成教授、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霍秀媚教授、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李喜貴同志、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譚建光教授、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開城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主任王寧教授、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會長樑國維同志、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常務副會長謝建社教授、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室主任樑幸枝同志、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謝俊貴教授和廣東商學院社會學係主任童遠忠教授等分别作了相關專業委員會和團體理事單位的情况介紹。部分代表單位還作了書面發言。學會顧問、80多歲的老同志魯陽先生作了《希望大家關心實現社會主義人民民主政治問題》的重點發言。

  本次大會的最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作了會議總結性、學術性講話。他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劉小敏研究員、董玉整教授分别代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對2009年工作的評介和對2010年工作的設想。同時,他對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部分團體單位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等在2009年取得的工作成就致以熱烈祝賀和對新年工作的初步安排表示贊成,並向今天與會的百多位學會顧問、骨幹等關心學會發展工作的熱情表示衷心致謝。

  接着,範英會長指出,認真學習全國兩會文件的重要精神,對於我們辦好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新年的工作和活動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特别是我國社會文明發展中的許多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都應引起我們的持續關注和參與研究。這除了主要靠會員個人、會員所在單位或團體之外,兩會在面上的關注和參與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效應,也是前者不能代替的。因此,社會文明的發展愈來需要民間學術社團的智力和各種社會組織的推進。雖然,我國的民間學術社團、各種社會組織的生存條件仍很困惑,主要還是思想觀念和相關體制的封閉造成的,必須進行真正的改革開放、全面的改革開放。但在此前,我們所能做的,應該盡力而爲。本此精神,我們兩個學會多年來所有的作爲,可以説是問心無愧的。也就是説,一在没有財政撥款、没有正常經費來源、團體會費收不起的情况下,二在非行政系統、非事業單位工作的業餘活動情况下,三在比較鬆散的組織結構中主要靠社會責任感來維持的情况下,都能够長期堅守下來並有逐步的發展壯大,甚至能够做出一些比有權、有錢、有勢的單位等所不能做出的研究成果或創新成果,充分説明我們兩個學會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不容否定的,艱苦奮鬥是值得的。我們應當有這個自信、自尊、自重和自覺,應當繼往開來地、實事求是地做好新年的工作安排,千方百計、各盡所能地落實有關工作安排。

  其後,範會長重點就全國兩會關於政治文明、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相關的現實問題和學術問題,結合兩個學會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的長期研究情况作了論説。同時,重提了在近20多年來反復强調、一直堅持的另一個觀點,即社會的文明總體觀,不僅僅指社會的物質文明、社會的精神文明、社會的政治文明、社會的生態文明,還必須把社會的法制文明和社會的人種文明放進去。認爲現在雖然有了前四個文明的建設,這是個很大的進步,但後面兩個文明却至今没有引起重視,還没有合法的地位。只用政治來代替法制,只用政治文明來代替法制文明,或把法制文明包括在政治文明裏頭是很不科學的;同時,只用精神文明來代替人種文明同樣是很片面的。人種文明關係到人自身的生老病死、世代相傳,没有它,一切文明都是空的。這些觀點,在我們兩個學會的一系列論文和著作中,是經常講、反復講的,不是今天才這麽説的。因爲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在重視前面四個文明的同時,加强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的研究,以便提昇法制文明和人種文明的應有地位和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社會及文明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發展,才會有宏觀、中觀與微觀的把握,才不會是跛足的、殘缺的。

  二百三十八、2010年3月中,《廣東社會學通訊》與《精神文明學通訊》合刊爲《文明與社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分别於1992年(從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算起)和1985年創辦的《精神文明學通訊》及《廣東社會學通訊》,爲適應兩會發展壯大的現實形勢和加强兩會相互溝通的現實需要,從2010年3月開始合二爲一,命名爲《文明與社會》,但標明兩會通訊各自的原名、主辦單位和總期數等,即保留各自存續的基本面貌,又盡量使兩會理事會員及省内外受贈者方便同步瞭解兩會的信息,兼可節約一些工本及郵費,更可實現社會文明與文明社會互動關係的意藴。

  二百三十九、2010年3月中下旬,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受省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委托,由範英會長帶隊前往高州市人民醫院進行調研。此次調研的主要任務是總結該院近10多年來如何立足山區、服務山區,讓山區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的“價廉質優”管理創新經驗,以便在全省、全國推廣借鑒。課題組在向該院學習的同時,聽取了院内院外各方面的介紹,收集了該院的相關文獻資料,考察了該院的環境設施,參觀瞭高州市主要的人文景致等。本次調研活動得到高州市委、市政府和茂名市社科聯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

  二百四十、2010年4月4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省社科聯召開了“學習高醫經驗、總結高醫經驗研討會”。會議由範英會長、劉小敏常務副會長主持。範英會長首先作了《關於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機制管理創新模式的初步思考》的講演。曾到高州調研的課題組成員近30人和與會的其他學者,分别就範會長在講演中提出的主要思路和問題展開了熱烈探討。大家一致認爲:兩會於去年至今年初完成的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重大課題從“文化”視角來總結,而高州模式則從“機制”角度來探討,可説同中有别、各具特色和各領風騷的姊妹花,對促進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和我國市縣級醫院如何爲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逐步化解,均有典型借鑒意義,也體現了我們兩會爲黨政决策諮詢、服務社會文明進步的優良會風和理論緊密結合實際的優良學風。

  二百四十一、2010年4月9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在廣州醫學院與多家醫療衛生部門聯合舉辦了“廣東腦卒中重點高危人群社區綜合防控管理模式研討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兼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主持本次大會。廣州醫學院副校長常青作了致詞,廣東省衛生廳有關領導在大會上作了講話,來自國内及省内數位專家作了專題講演。

  二百四十二、2010年4月29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該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八樓會議室召開“我國往生業改革現狀及反思研討會”。學會會長範英、副會長楊鬆、常務理事陳芳芳,專委會顧問楊光民,主任委員霍秀媚、副主任委員歐陽榮基、陳偉、範海泉、陳家義、劉汝權和專委會骨幹20餘人,就我國往生業改革的現狀及反思進行了研討和交流。研討會由範英教授主持。

  範英教授在簡述廣東社會學學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委會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時指出,本會這個專委會成立於1999年,到現在已是第三届。其間寫出了30萬字的《殯葬改革社會學》基礎理論專著及多部論述我國、我省殯改問題的作品,舉辦了數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活動和近30場中小型調研座談活動,尤其是最早提出起草國家殯葬法的建議,並對我國、我省往生業中的各種弊端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以求化解。與此同時,基本隊伍的素質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專委會的這些工作,無疑爲我國、我省的往生業改革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作用,充分展示了廣東社會學界對往生大計深切的人文關懷。

  他指出,去年12月和今年3月,國家民政部分别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這兩大文件,本會應當認真研究,希望與會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範教授認爲,對我國殯葬問題的研究是艱難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同時要不斷克服“左”的和“右”的思潮,不斷將尊重人的權利放進這種研究之中,以便使國人真正感受到社會的文明與和諧。

  在這次研討會上,一批骨幹分别作了會議和書面發言。此外,與會者認爲:國家民政部先後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0)》,對促進和我國往生業的進一步改革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綜觀全局,仍有許多問題必須引爲重視:

  一是對我國殯葬事業的健康發展應有一部國家殯葬法的關鍵問題,兩個文件都避而不談;二是對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的修改工作也没有作出公佈,還是以“指導意見”的形式出現;三是把這個“指導意見”當作法規取代殯葬法和管理條例是很不科學的;四是以這些不很科學的東西來管理很難取得深化殯葬改革事業的“科學發展”;五是國家對生的問題很重視,對死的問題仍然重視不够,那麽多現實問題希望能有更妥的化解之法。

  與會者更認爲:反思我國的往生業,應堅持從觀念方面、體制方面、管理方面、隊伍方面、法規方面來着手。其中,破解觀念方面的瓶頸問題是先導,破解體制方面的瓶頸問題是關鍵,破解管理方面的瓶頸問題是重心;破解隊伍方面的瓶頸問題是根本,破解法規方面的瓶頸問題是保证。這些看法,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及該專委會多年來形成的一系列觀點的部分觀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百四十三、2010年4月,本會副會長兼海洋社會學專委會主委張開城教授等所著《海洋社會學概論》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約34萬字。全書設緒論,海洋社區,海洋社會群體與組織,海洋社會問題、衝突及其控制,海洋社會變遷,海洋文化,海洋宗教龢民間信仰,海洋民俗,海洋政治,海洋生態,海洋社會政策,構建和諧海洋社會等十二章,並對上述各章專題進行了學術探討,爲新興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科學搆架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和借鑒。

  二百四十四、2010年5月27日—29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在深圳市大梅沙芭堤雅大酒店召開了“廣東社會文明發展論壇暨學會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夏俊杰,副會長王家驥、安子、江立平、吴燦新、李國興、楊鬆、易鬆國、唐孝祥、郭凡、樑國維,常務副秘書長霍秀媚、李飏,副秘書長王丹怡、王建平、馮仿婭、左偉清、張勇、李小霧、陳偉、陳之明、冼美新、周林剛、段華明、徐創新、顧萬明、樑幸枝、童遠忠、謝建社,本會下屬各專業委員會、部分重點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的團體單位主要負責人,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和會員積極分子代表近百人與會。

  大會由承辦單位代表、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博士主持,劉小敏常務副會長和範英會長分别作了“廣東社會文明發展論壇”的專題講演,聽取和討論了夏俊杰博士和範英會長分别所作的學會財務籌備及學會今年上半年工作近况與下半年工作安排的報告。與會人員就此次會議的有關事項進行了暢所欲言的熱烈討論。

  本次大會是以“廣東社會文明發展論壇”爲開始的。劉小敏研究員首先就我省社會文明發展一個緊迫的、重大的現實問題即《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專題作了講演。他首先向大會介紹了這一專題的起因和主要内容:爲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2009年12月視察珠海市和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後的重要講話精神,學會即於2009年底至2010年初,組成調研組深入研究相關問題並於2010年年初完成了這一專題的調研報告。該調研報告的第一部分肯定了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效;第二部分指出廣東當前社區建設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問題的主要成因,並從國際視野、國内經驗、省情現狀三個方面剖析廣東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報告的第四部分則對如何加强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提出了若干可行性的對策建議。最後,劉小敏研究員還告訴與會者,這一調研報告呈送給廣東省委省政府之後,得到了多位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他們在批示中指出,此報告“有情况、有分析、有對策,很好。”並責成相關廳局、部門對報告中涉及的問題及時提出排解之法。

  如果説,本次論壇以劉小敏研究員代表本會調研組所作的專題調研報告是以廣東社會文明發展的緊迫而重大的現實問題爲開篇,那麽,範英研究員的即席講演專題——《社會文明發展的若干理論問題》的第一部分即《關於社會·社會文明·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概念》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作了獨具特色的探討。

  範英研究員指出:社會學既要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之美“唱贊歌”,又要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美中不足“唱反調”,更要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出化解之法。《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這份調研報告,再一次證明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上述的明確理念與優良學風。歷届廣東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一向善於及時聽取民間社會學術團體的相關建議,20多年來,本會已有許多深切的體驗。

  範英研究員接着就社會文明發展的幾個主要理論問題作了簡述。他認爲:今天講“社會”,必須樹立“陸地社會”、“太空社會”和“海洋社會”並舉的理念。

  長期以來,把“海洋社會”排斥在“社會”之外的認識很片面、很有害。在這方面,廣東很有必要帶個好頭。因爲汪洋書記曾經强調“廣東是海洋大省,海岸綫比較長,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一定要“努力争當全國海洋工作和海洋經濟工作的排頭兵,在全國帶個好頭。”同樣,我們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也要帶個頭,要在研究“陸地社會”的同時探討“海洋社會”。從這一思路出發,學會經過多年醖釀,便於2009年初成立了國内首家以海洋社會學命名的專業委員會,並進行了海洋社會學方面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研究。其中關於《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搆架的首部專著由該專業委員會等正在撰寫之中,希望相關單位給予大力支持。

  範英研究員身體力行地在2009年4月初提出《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全新體系搆架(詳見《廣東社會學通訊》2009年第9期)時認爲:海洋社會學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社會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其大致内容有四:一是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聯和人類屬性等的互動關係;二是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的互動關係;三是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的互動關係;四是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的互動關係。

  他同時認爲,海洋社會學是應運而生的時代呼聲;海洋社會學的研究能大力促進社會文明的全面發展;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是源遠流長的,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有如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海洋社會所具的人類屬性均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及其合一;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就是海洋環境,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就是海洋經濟,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就是海洋政治,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就是海洋文化,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就是海洋軍事,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就是海洋外交,海洋社會的法力天平就就是海洋法規;海洋社會的天然細胞就是海洋個體,海洋社會的當然主宰就是海洋群體,海洋社會的公共用器就是海洋組織,海洋社會的栖息家園就是海洋社區;至於海洋社會豐富的資源則待人們的全面開發,海洋社會的珍貴價值則待人們的綜合利用,海洋社會的不息生態則待人們的科學保護,總而言之,海洋社會的建設無疑要歸到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上。這些涵蓋廣闊的内容就是《海洋社會學》的總體概貌。

  範英研究員同時强調:以對“社會”的全面認識爲基礎,不僅要在海洋社會上作出不斷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應先以廣東搞起來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龍頭,還必須全面把握“社會文明”的主要搆成。

  他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的一貫觀點是:社會文明主要由社會物質文明、社會精神文明、社會政治文明、社會法制文明、社會人種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這六大塊搆成。這“六大社會文明説”均反映在範英等長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教授語)大型叢書”50多部數千多萬字的著述之中。這“六大社會文明説”中的社會物質文明、社會精神文明、社會政治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到今天已成公舉。因爲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將社會精神文明從社會物質文明中分離出來,在20世紀的2002年又從社會精神文明裏頭分離出社會政治文明及在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件中對社會生態文明的正式使用,表明我國對社會文明全貌的逐步接近,這是非常可貴的。但社會法制文明和社會人種文明仍在深閨人未識。

  這也就是説,我們還必從社會政治文明中分離出社會法制文明,因爲社會政治與社會法制雖有共同之處,但後者和前者之間是絶對不能互等互代的。不然,以社會政治來代替社會法制,就很有可能把“人治”用來代替“法治”,不利於全面走向“以法治國”的民主法制軌道。同時,人們整日忙乎所以,但對人自身的文明即社會人種文明却不甚關注,這是個很大的缺陷。其實,它是一切社會文明的感知者、受用者和建設者自身的文明。没有它,一切皆爲烏有。基於以上原由,我們必須時時講、處處講、反復講,盡量使社會法制文明和社會人種文明家喻户曉,直到它們從“另册”變爲“正册”,從深閨走向殿堂。

  範英研究員根據上述“社會”和“社會文明”的基本理論觀點,進一步講述了“發展”問題。

  他引述了1993年3月出版的個人著作《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中的相關看法:“社會的發展既是人的發展,又是物的發展,也是人與物的交互發展,更是人與物所處的局部社會與整體社會的優化發展。”“看不見人的發展,把社會的發展僅僅當作物的發展;或者看不到物的發展,將社會的發展當作人的發展;或者把人與物的交互發展狀態加以絶對分割,把人與物所處的局部社會與整體社會看成是互不相關的東西,都是欠妥的。”(詳見該書第2—第3頁)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認爲“社會文明發展”的總體,就是人類陸地社會和海洋社會共有的社會物質文明、社會精神文明、社會政治文明、社會法制文明、社會人種文明和社會生態文明全面互動的優化發展。千萬别丢掉人類海洋社會這一大塊,或丢掉人類社會任何一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别在當前和今後,如果對社會法制文明和社會人種文明的認識進行急起直追的補救,講科學發展就會更加到位。

  其後,範英研究員又把上述相應觀點運用在其書面講演稿《關於社區文明發展與社區和諧建設的思考》之中,並與劉小敏研究員前述主題講演遥相呼應。

  本次大會的後半段進入學會具體工作研究環節。首先由夏俊杰博士提交了一份學會經費籌集與使用辦法的書面討論稿供大家討論。他説,學會成立的25年來,没有財政撥款,没有正常收入,主要通過社會支持和社會項目委托部分資金來維持工作運轉,幾乎没有收取各團體會員單位和個人會員的會費。但我們珍惜和尊重學者的智慧與勞動的成果,在經費相當困惑的境况下,每每舉辦學術活動都盡量提供稿費、奬金和出版著作的費用等。學會堅持“尊老、敬中、護青”的宗旨,尤其注重培養青年學者,以便形成社會學骨幹和隊伍後繼有人的態勢。我們堅持月月有活動、月月有通訊。20多年都這麽做着實是不容易的。現在希望能够開拓更多一些的經費籌集渠道,更有利於將人與物的發展結合起來,爲今後的學會工作和學術研究更上層樓夯實物質基礎和條件。

  其後,與會代表、本會副會長安子女士、常務副秘書長李飏研究員、副秘書長冼美新主任、顧萬明主任和理事華塵先生、陳家義教授等作了各抒己見的發言。有代表説會費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有代表提出學會資金運營可向市場化道路過渡……其中李飏研究員認爲,我們社會學學會存在的意義是爲了推動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在市場經濟日盛的背景下,在没有財政撥款的前提下,如何在堅持學術公益性的同時維持學會的工作運轉是我們長期面臨的問題。學會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我們應講求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得到應得的報酬。爲此,可以考慮學會成員的角色分工:有一定學術研究能力者扮演學會的學術性角色,有一定社會資源者扮演學會的功利性角色,各司其職、兩頭使力,共同爲學會學術活動和學會工作的發展做貢獻。她的發言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綜合大家的意見,範英會長認爲學會今後可以采取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是堅持學會20多年好的傳統,不向會員拿錢,以社會各界和主要的團體會員單位支持及社會項目部分資金作爲學會運營的主要經費來源。二是根據夏俊杰常務副會長的有關設想和與會代表尤其是李飏研究員的有益建議,在本次大會後制定出一個實事求是、切實可行、又有新意的方案來再行討論。

  在本次大會的最後階段,範英會長代表學會就2010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和下半年的工作設想向與會代表作了簡要通報:上半年1月底在廣州完成了换届工作和在廣州舉辦了“2010第四届(廣東)中國潜能開發創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論壇”;2月底完成了《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重大課題的調研任務,完成了關於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的專著;3月中在廣州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聯辦了兩會常務理事工作會議和開展瞭高州市人民醫院項目的調研;4月下旬在廣州召開了《我國往生業改革現狀及反思研討會》;5月完成瞭高州項目的初稿並在廣州召開兩次相關研討會,下旬在深圳市召開了本次會議。下半年的6月,擬召開會長、秘書長和各專委會、各重點團體會員單位的骨幹會議,主要研究學會經費問題等,同時完成高州項目書稿、出版廣東省中醫院項目專著;7月擬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相關單位舉辦新著首發大會;8月擬在廣州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相關單位舉辦全國性“文化管理創新模式高級論壇”;年底前出版高州項目專著、召開首發大會和全國性“機制管理創新模式高級論壇”,同時擬籌備成立家政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等專業委員會,並對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進行换届,開展《海洋社會學》課題寫作及其他社會委托新項目的調研,籌備學會2010年年會和第五届尊老祝壽活動等。

  範英會長在大會總結時還透露了一個長期以來的未竟設想: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花了不少精力和時間來建設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及其理論隊伍和骨幹,並一直在等待着——只要有熱心的儒商雪中送炭、出資支持、合作攻關,共10大卷、近600萬字的《精神文明學大辭典》——以我們精神文明學獨特的創新理論爲主綱,涉及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等等來充分展開,是没有别的學説所能代替的壯舉,也是我們廣東兩會等學者的應盡責任和推進文化南粤的追求。這一設想能否在學會今後十五年内做到,一切要看天時、地利與人和了。

  本次大會期間,全體代表還考察了深圳市東部華僑城、浪崎帆船俱樂部和深圳地王,觀看了大型舞劇《天蟬》,在大梅沙海灘泳游活動等。通過這些,專家學者們既充實了學術素養,又豐富了社會見聞和增進了隊伍的聚力與友誼。

  本次大會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主辦,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深圳市安子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深圳市三和賽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協康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藝源醫藥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辦或協辦。

  二百四十五、2010年5月間,本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組成的調研組,由範英、劉小敏、董玉整等七人經半年多的調研寫作了《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的調研報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汪洋書記等在批示中認爲此報告“有情况、有分析、有對策,很好”,並轉發省民政廳等相關部門提出加强我省社區建設的意見。該報告的全文如下:

  200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珠海和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後强調指出,“廣東經濟發達,開放程度高,流動人口多,再加上毗鄰港澳,社會管理壓力較大,社會穩定形勢比較復雜”,因此,要“扎實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鑒於廣東正處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社區日益成爲各種利益關係的交匯點、各種矛盾的集聚點、社會管理的關鍵點和黨在基層執政的支撑點,本調研組自2009年12月下旬至2010年年初,以文獻調研、走訪相關主管部門、實地考察、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座談等方式,就我省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研究瞭解的情况以及本調研組的建議報告如下。

  一、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第一,社區建設微觀管理體制不斷創新。隨着1996年,《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出台,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開始逐步加强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的建設。1999年,佛山市被確定爲全國第一批26個社區建設試驗區之一。2001年,隨着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我省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全面鋪開,居民委員會改設爲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居民自治,有效提昇了城市基層管理水平。2008年以來,我省又啓動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現在已開始呈現城鄉基層社區建設微觀管理體制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10多年來,我省各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從設置社區專干、“議行分設”,到設置工作站、實行“居站分設”,再到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站“三位一體”,在社區建設微觀管理體制改革中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索,涌現了不少在全國有影響的先進典型。如廣州市提出了在街道辦事處設置“一支隊伍(綜合執法隊伍)、兩個中心(政務管理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原則上不再向居委會布置行政任務。深圳市實行“居站分設”,爲縮短行政管理鏈條,提出了政府扁平化管理思路,撤銷區一級黨委政府機構,調整街道辦事處現有管轄規模,整合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行政管理資源,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珠海市在調研的基礎上理清街道與社區的職責,試點在街道設置政務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在社區設置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站“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第二,社區建設宏觀管理體制逐步理順。2001年,我省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全面鋪開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和統籌協調作用。2005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調整充實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副書記任組長,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有關領導任副組長,同時在省民政廳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領導小組的大力推動下,我省出台了《關於全面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强和改進我省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在城市全面開展創建“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平安和諧社區工作,再加上2008年又啓動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全省基本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動了廣東創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工作的全面開展,創建了一批全國性的、省級的、市級的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示範街道和社區。總的來看,我省在社區黨建、社區自治、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社區風尚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迅速改變了社區建設長期被動落後的局面,已經成爲全國社區建設的排頭兵。在2009年的評比驗收中,我省有2981個社區創建成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約占社區總數的50%;9個城區、15個街道和39個社區被民政部命名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第三,適應社會主義公民社會要求的“宏觀管好、微觀搞活”的良好格局初步本形成。正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宏觀管好、微觀搞活一樣,建設社會主義公民社會也需要“宏觀管好、微觀搞活”。經過多年的努力,到2008年,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宏觀管好、微觀搞活”的良好格局。由於有省委省政府作社區建設的堅强後盾,由於社會各界的活力得到激發,一方面,我省初步實現了初步實現了社區“有址辦公、有人辦事、有錢辦事”的工作目標,已有5361個社區辦公用房面積達到省要求的80平方米以上標準,占全省社區總數的89%,其中有6市實現了100%社區辦公用房達標。多數社區添置了電腦、打印機等設備。已建有社區警務室4800間,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00多所,社區計生服務室4894間、“星光老年之家”4683個、殘疾人活動室2920間。另一方面,社區慈善救助、勞動保障、就業、治安綜合治理、計生衛生、文化、教育和體育等多方面的社區服務得到大力拓展,形成了政府、社區居委會、駐社區單位、企業、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共同參與、有效互補的可喜局面,出現了服務對象向弱勢群體、户籍居民以及非户籍居民全面拓展的可喜轉變,呈現了道路建設、客運公交、金融、電信、郵政、科技等服務網點規劃到村莊、服務範圍向農村延伸的良好態勢。廣東逐步要求將居民生活服務交由市場提供,而不是“官”辦或“居委會”辦,社區服務理念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組織建設方面,全省6159個社區100%實現了“一居一支部(總支、黨委)”,黨員50人以上的社區大部分建立了黨總支。社區“兩委”成員高中文化以上的占803%,45歲以下的占54%,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實行“一肩挑”的占693%,同比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社區“兩委”隊伍得到充實,全省社區居委會成員超過32萬人,平均每個社區居委會職數不少於5人,轄區人口較多的達到了9人。

  二、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减弱,社區建設缺乏推動力。2001年,廣東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2005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調整充實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但是,2008年省領導小組被撤銷,各地的領導小組隨之撤銷,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對社區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也隨之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忽略甚至遺忘了社區建設。在千頭萬緒的實際工作中,社區建設往往擺不上議事日程,進不了文件,一些領導對社區建設“説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忙起來可要可不要”,社區建設缺乏强大推動力。

  第二,宏觀引導不足,社區建設缺乏統籌力。2008年前,各級領導小組充分發揮把握方向、統籌全局的作用,極大地提昇了全省的社區建設管理水平。2008年後,隨着各級領導小組的撤銷,全省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工作頓時群龍無首;而目前城市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工作正處於攻艱克難的關鍵時期,農村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工作剛剛起步,亟待全面鋪開,比以前更需要發揮領導小組的統籌作用。總的來説,現在全省平安和諧社區建設進程明顯减緩,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狀况。

  第三,相關部門之間存在政出多門、相互推諉等現象,社區建設缺乏協調力。2008年前,由於有各級領導小組加强協調,與社區建設相關的公安、財政、建設、衛生、體育、文化等部門密切協同,形成了多個部門推進,多方力量協同,多種資源投入的良好格局。2008年後,隨着各級領導小組的撤銷,一方面,部門之間各自爲政、相互摩擦、相互制約,“文明社區”、“法治社區”、“衛生社區”、“緑色社區”等社區創建和評比活動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基層社區疲於應付、無所適從,造成資源重復投入或浪費;另一方面,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管理職能交叉的模糊地帶少人問津,導致管理“空白”和服務“缺位”,不少重點難點工作難以推進。

  第四,本可發揮牽頭作用的民政部門勢單力薄,社區建設缺乏執行力。2008年前,我省民政部門積極主動發揮牽頭作用,每年承辦全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並切實抓好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形成了“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良好格局,推動了我省社區建設工作的蓬勃發展。2008年領導小組撤銷後,民政部門失去了可以發揮牽頭作用的支撑平台,各地、各部門社區建設目標不統一、步調不一致、工作不協調,而民政部門又力不從心,難以發揮牽頭協調作用。

  三、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問題的主要成因

  第一,對社區建設管理認識存在偏頗。廣東在社區建設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對社區建設認識上存在偏頗。一是將政府主導與社區自治二者割裂開來。認爲社區自治是政府主導之外的社會自治,既然實現基層社區自治,政府就不要參與進來,讓政府和社區自治組織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務,兩者互不相干。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過去政府完全控制基層社會組織走向政府與社會基層組織的絶對分離。在社區自治中,政府“既不是一只無形的手,也不是一只沉重的手,而是一只有力推動的手”,在社區建設體系中,政府的職能是作爲推動主體,通過規劃、資金支持和嚴格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引導社區的發展方向,政府的職責是“掌舵”,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職能是作爲實施主體,代表當地居民利益,在轄區範圍内行使綜合管理各項社會事務的權利,其職責是“划槳”。在社區建設過程中,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之間是一種互補增益的關係,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社會的自治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國現在的民間組織、社會團體還比較少,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的要求,這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强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不利的。現在的社會建設主要力量還得靠政府,僅僅靠民間力量是不行的。推進社會建設需要靠采取恰當的社會政策,也就是還要靠“有形的手”加以調控和引導。在社區建設管理上還有一個錯誤觀念是將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混爲一體。其實,社區建設管理體系可劃分爲兩個層面,一是社區建設的宏觀管理,包括規劃、政策制定、組織管理;二是社區建設的微觀管理,即在社區環境、社區服務、社區文明、設施建設諸領域的自治管理。社區的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必須協調發展,不能偏廢。

  第二,誤解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刻内涵。我省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管理體制改革的誤解有關。推行大部門體制的主要目的不僅要精簡機構,更是爲了集中和綜合决策,大部制强化宏觀管理、强化協調,重在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梳理、集中解决政府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取消一些微觀管理,加强經濟社會事務的宏觀管理,把政府該管的事項切實管好。但現實中不少人對這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片面性的理解,以爲有了大部制,就可以解决一切宏觀管理的問題,就不需要公共管理的工作協調機構。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撤銷也與精簡機構和人員的大背景有關。多年來我們强調精簡機構和人員,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機搆精簡最需要解决的問題是如何精簡,即精簡哪些機構。這需要我們從經濟社會建設的全局出發,以科學發展的要求爲準繩,來做出取舍。在黨中央强調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建設的大前提下,在整個管理機構體系中本已偏弱的社會管理機構,不應作爲精簡的對象。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内容,推進社區建設管理機制建設,有利於增强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調節和控制力量,可以確保黨和國家關於和諧社區建設的各項要求和部署的制度化。因此統領全省社區建設的工作機構不可或缺,不應作爲“精簡”對象。

  第三,現行管理制度安排的失衡。廣東社區建設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與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的整體管理制度安排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廣東先行一步,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全國一樣,形成了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的傾向,官員政績考核經濟權重大、社會權重小。在GDP的指揮棒下,社會管理機構很容易淡出某些領導者的視野,並常常成爲政府管理“改革”的對象。形成了整個政府公共管理資源向經濟管理領域傾斜,經濟管理機構日益坐大,社會管理機構日益萎縮。經濟與社會需要協調發展,特别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更要騰出手來狠抓社會建設。因爲生産力的極大提高,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要求社會結構變化與之相協調;經濟高速發展,要求社會事業發展與之相配合;人民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要求社會安定有序。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廣東在現代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只是有了一個很好的開頭和起步,經濟社會建設依然面臨着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發展上的各種嚴重不均衡,比如區域發展不平衡狀况依然嚴峻,城鄉差别的擴大還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本地人口與外地人口之間没有達成均衡、和諧的關係,等等。具體到社區建設方面,廣東户籍人口與大量的外來人口并存、城市社區與“村改居”社區并存,隨着社會轉型加快,居民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居民需求的急劇增加與需求結構的顯著變化,對社區建設有了更高的期待。社區建設作爲社會建設最重要内容,作爲社會建設中的最大的實體建設,其宏觀管理職能必須加强。在機構改革中,將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撤銷,無疑對廣東社會建設、對廣東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和社會穩定無疑帶來深刻影響。

  四、廣東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從國際視野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社會轉型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區建設管理已成爲世界發展的潮流,各國政府普遍承擔着社區建設法規制定、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統籌協調等重要職能,將社區建設管理的大方向之舵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即使是在以自治爲特色的美國,社區建設管理也在政府有計劃、有目標的引導和掌控之下。現在,我國體制轉軌和結構分化使大量的社會矛盾積聚並向城鄉社區轉移,“單位化生存”正在向“社會化生存”轉變;再加上公民對政府的依賴存在歷史的慣性,領導社區建設和促進公民社會發育的角色在當下非由黨委政府來承擔不可。因此,廣東要借鑒國際經驗,順應世界社區發展潮流和趨勢,通過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特别是宏觀管理體制,加强黨委政府在社區建設管理中的規劃、協調、引導、扶持、服務、治理等職能,加快有中國特色的城鄉社區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公民社會建設,促進社會順利轉型。

  第二,從國内經驗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整合社會資源、實現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各級黨委政府普遍掌控社區發展方向,主導規劃設計和制度安排,握有人、財、物等主要資源,是社區建設管理的終極推手和掌舵人。即使以沈陽爲代表的自治型管理體制,政府依然是社區建設的推動主體。目前,全國絶大多數省區市均成立了由黨政領導掛帥、民政部門牽頭、主要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具體情况見下表),並明確規定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職能部門的責任和權限。各地實踐證明,推進社區建設,領導重視是關鍵,凡是有領導小組的地方,社區建設各項任務進展就順利,工作就有聲有色,反之,工作就擺不上位置,各項任務進展緩慢,甚至止步不前。2009年,民政部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也明確要求未建立社區建設領導協調機構的地方要盡快成立,切實加强組織領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因此,恢復和健全我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保持社區建設管理齊抓共管、協同作戰的良好局面,是廣東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繼續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迫切需要。

  全國主要省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搆成情况表

  省市領導機構名稱負責人(組長或召集人)副組長及常設機構(辦公室)負責人

  北京社會工作領導小組市長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分管副市長

  天津社區建設協調會議分管副市長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

  河北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分管副省長省府副秘書長、組織部、民政廳領導

  山西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委副秘書長、省府副秘書長、組織部、政法委、民政廳領導

  内蒙古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組織部部長

  遼寧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副書記分管副省長

  黑龍江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長分管副省長

  上海市委書記親自抓成立社區建設推進辦公室

  浙江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副書記副省長

  安徽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常務副省長

  福建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省委副書記副省長、政法委書記、組織部長、宣傳部長

  江西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副省長民政廳領導

  山東社區建設領導小組主管副省長省府副秘書長、民政廳廳長

  湖北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主管副省長、省委副秘書長、省政府副秘書長

  湖南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省長人大副主任

  廣西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組織部長、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重慶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委辦副主任、市府辦副主任、民政廳、組織部、農委領導

  貴州城鄉社區建設聯席會議主管副省長

  雲南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省委副書記主管副省長

  青海社區建設聯席會議主管副省長省政府副秘書長、組織部、民政廳領導

  寧夏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民政廳領導

  新疆社區建設領導委員會政協主席、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新疆建設兵團社區建設領導委員會兵團分管領導分管秘書長、民政局領導

  第三,從省情來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協調利益衝突、構建和諧廣東的迫切需要。廣東多元文化和復雜的人口搆成,既爲我省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生機活力,也給我省社區建設管理帶來巨大壓力。社區建設管理無小事,流動人口和農民工聚居社區的問題可能演變爲群體性事件;少數民族聚居區産生的問題可能會上昇爲民族矛盾或宗教事件;外籍人群聚居社區造成的矛盾衝突可能會引發外交事件;富人區和貧民區日益加大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可能使廣東在城市化進程中遭遇拉美陷阱,成爲社會動盪乃至社會騷亂的源頭。因此,從廣東省情來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加强全局性的規劃、協調、引導,扭轉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貧民與富人之間、中心與邊緣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力量分佈不均衡、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水平差距大的社區建設管理不利局面,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利益衝突,構建和諧廣東的迫切需要。

  五、强化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對策建議

  第一,提高思想認識,樹立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科學理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在社區建設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把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爲一件大事來抓;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經常研究社區建設管理體制面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與此同時,要增强緊迫感,並樹立長期作戰、常抓不懈的思想,必須克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爲,要循序漸進,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推動改革的順利進行和逐步完善。

  第二,盡快建立健全廣東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議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社區建設的省委常委任組長,主管社區建設的副省長、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各一位副秘書長、省民政廳廳長任副組長,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要包括: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政法委、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省文化廳、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省人事廳、省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省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國税局、省地税局、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總工會、省團委、省婦聯等。

  第三,明確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職責。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如下:一是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統一組織和部署全省社區建設工作;二是研究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社區建設的决策、决議,制定全省社區建設的政策措施、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三是協調解决全省社區建設的重大事項;四是督促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單位切實履行工作職責,保障全省社區建設工作順利開展;五是檢查、考核各地市社區建設工作,督查和指導各地市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社區建設的工作部署。爲保证領導小組有序、順利開展工作,發揮其組織協調的功能,建議領導小組下設負責日常工作的辦公室,辦公室放在省民政廳。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負責社區建設有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和情况綜合,提出加强和改進社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爲領導小組决策提供依據;以及研究全省城鄉社區建設整體發展規劃和宏觀政策措施,督促檢查領導小組有關社區建設各項决定的執行情况等。

  第四,創新微觀治理,激發城鄉社區建設的内在活力。一是要加强基層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建設,各地市、縣(區)黨委和政府都要參照省裏的模式成立以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爲組長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全省上下形成逐級負責、層層推進的領導體制,切實加强城鄉社區建設的領導力量。二是要合理設置城鄉社區。在城市,按照國家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廣東省實施辦法及相關規定,合理調整社區規模;在農村,要結合各地、各村的地理、規模、分佈和經濟條件等情况,按照“方便村民、便於管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確定農村社區設置規模與相應的組織模式。三是要理順黨委政府與自治組織的關係,創新城鄉社區管理體制。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衆自治機制,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衆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第五,完善配套措施,健全適應現代化社區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一是要完善政策法規,健全制度保障機制。要推進社區建設的人大立法和政策法規的保障,制定和完善社區衛生、社區服務、社區經費管理、社區治安、和諧社區創建等方面的政策規章。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根據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把社區建設扶持資金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公共服務的投入。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監督機制。要建立黨委政府目標考核、群衆評價、社會各界和輿論評議相結合的社區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機制,實行量化考核。同時,各級要强化督查指導,保障社區建設工作按既定目標扎實推進。對因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得力而使社區建設滯後的有關部門和相關責任人員,要對相關領導人進行問責。

  二百四十六、2010年6月14日,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暨學術交流活動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八樓會議室召開。出席大會共有來自廣州、深圳、東莞等地骨幹會員120多人,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出席大會並作了講話。會議主要進行了三項議程:一、上届常務副主任委員安子對上届工作作了匯報;二、籌備和産生了新一届潜專班子;三、開展了學術交流主題講演活動。

  在大會的後半段,駱風教授的《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的潜能開發》,吴建華高級政工師的《携手合作,創造潜能開發的新品牌——學習、推廣筆迹學》,郭仕明教授的《用X形平衡法激發人體生命潜能》和周道生教授的《開發全民族的創新潜能》等主題講演,爲本次大會增添了濃烈的學術氣氛。

  最後,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作了講話。他充分肯定了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十一年來走過的發展之路,同時祝賀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换届工作完滿成功,並對潜專會第四届委員會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和希望:一是從實際出發,發揚已有成績,加强隊伍骨幹建設,加强隊伍科研工作,加强隊伍法紀觀念;二是從實際出發,不斷提高專委會工作和活動的質量,不斷重視專委會在社會發展中的良好形象,不斷開拓與省内外的學術交流,把新一届專委會建設成爲特色更加鮮明、作用更加到位的廣東社會學學會的一支生力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