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六、2014年10月24—26日,該會上前述的《中國首部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原創》及《中國首部海洋社會學的立體透視》兩篇論文將在後面編發,這裏先將《中國首部文化强國的詩意構想》特刊如下: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會關於建設文化强國的偉大戰略甫一提出,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如下簡稱兩會)便馬不停蹄地組織兩會近40位專家學者開展了《文化强國論》的策劃、設計與撰寫工作。該書於2013年12月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内首部試作比較全面、系統、有序地專述文化强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著作。
據查证,國内各類文化研究的學説和論文多如牛毛,專論文化政策或文化建設的著述一大批,但如《文化强國論》一書那樣,對文化强國偉大戰略試作比較全面、系統和有序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著,到目前爲止均未出現過。有論者指出,“這樣一部專論文化强國的新著,在當前該領域中代表了省内外的研究水準和研究狀態”,是部“固文化强國理論基石,推文化發展踐行之道”的時代强音(《文明與社會》2014年5月28日,第3、25頁)。
該書主編範英教授是位從事精神文化研究30多年的著名學者,其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和《廣東人精神叢書》等近70部著作及由他撰寫的關於精神文化建設等主要内容的400多篇論文,無疑是他策劃、設計和指導寫作《文化强國論》一書的深厚功底。
早在2011年11月學習中共十七届六中全會精神的文化强國理論研討會上,範英教授就初步提出:“要落實建設文化强國的偉大戰略,學術界必須關注中共十五大以來關於‘文化’的一整套新觀點和新政策,必須把全國許多散亂的文化理論和文化觀點加以收集、疏理和鑒别,並作出全面的整合、深化、細化、層次化、理論化、系統化和有序化,並以‘論’的形式來展開,可以定名爲‘文化强國論’。”這就“要求大家秉承文化人寧静而致遠的氣度,不爲名不爲利,持之以恒地咬住‘文化强國論’不放,逐步完善‘文化强國論’的主體結構和内容。”(參見《文明自覺的攀越》,2013年12月版,第806頁。)
此後的2012春初,在深圳市召開的“中國(廣東)文化强國、海洋强國與《海洋社會學》首發論壇”上,範英教授便代表兩會向與會的150多位國内專家學者發出了“向文化强國進軍”的宣言。又時隔一年許,由他領衔的學術團隊終於將這一國内首部專論文化强國的著述奉獻在廣大讀者面前。
該書以中共十五大提出的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及十七届六中全會和十八届三中全會關於建設“文化强國”的相關要求爲依據。除範英教授所寫的文化强國頌?50首,以及前言和後記外,共設六大編、50章、約66萬字,其中:
該書的“開篇論”分别探討了文化强國的外在趨向、内在自覺、决策自信和知行求索。這四章旨在説明:“文化化人寰,先知即先贏,潮流逐世界,吾儕應速行”;“文化國之要,奥秘在自覺,坎坷舊時夢,復興看今朝”;“文化强國路,决策展鴻圖,自信虎添翼,回應億兆呼”;“文化可强國,知行互協作,天下無難事,全靠多求索”。
該書的“互爲論”逐一論述了軟件文化與硬件文化、事業文化與産業文化、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個體文化與合作文化、開放文化與安全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人本文化與社會文化等10對主要的特質文化的界定及它們之間互爲互强的辯證關係,旨在説明:“文化若細辨,可分軟硬件,强化軟與硬,互爲是關鍵”;“事業文化旺,産業文化長,二者互强化,錦綉堆滿堂”;“精英文化果,大衆文化根,互强兩相悦,交合順人心”;“城鄉有文化,濃淡却不同,互爲重弱勢,應作大旨宗”;“陸地與海洋,文化雙呈祥,厚此不薄彼,方能同步上”;“現代文化流,傳統是源由,開源益今日,啓智倍豐收”;“文化强個體,共事意可祈,單槍固難得,衆志成城易”;“文化開放好,安全毋寧少,身心築防綫,風雲任逍遥”;“民族文化煌,世界文化彰,互濟共繁榮,血肉原相傍”;“人本與社會,文化固有類,雙强朝何處,爲人作依歸”。
該書的“核心論”重點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的改革創新、涇渭分明的榮辱觀念、文化服務的兩爲方向、文化繁榮的雙百方針、中國氣派的社會科學、新聞傳媒的輿論導引、文藝創作與網絡文化等10大方面必須切實强化的核心任務,旨在説明:“文化靈魂真,强國更有成,馬克思主義,舍此其誰任”;“文化旗幟揚,山河俱歡暢,風正接瑞氣,力合奔理想”;“民族精神强,愛國愛家鄉,文化精髓足,舉國腰身壯”;“時代精神興,改革與創新,動力推文化,愛贏會打拼”;“文化基石固,榮辱涇渭清,林間少雜草,遍地柏森森”;“文化服務詳,兩爲作方向,人民增福祉,社會添安康”;“一花不成春,孤掌獨難鳴,文化齊飛躍,雙百定方針”;“社科門類全,整裝待争先,放眼觀環宇,中國氣派增”;“大千世界宏,信息數無窮,傳媒與導引,着力爲民用”;“文藝貴有品,網絡務近真,向善又向美,文化乘風騰”。
該書的“機制論”主要闡明瞭前述10對特質文化形態和10大方面的文化核心任務及其强化,必須强化黨委領導工作機制、政府治理服務機制、主體自律約束機制、社會他律監督機制、事業全民公益機制、産業組建經營機制、人才培育創新機制、績效評價激勵機制、開放交流合作機制、體制綜合保障機制等10大機制體制系統,旨在説明:“黨委抓文化,工作在機制,政治明責任,組織强體系”;“政府治文化,服務在機制,轉變舊思路,闖出新天地”;“主體辦文化,約束在機制,百業重誠信,自律利必致”;“社會促文化,監督在機制,法治尤先行,功力大無比”;“事業事文化,全民得共享,機制若完善,公益益四方”;“産業做文化,經營應得當,機制運轉勤,捷報遍城鄉”;“人才興文化,培育作根本,運轉强機制,萬馬競争奔”;“績效驗文化,評價决尺寸,若無好機制,優劣自難分”;“合作舉文化,交流不誤工,機制運轉好,聯手蔚成風”;“體制統文化,綜合重之重,有賴機制靈,保障永無窮”。
該書的“實施論”着力論证了前述10對特質文化形態、10大文化核心任務和10大文化機制體制的强化,必須對總體的、專項的、地方的、行業的、群體的、家庭的、個體的、漸進的、聯動的、求是的鮮明特點有十分清醒的認識與有序的强化,文化强國夢才能逐步成真,旨在説明:“文化强國夢,實施見行動,總體嚴配套,上下一條龍”;“文化强國夢,專項緊不鬆,條塊結合抓,配套則易攻”;“文化强國夢,地方置前鋒,各級重配套,特色映華容”;“文化强國夢,行業靠自重,配套爲實施,戰果自然豐”;“文化强國夢,群體各用功,實施配套事,都作主人翁”;“文化强國夢,家庭夢相逢,户户勤勞作,家家樂融融”;“文化强國夢,個體夢相擁,人人攻文化,個個事業隆”;“文化强國夢,漸進莫亂冲,實施防急躁,凡事宜適中”;“文化强國夢,聯動莫孤軍,實施防斷鏈,統籌萬事通”;“文化强國夢,求是莫暈昏,實施講科學,嚴防假大空”。
該書最後的“歸結頌”則强調了中華文化的創新力、生産力、競争力、輻射力、凝聚力和綜合力的全面、系統和有序的强化之日,便是中華文化强國夢成真之時,旨在説明:“文化創新力,力强文化强,强此爲首務,活力盡開張”;“文化生産力,力强文化强,品類多且優,百姓争分享”;“文化競争力,力强文化强,搶佔制高點,内外拓市場”;“文化輻射力,力强文化强,戰略連世界,傳誼天下往”;“文化凝聚力,力强文化强,利刀難斷水,世代續流芳”;“文化綜合力,力强文化强,强力發中華,滿天飛鳳凰”。
從上可以看到,《文化强國論》詩意般的構想充滿於全書的各章各節,各章各節詩意般的構想從始至終都凸現一個“强”字,在“强”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在“强”字上發出文化强國詩意般構想的最高呼聲,發出文化强國詩意般構想的時代最强音,因而激發起社會各界的强烈反響。
特别於2014年5月18日在廣州召開的該書首發論壇上,60多位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爲:這樣一部專論文化强國的新著,是嶺南學派老中青三代共同澆灌而成的,體現了理論成果和人才隊伍的雙豐收;是兩會及時回應文化强國偉大戰略的自覺行動和理論奉獻,凸現了主編和作者的憂患意識與擔當精神;是兩會近30多年來持續致力於社會文明建設實踐和理論探索交出的與時俱進的答卷,展現了嶺南學人在新時期勇於並善於開拓創新的精神特質;是對廣東創設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在新形勢、新任務面前的有機運作和嶄新突破,展示了嶺南文化與時俱進的磅礴大氣。
與會學者同時指出:這樣一部專論文化强國的新著,在當前該領域中代表了省内外的研究水準和研究狀態。它在中華民族建設文化强國的史册上,在實現文化强國夢的史册上,無疑會留下一雙堅實的足印,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三百三十七、2014年11月1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深圳市南山區社會組織總會會長陳康候和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史璞應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國際交流協會(CIP)的邀請,帶領第一期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培訓班前往培訓。本次培訓班成員12人,包括了來自深圳市和南山區的8個社工機構的創始人和高層管理人員,旨在拓展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實踐能力和視野,充分借鑒國際社會工作領域先進經驗並進行本土化吸收,提高社會組織創新能力和拓展市場能力。
此次培訓分爲國内培訓和國外培訓兩個部分。其中,國内培訓課程以深圳社工的挑戰和機遇、公共意識、草根精神等爲主題分别進行了三次培訓;國外培訓課程爲期三周,主要集中在美國俄亥俄州府哥倫布市及周邊的市、郡,對當地的包括高校、醫院在内的30多家各類社會組織進行走訪、參觀和交流,涉及非營利組織發展、績效評估、社區發展、養老、婦女兒童和家庭照料、精神康復和戒毒管理、無家可歸者等多個社會領域。
通過本次赴美培訓,學員們在美國在社會工作者的培養、社會組織的專業性發展和分工、政府對社會組織的資助、社會組織的運營和管理、社會組織的作用和影響力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瞭解,並深感其成熟的社會發展機制對我市今後的社會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百三十八、2014年12月初,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各專業委員會2014年度工作簡報發佈。
一、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
本年度配合中央文明委、國家民政部、團中央的工作重點,配合省社工委、省民政廳、團省委的工作安排,在全體會員等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豐碩成果,得到國家民政部、團中央及省民政廳、團省委的肯定,並積極聯繫和服務社工機構、志願組織,完成下列工作:
(一)聚集專家學者資源,推進社工與志願者合作理論研究,爲各級黨和政府、基層社區的政策創新提供科學參考。積極推動“社工+志願者”聯動機制,先後承接各級政府、基層社區的研究課題,爲其提供科學的社會治理創新途徑。承接國家與省市研究項目、評估項目22項,配合中央文明委及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做好“鄰里守望志願服務案例”的專家點評,配合國家民政部及北京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促進會做好“關於支持與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專題研究”,配合共青團中央做好“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大賽評審”。
(二)匯集社會服務力量,開展國際高峰對話及社工與志願者合作培訓,打造“社志沙龍”品牌活動,促進社會治理創新。聯合國家民政部社會工作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華志願者協會社區委員會、中國社工教育協會高職高專委員會等舉辦“2014年社工與志願者合作培訓班”,舉辦“全國高職院校社工專業技能大賽研討會”等;配合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廣東省志願者聯合會舉辦“志願中國——友好世界”國際高峰對話。社志沙龍活動已分别走進廣東省内社區、高校、企業和文化場所等地方舉行,還曾應邀到北京、西藏等地進行交流活動,爲各地社工和志願者朋友們帶去精彩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平台。
(三)啓動2014年“公益V30·青年領袖聯合培育計劃”,組建“青苗社工藝術團”,培育年輕公益力量,培養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年輕人才2014年6月,廣東省社工與志願者促進會聯合廣州基督教青年會正式啓動2014年廣東公益V30青年領袖聯合培育計劃。20014年12月,青年領袖營成員進行服務分享、發展展望,提出未來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專委會等决定2015年仍然出資支持青年領袖營的學習和實踐,爲大學生志願者領袖的素質發展做出貢獻。
(四)志願專委會等競標獲得“民政部2014年全國志願者動員管理和社會服務技能提昇項目之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志願服務示範項目”,扶持資金爲60萬元。參加佛山市南海區社會政策觀測工作社案——家·南海“社案”1+1創新大賽,並競標獲得黨員服務中心提昇“1+1+1”社案暨“南海區黨員志願服務項目設計中心”項目,扶持資金65萬元。在“2014年全國志願者動員管理和社會服務技能提昇項目”中負責子項目“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志願服務”,本項目主要由志願者圍遶城市流動人口群體,提供生活扶助、就業援助、生計發展、權益維護、社區參與、子女教育和陪伴等志願服務。“‘家·南海’——黨員志願服務項目創新”項目是南海區黨建工作引入社會力量的綜合服務平台,由中共佛山市南海區委組織部作爲主辦單位,通過南海區社會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家·南海’社案1+1創新大賽”平台以政府公益創投方式,聯合佛山市啓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同承接,搭建“一中心一基地”平台,爲南海區各個鎮街提供黨員志願項目創新服務。
(五)推動會員開展科研工作,推動會員參與社會公益服務,取得可喜成績。本年度成員在《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發表或轉載多篇文章,在人民出版社等國家和省級出版社出版多部著作。同時,當選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專家組成員等,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市社會建設。這些科研成果與社會兼職,擴大了專委會在省内外的社會影響力,爲創新發展奠定更好的社會基礎。
二、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
2014年,健專委在在王家驥主任委員的悉心指導下,在全社會傳播健康科學知識與理念,交流與總結社會各階層健康文化建設經驗,指導和推動我省健康事業與健康産業的發展等方面做了一些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下簡要總結這一年的工作:
(一)健專委講師團公益講課常態化,讓更多群衆獲得健康教育知識與水平。1、每周三和周六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在健專委辦公室舉辦不同主題的專題座談交流或講座,使健專委辦公室高朋滿座,大大地提高了健專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2、每周一8點40分至10點40分在番禺老干大學講授健康管理課。主要内容分爲:飲食管理、心理管理、休息管理、睡眠管理。3、每周五下午2點30分至4點30分在廣州老干大學講健康管理課,主要内容爲:運動管理、四季養生、體質養生、各種慢性病的管理。4、每周三和每周六下午,在中信廣場3607室與上醫企業集團聯合舉辦三高糖尿病專題講座。
(二)加强與各兄弟學術團體的合作,深入企業,走進社區,與企業員工進行科普健康教育。1、2月28日,組織走進天河天朗明居社區,爲社區居民免費檢測血糖、血壓,並舉辦相應的講座。2、3月14日,在番禺廣場與廣東省營養學學會聯合舉辦社區慢病營養干預及健康快車社區行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健專委的專家團隊、營養師團隊接受群衆諮詢,並爲此次活動安排了15名服務人員並贈予群衆禮品一批。3、3月20日,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研究院參與組織協辦國際中醫藥文化論壇第一次會議並提出了可行性建議。4、3月22日,在貴陽參加國醫名師開心健康長壽論壇並代表健專委發言,受到參會的數百名老中醫師對我省健專委的關注。5、4月1日,在南天大厦舉辦了手診講座,現場爲群衆答疑解惑,産生了很好的效果。6、4月14日,在珠江新城龍華閣組織了“生殖系統衛生與疾病”專場講座。7、5月19日,在深圳梧桐山參加關愛天使企業年會,年會上,來自全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健康行業人士,對我省健專委能在社會上幫扶一些企業,特别是宣傳健康、普及健康科普知識方面表達了敬意!同時爲我省健專委2014年年會上倡議爲四川地震灾區捐款捐物,當時群衆紛紛踴躍捐獻愛心。8、與多個單位聯合舉辦了公益性健康講座。如: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仙芝樓靈芝客户服務中心、廣州市首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採瑞健康家園廣州分部、廣州博堂貿易有限公司番禺分公司、廣州市尊老會分部(越華、連新、農林、芳村、鶴洞)。9、與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中泰慈善基金會,廣州總裁商會等協會商會合作,爲企業家量身定制專項健康講座。爲企業家提供一個很好的資源整合和健康交流平台。如與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每周三和周六下面午定期舉辦琴棋書畫方面的交流和健康養生座談會
(三)加强國際間的交流,讓健專委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1、全球華人暢銷雜誌《香港紫荆養生》刊登健專委活動文章。2、5月1號,在台灣參加“中華魂”國畫與養生活動,接觸了台灣的書畫界及養生界朋友,爲海峽兩岸的和平與友誼作出了一份貢獻。3、9月12日,CIP國際美業大賽啓動賽舉行,我健專委秘書長郭麗蕓擔任大賽主席,初步達到了宣揚健康與美麗並重,讓來自全球的參賽者瞭解我省健專委以及倡導的健康理念,本次大賽對促進美業行業發展,提昇美業行業健康理念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在大賽期間廣州相關政府領導、高校教授以及美業各界領軍人物組成的中國美業高峰論壇,暢談了此次大賽對於美業行業發展、美業健康理念、高校的結合以及美業人員的學業、就業的影響。與高校的結合能提昇美業人員的專業理論,讓美業人員更專業化,可以更好的解决美業人員的就業問題,也讓高校畢業人員多了一條就業創業路徑。4、11月14日,在琶洲酒店,我們和俄羅斯廣東商會50名廣東名優企業代表團與俄羅斯秋明州包括五個市50名代表團共同探討兩地體育與健康互動話題。5、11月28日,利用廣州市副市長貢兒珍女士和俄羅斯廣東商會領導與俄羅斯索契市市長代表團探討兩地旅遊醫療康復環境及産品等互動話題的機會,把廣東省名優健康産品嫁接引入國際市場作出了一份貢獻。
在過去的一年中,健專委緊緊跟隨中央全民大健康的方針,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放在戰略高度切實抓好,用實際行動爲實現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三、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2014年,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積極爲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海洋强國的重要戰略、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中國夢努力開展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一)2014年7月,海專爲主要承辦單位,在中國武漢聯合主辦了“第五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會議在武漢大學社會學係會議室舉行,有來自10餘所涉海高校的40餘名師生參加了會議,收到論文47篇,20名研究者做了專題發言。學會範英會長提交了論文,劉小敏、董玉整等領導親自到會指導研討,海專張開城、陳青鬆、劉勤、周静、周娟等參會并發言,展示海專最新研究成果。
(二)海專成員積極投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參加國家和省市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學術研討會;發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廣東響應》、《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湛江擔當》、《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文物保護亟待加强》等論文;接受《南方日報》圍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專題采訪,闡述了廣東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具體措施和海上新思路文化建設的構想;承擔“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湛江市申報文本的編撰工作。
(三)海專主任張開城教授主持的國家海洋局項目《粤桂瓊海洋文化産業藍皮書》編制完成。2014年5月15日,國内首部海洋文化産業藍皮書《粤桂瓊海洋文化産業藍皮書(2010-2013)》在廣東海洋大學隆重舉行新聞發佈會。全書由總報告、分報告、個案研究、專家專論、創意設計、大事記六大部分組成。
(四)汪樹民博士獲批廣東省社科規劃共建項目;任念文博士獲批廣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劉勤博士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2014年優秀青年培養對象;劉勤、周静入選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第八批校級培養對象。
(五)海專劉勤、周静、汪樹民等參與學會2014年重點課題之《海洋歷史ABC》、《海洋政治ABC》的寫作、修改、完善等工作。
(六)海專團隊於11月參加2014年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强省”分論壇,部分人員做了會議發言。
四、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
(一)2014年2月22日在廣州市芳村坑口隆重舉行了2013年廣東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年終總結暨學術交流會,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出席了大會並講話。
(二)2014年3月29日受潜專會廣州市知心教育培訓服務中心總經理鄧兵首席講師的邀請,10位骨幹駕車前往佛岡觀摩和學習知心教育培訓服務中心在觀音山王山寺的培訓活動,内容是增城區“派潭鎮中心小學教師團隊精神與班級管理能力培訓”。
(三)2014年4月15日,潜專會主任、部長以及專家、骨幹會員,在中山大學聚園召開了潜專會發展研討會,把潜能開發的方向從健康潜能的基礎上拓展到教育潜能、營銷潜能、管理潜能、心理潜能等領域,並期待求實進取譜新篇。
(四)2014年6月3日,潜專會骨幹參加了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的《逐夢園》工作室啓動日主題沙龍記實。别開生面主題沙龍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組織引導學生“尋夢、築夢、逐夢、圓夢”專題沙龍。
(五)2014年6月25日,譚昆智主任委員邀請了潜專委員會10位嘉賓當評委,指導中山大學新華學院13級公關學生課堂策劃演示。通過課堂的現場演示不僅展示了公關學子的青春風采,更讓大家品味到原創魅力。
(六)2014年8月30日,應主辦單位友好邀請,潜專會參加了“廣東奔富茶葉交易廣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舉辦了“聖然正氣養生法”、“6Q家庭教育”、“健康幸福人生”、“親子教育口頭禪”、“國粹三合一與大衆持家理財”等潜能開發研究講座,得到參與活動群衆一致好評,也得到大會活動主辦方的充分肯定。
(七)2014年9月21日,在廣州市第五中學成功舉行了首届珠三角青少年創意手工木制模型飛機大賽,參加比賽的中小學學生有三百多人。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骨幹應邀參加擔任裁判工作。該大賽的目的是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創新人才,達到科普育人放飛夢想。
(八)2014年9月27日潜專會舉行了研究交流暨國慶聯誼會。譚昆智主仼委員提出把“潜能開發”知識做成系列課程,傳播到高等學府去。切入點:編寫《現代潜能開發創新》教材,把它列入到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去。
(九)20014年10月19日,潜專會的專家、學者聚在一起,爲準備將“潜能開發原理與實務”課程開設到高校而開展研討和試講活動。
(十)2014年12月22日,潜專會骨幹參加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13級公關專業的《市場營銷學》期末策劃演示會。策劃項目是“廣州書院文化街(北京路)和廣州亞運會的仿古配套建築群(亞運城)”。大主題是嶺南傳承文化産業的探索。
五、低碳生活研究專業委員會:
2014年是碳專委積極推動社團發展的一年,是各個委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廣泛推動低碳生活,全面地落實了碳專2013年工作計劃和要求的一年。在一個年度的“建功在崗位、低碳促發展”交流活動中,衆多的委員在各自的企業或崗位上用實際行動倡導低碳生活,推行低碳理念、推進低碳業務發展,積極團結各界人士,爲碳專委的低碳事業出謀劃策。2014年,碳專秘書處在學會領導支持下與海南談促會、廣東省博士俱樂部等機構聯合舉辦了“瓊粤低碳科技論壇”、“低碳生活沙龍”等學術論壇及公益活動,進一步密切伙伴關係,擴大了影響。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動深入企業瞭解情况,參與委員企業經濟建設,發揮交流平台作用。采用各種方式和委員企業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及時瞭解到委員企業在低碳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需求和意見,我們定期向碳專領導、專家匯報情况,並根據不同的需要,開展低碳産業的相關調查,對委員企業的整體情况有了一個基本瞭解,下一步的互通互聯制定有關服務和引導意見。
(二)加强低碳理論學習,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理念。過去的一年,部分委員積極參加各種低碳類講座、碳師培訓。秘書處多次嘗試合作舉辦沙龍培訓活動,爲各個委員提供一個專業知識學習的機會,加强專業人才思想交流,搭建委員之間學習交流和合作的溝通平台。碳專還將與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合作,以專題培訓+沙龍的方式,邀請省内專家爲企業提供低碳發展、低碳技術的指導培訓,通過實際案例爲企業提供低碳轉型昇級;邀請業内行家、領頭人爲各企業分享專業知識、技能等培訓;對業内新發展方向和行業熱門話題進行深入、輕鬆的對話與交流,爲與會各企業架起溝通環境。
(三)做好工作計劃,發展新委員,完善自身建設。爲着力擴大碳專覆蓋面,秘書處通過謀劃網站宣傳、參與中山大學低碳培訓及通過日常服務工作接觸,積極努力發展新會員。2014年,已有3家企業申請入會。
(四)開展内引外聯,促進委員企業低碳發展。一年來,我們和國内一些低碳社團機構進行了多方的接觸,把碳專作爲一個對外聯絡的窗口,向他們介紹、宣傳廣東的低碳投資環境、政策,建立了很多的聯繫。如與海南碳促會、香港工程師學會等建立了聯繫。秘書處還與海南碳促會就今後如何加强溝通與聯繫,實現優勢互補,尋求共同發展,積極推進兩地低碳生活推廣發展等事宜,從三月份開始,和海南碳促會進行了多次的、誠摯的洽談,並達成了共識。
(五)加强碳專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社團自身能力建設和社會服務水平。爲社會服務是碳專的立會之本、强會之路和興會之魂,是社團專委的生命力所在。我們要發揮好碳專作爲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强化以委員單位和企業爲重點的雙嚮服務。
六、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一)成功完成了换届工作。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上午,在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學術交流中心隆重召開了“2014年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暨體育社會學學術論壇”。大會選舉産生了以廣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劉學謙教授爲主任委員的第四届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領導機構。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等省内20餘所高校、中學的代表60餘人參加了本届大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董玉整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理事兼副秘書長李小霧女士到會祝賀,劉小敏常務副會長代表廣東社會學學會發表了講話。
(二)順利召開了年會。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海珠校區)綜合樓11樓會議室召開了2014年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年會的主題是“强强聯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會上成立了“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並表决通過了《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管理辦法》。該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出席年會的範英會長的充分肯定。
(三)舉辦了兩次專題學術報告。一是常務副主任委員楊曉生教授在2014年6月14日换届大會上作的題爲“體育慈善·打造體育品牌的新動力”的學術報告。二是常務副主任委員韓會君教授在2014年12月27日年會上作的“協同創新”相關政策的報告。學術報告豐富了專委會的内容,提高了凝聚力。
(四)組織了一次學術論文徵集和評審工作。結合2014年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組織了體育社會學學術論壇論文的徵集工作。大會評出一等奬論文6篇,二等奬論文5篇。推薦正式發表論文7篇,産生了積極效應。
(五)召開了一次常委會和一次主任委員通氣會,增補和調整了部分委員。根據工作需要,换届後,學會主要骨幹召開專題會議,研討學會建設與發展工作。增補和調整了部分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其中,由常委增補爲副主任委員1名,由委員增補爲常委1名,增補委員9名。專委會成員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新年伊始,新一届體專委會同仁們將在今後一個時期,重點圍遶“協同創新”的主題開展工作,力争新的突破。
七、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2013年2014年相繼召開了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這兩次全會的精神對推動我國殯葬立法具有重大意義。十八届三中全會的精神是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四中全會的精神是全面推動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目前,我國殯葬領域問題仍然很多,壟斷和暴利的問題仍然没有從根本上解决。所以2014年殯專的工作仍然圍遶着殯葬立法進行。殯專的各位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精神並結合目前我國殯改的現狀積極探討推動我國殯葬立法的問題。同時也與廣州市等殯葬部門開展了相應的溝通與聯繫,並一直關注相關大型公墓的進展事項。
2014年11月18日,本會顧問、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殯葬在立法層面的多年缺失,導致殯葬亂象叢生,特别是一些半火化區的偏遠山村,甚至滋生了殯葬腐敗,引起民衆諸多不滿。他强調,十八届四中全會强調依法治國,我們要借這股東風抓緊推動殯葬立法。現在僅僅有國務院出台的《殯葬管理條例》,實際是不够的,與現實情况也並不適應。現在很多法都出來了,但唯獨没有殯葬法,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範教授説,我本人和殯專的同仁近20年來就反復呼吁殯葬立法,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視,希望今後不久殯葬法能够儘早出台以治理國民死亡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尊重往生,還權於民,還利於民。
近年來,範教授多次談到,我國推行殯葬改革半個世紀,但一直没有形成一套比較可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來護航,僅有1985年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和在1997年頒佈的《殯葬管理條例》,再到這些年的修修補補,盡管有許多細節性的增减,但總的來看,我國殯葬工作的基本内容没有什麽大改變,本質要求也没有什麽大改變。這些,只是在某種意義上説具有法規之力,並不能代替殯葬法律之功。何况現行的相關規定事實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理順。如果説,過往的那些規定是舊時期的産物,曾經産生過一定的社會作用,但與新時期的要求已很不適應,亟需有比較可行的殯葬法來取而代之。這更是現代社會的必然,現代殯葬工作的必然。所謂現代殯葬工作,首要的就是依法改革、依法治喪、依法推行火化。其中的依法改革是任何改革的前提;依法治喪是殯葬工作的主旨;依法推行火化是殯葬工作的重點方向和目標,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殯葬領域依法改革的主體即執法單位或個人必須具備法制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制知識;依法治喪必須確立法律在殯葬工作中高於權治或人治的地位。
八、“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
2014年,“三農”專委會華南農業大學的成員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在科學研究方面,申請到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1個,廳級課題、横向課題19個,總經費超過900萬元;在《社會學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和《光明日報》等重要報紙上發表論文30多篇。這些課題、論文大多是“三農”方面的;
在研究生專業建設方面,成功申請到了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MSW),並制訂了相關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確定以農村社會工作、農民工社會工作爲特色開展MSW教育;
在本科生專業建設方面,組織社會學係2011級創新實驗班的28名學生前往粤東、閩南、閩西等地農村開展了跨省實踐教學和田野考察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了農村的發展現狀、農民的生活現狀;
在社會服務方面,“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了10多個社會服務項目,年到賬總經費超過2000萬元,其中增城中興鎮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評估獲得優秀等級。
三百三十九、2014年12月17日,受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開城教授委托,學會副秘書長、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劉勤副教授應邀參加浙江省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浙江省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是繼廣東省之後、國内第二家省級海洋社會學專業研究機構。其成立對加强東部沿海各地社會學者研究海洋强國和推進中國海洋社會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會上,劉勤轉達了對浙江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研究員的問候,表達了對浙江社會學會同仁的敬意,傳遞了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祝賀,陳述了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及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近年來在海洋社會學基本理論、提昇國民海洋意識、普及海洋社科知識等方面的成果和努力,期待與浙江同仁共同開創海洋社會學的新氣象、新局面。
三百四十、2014年12月2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於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海珠校區)綜合樓召開了年會,主題是“强强聯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經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批準的“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宣告成立。會議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成教授主持。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副院長曾小龍教授,專委會主任委員劉學謙教授,常務副主任委會韓會君教授分别作了致詞、工作報告和年會主題發言。最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對本次年會的召開作了充分肯定,對該專委會今後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參加本次年會的還有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李小霧副秘書長等。
三百四十一、2014年12月底,由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州市婦聯組成的“家庭文明建設課題組”10多位調研人員在學會相關領導的帶領下,從10月開始分别到廣州市婦聯機關、越秀區、天河區、白雲區、從化區和增城區等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終於完成了這一重點課題,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三百四十二、2015年1月4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和、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主辦,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研討會”在廣州大學城舉行。會議由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謝俊貴教授和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分别主持。廣州大學副校長徐俊忠教授作了致詞,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會長劉小敏研究員、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學常務副會長謝建社教授分别作了主題報告,陳潭、賀立平、謝澤憲、嚴書翔、劉夢琴、羅繁明、陳康侯等專家學者分别作了大會發言。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的相關副會長和副秘書長王永平、吕志、陳偉、劉俊榮、樑國維、楊鬆、張興杰、郭景萍、童遠忠、嚴考亮、冼美新、張建平、黎明澤、劉成、程潮、史璞、李小霧等代表近70人與會。
三百四十三、2015年1月4日的“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研討會上,本會範英會長向與會者作了《簡論“大社會”與“大文明”——兼議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的互動關係》的講演:
今天,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和廣州市社會工作學會主辦,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研討會”在國内著名的大學城召開。這是上述聯辦單位和與會專家學者在羊年開泰的首次盛會,也是這些單位和專家學者特别重視社會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表現。借此機會,我要講的主題是關於“大社會”與“大文明”及其對社會工作和精神文明的互動關係,但來不及細説,僅就兩大主要的問題講一下。
先講一下“大社會”的問題。
在我國,社會治理及社會工作的春天即將到來,但許多新的問題也逐步迫使人們進行新的思考。其中關於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的理論問題,特别是開展這些理論問題的研究時,如何在方法論上進行變革無疑是關鍵的一環。
回顧現有的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政府的許多决策和人們的貫常心態,都主要把現實的社會看成是與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平行式的社會”,或把這種現實的社會當作“民政式的社會”。前述與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平行式的社會”或“民政式的社會”可以統稱爲“小社會”。用“小社會”的方法論來指導我國的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在一定範圍内是有用的,我們應當充分肯定。但是,這種“小社會”方法論最大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要認識它的弊端,還得從它的來歷上作點説明。“小社會”的方法論源於“小社會學”。“小社會學”又始自西方並一直成爲主流社會學。我們中國的社會學主要是從西方搬過來的,也成爲現代中國社會學的主流。這種中西一統的主流社會學之主要特徵便是把“大社會”所包涵的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主體領域排斥在“小社會學”之外。這與馬克思爲代表的“大社會系統觀”和“大社會學”是很不一樣的。
馬克思很早就認爲,社會是個大系統,大系統中又有小系統。我把他這個思想概括爲“大社會系統觀”,由這種系統觀形成的社會學便是“大社會學”。在馬克思許多著作特别被世人稱爲“社會學巨著”的《資本論》中,他所提出及運用的這一方法論是多麽驚人,多麽明顯,多麽透徹,多麽有效。
然而,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和“大社會學”方法論不僅在西方世界一直受到排斥,在中國至今同樣受到冷落,都被現在中西社會學界看成是非主流的社會學方法論,因此很難進入我國政府相關的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的决策之中,也很難被許多人所認知和看重。這是很遺憾的。不是整天説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嘛,我認爲堅持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和“大社會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我國的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不正是很必要、很需要的嗎?!
這是因爲,過去和現在流行於中西方社會學界的“小社會”和“小社會學”,既不能從宏觀的方法論上來全面解釋包括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在内的“大社會”現象,也不能適應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在新形勢下的新需求,更不能從更加廣闊、更加深刻的角度來化解“小社會”自身的諸多局限。只有對此進行適時的變革才是上策。這種變革必須從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和“大社會學”的方法論上開始,我國的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的理論才有創新的可能,舍此别無他途。
爲了實踐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和“大社會學”方法論,幾年前,我與同事們在寫作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系統的《海洋社會學》這部著作時所作的嘗試,於我國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的理論探索可能有所啓迪。當然,這僅僅是個可能罷了。我很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社會學者在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方面,把馬克思的這一宏觀方法論——簡言之即“大社會”的理論加以具體運用和發揚光大。
再講一下“大文明”的問題。
堅持馬克思的“大社會”理論,必然會得出“大文明”的理論。人類社會也可以類分爲陸地社會、海洋社會和太空社會。其中的陸地社會爲人所熟悉;海洋社會剛剛得到認可;太空社會因與人的關係距離太遠而暫時尚未引起普遍關注。僅就陸地社會與海洋社會而言,都有該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主體領域,這是“大社會”理論的要旨所在。此外,由這些社會主體分别搆成的文明現象是多種多樣的。
對此,我與同事們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將這些文明現象歸結爲六大主要的類别而寫成了《精神文明學論綱》這部著作。這部著作以精神文明爲主軸,提出和論证了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互動關係與相關規律。其中對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概念及其互動關係與規律的研究,在當年的背景下是適合時宜的,而提出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概念及其互動關係與規律的研究則是危險的、超前的。
對這些危險的、超前的問題進行研究,雖然不爲時尚所認可,但因出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有人想否定也是無法否定的。比如政治文明是馬克思早就提出的;法制文明是大法家董必武提出的;人種文明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生態文明則是從生態學的理論中概括而來的。正所謂時局的“不合法”却可以保留學術研究中言之有據的“合法”,我們的上述理論探索雖然受到許多極左思潮的嚴重干擾,但有如錢學森教授和張江明教授等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總算“闖”過去了。
幾十年後回過頭來看,除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這兩大文明於20世紀80年代就以“合法”的名義得到肯定之外,其他四大文明中的政治文明在2002年以來便成了熱鬧非凡的課題;生態文明於這些年不斷地被廣泛肯定和實施;法制文明於黨的十八届四中全會的主要文件中得到近似的認可——當然,目今開始流行的“法治”思維還有待上昇到“法制”思維,這樣的文明更理想;現在僅剩下人種文明的“合法”性尚待肯定,但它的到來也是爲時不遠的。
我説人種文明“合法”性的到來之所以爲時不遠,主要的理由是:我國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的最大宗旨就是以人爲本;以人爲本必然要在重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基礎上重視人種文明;一切文明若離開了人種文明都是無法文明得起來的;如果缺少了人種文明這一關鍵的文明,怎能處理好人與社會和自然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没有人種文明,又怎能把人當作社會搆成的、活生生的主體而存在;如果缺少了這個從摇籃到墳墓的文明,缺少了從人的優婚、優孕、優生、優育、優教、優業、優病、優老直到優死的文明,試問以人爲本的宗旨到底要落實在何處;如果没有人種文明,人所作爲的各種文明成果究竟由誰來共享?!
要知道,作爲人的生産、種的繁衍是世代續進的,人所作爲的一切文明,都是爲了人自身的進步和承繼。對此,我在20世紀80年代末概括的人種文明觀,雖在國内没有引起應有的關注,但已被英國一批自然科學家於1996年的科學發現所證明:他們從人體學角度向世界發出了“人種在退化”的嚴重警告。今天從我國社會治理與社會工作的終極宗旨來講,這種警告應當成爲國人的共識,把人種文明提到緊迫的議事日程之上而不能再自誤與誤人呵!
到此可以講,“大社會”包涵着“大文明”;“大文明”促進了“大社會”。對“大社會”的片面認識必然産生“大文明”的跛脚效應,會很不利於我國的社會治理和社會工作的大發展。如果對這些理論能有全面的、科學的把握,既可以不斷克服“小社會”的片面弊端,也無疑可以處理好社會工作與精神文明之間的互動關係。
其實,以上關於“大社會”與“大文明”的宏觀理論問題,是多年來我一直在講、反復在講的問題,只是講的對象不同、時間不同、辦法不同、分寸不同罷了。如果講的不妥,有請批評指正,但我堅信“大社會”與“大文明”的宏觀理論無疑是科學的。
三百四十四、2015年1月31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低碳生活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廣東省低碳産業技術協會近200人在廣州聯合召開了2014年年會,省碳協秘書長劉連成作了2014年度工作匯報和2015年度工作安排。省碳協理事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兼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永章教授與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分别作了講話。範會長指出,該專業委員會成立不久,但起步適勢,發展扎實,前景可觀。大會還爲一批優秀骨幹和低碳培訓班學員分别頒發了獲奬證書和結業證書。
三百四十五、2015年3月7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近80人在廣州召開了2014年年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譚昆智副教授作了去年工作的回顧,同時部署了新年的活動事項。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顧問陳月明同志、副秘書長李小霧同志出席了本次年會。範會長在講話中充分肯定該專業委員會在2014年的工作和2015年的活動安排,並與陳月明顧問一起爲專委會近30位優秀論文獲奬者頒發了證書,同時觀看了專委會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
三百四十六、2015年3月14日、3月21日和3月28日,本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分别召開了兩會常務會長會議、兩會會長會議和兩會秘書長會議。兩會會長範英提出了兩會2014年度工作總結和2015年度工作設想的初步建議並徵求大家意見,同時委托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起草相關總結和新年設想的工作報告。在這些會議上决定增補的個别常務副會長、副會長、副秘書長名單待後統一發佈。
三百四十七、2015年3月19日,由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聯合寫作的《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書稿已成。該叢書是範英等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持續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第47部至第56部,由中國人民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原社長範印華中將爲序,範英、夏俊杰任主編,劉小敏、董玉整任副主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20多位學者從2012年開始動筆至今,共1000個問答,約210萬字,並配有數百幅插圖,擬於2015年底正式出版。
三百四十八、2015年3月22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近40人在廣州召開了2014年年會,會議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該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主持。在回顧去年工作的基礎上,與會者對專委會换届人選問題作了初步討論。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教授與會並作了講話,對專委會的去年工作作了充分肯定。
三百四十九、2015年4月23日,學會通過《關於表彰2014年度先進工作單位和個人的决定》:在2014年度内,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持續自力更生,各展所能,體現了自覺服務社會的“義工”精神和“擔當”精神。爲發揚這種“義工”精神和“擔當”精神,特評出和表彰先進會長、先進秘書長、先進常務理事、先進理事共155人,先進團體單位12個,先進專業委員會5個。希望再接再厲,共同爲兩會工作的不斷開展作出新的努力。
三百五十、2015年4月23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公佈2014年度先進工作者與先進工作單位名單:
一、先進會長(32人):
王 寧 王永平 王家驥 盧黄熙 劉衛東
劉小敏、劉卓紅(女)、劉俊榮、吕 志、何正維
張開城、李國興、楊 鬆(女)、楊 哲(女)、肖新生
陳 偉、陳芳芳(女)、陳康侯、範 英、周永章
唐孝祥、夏俊杰、郭 凡、郭偉民、顧澗清
樑國維、戢鬥勇、董玉整、謝俊貴、譚建光
譚昆智、譚艷娟(女)
二、先進秘書長(34人):
萬 娟(女)、王心旺、王亞芳(女)、王韶華 、馮仿婭(女)
史 璞、左偉清(女)、劉 成 、劉 勤、劉小龍
劉慧玲(女)、劉開正、孫九霞(女)、朱 雲 、嚴考亮
何仕平、吴貴南、張 勇、張建平(女)、李 飏(女)
李小霧(女)、李保平、陳之明、陳木朝、陳起坤
冼美新(女)、武 晟、郭繼民、粟華英(女)、程 潮
謝建社、謝海波、黎明澤、霍秀媚(女)
三、先進常務理事(44人):
萬慶濤、王文俊、王雨磊、劉 濤、劉學謙
朱良勝、朱莉玲(女)、何 剛、何國林、吴建華
張會永、李 森、李開文、李建軍、楊漢卿
楊曉生、汪樹民、陳家義、陳麗冰(女)、卓彩琴(女)
周 静(女)、周小斌、周月英(女)、尚圖强、林宏力
林燕玉(女)、歐陽榮基 、婁君俠(女)、涂敏霞(女)、賀立平
鐘 健、郭麗雲(女)、高 俊(女)、崔成江、董書雷
曹 杰、黄潔貞(女)、彭文革(女)、温朝霞(女)、廖陵兒(女)
蔡婷玉(女)韓會君譚 利(女)鞠國坤
四、先進理事(45人):
王小珺(女)、鄧學源 、盧建紅(女)、寧建强、劉欣怡(女)
劉少延、劉歌德 、吉志鵬、朱禮華、江沛豐
嚴 姝(女)、許吉拉 、何 寧(女)何衛中、吴 帥
吴向紅(女)、張丹丹(女)、張志湘、張玉梅(女)、張辛遥(女)
李雨霏(女)、李智成 、楊力軍(女)、羅光曄、沈樂君(女)
陸 紅(女)、陳青鬆 、陳艷娜(女)、林潤燕(女)、林高財
範國僑 、鬱宏輝、鄭孟煊 、鐘林海、顧秀琴(女)
樑立仕 、黄秋票(女)、黄宏斌、魯 旭、竇暢宇(女)
賴子敖 、廖光丘、廖揚眉(女)、廖輝池 、熊 進
五、先進團體單位(12個):
1.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
2.廣州市精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3.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
4.廣州市委黨校文獻信息中心
5.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
6.兩會辦公室
7.《文明與社會》編輯部
8.《海洋社會ABC·1—10》叢書課題組
9.《文化强國論》評論集課題組
10.《海洋社會學》中譯英課題組
11.《廣東社會學學會30年》課題組
12.《廣州家庭文明建設》調研組
六、先進專業委員會(5個):
1.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
2.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
3.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4.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
5.低碳生活研究專業委員會
三百五十一、2015年4月23日,由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以下簡稱兩會)主辦、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協辦的“廣東學界持續探討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理論與科普座談會”在廣州行政學院勤學樓召開。與會的代表有兩會會長範英,兩會常務副會長董玉整、夏俊杰、劉衛東,兩會副會長王永平、樑國維、楊鬆、郭凡、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盧黄熙、劉卓紅、李宗桂、吕志、楊哲、鄒建軍、陳偉、陳芳芳、戢鬥勇、解麗霞、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安子、嚴建强、張興杰、唐孝祥、蔡禾、譚昆智、涂争鳴,以及兩會相關副秘書長王心旺、王韶華、王丹怡、馮仿婭、劉勤、劉子慧、劉開正、孫九霞、何艷玲、張建平、李小霧、肖飛、陳之明、冼美新、武晟、段華明、郭繼民、高菊、崔成江、童遠忠、粟華英、謝建社、黎明澤和部分常務理事、理事等60多人(部分代表請假)。
本次主題座談會由兩會會長範英主持,兩會副會長、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永平教授代表協辦單位致詞。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董玉整教授代表範英會長作主題報告。會中相應地落實了新年一批重點工作的安排等。
範會長在會議開始時説,本次座談會是在今年3月間分别召開兩會常務會長、兩會會長和兩會秘書長共100多人次的基礎上舉行的,旨在持續探索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的理論工作和科普工作,咬住這個重大主題不放,並具體通過總結2014年度的理論工作和科普工作以及安排2015年度的理論工作和科普工作來凸顯這一重大主題,把本次座談會開好、開出成效。
根據本次座談會主題的要求,王永平常務副校長代表協辦單位致詞時重點介紹了廣州市委黨校邊抓教學、邊抓科研,推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探索經驗和取得的一批重要成果。範會長指出,該校雖然是個市級部門,但近30年來都是兩會重要團體單位,擔任兩會重要成員的骨幹多人,投身兩會科研工作的人才不斷奉獻,參與兩會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從不間斷,這與該校曆届主要領導的帶頭作用和老師們的熱情參與密不可分。大家認爲,特别是近10年間該校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互促互進的寶貴經驗很值得總結、推廣。
本次座談會的重點主題報告是《創新揚氣魄,求真鑄精髓——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14年度工作總結、體驗和2015年度工作的設想》。董玉整教授在這一重點主題報告中指出:2014年度兩會在範英會長的帶領下,以昂揚的精神氣概開展學術活動,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推進學術創新,以嚴肅的科研態度深化學術自省,以多樣的實踐形態展現學術價值,圓滿地完成了年度的兩會理論與科研等工作,産生了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
董教授認爲,2014年度兩會主要工作具體體現爲以下幾個方面:在開展學術活動方面,一是精心組織五次重點性、關鍵性學術會議,二是精心出版兩會長期堅持的會刊《文明與社會》,三是精心編著《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四是各專委會精心展開服務社會的多樣活動。在推進學術創新方面,2014年度兩會在成果創新、選題創新、理論創新、功力創新和特色創新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其中,學科理論創新是兩會成立以來一直的努力與追求,尤其是範英會長長期以來堅持“大社會”與“大文明”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從社會全局的視角進行社會學的變革創新和對精神文明學的研究與探索均極具針對性、超前性,爲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成爲兩會成功走過30年且取得不斐成績的内在力量源泉。在深化學術自省方面,2014年度兩會繼續堅持一絲不苟的態度,在理論創新、文字斟酌、體例編排、圖片選排等方面追求速度與質量的統一,在理論創新後,不斷進行深刻全面的理論反思,推進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和學科建設不斷深入。在展現學術價值方面,2014年度兩會充分利用多種機會,以多樣形式,向相關領導、省外高層、社會基層、高等院校、海外各地拓展學術實踐活動,多方位多視角展現創新的學術價值。同時,兩會同仁多年來堅持不圖私利的學術情操、不圖虚名的學術品格、不計報酬的學術風貌,以無私的奉獻品德打造學術組織,使得兩會薪火相傳,充滿活力(詳見《文明與社會》2015年4月23日該報告的第一部分)。
在談到2015年度兩會工作的設想時,董教授列出了幾個主要方面的:一是舉行2014年度兩會工作總結暨2015年度工作部署會議,此事正在完成;二是出版《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並舉辦首發論壇;三是舉辦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和换届等活動;四是出版《廣東社會學學會30週年紀程》一書;五是出版《文明與社會漫講》和《文明與社會漫話》兩書;六是出版《文化强國論》評論集;七是出版《海洋社會學》英文版專著;八是繼續發起主辦中國海洋社會學相關論壇;九是持續編發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並辦好原有的和新辦的兩個網站;十是評選優秀學術成果和先進團體、先進個人;十一是進一步加强兩會自身組織建設。爲做好以上工作,董玉整教授呼吁兩會人員在經費等問題上發揮自覺服務精神,按時按質完成所負責的分工。
範英會長充分肯定了董玉整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關於2014年度工作總結、體驗和2015年度工作設想的長篇報告,並請大家重點圍遶2015年主要工作設想進行討論。最後,範會長根據與會代表的積極建言和主動承擔相關工作的熱情,對2015年度的一批重點活動項目作了具體的部署與分工。其中廣州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東藥學院、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東海洋大學、廣州大學、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和廣州東山畫院等(還包括會後同意支持的)相關團體會員單位與會代表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尤其重要。範會長希望大家同心協力,重在落實,爲兩會2015年理論與科普工作和各項學術活動的不斷提昇繼續作出新的奉獻。
在本次座談會上,範會長代表兩會宣佈了兩會常務會長、會長和秘書長三次會議討論通過的决定:增補兩會副會長謝俊貴教授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增補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周永章教授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增補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王心旺教授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增補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劉學謙教授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增補兩會常務理事婁君俠爲兩會副秘書長;增補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崔成江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同時免去王建平、龍秋霞、朱静君、餘偉民、張應祥、李偉民、邱强國、麥佑甜、林福益、趙細康等原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或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職務。另對極少參加兩會活動並表示自願退職的幾位常務副會長和副會長將分别以書面的形式通知其退職(或續任)。在本次座談會上,範會長還代表兩會宣佈了《關於表彰2014年度先進工作單位和個人的决定》以及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團體單位的名單。
三百五十二、2015年4月23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玉整教授代表範英會長作了《創新揚氣魄 求真鑄精髓》的2014年度工作總結和2015年工作展望。
2014度兩會主要工作與實際體驗
2014年度,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以下簡稱兩會)同仁在範英會長的帶領下,以昂揚的精神氣概開展學術活動,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推進學術創新,以嚴肅的科研態度深化學術自省,以多樣的實踐形態展現學術價值,圓滿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務,産生了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
一、以昂揚的精神氣概開展學術活動
開展學術活動是學術團體的生存載體和發展通道;没有學術活動,没有富有成效的學術活動,學術團體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現實的生存土壤。兩會向來注重開展高質量的學術活動,2014年度的學術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組織五次重點性、關鍵性學術會議
2014年度兩會先後獨立或聯合召開過5次較大規模的會議。
1.3月9日,兩會在省社科聯召開“廣東兩會持續落實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大戰略研討會”,60多人與會。
2.4月12日,兩會與湛江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湛江市委黨校、湛江師範學院等單位在湛江聯合主辦“廣東(湛江)社會經濟發展研討會”,近百人與會。
3.5月18日,兩會與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廣東培正學院聯合舉辦“廣東新著《文化强國論》首發論壇”,60多人與會。
4.7月11-12日,廣東社會學學會參加了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國社會學會2014年度學術會議,並與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了“第五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
5.9月6日,兩會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道辦事處舉辦“廣東學界推進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理論與科普工作座談會”,60多人與會。
以上5次較大規模學術會議有幾個特點:一是主題突出。這個主題就是近年來兩會一直在努力倡導、推進、落實、深化的文化强國、海洋强國偉大戰略。圍遶這兩大戰略,兩會不懈努力,不斷深入,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二是特色鮮明。這個特色就是兩會始終密切關注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度在繼續以理論視角和理論力量影響現實的同時,花大力氣進行科學普及工作,用百姓視角和通俗方式來改變現實。三是熱情高漲。會議規模都在60人以上,説明兩會的骨幹隊伍十分穩定,而且規模不小,參加學術會議的積極性很高。四是影響廣泛。兩會不僅自身積極開展活動,還積極主動到外地參加地區性的、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積極發言,傳播理念,受到廣泛好評。
(二)精心出版兩會長期堅持的會刊《文明與社會》
2014年共編發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15期。每期都印5000份,寄往全國各地,主要是有關部門的領導,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有關社會知名人士等。雖然是内部刊物,但它全面反映兩會的工作進展、工作實效、重要活動、重要學術思想和成果,成爲社會各界和學界瞭解我們兩會的重要窗口,成爲我們兩會聯繫社會和學界的重要橋樑,受到廣泛關注和積極好評。
(三)精心編著《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
組織編寫工作在兩年前就開始了。範英會長親自主持、設計,選作者、選條目、選圖片。在2014年度,書稿前後修改了很多回,審校了很多次。有的文稿已經修改得面目全非,從主題思想、重點内容、搆架格局到目録編排和具體文字修飾、圖片篩選等,反反復復,工作量巨大。特别令人感動的是,範英會長在出訪美加近三個月期間仍然心係書稿,就書稿修改、出版等事宜,多次電話溝通。每本書稿,範英會長都親自審閲,親自修改,有的審改過近8次。近20位作者也相當配合,服從統一安排和嚴格要求,在“認真”二字上下功夫。
(四)各專委會精心展開服務社會的多樣活動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只有總會,没有下設專業委員會,但許多骨幹同時也是廣東社會學學會的骨幹,參加廣東社會學學會的許多工作。廣東社會學學會8個專業委員會在2014年度内持續自力更生、各盡所能、各具特色,都作出了一定貢獻,體現了自覺服務社會的“義工”精神和“擔當”精神。
1.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本年度配合中央文明委、國家民政部、團中央的工作重點以及省社工委、省民政廳、團省委的工作安排,聚集專家學者資源,推進社工與志願者合作理論研究,承接國家與省市研究項目、評估項目22項;在《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發表或轉載多篇文章,在人民出版社等國家和省級出版社出版多部著作;獲得“民政部2014年全國志願者動員管理和社會服務技能提昇項目之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志願服務示範項目”扶持資金60萬元;開展國際高峰對話及社工與志願者合作培訓,打造“社志沙龍”品牌活動;啓動2014年“公益V30·青年領袖聯合培育計劃”,組建“青苗社工藝術團”,進一步擴大了專委會在省内外的社會影響。
2.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本年度在全社會積極傳播健康科學知識與理念,推動健康事業與健康産業發展。在健專委辦公室、廣州老干大學、番禺老干大學、中信廣場等地每周舉辦1-2場健康講座,使講師團公益講課常態化;深入企業和社區進行健康科普教育10多場;與香港、台灣、俄羅斯廣東商會等有關單位聯合開展活動,加强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産生了積極影響。
3.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本年度積極爲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海洋强國重要戰略做了一定的推進工作。7月與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了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爲題的第五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完成了國内首部海洋文化産業藍皮書《粤桂瓊海洋文化産業藍皮書(2010-2013)》;承擔“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湛江市申報文本的編撰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參與《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的寫作,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4.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2月舉行了“2013年度專委會年終總結暨學術交流會”;4月召開潜專會發展研討會,提出把潜能開發的方向在健康潜能的基礎上拓展到教育潜能、營銷潜能、管理潜能、心理潜能等領域;編寫《現代潜能開發創新》教材,列入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利用多個場合和機會,努力將專委會的研究成果傳播給學生、企業和社會,效果比較顯著。
5.低碳生活研究專業委員會:本年度加强低碳理論學習,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理念,積極參加各種低碳類講座、碳師培訓;主動深入企業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真實資料;與海南碳促會、廣東省博士俱樂部等機構聯合舉辦了“瓊粤低碳科技論壇”、“低碳生活沙龍”等學術及公益活動,還與香港工程師學會等建立了聯繫;同時還加强碳專自身隊伍建設,擴大了社會影響。
6.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6月,舉辦了“2014年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换届大會暨體育社會學學術論壇”;12月,舉辦了主題爲“强强聯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學術年會;成立了“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並表决通過了《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管理辦法》;組織了一次學術論文徵集和評審工作;召開了一次常委會和一次主任委員通氣會,增補和調整了部分委員,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强。
7.殯葬改革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本年度的工作仍然圍遶着殯葬立法進行,與廣州市等殯葬部門開展了相應的溝通與聯繫,並一直密切關注廣州市相關大型公墓建設的進展事項;清明時節和11月18日,專委會顧問範英教授多次接受《廣州日報》記者等采訪時,均反復强調了他與該專委會近10多年來提出的殯葬立法的建議,同時指出,我們要借十八届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戰略這股東風抓緊推動殯葬立法,依法改革、依法治喪、依法推行火化,必須確立法律在殯葬工作中高於權治或人治的地位,倡導尊重往生,還權於民,還利於民。
8.“三農”研究專業委員會:本年度申請到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1個,廳級課題、横向課題19個,總經費超過900萬元;在《社會學研究》等重要報刊發表論文30多篇;申請到了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MSW),確定以農村社會工作、農民工社會工作爲特色開展MSW教育;組織社會學係學生進一步瞭解農村發展現狀、農民生活現狀;“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了10多個社會服務項目,年到賬總經費超過2000萬元。?
此外,兩會的100多個團體會員單位各自也分别開展了相應的學術活動,特别是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和廣州社情民意調研中心等,2014年度工作成效突出。
二、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推進學術創新
持續推進學術創新是兩會的一向傳統。2014年度,在成果創新、選題創新、理論創新、功力創新和特色創新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一)成果創新
9月,省政協向省内包括文化類的社會各界發出了“改革開放廣東千個第一”的徵文活動。這是個很有創新意義的舉措,對廣東回顧、總結改革開放的過往歷程和廣東今後各項事業的深化改革開放均具有不言而諭的特殊作用。我們兩會經過鄭重研究,特在諸多方面的國内第一中精選出親歷、親聞、親見的,傳承嶺南優秀文化精神的,敢於和善於爲天下先的三大典型性、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並大體按相關要求的格式,分别以《中國首部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原創》、《中國首部海洋社會學的立體透視》和《中國首部文化强國論的詩意構想》爲題應約撰寫成文,得到充分肯定。
(二)選題創新
兩會近幾年來包括2014年度的理論研究和科普工作的重點選題仍是關於“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這兩大主題。圍遶這兩大重點主題召開的幾次座談會都開得很及時。到會的許多代表均作了發言,不僅增强了兩會同仁對“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理論研究的自信,也增强了兩會同仁對“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科普工作的自覺。針對國内關於“文化强國”的理論研究尚未見系統性、持續性並有力度的理論專著問世,以及關於“海洋强國”建設的研究比較集中於海洋經濟建設而對研究海洋社會建設尤其是以“大社會”視角來看待海洋社會並進行系統性探索的成果仍處於稀缺的情狀,兩會的這兩個選題確實是種創新。
(三)理論創新
兩會一直以來都把學科理論創新作爲首位任務與追求。在2014年度内,同樣突出了這一任務與追求。例如,範英會長提交給中國社會學會2014年年會的論文,對海洋强國進程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運作方略進行總體把握時把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即“大社會學”的思想再次運用其中,提出並論述陸海統籌的社會觀、陸海統籌的文明觀和陸海統籌的建設觀的“三觀”見解及其各自的系列搆成和相互之間内在聯動的全局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
正是從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即“大社會學”的思想出發,範會長長期以來將社會分爲“陸地社會”、“海洋社會”和“太空社會”三大類别。人們關於陸地社會研究較多,關於海洋社會研究剛開始,關於太空社會的研究還未見端倪。從社會全局上進行研究的這種視角和這樣劃分,在理論界還是第一次,極具創新性。
兩會經常堅持的另一個十分重要概念和思想,就是“大文明”。範會長在20世紀80年代末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這一宏篇著作,以精神文明爲主軸,以“大文明”概念爲背景和理論框架,提出和論证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互動關係與相關規律。在當年的背景下提出基於“大文明”概念的六大文明思想並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在理論上是超前的,在現實上則是有風險的。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却證明這個思路和理論的正確,極具時空的穿透性,爲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决策提供了相應的、超前的理論參考——大家可以回溯一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黨中央提出加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之後,逐次於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加强法治文明建設(十八届四中全會又全面部署落實依法治國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設;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態文明建設;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戰略;2014年在全國人大、政協大會期間,李克强總理還提出要建設“健康中國”,這意味着加强人種文明建設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圍遶這六大文明建設,我們兩會進行了持續的長期的理念與實踐的探索,在2014年度我們兩會持續抓住“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的兩大主題不斷發力,無疑是深化和昇華“大文明”概念和“六大文明”思路的又一重要展示。
(四)功力創新
兩會在理論功力發揮和持續創新方面,2014年度也可圈可點。一方面是持續進行理論創新,進一步深化“文化强國”主題的理論探索;另一方面是緊扣“海洋强國”主題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進一步打磨《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的編寫、修改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度我們兩會還組織老中青三結合的攻關小組,進行《海洋社會學》英文版的創作。這部著作以2012年已經出版的《海洋社會學》專著與教材作爲藍本,但又不是對她的直接翻譯,而是在總體篇幅上精簡並作進一步創造的學術實踐,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完全是部嶄新的著作。上述這些努力和成果,表明瞭我們兩會堅持把“文化强國”和“海洋强國”的理論研究成果及時地轉化爲向廣大國民普及海洋意識、海防觀念和海洋權益的應有責任,也表明瞭我們兩會把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學科新創成果推向世界、争取中國學術文化話語權的初步嘗試,更表明瞭我們兩會的研究功力正在深度上、廣度上和向度上持續推進,越來越突出立體感、時代感,越來越具有理論研究的飽滿勢態和豐滿魅力。
(五)特色創新
我們兩會進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自成一家並不斷完善。從研究興趣上看,我們一直强調要反映和引領時代的最强音,搶佔理論的制高點,不搞人雲亦云;從行爲導向上看,我們一直强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强化實踐調研,努力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反對隔靴搔癢,無病呻吟;從寫作風格上看,我們在追求理論體系和觀點創新的同時,十分追求理論表達形式的雅致。其中的每部作品,除了洋洋灑灑的正文,總還有範會長親自撰寫的詩篇以總領全書,以最精緻準確的詩句,揭示全書或各篇的主要内容。這是對學術類作品的一種新的再創造,因而成爲著述結構中不可舍去、不可多得的組成部分。再看章節目的邏輯設計和文字布局,都精美獨到,常有令人叫絶之處,許多章節的標題,組織在一起就是一首漂亮的詩句。再比如2014年度多次編審的《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每本都設計了100個問答,每部的書名章名均求工整,遣詞造句均求精煉,只要翻開書卷,第一感覺就賞心悦目,加之精美灑脱的文字、盡量科學的數據、娓娓道來的故事,總是層層叠進,引人入勝。
三、以嚴肅的科研態度深化學術自省
態度很重要,因爲態度是貫穿於科研活動始終的内在牽引。態度决定實踐行爲,决定理論的高度和深度。2014年度,我們兩會繼續以嚴肅的科研態度不斷深化學術自省,不斷提昇自我認識、自我充實、自我揚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堅持一絲不苟
科學的態度就是求真的態度,就是對於真理的不懈追求。因此,一絲不苟就是學術求真的本質要求。在範會長的帶領下,我們兩會一直堅持一絲不苟地做學問的態度。我們追求速度與質量的統一,但以質量爲優先選項,爲了追求高質量,我們有時不得不减緩速度,强調速度服從質量。這種一絲不苟的嚴肅態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論創新一絲不苟。提出的理論觀點一定要有創新價值,自成一體,不能清炒冷飯,以次充好;一定要清晰明瞭,解釋充分,不能拖泥帶水,含糊不清;一定要邏輯嚴謹,一以貫之,不能出爾反爾,前後矛盾;一定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不能信口開河,任意任性。比如《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雖然是科普讀物,但對理論的要求依然嚴格,因爲没有堅實的理論作爲支撑,科普就會變樣,就會誤人子弟。所以,先有《海洋社會學》專著與教材的理論研究成果爲宗旨、爲基礎,才有這套普及海洋社會知識的10本叢書的寫作爲己任。同時,有了前期大社會、大文明的專著與教材爲宗旨、爲基礎,寫作海洋社會科普讀物時又必須以大社會、大文明的理念爲統帥、爲靈魂,并力求貫穿全局。這樣編寫出來的科普讀物才是有獨到見地的作品。
二是文字要求一絲不苟。我們兩會出版的許多著作都是大部頭,份量很大,但是,可以説每個文字都是精心思考而來的,每部著作都是字斟句酌的産品。因爲追求一絲不苟,所以我們拒絶雜亂的拼凑,拒絶任何形式的文字垃圾。範會長寫在每本著作中的詩篇,就是經典性的體現。
三是體例編排一絲不苟。我們兩會對於著作的體例要求較高,盡量追求内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不僅每部著作如此,小叢書如此,大叢書也是如此。所以,每部著作就是一朵美麗的鮮花,每套小叢書就是一處美麗的花叢,整套大叢書就是一家美麗的花園。
四是圖片選排一絲不苟。以《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爲例,每本起初都有50張左右的圖片。爲了方便購買和閲讀,多次精簡到每本30幅左右;爲了尊重圖片版權和知識産權,不惜重金委托專業圖片公司運作,多次溝通選編更加適合需要的圖片。僅僅圖片問題就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却十分值得。
(二)系統深刻反省
每次重大理論創新之後,都要進行深刻全面的理論反思,總結、分析、再創新,這已經成爲我們兩會優良傳統的會風、文風和學風。如對精神文明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反省自評的專著已經出版了3部。《海洋社會學》專著和教材出版後又出版了《呼唤海洋的回聲》。2014年,對已經出版的《文化强國論》進行理論反思,召開過專題的新著發佈會和研討會,收到了30多篇評論文章,會後還在繼續組織有關人員再深入思考、分析研究。這種反省精神和實踐,對於推進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學科建設不斷深入,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以多樣的實踐形態展現學術價值
2014年度,我們兩會充分利用多種機會,争取以多樣形式,拓展學術實踐活動,多方位多視角展現創新的學術價值,産生十分重要的社會影響。
(一)向相關領導拓展
爲了更好地完成《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的寫作,範英會長親自向朱小丹省長、徐少華常務副省長寫報告,介紹我們的研究思路、創新價值,並提出參加在湛江舉行的中國海洋博覽會的意願。此報告得到高度重視,朱小丹省長、徐少華常務副省長都有親自批示。省海洋漁業局和廣東省社科聯有關領導也給予了一定重視。
(二)向省外高層拓展
1.10月17—19日,“第五届中國範仲淹國際學術大會”在蘇州大學舉行。兩會會長、中國範仲淹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範英教授帶去了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一批新近作品與會並主持了分組研討活動。
2.10月24—26日,由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和南京政治學院等聯辦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新進展理論研討會”在南京政治學院召開。兩會提交了《中國首部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原創》、《中國首部海洋社會學的立體透視》和《中國首部文化强國論的詩意構想》等論文。兩會會長範英教授主持了大會首場主題報告。
3.10月—11月,兩會會長親邀中國人民海軍原副政委、《解放軍報》原社長、全國政協委員範印華中將爲《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撰寫總序言,並特邀範將軍與中國範仲淹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範國强先生爲該叢書總顧問,同時也得到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教授的親切指導。
4.12月,受學會委托,副秘書長、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劉勤副教授應邀參加浙江省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大會上介紹了我們廣東持續研究海洋社會學理論及科普工作等最新信息。
(三)向社會基層拓展
1.3月14日,“廣東社會學學會高端社會産品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深圳市南山區政府會議室正式舉行。
2.3月,範英會長代表兩會向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成立發去熱情洋溢的賀信。
3.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州市婦聯組成的“家庭文明建設課題組”10多位調研人員在廣州市多個地區開展專題調研活動。
4.經廣東社會學學會批準,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於2014年12月27日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宣告成立“廣東社會體育協同創新中心”。
(四)向高等院校拓展
20014年10月19日,潜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近30位專家學者爲準備將“潜能開發原理與實務”課程進入高校而開展研討和試講活動。12月4日,專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公共管理學係12級公共關係學專業2015年上半年“潜能開發原理與實務”課程作出了具體安排並確定了第一批課題,争取做成精品課程。同時準備寫作該專委會第二本專著《現代創新潜能開發研究》。
(五)向海外各地拓展
應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國際交流協會(CIP)的邀請,由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深圳市南山區社會組織總會會長陳康候帶隊的第一期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培訓班於2014年11月13日圓滿結束。副會長、志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譚建光教授,副會長、低碳生活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永章教授,副會長、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家驥教授等均與國外相關單位聯合開展主題論壇或培訓工作。2014年6月—8月中,範會長還到美加相關院校和華人社區進行海洋社會學等的專題講演與考察。
五、以無私的奉獻品德打造學術組織
在兩會範英會長的帶領下,學會同仁多年來一直以追求真理、獻身學術爲己任,甘於寂寞,樂於奉獻,從而使得學會組織薪火相傳、延綿不絶、充滿活力、影響久遠,多次被評爲省級先進學術團體。
(一)不圖私利的學術情操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不少人以爲廣東没有學術精神,過度看重金錢。其實,我們兩會的成員並不是爲了自己的私利而加入學會的。我們兩會只是群衆性的學術團體,没有經費來源,也没有什麽創收的途徑。大家是因爲共同的學術理想而走到一起來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因爲要評職稱而參加學會活動取得成果的。不圖私利的學術情操,不圖回報的學術雅致,正是兩會生存發展的内在依據。
(二)不圖虚名的學術品格
學術研究工作來不得半點虚假。因此,任何嘩衆取寵、沽名釣譽,都不能成爲值得推崇的學術取向。多年來,我們兩會一直倡導學術創新,一直實踐學術創新,一直鞏固並不斷推進學術創新,以創新作爲學術導向和價值指引。值得指出的是,我們兩會的創新不是爲了博取眼球的獵奇,不是簡單的製造新名詞,而是通過扎扎實實的思考後再行創新,力求站得住脚跟,言之有理有據有效。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我們兩會的創新重在“立”,而不是重在“破”。所謂重在“立”,就是專從正面根據國家提倡的大計大策,根據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根據群衆期望的主要需求,提出創新的課題和觀點,並不斷充實自己的成果,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和采取不文明的方式用來與别人進行學術辯論。我們十分認同鄧小平一再强調的:“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正因爲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追求自己的事業,心無旁騖,心不二用,不求金錢,不求權力,我們兩會才能經久不衰,生存壯大。看看當年許多地方成立的精神文明學會,現在還剩幾何?對别人的情况我們無需評頭品足,但我省的精神文明學會却能一直持續至今20多年,廣東社會學學會至今也堅持了30年之久,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圖虚名,不隨意跟風,不拿學術當兒戲、不把學會當作取得名譽地位的玩偶。
(三)不計報酬的學術奉獻
兩會之所以生機勃勃,還有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家樂於奉獻,不計報酬。多年來,許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企業事業、社會人士,紛紛加入到我們兩會行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智出智,他們不一定直接從事學術研究,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爲學會建設做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貢獻。俗話説,“衆人拾柴火焰高”。正因爲大家不計報酬、無私奉獻,才成就了我們兩會的事業蒸蒸日上。
這裏要特别指出的是:範英會長多年來全身心投入兩會工作,爲了抓質量、趕進度,他經常廢寢忘食、帶病工作。無論是學會工作的頂層設計,還是具體項目的實踐落實、具體工作的跟進督導,他都親力親爲,真抓實做。僅就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的編輯發行而言,從稿件選取確定到文字排版校訂,直至指導郵寄發行,都是範會長一人全面無私地擔當,没有一分錢的報酬。因爲他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兩會的公共事業上了,都投入到兩會的學術事業上了,他是真正的全職會長、專職會長。在我們兩會中,範會長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並不僅僅因爲他年長,而是因爲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因爲他創新實踐、求真務實、以身作則。在學會30多年來的學術實踐,使得他成爲了我們兩會的形象代表、力量核心和精神標識。正因爲範會長身正影正,言正行正,始終給兩會以不竭的正能量,從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的以事業爲重的學術骨幹,建設了一支素質比較過硬的學術隊伍,取得了衆多質量上乘的學術成果,産生了各界廣泛首肯的社會影響。
2015年度兩會主要工作設想
從實際出發,2015年度我們兩會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初步設想:
一、舉行2014年度兩會工作總結暨2015年度工作部署會議
這是例行工作,但每年的工作成績都各有特色,工作設想各有要求。通過總結和部署,可以進一步增强兩會的學術生命力。爲了開好這個會議,已經於今年3月份分别召開過常務會長會議、會長和專委會負責人會議、秘書長會議,大家獻計獻策,集思廣益。
二、出版《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並舉行首發論壇
該叢書1—10部現在已經進入到編輯的最後階段,争取在12月正式出版發行。爲了擴大影響,自我審視,擬聯合承辦、協辦、支持單位舉行首發論壇,以擴大該科普叢書的社會影響,進一步從理論和理性的層面總結科普活動的成績,探索科普活動的規律。
三、舉辦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和换届等活動
2013年12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協同廣東社會學學會已經隆重舉辦了成立20週年慶典大會。2015年年底則是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的喜慶日子,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一起,也要聯合承辦、協辦、支持單位舉行一系列有關慶祝活動。擬舉行的主要活動有:
(一)召開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暨學術研討大會。
(二)撰寫認真分析、深刻總結廣東社會學學會30年的工作報告,編輯發行《廣東社會學學會30年紀程》一書。
(三)評選廣東社會學學會30年優秀成果,包括優秀學術著作、優秀學術論文、優秀調研報告、優秀提案等。頒發優秀成果證書(條件許可時應適當給予物質奬勵)。
(四)評選廣東社會學學會先進專業委員會。
(五)評選廣東社會學學會先進工作單位,表彰一批長期支持學會工作的有關單位。
(六)評選廣東社會學學會先進工作者,包括先進會長、先進秘書長、先進常務理事、理事等。
(七)對長期參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工作並作出顯著成績的會員頒發“廣東社會學學會榮譽證書”。
四、出版《文明與社會漫講》和《文明與社會漫話》
這兩部著作與先前已經出版的《社會與文明漫説》、《社會與文明漫譚》、《文明與社會漫議》和《文明與社會漫論》,都是以範會長爲主的作者數十年來的心血凝結,所收録的文稿,多由範會長參與和主持發起、參與和主持推進兩會事業發展各個時期的言論匯編。雖然署名是範英會長,但實際上是兩會會史的反映,是兩會歷程的真切寫照,是兩會精神風貌的系統展現,是兩會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兩會同仁引以爲傲的豐碩成果。他在各書中有關學術理論的創新觀點、創新價值、創新影響和創新效應,及其做人做事做學問正能量的志向與準則,均爲兩會同仁作出了示範性的借鑒,一定要編輯好、出版好(這方面,相關工作人員和出版社已付出了切實的支持),同時又要宣傳好。
五、編輯出版《文化强國論》的評論文集
這是對已經出版的《文化强國論》專著的反思性作品,是我們兩會同仁反省自己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的又一重要活動和重要成果,將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文化强國戰略的理解,進一步增强我們獻身文化强國建設的文化自覺和實踐能力。
六、寫作《海洋社會學》的英文版專著
這是我們兩會首次編寫的英文版學術著作。值得指出的是,這部著作並不是原先出版的《海洋社會學》的簡單翻譯,而是一次重新規劃搆思和精心磨礪的創新成果,對於展現廣東學者在填補中外海洋社會學學科空白中的學術價值、擴大學術影響,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我們兩會的學術歷程中,她將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七、繼續發起主辦第六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
我們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是全國成立最早的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廣東社會學學會及其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已經連續多年參加中國社會學會的學術年會,並與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發起“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成爲中國社會學會年會的一大亮點。2015年要繼續發起承辦,選好主題,做好設計,精心組織,務求高效。
八、持續編發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並辦好網站
爲了更好地與上述各項學術活動緊密配合,計劃編輯發行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20期。同時持續辦好專設在廣州行政學院外網上的“文明與社會研究”網站,並另經營好2015年1月新開啓的《文明與社會》中英文合刊的大型網站,逐步豐富和完善這一大型網站的建設。
九、進一步加强兩會自身組織建設
根據上級有關要求,結合兩會工作和人員實際,面上適當增减副會長、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和理事等;加强已有相關專委會主要骨幹的工作責任感,加强學會對各相關專委會的指導與協調,充分發揮各專委會的專長和“接地氣”的特點,同時適當成立已具備條件的若干新的專委會,進一步强化學會和各相關專委會的活力,打造持續堅持的學術團體品牌。
十、爲了做好以上工作,有幾個具體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出力
一是經費問題。出版任務重,活動内容多,所需經費不少,請大家齊心協力,多出點子,多找路子。
二是場地問題。主要是開會的會場。30週年慶典估計有400-500人參加,《海洋社會ABC》首發論壇、年度工作總結會等,都需要一定規模的會場。廣州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等已有初步意向,但還没有落實,還請大家多出力,多獻策。
三是宣傳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學術影響。要與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媒體等多聯繫,專場活動也好、專題活動也好、專題講座也好,參與主辦、承辦、協辦,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盡可能多地佔有和使用平台,盡可能出面、亮相、發聲,樹立形象、産生影響、打造品牌。
四是“四進”問題。“四進”就是進課堂、進媒體、進機關、進基層。進課堂是爲了影響大中小學生,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進媒體是爲了影響社會,教育幫助百姓大衆健康生活;進機關是爲了影響幹部,幫助領導幹部科學决策、依法行政;進基層則是把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爲大衆所能接受的科普知識。總之,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用學術的方式影響社會,營造科學文明、和諧温馨的社會環境,改變大衆的生存生活生育生産的理念和方式,不斷提昇生命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和落實奉獻微力。
五是分工問題。上述一應工作任務重又必須力求做好,在經費嚴重缺乏、專職人員奇少的境况下,只有按照統一的分工和安排,才能實現有效協作運轉。希望指派到相關任務的兩會骨幹發揮自覺服務的精神,按時按質完成各自的分工工作。
附:與兩會緊密關係的有關情况簡介
所謂兩會,指的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這兩個學會都是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的省一級學術團體。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於1985年,2005年召開過20週年慶典大會,今年要舉行30週年慶典活動。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於1993年,我們已於2013年12月舉行了换届暨20週年慶典大會。兩會都被評爲省級優秀社團,還是省級具有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資質的首批社團。兩會的合署辦公室在省社科聯5樓,常住辦公室工作人員有2位,其中的一位是兩會的專職副秘書長李小霧女士。其它一批日常工作由一些兼職副秘書長分工配合。兩會的共同會長是德高望重的原省社科聯副主席、省人大代表、著名學者範英先生。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兩會通力合作,共同設計並完成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科研項目,取得衆多學術成果,産生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另外,我們不少理事會員都身兼兩會,一因社會的文明與文明的社會都是相通的,二因精神文明學就是意識社會學,親緣關係與社會學更爲密切。當然,兩會除了互通之外,相對的區别也是存在的,也是必須存在的。
同時,我們的許多項目和成果都融爲一體,很難細分爲廣東社會學學會或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已經出版近50部了。很快要出版《海洋社會ABC》科普叢書1—10部。今年内還要出版關於文化强國論的評論著作、範英會長的《文明與社會漫説》、《文明與社會漫講》等多部著作。也就是説,加上這十多部著作,《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就達到60多部了。再加上兩會成立先後的那些著作已有70部之多,可以説,兩會早已不只是著作等身而是著作超身了。這些成果雖然絶大部分均納入到《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一並出版,但實際上都是兩會同仁在範英會長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共同努力的成果,並不僅僅只是“精神文明學”的成果。
我們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會刊《精神文明學通訊》至今印發了334期,廣東社會學學會的會刊《廣東社會學通訊》至今印發了394期。多年前,從學科融合、力量整合以及印刷發行的節約便捷等方面考慮,兩刊合辦,取名爲《文明與社會》。從社會影響來看,合刊後,内容更充實、信息更集中、使用更有效,受到社會各界和學者的普遍歡迎。《文明與社會》的主辦單位包括: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秘書處、廣東省社科聯精神文明學研究室、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編委會、廣東社會學學會秘書處。
多年來,我們常常以兩會的名義向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部門提交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受到省領導的重視,産生重要影響。大家經常參加學會的活動,也都知道,我們常常是以兩會的名義聯合召開會議、開展活動的。事實説明,兩會之間早已不能分割。
之所以給大家介紹這些情况,目的就是要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們自己的價值,進一步確認兩會是我們自己擁有且共創的組織品牌,進一步確立兩會是我們自己獨立且共有的社會標記,進一步確信兩會是我們自己營造且共享的精神家園。
在政治層面,國家每年都要開人大、政協的“兩會”,每年的“兩會”都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我們的兩會只是廣東學術界的。通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兩會已經給廣東乃至全國的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們相信,在今後的學術征程中,我們一定會發揚光大,作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成績。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兩會同仁,一定要更加“識兩會、愛兩會、憂兩會、護兩會、爲兩會”。讓大家共同深刻理解我們兩會的意義和價值,更加自覺地增加作爲兩會成員的學術自信、組織自信和力量自信,更加自覺地爲進一步擦亮兩會品牌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三百五十三、2015年6月20日,作爲熱烈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重大活動之一,學會發佈《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關於聯合評選優秀科研成果的通知》: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下稱兩會)分别從1985年和1993年成立到現在的幾十年來,一直相互貫通地運作,緊跟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不斷鋭意進取,不斷探索創新,兩會面上及各團體會員單位和各專業委員會均在各個時期發表、出版了大量推進學科建設、促進學術進步和社會文明發展的著作、論文及調研報告等。這是一大批難得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對這些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給予肯定並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給予表彰,有利於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兩會的科研工作邁向更高的目標。爲此,特在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之際,廣東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聯合開展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活動。希望兩會所屬的各團體會員單位、各專業委員會和兩會秘書處等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30年來優秀科研成果的評選工作。
三百五十四、2015年6月20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發佈了《兩會優秀科研成果評選方案》:
一、申報對象和基礎:
(一)凡兩會所屬各團體會員單位及會員、各專業委員會及委員和兩會秘書處分管的直屬部門(專題組)及會員個人的或合作的科研成果均可申報。
(二)申報作品爲1985年12月—2015年8月期間公開出版的著作、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調研報告,包括個别有重大决策參考價值但不宜公開出版或發表的作品。
(三)申報作品必須政治立場堅定、富有創新價值、崇尚科研道德。
二、奬項類别和標準:
(一)奬項類别:設優秀著作奬、優秀論文奬和優秀調研報告奬三大類。
(二)奬項等級:每類分别設特别優秀奬、一等奬、二等奬。
(三)特别優秀奬的標準:
1.特别優秀著作奬:分别在社會學、精神文明學領域具有學科探索創新、改革開放意藴和社會文明發展急需的重大價值等特質;
2.特别優秀論文奬:分别在社會學、精神文明學領域某一理論上具有獨到的見解和一定的社會反響等特質;
3.特别優秀調研報告奬:在化解社會與文明發展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上,所提思路和觀點具有得到黨政高層和相關界别的充分肯定等特質。
(四)優秀著作奬、優秀論文奬和優秀調研報告奬的標準:分别在社會學、精神文明學領域内,具有較好見解的學術著作,具有較好説理性的學術論文,具有較好針對性的調研報告,視具體情况評出一等奬和二等奬。
以上所設三大類奬項,個人成果只限報其中一類,合作成果不限。
三、推薦單位和數量:
(一)每個教學、科研方面團體會員單位,共擇優推薦合作成果或個人成果5項,類别不限。
(二)每個機關、企業及其他方面團體會員單位,共擇優推薦合作成果或個人成果3項,類别不限。
(三)每個專業委員會,共擇優推薦合作成果或個人成果5項,類别不限。
(四)兩會秘書處,共擇優推薦其分管、面上組織的科研成果30項,合作成果或個人成果50項,適當注意不同類别之間的協調。
四、申報必備的資料:
(一)《兩會優秀科研成果申報表》原件1份、複印件4份。
(二)申報奬項作品原件一份(如有其他相關證明材料可附送複印件一式5份)。
五、申報時間和要求:
(一)兩會於2015年6月底前在《文明與社會》上發佈本次評奬活動的通知和評選方案等。
(二)各申報單位務必於2015年9月30日前做好以下工作:
1.收齊合作申報或個人申報的應有資料。
2.對申報資料做好整理工作,通過組織形式,填寫推薦意見。
3.填寫好本單位推薦申報兩會優秀科研成果一覽表。
4.將所有申報資料彚齊送到兩會評奬小組辦公室,過期恕作自動棄權處理。
六、評選工作的流程:
(一)兩會評奬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兩會各團體會員單位、各專業委員會、兩會秘書處分别推薦的申報成果資料進行形式檢查,不合要求的,退回原推薦單位補充、修改。
(二)兩會評奬小組辦公室負責約請省内外對口的知名專家,分别對符合形式檢查的申報成果進行通訊評審。
(三)兩會評奬小組根據申報成果資料實際情况和專家通訊評審意見進行統一評定。
(四)兩會常務會長會議對評奬小組評定的情况進行最後審定,確定授奬優秀科研成果的類别、等級。
(五)兩會常務會長會議最後的審定結果,將在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和相關網站等及時發佈。
(六)在2015年12月下旬兩會聯合主辦的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大會上,對獲奬者頒發獲奬證書。
三百五十五、2015年6月20日,作爲熱烈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重大活動之二,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發佈《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關於聯合評選優秀單位和個人的通知》:
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下稱兩會)分别從1985年和1993年成立到現在的幾十年來,一直相互貫通地運作,緊跟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不斷鋭意進取,不斷探索創新,既取得了大批難得的科研成果和精神財富,又涌現了大批“識兩會、愛兩會、憂兩會、護兩會、爲兩會”的骨幹單位和個人。對這些單位和個人長期作出的奉獻給予充分肯定並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單位和優秀個人給予表彰(對兩會中已退的老同志或因現職公務員關係退出的近届副會長等另定),有利於弘揚兩會尊重人才從身邊做起的優良傳統和樂做社科“義工”的高尚情操。爲此,特在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之際,廣東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聯合開展優秀單位和優秀個人評選活動。希望兩會所屬的各團體會員單位、各專業委員會和兩會秘書處,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優秀單位和優秀個人的申報和評選工作。
三百五十六、2015年6月20日本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發佈了《兩會優秀單位和個人評選方案》:
一、申報對象:
凡參加兩會(或其中一個學會)的團體會員單位及會員、專業委員會及委員、秘書處直屬的部門、專題組及直屬會員均可申報。
二、奬項類别:
(一)優秀單位奬:分設優秀團體會員單位奬、優秀專業委員會奬、優秀部門(或專題組)奬。
(二)優秀個人奬:分設優秀學者特别奬、優秀學者奬和優秀工作者奬;每人只能申報其中一項。
三、奬項標準:
(一)優秀團體會員單位奬:遵紀守法,特别重視兩會(或其中一個學會)相關學科(包括分支學科)的理論研究,或特别重視在工作上、活動上、經費上支持學會(包括專業委員會)積極開展活動。
(二)優秀專業委員會奬:遵紀守法,特别重視對口專業委員會自身的理論研究,或特别重視對口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活動和公益活動等。
(三)優秀部門(專題組)奬:遵紀守法,特别重視做好相關部門的日常工作,或特别重視學會交辦的專題研究任務並較好完成。
(四)優秀學者特别奬:遵紀守法,長期引領學會或相關團體會員單位、專業委員會等不斷攻堅克難,在相關專業領域貢獻突出,組織學會或相關團體會員單位、專業委員會等取得豐碩的集體科研成果、較好地開展公益活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五)優秀學者奬:遵紀守法,努力引領學會或團體會員單位、專業委員會等不斷攻堅克難,在相關專業方面成績顯著,組織學會或團體會員單位、專業委員會等取得大批集體科研成果、較好地開展公益活動,在省内外具有積極的社會影響。
(六)優秀工作者奬:特别重視學會或團體會員單位、專業委員會、分工部門或課題組的自身發展,積極參與組織建設工作、科研活動和公益活動,在團體内外具有較好社會影響。
四、推薦數額:
(一)優秀單位奬以自由申報爲基礎,各單位均可自我推薦,名額不限。
(二)優秀個人奬以自由申報爲基礎,由其所在單位擇優推薦:各團體會員單位擇優推薦3—5人,各專業委員會擇優推薦4—6人,兩會秘書處擇優推薦直屬會員80人。
五、申報資料:
(一)《優秀單位和個人申報表》原件1份、複印件4份。
(二)申報優秀學者的個人材料應有一部代表作原件,如有其他相關證明材料可附送複印件一式5份。
六、申報時序:
(一)兩會於2015年6月底前在《文明與社會》上發佈本次評奬活動的通知和評選方案等。
(二)各申報單位務必於2015年9月30日前做好以下工作:
1.收齊本單位及個人申報的應有資料。
2.對申報資料做好整理工作,通過組織形式,填寫推薦意見。
3.填寫好本單位推薦申報兩會優秀單位和個人一覽表。
4.按照要求,將所有申報資料彚齊送到兩會評奬小組辦公室,過期恕作自動棄權處理。
七、評選流程:
(一)兩會評奬小組辦公室對各單位報送的申報材料等統一進行形式檢查,不合要求的,退回原報送單位補充、修改。
(二)兩會評奬小組對各單位所推薦的優秀單位和個人進行評審。
(三)兩會常務會長會議對評奬小組的推薦意見和評審結果進行審定。
(四)兩會常務會長會議的最後審定結果,將在兩會會刊《文明與社會》和相關網站等及時發佈。
(五)在2015年12月下旬兩會聯合主辦的慶祝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大會上,對優秀單位和優秀個人頒發獲奬證書。
三百五十七、2015年6月28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以下簡稱兩會)會長、秘書長擴大會議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報告廳召開。與會代表有兩會會長範英,兩會常務副會長董玉整、劉小敏、謝俊貴,兩會副會長樑國維、郭凡、吴燦新、李國興、李振連,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王心旺、嚴建强、唐孝祥、蔡禾、張興杰、陳康侯、易鬆國、張開城,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譚艷娟、副會長盧黄熙、吕志、李宗桂、陳偉、鄒建軍、解麗霞、陳鋭軍,兩會相關副秘書長萬娟、王亞芳、王韶華、史璞、劉開正、朱雲、嚴考亮、何敏、何仕平、吴少瑜、張勇、張建平、張敬忠、李小霧、李保平、陳之明、陳木朝、陳起坤、冼美新、武晟、婁君俠、段華明、郭繼民、郭景萍、高菊、崔成江、黄幸青、程潮、童遠忠、粟華英、謝建社、霍秀媚,及部分團體單位和專委會代表、特邀常務理事、理事等70餘人。本次會議由兩會會長範英主持。
範英會長在會議開始時指出,本次會議是在上半年分别召開兩會常務會長、兩會會長、兩會秘書長及兩會會長、秘書長聯席會議的基礎上的兩會會長、秘書長擴大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體議程是落實兩會會長、秘書長聯席會議議定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活動的一批重點工作。
先由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董玉整教授講解兩會30年來優秀科研成果、優秀單位、優秀個人總評活動方案及明確相關要求。二由範英會長代表兩會檢查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系列活動中各項主體工作的落實情况。三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鄒建軍等分别介紹廣東社會學學會灾害治理研究專業委員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情况,四由兩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對本次會議進行小結等。
按照本次會議的進程安排,董玉整教授先就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的兩項重大活動——兩會聯合開展評選優秀科研成果和優秀單位與個人的有關精神和要求作了闡析。他指出,兩會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相互貫通地運作,既收穫了一大批學術成果,也培養了一大批學術骨幹。對已取得的一大批文化成果進行肯定和弘揚,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給予表彰,有利於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兩會的科研工作邁向更高的目標;對涌現的一大批“識兩會、愛兩會、憂兩會、護兩會、爲兩會”的骨幹單位和個人做出的貢獻進行肯定和表彰,有利於弘揚兩會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和樂做社科“義工”的高尚情操。接着,董教授從申報對象和基礎、奬項類别和標準、推薦單位和數量、申報必備的資料、申報時間和要求、評選工作的流程等方面詳細講解了兩會評優的方案。(詳見《文明與社會》2015年6月23日的相關通知與評選方案)。
範會長對董教授精心起草、反復修改終於寫出了兩個具有兩會特色的評優文件並進行詳細講解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並請與會代表圍遶評選方案進行討論。針對盧黄熙副會長、樑國維副會長、陳起坤副秘書長等提出的是否事先設定各奬項數量,參加兩會之前的成果是否可以申報,系列論文如何申報等問題,董教授和範會長分别給予解答:需根據申報的實際情况由兩會會長會議最後確定各奬項數量,堅持不濫發,同時適當照顧各方面、各層次平衡的原則;根據會齡限制,入會前成果不能申報;系列論文可作爲一件作品申報等。範會長還提議在優秀工作者奬項中增設優秀工作者特别奬這一最高層次,以對多年來在兩會運作中作出特别貢獻的會員給予表彰;對兩會中已退的老同志或因現職公務員關係退出的近届副會長等的貢獻也要在本次個人評優中加以重視。同時希望各團體單位會員、各專業委員會委員、兩會個人會員等和各團體會員單位、各專業委員會與秘書處分别在2015年9月前認真做好個人的申報工作及擇優推薦工作。
本次會議的第二項議程是由範會長代表兩會檢查在上次會議上表示自願承擔30週年大慶相關主體工作的進展情况。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廣州醫科大學王心旺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解麗霞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廣東藥學院吕志教授,兩會副會長、廣州大學謝俊貴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廣州行政學院陳偉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廣東海洋大學張開城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廣州廣播電視大學陳木朝老師,均向與會者簡明地匯報了承辦《海洋社會學ABC》10本書首發論壇、承辦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慶典大會、承辦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大事記、承辦文化强國論、海洋强國論持續研究的課題和相關論壇、承辦網站建設等項的落實情况。據息,今次雖未到會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衛東同志,兩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夏俊杰教授等自願承擔的有關工作也都在認真安排中。到目前爲止,30週年慶典的主項工作中,已完成的《範英文選》1—6部,是該文選編輯組和出版社付出多年勞動的結果,除去年以前出版的《社會與文明漫説》、《社會與文明漫譚》、《文明與社會漫議》、《文明與社會漫論》四書外,《文明與社會漫講》、《文明與社會漫話》兩書已於今年6月正式出版。該文選共約360萬字,所收進的文字雖然是範會長個人爲主的責任,但它無疑是兩會30年來發展歷程的部分紀録,是兩會30年會史的一個方面。30週年慶典的另一主項工作——《海洋社會ABC》1—10部科普叢書經過近3年的寫作與修改,已提交出版社正在出版中。這套叢書共約210萬字,係兩會面上組織的重點叢書,專爲30週年獻禮的叢書。與此同時,由兩會青年骨幹組成的攻關小組,對兩會已出版的66萬字的《海洋社會學》這部著作與教材進行了近兩年的中譯英工作,也力争在30週年前辦好此事。
範會長對各單位主動承擔兩會重點工作並積極落實的義工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同時要求各相關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把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週年系列活動辦得隆重、大氣、實在。
本次大會的第三項議題係由鄒建軍副會長介紹了廣東社會學學會灾害治理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的必要性、政府現有架構和預期效果等。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組也作了籌備工作的簡介。範會長指出,廣東社會學學會在近30年來成立的8個專委會中有6個屬國内社會學界的首創,現擬成立的這兩個專委會也屬此列。這充分説明廣東社會學學會在堅持“接地氣”的社會學活動方面所作的開拓性努力。希望大家大力支持這兩個新生專委會,憑個人的專業技能和研究興趣積極報名參加兩個新專委會,同時要求兩個專委會做好文件申報、隊伍組建和成立大會等籌備工作。
主要議題完成後,劉小敏研究員對本次擴大會議進行了小結,並提議與會代表對範英會長多年來堅持學術研究、堅持發展兩會和培養隊伍的高尚精神表示敬意,對董玉整教授帶領秘書處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對相關團體單位或個人主動承擔年度各項主體工作的精神和奉獻表示感謝,同時預祝兩個新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30週年慶典活動圓滿成功。
在本次會議上,範會長還同時建議在下次會議通過增補或免去兩會若干副會長、副秘書長等人員。
三百五十八、2015年7月下旬,本會會刊《文明與社會》在發表《海洋社會學主編範英先生訪談録》時的編者按中指出:數月前,本刊和省内外多家網站的記者,就近10年來逐步探索的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建構的若干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專門采訪了於2012年1月出版的中國首部比較全面、系統和有序的《海洋社會學》一書的主編範英先生。範先生在受訪中重點談了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的緣起是怎樣的,《海洋社會學》對該新興學科的界定和主要内容是怎樣的,國内目前對該新興學科探索的主流和問題是怎樣的,該新興學科今後要走的路子是怎樣的……現將這次訪談録發表在此。僅供熱心此道的同仁們參考。
記者:範先生,請您先簡介一下海洋社會學緣起的情况好嗎?
範英:好的。爲迎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到來,黨中央及時地提出了“海洋强國”偉大戰略的决策——這是順應時代與民心的重大舉措。但我國以往對海洋社會科學的研究十分薄弱,海洋社會科學中的海洋社會學這一相對獨立的學科無論在國際海洋學和中國的社會科學中都處於空白狀態,與新時代、新任務的急切需求相去甚遠。
從學科建構的角度看,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未到80年代,僅有經濟學家於光遠等較早提出過“海洋經濟學”的課題。直到21世紀之始,也只有史學家楊國楨等發出過研究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呼聲,此外還有個别學者探索過“海洋倫理學”等方面的學科構想。不過,隨着海權、海防等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一批學者對涉海領域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的零星研究還是日益展開的。若從“海洋社會”這一特别概念來講,較早使用的可説是由“海洋社會”經濟史那裏開始的,並從這一概念引伸出“海洋社會學”近10多年來的逐步争鳴、探索與研究。
到目前爲止,我國部分學者對“海洋社會學”的基本界説與體系搆架先後均提出過不盡相同的初步見解,也出版了若干以“海洋社會學”爲名的論文集或著作。同時,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和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已分别在2009年3月、2014年7月和10月正式成立,並在廣東、青島、杭州、上海等地的海洋類高校設立了研究據點,開始培養從事海洋社會學研究的一批專業人才,開始承接國家和省部級的相關課題。特别是“海洋强國”偉大戰略的提出,直接刺激了從事海洋社會學探索的急起直追,這就是我國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大致的緣起狀况。
記者:關於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您有何見解?
範英:在起步階段,研究對象界定的多種説法各有特點,應通過學術研討和學術實踐來驗证,才能逐步接近真知。其中由我主編的《海洋社會學》是這樣界定的:
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這一界説意在説明三點:第一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自身;第二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與人類共進退的關係;第三點,海洋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也就是説,海洋社會學不僅要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否則就不是海洋社會學),還要研究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或太空社會)的依存關係(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海洋社會學),只有這樣的海洋社會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這門分支學科不僅有自己的理論搆架、研究體系、相關概念、相關範疇和相關規律,也有對這個搆架與體系理論的具體應用及其自我完善。
記者:關於海洋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内容,您認爲是怎樣的?
範英:我認爲,以前述基本界説爲前提,海洋社會學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大層次:第一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等及其互動關係;第二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及其互動關係;第三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及其互動關係;第四大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
與此同時,海洋社會學的上述研究對象又可分爲主軸的歷史維度(指第一大層次)、主軸的重心維度(指第二大層次);主軸的主體維度(指第三大層次)和主軸的實用維度(指第四大層次)以進一步展開海洋社會學四大層次分屬的主軸維度及其凸現的客觀規律。
此外,我們還從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全局上,提出和論证海洋社會學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等全新的概念與範疇,以深化人們的海洋社會學研究對基本界説的立體和平面、縱横與實質的認知和把握。我認爲,這樣展開海洋社會學的主要内容是比較全面、系統和有序的,也凸現了海洋社會學獨特的、立體的體系搆架和應然的邏輯。
記者:爲了一目了然,您能列個圖表進一步説明嗎?
範英:可以的:
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簡表
海洋社會學的主軸]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它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海洋社會學的總體
歷史維度第一層次1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及其互動關係2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及其互動關係3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及其互動關係
重心維度第二層次4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及其互動關係5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經濟及其互動關係6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政治及其互動關係7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文化及其互動關係8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軍事及其互動關係9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外交及其互動關係10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法規及其互動關係
主體維度第三層次11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及其互動關係12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群體及其互動關係13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組織及其互動關係14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社區及其互動關係
實用維度第四層次15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及其互動關係16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價值及其互動關係17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生態及其互動關係18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建設及其互動關係
時空的無限性·領域的廣袤性·人際的趨利性·平衡的根本性
從上簡表可以看到:我們廣東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特别重視四大層次、18種互動關係。這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有如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對社會學所下的界説——“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當然,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四大層次的18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是作爲主題來看的,此外還有由此形成的犬牙交錯的各種細項、專項或延伸範疇的互動關係,也是很系統、很客觀的,但只能居於次題。不是説居於次題的東西不重要,而是説居於主題的東西是根本。因爲主題明確了、立定了,次題才能有所依附和變通之宜,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海洋社會學自身及其各子孫體系,充分發揮海洋社會學自身及其各子孫體系的功用。所以説,海洋社會學只是研究海洋社會的主題所在、根本所在和一般所在,而不是芝蔴緑荳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是必須申明的基本觀點。
記者:請您講講當前海洋社會學研究現狀的主流是怎樣的?
範英:眼下海洋社會學研究的現狀,總的説來是比較健康向上的,成績是主要的。從廣東來看,籌備了三年之久終於在2009年初成立的廣東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到目前爲止,繼2010年推出《海洋社會學概論》之後,於2012年出版了比較全面、系統、有序的《海洋社會學》專著兼教材,今年10月擬出版以《海洋社會學》爲主旨、爲藍本的《海洋社會ABC》1—10部、共200多萬字、數百幅插圖的科普叢書,今後還擬推出《海洋社會學》的英譯本。其他爲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强國現實服務的論文、調研報告也成批出現。就中國社會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來看,從2009年開始籌備到2014年正式成立以來,先後舉辦了五、六次全國性的與海洋社會學相關的主題論壇,青島、上海和杭州等方面海洋類高等院校以研究海洋社會學爲主體,開展了許多研究與服務海洋强國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工作,在承擔國家和省級部等研究課題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從總的來看,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的應運而生及其研究的勢頭方興未艾,已經引起國内外的廣泛關注。盡管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持續探討,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我堅信這門社會學的分支學科一定能够逐步地成長起來、發展起來、深化起來和完善起來。
記者:您如何評價海洋社會學探討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範英:任何新興學科的初創都會存在不少問題與薄弱環節,海洋社會學也不例外。因此才需要不斷研究、不斷深化、不斷完善。掃視國内一些海洋社會學文集或著作的現有狀况,明顯存在的問題有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連研究對象、主要内容、探索方法、概念範疇、相關規律和體系搆架等最爲關鍵的東西都還没有搞清楚,便稱之爲“海洋社會學”;第二種情形是研究對象、主要内容等均有較多可取之處,但探索方法和許多概念、範疇、規律的東西没有厘定或關注,或未能前後如一,未能貫穿全局,因而顯得散亂、孱弱,不成嚴密的體系搆架;第三種情形是研究對象、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相關概念、相關範疇和規律以及整個體系搆架等都比較到位,但從更高的要求看還存在不少亟需完善的地方。
我認爲,海洋社會學在初創進程中存在的三種情形都有,這並不奇怪,一因人們對學科搆架的認識和理解還很不一致,角度不同便有差别;二因所研究的學科僅有10多年的歷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三是研究的方法單一,往往以偏概全,甚至於陷入西化的歧途,因而存在不少問題,也無疑會造成一些體系搆架致力者的窘逼現象;四是有些地方的研究者並不善於取人之長、補人之短,因而老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倒退;五是研究海洋社會學要以社會學爲宗,同時要兼通相關學科,並有學科體系搆架的立體思維,這樣實實在在的學術帶頭人和相關人才還相當奇缺,等等。這只有在今後的長期奮鬥中來逐步解决。畢竟學科體系的建構不是一些論文或調研報告的堆砌,更不是在任何書稿上寫上“學科”字樣的標籤就是學科體系的搆架。須知,由對海洋社會學的基本界定到由它决定的整個體系的内外、上下、前後、左右之間的互相貫通和嚴密的邏輯關係是决非任意可爲的。不然,所謂學科的創立就太過容易呵,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記者:您認爲今後海洋社會學的發展應着重注意哪些問題?
範英:我認爲,海洋社會學今後的發展,一要高度重視一專多能的人才隊伍的培養,這是海洋社會學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二要全面客觀地疏理近10多年來研究的已有成果,這是後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三要進一步全面認識和把握社會學既有的理論和方法以指導海洋社會學的探索,海洋社會學才不會變形走樣;四要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社會學之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才能創新;五要進一步認識和把握與海洋社會學密切相關的海洋學科的各種研究進展,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才能豐滿;六要進一步深入開展海洋社會學各種專題定性、定量的調查研究,深入認識和把握海洋社會的全局與變化、全局中各個組成部分與變化,爲各類尚不成型的海洋社會學體系搆架打牢地基、强根壯骨;七要將現有較爲成型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不斷地鎚煉成爲指導中國海洋社會建設或成爲更具科學性、普遍性、人類共有的新興學科並打向世界,争取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海洋社會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記者:您曾反復强調要高度重視“大小社會”與“大小社會學”範式的思考,爲什麽?
範英:我認爲,思考“大小社會”與“大小社會學”範式,對促進海洋社會學的逐步完善具有特殊作用。
所謂“小社會”範式,是指在同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共處於並列地位的“社會”内研究問題的範式。近10年來已有代表性的海洋社會學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小社會”爲研究範式的。這種研究範式對於海洋社會學的初步探討具有一定意義,但難於認識海洋社會整體的系統結構,難於對海洋社會的全局問題作出宏觀把握,可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所謂“大社會”範式,是指從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出發來研究海洋社會的範式。本人所在的廣東研究團隊主張回歸“大社會”的研究範式,即强調把馬克思的大社會系統觀作爲統帥海洋社會學研究的核心靈魂和根本方法。它不僅包含了“小社會”研究的問題,而且對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本屬“大社會”範疇内的問題也進行了專門和互動的探索,有利於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以及中外社會學研究的深入拓展和理論變革。
以上關於“小社會”與“大社會”方面的觀點,原於本人2009年初思考、設計《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時觸及的基本問題之一。當是時,本人意識到用現今中外社會學界流行的“小社會”範式來考察全新的海洋社會和海洋社會學,很難理清海洋社會和海洋社會學的總體範疇——本應屬於海洋社會範疇内的東西進不了這一領域,結果必然是殘缺不全的海洋社會,從而形成殘缺不全的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架構,這是一開始就必須避免的彎路。
記者:這也就是説,“小社會”對應的是“小社會學”,“大社會”對應的是“大社會學”,對嗎?
範英:不錯,是這樣的。它們都主要根源於西方社會學,是西方社會學的主要産物。如果從“大社會”或“大社會學”上講,馬克思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社會觀就是大社會觀或大社會系統觀,認爲社會是個大系統,有系列的、系統的結構。比如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思想文化系統和社會生活系統等。世稱社會學經典的《資本論》,馬克思就是運用其大社會系統觀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等這些作爲“大社會”搆成的應然領域及其互爲交叉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規律——包括陸地社會和海洋社會以及由它們互動運作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和規律。
記者:在西方,除了馬克思之外,還有什麽學者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範英:在西方,除了典型的馬克思之外,還有不少社會學家都是堅持“大社會”或“大社會學”理念的。例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戴維·波斯諾,僅從他關於“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這一界定來看,裏面所講的“社會”絶對不是“小社會”,而是“大社會”即“人類社會”,是對這個“大社會”内部各個搆成要素的互動關聯進行“系統、客觀研究”而成爲“一門學科”即“大社會學”學科的。可見戴維·波斯諾與馬克思在“大社會”與“大社會學”方面有許多一致性。
如果以更加綜觀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與戴維·波斯諾等的“大社會”與“大社會學”,人類社會不僅以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社會軍事、社會外交和社會法規等爲主要系統組成,而且各主要系統内部還有系列的子系統結構;此外,人類社會應是由陸地社會、海洋社會和太空社會等系統搆成的。人們對於已成熟的陸地社會習慣成自然,但對正在形成的海洋社會却感到相當生疏,至於人類未來的太空社會更談不上幾個ABC。不過,作爲“大社會”與“大社會學”則要在關注陸地社會的同時關注海洋社會的進展以及太空社會的未來趨向(這一點以後再細述之)。這些,“小社會”與“小社會學”的眼光是幾乎無法達到的。
記者:您所説的“大小社會”和“大小社會學”是相互排斥的嗎?
範英:本人在思考、設計《海洋社會學》體系的總體架構時,將“大社會”與“大社會學”作出定位後,力求使《海洋社會學》成爲“大社會”與“大社會學”交融的一次嘗試、一個縮影。因爲客觀存在的“大社會”與“大社會學”、“小社會”與“小社會學”並非互不關聯、互不爲用。“大社會學”是由大社會觀指引的社會學運作,“小社會學”則是以小社會觀作爲社會學研究的站位,這是它們之間的相對區别。但有這個區别不等於毫無溝通、毫無關係,也不是誰代替誰、誰否定誰。同時,一切要從實際需要出發,該用“小社會”與“小社會學”時,便用“小社會”與“小社會學”,該用“大社會”與“大社會學”時,便用“大社會”與“大社會學”,都能發揮社會學在描述、解釋社會問題上各自的應有功用。筆者認爲,在《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方面,運用“大社會”與“大社會學”更能描述、解釋海洋社會現象的衆多奥秘,這並不排斥“小社會”與“小社會學”方面在其中的配合與互成。
記者:既然如此,您爲何要突出馬克思等倡導的“大社會”與“大社會學”?
範英:問題在於,馬克思等所倡導的“大社會”與“大社會學”長期以來並没有引起中西方社會學界的應有重視,并且常被一直流行的“小社會”與“小社會學”所替代、所遺忘。這是相當遺憾的。尤其在中國,若缺少從“大社會”與“大社會學”着眼來審視全局整體的社會問題,頭痛醫頭、脚痛醫脚的弊端無疑會層出不窮。比如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並列地擺在一起,看起來很重視社會建設,事實上也能説明一些問題,在一定範圍内能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把許多原屬整體全局的社會建設的具體内容及這些内容之間的互動關聯都排斥在外,便很容易走向片面性而難於從總體上關注社會建設的整體全局。因此,國人應多用“大社會”與“大社會學”以及馬克思大社會觀之後出現的“系統論”來考察人類社會與國内社會。作爲海洋社會學研究工作者,若廣泛而深入地運用它,對於海洋社會學的逐步完善則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記者:與此同時,您爲何還反復强調要高度重視“大小世界”與“大小世界本體”的思考?
範英:我認爲,思考“大小世界”與“大小世界本體”的問題,對於如何逐步完善海洋社會學研究也是個重要的問題。
這裏所指的“大世界”,主要是講全球共有、全球共舉和全球共享的世界。在海洋社會學研究中所講的“大世界”問題,則主要是指海洋社會學應有的“大世界本體”。這裏所指的“小世界”,主要是講某個國家或某地區内共有、共舉和共享的世界,在這裏則主要是指海洋社會學應有的“小世界本體”。本體即本身。海洋社會學本身應有不同的本體,即“大世界本體”和“小世界本體”。
記者:從目前研究情况看,廣東前幾年推出的《海洋社會學》應歸入“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這有什麽依據?
範英:有如下依據:
首先,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來構建全球性海洋社會學的相關體系、相關學説,内容涵蓋海洋社會的歷史演進、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依存關係、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以及它們的互動關係和規律等全球性共有、共舉和共享的東西。
其次,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來貫徹“共創和諧”的全球海洋社會的根本宗旨,並設專章闡明這一根本宗旨及重大意義,即有利於在全球强化社會學對海洋社會領域的研究力度,有利於在全球充實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有利於在全球深入探索海洋社會、發現海洋社會、把握海洋社會和建設海洋社會。這説明,該書不是出於某國某地的民族狹隘利益或地方主義利益,而是“從全人類整體利益角度來揭示海洋社會的發展規律,爲包括中國在内的全世界合理開發、和平利用和積極保護海洋提供理論指導”。總之,“崇尚世界海洋社會的和平;反對世界海洋社會的霸權;倡導世界海洋社會的互利”是她的全部指向。
再次,她站在“大世界”的方位來闡析全球性海洋社會的相關概念、相關命題,代表的是一般海洋社會學應有的行文用度,特别是在闡析相關概念、相關命題的個案時,不以“我國”、“我省”而是用“中國”、“廣東”的稱謂並貫穿全書始末,表明瞭她的本體屬於“大世界”的海洋社會學,以區别於“小世界”與“小世界本體”的海洋社會學的固有特徵。
記者:從目前情况看,國内一些學者推出的若干部關於海洋社會學的文集式、著作式研究成果,能歸入“大世界”和“大世界本體”嗎?
範英:還不能,只可歸入“小世界”與“小世界本體”。這也有如下依據:
它們多站在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方位來構建全國性或地方性海洋社會學的相關體系、相關學説,内容涉及海洋社會的歷史演進,海洋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海洋個體、群體、組織和社區,以及海洋資源、生態和建設等許多方面,爲建構“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的海洋社會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養分。但從它們站立的總體方位來説,主要不是世界全球性,不是人類共有、共舉和共享的意藴,而幾乎是以“我國”或“我省”的角度來闡析問題,來揭示海洋社會的相關機理,並直接爲“我國”或“我省”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社會服務。
記者:對上述目前國内研究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探索成果作出“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以及“小世界”與“小世界本體”這兩種類型大致的、相對的劃分,您的用意何在?
範英:這樣劃分不一定準確、合理,應通過同行們廣泛、深入、持久的討論才能逐步取得共識。但本人的用意是積極的:
第一,近現代特别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科學罕有從世界通行、人類通用的自覺方位推出著述,所關心的多是本國、本地的東西,中華民族學術文化在這方面的萎縮或倒退現象令人擔憂。
爲了改變這種狀况,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會重要文件首次明確指出: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和服務社會,還要在這一基礎上打向世界,“産生世界影響”。這種影響無疑是指全球性影響,無疑要爲世界人類服務。就海洋權益方面而言,如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關於“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這種霸權觀念,以及當年美國著名學者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爲美國的私利而大力鼓吹的“海權論”等雖有世界影響,但絶對不是站在人所共有、世界共享的方位來講,而是爲他們的一國、一地的霸權效命。因此,要真正站在世界方位來看全球性海洋社會的和諧建設,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斷不可有。
這就要藉助於“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的海洋社會學學説來宣示中國人民的世界胸懷和以天下爲己任的擔當精神。出於上述看法,在今後逐步完善海洋社會學自身學科的建設中,首先要盡量將已有的“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的體系不斷地深化、發展起來,使之成爲世界性、國際性、全球性共有、共舉和共享的理論學説,自覺地擔當服務人類、造福人類的責任。其次要大力提倡寫作出版更多的此類學術理論著作,以建立、提高和鞏固中國學者於海洋社會學方面在國際學術理論界的應有地位和影響。
第二,我認爲,中國不僅要在海洋社會學體系建設上不斷地深化、發展和完善能够打向世界、“産生世界影響”的、不同風格的一批著述即“大世界”與“大世界本體”的著述——這些著述在服務世界的同時雖然也兼有服務本國、本地的功效,但還要在立足本國、本地的主要是“小世界”與“小世界本體”的體系性著述上多下功夫,爲繁榮發展中國海洋領域的學術文化理論,爲國民進軍海洋的偉大戰略和黨政部門的科學决策提供切實的智力支持,在“海洋强國”、“海洋强省”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充分展示海洋社會學的應有作用。這就必須不斷地完善原有的一些文集性、著作性著述,挖掘現實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并力求寫出更加到位、更加對口、更加直接、更有深度、更能代表國内或地方水準的“小世界”與“小世界本體”的海洋社會學體系性著述。
記者:您曾經把前述“大社會”與“小社會”、“大社會學”與“小社會學”的思考,以及“大世界”與“小世界”、“大世界本體”與“小世界本體”的思考交叉起來看我國在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建構,有何總體性結論?
範英:這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大社會”與“大世界”交叉的同一,會形成海洋社會學的“大社會學”與“大世界本體”模式,如廣東推出的《海洋社會學》便是一例外,還可以生出此類模式的其他例别,但至今未見,有待開發。
(二)是“大社會”與“小世界”交叉的同一,會形成海洋社會學的“大社會學”與“小世界本體”的模式。現有一些海洋社會學文集性、著作性成果雖然以“小世界本體”出現,但不是用“大社會學”來考察,所以目前尚無實例,有待開發。
(三)是“小社會”與“大世界”交叉的同一,會形成海洋社會學的“小社會學”與“大世界本體”模式。但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雖有“小社會學”的考察却無“大世界本體”的站位,目前也難找到例子,有待開發。
(四)是“小社會”與“小世界”交叉的同一,會形成“小社會學”與“小世界本體”的模式。目前除廣東推出的《海洋社會學》之外的其他幾部文集或著述,比較明顯地展示了這種模式。這一模式既可作深化探討,也可將“小社會學”上昇到“大社會學”,或從“小世界本體”上昇到“大世界本體”。
總而言之,對“大小社會”與“大小社會學”,以及“大小世界”與“大小世界本體”這些相互關聯的概念與相互關聯的模式,是今後逐步完善海洋社會學諸多問題中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重視了這個問題,當會創制出不同模式的海洋社會學體系架構,或更適應世界共同的要求,或更適應某個國家的要求,或更適應某個地區的要求,或更適應某個領域的要求,或更適應某個部門的要求等,而呈現出百花齊放、各顯神通的大好勢態。希望於有志於斯的中青年學者繼往開來、潜心探索和執着前行。
本人的上述看法,只是抛磚引玉罷了,非常歡迎批評與争鳴,也非常感謝你們的專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8日選發了部分觀點)。
三百五十九、2015年10月,本會會長範英的《範英文選》1—6部全部出齊。範英先生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通過承繼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參與發起、籌備、組織和推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下簡稱三會)至今的30多年間,與時俱進地主寫的數百篇研究論文、調研報告、講演文稿及相關資訊等,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高尚人品與文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記録了三會的發展歷史與情狀,更在一定程度上見证了作者投身我國、我省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言論與行動。因此,在三會許多同仁的支持下,由李小霧、陸紅、冼美新、張建平、黎明澤等經曆數年的廣泛收集和認真編輯,共約360萬字,從2009年到今天已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先後出版。該文集分《社會與文明漫説》、《社會與文明漫譚》、《文明與社會漫議》、《文明與社會漫論》、《文明與社會漫講》以及《文明與社會漫話》等六部:
一、《社會與文明漫説》,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1世紀之初,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組成的範英文選編輯組在即將迎來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25週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15週年之際,先從範英於20世紀80年代所撰的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等資訊中選編了部分文獻而形成本書,即《範英文選》之一。
本書收進的45篇文章,主要圍遶上述學會成立前後的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的進程來展開。其中,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的籌備、成立和起步,爲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初始成型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率先組建與開局,作出大量的社會調查和田野調查後撰寫的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等,强調了社會學的愛好者和工作者既要做好社會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補課工作,又要敢於和善於把新興的精神文明學當作“意識社會學(錢學森語)”來研究,從而打通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之間的互動關係——作者長期堅持的“大社會”與“大文明”的馬克思主義觀即始於此。
本書其中一批文章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及《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省内外報刊發表過,並獲得多項奬勵。本書的出版,爲研究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會史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二、《社會與文明漫譚》,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1世紀之初,廣東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聯合組成的範英文選編輯組在選編《範英文選》之一的同時,也從作者於20世紀90年代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等資訊選取了部分篇章並形成本書,即《範英文選》之二。
本書收進的78篇文獻,其編排仍按發文時間的順序,主要圍遶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這一時期的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來展開。在這些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中,作者對“大社會”與“大文明”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堅持更爲明顯,指出“社會學只有深入到社會的經濟、社會的政治、社會的文化等領域,才能顯其重要的社會功用。”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我國公民文明綜合素質的改善,作者更加强調了在搞好精神文明自身的同時,還要逐步重視社會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法制文明、生態文明和人種文明的社會大文明建設。
本書的社會效應與《範英文選》之一同(略)。
三、《文明與社會漫議》,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1世紀的第十三個年頭,範英文選編輯組在慶祝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20週年之際,繼《範英文選》之一和之二之外,續編了本書,即《範英文選》之三。
本書收進的近80篇文獻,比較集中地映寫了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醖釀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體系搆架的初步設想及許多具體觀點在社會相關領域的表現等,如質的表層、中層和深層結構的觀點,在對立的雙方存在着“中間矛盾”的觀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個完整的體系的觀點,城鄉社區、經濟特區、一國兩制、企業事業、家庭個人等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生産、産品的分配、消費和享受等觀點,直到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内容、研究意義、研究方法以及精神文明與社會全面發展的互動關係等,把馬克思的“大社會”與“大文明”的思想理念貫徹到底。
本書的社會效應與《範英文選》之一同(略)。
四、《文明與社會漫論》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4年5月版
21世紀的第十四個年頭,範英文選編輯組在《範英文選》之三出版後推出的本書,即《範英文選》之四。
本書收進了108篇文獻,主要映寫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興未艾的情狀。期間,作者主編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科體系性的專著《精神文明學論綱》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共廣東省委等主辦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率先成立,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和省社科聯等發起的、以“精神文明學”命名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宣告問世。這一切,極大地促進範英先生不斷提出深化和完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科體系探索的新見,如較早地對社會公德體系作出的研究,對新時期職業道德體系的研究,對在市場經濟中鎚煉人的現代文明素質的研究,對反腐保廉、養成健康人格的研究,對家庭文化全面發展的研究,對民族凝聚17個子系統的研究,特别是對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三大本體層次的研究等,均在强化馬克思關於“大社會”與“大文明”的觀點方面作出了新的探討。
本書的社會效應與《範英文選》之一同(略)。
五、《文明與社會漫講》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1世紀的第十五個年頭,範英文選編輯組在《範英文選》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出版後續成的本書,即《範英文選》之五。
本書選取了作者從2000—2009年間所寫的部分學術論文、調研報告、講演資訊等72篇。本着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的精神,範英先生在咬住深化、完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不放的同時,又持續地運用其基本原理來闡發一批全新的課題,如以德治國論、先進文化論、廣東人精神論、社會和諧論和文化和諧論等。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回顧、總結我國從1979年以來開展精神文明理論建設尤其是廣東率先創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時代背景、漫長歷程、主要成果、學術奉獻和存在問題,以便尋求新的突破與新的飛躍。”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社會學學會等這一時期的一切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都是圍遶上述宗旨展開的。馬克思關於“大社會”與“大文明”的思想逐步成了上述學會的自覺行動。
本書的社會效應與《範英文選》之一同(略)。
六、《文明與社會漫話》50萬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1世紀的第十五個年頭,範英文選編輯組在完成《範英文選》之一至之五的同時,編定了本書,即《範英文選》之六。
本書選取了作者從2010—2014年間所寫的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和講演資訊等76篇,如果説,《範英文選》的前幾部是對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形成、發展、完善和應用的研究爲主,那麽,本書則是把“海洋强國”和“文化强國”等國家的發展戰略作爲重點來探討,並建構起中國首部比較全面、系統和有序的《海洋社會學》專著和《文化强國論》專著,從而開始了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走向突破性飛躍的全新階段。
綜觀《範英文選》1—6部的“漫説”、“漫譚”、“漫議”、“漫論”、“漫講”和“漫話”等300餘萬字著述,多係範英先生心血所注,觀點耐味,説論超然,文風新殊,獨試一家,祈對留心的讀者有所裨益,也祈對弘揚中華文化和嶺南學踪有所參考。
三百六十、2015年11月1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届姓氏文化大家談”在廣州隆重召開。
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剛剛發表,舉國上下正以創新發展爲動力,學習、貫徹這一决議精神之際,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即於2015年11月1日在廣州市麗柏國際酒店隆重成立,同時舉辦了首届姓氏文化大家談主題活動。
出席本次盛會的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下稱兩會)會長範英,常務副會長劉小敏、董玉整、夏俊杰、王寧、周永章、楊鬆,副會長盧黄熙、劉卓紅、吕志、吴燦新、李國興、楊哲、鄒建軍、陳偉、郭偉民,副秘書長王丹怡、劉成、嚴考亮、吴少瑜、張勇、張建平、李飏、李小霧、陳之明、陳木朝、鄭紅軍、婁君俠、李利、彭黎明、粟華英、霍秀媚和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各專業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擬成立的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委員人選和部分特邀代表近300人。在特邀代表中,有世界丘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中華丘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著名企業家邱家儒先生和世界範氏宗親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著名書法家範文通先生等。
本次盛會分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爲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由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董玉整教授主持。
首先,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組的代表向大家作了開幕致詞,同時介紹了該專業委員會的籌備情况(詳見《文明與社會》2015年11月5日的專刊)。接着,由兩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研究員,兩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教授,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兼社會學係主任王寧教授分别向大會宣讀了廣東社會學學會批準成立專業委員會的函件、相關管理辦法和首届(2015.11—2020.11)的組織機構名單等。其中,首届專業委員會的主職人員由廣東社會學學會直接任命並得到大會的一致通過。兩會會長等分别爲當選的主任委員等頒發了證書及舉行了該專業委員會的揭牌儀式。
在上半場的成立大會期間,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特聘總顧問邱家儒先生和範文通先生分别作了熱情洋益的講話。他們對廣東社會學學會率先在社會組織中成立姓氏文化研究專業隊伍的做法作了充分肯定,對兩會在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時希望從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同仁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不斷的進展。至此,成立大會的議程圓滿完成。
大會代表稍事休息並進行集體合影之後,下半場的姓氏文化大家談活動便拉開帷幕。主持人兼評論者係本專業委員會顧問劉小敏研究員。
首先作講演的是兩會會長、本專業委員會總顧問範英教授。他以《重譜中國姓氏文化的樂章》爲題,重點講了四大方面:一是關於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所在的學會概况,包括廣東社會學學會成立30年來面上的概况、點上即8家專業委員會的概况以及學會工作的總體經驗。二是關於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緣起的幾個主因,包括民間廣泛的基礎、“大社會學”的責任和“文化强國”的需要等。三是關於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務急的若干理論,包括對中國姓氏文化這一最基本的概念作了首次的厘定,認爲它是指“組成中華民族的各個姓氏在歷史過程中凝結而成的、且有親緣關係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當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範會長認爲中國姓氏文化還有最主要的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姓氏的親緣文化,第二個層級是姓氏的功能文化,第三個層級是姓氏的核心文化。此外,我們研究姓氏文化必須把握最適宜的研究方法,就是馬克思的“大社會學”方法,以此爲基準,還要善於吸納其他有利於形成姓氏文化研究方法的方法。四是關於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工作的三點建議。範會長指出,一要强調團結合作,二要守住三條底綫即守住規章制度的底綫、自力更生的底綫和細水長流的底綫,三要崇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來安排工作、研究和活動等。最後,範會長歸納指出,研究姓氏文化,可知中國的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中國的宗族是中國社會的紐帶,中國的姓氏是中國社會的構件,中國的民族是中國社會的支撑。大力弘揚姓氏文化、扎實熔鑄民族靈魂就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根本宗旨(詳見《文明與社會》2015年11月5日的專刊)。
在姓氏文化大家談中作講演的還有邱家儒總顧問與廣東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本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廣州市社科聯《城市觀察》雜誌總編輯魏偉新教授,他們以《淺談姓氏文化研究的意義、現狀和重點》爲題,認爲姓氏文化研究之意義,一可以更好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二可以更好地瞭解民族歷史文化;三可以更好地提昇民族凝聚力;四可以更好地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五可以更好地瞭解周邊國家、地區與中華民族的淵源;六可以更好地啓迪和鞭策後人。關於姓氏文化研究的現狀,他們認爲,一是單姓研究多,綜合研究少,二是零星研究多、系統研究少,三是民間研究多,官方研究少,四是牽强附會的研究多,嚴謹細緻的研究少。關於姓氏文化研究的重點,他們認爲,一要研究姓氏文化的倫理規範與道德觀念;二要研究姓氏文化如何爲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結合;三要研究姓氏文化的源流文化;四要研究姓氏與人口遷移的關係;五要研究族譜文化,六要研究宗祠文化等(詳見www.wmysh.org)。
緊接着,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姓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警官學院的嚴考亮教授則以《姓氏文化漫談》爲題作了講演。他認爲,認祖尋根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團結和諧力量的重要紐帶;中國的姓氏文化藴含着民族文化進取的精神;積澱了五千多年曆史的中國姓氏文化,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大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詳見www.wmysh.org)。
對上述數位主講者的講演,主持人兼評論者劉小敏研究員點評時指出,兩會會長範英教授的帶頭開講,不僅對廣東社會學學會的30年曆程作了精彩的簡介,同時對本專業委員會成立的三個主要原因作了透徹的分析,特别要引爲重視的,就是首次對什麽是“中國姓氏文化”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和姓氏文化内容的三大層級的理論作出了全新的科學厘定,對研究姓氏文化的最主要方法作了全新的清晰闡述,對本專業委員會今後如何開展學術活動作了非常明確的指導性建議,從而保证了本專業委員會起步、成長和發展的正確路向。其他幾位的專題講演也各有精到之處。這説明,我們的首届姓氏文化大家談的活動學術性强,針對性强,勢頭好,能量正,開門紅。
本次大會的最後,由兩會常務副會長、本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作了總結。他指出,這次大會,既按計劃辦好了廣東社會學學會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活動,也按計劃辦好了首届姓氏文化大家談活動。這些活動,也是廣東社會學學會今年年底要熱烈慶祝30週年的重點活動之一,凝結了學會領導和全體同仁的努力。他希望作爲廣東社會學學會第九家專業委員會的姓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會長範英先生的引領下,在學會全體同仁的支持下,不斷加强自身的建設,不斷開展力所能及的學術活動,爲學會的繁榮發展增光,爲中國姓氏文化的深入研究作出應有的奉獻。
爲使本次大會的文化氣息更加濃烈,兩會會長範英先生特向每位與會同仁贈送了《範英文選》中的《文明與社會漫議》、《文明與社會漫論》、《文明與社會漫講》和《文明與社會漫話》等之三——之六共四部約200萬字的著述。這些著述既是範英會長個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也是兩會30年會史的部分紀録,更有範氏文化的持續傳承與持續展示的因素。在大會期間,著名書法家範文通總顧問還向邱家儒總顧問贈送了“家傳儒雅”、向範英總顧問贈送了“追夢海洋”的友情墨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