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的掃墓祭祖活動
陳炎榮
清明掃墓,重九登高,這是我國漢族地區的普遍習俗。但是永定農村客家人,清明却不掃墓,重九也不登高。特殊的風習來自特殊的民情,從永定農村的掃墓習俗,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勇於開拓,善於改革的精神。
永定是土樓之鄉,各式方圓土樓遍佈全縣各個村落。建高大土樓的目的是聚族而居,聚族而居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抗禦外侮。力量要集中,僅僅讓大家住在一起是不够的,必須另尋紐帶,以加强團結。這紐帶便是全族人共同的祖宗了。所以永定人掃墓,不但要祭奠新亡者,還要祭奠歷代祖宗。清明一天是遠遠不够的。
永定客家人還有另一個特點,即極富於開拓進取精神。爲了謀生,爲了致富,永定人不斷向外擴展,不但敢於到外縣外省,還敢於漂洋過海,遠赴台灣,遠赴南洋群島。全縣旅居海外的僑民1941年統計,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十分之一;1987年統計,躍昇爲四分之一。旅居外縣外省的,新中國成立前,在永定條絲煙生産全盛時期,永定條絲煙莊、煙行、煙廠,遍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區,外出經營條絲煙生意和其他生意的人數以萬計。這些外出的人。多數只能在過春節時回來與家人團聚,正月元宵後又得急急趕回經營地做生意了。旅途遥遠,清明是不可能再回來掃墓的。而居家務農的人,則清明已進入農忙季節,也無暇掃墓了。因此永定人的掃墓祭祖活動,很自然地便改到正月進行了。這一習俗的改革,足以證明永定客家人不泥古,敢於按實際情况處理事務的品性。
“聚族而居”决定着永定農村的村落格局,每一個或大或小的自然村,居住的幾乎是同一祖宗的族人。如高頭江姓,下洋胡姓、曾姓,坎市盧姓,撫市黄姓、賴姓、蘇姓,湖雷熊姓,高陂張、林、陳、王等姓,都佔據着相當大的村莊,都是同一祖宗的傳人。於是,姓氏、祖宗、祠堂,便成了維係全族人團結友愛的紐帶。祭祖活動,以追念亡人爲名,行增强宗族團結之實。
永定農村祭祖活動有三種形式:祭宗祠,祭祖墳,拜上祖。
每個姓氏都在村落裏建有宗祠。宗祠或稱家廟,是供奉歷代祖宗神位的專門建築,是全族人聚會和商議重大事件的場所。新出生男孩,滿月之日也要到宗祠拜告祖宗,貼上新丁名單,分發滿月糖粄。端午、中元、中秋、重陽、除夕等節日都要到宗祠獻三牲,擺祭品,燒香點燭,燃放鞭砲。全氏族姓的祭宗祠活動則更爲隆重,一般定在正月元宵前後。這一天,祠堂裏香菸繚繞,鞭砲齊鳴,殺猪宰羊,十分熱鬧。祭宗祠活動在各大房長老參與並指揮下,由上一年祭祠後最先出生的男孩做羊頭,最遲出生的男孩做羊尾,羊頭羊尾的父親是祭祠的牽頭人和具體辦事人員。諸如備辦鷄、鴨、魚、茶、果、酒、香、燭、砲,收集人丁錢購猪買羊等事務,都由他們負責。
祭祠儀式是相當隆重的。要推舉族中地位最高的長老擔任主祭,各大房長老、前輩、家長們陪祭。由兩名禮生贊禮(司儀),另兩名禮生執事:司香、司茶、司酒等。祭祀開始時,由贊禮的禮生呼唱,執事引導主祭和隨祭人員就位,行跪拜禮,上香,獻酒、獻茶、獻牲儀,唱讀祭文,直到燒化紙錢,燃放鞭砲等。祭文的内容是向歷代祖先報告一年來全族出生多少男丁,有幾個老人辭世,一年來的五穀收成,六畜發展,族中人有那些成就等等,總的中心意思是人口增長,事業有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讓祖宗在九泉之下,欣慰歡喜。
祭祖墳則要連續多日,因爲歷代祖宗墓葬地分散,又都要祭掃,而參加祭掃的子孫則有多有少。開基祖是全族人都要參加的,各大房祖宗(開基後開始分房派的各位祖先)則分房祭掃。各大房之下一代一代又有分支,越分越細,公墓逐漸變成私墓,祭掃的就只有幾户或一户人家了。
開基祖和各大房祖宗的墳墓,由於參加的子孫多,祭典便比較隆重。事先要派人先行整理墓地,割墳地周圍的雜草,鏟除荆棘,把墓堂清掃乾净。還要由牽頭人(各房輪流)到各家各户收取祭祀費(按現有男丁,分攤全部祭奠費用),購買猪、羊、鷄、鴨、魚、果、香燭、鞭砲等祭品,還要事先約請喇叭班奏樂。祭祀之日,由高燈、彩旗、喇叭班開道,抬着宰殺好的全猪、全羊,挑着各色祭品,幾十幾百子孫跟隨其後,浩浩盪盪,吹吹打打向墓地進發。遭經沿途村落時,看熱鬧的群衆嘖嘖稱贊:“啊,xx村x姓的,好多子孫!”聽到稱贊,參加祭掃的子孫感到自己的宗族如此興旺,令人羡慕,便自然生出一種自豪感,走在路上也精神得很。如果隊伍裏有當官的,由轎子抬着,或騎着馬去祭祖,這便越發威風了。現在没有轎子,却有不少人騎着摩托或自行車上路,幾十輛摩托,幾十部自行車走在一起,也是很氣派的。
祭開基祖的儀式和祭宗祠相似,也由禮生贊禮,執事。唱讀祭文,燒香,化帛,放鞭砲,程式也差不多。不同於祠堂的是:這裏只有一個祖宗,不是歷代祖宗,因此長輩們就會趁此機會向青少年講述這位祖宗開基創業的故事,讓青少年對開基祖留下深刻印象。祭開基祖一般都在墓地上野餐,共享猪羊鷄鴨等祭品。挖竈,起火,烹煮要一定時間,這段等待野餐的時間,正好利用來講述祖宗故事。
往下的各代分支,由於人丁較少,就没有那麽隆重了。但祭是一定要祭的,鷄鴨魚,香燭砲,茶果酒齊備,只不過没有全猪全羊,没有喇叭奏樂罷了。
拜上祖是在大年初一開門之後,土樓正廳掛起歷代祖宗畫像(建造本樓的祖宗及其下幾代),畫像前擺設香案,供奉果品及水仙花之類,由本樓尊長率領全樓子孫給祖宗拜年。行禮如儀之後,長輩就向子孫講述歷代祖宗的功德,以及他們創業、發財、造樓的傳説故事,使子孫接受親族教育。歷代祖宗畫像平時由長輩珍藏,只在春節期間掛出,所以有新鮮感也有神秘感,子孫在那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注視着畫像,自然而然會肅立敬聽,留下深刻印象。
祭宗祠,祭祖墳,拜上祖,都是在除夕到元宵間這段時候進行的。因爲這段時間外出的人大部分已回家,大中小學也放假,農田事務又閑,利用這段時間開展這些活動,以達到增進親情、增强氏族凝聚力的目的,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個别墳墓有春秋二祭的,秋祭時間也選擇在中秋農事稍閑季節。所以,清明節永定人就不掃墓了。唯有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去祭掃革命烈士墓,形成另一番場景。
高東江姓海内外裔衆祭祀東峰公記盛
江南桔
客家人喜歡聚族而居,一個自然村,大都只住幾姓,甚至全是一姓同宗的人。他們非常重視祭祖。每年農曆春節以後到清明爲止這段時間,人們都要備辦三牲(鷄、魚、肉)、果品、米粄、香紙等,扶老携幼到祖墳去祭掃,這稱春祭;如果是三代以内的血親故去,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前幾天還要舉行一次祭掃,稱秋祭。祭掃的對象從村開基祖一脈宗支直到故去的父母。一到祭期,在家裏的親屬不説,外出的子孫,甚至遠居香港,澳門和國外的,也都想方設法趕回家園參加祭儀,以示對上祖孝敬之誠。代代相承,久之成俗。
在永定縣境内,民間祭祖活動,若説規模之大,歷史之長,祭禮之隆重,那麽,高頭鄉高東村江氏家族祭掃上祖東峰公,頗有代表性。江氏家族祭掃東峰公的活動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祭祀的人數逐代上昇,包括在外地祭祀東峰公祠的在内,近年來竟達數千人之衆。
江東峰是高頭江氏開基祖百八郎的第六世孫。他繁衍的後代迄今已超五千人,散居在永定縣境内的高東、月流、陳東,厦門的港尾,台灣的台北、新竹、台南,香港、澳門地區以及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諸國,而以高東村人口最多,近三千人。每年,他們把祭掃江東峰墳塋看作是共同生活中無與倫比的一件大事。
祭掃活動由幾個首事(頭家)籌辦和主持。這些首事的産生須按一定程序:想當首事者事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如三年以前得釀好糯米甜酒(用醪糟原汁,不摻水,並以桂圓肉、枸杞、冰糖等爲佐料),選養祭祀用的肥猪等,然後提前一年在祭掃東峰公時到墓前自動報名,報名人定然很多,便用“跌茭”方式擇定。由於首事每年祭掃時都要在墳前擺幾十桌盛筵招待异姓賓客和年逾花甲的老人、取得功名資格的儒生,要賠付一大筆錢,所以非家道殷實者,都不敢問津;但是江氏子孫都把能當上首事看作是平生莫大榮譽,而且是好運將至的徵兆,因此有些人盡管家底薄,還是竭力争取當個首事。
首事確定後,便進行一系列籌備工作:除養猪、釀酒外,還要到外地去采購肥羊(有時不惜重價,務必購得)和各種河鮮海味;還要選定祭祀班子 (高東村祟文,主祭人非宗族中資深、望重、名高的人不能充任);還要製作祭服,等等。待到元宵節,便在高東村江氏宗祠組織鬧元宵:請戲班子演戲,動員各坊耍龍燈、舞獅、貼花燈,搭架裝烟火,竪杆放鞭砲。大鬧三天三夜以後,才在江氏宗祠裏用“跌茭”方式確定祭東峰公的具體日期,並通知境内境外全體子孫。
首事們主持籌辦的是公祭方面的事宜。除了公祭,還有私祭,即“做新丁”。這在高東村已約定俗成的了:凡東峰公傳下後代逢男嬰(封建習俗重男輕女,女嬰没有“做新丁”的“福分”)出生,第二年户主一定要備辦一副隆重的祭禮到東峰公墳前致祭。祭品一般是:一架丁牌(用糖冬瓜塊和蕨砂糕砌成“方樓”,裏頭用青丁和紅棗填充,頂上插上蜜餞楊桃串、桃脯串、杏脯串等),一壇陳年糯米甜酒,一百斤香稻米做的丁粄(福州人稱白果),一對特大紅蠟燭,一長串鞭砲和幾十斤生猪肉(由首事負責供應)。每年“做新丁”的人數不下五十,這就大大增加祭祖的熱鬧氣氛。
一切準備停當,祭期一到,前一天晚上高東村男女老幼都激動得睡不着覺,他們個個都争先到東峰公墳前去燒“頭香”。在他們看來,能燒到“頭香”是最榮幸、最吉利的事情。東峰公墳塋離高東村有二十裏之遥,因此他們都在半夜裏便摸黑行動(遠處如月流、陳東的,前一天先到高東村住下)。這一天鬧得可謂震天動地。天未亮,首事們便出發了,吹喇叭的,擎凉傘旗幡的,抬猪的,牽羊的,挑酒的,扛轎和坐轎的,扶老携幼的,絡繹不絶,幾十把土銃接連不斷地打響,直到墳地。大概到十點鐘左右,人才大致到齊。這時兩畝寬的墳堂前已琳琅滿目擺滿了祭品,墳堂外圍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於是開始長達兩小時之久的祭祀儀式。祭祀進行過程中,“做新丁”的人便東拉西扯招呼客人來喝濃香四溢的“新丁酒”,一家一杯,走一圈就四五十杯,酒醇味甘,後勁很大,即使有“海量”的酒客,也往往弄得醉卧墳頭。祭儀一畢,即銃砲聲四起,硝烟彌漫,有如大霧封山。待得煙消霧散,墳地上的砲紙花像積雪,達數寸之深。此時祭祖的人便圍成四五十個小圈圈,“做新丁”的人便把挑來的祭品,全部分給他們。首事們也開始叫下手席地擺出幾十桌佳肴美酒招待异姓賓客。年逾花甲老人和取得功名身份的儒生(後來則爲學歷高的知名人士),杯來觴去,直至大家酩酊大醉而回。
晚上回到家裏,首事們各自還要大擺酒席作夜宴,歡請親朋和村裏有名望的人。至此,一年的祭掃活動才告結束。
江東峰是高頭江氏開基祖第六世孫,但是他享受祭禮的隆重遠遠超過他的列祖列宗。個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傳下的特别衆多的子孫分佈很廣。其中那些遠及港澳台和東南亞諸國的久客异鄉的遊子,把祭祀東峰公當作密切與親人故土的聯繫,寄託思親愛鄉之情的一項重要活動,每逢祭期都殷切關注,有不少人還親自回鄉登墳參祭。他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在鄉子孫的祭祀熱情,即在“文革”期間,也有好些人冒險結伴“偷祭”。此外,關於東峰公“顯靈”保佑人的種種傳説,越傳越玄乎,以至把他神化了,引得异姓鄉人,甚至南靖、漳州、厦門一帶的“善男信女”,也都在祭祀之期紛紛趕來求丁求財,許願還願,使得祭祀活動越發熱鬧起來。現在,“善男信女”自然幾乎没有了,但東峰公的子孫在“文革”後又恢復了盛大的祭典,而且隨着家鄉同港台和海外鄉親聯繫的日益擴大與密切,旅外的東峰公子孫們回鄉祭祖的,近年也愈來愈多;如今年,澳門知名企業家江羅全、台胞江健太等多人都回鄉登墳祭拜。祭祀東峰公,成了大陸與港台、海内與海外鄉親們歡聚一堂、暢叙天倫的傳統節日了。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