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名,有的不但有名,還有字或號。永定客家人尊孔崇禮,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此,對於人的取名都鄭重其事,毫不馬虎。受族群觀念的左右,或宗教信仰的攪擾,或習慣勢力的浸潤,或個人品格的影響,他們在取名過程中,便形成一些衆所遵從的“俗尚”,代代相循。
人在孩提時代就有小名。客家有諺:“人没(mó)小名,做人唔成。”取小名的方法有幾種,按簡單的排行來取是常見的一種。它以順序數字作詞根,前面加上一個詞綴,如把男孩叫成阿大、阿二、阿三……最後一個叫阿滿。另一種則把雙名去掉一個字(有輩序字的則去輩序字),再或前或後或前後都各加一個詞綴,如孟由、仲由、季由、滿由去一個“由”字,叫成阿孟、阿仲、阿季、阿滿或叫阿孟古、阿仲古、阿季古、阿滿古。女的後綴詞通常加一“嬷”字,如阿喜嬷、阿翠嬷、阿香嬷。這兩種方法古已有之。像三國時曹操小名阿瞞,劉禪小名阿鬥。春秋時期的四個杰出人物——音樂家俞伯牙、政治家管仲、保舉管仲爲齊相的鮑叔牙、謀略家姜子牙,前三人的名字就是按排行取的。古代常用伯(或孟)、仲、叔、季、少來代表他在兄弟間的排行,伯爲老大,仲爲老二,叔爲老三……至於後綴詞“牙”與“伢”通假,意爲“小孩子”(專指男孩),至今不是還有些地方把小男孩叫毛伢子、冬伢子、春伢子嗎?再一種便是以動物爲名,這在農村相當普遍。如把小孩叫小羊、小牛、小猪、小狗。傳統取小名,似乎有越取越野、越鄙俗越好的心理趨勢。據老年人説,因爲牛羊猪兔狗這些牲畜,“身份”比較低微,不被妖魔鬼怪注意,取作小名,容易養大;如果取些高雅的名字,一下子引起注目,就反遭傷害了。其實小名取得粗野、鄙俗,並無“壞意”,它在修辭學上叫“倒辭”,只不過是父母對小孩藴含“至愛”的一種變异表達形式,正如馬來西亞華人蕭遥天所説,“最難聽處正洋溢着父母的真愛”(《中國人名的研究》)。至於小名的使用應有一定的規矩和範圍。它一般僅限於家庭或親戚龢熟友間使用,外人和晚輩用不得的。年長以後,則不論長幼、内外都不能再使用,以示尊重;即使父母,也不能當着兒媳、孫子和外人的面叫唤他的小名,除非一些没有教養的人,出於畸形的心理——有意矮化别人,抬昇自己,以滿足自己的某種虚榮或一泄私怨。
與小名相對而言的是大名,也就是正名、族名,包括學名和官名。一般來説,大名多由祖父和父親選取。過去,爲了求得宗族内部的認同和外部交往時的識别,取大名時,往往要把輩分與名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用以體現宗族觀念特别是宗族結構秩序、人倫關係,並增强宗族間的親和力與凝聚力。所以在同宗聚落的鄉村,選取大名(多爲雙名)要或前或後用相應的輩序字即整個家族共用一個固定的字代表一代人的輩分,依此取名,代代承傳,不能更改。輩序字多是吉語,如“長盛永昌”、“富貴榮華”、“紫氣東來”之類。有些宗族在安排輩序字時有嚴格要求:如果上一代輩序字安排在後一個字時,則下一代須安排在前一個字,很像修辭學上的“頂真格”,表示頭尾相連,遞接緊凑。試看下面的例子:
干長 盛文 干永 昌隆
雍長 盛武 坤永 昌泰
玉長 盛雙 巽永 昌逢
達長 盛全 欽永 昌業
庚長 盛國 壽永 昌慶
益長 盛富 福永 昌際
從這些名字藴含的内容看,它也反映出濃烈的文化意識:宗族雍睦、“長盛永昌”的理想和子孫代代“文武雙全”出人頭地的願望。宗族中有取單名的,他們的輩序字則采用規定字的偏旁辦法起名。如高頭鄉江氏第13代有一支用“魚”旁字作輩序,取名爲鯨、鰐、鯉、鮮、鮜;第14代有一支用“水”旁字作輩序,取名爲汕、瀝、瀚、洲、汾。還有以用字的特殊結構形式來區分輩分的,如上一代用合二爲一的結構字區分輩分,取名爲圭、炎、林、比、羽、多、吕、朋;則下一代用合三爲一的結構字區分輩分,取名爲鑫、森、淼、焱、晶、垚。不過這後兩種做法,限制了選字的範圍,對群體大的宗族,實行起來困難很多,客家人很少采用。
客家人敬重德高望隆的鄉賢,新生兒一生下地,有些人便請他們取個好名字。鄉賢文化造詣深,書卷氣重,又喜歡用事,往往從古代名著中尋找經典詞語起名。《詩經》是五經之首,又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自然是首選。從中擇字取名,既可以從各個不同角度昭示人生的理想追求、又洋溢着典雅隽永的文學氣韵。如“邦彦”,源自《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邦彦”的意思是“國家才德出從的人才”。又如“周翰”,源於《詩經·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翰”一説通“干”,指骨幹、棟樑,一説指周朝首都墻垣;“周翰”比喻“國家的棟樑之才”。又如“如璋”,其名源於《詩經·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圭璋”是珍貴玉器,借喻人品高尚,爲社會倚重。他如“天禄”、“鬆茂”、“克明”、“維群”、“大成”、“啓明”、“秉均”、“舜華”、“成康”、“肇敏”……均源自《詩經》。源於諸子百家著述的如“鏡人”,語出《墨子》:“君子不鏡以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它告誡人們,立身處世,應多聽别人的意見,從自己的得失事件中吸取教訓,才能避兇就吉。如“知秋”,名本《淮南子·説訓》:“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比喻從個别細微現象可測知事物的發展和結果。如“遠謀”,語出《左傳》:“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意謂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員,往往眼光短淺成不了事;取“遠謀”爲名是要啓示後人:做事要有深遠的謀劃。如“省三”,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取名的用意是要警省後人要時時省察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過錯。其他源於古代名著像《孟子》、《莊子》、《荀子》……以及唐詩、宋詞的名字,難以數計,這裏不一一枚舉。
客家人受《易經》陰陽五行觀念影響至深。他們把生命與物質的不斷變化與消亡歸根於陰陽的相互作用和五行的相生相剋。它經道家術士的炒作和有意“發展”,成爲玄妙思想,到了民間,與人的生命聯繫起來,竟形成命相的迷信。不少人給新生兒取名時,便先請算命測字先生排算生辰八字,確定命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缺少哪一行或兩行,然後采取補足辦法,用缺行的字或把它用作偏旁來取名,否則孩子將命運多舛。補足辦法不外有三:一是用缺行的字直接命名,如缺金的取名“金鑫”,缺木的取名“木森”,缺水的取名“水淼”,缺火的取名“炎焱”,缺土的取名“圭垚”;缺木火的乾脆取名“木火”,缺金水的乾脆取名“金水”。二是選用有金、木、水、火、土偏旁的文字做名字,如鐸、桓、潮、炬、塤。三是五行與天干、地支相配:天干中的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地支中的寅卯辰屬木,巳午未屬火,申酉戌屬金,亥子丑屬水,土則同辰未戌醜配,然後用天干地支去代五行選取名字。像缺木火的取名“丙寅”,缺木的取名“乙辰”,缺金的取名“酉辛”……此外,也有人神乎其神地按五行相生原理,依照相生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把“木、火、土、金、水”(或偏旁字)作爲幾代人的輩序字或名,以祈願代代“相生”不息,“世傳勿替”。這也反映出客家民間爲繁衍後代,維係宗族秩序的一種心態和努力。
客家人是多神論者,他們没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冥冥蒼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能够主宰生死禍福的,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於是祈求天保佑子孫,把兒女取名爲天佑、天安、天生、天福、天剛、天和。信佛的人認爲佛門是超絶凡塵所在,遁入其中,當然會得到觀音菩薩和西天佛祖的保護,一切妖魔邪祟、禍患灾疾不敢貿然侵凌,於是還在幼嬰時候,父母便把孩子送到寺廟,寄託給神佛,並請和尚起個佛門的名字,以締結檻内檻外的親屬關係,讓兒女健康成長:如男的取名爲觀義、觀生、觀佑、觀妹;女的取名爲妙英、妙玉、妙香、妙常。在客家人看來,神靈無處不在,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閻王,城有城隍,村有公王,社有社官,橋有伯公,田有田只,家有竈君……甚至把一山一水,一木一石都神化了。他們有的崇拜太陽、星宿,便把子女取名爲日暉、日新、星亮、星潢;有的把子女“賣”或“契”的給樹木或石頭,取名爲榕生、榕彪、鬆生、柏生、如鬆、如柏、石生。這種取名習俗,也體現了客家民間天人思想和多方面的近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意識。
在客家民間,由於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給女嬰取名遠不如給男嬰取名重視。女性取名似乎約定成地都有女性專用字、帶女字旁的和象徵貞潔的“玉”作爲偏旁的字,或取用以區分性别和標誌傳統女德(貞、淑、端、莊、嫻、婉、静)有關的“芳”名。如女性專用字女、姊、嬷、娘、姑、姐、妹、娥、媛、娣。帶女字旁的字有兩種:一種是形容女性姿色的字如嬋、娟、姣、好、聘、婷、妙;另一種是形容神態的字如嫻、婉、媚、嫵、娜、孌;帶玉字旁的字如玲、珍、珠、玫、瓊、珊、琴、琳;區分性别和標誌女德的“芳”名的如淑貞、静端、惠莊、婉平、文慧、玉香、素雅。也有根據女嬰出生時的節令和逢上的花卉來取名的如曉春、艷蘭、碧荷、菊香、月桂、雪梅、美芹。但更多的情形,尤其是往昔,婦女很少有自己正規的名字,或者乾脆没有名,只有一個姓作爲記號。這在衆多的永定客家姓氏族譜可以印证。女性不上名,只上姓,如李氏、張氏、黄氏、蘇氏、賴氏、劉氏、廖氏……僅從這些情况看來,在客家民間給女性取名習俗中,至今仍然難以擺脱傳統的以男性爲中心的性别觀念,連名字也是作爲男性意中的一種“把玩”而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取名可以寄託情感,表達願望,明示志向,密切族群。它的方法五花八門,异彩迭出。它的習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有各的特色。種類繁多的客家人的名號,形式多樣,内容豐富,匯成了廣博而獨特的“名文化”海洋。它折射出客家人的精神狀貌,體現了客家群體精神特質,對瞭解客家的語言、習俗、文化心理、宗族觀念、人倫關係、民間信仰、天人思想乃到人生觀,均有特殊意義,值得探究。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