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一節 其他神明

  孔廟

  永定客家人崇文重教,敬奉孔子,以前私塾、學堂張掛孔子像,小孩子入學都要先拜孔子。縣城建孔子廟。

  祭祀五顯大帝

  永定縣衆多廟宇有五顯靈官大帝的塑像,稱五顯大帝,他是平安吉祥、財、丁、富、貴的象徵。人們都會前來朝拜,祈求保佑。

  傳説五顯靈官大帝有5兄弟,分别掌管文、財、壽、醫、五穀,尤其是文官大帝香客很多,主要是每年正月求高中,七月高中了前來謝恩,香火鼎盛。

  正月十一先迎騎虎公王到神壇,正月十二日把五顯大帝、千裏眼、順風耳三神及騎虎公王共4轎大神,組成浩大的迎神隊伍,有樂隊,旗隊、車隊、龍隊、獅隊、彩車、鑼鼓、八仙、浩浩盪盪,銃鼓連天,鞭砲齊鳴,上供時有壽星公行祭,供品種類很多,場面甚是壯觀。十二到十五日燒香祈福者絡繹不絶,演神戲從十一到十五日每天日夜演出,廟會到十五日晚送神回廟爲止。

  農曆九月二十八是五顯大帝生日,要在廟裏上供,做神戲。五顯大帝生日前後幾天,五顯廟熱鬧非凡,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朝拜,供品包括全猪、全羊。迎五顯,還要迎花燈、演木偶戲。

  撫市鎮中湖村豐慶庵供奉觀音菩薩,五顯大帝、五穀菩薩、騎虎大王,每年八月初四,外湖村民就要抬菩薩到各村游走。每年八月初四前三日,本村家家户户便要吃齋初三日開始做米糕,初四由道士請神,村民敲鑼打鼓,樂隊齊奏,抬着菩薩全村游走。

  天穿日

  永定縣有些地方習慣把正月二十叫做“天穿日”,也有的地方把正月二十三叫做“天穿日”,有煎年糕、煮酸菜飯的習俗,以祈福保佑今年能喜獲豐收,所想如意,這種習俗也叫做“開天穿”。

  “天穿日”又稱“天穿節”,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這一節日風俗從宋代以後就逐漸流失。現在,只有客家等少數地區的人們還有此風俗殘留。 

  天穿節時間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幾種説法,以正月二十爲多。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

  關於天穿節的由來,東晋以降的資料多説是源自女媧補天的傳説。女媧之名,始見戰國《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而女媧補天的神話,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撰《淮南子》。該書《覽冥訓》篇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lǎn)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女媧補天,其目的無非治水。“斷鰲足”、“殺黑龍”,乃誅除水灾時興波逐浪之水怪;而“煉石補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治水在於治“天穿”之水,故煉石補天。中國民間以煎餅、甜飯補天,是模擬女媧煉石補天的巫術行爲。永定客家人則以煎年糕、煮酸菜飯代替煎餅、甜飯。

  天穿節這一天,許多永定客家人要吃過年剩下來的糖糕粄、糖包子,並在粄和包子上頭插上針綫,俗稱“補天穿”。舊時天穿節都不下田勞動,以免觸怒天神;也忌諱挑尿桶澆菜,不然會遭受天旱。蘇軾詩雲:“一枚煎餅補天穿。”可見這是古代遺留的習俗。

  拜財神

  除夕夜晚十二點後,西溪鄉及鄰近鄉村的善男信女們帶着牲儀、果品、清香、净茶、紙、燭、鞭砲到雷公庵朝拜財神爺和各尊神,祈求保佑來年財源廣進、合家平安、五穀豐登、萬事如意,有些人在零時前就在等待争燒頭香。

  大年初七(人日)唐姓寫新丁

  虎崗鄉木坑唐姓大年初七各房代表、長輩,當年生肖屬相人(大人)紳士家到各自然村落登記前一年新丁,並寫錢(募捐)籌辦鬧元宵及十四日、十九日祭開基祖事宜,新丁簿由有名望禮生動筆工整地寫上某代某名幾男生第幾子於×月×日×時瑞生,取名××,以備整修族譜及必要時查驗用。各新丁户必備酒席若干桌,來人均要講好話,團結氣氛很濃。

  正月二十三節

  仙師鄉九坑村許姓正月二十三日傍晚祭祖祠,家家户户備有猪、牛、鷄、鴨等,三、五桌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一日三宴。傍晚時分,鑼鼓喧天,迎燈隊伍出發祭祖後,各樓門口點火砲、放烟花,爆竹接燈進屋,看誰家的烟花放的多,誰家的鞭砲響,以示財丁興旺。

  五雷大帝生日

  西溪鄉富家村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爲“五雷大帝”的生日,家家備牲儀、果品、清茶、清香、燭砲到五雷公庵裏去拜祭五雷大帝以求保佑風調雨順、人康物阜、事事順心。

  祭祀獄靈公王

  城郊鄉中坑村有許多處公王,最靈驗的算是本村陰橋邊的獄靈公王。村民們遇到煩心事,家裏出了大小事,都會去祭拜公王。每天獄靈公王香火不斷,每逢初一、十五、過年、過節,人們都去拜公王。每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公王作福,人特别多,桌上擺滿供品,大家燒香、放鞭砲,敬公王,求財、求福、求平安,求每年都有個好收成。

  竈君神生日

  農曆八月初三是範圍比較小的一個傳統節日。據傳説,很早以前竈君神顯身囑一主婦要給其安立神位,定保佑其富貴生財,事業輝煌。當日正是八月初三。永定縣部分村民在每年這一天祭拜竈君神。

  祭祀鄒公

  鄒公是永定縣張姓善男信女心目中公正、公平的象徵,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去拜鄒公,祈求保佑。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是他的生日,金砂鄉等地的鄒公廟香火不斷,還要請喇叭樂隊演奏一天。早晨選時辰把生猪扛到鄒公處去殺。

  扛菩薩

  傳説劉仙、賴仙曾在湖雷鎮弼鄱村西華山種田、種茶,能呼風唤雨,造福人民,後來得道成仙。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弼鄱村都要扛菩薩,由寺廟把劉仙、賴仙及保生大帝扛至西華山,然後扛回本村祠堂,最後再扛回寺廟,由本村未結婚的青年扛菩薩。全村吃齋3天,(初六至初八),初八晚上人們鬧祠堂、放焰火,初九開齋吃葷。

  撫市鎮裏興村吴氏農曆四月十一日扛菩薩,王氏、周氏、陳氏農曆四月十二日扛菩薩:裏興村吴氏農曆四月十一日扛菩薩,王氏、周氏、陳氏十二扛,該村上王片、下王片隔年輪流扛,現上王片改成農曆四月十三日扛菩薩。抬出石佛夫人和她兒子石龍子獅、五穀菩薩。做道場,善男信女,供奉糕點、水果等。扛菩薩之前齋戒3天,以示虔誠。

  撫市鎮五湖村坑口康公庵(今五湖村)。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有各村輪流扛菩薩的習俗。農曆五月初一由管方先扛,扛前要先給菩薩洗臉,再用大轎把菩薩扛到該村。扛時的隊伍有大旗、香案、銃隊、小孩們擎會旗等,一路鑼鼓喧天、鞭砲齊鳴,熱鬧非凡。菩薩扛到該地後安放在供坊内,人們紛紛前來敬拜、祈福。菩薩每到一地都要住上一天,次日再按順序,由二方、三方……到初六日由五方人扛回庵内。

  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虎崗鄉寨下自然村邱姓舉行扛菩薩活動。頭家提前齋戒一周,其他村民齋戒3天。請道士、樂隊做燈一日一夜。從北山寺迎出菩薩巡遊稻保佑豐收、人口平安。設總祠、中心點、柯屋結3個供奉點。老百姓用齋果、米粄供奉,親戚朋友來也就齋餐,好不熱鬧。送菩薩回寺後開齋。

  虎崗鄉城下村有一座寺廟叫“隱靈寺”,寺内供奉玉皇大帝、觀音菩薩、五谷神等等,人們每年四月初八舉行扛菩薩活動。四月初七各户都要做粄,甚至認爲誰的粄最好就特别誠心。四月初八扛“五谷神”,各户都要準備齋蔬、果酒、粄等敬天神,用鞭砲迎接“五谷神”的到來。整個村莊非常熱鬧,親戚朋友都會前來觀賞。晚上,善男信女聚集在寺廟裏祭拜。

  高陂鎮和興村塘厦吴氏村民每年於農曆八月十五日抬祖師爺出巡。由當年生肖屬相的村民牽頭。八月十二日把祖師大帝從祖師庵抬至塘厦的一處大坪並搭帷帳、祭台等,並從十二日開始至十四日全村吃齋,十六日把祖師大帝抬回庵内。期間,村民天天燒香、紙、蠟燭等禱求祖師大帝保佑。每天都有木偶戲和電影。

  漢帝生日

  培豐鎮長流村老樓組有一座漢帝廟,漢帝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善神,人們出於精神寄託,每逢傳統節日都會備上3牲,祭拜祈求保佑。農曆三月初九是漢帝的生日,每年此日祈福保佑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絶,當地百姓更是邀上親朋好友請上十頭八桌,大宴賓客。

  祭風習俗

  舊時,培豐鎮豐田村碰上自然灾害,特别是田地村南北長形,經常刮大風,快收的晚稻十年有八年减産四成以上,於是農民祈求信仰中的風神,保佑不颳風,使糧食豐收,所以每年就在秋收前夕舉行一次全鄉性的祭風活動。秋收前夕,由輪到祭風季的理事集資經選上吉時,在固定的地點搭起廠擺設香案,祭品,進行拜祭。農民各家各户準備米飯,香紙、砲燭拿到指定地點祭拜。有請道士唸經,有請木偶戲演出。

  祭祀麻公神

  古竹鄉溪口村村頭有一麻公神,它與其他神明不同。求麻公神責罰他人。若自己覺得家庭不順景,自感正常生活不順意,思維能力混亂或獲知有人在麻公神前有意搞你的麻煩,那麽你必備齊供品,如香、紙、燭、砲、糍粑、熟兔一只,活狗一頭,親自到麻公前求保平安,别再找麻煩,活狗要在麻公神前割血方有靈應。

  春社、秋社季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爲春社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爲秋社日。舊時,社日請道士作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只有七、八户或十幾、二十幾户人家凑一些份金,請人寫份祭公王十萬神單祝文,備上牲禮果品等拜祭村中的4個公王神壇,晚上備上三、二桌酒菜,一家派一個人參加赴席,農村叫做社。

  祭祀楊公先師

  永定許多土樓廳堂都有供奉古代風水大師楊公先師神位。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大家都要用3種不同水果或“三牲”祭祀楊公先師。

  打醮

  打醮是民間爲驅邪逐鬼,超度亡靈的宗教活動。永定民間打醮,不論場面大小,均由道士“作法”。打醮分爲大醮、小醮,大醮7天7夜,小醮3天3夜。打醮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僧道士請神、誦經做法事、請戲班演出(主要是木偶戲)、祭祖、搶齋食、謝神、撤壇。打醮期間家家食齋,撤壇之後方可開齋吃肉。

  大溪鄉民間3年一次打醮,稱爲“太平清醮”,其特别之處在於作法者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所以被稱爲“佛醮”。 其原因緣於明末清初當地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了不少人。爲消灾,游姓人把他們最信奉的觀音菩薩請出來施法打醮,祓灾驅邪,超度亡靈,救苦救難,後來規定3年一次,在農曆十月秋收後舉行。此後規模越來越大,直至發展爲全鄉各姓共同舉辦的爲期7天的大法事。

  食新

  即在小暑後第一個卯日嘗新米。鄉下人把剛收割曬干的稻穀碾成大米做成飯,祭祀五穀大神和祖先,而後全家人一起分享。其他供品還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瓜保佑全家,茄子保佑老婆。

  鳳城祭師太公

  師太公墓坐落在永定縣鳳城鎮增湖塘,是一處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的古墓葬。墓主係一得道高僧,法號涵白禪師,活動於清朝初期。康熙十四年(1675)永定縣“乙卯屠城”慘案之先,相傳禪師以筷子打碟(諧“快打叠”,意即快打點行裝逃命。)遍巡街巷,點悟衆生離城避禍。他精通岐黄之術,診治麻痘活人無數。年近90,圓寂於萬壽寺,法身缸葬於增湖塘。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尤其是重要傳統節日,來自四面八方的許多善男信女會到這裏祭祀,300多年來香火不斷,爲閩粤邊及海外僑胞衆多善男信女祝釐之所。

  正月初八結八字緣

  每年的正月初八日是古竹鄉田洋村庵堂結八字緣的吉日,未婚男女到庵堂求神保佑結婚緣,大齡未婚男女,正月初八日這天到庵堂求婚緣。

  翁坑美春節祭祀活動漫談

  張佑周

  客家民間信仰是多神信仰,人們所崇拜的神靈五花八門,其中既有中原漢族和客家人聚居地的原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鬼魂崇拜的成分,又有儒、道、佛的信仰成分,還有非客家民係信仰融入後“反客爲主”的成分。筆者老家永定下洋翁坑美村地處閩粤邊界,方圓不過一公里,却四面八方都有諸多神靈,“庇佑”這個依然貧窮落後的小村莊。

  翁坑美村也曾得風氣之先,早在19世紀中期西風東漸之初,便有人“拽着一條褲腰帶”“過番”出洋。如今依然只有二三百人口的小村子,旅居海外及港、澳、台者却有數百人。因此,這個長期受“洋風”吹拂的村莊,相比較而言,村民對於民間信仰並非特别的虔誠,平日裏附近的神壇、廟庵非常清冷,尤其是當代有些年青人甚至已經不知道如何拜佛祀神,但在春節期間,村子内外的各方神只和村人的列祖列宗,還是得到人們特别的眷顧,天上人間呈現出一片歡樂與祥和。

  翁坑美村人敬祀的神靈主要有:村子中央的北帝爺(原先有廟,1960年代改建爲生産隊倉庫,1996年“8·8”洪灾被冲毁,現僅留遺址。村人不知“北帝爺”爲何方神聖,有人説是漢帝劉邦,也有人説是關帝聖君,待考),村北小溪旁神壇的保生大帝,村子東南蕉蓮峽口翁屋寺的佛爺和觀音菩薩(舊寺毁於1960年代,1990年代與村東黄坑裏黄姓人合力重建後更名爲聯福寺),村南水口神壇的民主公王,村中橋頭的橋伯公,村東山帽石山頂的石伯公,村西北羊子崬山上神壇的判官爺。此外,村西背頭岡山脚有張氏宗祠孝友堂,羊子崬山脚還有兩座分房宗祠。

  翁坑美村人春節期間的祭祀活動從臘月二十五日入年界開始。人們在樓房内外進行大掃除後,先祀天神和廳堂的龍神、厨房的竈神。除夕前一兩天殺猪宰鷄後,開始分别前往各寺廟神壇祭拜。除翁屋寺用齋盤果品祭拜外,北帝爺廟和其他神壇都可帶“三牲”、“五牲”祭拜,如果家中宰猪,則一定要用猪頭猪心和猪血等祭拜水口公王。除夕下午全村人用禮籮挑上一擔祭品先集中到宗祠孝友堂祭祀列祖列宗,然後才去分房祠堂祭祀,祭品十分豐盛,“三牲”、“五牲”、年糕、果品,應有盡有,届時鞭砲齊鳴,烟花競放,列祖列宗想必笑逐顔開。大年初一早上人們都在大門前坪或自家廳堂外檐朝天祭拜天神;正月初五開小正,人們再度朝天祭拜天神;正月初七人日,人們用七種菜蔬祭拜天神、竈君後,將菜蔬煮好供家人吃,據説可保一年平安;正月初九傳爲天公(玉皇)生日,人們朝天祭拜天公,祈禱一年裏艷陽高照,風調雨順。春節前後,是翁坑美村人的列祖列宗最爲風光,享受最爲奢華的時期,除大年三十在宗祠享受村人的集體祭拜之外,正月初五開小正後,村人祭祀祖宗的活動再度陸續開始,各家族房派及各家各户都選定吉日良辰,到祖宗墳墓掃墓祭拜。各家各户的先祖由家人按世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分别祭掃,每處祖墳都要一副“三牲”或“五牲”祭品。各房派的祖墳,或者由長輩牽頭,或者輪流牽頭集資籌辦祭品,上墳祭拜後,或就地將祭品煮熟野餐一頓,或回家聚餐熱鬧一番。

  正月初十,翁坑美張氏提前進入元宵,前一年添新丁和娶媳婦者要牽頭募集資金做花燈,所做花燈不少於全村男丁數。初十日下午,村人再次像除夕下午那樣聚集宗祠祭拜列祖列宗。傍晚,村人分工或扛花燈,或敲鑼打鼓,或點放烟花爆竹,用竹竿串成花燈長龍從村道出發游燈,先往南至水口公王朝拜,再回頭往北至村頭大橋,再由村中主幹道遊行至村西張氏大宗祠,兩堂兩横的宗祠内鑼鼓喧天,宗祠外鞭砲、烟花競放,花燈長龍在祠内穿堂進横遊行多遍後,出門往祠後大花台擺成半圓形花燈陣,村人再次集中至宗祠内祭拜。最後,花燈長龍從宗祠出發,由鑼鼓隊開道,在村中小巷遊行,村人則在自家門前準備鞭砲接燈,每家每户按男丁數領走花燈掛到自己的廳堂内,燈龍因此而越游越短,最後結束遊行。

  翁坑美村人的春節祭祀活動不啻是客家民間信仰中祭祀活動的大展示、大檢閲。舊時客家地區經濟落後,客家人終年辛勞也難以豐衣足食,因此,人們的祀神祭祖總是安排在年節進行。春節期間恰逢農閒,勞苦一年的客家人既積聚了一年的財物,又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大操大辦,於是,各路神靈、歷代祖先都被客家人奉上祭壇,人們一年到頭因忙碌而虔敬不够的遺憾也得到極大的慰借。

  此外,從翁坑美人春節祭祀活動的安排和熱烈程度可以看出,其重點側重於祭祖。人們常説,“敬神不如祭祖”,“敬神保大家,祭祖保自家”,顯然祭祖更爲實惠。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十上宗祠隆重祭拜之外,每家每户還要在正月初五之後陸續上墳祭祀,一直延續到正月底。二月以後翁坑美人便安心地開始農事活動了,清明節前後人們也不掃墓。這種祭祖習俗在永定下洋地區大致相同,却似乎與其他客家地區有异。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當地是僑區,舊時海外華僑回家探親大多選在春節期間,祭祖了却心願便可出門,無需等到清明;二是當地客家人認爲清明只能祭國殤以及無主的亡靈,不能祭祀自家的祖先,因而清明不祭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